•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战地之声

Words of War,Anna,Words of War

主演:詹森·艾萨克,玛克辛·皮克,本·迈尔斯,塞伦·希德,艾丽·巴姆博,亚力克·纽曼,阿格尼·斯科特,哈利·劳蒂,洛恩·麦克菲登,娜奥米·巴特里克,索菲·西蒙特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5

《战地之声》剧照

战地之声 剧照 NO.1战地之声 剧照 NO.2战地之声 剧照 NO.3战地之声 剧照 NO.4战地之声 剧照 NO.5战地之声 剧照 NO.6战地之声 剧照 NO.13战地之声 剧照 NO.14战地之声 剧照 NO.15战地之声 剧照 NO.16战地之声 剧照 NO.17战地之声 剧照 NO.18战地之声 剧照 NO.19战地之声 剧照 NO.20

《战地之声》长篇影评

 1 ) 政治隐喻类喜剧大爆发(带导演QA)

#VUE 真的是政治隐喻类喜剧大爆发……这种美式直白的讽刺想到了《不要抬头》,但似乎结构和表达上都还不如不那部,对于未来的思考更是有些太浅了。

以下为25年12月2日BFI 奉俊昊对谈时与影片相关的内容。

Q: Edward Ashton的小说《米奇七号》(Mickey Seven),这部小说最初吸引你的是什么?

A: 你已经做过一些人类打印的设定了(奉俊昊指了指主持人手上的打印稿),原小说中有一个关于人类打印(human printing)的概念,这和我们常见的克隆机制略有不同,而我把这个概念转化到了电影中。

在这部电影里,人类是被打印出来的,这本身既有趣又让人感到悲伤。

同时,这种想法本质上也不人道——想象一下,罗伯特·帕丁森(Robert Pattinson)这个“人类打印机”被不断地从打印机中打印出来。

我对这个概念非常着迷。

但为什么他会被打印出来?

因为他的工作就是不断地死亡。

他被派去执行致命任务,每当他死亡时,他就会被重新打印出来,然后再去执行任务、再死亡、再打印。

因此,他陷入了一种非常独特的困境。

原著小说中,他一共死了七次,所以书名是《米奇七号》。

但我的电影是《米奇17号》——你可能会问这是为什么?

我并不是想塑造一个连环杀手,而是这个角色的工作就是“去死”。

既然有一份工作,那就意味着要反复执行一个循环。

Q: 在你的创作生涯中,你已经执导了多部电影,其中一些是基于真实事件的改编,还有一些改编自漫画。

此次改编这部小说对你来说是新的挑战吗?

A: 无论是改编作品还是原创剧本,编剧的过程总是很困难。

《米奇17号》是我的第八部电影,在这八部作品中,有五部是原创故事,三部是基于已有作品的改编。

但这是第一次,原始素材是被主动提供给我的。

过去我曾经拒绝了许多漫画和小说的改编邀请,所以我的制片人和经纪人原本也以为我会拒绝这部作品。

当我决定接手时,他们相当惊讶。

这部电影的设定和概念让我着迷,尤其是米奇·巴恩斯(Mickey Barnes)这个角色的塑造。

Q: 关于选角:Robert Pattinson和Naomi Ackie在电影中出演主角,你的选角过程是怎样的?

你在编写剧本时是否已经想好了演员人选?

A: 通常在我写剧本的过程中会开始构思某些角色的演员人选,但这也让我很焦虑,因为当我把某位演员设想为角色的最佳人选后,如果他们拒绝出演,那会让我非常失落。

在选角的后期,我几乎已经决定让罗伯特·帕丁森出演米奇。

我开始回顾他的电影作品,越发被他的表演所吸引。

Q: 电影中的一个角色——Kenneth Marshall与原著小说有所不同。

他的皮肤带有淡淡的橙色……在你拍摄这部电影的2022年,这个设定与当时某些政治人物的形象似乎有些相似。

这是巧合吗?

A: 你没有直接提及那个名字,但我相信大家的集体意识中都知道是谁。

电影在2022年伦敦拍摄,而2024年发生了一些与此相关的事情。

我不想详细讨论这个话题,但确实有一些奇妙的相似性。

当然,我当时并没有预测现实中的政治事件会这样发展,但当Mark Ruffalo看到现实与电影的相似之处时,他也感到很惊讶,甚至问我们是不是“预言家”。

Q: Mark Ruffalo在电影中扮演了一个相当有争议的角色,他一开始收到剧本时的反应如何?

A: 当他第一次收到剧本时,他非常困惑:“为什么是我?

你认为我身上有这种特质吗?

” 我说:”你是一名演员啊!

”,他本人是一个社会活动家,曾与许多NGO组织合作,也在《聚焦》(Spotlight)、《黑水》(Dark Waters)等电影中饰演正义感强烈的角色,不过这次的角色设定让他大为惊讶,但他最终接受了这个挑战,并享受了这个过程。

 2 ) 《编号17》是一部非常后人类的电影

*以下内容涉及剧透,请自行选择阅读。

1.控制论与死亡 “意识上传与身体打印”是电影的核心概念,几乎对应着“身体与意识是可分离的”、“人类的身体同样也是信息的系统”这样的学说。

所以电影要讨论的一个重点,即人类不断改造自身,除了赛博格这样的后人类,一个被复制出来的人类,是否还是“人类”(Human)这个概念所能定义的,继而自然会引发伦理混乱以及“多重体”等状况引发的自我认知危机。

所以“死亡”的定义也由此扩大化,这已然不是陌生的话题,器官移植、心肺复苏等医疗技术所关联的,正是死亡边界泛化的源点。

身体改造是后人类绕不过去的方向,哪怕是教会成员下巴的“穿孔”、手背的“纹身”,都是如此。

虽然导演显然表现出了技术悲观主义的反思。

但就后人类本身而言,这种行为意味着人类尝试主宰身体。

所以话说回来,米奇18和米奇17两副身体,会互相产生恨意或是嫉妒等情绪,然而就意识/灵魂/信息而言,他就是他,只有一份意识是否会成为后人类认知自我的方式?

电影提出了问题。

2.后人类女性主义与生物主体 在唐娜·哈拉维等学者的观点中,赛博格、女性和“怪物”(可以对应“恐怖虫”这样的外星生物——虽然这个命名是人类中心主义的)是处于同一阵营,都会面对技术权力的殖民危机。

这也是这部电影更为深入的原因,巧妙地设置了纳莎、恐怖虫以及米奇17身上异于传统男子气概的性格,这样的三个维度指向了同一个反思,曾经的人文主义颠覆的同时,如何避免后人类时代再次沦为白人男性(西方)式的独裁局面。

非人类主体与人类关系的重塑,在某种意义上,语同女性、动物主体性的再思考。

所以,无论是关乎“伴侣物种”或是“游牧主体”,在电影世界观下极致的后人类世,米奇·巴恩斯、纳莎与恐怖虫的角色承载着主体边界再探索的职能。

尤其喜欢虫虫的母系社会结构,纳莎对于周遭的主导,米奇17的服务式人格。

3.政治狂热与技术集权 如第二点所言,电影中不仅有纳莎这样的女性主体,有打破人类例外主义的高智慧非人类生物,更有针对技术集权的批判。

这当然与电影整体的反思基调相关联,未来惊奇实现的同时,除了狂喜就是末世。

这一方向的表达,几乎由马歇尔意图创造外太空王国的情节负责。

包括宗教、媒体在内,都辅助了权力的形成与压迫的实施。

(包括摄制组的完美) 可惜的是在查找宣发物料的时候,主要是围绕罗伯特·帕丁森展开的,娜奥米·阿基(纳莎的演员)的相关剧照并不多,虫虫的也不多。

但是电影中纳莎的高光还是很多的。

 3 ) 在超负荷中走向解体

文/梦里诗书 奉俊昊在现实题材上的成功,这一次并没有移植到星际科幻上。

《编号17》虽然通过“无限重生”的科幻设定,探讨了身份认同、阶级压迫与科技伦理等乍看宏大的命题,但这些“宏大”的包袱实则在电影中成为了一把双刃剑,大而不当的构思与叙事,相较于《寄生虫》所带来的惊艳,天壤之别。

电影改编自爱德华·阿什顿的科幻小说《米奇7号》。

其所设定的“消耗体”概念,确实让人在最初眼前一亮,在地球一事无成的主人公米奇·巴恩斯,加入了星际殖民计划,而其所充当的“消耗体”,就是肉体会被反复打印并投入高危任务中,死亡后记忆被上传至新躯体继续“服役”。

在资本与技术的裹挟下,底层的人类沦为了可替换的工具,甚至连肉体也成为流水线上的耗材。

看似荒诞的科幻设定,实则透漏出了对资本剥削异化的讽刺。

影片在展露出这资本的问题后,转而将故事指向了克隆人伦理和存在主义哲学,当死里逃生的米奇17号的米奇18号相遇,两者的冲突不仅源于生存竞争,更触及“何以为人”的本质问题。

导演通过记忆的延续与性格的分化,质疑科技对人格的割裂与重组。

这种如同《银翼杀手》里复制人灵魂的构思,并没有问题,但电影的主旨却从这个地方开始变得模糊不清。

当电影过半,影片试图通过太空殖民设定探讨阶级分化与人性的异化,但呈现出的在我看来却成了缝合怪的主题拼贴。

从克隆人伦理到资本剥削,从政治讽刺到存在主义哲学,每个议题本单拿出来都可能成为一部《寄生虫》,但是当所有议题都充斥在一部电影里,电影根本没有精力,也没有时间去讲好这一切,奉俊昊标志性的尖锐批判在此片中随着剧情的展开逐渐钝化,最终不见了踪影。

对比《寄生虫》中地下室暴雨戏的窒息感,或《母亲》里扭曲的母爱刻画,《编号17》的讽刺力度在结尾处变得那么力不从心。

过多的内容不仅仅使电影的主旨变得模糊,更破坏了电影的叙事节奏。

前半小时是缓慢铺陈的阶级寓言,中段突然插入克隆体对峙的悬疑戏码,结尾又强行转向爆米花式的动作高潮,电影所造成的割裂感堪比AI生成的剧本大纲。

这也使得高昂的成本投入,反而拉低了电影的观感,看似高潮的动作,在我看来远不如《杀人回忆》中雨夜追凶的精彩,真正的震撼永远来自人性深渊的回响,而非特效的渲染。

《编号17》的遗憾,本质是奉俊昊试图在太空舱内装下整个后人类时代的焦虑,从AI威胁到基因伦理,从996异化到殖民批判,却未意识到哲学的匕首需要叙事的刀鞘。

一个承载过多命题的载体,最终只会在超负荷中走向解体。

 4 ) 奉俊昊讽刺一切,甚至讽刺讽刺本身

如果把电影分成两种,一种建构,一种解构。

那么,我认为这部电影是极端的解构电影。

它就像是宁浩的《疯狂外星人》一样,处处透露着癫狂与讽刺。

《疯狂外星人》乱哄哄,一如它所表达的——这片土地如一个酱缸,无论你是高低贵贱,本土还是外来,哪怕是外星人,进了这个酱缸,一样会被同化。

而《编号17》看似有一个光明的结尾,实则也是另一种讽刺——黑人,女,政治家成为了大家的领导者——奉俊昊真的会有这种建构的价值观吗?

但凡你看过《雪国列车》和《玉子》,都不会有这种想法,如果看过《寄生虫》就更不会了。

我看到这个结尾的时候,感受到的仍是讽刺——把政治正确拍的如此“塑料感”,如此地模式化,就像是李川在模仿春晚,那不是歌颂,那是讽刺。

电影无疑采用两种讽刺套路,一种是赤裸裸的,讽刺川普,甚至还还原了一遍川普遇刺,这种讽刺由于太过直白,直白的让人觉得,这同时也是在讽刺“讽刺这件事本身”。

另一种讽刺套路,是隐秘的,是煞有介事。

当纳莎玻璃心地发表反殖民言论的时候,她声嘶力竭,我一点都不能为她的言论而感动,反倒给人一种“傻白甜”的感觉(也许应该是“傻黑甜” ) 。

最终,纳莎成功上位,但旧皇帝是如何下台的呢,是一场政变啊,是背后的操盘手啊。

所以,真正的老大并没有露面,他只是利用了人们对,黑人,女性,反殖民,这种美好的情绪而已。

一切都是算计,一切都值得讽刺!

女政客上台了,米奇就不是小白鼠了吗?

米奇,你按下按钮啊,所有人都等着你呢,你按了,政治就更正确了,必须是你来炸打印机器,你是这个政治秀的一部分,天知道你还要参加什么样的政治秀呢?

《编号17》是彻头彻尾的讽刺,甚至讽刺讽刺本身,这是我看到一切,也许若干年后,这部电影会成为人们在2025年的一个“思想标本”,人们时不时地从中品读出一些新的讽刺点来也未可知。

 5 ) 一个人该重生多少次比较合适?

这是原著小说《米奇7号》中的一句话,在我刷了第二遍后我更体会到了电影的主题。

在正式上映后的大部分评论都是对这部电影的社会讽刺进行评论,但说真的以我个人看这种讽刺其实是物料透顶的、最为表面的。

在原著小说中着重提到了“忒修斯之船”这一哲学概念,是对Mickey“消耗体”工作的比喻,小说着重于肉体和灵魂的关系,虽然也是注水小说,但结局以类似于“核威胁”的谎言收尾把越来越无聊的故事拉了起来。

而电影《编号17》在3P之后就重写了整段剧情,让结局趋向另一种风格:片子Mickey 17对于5岁时导致母亲去世的车祸一直耿耿于怀,认为是因为自己按下了红色按钮所导致的,而Mickey 18则没有内耗坚定是汽车故障的缘故,所有对于自己的质疑在Mickey 18死后烟消云散,他不再害怕噩梦,最后按下按钮引爆打印机后突然醒悟“It's okay for me to be happy”,影片就此结束,Mickey的编号从18翻转到17,最后到Mickey Barnes,他真正找回了自己。

在我看来这是奉俊昊结尾想要表达的,无论死了多少次还是害怕死亡,恐惧的是恐惧本身—未知,明天依然会打印出一个新的我,但我仍会害怕,因为那终究不是我,因为这才是人。

谈到影片整体,前篇用了太多笔墨写了前几位Mickey的经历,对于一部电影来说过于长了,而又没有小说描写的细致,以至于片名出现时我都愣了一下,因为内地直接当做这片子的片名在片尾进行字幕处理了。

第一次观影也是在IMAX,能明显看出摄影有奉俊昊的风格,郑在日的配乐让影片的质感提神了许多,但剧本其实比原著还水,这样的叙事其实可以做得更长一点,虽然会挑战观众,但却会让整体结构看起来没那么别扭,不过我估计华纳也不会允许。

小说更多描写了Mickey和周边人的日常,电影或许是时长缘故减少了很多Steven Yeun的角色的戏份,也是有些可惜;而Mark Ruffalo的角色相比原著的性格进行了调整,或许是想让幽默的风格更加突出,尽力想描写一个油腻的上层政客;至于Mickey 17和18的性格差距片头虽然有对打印时的事故,但从17口中也能知晓每一个编号都有不同的性格,明显也是为了观赏性,而这部电影也因此损失了一个很好的题材…总结来说,我期待的黑暗结局并没有,好在这个结局我也还算满意,或许勉勉强强能给个4星,但看完比起欣慰更多的是失落

 6 ) 奉俊昊导演生涯的一次小总结

作为奉俊昊导演的小粉丝,今天在观看Mickey 17的时候有一种看奉导回顾展的感觉。

《汉江怪物》《玉子》《雪国列车》的片段细节和技巧都在《编号17》里逐一出现,玉子的动画设计,怪物的造型甚至和上等人吃牛排(粉丝都会一笑);当然还有《杀人回忆》里的镜头语言,特写仰拍等;不过最多的是关于《寄生虫》,除了再次对虫的描写,寄生虫电影中的别墅,阶层等等(这些都是386一代导演常讨论的),我欣赏的奉导,是一个艺术家,在处女作《绑架门口狗》中就展现的对一个符号/意象潜力的挖掘,他的处女作讨论的狗(寄生虫中的虫),以及《编号17》中的Mickey(鼠)。

这次对鼠的演绎从第一个特写镜头开始,Pattison的帽子和雪覆盖的半脸呈现出Mickey的模样,声音也处理过(当然也是演技)变得稍微有些尖细和声量小,然后对气味很敏感,表演也从一而终一直在Mickey mouse的角色中;女主角们(眼镜妹,特工妹,拉拉妹和黑妹;很抱歉我用了这样的词汇,请原谅我)也都各自与Minnie相似。

当然,这是原著的本意,Mickey就是白老鼠,实验的牺牲品。

电影隐喻极多,包罗万象,可以讨论的地方非常多。

不过,都放在一起之后,就是完美的吗?

 7 ) 好敢拍,这是对历史的讽刺吧?

春节档过后,今年走入院线看的第一部电影就是奉俊昊的《编号17》。

有人说这部电影像个乱炖,或许是因为这部电影的风格很多元,又有喜剧,又有科幻,还有黑色幽默和反讽。

不仅如此,这部电影也致敬了类似《火星救援》《雪国列车》以及《寄生虫》等电影。

无疑,《编号17》是一部科幻片,讲述了在地球环境恶化、资源枯竭的未来,许多人选择加入星际殖民计划,以逃离地球的压迫。

这部电影改编自爱德华·阿什顿的科幻小说《米奇7号》,故事发生在近未来,也就是30年以后。

看了太多《流浪地球》等科幻片,其实都是大同小异,未来人类生存的环境都是风雪交加、极度寒冷,没有粮食和水源,只能依靠着太空食物供给。

那么《编号17》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目前这部电影已经豆瓣开分,评分7.4,有1.7万的人评价。

自3月7日上映以来,国内首日票房351万元人民币,不算特别突出。

但其却获得了韩国观众的喜爱,在韩国上映首日就取得了24万观众的佳绩,上映仅4天便突破百万观众大关。

这可能是由于奉俊昊在电影里夹带私货讨好了韩国观众吧!

其在中国遇冷也情有可原,不过电影的质量还是基本过关的。

01宇宙牛马影片的核心设定就是一台人体打印机。

说白了,就是克隆技术。

为什么需要人体打印机呢?

就是因为人类生存环境受到重创,人类需要搬离地球,寻找新的星球。

那么新环境也存在很多不确定的因素,比如病毒,极端天气,自然灾害等。

所以地球就需要派遣一支先遣部队,由指挥官肯尼斯·马歇尔带领。

先遣部队里包括生物学家、医生等技术人员,还有特工,以及一个特殊的存在——“消耗体”。

所谓的“消耗体”就是宇宙最高级的牛马,他可以被无限复制,但是他的任务就是要去死亡。

换句话说,就是实验室里所需要的“活体”,为科学和人类生存做出贡献。

米奇由于被债主追杀,而自愿成为“消耗体”,前往了新的星球。

影片开头就是米奇17号,他在此之前已经死过16次了。

这16次以来,他被进行了无数次病毒实验,为了培育出疫苗,以便特工们可以在不戴氧气面罩的情况下自由出入这个星球。

而每次死亡之后,他都会被丢进循环炉。

循环炉就像火化的时候那种高温炉,不过循环炉的作用实际上就是为了打印出新的人体。

米奇是这个先遣部队里的第一个“消耗体”,应该也是唯一一个,所以他的信息早就被录入了打印机。

每次死亡之后,就会打印出新的米奇。

电影在这里也非常细节,由于米奇死了太多次了,所以帮忙打印的工作人员对此习以为常,甚至打印的时候忘了放桌子,让米奇被打印出来的时候直接倒挂在了机器上。

这部电影既然叫《编号17》,其实就暗示了最后米奇会停留在17号。

但是在影片开头,米奇17号重重摔在了冰窟窿里,而他的好朋友提莫却视而不见地离开,还拿走了他的武器。

临走时不忘贱贱地问一句:“死是什么感觉?

紧接着米奇17号就被当地的外星生物包围了,当所有人都以为他死翘翘的时候,奇迹发生了,米奇17号竟然逃了出来。

但是飞船上的人却以为米奇17号遇难,所以又打印了米奇18号出来。

虽然外形相似,但是性格完全不同。

就这样,17号和18号同时存在,这却违反了“多重人”的法令,因为一个灵魂只能匹配一个身体,不然就会有犯罪现象发生。

这也是电影的核心玩法,但显然,这部电影的主线并不如“好莱坞式”那么简单——英雄拯救人类,或者秘密被发现。

“多重人”存在的背后是制度的不合理以及人性的贪婪。

所以在最后,打印机被炸毁,“多重人”制度被彻底废除,因为“宇宙牛马”米奇隐喻的正是底层的蝼蚁。

02商品化社会虽然寻找新家园是全人类的行动,但不难发现,这个先遣小队虽然人种多样,但都是资本主义国家的人,就算亚裔也是韩国人,不是华裔。

所以这支先遣小队,实际上是资本主义社会的隐喻,那艘飞船中的社会与制度也是资本主义的缩影。

先遣小队的头是马歇尔,由绿巨人的扮演者马克·鲁法洛饰演。

他的言谈举止总让我有一种很熟悉的感觉——

这不川普嘛?

大家都知道川普就是个商人,所以上台之后他更加注重商人的利益,出台的新政策也多半是为了资本主义服务的。

而马歇尔和她的妻子则将资本主义的商品社会展现得淋漓尽致,比如这个飞船上有像米奇这样的顶级牛马不断通过死亡做实验,也有像马歇尔这样纸醉金迷,伊尔法这样热衷于调配各种酱汁的上流社会。

由于一次失误,一位女特工意外身亡,马歇尔勃然大怒,质问为什么死的不是米奇。

因为米奇的任务就是负责死亡,毕竟他可以重生。

而女特工却是在这个星球里高贵的“生育机器”。

当然“生育机器”看上是对女性的贬低,实际上马歇尔之所以这样说,是他的野心导致的。

他想要在这个星球上只有人类这一种生物,那么就需要繁衍,本来带过来的女性就少,所以死了一个女特工便是绝顶的失误。

马歇尔邀请米奇和红发特工共进晚餐,或许是因为知道红发特工喜欢米奇,所以想要促进生育。

而另一方面,则是他们新研发的一款食物中不确定是否安全,想要让米奇试水。

所以米奇的晚餐和红发特工的并不一样,而米奇吃牛排的时候狼吞虎咽也是因为资本压迫下,他每日都无法吃饱。

果不其然,米奇因为吃了有毒的牛排而险些丧命,马歇尔知道他还会被复印出来,所以打算开枪杀了他。

而伊尔法却大叫阻止,因为马歇尔的枪会弄坏她昂贵的地毯。

资本家的丑恶嘴脸显露无疑,更让人讽刺的是,马歇尔的“人类迁徙”计划实际上破坏了原住民本来的生活。

这个情节是不是似曾相识?

03历史讽欲美国建国的代价是屠杀印第安人,这段历史是耻辱,但好在,美国人也正视了这段历史,有不少影视剧都反映了这段历史。

比如《唐探1900》的故事背景中其实就有这一段,讽刺了美国资本主义为了金钱草菅人命,一方面雇佣中国人做廉价劳动力,且没有给予他们任何的尊重;另一方面,赶走和屠戮印第安人,抢走了他们的家园。

《编号17》中人类寻找到了新的星球,而星球上有一种脸上都是牙齿,身体有点像可颂面包,脚像缩水版大象的生物。

就是这种生物救了米奇17号。

然而,当它出现的时候,所有人都会不自觉地害怕,开枪。

第一支小分队前去开荒的时候,女特工就是因为看到了这种生物才开枪打穿了冰层,然后被冰块砸死。

这也形成了一种隐喻,虽然是为了自救,但是女特工的死也是活该,毕竟这种生物没有伤害任何人。

马歇尔让特工帮自己弄来了陨石,想要做成一块碑,彰显自己是征服这个星球的第一人。

没想到陨石里竟然跑出了两个“恐怖虫”的宝宝。

其中一只恐怖虫宝宝被乱枪打死,因为大家十分害怕,怕它有病毒。

而另一只恐怖虫则被马歇尔和伊尔法虐待。

不过最后拯救这一切的是韩国人!

韩国特工拍下了马歇尔虐待生物的视频作为证据,并且指挥手下人救了即将被虐杀的虫宝宝。

那么另一方面就是科学家成功研发出了能够与这个星球生物对话的翻译器,米奇17号和18号能够了解恐怖虫的诉求。

最后在消灭了马歇尔之后,人类与恐怖虫能够在这个星球上和平相处。

马歇尔的消失实际上是对这种极端资本主义消失的暗喻,也是期盼。

但在米奇的梦境里,虽然不人道的人体打印机消失了,但是他却梦到了马歇尔再度被打印了出来,暗示了这种极端的资本主义仍然存在。

不得不说,奉俊昊真的很敢拍。

他的作品不仅保留了爽感十足和脑洞大开的风格,而且有深度,有深意。

能够勇闯好莱坞,接连拍摄了《雪国列车》(剧版)和《编号17》两部美国大片的韩国导演,是非常不容易的。

更绝的是,他没有向对方妥协,而是拍了别人不敢拍的东西,说了别人不敢说的话。

或许他也处于这种“水深火热”之中,就像米奇17号一样,最能和米奇共情的恐怕就是奉俊昊吧!

因为都是“打工人”,都敢于戳中甲方的痛处。

希望这样的“打工人”能多一些。

 8 ) 代发【轻轻发力带来米奇17 4500字长评】

【本篇影评作者没有豆瓣,以下为委托本人的代发】在这里我只讲故事,我看电影就是来看故事,像读书一样,而不是去看这本书的印刷工艺,纸张材质。

的确没有那么惊艳,的确有些人觉得没有达到预期,但是就只是让我想起了一些曾经忘记的事情,所以有了被触动的感觉。

阅读顺序是:绿,黄,蓝绿色主要是围绕我黄色是聊米奇17蓝色是联想类似设定和我觉得不好的点全部4500字,略长,不想讨论政见和导演,就只是对这个角色给我的feeling,痛痛的,以及为什么痛。

 9 ) 最扎心的是我们以为在追求自由

你现在深呼吸,啥也别想。

是不是不由自主紧张。

你在想为什么会这样?

这样有啥用。

外界反馈多了,做任何事情都要依赖外界反馈来判断事情的价值。

而不是自己的感受,久而久之,感受的能力没了感受的价值就会被更加忽视。

就变成了一个不但没有自己的感受,还会批判自己的感受,在各个方面怪罪自己怪罪他人。

主动迎合对自己有反馈哪怕是虚假的反馈。

所以,我们在追求自主性的过程中,我们是否正在创造新的依附形式?

米奇追求逃脱债务的自由,却把自己变成了消耗体?

那他的债务是如何获得的呢,是为了自己创业做马卡龙。

米奇一直在追求自由自主,怎么就变成了耗材了呢?

这个过程才是最扎心的。

我们对自己的感受不热爱了,那不就意味着,我们也在不断迎合?

还以为自己在探索宇宙?

你再呼吸一下,感受一下,告诉自己这一秒具体的感受。

这是你第几次轮回此生?

这一次的你又在忽视什么呢?

 10 ) 编号17——热点缝合机

先说结论——「编号17」好似出自人体打印机,和米奇一样,都是循环炉废料的产物。

何出此言?

因为本片清晰可见地触及了各种时下的热点议题——过度劳动、阶层固化、女性独立、政治作秀,但并没有展现出社会柳叶刀的尖锐,而是致敬了兰州拉面师傅的刀工,让房中的大象受了点皮肉伤,最终效果和科学怪人无异,以其缝合残缺的尸体沦为“expendable”。

总而言之,热点蹭个遍,停留在表面。

首先,是一目了然的阶级叙事。

底层人成为炮灰耗材,影片的处理手法过于直白,粗暴地让帕丁森一次次送死,却全然没有刻画他的生存状态,就连在寄生虫中大放异彩的空间叙事,也在本片里烟消云散(本来完全虚构的飞船空间应该更适合做上与下的阶层隐喻)。

难道米奇真的能毫无怨言地忍受一切?

他就没有一丝存在危机?

没有一丝对个体价值的怀疑?

所有思考的可能都被大雪阻隔在了外星的荒野中。

故事的核心设定,就是“消耗体”,也本应该深入挖掘“可抛式”背后的哲学意味。

比如,那个在影片里反复提起的问题——“死亡到底什么感觉?

”是啊,消耗体如何看待死亡呢?

除了最后炸毁打印机前的噩梦,除了按下自爆按钮前的犹豫,除了这些陈词滥调的桥段,米奇并没有直接回答过这一关键问题,而是眼睁睁让它成为一个雷点,像阿Q要求别人避讳“癞”字,但又因为地位低贱,“癞”或“死”反而成为他人打趣的对象。

倒是Kai说出的那句,the universe is everywhere, but she is nowhere,简单有力。

和死亡紧密关联、或许更加重要的,是消耗体的identity。

米奇17和18到底是同一个人吗?

这是古老的哲学问题,可惜影片似乎并没有给出新颖的科幻解答。

个体身份由什么确立?

身体?

那断了一只手臂后的你还是原来的你吗?

身体的核心部位——大脑?

那么大脑动过手术的患者呢?

还是说,记忆?

可失忆症患者又如何?

或者说,给A的大脑替换成B的记忆,这个人,究竟是A还是B?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但影片显然也无意讨论米奇17和18到底是不是一个人,荤段子倒没忘记开。

要是把故事的主人公米奇17放在一边,似乎整部电影依然成立,而且主题还变得更清晰,那就是,讽刺美国。

本片对于美国开国史,已经不能称作影射了,简直就是明晃晃的照搬。

种族议题、宗教议题、政治议题,也是赤裸裸的,似乎是痛快地揭下了美国的遮羞布,但无疑是流于浅表,极其脸谱化的。

在这种意义上,「编号17」甚至与「唐探1900」达成了奇妙的一致,而且,电影名都带了数字,这种黑色幽默好像比电影本身还有趣。

性别议题肯定也是要蹭蹭的,但又很快被合成牛排堵上了嘴。

所以,「编号17」似乎提出了很多问题,但都没有给出答案,也无意给出答案。

整部电影也就如同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好像也不是不行。

《战地之声》短评

差得令人发指,这么一个可以很有哲思的题材,拍成三流美剧的质感。整个剧本感觉很陈旧,像星球大战那个年代的东西,但查了下原著是2022年才出的。电影又加入了大量讽刺共和党讽刺川普的政治隐喻,更杂乱了。因为整个电影不行导致这些讽刺也很儿戏和无力了。节奏和配乐也很糟糕。

8分钟前
  • 🐖
  • 很差

锁定奉俊昊生涯最差。金棕榈之后,闲了几年,感觉也没什么野心了。这部“奉俊昊7号作品”本身就是克隆体里面最温吞无聊的“米奇17”。反正《玉子》里面那种反右也反左的勇气,彻底没了;《雪国列车》《寄生虫》那种以一种疯狂的类型坚决直插到反类型的虚无,也没了;这次奉俊昊完全成了一个好莱坞行活导演,一边浅尝辄止地展示无限克隆体的身份焦虑(根本算不上探讨,且认识程度还不如他社会学功底深);一边极其刻板地批判外星殖民版川普。最后这两条线被生硬地捏合到一块,像两个毫不搭嘎的半成品的包办婚姻。唯一让我感兴趣的反倒是黑人女主的线。这条线非常可疑,而且和“性”息息相关。从男女主角初见、到性爱姿势菜单、到3P,再到最后隔空沟通,都和性有关。但这部分删剪也最严重,云里雾里的。但即便加上这部分表达,也很难及格吧。

10分钟前
  • 子戈
  • 较差

确实不好看。

11分钟前
  • 孤鸿鸣
  • 还行

不好意思真的很差

14分钟前
  • mumudancing
  • 较差

的确是奉俊昊会喜欢的类型,与《寄生虫》相似的是同样以社会阶级的分化为主,藏在科幻动作与黑色喜剧之中。看之前没想到是喜剧,高潮戏堪比《星河战队》的升级版。两个米奇的部分处理得很有趣,既有娱乐性,也有哲学层面的思考,包括死亡和不朽,以及这些“消耗品”的打印是否还是同一个人,如果不是,最初的米奇还存在吗?顺便说,很喜欢马克·鲁法洛的特朗普式表演,印象深刻。

18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推荐

6.7 将职场“工具人”困境搬到宇宙,用无厘头的情节和冷峻的科幻设定,狠狠戳中了当代人的生存焦虑。虽然部分情节有些拖沓,讽刺稍显刻意,但整体而言,《编号17》是一部能让人在欢笑与惊叹中反思生活的佳作,值得一看 。

19分钟前
  • 梦魇皇朝
  • 推荐

不用说什么迎合商业内核不够深的话,光是这样一部看起来轻松、140分钟但丝毫不觉得漫长、毫不拖沓、还很舒服的电影就很难得了。几个主演演技都特别在线,整体观感真的比预想好太多了。后半程确实在有点拉胯,靠旁白来推进的确低级,但至少对阶级、种族、资本、殖民、物化女性…太多议题全都讽刺了一整遍,也的确浅显不够深度,但是在有限的篇幅中呈现如此多还不杂乱已经很难得了。整个电影在川普重新当选后的讽刺意味和荒谬程度也就迎来了新的巅峰。或许我们对抗了一个恐怖的LDR,但是就如同结尾的复制机一般,他们会无限制卷土重来。看到有人拿这部与《不要抬头》做对比,但是在我看来水平蛮相当的,都是我喜欢的。(马克越来越适合演变态了,靠着变态早晚能拿奥斯卡影帝。

22分钟前
  • 废话小猫
  • 推荐

2.0 好久没看过这么难看的电影了,从头到尾没有一秒不是如坐针毡。类型上毫无趣味可言,不管是飞船设计,地外生物的设计还是压根不存在的外星环境的设计,通通没有一点新意和娱乐性。和类型沾边的地方都很难看。类型之外更是最终幻想,拍反川八股把反派拍得这么蠢并不能让人觉得川普蠢,只会让人觉得拍电影的人比较蠢。女主怒斥反派更是毫无说服力,阿Q精神溢出银幕。唯一有意思的地方就是恶趣味的部分,但也是草草敷衍了事。如果用一半成本拍成b级片也许会更有娱乐性一些。

25分钟前
  • Dipper
  • 较差

奉俊昊擅长将虚构小说改编成自己想要输出的表达,在马克·鲁法洛极其浮夸的表演中,上演一出权利异化的荒诞镜像,很难不让观众联想……这也很符合柏林电影节一贯调性。大银幕上的罗伯特·帕丁森依旧帅气,饰演敏感脆弱和冷酷霸道的两个不同人格,为整部科幻题材的片子增添了不少趣味!

28分钟前
  • 抛开书本
  • 力荐

依然是奉俊昊擅长的阶级叙事,资本的异化upper class的剥削都有些过于老套了,鲁法洛浮夸的川普套皮大统领(和马斯克小娇妻)纵然直白空洞,但其批判意味丝毫不会削减——现实早就比影像更加疯狂了。有原著小说加成在核心设定足够吸有趣,辅以奉俊昊炉火纯青的黑色幽默功底和高超的节奏把控,仍然是很难不品的影院享受,只是不能再要求更多了。外星水熊虫真的很可爱。

32分钟前
  • Lebron James
  • 推荐

难以想象这是奉俊昊拍出来的电影,非常平庸无新意,而且这点东西要讲一百四十分钟?收一收无处安放的表达欲望好吗?好的!成片质量虽然一般,但喜欢Mickey17的脆弱感和18的疯劲🥰

33分钟前
  • Rábano
  • 还行

4.2/10 #Berlinale75 完全不知道奉俊昊试图呈现出什么:幼稚但现在看来更为伤感的讽刺美国的政治表达,缺乏其专长的对于类型片的节奏和速度掌握,许多被抛出却又未被解答的元素(头发的香气/性格的突变),使用不当的譬如jump scare的低级元素,处处都显示出粗糙和欠缺打磨,似乎是并不走心的捞钱之作。反复看帕丁森遭受虐待和两个不穿衣服的帕丁森同框似乎是为数不多的乐趣。视听也勉强到达相对及格的好莱坞水准,而可以值得深挖的人类议题也都仅存于男主的个人思考和陈述,对于旁白的过度依赖似乎给予了影像不精致且不简练的借口,过于讨巧。笑不出来,哭不出来,也很难找寻令人拍手叫好的点,一部看了如同没有看的味同嚼蜡之作。

35分钟前
  • 鲍勃粥
  • 较差

我承认,是有一些颜狗成分在的...米奇18你真的......好诱人......

40分钟前
  • Indonesia
  • 力荐

Boring

43分钟前
  • 兔叽咕
  • 较差

也不能说制作不认真吧,但感觉就是一部给青少年看的电影——表演夸张,表达浅显,反派刻板……前1/3介绍各种设定的时候还觉得有点意思,到两个米奇共生之后越来越无聊,女朋友看到两个米奇的第一反应居然是大家一起来3P,以及一个不久前才痛失同性爱人的大美女转头就要主动对米奇吻下去我也是不大能理解的。唯有外星萌虫还算有一点可爱。

48分钟前
  • 偏时差
  • 较差

除了拍得太无聊太直白以外,其实问题不大,符合导演的一贯水准与想要传达的价值观。那些虫子看久了还蛮可爱的耶()

51分钟前
  • 颜落寒
  • 还行

太TM难看了,是那种过时的影像语言在包装旧酒的感觉,全程缝合《雪国列车》《玉子》《饥饿站台》《风之谷》,所有议题被当做佐料一锅炖,结果就是索然无味的千篇一律的大杂烩寓言,故事俗套,人物脸谱,穿插的黑色幽默也无济于事,内核阐述与娱乐性始终呈割裂状态,乏味的科幻文本,浅显的揶揄,刻板的表达,浮夸的表演,以及对特朗普的模仿与戏谑,很粗鄙生硬的去伪造与堆砌电影的假高潮,流于表面的十八线脱口秀水平。看得出奉俊昊对谈殖民主义,生物伦理,科技崇拜,身份焦虑,女性主义与反乌托邦的议题热情溢于言表,但看完全片基本看不到他对于人物与主题的深刻思考,第三幕直接崩盘,直接陷入在对讽刺政治表达的拙劣模仿与烂俗类型片标配对战胜资本邪恶的有限幻想中,科幻噱头伪大空,平庸又冗长,无聊是最大的致命向,味同嚼蜡之作!★☆

55分钟前
  • 张咏轩Wayne®
  • 很差

还挺喜欢的诶!我发现我现在几乎可以忽略豆瓣评分了。探讨了人性、痛苦、死亡。涉及到外星殖民、太空食物、人体打印。当然,最重要的是政治隐喻。可以看到川普、贺锦丽、尹锡悦、万斯、马斯克的影子。Mickey就是忒修斯之船。17和18号各自经历事情、发展出新的不能继承的记忆,出现了人格的分岔路。3P戏被删了。其实还蛮好奇纳莎更喜欢17还是18号。以及,帕丁森怎么又被“弯女微直”看上啊,哈哈哈。这设定是原著吗?不会是以他为灵感吧?!anyway,帕丁森演得相当好,应该可以算是代表作了。片子的缺点是可能为了特效省钱,整体画面偏暗,看得比较累。某些段落,节奏不太好,感觉台词和镜头都没有意义。

58分钟前
  • 桃子
  • 推荐

开头以为要用气味来贯穿全片,multiple出现后以为会转向replicant的关系性探索,都不了了之后只是在用最生硬粗糙的堆砌去伪造出了一个电影的高潮,看不到基于人物和主题的思考,那一场场拙劣的川普模仿秀除了污染观众的眼睛也没有与电影形成有效的联动。全片最深刻的表达都集中在了五方的屁股、五方的裸体、五方的夹子音、五方的反差萌、五方的三人行……

59分钟前
  • ChrisKirk
  • 较差

girl boss和她的两只狗狗从川普手中拯救世界的故事

1小时前
  • 站着说话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