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项提名,最终只收获了最佳男主角和最佳艺术指导两个奖项,斯皮尔伯格算是第85届奥斯卡颁奖礼上最失意的人之一了,但这并不能抹杀《林肯》一片的艺术价值,在很多人看来,《林肯》在成熟度和导演技法上都要高出《逃离德黑兰》一筹,但是,谁知道呢,斯皮尔伯格手里毕竟已经有了两尊小金人,近年来执导的《慕尼黑》《战马》又接连获得提名,对于这样一位奥斯卡的常客来说,或许很难让人惊喜,由此而落败,也是斯皮尔伯格高处不胜寒的真实写照吧。
三获影帝的丹尼尔·戴-刘易斯得奖几乎毫无悬念,他塑造的林肯形象和手里的三尊影帝小金人都已经彪炳影史,教科书级别的表演已然让同侪难以望其项背,也给这部传记片夯实了主心骨。
《林肯》仅仅把视角对准了亚伯拉罕·林肯生命中最后两年,集中叙述了林肯力推美国宪法第十三修正案通过的故事。
可以说,宪法奠定了美国的立国基石,短短的7条规定,构成了200多年的美利坚立国之本,美国人很重视宪法的稳定性,不会轻易修改,只是通过宪法修正案的方式,对宪法原始条款进行解释和补充(迄今共有27条宪法修正案)。
在《林肯》一片中,林肯念兹在兹的大事,就是力推宪法第十三修正案的通过——其内容正是关乎奴隶制的废除,而林肯也正是通过宪法修正案来维护宪法的尊严。
在南北战争中,林肯曾签署了《解放黑奴宣言》,不过这份法律文书并未通过正常的法律流程认定,林肯自己也认为,总统并不具有宪法授予的解放黑奴的权力,《解放黑奴宣言》只是自己作为军队总司令颁布的一项战时命令,因而在战后很有可能因违宪而失效,所以,林肯在战争接近尾声时着力推进废除奴隶制的条款作为宪法修正案被国会通过。
刘易斯版的林肯很爱讲段子,每当有事情发生,他总是习惯性的先讲个小故事,从《圣经》或莎士比亚戏剧里引个典故什么的,除了恰到好处的幽默,林肯是略显虚弱且文质彬彬的。
斯皮尔伯格把主要的政治战场放在了众议院,带有传奇色彩的激进废奴主义者、众议员撒迪厄斯·斯蒂文斯成了影片的二号人物,他的激进态度甚至让林肯不得不以退为进,但斯蒂文斯最终还是跟林肯形成了有效的呼应,从而让共和党牢牢掌控着这场政治战役的关键节点。
作为“再造共和”的美国总统,林肯也充分显示了他雄才大略的一面,一俟认准战略目标,便会齐集全部力量来实现之——作为新生的共和党的第一位总统,林肯开始指挥一场“贿选”战役,不惜封官许爵,从政治对手民主党议员那里搜集选票,以利修正案的通过。
其间,林肯充分发挥了他的政治谈判和妥协艺术,没有简单的划分敌对阵营,既维护了联邦的统一,也想法设法的避免北方阵营的内部分裂,用“干脏活”的态度赢得了足够多数的民主党选票。
斯皮尔伯格还见缝插针的刻画了林肯的家庭生活,他跟“悍妻”和爱子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与几位主要助手之间的工作交往,都被刘易斯举重若轻的展现在了大银幕上,影片的基调是阴冷、缓慢的,也正符合这场政治斗争的调性。
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除了《林肯》,好莱坞还贡献了《吸血鬼猎人林肯》和《林肯大战僵尸》两部电影,看来随着奥巴马的当选,这位解放黑人的伟大前辈在大众文化里也空前火热起来。
当然,后面两部都只能算是B级片,不能跟“登堂入室”的《林肯》相提并论。
为了通过废除奴隶制这么“光辉”的宪法修正案,林肯居然用贿赂的手段来“收买”选票,是不是有点龌龊?
不过,充满着利益算计和争吵、折衷、妥协,为了通过阳光下的法律流程而在暗地里完成政治交易,这不正是宪政的本来面目?
(刊载于《中国新闻周刊》2013年第7期)
这部电影之前,我们以为他必是一个高大伟岸正直的标准形象,振臂一挥万千农奴把歌唱;这部电影之后,我们方才明白伟人真正的伟大之处:本可以用一场战争的胜利强行赋予宪法并不认同的自由,本可以用慷慨激昂的宣言得到万千压迫者的拥簇,可他偏偏执拗地选择最艰难的道路——在宪法的框架下还黑奴以永久的自由,并赌上自己万人敬仰的今天和无上辉煌的明天,用高超的政治手腕和坚韧的个人作派完成了所有人口中不可能实现的伟绩。
而他更伟大之处是告诫每一个慷慨陈词喊口号的政客:“在政治的行当里,如果手中只有罗盘指明的方向和目标,路上必定掉进泥淖和深潭。
”
全片行云流水、不着痕迹,不戏剧不煽情不取巧不说教不特写,只用浩若烟海的庞杂细节和至始至终大段大段的台词对白慢慢勾勒复杂人物的多面。
而名为传记却只截取第十三修正案的片段时刻,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的大智慧方为大师所为。
剧本颇有莎翁古风,又难得地融入现代感的诙谐幽默,正统学院派中透着斯式的灵活。
唯一的遗憾在结尾,去掉它就是完美。
而丹尼尔,哦,丹尼尔!
他总是面带温和的微笑,甚至羞涩地躲避着镜头。
但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每一次沉默,都有着不动声色的巨大磁场。
自他出现的那一刻起,你必挪不开眼睛。
你情不自禁而又欣喜若狂地欣赏着他追随着他仰视着他,一如你欣赏着追随着仰视着林肯一般。
若可将表演比为练剑,那他早已人剑合一:忘我、无我、是我!
哦,丹尼尔,求你放下手中的鞋子,回来吧!
个人认为这是一部只能在美国本土达到票房和口碑双丰收效果的电影,因为它讲述的人物和历史也就美国人能够铭记于心,拿到海外市场还是要大声叫卖它豪华的制作班底的,因为没几个人会在乎其中蕴含的美式主旋律民族精神,相同的例子还可以参考那部群星旧中国写真集——《建国大业》。
结果,《林肯》在海外卖得确实不怎么好。
吸引我看这部电影的原因很简单,这部电影里有丹尼尔戴刘易斯、汤米李琼斯、囧瑟夫等等名角儿,就这么简单,倒是对斯皮尔伯格执导这件事并不怎么在意。
感觉这几年斯叔在电影领域越来越缺乏激情,越来越自私,从去年的《战马》,再到今年的这部《林肯》,斯叔已经愈发表现出了作为大牌导演而具有的那种把影迷抛在脑后为所欲为的自我膨胀,这两部电影皆选在颁奖季上映,冲奥的意图十分明显,说白了,斯叔是为了自己而拍的这两部电影。
我又一次如当初去看《战马》般上了当,并且这次上的当更大。
《林肯》的预告片气势恢宏,俨然一副商业与艺术并重的架势,但结束了两个半小时的阅片,我发现,它除了是由一干具有强劲票房号召力的大卡参演外其他本质方面其实并不商业,并且艺术的普及效力也仅限于美国观众,相信如果咱们天朝也拍一部“毛主席传”的话海外观众同样更多的是将其定义为传记片而非文艺片。
所以说,《林肯》在我这个海外观众看来冗长而繁杂,大量“陌生的著名历史人物”和“陌生的著名历史事件”很难让我提起兴趣,南北战争的场面不多,因为斯叔将大量的戏份交给了对话和喝彩,但却实在难以让我这个中国人做到感同身受。
斯叔做得最绝的便是完全舍弃了自己的那种如梦如幻的大气风格,使得《林肯》缺少了一枚个人标签或者印记,这是我们最不愿看到的:一个艺术家为了名利而放弃了自己赖以成名的创作灵魂。
至于演员方面,《林肯》实在是没什么好讲的,丹尼尔戴刘易斯轻松驾驭了林肯,毫无压力,汤米李琼斯亦是轻车熟路,囧瑟夫等人的戏份虽少,但都不乏闪光之时,谁叫《林肯》的演员班底选的那么叫人放心呢。
记得先锋戏剧家牟森老师说过一句话,大体意思是:大师都是妓女,在满足别人时也能让自己快乐,而巨匠都是手淫者,只想着自己发泄,自私到家。
斯皮尔伯格貌似从上世纪开始就已经被人们叫做大师了,那么现在他也许确实进化成为了一名巨匠,因为我们观看他近期的作品时总是在电影结束前便早早就“射”了。
在我心目中,斯导一直都是美国导演代表级的人物,商业片好手,文艺片高分佳作也有不少,前段时间整理我自己的片单,尤其是前十的时候,我惊愕的发现一部斯导的电影都没有。
于是我又把斯导的电影拉出来再观摩一次。
林肯属于斯导拍的比较多的历史,人物,传记tag的影片,此类型还包括辛德勒的名单,太阳帝国,拯救大兵瑞恩,间谍之桥,慕尼黑等等,当然幸福终点站也能勉强挤进来,这些电影或以人物或以军事或以事件,大抵是这么几种手法在演绎。
用艺术角度来讲,斯导在这几部电影用的核心思想都是见微知著的逻辑,即在历史大的风云变幻下,找寻小的事件切入点去放大最终来表达自己隐藏的核心思想。
反映二战,选取了犹太人视角,再从犹太人视角里选取一个小的事件,一份拯救少数人的名单;太阳帝国,反映中日,选取了一个英国小孩视角,剧情不想提,懂得都懂,跟上面那部鲜明对比。
拯救大兵瑞恩,电影名就已经点题了,也是小人物,小事件幸福终点站,阿甘汉克斯甚至没有走出过美国机场。
总之,斯导的全部此类电影,都是用的同一主题,同一手法表达相近的思想,无一例外。
我个人觉得相当枯燥乏味,包括最高得分的辛德勒的名单也只是政治正确,观影的时候,只是觉得一般,不好也不坏。
仔细思考,我发现这样的手法真的不太适合特别大的历史事件,减小了电影难度(比如诺兰的敦刻尔克),但同时也减少了观影的体验。
没有场面,简单的人设,被限制的台词,无趣的主题。
就拿这部林肯来讲,名字很霸气,叫林肯,而不是刺杀林肯,南北战争,废除奴隶制等,看上去似乎不是小事件,小人物了,但其实斯导还是在用老手法。
影片的topic只有一个单一简单的,就是描述1864年,南北战争快要结束的时候,林肯推动废除奴隶制的投票过程。
电影名字与内容完全不符。
事件主题被导演限制的死死的,而事件进程又被历史真实限制的死死的……所以这部影片如果剪辑下,就可以简称秒懂百度之美国奴隶制是如何废除的。
所以的五星影评都提到了,这部电影只有台词可看,但实际上,无论是自由还是枪杆子里出政权,都是对普罗大众耳熟能详的词汇,以现代人的眼光去看19世纪人的台词,从先进性上来说,是不会有太多震撼的,除非说这个话的是特别牛逼的名人。
比如你让一个路人在历史电影里说,上策是不战而屈人之兵,何来震撼感,你让一个路人来讲枪杆子里出政权,也没甚感觉。
电影里林肯说话本身就不多,还有很多次都是在讲笑话,甚至连最后最重要的一个事件,投票环节林肯都没有参与,只是回了个假信,对应了用行脏的手段换取正确的决策这个主题而已。
废除奴隶制就是要投票获胜,已知获胜,你说导演还能怎么拍呢?
整个事件全部都在投票,投票就是政治,就是拉票,拉票无非就是那几个手段,利益,感情,背叛,来来去去,即要忠于历史又不能真的描写历史(真实的肮脏谁敢拍??
),这样的电影跟自己看百科有啥区别呢?
总结完林肯,我也算是发现了斯导的核心问题了,拍文艺片,总是选不对主题和事件(除了辛德勒的名单那是真的政治正确),拍商业片又不如卡梅隆这些放的开手脚,et,大白鲨,侏罗纪,也都是限制很小场景里的逻辑,小事件,小人物,唯一有点不同的可能是夺宝奇兵,少数派报告。
这么一看,仿佛在我心里,斯导得分最高的竟然是少数派报告这部汤姆大帅哥的电影,没有那么热门,但也不算冷门。
不过好在斯导的电影,无论商业还是文艺,画面感,事件推进,人物建构和设定都很稳定,除了世界末日那部大烂片以外,不会有很大的烂片,基本保障了都可以看,都能看,且应该都不会在前40分钟睡着,且不会刻意加塞一些个人的艺术爱好进去,比如爵士音乐啊,比如疯狂剪辑啊,比如疯狂多线操作,比如暗黑色调啊……可以说,斯导跟卡梅隆两大导演最大的特点就是,他们不管怎么在商业和文艺间横跳,都能始终记得电影是给观众看的,而不是给自己意淫用的。
在探索历史的时刻非常准确,直到今天依旧影响着美国社会和政治结构。
然而对我来说,《林肯》没有变成一种享受的电影体验。
因为实在是太索然无味了……经过四年的内战,北方的胜利非常接近,但只有通过将奴隶制定为非法的第13条修正案成为宪法的一部分,结局才会有意义。
时机至关重要,国家疲意不堪,渴望和平与复苏,如果不通过修正案,战争的结束可能意味着妥协,保留奴隶制。
林肯将做出一切可能的政治操纵以便在国会中通过该修正案,而国会没有获得所需的多数席位。
即使用肮脏的政治手段来实现正义的事业,政治阴谋几乎占据了电影的一半。
我很喜欢林肯的妻子,或者可能是所有总统或伟人的妻子,他们为伟大的事业牺牲个人生命,以及 Tommy Lee Jones 作为激进的废除主义政治家Thaddeus Stevens的配角,他一生致力于打击奴隶制,但他知道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政治行动,就实现自己的理想而言,付出艰难的个人代价。
在这部电影中,许多角色赋予的名字只不过是修辞符号,这部电影本身赋予给我的教育意义是很宏大深远的。
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13修正案的科普片了。
可能对于生活在我朝的民众来说,片中为了推行某一法案,驴象两党之间、乃至党内派系之间的争辩、拉拢,可称之为阴谋的拉选票行为是完全不可理解的,甚至觉得这是政治肮脏的表现。
可是,那是真正的民主啊。
DDL以及莎莉·菲尔德的演技无可挑剔,两人表现出强大气场。
几场议会的辩论戏精彩非常,老斯对于这种多角色、多视角快速切换的大场景可谓驾轻就熟,可以用两个三字词组形容:学院派、教科书。
也许拍摄手法没有什么新意,可是如果你熟悉斯皮尔伯格的电影,从《辛德勒名单》开始,他有用过什么标新立异的手法么?
其实这才是斯氏电影的特点:完全正统的手法去演绎并不匪夷所思的故事。
也许有些过于匠气,但并不影响片子本身的优秀:因为斯氏总会用最好的演员来演绎改编的最完美的剧本。
您的伟大如同您的身高一样,有非常高的高度。
美国历史上最伟大总统,虽然话说您是美国总统史上最善良的人,但没想到如此伟大的废除奴隶制法案是通过贿赂与收买议员,在选票数量上获胜,才得以让法案通过。
我不觉得此种做法有多肮脏,但它的胜利果实确实金辉闪闪的!!
历史对法案的评价是伟大的,当法案通过的时候,这肯定是美利坚历史性的一刻。
4年的南北战争,血流成河,无数人倒在血泊当中,即使签署了解放黑奴宣言,却也不能意味着数百万的黑人获得自由,直到法案的诞生,才换来和平与自由。
总统都是孤独的。
林肯在孤独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他在走一条别人都没有走过的路。
这一路上充满了艰难险阻,尤其是民主党蠢猪们。
但是,每个人都有自身的良知和善良,无论你投下赞成或者反对票,你都灵魂都会受到拷问。
就这样,也依旧把这块难啃的骨头给捣鼓碎了,实属不易。
想起了林肯说的话,作为一个美国总统,他应该掌握所有的权利,却连一个小小的法案都搞不定,总统权力的如此弱小,在那一刻被放大,林肯孤独且无力来自内心深处的呐喊,是为了百万人自由和和平的渴望。
◎简 介 本片主要根据普利策获奖得主、历史学家Doris Kearns Goodwin的著作《对手团队:政治天才林肯》(Team of Rivals: The Political Genius of Abraham Lincoln)改编而成,该书描写了林肯政治团队“四虎将”总检察长Edward Bates、国务卿William H. Seward、战争部长Edwin M. Stanton、财政部长Salmon P. Chase眼中的林肯,这些人都曾是林肯竞选总统时的竞争者,但后来被林肯强大的人格魅力所感召,成为他的得力干将。
故事围绕着南北战争展开,在那段艰难的日子里,面对种种压力,林肯和他的团队运筹帷幄,最终打赢了这场战争,统一了美国。
一句话评论《林肯》是一部巨制,又是一个悖论。
看上去,影片里所表现的仅仅是梦境,但是这又是实实在在的历史。
——《娱乐周刊》 当影片结束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对林肯知之甚少。
但是你所了解到的那些,却让你觉得那是你和林肯一同经历的。
——《纽约杂志》 本片没有采用符合号的方式来讲述这位伟人和他的事迹,斯皮尔博格将这位领袖和观众们都放在了脚踏实地的层面上。
——《华盛顿邮报》 虽然历史学家会有一大堆反对意见,但是丹尼尔·戴-刘易斯绝对塑造出了以为美国最具影响力和象征性人物的特色。
——《综艺杂志》 影片信息量巨大、有趣又非常正统,是一部表现林肯生活和精神的佳作。
——《好莱坞报道者》 幕后制作电影《林肯》由《慕尼黑惨案》编剧托尼·库什纳操刀剧本。
除丹尼尔·戴-刘易斯饰演林肯之外,两届奥斯卡影后莎莉·菲尔德饰演林肯的妻子,大卫·斯特雷泽恩、汤米·李·琼斯、约瑟夫·高登-莱维特、詹姆斯·斯派德等实力派演员也将加盟。
斯皮尔伯格称《林肯》不是一部战争片,但剧情涉及美国内战,会出现几场战争戏,剧组已经得到许可,会到维吉尼亚等发生过重要战役的地点实景拍摄。
斯皮尔伯格12年的准备要拍摄关于伟大的林肯的影片,是斯皮尔伯格的夙愿。
不过,一直没有找到好的切入点和角度,也让他的这部宏伟的电影迟迟没有开拍。
2000年,斯皮尔伯格级开始为这部电影收集资料了。
后来,他遇见了普利策获奖得主、历史学家桃瑞丝·吉恩斯·古德温,并且决定把她的历史作品《对手团队:政治天才林肯》作为他的影片的改编来源。
因为这部作品的篇幅浩瀚,所以一股脑地全部拉进电影是非常不现实的,所以改编就非常重要。
为了把作品中的精髓和那种对人物的把握带入剧本,编剧托尼·库什纳为此付出了6年的时间。
库什纳说:"林肯的那些丰功伟绩已经不需要再诉说了,所以在这部电影里,我们展示的是林肯和他身边的人的关系,展示的是林肯的工作态度和他的那种细腻的处事能力。
我的意思是,在那种非常诡谲的政治环境下,在那种既要赢得战争又要施行新制度的情况下,林肯的执政能力和推动国家前进的能力。
我觉得,这是非常令人敬佩和敬仰的。
"而在斯皮尔伯格的眼中,这部电影则是一部讲述林肯和他的工作的影片。
斯皮尔伯格说:"处在工作状态中的林肯,而不是那种被历史书写烂的林肯的功绩--才是这部电影的重点。
我甚至认为林肯是有史以来工作成就最为伟大的总统。
虽然这种说法存在着不少的争议,但是林肯的故事却是令我欲罢不能地要诉说出来的。
"在开拍前几个月,斯皮尔伯格专门在片场建造了一个白宫的椭圆办公室,里面的一切都是按照文献上的资料来建造的。
他用了和林肯一样的壁纸,摆放了和林肯一样的书籍。
他为的就是能切实地还原历史人物的本身面貌。
斯皮尔伯格说:"我觉得这种外部环境的内容非常重要,这是塑造一个人物的起点,也是营造真实性的方法。
让演员在这样的环境中表演,就能很容易地引入一种代入感,并且让人们能对此发出一些惊叹之声。
"丹尼尔·戴-刘易斯的新挑战虽然有一大批演技派演员的助阵,但是整个演职人员里最令人关注的还是林肯的扮演者丹尼尔·戴-刘易斯。
而对于这个英国演员来说,扮演林肯这个美国总统最难的在于两件事,第一是改掉自己的英国口音,第二则是要给这个角色寻找到一个合适的声音--因为声音不对,再好的戏也出不来。
对于前者,丹尼尔·戴-刘易斯很有经验,因为他曾经不止一次的在银幕上用美国口音扮演美国的角色了。
而对于后者,对刘易斯来说,则是一个挑战。
刘易斯说:"很多人认为,林肯是一国之君,又有着不俗的口才,做了很多著名的演讲,所以就一定要有一个洪亮的大嗓门,其实这恰恰相反。
根据我们现有的很多资料、历史学家的研究以及结合林肯的经历来看,没有人能肯定林肯的声音是什么样的,这给我的表演带来了一些'运气'的成分,因为我可以根据需要来'创造'林肯的声音。
总的来说,我觉得林肯的声音应该是有点高的,共鸣部分在脑袋的位置,因为这样才能让他在演讲的过程中被所有的各种听见,而且也能让他维持两个小时甚至是三个小时的演说。
给予这样的考虑,我给林肯加上的一个有些尖细、音调比较高的声音,我觉得这是合理的。
"虽然这部影片涉及到了美国南北战争的情节,但是斯皮尔伯格并没有把这个当作影片的主要部分来拍摄,涉及战争的镜头,在这部电影中出现得非常有限。
斯皮尔伯格说:"这是一部讲述林肯心灵变化的影片,讲述他工作的影片。
如果要说南北战争,那就要重新确定一条线索,会非常麻烦。
所以,在拍摄的周期中,我们干脆就直接把战斗的场面压缩到了最少。
刘易斯的表演,应该说是非常成功的,因为他的确仔细揣摩了林肯这个角色,从他的习惯动作、服饰装扮以及声音的特质,他都做了万全的准备。
我觉得,这是他送给我的最棒的礼物,也是我们的这部电影成功的关键所在。
"花絮 ·在片中,会时常出现林肯的表的滴答声,这是斯皮尔伯格专门跑到博物馆里,录制林肯当年所使用的手表的走时声。
·丹尼尔·戴-刘易斯在本片中扮演林肯,他在《纽约黑帮》里扮演的屠夫比尔是著名的反对林肯的人物。
·林肯的比克斯比信函曾经出现在斯皮尔伯格的《拯救大兵雷恩》之中。
而葛底斯堡演讲也曾出现在他执导的《少数派报告》之中。
·普利策获奖得主、历史学家桃瑞丝·吉恩斯·古德温(Doris Kearns Goodwin)曾经和斯皮尔伯格见过一次面。
在那次会面上,斯皮尔伯格说自己会拍一部关于林肯的影片,而古德温则说自己刚刚写完了一部关于林肯的历史学作品《对手团队:政治天才林肯》(Team of Rivals: The Political Genius of Abraham Lincoln)。
斯皮尔伯格没有等到这个作品出版就问古德温要了一份复制品。
看完后,他当即决定用这个作品来作为自己影片的改编来源。
·在托尼·库什纳之前,约翰·洛根和保罗·韦伯已经为影片撰写了一个初版的剧本了。
据报道,斯皮尔伯格对托尼·库什纳所撰写的《慕尼黑》的剧本印象深刻,所以才把他雇佣到了剧组之中。
·连姆·尼森曾经是扮演林肯的人选,但是他则选择了退出。
他的理由是,自己在等待这部电影太多年之后,年龄已经不再适合扮演林肯了。
取而代之的是丹尼尔·戴-刘易斯。
丹尼尔·戴-刘易斯比尼森小5岁,在年龄上更为贴近1865年时候56岁的林肯。
·曾经有传闻说,哈里森·福特会在这部电影里扮演副总统安德鲁·约翰逊。
不过,在影片拖延了这么多年之后,这个传闻也变得不再可信。
·哈尔·霍尔布鲁克">哈尔·霍尔布鲁克在片中扮演了皮特森·布莱尔。
他曾经在两部电视迷你剧集里扮演过林肯,并获得了艾美奖。
·在拍摄中,导演创建了一个演员联系本。
在这个表上,没有丹尼尔·戴-刘易斯的名字,写的是亚伯拉罕·林肯。
这是拍给美国观众的古装电影,讲了一个激动人心追求自由和平等的故事。
他们的战争不在战场上,而是在言语间。
去看林肯的时候,我发现电影院的气氛很明显不同。
厅里三三两两的观众大多是年纪稍大的夫妻。
这感觉和之前看King's Speech时差不多,说明这片打得少,爆得少,但说的肯定多。
然而说得多并不见得就让片子索然无味。
说实话,我并不是所有的听得懂,更不可能所有人都认得出来,但是从我能理解的部分说来,这是一部非常棒的电影。
很多恰到好处的玩笑和精妙的台词让剧场里笑声不断。
剧中的许多台词非常精彩,特别是林肯和假发男对话的部分,我觉得并不比林肯自己的演讲差。
说到情节,其实真实的历史总是比最戏剧化的戏剧更加让人意想不到。
各种丰富的历史线索,让导演在日常细节的琐碎和峰回路转的政治斗争中的转换得游刃有余。
特别是在最后投票的那段,即使我早知道这票是要投的,这法案是要过的,但依旧非常紧张非常期待地看着镜头中的历史是如何一步步走到这里的。
能抓住已知结局的观众的心,让他们不断去回味,在我看来,算是最成功的电影之道。
我大概可以想象一个美国人看完这电影后心中会有怎样的自豪感。
这群在重重困境中,坚持自由平等之信念,对正义不妥协的人并不是漫画或者小说里的人物,而是他们真正的历史中的脊梁。
这些人作古几百年之后,即使不需要宣传部调拨经费,后人依旧能做出深入人心的电影来铭记他们。
然而英文听不太懂的外国人来说,这段历史的激动人心有多少可以被理解?
言语间的智慧有多少可以被理解?
那种紧抓信念不放的自豪感又有多少可以被理解?
所以豆瓣上才会有8分不到的评价……另外,有木有人觉得林肯老婆长得像归亚蕾……
当伊拉克战争十周年时,中国大陆也一片议论,如往常一样,这类话题,通常被打上“五毛”标记的人大谈美国失败,让伊拉克还生灵涂炭,民主TMD的没影,尸体倒是成堆。
而被打上“公知”标记的人大谈伊拉克人民的成就,自由已来,建设成绩斐然,秩序逐渐恢复正常。
看罢这些,总是感到失望,这帮人的标签还真不是白打的,都根据需要,立场先行的组织材料,激昂文字。
就美国国内媒体来看,虽然也有争议,但是总体看,大都认为道义上干萨达姆是应该的,但是战争后的政治上却是失败的,是的,民主虽然艰难建设,但是显然这一切本可以做的更好。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看了电影《林肯》,一部公映前声势很盛,正式上映后倒是实际反响没预想大的电影。
不过,影片的故事背景是值得玩味的,在南北战争尾声,北方的胜利已经看出端倪,然而一场内战如果仅仅是以“战胜”敌人为目的,那么美国绝不是今天我们看到的美国,是的,仅仅战场的胜利不是真正的胜利,林肯们在当年的抉择值得后人深思。
在《林肯》上映之前,不少媒体就渲染本片将展示一个“不一样”的林肯,实际上,关于林肯的形象,向来就是多样的。
他是一个坚毅的人,敢于坚持一场一度岌岌可危的战争;他是一个高尚的人,尽管处于种种政治目的,但是其推动的法案和政治潮流毕竟促进了种族平等;他是一个说好听些务实说难听些功利的人,为达目的适当的手段和妥协都敢于采纳。
还有杂志专门出过专题介绍林肯的宣传策略,读罢此文,你甚至感觉这家伙有些伪善,善于操纵民意。
所以,在我看来,本片对林肯性格塑造和“真相”揭示上的新意,远不及其切入角度的新意来的印象深刻。
拍一部围绕林肯的电影,显然很容易落入“史诗叙事”的慷慨激昂中,也容易因此无法掌控迷失自我。
根据斯皮尔伯格的访谈来看,大导开始也发愁从哪里切入,带着一帮编剧阅读海量资料后,才发掘了第十三修正案这个点。
而且本片始终确实围绕修正案的前台和背后斗争,南北战争成了真正的背景因素,暗杀事件也不再是高潮而是一个尾声的渲染,斯皮尔伯格整部影片很有分寸,没有迷失方向。
其实,斯皮尔伯格选择一个看起来“小”的切入点来表现真正宏大的精神内涵,在其导演生涯也有迹可循。
比如,诺曼底战争多么宏大的事件,但是与类似《最长的一日》这样的影片不同,他以“拯救大兵瑞恩”这一很私人化又很公众化的事件切入,展现的却是更耐人寻味的主题。
又如,大屠杀该是可以拍的多么悲怆的题材,但是他却以辛德勒这样一个复杂的人物事迹切入,结果众所周知,一种跨越仇恨、历史与种族的人文情怀令人难以忘怀。
所以,第十三修正案看起来是议院上熙熙攘攘的争吵,很无聊,很枯燥,即使些背后的下三滥手段比起今天的政治惊悚片来看,都小儿科一般。
但是恰恰这个过程,各派政治人物百态尽现,有人积极的废奴,誓要彻底根除奴隶制度存在的土壤;有人有所保留的废奴,在他们看来正义之外需要考虑的因素还很多,要稳重;有人有些犹豫,或者有些恐惧,瞻前顾后中游移不定;有人就是墙头草,利益为上,哪怕心中一番挣扎,也懂得“因势利导”。
影片对这些人物的性格刻画是鲜明的,但是又没有脸谱化,重点还在于几个关键人物的立体呈现。
林肯总统在片中总体还是给我一种挣扎的理想主义形象,他有着自己的志向,但是却显得孤独,一方面同僚显得有些脓包懦弱,另一方面与妻子处于一种爱恨模糊的纠结状态,片中的林肯已经度过了南北战争过程中北方最艰难的时刻,但是片中表现出对于林肯来说,最关键和艰难的时刻才刚刚到来。
这里,不说道德,我们至少看出了一种“政治素质”,即起码几位关键人物的眼界绝不只是在将南方打趴下那么简单。
无论是声线有些怪异的林肯,还是一脸别人欠了他几千美元呈现苦瓜脸的史蒂文森,都试图在战争结局之外,给予美国人民一个更有价值的交代。
这份争斗激烈而有序,过程公正中又有些阴谋诡计,最终,我们看到第十三修正案顺利通过,给南北战争了一个真正的说法,毕竟这场战争除了现实的南北不同经济形态和利益之争,更有价值观念之争,与仅仅战场的胜负只能留下一个“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暗雷相比,思想上的争鸣和法律上的确认才是铸造社会稳定更牢靠的基石。
事实上,这部影片即使改名叫《第十三修正案》也无妨,林肯只是围绕这一提案和提案精神的一个中心人物。
或许因为如此,这部《林肯》多少与观众预期有些偏差,我们发现即使表现了不少林肯个人的家庭冲突,整部影片的“林肯味”依然不够浓。
在极力表现美国精神的同时,影片的戏剧性多少有些减弱,虽然我很喜欢这种调调,但是我也清楚这种风格让其受众范围多少也受到限制,降低了其本来被预期的声势。
这样一部带着思辨色彩的大片,演员的作用往往更加重要,否则很多抽象的精神很难被栩栩如生的表现。
当丹尼尔•戴•刘易斯出演林肯的消息传出,大家都知道,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又被预定了。
莎莉•菲尔德和汤米•李•琼斯两位老演员的表演也非常精彩,为影片献上了家庭和院内两条重要的戏剧线索。
关于林肯的故事显然还有更多可以延伸和切入的题材,斯皮尔伯格这一次的选择没有走事件大场面,而是走向了精神大场面的另一个纬度,有些风险,却凭借出众的能力依然娴熟掌握,给了今天的人们很大启示:当年,一些美国政治人物不求简单的战胜,以卓绝的努力为后人带来了更加值得铭记的遗产,这种政治视野和风度都值得后人再三寻味。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item/0b043e8098222fc8b071547d
伟大的表演,电影少有地表现出历史事件背后的道德思考/政治张力,从表演以外的电影角度而言稍缺亮点,许多镜头感觉可以做得更具表现力。最亮点当是林肯对内阁解释为何一定要通过修正案与汤米李琼斯饰演的宾州议员史蒂文斯声明自己说支持乃是equality before the law.
比想像中好。近年Spielberg的作品很一般,这部因为是Tony Kushner做的剧本,精彩了不少。估计让他来操刀也是为了展现当下美国同性婚姻法案和医疗改革所面临的胶着。Tommy Lee Jones和James Spader很棒,一点不输Lewis。从来不喜欢Sally Field的表演,还好干扰不大。
相互攻讦的政治,会讲故事的林肯。
这样的制作,其实看美国史和林肯传更好。实在会让人睡过去。7.3分
http://kat.ph/lincoln-2012-dvdscr-xvid-ac3-fookas-t6932082.html
仅仅取了这么一件事的过程作为传记 实在是很出乎意料,让我想起来才看不久的希区柯克(以拍一部电影的过程作为传记) 片子很长,话很多,林肯喜欢讲故事么?没想象中的精彩,甚至有些乏味
文戏为主,集中在议会和不同的政治场合。对于没有太多美国政治背景或对当时那段历史不了解的观众来说真的很难有强烈的代入感。不过影片整体风格统一,最后的片尾音乐也很不错。之奈何本人无法理解影片的深邃主题了····
斯皮尔伯格一如既往的考究仍是值得称道的地方。但是问题也在于,这部电影太过于“斯皮尔伯格”,沉闷的2小时让最后30分钟的高潮也变得索然无味了
That this nation, under God, shall have a new birth of freedom; and that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 shall not perish from the earth. 现在看电影基本不用字幕了~
純當歷史片來看,對白太多太多,代入感並不強。有幾個鏡頭印象頗深,尤其是林肯被槍擊前那段舞臺戲。3.5分吧。
3.5/5. 评论那么好很可以理解, 但个人来讲, 有点厌倦这种斯皮尔伯格+epic+John Williams的套路, 连平时最喜欢的David Strathairn都没那么讨好了. 完全不能理解的是Mary Todd Lincoln的选角, 明明比她丈夫小九岁, 但Sally Field怎么看怎么像Daniel Day-Lewis的姨妈...
历史正戏+主旋律教科书。什么都很工整,完全可以改叫"宪法第十三修正案是如何通过的",作为电影有点索然无味。倒是想把team of rivals找来看看
不喜欢看这种一共也没几个场景,光凭人物的对话就演完全部影片的电影。全部星都给精美的场景布置和服装化妆。
影片前大半部分因为太历史、政治、法律专业性了,我不知大家是否真都看懂了,我感觉是影片里十句我有八句不知所云,你当观众都是历史系的呢。另外,在法案通过之前整片场景布置也基本都是室内,让影片更加枯燥。此片台词设计师硬伤,何况在没有任何交代与渲染的情况下。真的觉得好晦涩。
新年第一部电影,典型美国学院派风格的传记片,沉下心来看也不是那么枯燥乏味。PS:里面居然有囧瑟夫,开始我还以为自己看错了。
台词确实精妙,但原谅我前一个小时一直在走神,最后五分钟交代遇刺简直匠气的不行。斯屁儿勃格这两年选片突然又燃起征战学院奖的热情,可艺术热情却始终没燃起来。我不管这种主旋律片能不能赢影片,也不管daniel是不是要三获影帝,反正tommy再夺小金人是十拿九稳了。
虽说我很喜欢传纪片,但拍的太闷就受不了了!通篇几乎全是各种对话,挑战留学人士听力无下限,我伤心地表示听的很吃力。要不是两位男主演表现尚可,真有起身离席的冲动。
和去年的战马如出一辙,虽然电影各方面质量上乘但是就没有更突出的地方了,全部都是靠DDL的演技和斯皮尔伯格惯用的小细节撑起来的。
这部电影完美地向我们展示了如何通过技术和语言进行意识形态的植入,作为一个制作者,我佩服斯皮尔伯格在该方面的技巧,但鉴于我的立场,这片子不应该超过二星。
完全是在讲 The 13th Amendment, 不归在传记类型电影里。冗长而平淡,完全就是看表演,辩论能算是亮点吧但还是没办法支撑起整部电影。再加上琐碎的家庭亲情友情等线索,总感觉内容不饱满。John Williams 的配乐竟然听出了 Thomas Newman 的味道,shame for hi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