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來看了無數韓片,讓我數出記憶深刻的十只手指就夠。
此片印象極深,一個人騎著車半身栽在泥里,死了。
那時候還不知道金基德。
暗灰的天空,轰隆的空军飞机不时掠过;枯黄的田野,一丛丛稻茬儿兀自挺拔……这是1970年韩国的某一隅,乡野小道上,美国大兵一边跑着步,一边唱着军歌。
不远处,星条旗缓缓升起。
每个人的出场都带着一股直白的愤怒,他们动不动拳脚相向,企图用蛮悍的眼神杀戮一切活物。
就像整个片子的基调:苍莽蛮横,直截了当。
金基德向来都在不遗余力地挖掘人性、欲望,将触角伸向最黑暗的领地。
然而,此片却最令人震撼,力道亦是入木三分。
因为他这次抽筋拔骨来揭发的不只是人性,更是历史。
敢于直面历史的导演不多,敢于解剖历史遗留的国民性的导演更是凤毛麟角。
除却诚实,他更需要的是勇气。
1970年,韩国正在美国的援助下进行战后重建。
美军以援助之名驻扎于韩国境内。
在历史书硬邦邦的文字记载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经济正在高速发展的韩国,亚洲小龙蓄势待发。
这本该是一个欣欣向荣的年代,然而,在这部影片里,我们能够看到的只是一片苍凉背景下难以明说的伤痛。
50年代的战争之后的朝鲜半岛,山河破碎。
美国经济援助看似是韩国经济起飞的助推器,同时也在无形间充当了韩国国民性堕落的催化剂。
正如片名《收件人不明》,那些历史带来的伤痛,最终也无法追究,无法讨债,一如片中每个人命运里的累累伤疤亦是“收件人不明”。
少女恩洛清秀美丽,却始终用刘海遮住半边脸。
她父亲在战争中丧生,与母亲哥哥靠着领烈士救济金度日。
少年时的戏耍,她的一颗眼睛被哥哥用自制的手枪打伤,自此只敢以半面示人。
面对暗恋自己的吉华,她一直小心翼翼地保持着距离,对她来说,眼睛带来的伤痛和自卑大于一切。
而她能做的,只是向美国大兵献上自己的贞操。
因为在那个地方,只有美军拥有治愈她眼睛的医学技术。
当她终于医好了眼睛,不再以发遮面地去见吉华,旧情人却不再认她。
他一直口口声声说着“我不在乎你的相貌”,可一旦面对恩洛声嘶力竭的质问,却懦弱地连头也不敢抬。
无论是面对情感,还是面对国家或是,每个人都是困惑而矛盾的,正如这部片子里那些没有名姓的路人们,他们坚持捍卫自己的血统,却又对美国人卑躬屈膝;他们视那些满口跑英语的人为叛徒,同时又对各种美国制造无限向往。
这种矛盾感说不清道不明,就像是在战争中耗尽元气的人受人恩施,便任之摆布,转而丢失了自我。
美国于他们,是瀚海孤舟,亦是彼岸灯塔。
在这无涯的荒海中,说到底,对于身份认同的困惑,才是最大的迷失。
关于身份,少年昌古是最大的迷惘者,他有着蜷曲的头发和黝黑的肤色,身形彪悍,与亚洲人迥异的外貌已然昭示着他身份的特殊。
他的父亲是黑皮肤的美国大兵,而母亲则是一个整日喋喋不休地说着着英语的疯女人。
他与母亲住在写着“American Air Force”的废车里,为乡邻所不耻。
因为身上一半的美国血统,他甚至无法找到一个正常工作,只得去母亲的情人(屠狗人)那儿当学徒。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昌古是美军驻扎韩国境内的产物,美国文明用美好前景对韩国诱惑而生的矛盾体。
他身上有着美国化的基因,能够说流利的英语,却最又在传统的韩国文明里难以立身,正如所有经历过殖民统治与外来渗入的文明,在被迫接受之后,最终产生互斥的效应。
在这里,每个人都命运都充满着反讽的意味。
屠狗人和吉华父亲在战时都是能征善战的好手,然而,当战火止息之时,他们只能拿着弓箭作消遣的把戏。
吉华父亲在战争中丢了一条腿,却一直未得到那枚象征着勇敢与荣誉的勋章。
屠狗人则将当年练就的一身蛮力拿来杀狗谋生。
恩洛一家一直凭借着父亲死亡补贴度日,然而,有一天,政府忽然来人说恩洛的父亲并未战死,而是逃去了北朝鲜。
门牌被摘去,一家人又瞬间从烈士遗孤变为叛国者的亲人。
战争的意义从来暧昧,徒留一些可笑的荣誉以及不明的真相供人争执,而那些所谓的“为了世界和平”的口号则是最大的笑柄。
在这场美韩两国的经济交易抑或是政治较量之下,没有人是赢家。
当韩国人像狗一样活着的时候,驻扎于这片土地的美国大兵也承受着莫大的不安与困惑。
他们用迷幻剂麻醉自己,却无法找到内心的安宁,更无从逃离这个鬼地方。
他们用美国的美好图景来虏获少女的芳心,却又害怕背叛,害怕被忘记,因而将自己的名字刻在爱人的胸前,企图以此来宣布占有。
就像这片土地上的所有人,没有身份,没有安全感,只好歇斯底里的暴戾来自欺欺人。
在这部影片里,金基德可谓是一反常态。
他摒弃那些曲折迂回的招数,将镜头撤离恍若天外的风光美景,不再以无声胜有声。
这里的一切都是直白的,愤怒的,而同时又是迷惘的。
向来擅长造境与解剖的金基德在本片中更是极尽隐喻之能事,一个个别有深意的符号充斥于全片的每一个角落:打伤恩洛的手枪是用废弃木板做的,上面写着醒目的USA。
随处可见的狗,难免让人想起在美国援助下的韩国人民。
恩洛最终自剜眼珠,将美国兵的恩情如此交还。
屠狗人最终被杀死,以他最熟悉的杀狗的方式,被倒悬在树上,乱棍捶死,毫无尊严,倒像是一场蓄谋已久的报复。
昌古栽在了地中,以倒插葱的诡异姿势告别这片土地。
……随处可见的隐喻,像是一个个不可触碰的痂,一旦揭开,便会血流成河。
然而,面对这样的伤痛与悲哀,所有人都无从谴责,无法讨债,因为这段历史的信封上已然被戳上——收件人不明。
B+ 8.0/10看后如鲠在喉的力久久不能平复,见人不是人。
第一部金基德,比想象中更为残暴。
抱着2米巨浪的期待,看到的却是15米的波澜。
尽管深有触动,但谈不上喜欢。
就像西部片里滥杀一样,本片和《上帝之城》一样也显示出人命如草芥,让人既窒息绝望又略感麻木。
《现代启示录》让我难以欣赏的原因也是如此。
无端的恶和无尽的暴力循环让人无法忍受。
战争和人性的探讨让人想到伯格曼的《羞耻》,同样是表现情感的矛盾和强力纠葛,后者更为自然和深刻。
从开头起,俨然一副末世景象,暴力无处不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这里是没有希望的权力角斗场、没有出路的炼狱、人性废墟上的实验室、狩猎场。
人和狗一般,充满了不可言说的痛苦,这才是真正的“狗镇”(这部其实还没看过)。
这里善比恶更为脆弱,仅有的善的火苗也要被掐灭。
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无处藏身,每一点美的都要被撕碎、善的都要被拷问。
这里没有永恒和超越的东西,只有原子化的个体无休止的争斗,暴力无限繁衍和微分;没有善恶的对峙,只有欲念的冲突不断。
但不同于“格里菲斯式的矛盾-一致蒙太奇”,这里没有超越和一贯的理念,没有统一的趋向—至少表面上如此。
既没有正义的一方存在,也没有真正的善恶二元,这里是欲望的漩涡,权力运行构成一条无尽的食物链—如同“因果报应”。
(和《因果报应》也异曲同工)多线叙事最终虽然没有交汇,但仍旧是殊途同归的毁灭式结局-刺字、上吊、自焚的场景都很难忘。
对韩国的历史背景不熟悉,主要联想到的是日本战后的情景,尤其是《金阁寺》—爆裂的美、压抑的痛苦、别蹂躏的日本女人;不同于《广岛之恋》的文化之婚,只有冲撞和断裂。
此外,混血的身份认同和撕裂性是个母题了,却想不出曾在哪部电影中看到过。
不过,本片还未成大师风范。
过于戏剧化的冲突未免没有真实感和易于接受的坡度;多线叙事的编造感过强,偶然事件导致可信度降低;人物塑造立体但不够深入;有苦难奇观化和消费痛苦之嫌;部分地方的引导性强,音乐煽情。
2025.4.7
这种电影再也不想看第二遍。
金基德的电影,把每个人不能表达的悲伤,愤怒,压抑,美好用他自己的电影语言,少有对白和音乐、干净的画面、以及兀然的血腥把它们去放大出来。
如今,我能说出的感受,只是可怕。
收信人不明,是我看过所有金基德电影中最不堪回味情节的一部。
这是放大的极致再加以放大,扭曲的扭曲,他是要表达战争对人心的残杀吗?
我更愿意相信,这部电影是在宣泄着金基德本人在经历战争时的巨大精神疼痛。
有时候,沉溺于歇斯底里的寂静是件让人不能自拔的事。
我想他电影所表达的人与事,以及这个导演,都一样。
处处都是歇斯底里的绝望,被退回的信,女孩的眼睛,不断被残杀的狗,美国大兵的毒品,弓箭,就连功勋奖章也不例外。
我想我再也不会说我喜欢金基德电影了。
我已经不再需要矫情的从痛苦中去找寻深刻。
温和的去生活和爱,是洗尽铅华的蜕变。
但我还会忍不住去看他的每一部我能找到的片子,他仍是我最喜欢的导演,他沉默的电影语言,正是絮絮不止的诉说。
电影实在是太压抑了,看后的一点感受不得不说说。
给了三星,并非针对电影质量。
只是不愿意把残忍推荐给人围观。
驻韩美军,弃妇,孤子仅仅从这几个词就能看出本片相当大的矛盾冲突,除此外还有亲子关系,兄妹关系,性,老兵,屠户,友情,爱情,偏执,毒品,故乡等等相当多的元素,张力十足。
印象比较深的就是恩落被强奸后怀孕,昌华为了保住恩落被强暴的事实,顶着恩落哥哥的拳头默认了孩子是他的。
还有就是昌华家门口挖出的士兵遗骸,是被处死的北韩士兵的枯骨,几乎是泡在泥水里的,在士兵身上有一张与妻子和孩子的合照,有一种特别特别悲凉的感觉,由于是北韩士兵,他的家人知道他已经被埋在泥浆里几十年了吗,他们会不会认为士兵逃往南韩了吗?
整个笼罩在美军基地之下,韩国人吃狗肉,女孩喜欢狗,狗可以个人情感陪伴,美军需要狗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在韩国受伤的女孩和男孩也需要狗。
在韩美军也同样用韩国女孩来满足自身的生理需要。
虽然驻韩美军有纪律检查,但是很多美军士兵依然冒险骗去信任花言巧语pua玩弄韩国女孩。
女孩为了治好眼睛,利益交换和美军睡觉,女孩很单纯只想给他男朋友一个完整美好的模样,哎…可最后失去了男朋友的爱。
小女孩的未来就是这位被抛弃的女人的未来。
杀狗的人最后被杀狗的方式死去,女人乳房被割,是不配做母亲或女人,…悲剧!!!!
细节:制作玩具枪支对女孩头顶的物品射击、说话不看着人眼、门前地下的地窖?踢掉母亲手中的小熊娃娃、天上军机的声音、不喜欢拍照、和美军士兵间的交易、坐在摩托后备铁笼里像极了韩国的处境。
将狗抓取关进铁笼带走,杀死、剁成狗肉放到铁笼里这或许是笼罩在韩国人的一生、寄到美国的信件? 、女孩是驻韩美军在韩国的情人,在韩国生下一子,儿子性格极端有暴力倾向、韩国女孩买东西讲英语被拒卖,却坚定的说自己是要去美国的人(很明显是被洗脑),被撕掉画给刘海遮脸女孩的全脸模样,原来女孩左眼是有问题不一样露出,因为与美军有关,不然不会对美军产生厌恶憎恨,好吧是被弟弟用枪打伤,父亲战死在洛东江战役、射击场上的靶子是一个禁止通行的标志,而标志后面确是一个孩子。
真的好讽刺、退伍老兵们还沾沾自喜,说自己射死敌军的将军,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狗贩子偷看女孩脱衣服,光透过纸空洞射在他眼睛上也像是瞎子。
第二天将狗抓去、长期驻扎韩国士兵生理问题、女孩回家路上碰见两只不同品种的狗在交配、遗留在韩国的美军后代教育和就业,心理产生问题开始变得残暴在狗身上发泄、校园暴力pua、没有正确的引导和性教育,导致变态的性价值观,面对自己的女朋友被轮奸侵犯,他想报仇却被自己自制的枪误伤到眼睛,后来他们三个都成了独眼龙、吃了美军给的药片(迷药)、男孩的狗被卖了,最后却把狗主人射死、很严重一个问题是美军受训区域居然在居民区的乡野没有划分界限、最后才发现独眼女孩的父亲可能没有战死而是投靠朝鲜、讽刺,把枪卖给杀狗的,就像是韩国同意建立美军基地一样,结果杀狗的人还说:还不是和拿刀杀一样溅起一身血、士兵收拾完女孩的哥哥后进门后脑勺被磕了一下,不得不弯腰进门、变态到要在她胸上用刀写字纪念、………杀人是值得炫耀的吗?话说回来为什么打她?虽然是你妈妈,但是也是我的女朋友。
(严重的错误思想)我们每个人是狗吗?随处小便哭什么,爸爸不是还活着?活着有什么用?以后要靠什么生活啊?镜头:09:40,前景是上狗肉菜的服务员,背景是过来送狗肉的人。
18:36,射击场上的靶子是一个禁止通行的标志,而标志后面确是一个孩子。
真的好讽刺、…无比震惊!!!!
悲剧
本文将以现实主义电影作品《收件人不详》为例,分析韩国著名导演金基德的美学风格与特色,通过分析电影中的人物形象与情节,解读金基德的边缘死亡美学、暴力美学以及现实主义美学特征。
金基德的电影非常具有个人特色,他的电影常运用大量隐喻,且主人公大多是边缘化的人群,死亡是他们的自我救赎与自我解放的方式,“边缘死亡美学”是金基德特有的美学风格。
金基德不惧于将“人性之恶”赤裸裸的展现在人们面前,将行动暴力升级至人物内心的暴力,在丑陋的现实面前,金基德就是用刀戳破脓疮的勇士,暴力具有了感染力,一种残忍的美便产生了。
金基德是韩国著名的鬼才导演,常常能以独特的视角展现边缘人的生活,直接而深刻的揭露人性的丑恶。
然而因其作品中常有极端的暴力与性,多数保守的韩国人无法接受他的作品,韩国影评人张尚明就曾说:“金基德仅仅是简单而幼稚的把性和其他的东西拼贴在了一起。
” 金基德受到弗洛伊德主义的影响,经常在作品中讨论性,然而并非简单的展示性场面,其中有很深的人性与社会内涵;金基德酷爱暴力美学,但他所展现的不是港片的打打杀杀,暴力是其影片中被边缘化的人物内心深受压迫时的宣泄方式,他的暴力美学有着悲剧色彩。
韩国是一个苦难深重的国家,任何飘逸浪漫的思想在韩国都会被严峻的现实吞噬。
《收件人不详》是金基德最直接的一部现实主义作品,体现着金基德电影作品的美学特征。
1)边缘死亡美学金基德童年时家境贫困,常受到父亲的殴打,被迫辍学,在外由于身体虚弱常被比自己年纪小的孩子欺负,特殊的生活经历使得他非常关注被边缘化的人物的生活,能以出人意料的镜头展现人性之恶。
弗洛伊德主义对电影美学理论的影响深远,韩国在20世纪80年代末受到欧洲新浪潮运动的影响,故在金基德的电影中时时可见弗洛伊德思想的痕迹。
弗洛伊德曾说,由于人的本能具有保守性与惰性,生命的目标必定是机体的一种古老状态,一种最原始的状态,一切生命的最终目标是死亡。
在金基德的电影中,被生活压迫的边缘人会以十分决绝的姿态走上复仇之路,复仇之后内心巨大的悲恸也会让他们自我毁灭,在特殊的生存状态下,死亡成了他们的唯一归宿。
死亡作为表现悲剧的一种手段,具有深沉的美学的价值。
《收件人不详》的故事发生在1970年美军驻扎的韩国一个偏僻的小村庄,以恩洛与美国大兵,张武与母亲的关系为线索,表现了韩朝战争之后,韩国人民的伤痛、迷茫与虚无。
主人公张武是一个十分典型的被边缘化的人物,是母亲在战争期间与美国黑人士兵所生,皮肤黝黑,混血的身份成了耻辱的标志。
因为与众不同,不仅受尽了嘲笑与歧视,更不被这个社会所接纳,走投无路的张武只能给一位残暴的屠狗者打下手,此人亦是张武母亲的情人。
张武性格暴戾,常常对怀有不切实际幻想的母亲拳打脚踢,但对狗却怀有仁慈之心。
屠狗者因为身份在他人眼中不光彩,心里恼火,一步步的逼迫张武亲手屠狗,将怒气发泄至张武身上。
屠狗者未将张武当人看,去买狗时张武只能蜷缩在后座的狗笼里,张武本人就如同被抛弃的一只狗。
张武与屠狗者因矛盾无法化解决裂之后,去了一家工厂工作,好不容易才被工厂主接纳,没想到却被同事冤枉盗窃,在亲耳听到他人辱骂自己为“狗娘养畜生之后,张武彻底失去了希望。
屠狗者不断欺辱张武,张武选择用杀狗的方式杀了屠狗者,杀了一直践踏他作为一个人的尊严的人,如同一个遭到蹂躏的奴隶终于挺起腰板来复仇。
最后他在愤懑与绝望中选择自杀,人物的情绪到达高潮,他快速骑车逃离,翻车倒插进泥土里形成一个“v”字,是胜利,也是墓志铭,金基德用有些荒诞又符合情理的方式结束这位主人公悲惨的生活。
张武式的悲剧,是那个时代特殊产物,是孤独与绝望的性格使然,更是社会与他人推波助澜导致的。
在沉重昏暗的命运面前,死亡便是唯一归宿,使人黯然失神的同时,深知个人力量的渺小。
在古希腊经典的悲剧《俄狄浦斯王》中,俄狄浦斯弑父娶母,最后发现自己逃脱不了命运而选择自杀。
按照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屠狗者相当于“父亲”的角色,“枪”与“刀”意喻着男性生殖器官,张武用“枪”战胜了“父亲”,用“刀”割下了母亲乳房上的父亲刻下的名字,完成娶母的过程,最后发现自己战胜不了命运,而选择自杀。
俄狄浦斯式悲剧在金基德电影中的运用,也使我们能够更好的体味人物的命运,悲的情绪油然而生,“死”的美学价值得到了彰显。
2)暴力美学暴力是电影中经久不衰的主题之一,但“暴力美学”作为一个专业用语,流行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
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系教授郝建曾提出:所谓暴力美学,就是“将暴力或血腥的东西变成纯粹的形式快感,它提供给人的是道德教化以外的形式感,反映的是人类的集体无意识 。
但在《收件人不详》中,暴力的场景非常生活化,给观众的与起说是形式快感,倒不如说是对人类残暴本性的畏惧与反思。
金基德本人曾说;“那些让我痛苦、烦恼的东西是什么呢?
是不是就是对更弱小的东西的攻击性?
杀死一条狗或者一条青蛙算不了什么,但是杀死一个人就触犯了法律。
这个混沌的社会很多人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对软弱的东西施加暴力 ”。
在《收件人不详》中,女主角恩洛小时候被哥哥用自己制作的抢打瞎了左眼,成为片中第一个暴力的受害者;张武的母亲在与邻居起争端时,最后总会上升到暴力层面,在人与人之间,语言无法解决问题;张武每次看见母亲对美国执迷不悟,便会暴力的殴打母亲;屠狗者看见情人被打,便会变本加厉的殴打张武;本片的“旁观视角”恩吴,因为力量弱小,常被比较还要年小的混混欺负。
暴力是剧中每个人物生活的一部分,是每个人痛苦的来源,也是每个人痛苦宣泄口,成为一种表达自我的语言。
暴力的受害者在更软弱的对手面前,也会成为施暴者。
片中的“冷兵器”弓箭,热兵器“枪弹”以及空中时不时传来的飞机的轰鸣声,都在告诫着观众,这是一个野蛮与暴力并存的地方。
女主角恩洛最后用刀刺瞎了治好的左眼,张武的母亲最后生吃了张武的尸体,让他重回母体,暴力除了给予他人,更残忍的莫过于给予自己。
用暴力的手段去除自己憎恶的那一部分自我,使得本我向善回归,这种残忍在金基德的电影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是金基德电影特有美学特点。
3)现实主义美学朱小丰在《电影美学》中曾说道:“从美学角度来看,对人类生活和文化的批评主导了艺术的发展和审美形态的演变。
电影无法例外,电影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其基础是对人类生活的不断批评。
” 在金基德的电影中,对现实的批评与反思是主要的主题思想,影片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与审美意义。
在《收件人不详》中,有直接讽刺社会现实,也有隐喻。
我们可以直接看到从美军大营流出的毒品、枪支以及黄色杂志正腐蚀着韩国青年,让他们无知的灵魂更走向拜金主义与虚无主义;政府对于在对朝作战的退伍军人的处理方面十分随意,有打仗时致使身体残疾却未有任何抚恤的士兵,有本来获得荣誉勋章的烈士家属因被政府怀疑烈士并未死亡而是逃到了朝鲜被监控起来;对于韩国政府而言,美国军人的性命远比韩国国人的性命有价值;美军对张武的母亲不屑一顾,张武的母亲不断的写信给远在美国的“丈夫”,从未能够真正寄出,美国军人冷眼旁观张武母亲的绝望……金基德冷静而克制的揭露这些丑恶的现实,在细节的处理以及转场方面,干净利落,不着痕迹,却又不失抨击的力度。
除此之外,在影片中也可窥见金基德对朝鲜战士的同情与理解。
恩吴从埋葬朝鲜士兵的沟渠中捡到了一位士兵的皮包,随着恩吴缓缓擦去皮包里照片的黄土,我们还可以士兵的妻子与孩子。
在战争中,人民始终是受害的一方。
金基德用他的电影展现着他理解的社会的现实。
金基德习惯在电影中大量运用隐喻,女主角恩洛与哥哥的关系预示着韩国与朝鲜的关系,恩洛从小残缺与哥哥无知且酷爱暴力有关。
恩洛与美国大兵的畸形恋爱关系也象征着韩国与美国的关系,美国大兵虽然帮恩洛医好左眼,但也强迫恩洛成为他的“女朋友”,服从他的一切安排,正如同美国伪善的帮助韩国,夺走了韩国的独立意志。
美国与苏联争霸,造成了朝鲜半岛人民深重的苦难,到头来,韩国还要感谢美国的帮助,离不开美国。
这种社会现实令金基德十分不满,反映在电影中,最典型的一幕是末尾,张武的母亲终于收到了来自美国的回信,寄信人是克林顿(当时还是美国总统)。
回信问:张武的母亲,你还好吗?
我在还不错。
而此时张武的母亲早已经失去希望自焚。
美国士兵趴在草地上读这封信,烟雾笼罩着大地,太阳将出未出,希望忽明忽灭。
韩国向来是有着讽刺政府的传统以及现实主义的基础,金基德作为韩国电影人,电影中也可见这种“韩国特色”,不同的是他更常用隐喻的表现手法。
在金基德的电影中,我们常能看到人物出乎意料的行为方式与性格特征,正是这些特别之处使得金基德的电影与众不同。
金基德以一些边缘人的生活矛盾,深刻的揭示人性善恶,社会弊端,命运的悲剧性。
金基德的电影有着作为一个独立导演的个人风格,展现属于他的死亡美学与暴力美学特征,作为一名韩国电影人,他的电影又有着韩国现实主义特色。
金基德本人的风格也是在不断变化,《收件人不详》作为金基德众多电影作品的一部,延续着金基德基本的美学观念,十分具有代表性,体现了金基德作品的美学特征,展现了金基德对人性善恶的探讨以及命运轮回的思考
第一次看金基德的片子。
被视频号断章取义压缩后的“短视频”推送,所幸,看了全片。
永远对边缘人的关心。
在看电影之前对金基德的了解,只有这个标签。
“边缘人”女生,小时候被哥哥射箭玩耍误伤了眼睛,从此右侧头发便一直盖住右眼,同时也盖住了女生本该有的明朗。
她的怨恨、委屈、自卑、不甘,加倍地在左眼释放,那种无助到倔强的眼神,让人看了心疼。
父亲据说死于战场,后来又被告知可能还没有死去,但是这个消息是好消息还是坏消息呢,他们原本可以每月领取的抚恤金就这样没了。
那该怎么办。
哥哥无赖,除了伸手要钱,不会干别的。
母亲是心疼女儿的,但是又能怎么办呢。
女生是爱美的,所以也幻想着可以坐在画室,让画家将她的容颜画下。
对于自己的美,她当然有不能被撩开头发的痛,所以当她看到男生为她画的画像时,她会生气的撕掉。
女生长大了,当然是会有情欲的,所以她会在一个人跟狗狗玩耍的时候让狗狗钻进她的裙底,所以当她知道男生是真心对她好的时候,愿意和男生真的在一起。
只是那时的男生啊,还不够强壮,强壮到可以保护她不被恶霸们欺负,强壮到可以坦然地拨开她的右侧头发,深情地看着她的双眼,然后坚定地告诉她,他爱她,到永远;他甚至太柔弱,柔弱到只能眼睁睁看着受伤后的女生的背影无助的离去,柔弱到没有勇气阻拦女生上美国士兵的车,柔弱到看到女生右侧头发夹起发夹后扭头离开。
女生是不甘的,所以她会答应做美国士兵的女朋友,这样就可以治好她的眼睛。
她又是倔强的,所以会自己拿起尖刀刺向自己的右眼,把那只已经被治好了的“右眼”还给士兵,两不相欠,做回自己。
“边缘人”尚武,他爱妈妈,应该也在想念着父亲,想念那个遥远的只剩一张破碎的照片中的美国士兵父亲。
不知道他有没有见过父亲,可能没有。
所以他对父亲的感情,有很深的恨意,恨他在他童年中的父亲角色的缺失,恨他要无奈地去面对一个看似承担父亲角色但对他没有丝温情意只剩辱骂和拳打脚踢的“卖狗男”,甚至都没有将他待人看待而让他窝进那个摩托车后座上的铁笼狗窝,恨父亲的离开让母亲发了疯,让母亲每天拍照写信笑盈盈地期盼回信却在有生之年等来的都只是因收件人不详被退回的信件。
从来没有一个可以涵容他的父母角色的存在,他内心复杂的诸多情绪,他应付不了,他处理不了,他只能将他从“卖狗男”那里耳濡目染的拳头一拳一拳打向唯一可以包容他的妈妈,妈妈不怪他,甚至绝对不允许她的“男朋友”“卖狗男”打自己的儿子,那可能是她爱儿子的唯一方式了。
尚武像孩童般愚笨,愚笨到第一次想离开那个“卖狗男”去找份搬运工的活时却不知道怎么开口只能低头回去拿起满是血腥味的棍子一棒一棒地狠狠砸向那只被吊起的狗,其实更像是砸向那个良善却又无能无力的自己。
可是,他真的那么无能吗?
他分明可以为朋友挡在恶霸们面前,他分明可以因为是朋友而毫不犹豫地放走了狗去对抗那个他向来唯命是从的“卖狗男”。
他是打了他妈妈,可是他分明深切地爱她呀,他爱,又恨,恨她为什么不能爱她自己,恨她为什么没有能力好好爱自己,然后可以有能力去爱自己的儿子。
他走向“卖狗男”朝他开了枪,所有的情绪,在这一刻爆发,他自己也说不清为什么要这么做,但,就是这一刻,他就这么做了。
所以他很冷静地将一切还给了卖狗男:将他塞进那个用来装牲畜的铁笼,将那根绑过无数狗的绳子套进了他的脖子,然后,曾经被他全无人性对待关在笼子里的狗狗们,一起使劲地将他送上了天。
就像他自己说的,无论是用刀棍还是用枪,血,都是会沾满手的。
电影里,边缘人,看似都很“牲”性,但是导演对人,还是没有完全绝望的,因为哪怕一点,我们还是可以看到一些人性。
卖狗男再动物冷血,他对尚武妈妈是有人性的温情在的,所以任凭她的拳打脚踢也是毫无怨言的默默忍受只在一个人对着狗的时候表示搞不懂为什么,所以就算是女朋友的儿子也不能欺负他女朋友一旦被欺负了也一定恶狠狠地报复回去,他会心疼她。
“勋章男”,在看到挖出的尸骨和枪支后对尸骨完全无动于衷只拿起枪支认真擦拭,但是在知道是战友儿子犯错后会摘下他最自豪的“荣誉勋章”替孩子抗下罪名。
那个说着如果不是女生和“致幻药丸”就活不下去的美国士兵,在被女生抱着的时候也会像孩子般啜泣地喊着“妈咪”。
无赖的女生哥哥,一无是处,在知道妹妹被欺负了之后立马找到男生“教训”替妹妹“出气”。
这些都是人,对,人性的复杂,人并不自知。
收件人不详。
为什么,因为此刻的你,已经不是刚才的你,也不会是明天的你。
生命一旦开始,那就,从开始的地方开始,一直下去,到了结束的地方,就停止。
写于2022年1月25日,观看金基德三部电影之后。
不知道在哪说一些感想才不会被人骂。
如果有反对我的人看到了,请不要骂我。
(拖到现在才发是因为当时写完后有所顾忌一直存在草稿箱里)昨天看了收件人不详,这是我看的第三部金基德电影。
感慨良多,一直担心会睡不着,但是竟然难得有了个好觉。
在看他的电影之前,我总是要做很久的心理建设。
大众给他的标签大概是恶心、猎奇、情色、暴力,挑战极限,令人不适。
在观影有了一定积累的基础上,我才敢再度打开他的电影,看了三部之后,尤其是在空房间之后,我反而觉得外界误解了他,韩国人那二极管脑子委屈了他。
评价金基德的电影,没办法跟他本人分开。
因为他的电影是他本人所思所想所感的真实表达。
空房间其实很温柔。
我看到的是男人和女人的哀伤与孤独,以及与世界规则的无害违逆。
他身上有太多争议,我有点不敢暴露自己的真实想法,但是很想说出,也必须要说出我的真实想法:金基德是个善良的人。
对很多恶,他抱有极大的恨意,他不能原谅。
但是这些他看来的“恶”在很多人看来压根不是事儿,而他却感受强烈,展露出的恨意刺激到了很多没有思考过善恶、无真正的善恶意识的人。
而这种恨,其实来源于爱,却往往被忽略。
这种敏感是独属那些最善良的人的,往往想把自己与恶彻底分割开但无法做到又陷入自责与恨中。
剖析出这种恶来源于人与人的关系,所以他想离群索居,但终究人是社会动物。
他不是圣人,只是一个追求纯净的凡人,身在世俗不能超脱,拼命挣扎,有明知现实残酷却还天真的孩童般的希望,被伤害过依旧想获得认同,为别人的喜欢而欢欣雀跃。
可是大众喜欢的是豁达开朗,而不是这样的拧巴与阴暗,这就造就了他注定不能与大众和睦相处。
由此恶性循环。
他影片中的边缘人物是有触动我的。
残酷走向极端,透出股真实的恨意。
能拍出这样的电影关怀小人物,又接近撕开自己的血肉般勇敢地表达自我的人,是真诚的,是渴望认同的,不是伤害观众,而是渴望被救赎的、绝望中怀有希望的。
童年对一个人的影响太大了。
但是这样惨的童年非他独属,而是很多人对善恶麻木。
这种超出常人的对善恶的感知能力,是天赋。
可惜他死了。
如今的苍凉印证了现实的残酷。
哎……非要搞得这么刻意吗?
对金基德真是又爱又恨,安静的镜头,底子很好的剧本,诗情画意的描写,永远关注边缘人的视角,但总是离最一流的导演有些差距,很大的原因是差在电影的后劲不足,甚至偏离轨道,落入俗套。
这个片子的野心非常非常大,刻画了很多很典型的人物,每个人物背后都是千千万万个韩国人。
前面的人物、事件建立让人拍案叫绝,安静细腻,让人想起杨德昌。
只不过一个更灵动,一个更规矩。
金基德对电影诗意的表达是我最喜欢的,在他妙趣横生的镜头下人物总是平静又活泼。
这部片子非常安静,大多都是自然声,几乎没有背景音乐和吵闹的环境,非常压抑,甚至可以说是不适,但是后面实在是太刻意了,有些作呕。
故事的后半段几乎要变成了底层人复仇的狗血戏码,韩国人真的很喜欢拍复仇,但是又拍得很俗。
人物动机不足,逻辑不恰,可以疯癫,但不要无理由地疯癫。
有些地方人物该去做了不做,不该做的却要做,就为了所谓的戏剧性,为了那种刺入骨髓的压抑感,太生硬。
跟《空房间》类似,前面这么好,后面就垮掉了。
种种说明金基德有着天才的思维,独特的视角,新颖的构思,但却容易走偏,走极端,具体表现在故事的起点很好,趋势尚可,收尾很差,对结局文本的掌控力不足。
他的电影里,每个人都那么痛苦,总是有一些残忍的情节。
韩国人惨么?自己作的!知道依附美国惨,知道美国有所图,不照样继续给美国当狗?一直在反应事实但就是不改,那再有意义的电影都是无聊的自说自话罢了。
实在是欣赏不了这种压抑又诡异的电影 不过还是要大骂一句丑国和丑国人真不是东西 呸
有些镜头可以再拍的细化一些….(感觉细化了才是金基德)
音乐还颇为温情脉脉.呈现的故事和画面却纠结的压抑不堪. 电影结束时,音乐还在继续,温情渐渐恐惧,...关掉,快关掉音乐!~!
内容太杂,想说的太多,略显苍白无力。
的确是这种拙劣的、缺乏核心的模仿,让艺术毫无延展性可言。毫无目的的手段和变态的借口,两部以上就开始恶心了。
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没有人得偿所愿,连镜头都那么痛。所有的宿命,传承和轮回,都被时代剥去了偶然的外衣。
一个混乱的年代,狗腿的狗腿,发疯的发疯,愤怒的愤怒,独眼妹跟混血哥的妈妈一样,被美国大兵凌辱,只是前者有人帮她报仇,而她自己也比较彪悍。后者就比较苦了,一辈子寄着没有收信人地址的信,人人都以为她疯了,没想到最后一幕大兵读出的那封信正是克林顿寄来的…到死都没等到。细节处理得很好。
?脑残东亚男导演去死一死行不行
一堆边缘人在刻意模糊时代背景之处互相倾轧或自残,人物总是承受着无法摆脱与走出的悲痛并任由其自我被吞噬,暗合了韩国敏感自卑的地理文化心态,淹没在只有通过伤害自己或伤害别人才能走出轮回的困境中,这种叙事迷宫也使人物性格变得十分极端,感情更多是奢侈品,杀伤性武器更成为金基德电影的标签。
太古怪了,比《空房间》还古怪
金基德最杰出的作品之一。在看了《呼吸》《悲梦》晚近这一批垃圾作品之后,重返01这部作品,金基德真的是退步太多了。当他的风格形成之后,风格本身便成了某种桎梏和限制。比如,很多时候他为了情色而情色,为了暴力而暴力。《收件人不明》的反思深刻,但其中的情色和暴力仍显刻意,让人备感恶心。
看得我懵懵逼逼的…………暴力情色毒品…很压抑的气氛和剧情还有精神状态……并没有很懂为何分这么高……就剧情来说……我并没有get到高分的点。
前40分钟5🌟,一小时开始后开始笨拙愚钝,两🌟是因为我很爱金基德。
这一次的金基德截然不同,粗粝的影像,不考究的摄影,群戏,关于历史而非情感的主题。全片布满了象征,甚至每一个人物都是象征。这是导演对于美国和韩国关系的思考,不同的人物给出了不同的选择。但是,最感动我的并不是这段历史,而是片中三个年轻人的成长痛。
青春期会对这类变态的电影表示好感,但现在只觉得扭曲和恶心。
金基德早期的最大问题是过分的象征主义。在野心勃勃的[收件人不详]里,他绕进了眼睛、信、狗、枪等一大堆意象,却在剧情线上磕磕绊绊阴晴不定,这些符号于是失去支持成了空中楼阁。他一味做出苦吟姿态,却盖不住英文戏指导的孱弱。这种廉价煽情来自于对内容的不自信,事实上这个现实题材本是很有力的。
加一星给割胸,然后请你给今村昌平磕一个
不太喜欢这种带有民族色彩的电影,故事讲的比较零碎感觉关联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