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1)以下文字系转帖的一部分,即我个人十分欣赏的。
(2)该文字出自: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723397/ (3)建议对比该网址全部讨论对比着看,可得精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华丽的分割线-2013-01-14 13:20:37 为人帅表 (满红满蓝,全处全收) 来吧,让我们一劳永逸的解决问题,请看一下林达的文章,我的观点如果相左,那么我是错的,以林达的观点为主,她的观点我是信服的。
===================================================== 关键在于,对美国这样一个联邦形式的国家,究竟是靠什么建立和维系的。
在这一点上,林肯总统与美国的建国者们的理解是不一样的。
美国这样一个建国原则,对于联邦的各个区域似乎没有什么约束力。
好象肯定是离心力很大的一盘散沙。
看上去美国是非常容易变得四分五裂的。
可是,一个应该是导致分离的原因却奇怪地成了一个具有极大吸引力的磁心,这个磁心就是自由和不干涉区域自由前提下的互利共存。
如果说,今天有许多人离开自己难以割舍的传统,文化和母语,来到这里,是为了寻找一个富裕生活的话,当初的美国却曾是一个贫穷的地方。
然而它却不但吸引了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还吸引了一个个加盟的地区。
因为自由是符合最基本人性的状态,不论作为个人还是一个地区,人们的本性在寻求一个自由的状态,以及在这个状态下的互利共存。
联邦显然不是依靠爱国主义口号加上枪炮来维系的。
这一点,林肯总统是逐步醒悟的,醒悟在怵目惊心的战场上。
林肯总统在两难之间挣扎出一个战争决定之后,他自己就落入了一个痛苦的深渊。
战线越拉开,战斗越深入,双方的死伤也越惨重,他也越明白这个选择的代价是什么。
林肯总统毕竟与一些只追求自己政治目标的政客是不同的,他无法漠视死亡。
因此,在整个战争期间,无论是胜是败,他都心情沉重。
他已经阻止不了战争的发展,他不知如何才能摆脱自己的心灵重负,也不知道如何才能帮助这个国家摆脱这场灾难。
而他深知自己对今天这个局面是有责任的。
葛提斯堡战役是联邦军队转败为胜的关键一仗,可是,站在这个战场上,林肯却无法摆脱双方将近五万士兵的伤亡,给他带来的浓重阴影。
战争还要继续,他作为总统必须说些什么,但是,他无法在死亡面前以夸耀胜利鼓舞士兵的斗志。
一个无法排解的沉痛心情,这就是林肯总统在葛提斯堡战役之后,短短的演讲的基调。
最终,林肯为自己找到一个突破口,在南北战争进行到一半的时候,他为战争的目标作了一个主题切换,把联邦对这场战争的诉求从防止联邦的分裂转换为废除奴隶制度解放黑奴。
这就是你印象中的南北战争是一场解放奴隶的战争的来由。
之所以要作这个目标切换,就是因为林肯总统还是一个很有历史眼光的政治家。
他看到,假如打一场三个月的仗,有个几百上千人的伤亡,迅速平定"叛军",维护联邦统一,兴许,在历史上就成为一个成功的定论了。
因为,南方分离诉求的本身,是有它的历史阶段性的。
拖过这一段,分离的原因消失,联邦的完整也就保住了。
美国的子孙后代也就可能接受曾经有过的一场短短的"维护统一"的战争,死亡的将士被奉为英雄,战争被冠於爱国,只需建立一个纪念碑和不断的鲜花,战争残酷的一面就被掩盖,它的意义就会得到升华。
历史上的无数战争不都是这样过去的吗?
可是,林肯总统领悟到,不论维护联邦统一的政治目标对于一个总统来说,是多么地理由充足,义正词严,在美国这样一个国家,他都没有理由为此打一场历时四年,吞噬六十万生命的残酷战争。
更何况,州与联邦的关系,自由分离的权利和联邦统一 的永久性,这些引发战争的焦点还是一个可以争执没有定论的政治学命题。
如果再坚守这个"统一"的政治目标,那么,也许这个政治诉求可以光彩地坚守到战争结束,甚至更长的时间,但是,在一个以人性和人道为原则建立起来的国家,无论林肯总统建立多么雄伟的一座纪念碑,都无法平息这六十万灵魂在地下的呻吟。
他意识到,即使他打胜了这场基于政治诉求的战争,他仍将永无宁日。
不论他活着,还是他死去,终有一天,他都无法逃脱历史的谴责。
这是林肯总统真正高出其他一些政治首领的地方,他是一个有历史感的政治人物。
他站到了历史的山顶上,看得很远,甚至超越了他自己的生命。
因此,人们从来没有看到过林肯总统为战斗的胜利喜形于色,洋洋得意。
他始终沉沉地揣着他的心灵重负。
就象我前面提到的,他醒悟在战场上,然而,此刻的战场上已经血流成河。
假设林肯总统没有这样一个醒悟的话,这样一个战争目标的主题切换是没有必要的。
他尽可以打着原来保卫联邦的爱国主义的旗帜,直到战争的最后一刻。
而不必拾起他一开始就明确宣称是超越他的总统行政权利的武力废奴。
但是,在这个时候,他已经明白,他不能把这样一面爱国旗帜继续打下去了,如果没有一个高扬的道德理由,他会真的成为一个以枪炮维系联邦,因而造成近百万人伤亡的一场内战的"千古罪人"。
这个战争主题的切换是非常及时的,而且很有道理。
美国的立国精神就是平等自由。
区域自治的理论源于区域自由,就是一个区域的人民有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的自由。
但是,这样一种自由不能建立在奴役他人的基础上。
也就是说,美国保障个人自由,可是,人是平等的,一个人没有侵犯他人自由的"自由"。
所以,假如南方"邦联"的诉求是建立在"区域自由"上的"分离",而联邦的动武理由只是"不准分离"的话,在美国,这样的理由为一场如此惨烈的战争作辩解的话,是难以长期站住脚的。
但是,如果动武的理由是"解放奴隶",即"还奴隶以自由"的话,那么,"为被奴役人们的自由而战"这样一个道德诉求,是"区域自由"这样一个政治诉求所无法与之匹敌的。
这两个诉求远不在一个层次上。
在美国的立国精神之下,"解放奴隶"这样最贴近基本人性的道德诉求,是永远可以站得住的。
甚至时间越久远,越能够得到更多人的认可。
这场战争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就是林肯总统的"解放奴隶宣言"。
在今天看来,大量的历史学家还是觉得,这个宣言更多的是一种瓦解敌军后方的战略考虑,而不是纯粹的道德公告。
因为在这份宣言里,林肯总统宣布解放的,只是南军占领区的奴隶,而已经被北军占领地区的奴隶,则并不在"被解放"之列。
然而,这却是林肯总统开始转移战争主题的一个关键步骤。
到了四年以后林肯连任总统的第二次就职演说上,我们看到,与他的第一次就职演说相比,他早已经全部完成了联邦军队战争目标的切换。
在这个接近战争胜利的演说中,奴隶问题已经明确地被林肯总统标明为战争的起因,而解放奴隶的道德诉求已经成为这个演说的主要构成部分。
可以说,联邦军队在林肯总统完成这一主题切换的时刻,已经胜利了。
而且,他们可以长久地拥有这个胜利成果了。
我必须向你强调的是,林肯总统的这个切换,并不是任意的。
他能够这样做,其实是有着坚实的历史基础作为他的支撑的。
几百年来,美国的精神主流为了寻求一个人人生而平等的人性的目标,进行了长期的艰苦努力。
你在我以前的信中所讲到的故事中,已经可以看到了。
在这样持续数代人的废除奴隶制的努力下,在北方对奴隶制深痛恶绝的普遍气氛中,战场上一个解放奴隶口号的提出,才可能是成功的。
就和当初的"独立战争"一样,这基本上是一场白人的战争。
尤其是在南北战争的初期,当林肯总统还没有对战争目标作这样的切换的时候,联邦军队是不吸收黑人参军的。
即使在战争后期,黑人虽然也参与了这场以自由为目标的战争,但是他们仍然是军队中的少数。
黑人士兵自己组队,不和白人士兵混编,不过军官都是白人担任。
然而,我们今天不能不肃然起敬的是,这个以白人为主的联邦军队,能够毫无障碍地接受这个战斗口号,为当时在南方全部是黑人的奴隶,为他们的自由去战去流血去牺牲。
并且在此后,他们的后代依然以此为荣。
在一百多年前,在人们还普遍存在种族偏见的年代,这是必须在一块有着深厚人道主义传统的土地上,才有可能发生的。
南方"邦联"对于林肯总统这个战争目标的切换,反应整整慢了一拍。
其原因就在于战争开始以后,双方已经有过明确的战斗目标。
在那个时候,南方不论战斗胜负,在战斗的目标上,一直感觉是理直气壮的。
对于林肯总统的"解放奴隶公告",他们的理解也只是一个战略措施。
等到他们醒悟过来,已经百口莫辩。
虽然战争的胜负还未最后决出,可是,在战争正义性这个立论上,他们已经一败涂地。
关键就在于,南方是有奴隶制,那几个极端南方州要求离开美国的最初动因,也是希望能够不受干扰地太太平平地把奴隶制维持下去。
他们知道,他们在奴隶制是否道德,是否符合人性的问题上,是无法和美国的精神主流"探讨"的。
在这一点上,他们自知理亏,甚至因此不惜离开美国,以避免北方死死追在后面,时时要求对簿公堂的"道德辩论"。
可是,在他们提出离开美国的诉求之后,林肯总统以"保卫联邦统一"的名义,组织联邦军队一举进攻南方,发生了这场以"分离"和"不准分离"为争执焦点的战争。
南方在这场战争面前,原来是丝毫没有理亏的感觉的,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有离开美国的权利。
更何况,战火燃烧在南方的土地上,他们是被入侵者,保家卫国更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他们把这场战争看着是独立战争以后的又一次争取独立自由的革命。
可是,当他们终于发现对方的战争目标已经转换时,他们落入了一个挣不脱的罗网。
因为,不论他们愿意还是不愿意,既然对方的战斗目标已经转换,他们的地位也就同时被转换了。
也就是说,既然联邦军队是在"解放奴隶",他们就必然被随之定位在"为维护奴隶制而战"的位置上,逃也逃不掉了。
这时的南方"邦联"真是狼狈之极。
举着解放奴隶大旗的联邦军队高喊着自由的口号冲杀过来,正义凛然,死也死得其所。
南方却突然之间发现自己拿不出一个相应的战斗口号与之抗衡。
南方再一次理亏,可是又好象亏得莫名其妙。
他们想指责林肯总统这种战争主题切换的不公道,可是又张口结舌,欲辩无言。
因为,人家宣称打的就是奴隶制,而南方就是存在奴隶制,真可谓是"打个正着"在这种情况之下,南方"邦联"发现,唯一还有可能把双方拉回原来的争执焦点,"以正视听"的办法,就是使得林肯总统切换进去的新目标消失,这样,才可能回到原来战争争执的焦点。
这才可能使得南方坚持认为联邦军事行动的非正义性和非法性,重新暴露出来。
于是,南方"邦联"宣布,南方废除奴隶制。
在这一瞬间,战争进入了一个荒诞的状态,联邦军队的战斗目标突然消失了。
可是,南方的这个反应已经是在太晚了。
这个时候,已经是战争的后期,南方大势已去。
林肯总统决定不管三七二十一,继续高举解放奴隶的旗帜,一路打到胜利。
南方"邦联"一直处于劣势,疲于应战,再也没有真正得到机会,重新讨论他们是否有权利离开美国的问题。
如果说,后人一定要对这场战争在是非上分出一个胜负的话,那么,自从林肯总统将一个"爱国的维护联邦统一"的政治诉求,切换成"解放奴隶,为自由而战"的道德诉求的这一刻起,南方就已经输定了。
战争一结束,南北双方的学者就不断地对这场战争,发表各种观点的研究成果。
因为,南北战争这样一个历史上的非常状态,并没有中断美国的言论自由和学术自由的传统,美国人依然可以看到各种对于南北战争的学术争论和不同观点。
没有人能够否认这样一个事实:曾经有无数联邦军队的士兵,把自己的鲜血抛洒在"解放奴隶"的自由旗帜之下;也没有人能够否认这样一个事实:就是在南北战争之前,南方依然存在非人道的奴隶制。
结果,正如林肯总统所预见的,随着历史的进步,也随着人们对于超越种族属性的普遍人性的认识越来越清楚,当年"解放奴隶,为自由而战"的道德诉求的份量,也就越来越重。
任何一个政治诉求,哪怕有天大的理由,也会在这样的人道诉求面前黯然失色。
也正如林肯总统所预见的,在以"平等自由"的人道原则建立起来的美国,只有在"解放奴隶,为自由而战"的人道目标之下,人们才可能在长久的岁月里,认可如此众多的年轻生命的奉献。
因此,在美国,人们也普遍接受了林肯总统在他的第二次就职演说中,对于南北战争的解释。
而且,就连林肯自己都承认过的武力解放奴隶在这个国家的非法性,都被北方民众有意无意地忽略了。
南方在战后的继续辩解,也显得十分苍白。
在美国,这场战争不可能有真正的胜利者。
因为战争尚未结束,对于战争伤痛的人道关怀已经逐渐压倒了一切。
在南北战争最大的一个战役,葛提斯堡的昔日战场上,保留着一个纪念馆。
你在里面找不到对于胜利者英雄式的歌颂,也找不到对"敌人","叛乱者"的轻辱。
你能够看到的只是对于战争悲剧性的平和与客观的陈述。
“先贤立国已有八十七年,自由平等乃立国之本,如今内战战至此地,为了国家的存亡我来到此地,愿以方寸之地纪念勇士们,幸免于难的勇士们,应当担负起所余重任,承烈士之志完成未完之业,愿上帝保佑我国重获自由,并且使民有、民治、民享之国永续于世。
” 上段是1863年11月19日在葛底斯堡战役后建成烈士陵墓的那一天林肯做了一场人类政治演说史上最为重要的一次精致演说,之所以说它精致是因为只有短短的两分钟,而它的意义与价值却不止这点。
时间回到1776年7月4日,美国宣布独立成为一个国家时所演说的《独立宣言》是由托马斯杰斐逊主要起草和本杰明富兰克林等人共同完成,国父们伟大之处在于他们所确立的美国精神根深蒂固于每个美国公民心中,甚至于全世界都是一种巨大的影响。
正如《独立宣言》中“人人生而平等,人人都有追求公平、正义、幸福的权利”一样,亚伯拉罕林肯也有追求宪法本身更佳完善的赋予每个人公平、正义和幸福的权利,这也说明没有一劳永逸的“法”来保障人民的幸福生活,它只能是不断的推翻与重建中形成适合于当代的一套制度。
但人类的心理机制似乎习惯于将伟人们神化为圣人,就像我们将孔子奉为孔圣人一样。
其实当初的《独立宣言》有悖于本身,当然它起草的初衷是美好的,但是由于形势所迫其所表达的主意正如历史所呈现给我们的一样,有色人种并未得到属于自己应有的权利,不同的人种之间还是存在阶级关系,所以历史顺应了美国内战的爆发。
前段时间的电影《被解救的姜戈》让我看到了黑人奴隶的悲惨生活,那种人不如人的生活肯定会引起有志之士奋起反抗,虽然电影中的暴力美学让人觉得有点夸张但看着很过瘾,最终的结局也是大家所期待的那样,《被解救的姜戈》讲述的是美国南北战争爆发前两年奴隶主与奴隶之间的事,而电影《林肯》则侧重叙述内战中关于废除奴隶制而产生的一场政治战,当共和党领袖林肯主张废除奴隶制时党内的保守派和民主党的边缘人物都处于一种立场不坚定的状态,因为很多对废奴主义者反对的白人难以忍受与黑人共享一切资源的事实,而且民主党们深信林肯是个自私狂妄的暴君,但林肯的伟大之处就是他并没有惩罚战败方,他说人们所承受的创伤和分裂已经够多,我们现在要的是美国的一次融合,而不是仇恨和继续的分裂,因为这场战争死亡人数是除了内战以外所有战争的总和都不够。
但历史也告诉我们这场南北战争并不是以哪一方的道理战胜哪一方的道理为结果的战争,不是在血泊中真理摇摇晃晃站起来的战争,而是当双方都握有真理打了一架之后握手言和共同接受彼此真理的一场战争。
也许就像林肯说的他没有权利废除奴隶制,因为宪法并没有给予他这个权利,但内战让他看到了废奴修正案的可能性,并且先贤们赋予了他们追求公正的权利。
我想南北战争的价值就在于他们彼此将自己手握的真理放在一起来确定他们今后共同生活的基本准则。
但就像陀思妥耶夫斯基所说的“我们未来的生活能不能对得起我们曾今承受的那些苦难”还要看我们怎样的生活所决定,就像历史总是不确定的一样,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
记得以前看过一个电影《狮入羊口》其中有一段是影后斯特里普作为记者和汤姆克鲁斯扮演的政客之间的谈话升级到唇枪舌战之后斯特里普在他的办公室里看墙上的照片时无意中看见这么一句话:“如果必须在正义与和平之间做出选择,我宁愿选择正义---罗斯福”,就像林肯一样作为美国总统的他们始终对先贤们所尊崇的精神都保有敬畏。
但大家都知道种族歧视一直是困扰社会的一个严重问题,虽然奴隶制得以废除,但是黑人们真正得到了平等对待?
历史告诉我们答案是否定的,就在1963年8月28日的那一天一个黑人在林肯纪念堂前发表了一片演说《我有一个梦想》,他就是马丁路德金,他通过新的民权法再次将给予黑人平等权利的话题抛给全世界。
他让我明白在历史的长河里,有梦想是一个人活下去的一种理由,然而实现梦想却要用尽一生的努力为之奋斗,可能在你生命结束的那一刻它都未必实现,但是你应该为你有一个梦想而感到骄傲,因为这是宪法赋予你自由的权利。
回头想想当下的中国社会:贪污、腐败、浮躁、不安、缺失信仰是它的标签,它是一个五味杂陈的社会,而不是一个丰富多彩的社会,我不敢想象这样一个名族、社会、国家它会走向哪里,答案只有时间知道。
最后引述来自柴静博客的一句话:自由就是对何谓正确不那么确定的精神。
继前一年煽情烂俗的《战马》之后,斯皮尔伯格的新作《林肯》展现了严肃严谨的历史态度,全片没有炫目的特效场景和娱乐化的剪辑,也没有流水账的讲林肯的生平,而是围绕着美国宪法第13修正案的诞生。
首先我们要了解林肯推动这一修正案的法律动机,也就是他和内阁官员们把观众绕晕的那段对话(括号内是电影未提及但我做的补充):美国宪法给总统以开战的权力,总统的开战权包括了将敌方的奴隶作为财产充公作为战时物资,但这样又有认可奴隶是财产的道德之嫌。
同时,没收敌方财产的法律只适用于好战敌对国家,但联邦政府不承认南方邦联是一个国家,甚至不承认南方州叛乱,只认为是叛乱者居住在南方,南方州处于战争状态而已(因为宪法规定联邦和州是对等的,州是可以退出联邦的,对退出联邦的州发动战争是违宪的)。
而美国宪法没有对奴隶制做出规定,而在南方州法律中他们是财产(宪法又规定私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以及没有赋予联邦政府的权利都属于各州和人民),所以不管是解放还是作为财产没收黑奴只能作为战时紧急措施,缺乏法律依据,在战后一定会受到最高法院的挑战,最终结果是奴隶制卷土重来,总统还会因为违宪而遭弹劾。
因此为了实践《解放奴隶宣言》,必须修改宪法(从而让不符合宪法的州法律被废除)。
通过宪法修正案需要众议院2/3的赞成票。
不得不承认,在罪恶的奴隶制度盛行的19世纪美国,甚至在内战中,对法律竟有如此严肃的态度,这也是把林肯和独裁者区别开以及把美国和其他国家区别开的根本理由。
因此即便南北战争打赢了,也并不代表废除奴隶制是天经地义的,具有主观色彩的正义并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
而废奴在当时的美国是如此敏感的话题,以至于林肯的每一步都如履薄冰,甚至南北战争是以维护统一而非废奴为名开打的。
代表南方州的民主党自不必说,共和党温和派也主张以停战和平为先,以汤米·李·琼斯为代表的激进共和党人是废奴主义者,却又对林肯与其他派别妥协的态度不满。
共和党温和派支持第13修正案的条件是与南方和谈,而北方大部分人支持废奴的动机是废奴能迫使南方投降得到和平。
一旦和谈先成功,修正案就很难通过了。
可想而知,在如此荆棘丛生的形势中,林肯遇到的阻力有多大。
他不惜派政治说客与边缘民主党议员们进行灰色交易(说客中有一位的嘴脸颇为面熟---来自Boston Legal的Alan Shore,可见本片的法律比重,同时也能想象这些交易不乏喜剧色彩),林肯也亲自出马收服共和党各派,甚至故意隐瞒南方已同意和谈的消息(和谈又是换取共和党温和派支持的代价)。
支撑他冒如此大风险的不仅仅是法律需求,更多的还是对人生而平等的信仰。
本片完全围绕这个修正案,没有直面激烈的战斗,甚至林肯遇刺也是侧面描写,仅有的高潮便是修正案获得通过的那一刻。
在高唱凯歌的游行队伍中,我被这个伟大的国家的伟大时刻感动了。
丹尼尔·戴·刘易斯不愧为二届奥斯卡影帝,他没有慷慨激昂的渲染正义,而是通过极度内敛的表演,平时轻声细语,时而举止粗鄙,关键时刻能当乾坤,把林肯还原为一个人,一个心怀信仰的普通美国人,而非纪念堂里的那座雕像。
在和谈内幕行将曝光,众人七嘴八舌的劝他放弃时,他有了唯一的一场情绪爆发,非常令人信服的把林肯的信仰传递到的每个观众心里。
虽然我们不能确定这就是历史上真实的林肯,但绝对是一个令人信服感动的林肯。
我支持他再度荣膺影帝。
<图片1>微信公众号:肥嘟嘟看电影(feidudumovie)
終於看了,上了一課政治課。
與此同時,一直以來的倫理思考也受到挑戰。
慶幸電影能有血有肉地描繪林肯,不致一面倒美化這位歷史上的偉大領袖。
正因如此,可讓不諳政治的觀眾認識到政治是污穢的事實,也可了解「骯髒」事情能造就歷史偉大人物。
電影文戲的張力營造成功,頗能扣人心弦。
只是,Spielberg駕馭《Lincoln》得來仍欠神采,所以,在我心目中,他仍只是匠級導演而已。
作为华盛顿的孙女婿,罗伯特李将军反感南方脱离,但出于对家乡的忠诚,拒绝接受林肯让他作为联邦政府军司令的提议,佩带政府军的上校军衔回到老家弗吉尼亚带领南方联盟军跟政府军干。
本来实力悬殊的战争因为李将军的站队活活耗了四年,南北士兵死伤百万。
准备连任的林肯总统见没法收场,创造性地变国内区域战争为解放黑奴战争,通过贿赂卖官等行径收买保守的民主党成员,通过宪法13修正案,站在道义的高地打败南方统一国家,也就是电影《林肯》中的主要剧情(丹尼尔戴刘易斯演技好赞)。
两个原本对何时废除黑奴都不怎么上心的温和派在一场战争对峙中改变了人类文明的轨迹。
最终,李将军归隐,林肯遇刺身亡。
美国人给两个人都塑了雕像,同视为国家精神的象征。
我觉得这是美国人对政治智慧与爱国精神的最佳诠释,非常了不起的思维方式。
1.中规中矩的英国废奴片《the amazing grace》可给4星,这部泛黄的复古风偏话剧型电影必须给5星。
2.《纸牌屋》有多做作《林肯》就有多动人,不是黑与白的区别,而是玛丽苏和正剧的区别,尤其是,美国人拍理想主义题材正剧。
3.老斯当年拍《断锁怒潮》,还有点用力过猛,卯起来要证明自己也能“严肃”。
如今当然大将之风,“大”段落之间不忘小幽默,亦庄亦谐。
2小时半的片,我看了4小时。
台词快到字幕跟不上的部分太多,必须反复看;笑点部分又忍不住截图,拖拖拉拉终于看到尾声时,满脸泪痕。
4.DDL和陈道明的区别就在于D君既可以大开大合演《血色将至》《因父之名》,也可以收起来不动声色一张无敌存在感的脸演国父。
所以真心不懂陈道明是哪门子演技派。
D氏版林肯当然非历史真实之林肯,乃斯氏示范国民之林肯,比肩《杀死一只知更鸟》里的国民脊梁格里高利派克君。
5.所以窃以为,斯导演俨然已弗兰克卡普拉精神传人。
6.21世纪初拍废奴片,看法庭辩论戏,顽固派怒喝,废奴乃有违天意,为上帝所不容!
麻痹150年前以上帝之名吆喝,如今还在以上帝之名吆喝,有完没完!
偏偏演员却是......李佩斯.......激进派汤米里琼斯,所有“激进”言论,却是今日世界之“理所当然”。
那句掷地有声的,shit on people!人民懂个屁啊!
这个国家的白人们就从来没有想过给黑人自由。
瞬间脑补《平常心》里,男主角对兄长怒喝,为什么你不可以爱我!
所以说啊,要21世纪的基佬观众们不代入都难!
7.国民妈妈这次又演国母。
安海瑟薇当年那尊奥斯卡实在没什么含金量。
海伦杭特莎莉菲尔德夹击下,就凭一首歌拿了奖。
8.最大的笑点是某反废奴先生法庭上慢悠悠的说,诸君可想象有一天黑人有同样政治权利?
席下窃窃私语。
黑人有选举权?
各种愤怒之声。
女人也有选举权?
绅士老爷们这下子忍无可忍了,全体起立!
怒喝!
.........
北方工业经济不适合奴隶制,北方资本家其实也不是什么雷锋真心为奴隶着想,而是奴隶制不适合北方资本主义工业化发展模式,阻碍了经济提升,所以他们率先废除了奴隶制,经济有了更大活力增长速度也更快。。。
但南方种植园经济非常适合蓄奴,所以不想放弃奴隶制,但北方非要逼着南方马上废奴,而宪法规定每个州都有自制权利的,为什么联邦政府要干涉南方各州的权益?
这不是搞集权吗?
并且,南方庄园主在奴隶买卖上都有巨大投入,北方要求南方废奴,直接解放400万奴隶,但不给出赔偿办法?
南方奴隶都自由了跑北方工厂上班了,都跑北方当兵了,对北方扩军和提升经济肯定超级有利,这不是明摆着削弱南方实力抢钱吗?
于是南方不干准备退出联盟独立。
北方竟然直接出兵打?
宪法没有规定加入联盟就不能退出啊,既然民主国家,法无禁止即可为,南方选择退出为什么不让?
这不是违背宪法民主自由搞集权吗?
林肯表面上谈什么人权平等,实际上利益最大化为终极目标,南方要退出联盟会削弱美国实力他就出兵打。。。
废奴有利给非法战争当由头,还能提升北方实力削弱南方,一箭双雕,他就搞废奴。。。
西进杀印第安人可以提升西部经济他就推出《宅地法》对印第安人种族灭绝,每10分钟屠杀一名印第安人。。。
Immense power?
无边无际的无上权力??
所以南北战争的历史,这块我没太搞懂。
不是民主自由吗?
不是保护私人财产吗?
不是法治吗?。。。
怎么最后,表面花哨的扒开后到了核心,说白了,还是枪杆子里出政权呢??
还是搞集权独裁权利无限这一套呢??
还是谁拳头大说了算呢??
弄啥咧??
从14000本林肯传记中脱颖而出的《对手团队:政治天才林肯》,2012年改编成影片《林肯》:冷酷无情、不择手段的伟人与他所从事的令人热血沸腾的事业,清晰地勾勒出权谋大师、人权战士林肯的奋斗历程,被《时代》杂志誉为“斯皮尔伯格带给美国的一堂公民课”。
影片始于1864年惨烈的詹金斯渡口战役,战后林肯与两位黑人士兵的对话,表明双方都在杀死战俘,彻底解放黑奴的宪法第13修正案的重要性愈发突出。
不在宪法层面上一劳永逸地消灭奴隶制,不仅愧对黑人战士淋漓的鲜血,战争的正义性也无从谈起,内战的危险会随时降临。
林肯看上去象是条变色龙:时而认为奴隶制“对于黑人、白人与合众国来说都是一种彻底的邪恶”,时而又“和其他人一样赞成白人优越”。
1861年内战爆发,林肯总统向国会重申他无意干涉奴隶制,号召人们为国家统一而战;一年后,林肯签署《奴隶解放宣言》,结束了“所有人生而自由平等”的《独立宣言》与罪恶的奴隶制并存的尴尬历史,师出无名的内战(蓄奴州依据宪法第10修正案有脱离联邦的权力)演变为一场解放战争。
政治是刚柔相济的艺术,惯于此道的林肯,为了国家统一和废奴的目标出尔反尔、合纵连横,从来就不在乎、也没有时间去在乎什么流言蜚语。
在等待战报的紧张时刻,林肯讲了一个独立战争时期的段子:“把华盛顿的画像放在厕所水箱上非常合适,现在整个世界都知道,没有比华盛顿的眼神更能让英国人屁滚尿流的了。
”幽默感、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秉性、循循善诱的亲和力,奇特而妥帖地系于林肯一身。
为那些在大选中失去席位的民主党议员免除后顾之忧,成为通过宪法第13修正案的关键。
林肯在1865年第2个总统任期开始后,恰好有不少工作职位空缺。
一个海事官员的职位,给了支持修正案的民主党众议员摩西•奥德尔;激烈反对《奴隶解放宣言》的众议员乔治•也门,一旦表示支持修正案,即被任命为驻丹麦大使。
反对奴隶制的共和党人大致可以分为激进派、温和派和保守派,务实的林肯无所谓什么派,其派别由阶段、时机决定。
出身贫寒、嫉恶如仇的大富豪斯蒂文斯,堪称国会最激进的废奴主义者:“为了维护自由这座圣殿,势必解放每个奴隶、杀死每个叛逆者、烧毁叛逆者的每一座宅邸。
”林肯讲了一个关于指南针的段子,试图让史蒂文斯收敛锋芒:“指南针只能告诉我们方向,要是在途中深陷沼泽,知道方向又有什么用呢?
”响鼓不用重锤。
在议会辩论中,就宪法第13修正案的真正目的是否意味着种族平等,一向直言不讳的斯蒂文斯圆滑地表示:“它的真正目的是一切事物在法律面前地位平等。
”民主党议员斥其装疯卖傻,怒发冲冠的史蒂文斯,小心翼翼地避开了陷阱:“你要我如何相信人人生而平等?
我面前站着的这个浑身恶臭、道德沦丧、来自俄亥俄州的男士,不就是劣等人存在的证明吗?
创造他的人一定昏了头,分不清他血管中流动的究竟是冰冷的泥浆还是鲜红的热血!
即便是这个早该因背叛而被处死的人,即便他是如此一文不值、一无是处,都应得到法律的平等对待,这就是一切事物在法律面前地位平等的全部内涵。
”有人嘲笑林肯唯一的战争经验是“黑鹰之战”,那场战争唯一的流血事件是他拍死了一只蚊子。
事实证明,长袖善舞的林肯,“是美国政治熏陶出来的最有城府、最精明、最敏锐、最有远见的政治家”:1865年1月31日,宪法第13修正案获得通过,为143年后奥巴马入主白宫奠定了基础。
斯蒂文斯评价说:“第13修正案是19世纪最为伟大的举措,但却是由美国最纯洁的人用腐败、教唆、走后门的方式实现的。
”影片的另一条主线,围绕林肯的家庭展开。
团结民众为自由而战的一代天骄,对家庭的裂痕束手无策。
次子、三子的早逝,令林肯夫人阻止长子鲍勃参战到了歇斯底里的地步;血气方刚的鲍勃,目睹一车伤兵的残肢被倒进大坑,痛感无法与同龄人并肩作战的耻辱。
林肯夫妇大吵了一架,21岁的鲍勃总算穿上了军装,尽管他从未真正上过战场。
内战结束之际,林肯遇刺身亡,在美国俨然成了担荷人间所有罪恶的耶稣。
斯皮尔伯格的工作,就是给这位万古流芳的圣人增添烟火气,再现那些扭转乾坤的政治细节。
(媒体用稿)
完全不剧透,只是剧外铺垫,有老袁的见解。
美国历史上出生最贫寒的总统,9岁丧母,曾辍学,种过地,当过邮差,码头扛过活,自学成才,考上律师,然后竞选联邦参议员,51岁当总统。
民主制度给每个人的机会都是平等的。
不是财富上的平等,而是创造财富机会的平等。
林肯的出身决定了他了解民间疾苦,知道奴隶制度不人道,于是主张限制奴隶制度,惹了南方各州,就开打。
南方的李将军西点军校校长,跟他对抗的都是他学生,南方还有欧洲列强的支持,南北战争刚开始时北方失利,林肯颁布《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给白人土地,给黑人自由,解决了内战所急需的民心问题,促进美国西部开发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黑人一下也被煽动起来,参加联邦军队20多万,战况扭转。
“什么样的政府能够为人民所拥护?
必须是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干什么事得老百姓同意。
”林肯穷小子出身,夫人是千金小姐,他很爱护老婆,这个或许大家看出来了吧。
战争刚结束,林肯就说服国会,首先重建南方。
不久,遇刺身亡。
副总统继任,提出不要报复,先重建南方。
大家都是美国人,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导演的角度由小处见大处,还原了一个活总统。
下边是一个评论里一人敲下来的字幕,我非常同意,这个阐述了比较本质的东西,出于林肯对人权和法律的尊重,看了这么多年电影,西方的这套价值观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输出,我觉得我还是清醒的,不同国家文化不同国情,和别的国家看咱们的建国大业之类的差不多,当然,从电影角度来说就差太多了“我认为,宪法赋予了我战争的权力,但没有人了解这些权力到底是什么。
有人说这些权力并不存在,我也不知道,我认为我需要这些权力实际存在,来让我坚守维护宪法的誓言。
也就是说我认为我有权力把叛军手中的黑奴解放出来,算是战争中没收财产的一部分。
这或许会让人怀疑我和他们是一伙的,他们认为奴隶是个人财产,我坚决反对这一点。
我从未这么认为,我很乐意人人获得自由。
倘若把一个人称为财产,或者称为战争违禁品,或者其他什么,这一切就是我为什么要抓住这次机会的原因。
下面说到关键的部分了。
我要利用法律武器来没收战争财产,我也知道这法律仅仅适用于政府财产,或者交战双方国家居民的,但南方不是一个国家,所以我不能跟他们谈判,所以如果根据法律,黑人确实是个人财产,我是否有权把这些个人财产从盟军手中夺走?
前提是我坚持认为他们仅仅是盟军,而不是交战国的公民。
还有一点,我坚持这次的暴动,并不是来自我们南方各州,而是来自这些州内的盟军,这些州内的法律还是有效的。
这就是说,因为是由州法律来决定黑人是否可以被当做个人财产来进行买卖,联邦政府没有任何规定,至少现在没有,所以黑人在那些州里,就是奴隶、个人财产。
所以我可以使用战时的权力来没收这些财产,救出他们,但如果我要严格遵守州法律,我要如何合法地使用解放宣言来解放他们?
除非我把州法律废除了。
我觉得战争需要我做这些,我的誓言也需要我这样做。
我觉得我是对的,我也希望自己的做法是合法的。
我仍旧这么希望。
两年前我宣布,他们可以翻身做主,并从此以后获得永远的自由。
假设法庭裁定我没有权力这么做,法庭很可能这么裁定,假设这个废除奴隶的修正案从未存在过。
假设现在战争已经过去了。
我就不能再使用战争权力,来无视法庭的裁定。
其实有时候我觉得我必须无视。
这些已经被我解放了的人们,会不会被迫重新做奴隶?
这就是为什么我需要众议院讨论这个第十三修正案。
进一步得到各州的批准,把这整个奴隶制都给取消,永远的取消,只要我还有能力,就是现在,这个月底,我需要你们在背后支持我。
我的内阁一向都支持我。
”
台词确实精妙,但原谅我前一个小时一直在走神,最后五分钟交代遇刺简直匠气的不行。斯屁儿勃格这两年选片突然又燃起征战学院奖的热情,可艺术热情却始终没燃起来。我不管这种主旋律片能不能赢影片,也不管daniel是不是要三获影帝,反正tommy再夺小金人是十拿九稳了。
电影非常沉闷,肮脏环境中的理想主义到最后,宪法修正案通过时,还是让人感动
我们需要明白 “人生而平等” 这是一个法律上的主张—比起今年奥斯卡提名的其他最佳影片 林肯与小PI拍的最好 无论是情节 画面还是内涵 林肯主演们的表演实在无可挑剔 甚至让刘易斯三度加冕也会实至名归 作为政治历史题材影片 它很好地解释了 民主 权利 战争 平等 在政治之伞之下的含义以及运用手法
这太符合Academy Award的品味了,拿得真是学院奖,像看一位领域内的老家伙做自己得心应手的事,缓慢、沉静又意味十足。话说回来,对十三修正案还真没这么了解。在可见的未来,中国还将可悲地生活的美国的光辉下。
完全是在讲 The 13th Amendment, 不归在传记类型电影里。冗长而平淡,完全就是看表演,辩论能算是亮点吧但还是没办法支撑起整部电影。再加上琐碎的家庭亲情友情等线索,总感觉内容不饱满。John Williams 的配乐竟然听出了 Thomas Newman 的味道,shame for him.
我操,鉴于本人不装比不学术的性格,我真的看不下去这部电影。。。因为我是在电影院看的英文原版。。。。妈的没字幕听得好痛苦好吗。。。。
不是“他”,只是他光辉的形象
台词过多,英语太难
4.7分 一部可以写进历史教科书的电影,极其idealism,而代价是沉闷。文本有门槛,想跟上政论的语速和逻辑对非母语者而言难度很大,还需要有些历史知识的积累。斯皮尔伯格还是没有跳出他处理角色时的死板,他所谓的人物弧光,就是标签的堆砌。当然他的镜头感是大师级的,投票的高潮戏无比激动人心;但恕我直言,他显然更适合拍商业电影。整部电影的表演水平主要展现于台词功底。DDL也没能拯救电影的娱乐部分,甚至他整体的演绎也未见得有什么突破;莎丽菲尔德倒是很抢眼。而且说真的,老斯的价值观实在太正派了——too decent to be a master。
不瞄准学院喜好拍部传记片都不好意思和人打招呼
去年一部《War Horse》讓我對現在Steven Spielberg導演給下“匠氣”評語,但同為正劇,本片卻給了我極大的震撼,而這震撼不僅得益于Daniel Day-Lewis、Sally Field、Tommy Lee Jones三位老戲骨,而是本片不再像前者一樣充滿刻意的設計感,而是不著痕跡的行雲流水,這才是大師真正的實力。
导演是好导演,电影是好电影。可惜对我来说,二者都太正统,太主流,太正确了。相对于阳关大道,我更喜欢独木小桥,甚至旁门左道。
无战争场面无葛底斯堡演说,只有无穷尽的修正案会议,然而克制不住的设计感由内而外,暗调中光线透过灰尘,主配角咆哮体飙演技,总统僵直的身体藏在暗处,更何况还有冗余的结尾。DDL演过解救印第安的白人、爱尔兰派黑帮老大、美国石油大亨,一如片中冲撞又融合的美国。无甚新意,看建国大业更有共鸣。
影片前大半部分因为太历史、政治、法律专业性了,我不知大家是否真都看懂了,我感觉是影片里十句我有八句不知所云,你当观众都是历史系的呢。另外,在法案通过之前整片场景布置也基本都是室内,让影片更加枯燥。此片台词设计师硬伤,何况在没有任何交代与渲染的情况下。真的觉得好晦涩。
史匹堡眼中的林肯:一个因操劳而虚弱却拥有无比强大内心的理想主义者
这部电影应该改名叫《宪法第十三修正案是如何通过的》,而不是《林肯》。片中大段大段人物对白全靠刘易斯逆天的演技支撑。话说斯皮尔伯格《战马》之后貌似都是这个调调:画面工整、原声优秀、表演出色,故事索然无味。
@Ekffar,你说的准确,就是“重塑神话或去神话化有些犹豫不定”
相互攻讦的政治,会讲故事的林肯。
伟大的表演,电影少有地表现出历史事件背后的道德思考/政治张力,从表演以外的电影角度而言稍缺亮点,许多镜头感觉可以做得更具表现力。最亮点当是林肯对内阁解释为何一定要通过修正案与汤米李琼斯饰演的宾州议员史蒂文斯声明自己说支持乃是equality before the law.
电影紧紧围绕废奴法案,用红炉小火徐徐炖出正反双方的博弈和妥协,无论政治韧性还是历史厚度都是近年来人物传记中最好的。林肯被公认为美国最伟大总统,除手腕魄力外,主要因为其治国如烹小鲜的怡然态度。刘易斯演的林肯让人看完后真心相信这就是历史上的林肯,其演技同样只能用伟大来形容。叹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