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海涛
主演:王嘉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0
简介:《放映路上》是为建党90周年献礼的重点影片,该片讲述了农村电影放映工作者郭建华,在农村文化战线36年如一日辛苦工作的感人事迹,影片再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露天电影人头攒动的盛况,再现了因电视进入千家万户造成电影萧条的悲凉景象,更反映了新时期农村电影市场复苏的大好局面。详细 >
看完觉得科斯塔值得一个金熊。这个片子的自然音效其实做的很虚假,在开场没多久的鞋带和喘息中已经露馅,远没有科斯塔的细致自然。片中有布列松的女孩,有布列松的驴子,但是全片差太多了。布列松是model,这个是捧读。
缺席的父亲就像我缺席的灵魂,自始自终都没能进入状态。
全英文字幕让我对于哈姆雷特排戏的台词一句都没听懂!事后才知道片名的“我”是媽媽,所以中文翻译太坑爹!导演说i was at home,but…是她写剧本时的第一句话。i was at home,but cannot control anything。坐等中文字幕!
在三星与四星间徘徊,风格趋近布列松但又很不一样,手法和许多剪辑上透露出的逻辑性和结构感又有导演自己的表达,年轻女导演能有这份才情值得给四星。
#德国电影展导演你是怎么做到比罗伊·安德森还要散乱一万倍的?一切情绪都浮于零散的表达中难以成河流
从大声喊出manifesto那里开始令人作呕
举步维艰,不好进入,但逐渐适应后是好看的,夏娜莱克制造了声画分离的错觉,镜头整体呈绝对静止状态,局部细节维持运作,没有宏观的景别,却如将镜头拉远到了极致,留意不到声音留意不到动作,中段突然响起音乐,声音才占主导,矛盾冲突不断激化,对白剧增,结尾又回归了诗的状态,繁杂地组成了一种心境电影,呢喃着的,冥想着的…
好温柔好忧伤
连看两遍。疏离感直追北欧。是我的菜。
氛围独特
5.5/10 怯魅一切人類情感的努力注定徒勞
布列松的语言呈现为重复的技法,看似动作跟进,实则将角色摆弄,始终无法走出对应景深的位置。夏娜莱克镜头下柏林也沦为空乏的陈设,母亲与导演对话的段落短暂打破无聊的动作,运动镜头跟拍二人的中景,身后的建筑物反光而呈现出画面的若干层次。随后是母亲归家后对儿女的不耐烦和故意疏远,直至最后泳池的拥抱才达成和解。摄影机也在故意疏远着角色,却依然以母亲的视角展示了现实的局部,忽略其余发生的一切而造成空间与叙事的双重断裂。4.2
@2020-05-28 00:18:42
柏林补片-夏娜莱克。夏娜莱克已经从对影像虚假的觉知(回避电影中的死亡)发展到对真实的影像呈现(排演状态、对表演的表演),同时依然以声音来主导电影的节奏。情节的展开以场景为单位,未尝不是一种对观影经验的“间离”。
很纯正的艺术电影,在这种类型的电影里,叙事已经没有那么重要,导演全靠人物情绪和画面镜头来诠释主题,而观众能够感受到的东西往往都会多于电影本身,享受着视觉和思想带来的双重冲击。四星。
美丽,但我暂时无法认同这样支离破碎的电影,想着它如果是本摄影集就好了。声音很丰富,使人物之间的距离更加难以逾越。
再多只是好的“元素”根本凑不成一部好电影
美,但我应该很快就会忘了;我对德国的舔已经到了随便拍拍我就会觉得很美的地步
这台词要用中文说我估计一分钟也看不下去,中间那段音乐MV感都出来了,真是作的淋漓尽致,另外导演对自行车是不是有什么执念……
又是故意放慢节奏款电影……好睡!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看完觉得科斯塔值得一个金熊。这个片子的自然音效其实做的很虚假,在开场没多久的鞋带和喘息中已经露馅,远没有科斯塔的细致自然。片中有布列松的女孩,有布列松的驴子,但是全片差太多了。布列松是model,这个是捧读。
缺席的父亲就像我缺席的灵魂,自始自终都没能进入状态。
全英文字幕让我对于哈姆雷特排戏的台词一句都没听懂!事后才知道片名的“我”是媽媽,所以中文翻译太坑爹!导演说i was at home,but…是她写剧本时的第一句话。i was at home,but cannot control anything。坐等中文字幕!
在三星与四星间徘徊,风格趋近布列松但又很不一样,手法和许多剪辑上透露出的逻辑性和结构感又有导演自己的表达,年轻女导演能有这份才情值得给四星。
#德国电影展导演你是怎么做到比罗伊·安德森还要散乱一万倍的?一切情绪都浮于零散的表达中难以成河流
从大声喊出manifesto那里开始令人作呕
举步维艰,不好进入,但逐渐适应后是好看的,夏娜莱克制造了声画分离的错觉,镜头整体呈绝对静止状态,局部细节维持运作,没有宏观的景别,却如将镜头拉远到了极致,留意不到声音留意不到动作,中段突然响起音乐,声音才占主导,矛盾冲突不断激化,对白剧增,结尾又回归了诗的状态,繁杂地组成了一种心境电影,呢喃着的,冥想着的…
好温柔好忧伤
连看两遍。疏离感直追北欧。是我的菜。
氛围独特
5.5/10 怯魅一切人類情感的努力注定徒勞
布列松的语言呈现为重复的技法,看似动作跟进,实则将角色摆弄,始终无法走出对应景深的位置。夏娜莱克镜头下柏林也沦为空乏的陈设,母亲与导演对话的段落短暂打破无聊的动作,运动镜头跟拍二人的中景,身后的建筑物反光而呈现出画面的若干层次。随后是母亲归家后对儿女的不耐烦和故意疏远,直至最后泳池的拥抱才达成和解。摄影机也在故意疏远着角色,却依然以母亲的视角展示了现实的局部,忽略其余发生的一切而造成空间与叙事的双重断裂。4.2
@2020-05-28 00:18:42
柏林补片-夏娜莱克。夏娜莱克已经从对影像虚假的觉知(回避电影中的死亡)发展到对真实的影像呈现(排演状态、对表演的表演),同时依然以声音来主导电影的节奏。情节的展开以场景为单位,未尝不是一种对观影经验的“间离”。
很纯正的艺术电影,在这种类型的电影里,叙事已经没有那么重要,导演全靠人物情绪和画面镜头来诠释主题,而观众能够感受到的东西往往都会多于电影本身,享受着视觉和思想带来的双重冲击。四星。
美丽,但我暂时无法认同这样支离破碎的电影,想着它如果是本摄影集就好了。声音很丰富,使人物之间的距离更加难以逾越。
再多只是好的“元素”根本凑不成一部好电影
美,但我应该很快就会忘了;我对德国的舔已经到了随便拍拍我就会觉得很美的地步
这台词要用中文说我估计一分钟也看不下去,中间那段音乐MV感都出来了,真是作的淋漓尽致,另外导演对自行车是不是有什么执念……
又是故意放慢节奏款电影……好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