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一次在一座城市看这座城市的电影。
那些时常要经过的街巷显得熟悉又陌生,那片地中海在电影里也有不同的颜色。
那些每天都出现在眼前的不同肤色的人们在电影里愈发浓墨重彩。
街上的外国人越来越多,住在这儿的或者不住在这儿的;街头的流浪汉也越来越多,外国的本国的,都有。
电影里的巴塞罗那我只认识一半多一点,但我不质疑另一半的真实。
情节可以虚构,问题却始终存在。
Javier诠释了那么多蝇营狗苟的人中的一个,他不是幸运儿,但肯定也不是最悲惨的那一个。
罪恶的深处也许会含有一丝良善的光,而每座城市华美的面孔背后,也都会有阴暗的角落。
有些人生活在这座城市,就好比一片片影子,在夜深时的Raval会看到。
虽然中国人的出现在电影里不排除用亚洲元素讨巧的嫌疑,但加泰罗尼亚的确已经是西班牙国内中国移民最多的地区了。
虽然我看到的中国人大都生活得还好,有些甚至比许多西班牙人都好,但是非法移民的悲剧却依旧会不时上演。
外国移民目前已经成了加泰罗尼亚地区一个及其紧迫的问题,这些已经来的和那些将要来的又将如何“改造”这个地方?
电影里那个警察说过一句话,“我们正拿火腿跟中国人换大米”。
外来人和当地居民的矛盾与相互依赖也一直存在在影片之中,就好比Uxbal和他前妻的关系一样。
当这里的人抱怨着中国人巴基斯坦人开的商店经营时间太长,是不公平竞争的同时,他们也正享受着移民们创造的便利。
他们感受着移民们给他们造成的“威胁”和“不安全”感,却已经不能离开移民们为他们提供的种种服务。
那些深夜在Raval, 哥特区沿街兜售啤酒的巴基斯坦人也是这个城市夜生活里不可缺的一部分。
当第一代移民依旧时刻思念着故乡的时候,第二代第三代的移民却已经把这里当成了他们自己的国家,但接纳这些人的城市里的人却依然不认为这些外国人同样属于这里。
也许导演只是想讲一个有点深刻的个人故事,也许我过分强调了移民在电影里的意义,但电影里的那些面孔每天都实实在在地出现在这座城市里。
当雨水冲刷着这座城市,冲洗着飘在窗外的布帘时,仿佛许多过错可以被宽恕,许多丑恶可以被清洗。
不管你来自何方,也不管雨水究竟能清洗多少的回忆与乡愁,雨中的异乡人们都要继续在这座城市生活。
关于离开还是留下的选择,很多时候并不仅仅是异乡人需要面对的命题。
Biutiful 这个词不是西班牙语,是爸爸在教女儿如何拼写beautiful留下的。。。
本来打算沉淀一下,但是克制不住码字的冲动。。。
虽然每次看到这些被裸露的人性残缺,但是却不得已的反思,这就是人性,我也会存在的。。。
虽然并不平淡,但距离并不远,电影就是将人所展露的人性洗礼浓缩,通过不同的事件来讲述同样的特质,所以这样的东西曾出现过,以后也会面临。。。
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事,欲望占据着整个人心,无力摆脱,即使你的悔悟与痛苦,那也只是为自己解脱的借口。。。
下班回到宿舍,心情不美丽,磨蹭到9:30本该睡觉,却搜出电影开始看。
在下载的那么多电影中看到《美错》,想到郑愁予《美丽的错误》,抱着一种好奇的心态打开电影,于是不美丽的心情更是一落千丈,看完电影已经12点,直接睡不着了。
灰暗的色调,低沉的背景音乐,男主沧桑的脸,无一不在增加着电影的沉重。
男主是个通灵师,能和死人的灵魂通话,他能看到别人的灵魂,预见别人的死亡,却无法预见自己的死亡。
得知生命只剩几个月,他决定做点事情:带着儿女和妻子团聚,结果却是儿子屡被妻子暴力相向;为工人买暖气缓解寒冷,25个工人却因为劣质的暖气意外死亡;救助非洲偷渡者,帮她租房,还将自己所有积蓄给了她,只希望她能照看自己的孩子,结果却是她在拿钱之后离开……所有的事情,他都预设了一个美丽的场景,但无一例外,所有的故事都以悲剧收场。
这就像电影开场,女儿问他:“美丽”怎么拼,他说“B-i-u-t-i-f-u-I,Biutiful”,这个美丽的错误就是他命运的暗示。
在他的规划中,给一切事情美好的结局,结果却是一切都走上错误的轨道。
看着电影,看着男主悲惨的人生经历,只觉得喘不过气来,如果生活如此不易,是否还要活着,有时候可能死亡也是一种选择。
林夕在歌曲《美错》里写道:美丽的错误往往最接近真实。
这句歌词用来解释电影再合适不过了。
这种理想与现实碰撞的美丽的错误,才更赤裸裸的揭示现实的无情。
男主是个孤独的理想主义者,在悲悯的环境中,企图在生命的最后做一点好事,却被现实狠狠的拍打。
想做的好事都变成了悲剧,经历者内心凄惶,作为看客,莫名压抑。
虽然只是一部电影,却真实的看到了心里,那种无助和无奈,那种想做好事而变成悲剧的自责,那种被现实无情戏耍的绝望,让人戚戚然。
作品来源于现实,但现实远比作品的故事更狗血。
韩国电影《素媛》讲述的是一个韩国8岁小姑娘在上学路上被性侵的故事,这是依据真实的韩国案件改编而成的电影,因为这样的全国轰动性事件,韩国国会提高了对儿童性侵犯犯罪的量刑标准。
无独有偶,就在前一段时间,在中国的广西,打着慈善名义,对贫困学生进行资助的助学网站创始人王杰,被通报利用百色助学网在资助贫困生的同时,性侵前来求助的幼女,拍下性侵视频威胁她们,并且致使一个女孩怀孕流产。
这样赤裸裸的事件看得人心惊胆战,可惜这样的悲剧在成为人们的谈资一段时间后,不管结局如何,都会被自行遗忘,原因很简单:当事人没有能力让这样的新闻发酵,被持续关注,进而引起全民反思。
旁观者多数在看热闹,事情没有发生在自己身上,看个热闹都散场了,一旦围观的人群散场,新闻缺少了关注度,媒体也会散场,去关注其它的更新的事件。
所以即使是这样有代表的事件,也没有激起任何的浪花,没有人关注王杰为什么敢这样,很少有人反思存在的慈善组织是否应该正规化,更没有人去关心那些被王杰用几百几千块钱性侵的姑娘们以后的人生是否改写。
这样的事件,引起的风浪都比不过一个“优衣库”事件。
一群花样年华的少女,本身是美好的存在,可惜因为坏人的不良用心,人生有了残缺,有时候这种残缺不是说身体上的受伤,更严重的是心灵的受伤,不敢再信任人,对世界不再抱有美好的期待,可能在惶恐、自责或恨意中过完一生,这样的一生该有多心寒。
多想说一句:这就是现实,你别介意。
其实作为旁观者,面对这样的现实,没有多少人介意,但是当事情发生在自己头上的时候,百爪挠心,再也做不到不介意。
导演用镜头写出了巴塞罗那底层人的心酸,挟裹着美丽,更多的是无奈。
男主就是在这种艰难的夹缝中企图做点好事而屡屡失败,可惜无人可以抱怨或倾诉,只能找另一个通灵师痛哭。
那些在现实生活中真实经历自己苦难的大众,又是如何缓解这种带着痛的孤独的。
我是一个盲目乐观的人,对一切都是带着最美好的期待,盲目的相信别人,相信善良。
虽然目前为止的人生,没有遭遇什么大苦大难,还是想说,世界没有年轻的你我想的那么简单。
或许真正的现实都是你我无法承受的。
鹦鹉史航说,他建议年轻人在20岁之前看看《悲惨世界》,原因很简单,让你对世界有一个客观的认识,有助于你正确的认识世界,对一个人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有好处。
多看一些悲剧,多看看你的生活圈子之外的世界,有助于你客观的认识你生活其间的世界,让你打破自己的幻想,真正的投入真实的生活而不是你想象中的生活。
影评的题目起的没有什么意义,也许跟内容没有太大的关联。
我也只是碰巧才看到这部电影。
影片的开始让人一头雾水。
从开局很难猜到这部影片的主旨,看完整部电影,感觉这种结构某种程度上与以前学到的某种写作手法有些相像,总分总。
人物的出场方式非常特别,人物出场超前于剧情发展。
首先是男主角,以通灵师的角色出场,很难让人想象到接下来的剧情里将要表现的是他身为父亲与男人的现实处境。
男主角的老婆,更是由男主角的人渣哥哥带出,以至于第一次看到这个女人,会让人错以为她可能是什么街头妓女或者是应召女郎。
然而随着剧情的推进,所有这些事先已经交代的人物特点逐渐都有了各自的含义,在这一点上,不得不佩服导演。
男主角具备了一切的靠谱条件以及悲剧的命运。
这是一个让人颇感难过的深深地矛盾所在。
本片看似平铺直叙的故事中,事实上充满了矛盾以及事与愿违。
一个人想要做到的与这个世界给予你的机会,往往大相径庭。
影片开始,通灵的男主角说出死灵的遗言,却被人质疑,也许是因为真相,往往意味着伤害。
一切的矛盾都存在着,显得无比合理。
男主角对待自己儿子的粗暴严厉,给人压抑的感觉,但又是同一个人,对自己妻子打骂孩子无比反感。
也许所有父亲都是这样的,对孩子的爱是粗暴的,同时又带着一点温柔。
由此一点上看来,家人之间的爱,方式上似乎有颇为繁杂的种类,但也许,内容上,确实亘古不变的。
另外一处让人颇为感觉到现实主义悲剧意味的地方是男主角采购的电炉导致了许多中国偷渡劳工的意外身亡。
在现实中苦苦挣扎的男主角,无意间酿造了一出悲剧,于是又在灵魂里承受更加痛苦的折磨。
也许从一开始,本片就蒙上了现实主义悲剧的气氛,因为,男主角罹患绝症,已身处弥留。
现实,就是那个你身处其中,就对它颇感厌倦无聊,但旁观他人,却又被其深深吸引的神奇事物。
而无论它究竟是平淡、激越、美好、丑陋、讽刺还是温婉,这一切,都是生活。
面对它,似乎一切的解释都很无力,所需要做的,就是把它整个呈现在你的面前,你看,仔细地看,就好了。
就像是男主角的老婆,在跟男主角的哥哥上床,然后跑到男主角的家里,带着自尊,哭着说出:我爱你,然后伸手向男主角要钱。
她还爱吗?
爱,她需要钱吗?
需要,她是一个合格的母亲吗?
不是,她应该跟男主角的哥哥上床吗?
难以回答。
在她的身上,人性的矛盾,现实的讽刺,统统暴露了出来。
男主角没有说什么,只是默默地数出多几张钞票,目送她绝尘。
现实往往不给你回手挣扎的余地,无论如何虔诚的祈祷,无论如何悲悯的哭泣,都不能改变什么。
本来想要寻求心灵上的慰藉,但听到的,也许往往都是:在死前,你要安排好你的生活。
现实就是这样了,你只能面对它。
而所谓的现实,也许是上天安排的,又或许是人与人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所造成的。
在异国过着凄苦生活的偷渡者,来自中国,来自非洲。
在彼此利用与剥削他人之间,偶尔流露出的一丝真情弥足珍贵。
但人类是自私的,这一点,似乎在片尾横陈床头的同性恋者尸体上全被说尽。
也许,不该这么悲观的,也许,不该把所有的善意全部理解成伪善。
因为如果不那么悲观,当你拖着病体彳亍的街头之时,会感觉生活中或许还有阳光。
一个人的生命也许并不只有生死这么简单的含义。
就像是在死后的世界里,见到自己父亲的男主角,听着父亲学大海与风的声音,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孩童一般的笑容,在影片中只出现在一些旧照片上的笑容。
未能跟儿子一起去看雪的男主角,在死后的世界里与父亲一同站在了雪地里,这也许就是一种传承,是生命的另一种意义。
就像是那枚戒指,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直到宇宙永恒的末日。
人生的苦难以及枷锁,让人痛苦,但却因为情感而无法斩断牵绊。
所有的奔波辛劳也许只是为了在百分之99的疲惫之后能获得百分之一的欣慰愉悦。
知晓自己的责任与爱,或许是作为一个男人以及父亲的成长必修课。
片尾的一幕,父亲点燃男主角的香烟,似乎意味着他对男主角已长大成人的认可,而追随着父亲脚步的男主角,似乎在有生之年中只能贡献自己的父爱,却没能找到父爱,而在死后,他也许终于找到了,这也许是一种传承,也许只是意味着,所有无论如何历经沧桑的父亲男人,曾经都只是顽皮的孩童,无知的儿子。
P.S:最近看了几部西班牙的片子,颇感不错。
这部片子是与《关于我母亲的一切》先后观看的,很巧。
故写下这段附注,算是记录下当时的心情。
在《巴别塔》和《21克》中有上佳表现的墨西哥导演冈萨雷斯的新片《美错》实在是部太沉重的片子,让人两个半小时都喘不过起来。
在巴塞罗那阴霾的天空下,Javier Barden扮演的Uxbal在天堂和地狱、看得见和看不见的地方游走。
他只有一两个月的寿命,每天面对的是狭窄混乱的小公寓和不谙世事的一双儿女;和他的职业是虚幻得不能再虚幻的与死人通灵,却接触最现实的底层生活——中国和非洲的非法移民;他在生与死之间、在现实与虚妄之间、在历史与未来之间、在爱情与情欲之间游走。
巴塞罗那冰冷的天空仿佛一张大网罩住了这些显露和隐藏的人们。
灰色、蓝色,就是没有暖色。
巴塞罗那在冈萨雷斯的镜头下仿佛是人间地狱一般的存在,遥远的圣家堂,明媚的地中海?
那和这群人没有关系。
明明是支离破碎的情节,却有生的悲哀、死的恐怖、性的混乱,以及偶尔闪现的、一瞬间的亲情和不知道是不是爱情的东西撑起了这个故事,让这部长达两个半小时的电影毫不冷场。
本片线索很多。
Uxbal的“正职”是与死人交流,告诉他们活着的家属他们需要的东西,并安抚他们平静地进入另一个世界。
这个职业使他能看见死去的人栩栩如生,也使他模糊了生与死的界限;除此之外,他帮助中国的非法移民找到工作,说服贪污的警察网开一面;劝说塞内加尔的偷渡者在这里住下来,他目所及处都是人间最悲惨最变态的景象,可是无能为力,为了生存,他不得不周旋于这些人之间,甚至从他们身上挣钱。
他这种拉皮条式的职业与通灵正好相反,一个是高尚的,一个是卑贱的;可是这两种职业又都是一样的,因为他们都是为了抚慰不安的灵魂。
他本心的善良让他无法完成这些工作,这种冲突在他为中国的非法移民买了六个煤气暖气,却导致二十五个工人一夜之间全部一氧化碳中毒身亡这一惨剧发生时达到高潮;当老板打开破旧的仓库大门,看到的是死尸、呕吐物、死去的孩子和女人,赤裸裸地惨剧呈现在导演的镜头下。
这样的打击让他觉得即将而来的死亡也不能解决他的罪孽,而当他移出父亲的棺木,看到了几十年来从未见过的父亲的容颜时,那种久违的亲情又让人觉得潸然泪下。
他的生活让人想到村上春树的一句话:“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而存在。
”这是个矛盾的人,矛盾的城市,矛盾的社会。
即使影片结尾——那个与开头完美衔接的结尾也让人感到无言的沉重:在生里,他无法照顾好自己的一双可爱儿女,在死里,他只能重新抚慰自己的灵魂。
冈萨雷斯比在《巴别塔》时又更上一层楼,虽然还是片段故事的结合,但那种明显的多线叙事看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圆熟的线索融合和情节对称。
Javier Barden的演技令人赞叹,其难度比Colin Firth的乔治六世有过之而无不及,只是我过于注意字幕(本片全片西班牙语,在美国上映时采用了英文字幕)而没有来得及关注他的细微变化;两位中国演员成泰燊和罗晋在里面用普通话演出,戏份不多,与电影的基调还算搭界;电影色彩则一如冈萨雷斯之前作品一样的灰暗和冰冷。
这个导演有风格,有进步,假以时日,必成大器。
本文版权属于作者waking王小心所有,更多请见http://www.wangxiaoxin.net
历经了过年的疫情,一直到今天我们还是戴着口罩,亮着绿码。
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这场看不见敌人的战争能够结束。
在上班的路上,我都要搭地铁,地铁上的每一个人都面色凝重。
他们之中有的人逛着淘宝、闲鱼,百无聊赖得不知道要买什么东西,那些提前放到购物车里的商品,始终都没有勇气去下单,从打折到下架,他们今天还是要为一顿饭吃什么而忧郁。
其他人有的则是不断地翻着抖音,那些来自另一些人的生活,反复得观看着。
每一个人都特别孤独,不知道明天会面临什么。
面对此情此景,我想到去年观影的一部片子:《美错》。
很多人对这部电影并不是很熟悉,但是你一定熟悉该片的导演:亚历桑德罗•冈萨雷斯。
在我第一次开时光网账号的时候,写过一篇关于冈萨雷斯的处女作或者说是他的成名作《爱情是狗娘》,时隔几年以后我又想动手写一篇他的电影。
《美错》一直作为我收藏的电影,总是想不起来去看。
经历了怀孕到生宝宝,直到哺乳结束,我的生活恢复了正常的节奏。
我重新开始观影。
我又想起了《美错》,于是我在某天晚上,孩子睡觉了以后,看完了这部电影。
在我的文章里,我不想过多去讲述它的故事情节,因为如果你想去看,自然会知道它的故事。
而我今天只想谈谈主角Uxbal,从他的生活,从他的职业,从他的所在的国度,甚至是他的内心,去聊聊他。
Uxbal,他的职业设定非常有趣。
在一个现实类题材中,人物设定往往是落地的,也就是贴近生活的,但是Uxbal的职业是通灵师。
导演在表现Uxbal通灵的过程并不可怕,往往会将那些葬礼上快要往生的人安排出现,他们以自己的原貌出现,表现得非常平静。
而uxbal更像一个朋友一样,在向死者的家人去传达另外一个时空的心愿。
原本以为导演会在他是通灵师这个事情上去做文章,然而并没有。
如果你想要得到奇幻的,或者悬疑的作料,我想你选择《美错》就是一种错误了。
故事的发展是随着Uxbal的心境发展的,这让我想到了乔伊斯的小说,那些在意识流边缘徘徊着的人物。
在一座城市里,Uxbal为了自己和孩子们的生存不断地奔走,随之出现的中国工人,包工头,妻子,兄弟,兄弟的妻子孩子,都像是UXBAL在行走过程中的一个点。
他的心境也不断地发展变化,他和每一个出现过的角色都没有来龙去脉的发展,没有过多的镜头语言向观众展示他们之间的关系发展。
那些生活在巴塞罗那的人,他们彼此独立。
妻子精神有疾病,却不知道缘由,她的突然到访,观众不知道她和Uxbal发生的事情,只是在他们吃饭的时候感受到巨大的矛盾磁场。
他的兄弟为什么那么有钱,自己却如此落魄,而兄弟为什么要占有自己的妻子,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
这里没有故事情节,却在各类人物出场时,情绪十分饱满,这足以撑起了那些没有言说的情节。
中国工人的死亡冲击着Uxbal,因为他购买了劣质的燃气,那些漂浮在天花板的蛾子仿佛一个个生灵一般,他们来寻找Uxbal。
而他是如何将这些工人介绍来,他和工人之间的女孩又是怎么认识的,观众只能知道一些细节。
Uxbal所在的西班牙有各色人种的非法移民,他为了生存就给他们介绍工作,偶尔的时候会在别人的葬礼出现,当然那是作为通灵师。
但是他得了很重的病,就像那只将死的,天花板上的飞蛾一般,他无法预料自己要去哪里,也不知道蛾子什么时候会飞走。
他只能等待。
强情节是编剧需要掌握的内容,在我做文学责编的时候,我们往往会将情节很弱的小说剧本抛到身后,可是于我自己而言,我心里依然坚持一种东西,那就是弱情节,强人物的故事。
每一个人都是我们各自生命长河中的主角,这个世界上不是每一件事情我们都会有机会去经历,但是我们人生仿佛就是Uxbal一样,随着内心发展而在不断变化。
昨天很偶然的机会,看了一篇公众号写的文章,谈到为什么有些人被疫情打垮了,丢掉了工作,小编说是因为没有执行PLANB,安于当时自己的现状了。
我并不能苟同这样的结论,在我看来,生活中的每个起伏都是随着我们内心在发生变化的,生活就像意识流一样,不断地向前发展。
也许也有很多人,因为热爱执着于自己的工作,而在灾祸面前失去了它,这种心境带来的世界性变化,何尝不是一个人在道路上该走过的嘛。
我们都是生活在这座城市的独行者,我们就像那蛾子,挣扎痛苦却是美丽的。
我感受到了主角的孤独,所以我想用这样一篇似乎是随心的文章,来纪念这段美的错误,或者说生活就是错误却美丽的。
这几天在网路上看到很多父亲节祝福和感人片段。
让我忽然想起来这部电影。
就好像是片中的爸爸那样,可能他有点粗心有点迷糊会把单词拼写错误,可是依旧是一棵参天大树在孩子的心目之中。
我一直都回避这样的话题是因为,相较于母亲对于每个人的影响深远和血缘关系,父亲对于孩子的爱就好像是海洋,会显得更加深沉内敛。
有时候只是你在上学路上他投过来的一个眼神,有时候只是吃饭时的一句问候,甚至有时候不过是离家千万里的一通电话。
可是,父亲的爱是存在而且不可磨灭的。
当我看到影片中他忍着痛对女儿说下那些话的时候我还是不争气地哭了。
我不知道作为一个男人是要多大的勇气去告诉自己的孩子,没有办法再给他足够的爱没有办法陪你走下人生路没有办法看你胜利时的笑容,都没有办法了。
那种绝望我相信会远远胜过于病痛,胜过于自己的事业。
我想,我也是爱我父亲的,就好像是河流最终会汇入海洋,我们最终会成为和他一样的人,在不知不觉中。
那,就是最博大最深沉的爱。
感谢你在我表演不知所措时投来的那一个眼神,感谢你在我失恋沮丧时说出来的那一句问候,感谢你在我工作不顺压力重重时那一通电话,它无法被取代。
爸爸,我爱你,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
我对这个电影最大的反感来自于听的是西语,看的字幕是英语,于是当我真的听到中文对白的时候,惊讶地发现,我听不懂了。
这是一个很有魅力的男演员,不仅是他和佩内洛普在一起时的性感,让我想到我看过他三部电影,除了本片,就是午夜巴塞罗那,还有深海长眠。
每一个角色都不一样,或风流成性,或濒临死亡,但是不变的,是他的温柔。
可是温柔无处安放。
他可以跟死人通灵,这是一种怎样的能力呢,抚摸着死不瞑目的孩子的手,告诉死者的亲人,这孩子为曾经做的一些事情感到抱歉,他想尽办法柔化语气,可惜那孩子的父母在巨大的悲伤中无法体会;他帮助非法劳工逃离警察的搜捕,为他们制备暖气罐,但是却杀死了所有人,那是一个意外,但是他是温柔的,如何才能跨越心里的的负罪感。
他想要对他们好,可是他们都死了,还有自己那位见面过的父亲,还有自己的子女。
当他一个人拿着电话,行走在天桥上,那一群黑色的鸟从下滑翔到天际,看不清是什么,只是有种生命被抽离的无奈。
在热空调的炙烤中,看的人想反胃。
很难过。
说不出什么更深奥的评价了,片名是拼错的beautiful,美丽的错位,虽然温柔无处安放,虽然基调灰暗,情节惨淡,可是,最后一切的惊心动魄都归于平静,那是因为,人心是温柔的。
影片的结尾,开头再一次重现,只是观看者心中或许感受到了氛围和视角的改变。
死亡漂浮在屋顶,情绪十分浓重,能听到四周女人的啜泣,虽然主角的遭遇几乎司空见惯。
镜头、色调和配乐营造出了一种精神性(?...)的观感,让人体会到主角的主观意识的流淌,实际上观看整部电影始终像是偷窥主角所经历的一切,十足写实的味道。
参展戛纳电影节的时候,有评论批评电影故事情节缺乏发展。
不同支线上事情在发生在Bardem处交织,但只是伴随着他逐渐衰弱死亡。
他无法阻止自己的死亡,就像复合也不能改变妻子bipolar disorder。
他试图保护他手下的非法移民,疾病或许让他更希望能为他们做些什么,但他的意愿和他的营生之间本质性的矛盾使他对于官方的逮捕和遣返他无能为力,而且直接制造了一桩命案。
肿瘤一样不可逆转的恶化同样发生在中国恋人身上。
一个人口中的“因为我爱你”对另一个人来说不堪重负,以往容忍的连同大难临头引发了致命的杀机。
不过罗晋同学的表演方式不太适合电影,虽然露了叉腰肌,但换成金碧辉煌里的或许更融合些。
一百四十八分钟的电影,我看看停停停停看看,现在离影片结束还有四十分钟零五十秒,已经没勇气再看下去了。
描述将死之人温情余生的故事大概已经戳不到我的泪点了,通灵什么的在这个信灵根深蒂固的宗教国度出品的影片里也并不新鲜。
鸭梨桑德罗这个魂淡,把一连串琐碎的悲剧串成线,一针一针地缝在你心脏里面,缝错针脚的时候还会倒抽出来重新扎下去,在边缘末尾牢牢打一个死结,用牙齿狠狠咬断。
而这一件一件的悲哀,连戏剧化的效果都不用,完全就是一幕一幕的真实。
我在巴萨街头见过那些被拿着电棒的城管追赶,夺命狂奔的A货小贩。
清一色的黑色人种——不是种族歧视,黄种人根本跑不过同行也跑不过警车。
他们的生活里没有一秒是安稳的——白天卖货,恨不得长出一脑袋眼睛和耳朵来观百路听千方,或者干脆有超能力闻得到城管的气息而不至赔了PRADA又折了劳动力。
夜晚回到窝棚,看妻女是不是已被遣送回墨西哥塞内加尔,还是已经因为肺炎艾滋没钱也不敢去医院而气息奄奄。
无论是在莱昂,在马德里,在巴塞罗那还是安达卢西亚。
有小商品的地方就有中国店中国人。
中国店永远出售廉价劣质品,几毛几分钱成本的东西改写一个货币符号就瞬间获暴利十几倍。
中国商贩永远穿得破烂不堪,太阳东升西落,一年三百六十五日地坐在“全部一元”的牌匾之后,按着油腻腻的计算器,守着钱,赚着钱,再守住更多的钱。
身处巴萨任意一片海滩,都会看见身挎补丁包,脚穿大粉色米妮拖鞋的中年亚洲妇女在沙滩上来来回回,手里举着中华经脉图,口中念叨着,“Hola,masaje,5 euro”。
我看着她们就这样走来走去,走了半个多小时,终于有一个西班牙老太婆在我身边躺下来。
“米妮鞋”业务熟练地从补丁包里掏出一小瓶强生油,一盒清凉膏。
瓶体上的字早都磨没了,瓶子里面浑浊的液体也不晓得是不是真地可以强生健体。
十分钟后,老太太提了裤子走人,三个“米妮鞋”迅速聚过来,讲起我听不懂却好熟悉的闽南语。
所以,那间破厂房的地下室里,被煤气熏死的二十五个中国非法移民更不是玩笑吧。
所以,包工头那句,“你根本不知道多少中国人想留下来!
知道他们在中国挣多少钱吗?
”,也根本就是心声吧。
我很想指着鸭梨桑德罗的脸说这真TM是海外反华势力企图颠覆政权用心险恶。
真相却掐着我的脖子,快要窒息了。
当你在看一部原本想要抽象于生活的商业片也好艺术片也好,却像是在看纪录片的时候,只觉得后背发凉。
寒冷又可悲,中国东南沿海海外务工人员的生存状态还是外国人表现得刻骨催泪。
可悲又同情,国内的奇迹还都发生不完呢,国外的是死是伤就更顾不过来了吧。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的祖国总是丢人。
”那天在巴萨海边,我没有勇气与她们对视,即便开口说话,又要说些什么呢?
只是那双双米妮鞋一直在我脑海挥之不去。
身边的Christina看着来来往往的裸男裸女,很享受地感叹:"Barca,paradise.What a beautiful day!"我却觉得他妈的一点不美丽。
另一个不为人知的巴塞罗那,压抑沉闷得让人心慌。Javier Bardem的演技成了最大看点。
曾执导《通天塔》和《21克》的墨西哥导演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多的新作,主角贾维尔·巴登凭此片荣获戛纳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并提名奥斯卡最佳男演员。影片基调比较压抑,主人公一直在挣扎度日,同时也反映了西班牙当前社会底层社会非裔和华裔的生活困境。
这种探讨人生的电影对于我显然还是太深奥了 觉得很沉闷 男主演过老无所依 那部电影当时就没看懂 开头结尾都很好 于我而言阅历多了再看会更好 两个中国演员蛮出彩的
失望了...哈维尔·巴登演得再好也拯救不了这部片子
身患绝症的父亲、贩卖假货的黑人、勉强维生的中国人,当这些交织在一起不得不让人看到美丽的巴塞罗那的另一面,让人看到生存艰辛,而且,在看过本片之后,我开始认为Javier Bardem的演绎丝毫不输给口吃的国王了。
也许死之后,一切才能得到释然,导演的关怀依旧关怀遍及五大洲各人种,《美错》不只是在讲述着苦难,我看到了确是父爱的光环,从小没有见过父亲的主角,最让人感动的是他抚摸自己父亲的尸体,终于在死亡之后,如愿以偿,他的人生就此才美丽
实在太沉重了吧···两个多小时看的我真压抑
Alejandro González Iñárritu第四部電影,一改以往的非線性敘事,少了技巧性的剪輯之後,雖降低了影片驚豔感,卻能讓感情更連貫更動人。四部作品中,最愛仍是《21 Grams》。Javier Bardem憑片中父親一角成為戛納影帝,差一座柏林影帝就實現大滿貫了。
本來就逼格不夠欣賞無能看的還是英文字幕0 0一看原來是巴別塔的導演,難怪啊,不喜歡
我情愿看B+侦探。
巴登演技加分,为人父者都是如此,可惜片子太纠结于琐碎细节。
伊纳里多作品的格局其实都差不多,社会性的维度很强,植根全球化的背景,强调越界,然后又点缀那么一点灵性的,形而上的维度。但总体上,铺张而不深入,缺乏震撼人心东西,非常典型的电影节电影。
看到了一个完全不同于午夜巴塞罗那的破败的巴塞罗那,巴登的表演是完全OK的,更说明了他的可塑性之大,而整片的失焦让观者不知所措,难道冈萨雷斯已经江郎才尽。。。
孩子和塞内加尔人在展现家庭关系上是出彩的,其余部分挺像是一个琢磨的过程——再去街头抓几个意向填补空白(这里还是得感叹一下导演对城市素材截取的独特掌控)将依旧会是那般似有若无。看导演这通灵的自然光手持镜看到双眼脱焦,《美错》的年轻父亲和《活色生香》的维克托同为一人生出了奇怪的压迫感
苦逼人参。
Javier Bardem演得太好太好了,只是这故事太压抑太压抑了。
巴塞罗那
“我曾每日听见有人在耳畔低语;安静地,缓慢地;对我说:活下去,活下去,活下去。”
剧情比较失望,除了巴登的表演。但看到最后的字幕,说是献给自己的橡树和父亲,应该是导演为自己所拍的吧。看完这个片子,明天就开考了!加油!!!
associate producer: Guillermo del To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