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腥的题材不是我的偏好,也没对《沉默的羔羊》留下多深刻的印象,记不清当时是因为什么原因看了《汉尼拔》,也记不得当时有多么的惊疑和恐惧,只记得影片结束后有多么动容和感动。
他嗜血,凶残,以玩弄世人于鼓掌之间为乐,她迟钝,严谨,将献身正义看做自己的天职。
命运生而对立,情愫却蓦然而生。
若非一个个鲜血淋漓的镜头,也不知他竟爱得如此深沉。
仍记得汉尼拔将晕厥中的她抱起,背后是一群野猪疯狂的啃噬罪恶之人,那一刻的温柔竟让我忘记汉尼拔亦是有罪之人。
她醒来,只见他已为她换上一身华服,在药物的作用下,她跌跌撞撞走下楼,只见他在生食活人的脑浆。
如果说她对他仍有那么一点爱慕与感激,所有的好感都在那一刻化为泡影。
然后,她对他只剩下绳之以法的使命感与憎恶之情。
当她用手铐拴住了彼此,警笛由远及近,故事被推向了高潮。
看过了这篇电影的全貌,观众如我已然希望这位亦邪亦正的男主角能够微微打动她的芳心。
不期然她能尾随他的脚步,这样的故事太过滥情;若是他重又永不见天日,她又太不解风情毁了电影那阴郁朦胧的暧昧色彩。
他让她打开手铐,一次又一次,然后挥刀,那一刻,不记得是否有泪滑过她的眼角,只记得她紧闭了双眼,不忍视。
然后,他坐在了飞机上,依然优雅,只是永远失去了一只手臂;她望向远方,眼神忧伤而温柔。
这样的结局或许是最好的,他不曾为她改变,嗜血是他的烙印,但他未曾说出许是:伤害是我的天性,但你却是我唯一的不忍。
她亦未为他放弃信仰和原则,仍是石头一块的迟钝和决绝,但那一刻,她眼中的温柔已然道尽一切。
越是阴森邪恶的思想,越试图用神圣高贵的气氛来铺垫,这在"Hannibal"(沉默的羔羊2)的电影原声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片中大量出现瓦格纳式的缓慢广板,配以混响很大的女高音吟唱,呈现出巴洛克时期的宗教音乐,但在该片中,Hans Zimmer对电子乐的大量使用,又挟带出Gothic风。
可想而知,我对这种风格尤为偏爱。
片中最出彩的一首曲,名为
这首咏叹调在导演Ridley Scott后来的片子"Kingdom of Heaven" Baldwin四世的葬礼上再次出现;甚至在2002年奥斯卡颁奖典礼颁发终身成就奖及53届艾美奖上,屡次作为背景音乐。
深受导演和音乐人青睐。
但随后的挪用都不及原版精彩,此曲首次出现在Hannibal Lecter医生和Pazzi调查员在佛罗伦萨听歌剧,在第三幕十四行诗"A ciascun' alma presa"(一个俘虏的灵魂)中。
歌词则出自但丁诗剧"La Vita Nuovo"(新生活),作者自称这是他第一次尝试写诗,在诗中他设想了遭遇爱神的情景。
但丁在9岁那年路遇一个叫Beatrice的小女孩,随即为之倾倒。
九年后,但丁再次遇到她,而且是她先向男孩打招呼,情窦初开的但丁深深地钟情于她。
他边想着她边睡着了,梦中见到了爱神抓住一个蒙面纱的姑娘(Beatrice)。
爱神的另一只手捧着一个正在烈火中灼烧的心脏,他说:“我是你的主人,看看你自己的心!
”爱神强迫Beatrice吃下了但丁的心,Beatrice驯从了。
然后爱神非常懊恼,把这个女人带上了天堂。
但丁从未为这首诗的含义作说明,而他的好朋友Cavalcanti则提供了这样一个解释:一个女人在遇见爱情时,在她的角度看来,实质上是个悲剧,甚至是死亡的序曲。
电影中播放的歌剧是吃心的场景,这恰好是对食人医生变态癖好的隐喻。
可见导演的安排寓意非常。
事实上,但丁和Beatrice后来各自与他人结婚,而Beatrice更是于24岁花信年华早早离世。
但丁在两年后写下这首诗,正好是他刚刚对政治和哲学产生兴趣的时候。
有人说,Beatrice实质上是对佛罗伦萨政局的比喻。
但我们宁愿相信,她不过是但丁的梦中情人。
很多人在观看该片后都在寻找这部歌剧。
其实它是电影配乐师Patrick Cassidy和Hans Zimmer为这部电影专门作的男女声重唱咏叹调,并不存在完整的歌剧。
这个片子看完我第一个念头就是优雅的暴力,的确暴力,的确优雅,分开来说。
(以下剧透)暴力是什么呢?
这个电影有三处比较惊心的场面:1.警察被破腹后吊毙内脏滑出2.豪猪啃咬活人3.活吃人脑但最暴力的是对节奏的控制。
汉尼拔的危险是对暴力的控制,几乎是寸寸逼近,他享受着每一个步骤所带来的感觉:不一定是快感,也有对失败的焦虑和对不知结局的期待。
几乎每一次成功对他都是一种麻烦,直到最后他也一直在追寻着暴力的极限,极限就是可以信任和牺牲到如何的地步。
然后就是优雅。
从信笺的用纸,封蜡和淡淡的龙蜒香,还有图书馆馆长的那种腹藏诗书,哪怕为了隐藏指纹用绒布裹着酒杯也没有通常的那种鬼鬼祟祟。
在夜里替她关灯,凝望着她的肩膀和乳房;在危机四伏的游戏场上坐着旋转木马轻拂她的秀发,可以信口谈论但丁的诗和深入的心理分析,所有的重点都在于速度,那种缓慢的速度,慢慢侵染。
最后就是两者的结合,譬如在林中的穿梭宛如走过夜间的河。
这个电影弥漫了一种令人沉溺的气氛,犹如这个疯狂的世界只有这个变态才是最真实的。
这才是最恐怖的,因为有那么种诱人的地方。
GO的表演还是不够力度,不过造型之拉风可以算是帅呆了……女主角不够美丽的外表我觉得是电影成功的很重要一个因素,美丽需要雕刻的,这才是属于某一个人的美。
在片子红透那么多年后,等到所有好的坏的评论通通都隐没下去了,才找来这片子看。
本来是冲着Jodie Foster去的,于是看完沉默的羔羊就顺移到了汉尼拔。
心脏不好,所以一向不看带有惊悚元素的片子,省得看完再恨自己。
特意挑了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拉开窗帘。
居然没有害怕,只是,看完再次无可就药的迷上了Anthony Hopkins。
朋友说,喜欢个老男人本来就不对了,还是个变态。
影片最后汉尼拔把斯达琳按住时,吐出的那句话:tell me, Clarice, would you ever say to me,"stop?"..."If you loved me, you'd stop?"看的心都酸了。
其实是很俗气的台词,被无数装酷的小男人或老男人在成千上万的烂片中都说尽了,从他口中说出就是不一样。
淡淡的英式英语,喜欢到不行。
再复一遍时看到了第一遍没看到的斯达琳那道浅浅的眼泪。
看了一些评论,关于电影的,关于书的,该深刻的意思都被挖掘完了。
所以只是想说说电影中未被完成的爱情。
后来去找书来看。
两人最终是走在一起了。
书的本意也许更多是对社会冷嘲热讽一番,就这点,电影表述的肯定是不够张力的。
就爱情而言,又算不得是一部爱情片,可就是不可自拔的喜欢。
近两天碟放在机子里把最后一段倒了几次重新看,最喜遇到语句中尾部带T的单词,因Anthony Hopkins总是可以用一种无限美妙的口气慢慢把T念出来,音节随之缓缓消失在空气中。
这其中带来的愉悦远不弱于Lolita这三个音节给Humbert带来的听觉享受。
尤是在电影中段出现的,在字幕放完后再次响起的那句"ta-ta,H."每每总是让我惊叹这个英国人为何可以把如此坚硬冰冷的英式口音发的如此柔情又不失标准。
当然,除了口音,更感动的应是Hannibal砍下自己左手时的那份牺牲。
无一次不是在坏人作出如此举动后改变了看法继而顿生爱慕之心,无论是Hannibal,还是在Con air里的那个变态杀人狂。
这样的逻辑是不对的,若是人都我这样想,得出的结果必然是十恶不赦但偶尔改悔的坏蛋最终都会成为万人迷,而一向守本分的好人却无人垂青。
于是进行了一番自己剖析后,得出结论,人人都爱真善美。
真正喜欢上的也许只是那个举动之后所折射出的那种爱吧。
如果电影拍的忠于原著,不知道还会不会像现在这样那么迷恋Hannibal。
当人类超越了猴子,人类就不会再同情猴子的死,甚至以猴子为食。
这个观点类似尼采的超人哲学。
当一种动物超越了人,并以人为食,人们便把这种动物称之为恶魔。
汉尼拔医生之所以乐于食人,而不像正常人那样反胃,是因为他看到了人心里的动物本质,于是,在他眼中,口中,那已经不在是人肉了。
想想他残害的人,是否有让人同情的。
那个被吊死的贪婪的警察那个自己把脸上的肉割下喂狗的有钱的恋童癖给他送饭是出言不逊的警察等等,在他眼里就是食物。
他以自己认为的公正,带着讽刺和幽默审判这这些人。
法律和法律的执行者既然都是这么的腐败,那么法律又如何是公正的?
后面太烂了。
从汉尼拔被俘虏,整个电影偏离原有节奏,开始杂乱无章,俗不可耐。
结尾汉尼拔和史黛琳在冰箱前的对峙让人眼前一亮。
汉尼拔有自己的一套评判善恶的标准,视世俗道德如无物,并誓死与传统规范周旋,中国的武侠小说中也有一个近似的人物。
没错,他名叫黄药师。
汉尼拔是恶?
史黛林是善?
没有无缘无故的恶,只凭结果来做道德评判实在来的太过简单和爽快,但是如若不了解事实,是否太过草率?
我以前相信人性本善,认为所有人出生伊始都是善良纯真简单无害,刚刚迈入职场的我,有许多迷茫,网上以戏谑的方式流传着“社会的毒打”,社会复杂,勾心斗角,利益争夺,这句话似乎成为我头上的“ 达摩克利斯之剑 ”。
就是这么奇妙,只要当你真的先寻找一件东西时,那件东西就会在不同场合出现在你面前。
可能我们带上了滤镜,选择性地接收了数据,想找到不足,于是满眼都是不好的事物,它们争相验证你的判断。
似乎真的是你想看到什么,什么就出现在你的眼前。
果真如此?
其实还是你忽略了另一面?
现在我更愿意相信人性本有善恶,就像每个人出生之初心里就有两匹狼,黑狼——邪恶,白狼——正义,我们一生过程中每一次的决策和行为就是在投喂它们,选择喂黑狼,它就会更强大,而反之则相反。
这里最根本的理念是,我们有选择的自由,即使身处黑暗,也可心像光明,也可能会身处光明,内心邪恶。
这是一种强人逻辑,更是一种成年人的思维——自己要对自己的行为承担全部责任。
回到电影本身,男主和女主由于不完整的成长环境和自身聪慧敏感的天赋,都承受着巨大痛苦,一个选择了蔑视世人,将人视同动物一般食用,另一个选择站在社会正义的一方,以逮捕罪犯为天职,保护弱者,也是拯救自己的,让内心获得平静的方式。
最让大家惊奇和感动的可能是男主在最后关头牺牲自己来保护一心想要逮捕自己的女主,因为爱?
因为他们本身同一种人,是对自己另一面的惺惺相惜在感动的泪水中模糊了善恶的边界,因为人天生本是善恶共存体,所谓善恶定义都是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步出现的多问问自己,什么是自己善?
什么是自己的恶?
多善少恶!
先推荐原著小说,尤其是原文版的。
我在dc生活过一年,的确那个地方就是那种snobbish(就是我们所说的装逼)到不行的官僚主义感觉。
这第二本不像第一本就是个猎奇悬疑,而是讲述超人的汉尼拔博士如何选中了具有某种潜质的史达琳,最后成功超越了国家机器和大资本家,凌驾于社会金字塔上,看谁不爽就吃谁的故事。
然而好莱坞出品不可能那么反社会,变态博士不能给的太正面太高大全,于是结局改的一塌糊涂,从变态伉俪变成了博士为了真爱毅然断腕走天涯。
固然真爱很和谐,但对于已经主动吃人的史达琳,已经被开除等着背黑锅的史达琳,她吃完人之后还能重返社会么?
另外还有若干小细节改动的极为不爽极为低俗。
其一是博士送香皂夹卡片的情节变成了单纯送卡片。
要知道lector是个味道控,严重到会舔史达琳的方向盘,没有了sm novella的杏仁皂他的行为就变成了彻头彻尾的怪蜀黍而不是品味男。
其二是博士生日送了史达琳一双prada(omg又见prada),原著小说是和史达琳生日同年份的依甘堡。
为啥是依甘堡其实还是很有讲究的,因为依甘堡甜度高且成分不同于一般葡萄酒,所以能三十年越老越陈;而一般的葡萄酒20年就是极限了。
但送高跟鞋就很便宜了,只能推测这片的导演被某公司潜规则了。
所以固然有安东尼霍普金斯风华绝代,这片我还是欣赏不来。
也可能我对原著好感太浓,看不下去改编电影。
starling十年之变,让我看不到她在The Slience of Lambs中的紧张与亲和力.但是hannibal依然对她情有独钟,在这里是否有些牵强?Hannibal中的starling变成一个勇敢,无所畏惧的FBI探员,与The Slience of Lambs中Starling衔接的不是很流畅.也许不是同一人,个人演技的差别.
片中的女演员真的很漂亮,尤其是她被打完吗啡后,穿着晚礼服的样子,迷人而性感。
扮演汉尼拔的老演员风采依旧,他吃人脑的那段惊悚的场面让我记忆犹新,他不慌不忙,把人脑煎熟然后喂给已经被开颅的受害者。
电影最后在飞机上,可爱的小孩子的好奇心让汉尼拔再一次露出了笑容,他把那象征美味的人脑再次奉献了出去。
片中的汉尼拔和女主演的关系亦真亦幻,两个人虽然为敌人,但是却又彼此关切。
仔细看的话,会发现被开颅的男演员在电影前半部分曾经色迷迷的注视过女主演的大腿。
这似乎是一种暗示,贪婪本身是一种罪过,是一种不礼貌。
不礼貌是汉尼拔的大忌。
他在图书馆的二楼杀死了贪婪的警察,手段残忍,但是心平气和。
有时汉尼拔是魔鬼,有时却是温柔的上帝。
他的慢悠悠的笑容,堪称银幕经典形象。
很喜欢这一对,原著的结局就非常理想,Clarice和Lecter这一路走来也是一直在相互救赎,就像他给Clarice信中画的那幅创造亚当。N刷之后发现叮叮叔也在里面跑了个龙套,检验信件香气的那位辨香师
哪一位上帝会原谅我们呢?
《沉默的羔羊》系列是一个顶峰时代。霍普金斯这种教主,绝对是偶像。超喜欢看这种高智商的类型,感觉自己也得到提升了。
和《沉默的羔羊》一样,都是看完了三部曲后一起评的,觉得都差不多。每部都还两个小时,又臭又长。这部戏前段那个侦探的戏份就一个小时,死了戛然而止。总体感觉内容好像蛮多,但却零零碎碎。结尾的食人晚宴和切腕逃离是亮点。没有更多。
稀松平常,之所以引人注目,只因他叫汉尼拔
朱莉安摩尔真没那股聪明劲儿,一个自以为是的女人毁了一出又一出好戏。好吧我这个重口味唯一喜欢的就是吃前叶。“多尝试一下总没有坏处。”狗尾续貂,不过瘾。5分
特级厨师汉尼拔的料理教室,绝技:作弊式刀功、野猪都绕道。
我美丽的朱迪福斯特变成朱利安摩尔的悲惨故事。
惊心动魄的结尾,汉尼拔大闹一场又逃之夭夭。掀起你的头盖骨这一幕难以忘怀,吃大脑切片的时候总是这么优雅……不愧是美国喰种。
比沉默的羔羊虽然感觉差些,但整个剧的味道还在,不过里面好几段的衔接有点生硬的感觉。
最后砍掉自己手臂一方面是温情一方面是继续的斗争
女主比朱迪福斯特差太远。。。聪明不是一种表情,你装不出。
比起前作,《汉尼拔》似乎刻意渲染汉尼拔和克拉丽斯的CP,两人都遭遇了不同的难题:一个要面对有财有势,亟待复仇的幸存者;一个则要应对职场压力和帮凶嫌疑。就连克拉丽斯追捕汉尼拔的段落,都像是一场甜蜜的约会。质感上比起前作相差甚远,老雷主打的是纪实罪案风,尽管加入了汉尼拔潜逃到欧洲的戏码,还援引了不少宗教文化梗,但也没做出前作那种阴冷瘆人的氛围。《汉尼拔》如同片名彻底变成了汉尼拔的大男主戏,他成竹在胸的神情和优雅精致的姿态在出狱后被进一步放大,使得这一角色在外表上更加迷人,但心理深度却因为和克拉丽斯间太黏糊的感情戏被大大削弱;而摩尔换福斯特将克拉丽斯这个角色的知性光芒磨灭殆尽,彻底变成个被汉尼拔所驱动的傻白甜了(当然剧情上也有刻意弱化这个角色的倾向)。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福斯特的及时退出也算目光长远。
pic of trash 什么玩意儿
摩尔阿姨不如上部的朱迪福斯特气场攻啊,续集的变态惊悚程度比起沉默的羔羊有过之而无不及,活吃人脑和野猪啮咬什么的看得人简直了,但整体内核比起上部还是差了,以及汉尼拔为了女主甘愿自断其手这绝对是真爱。
作为警方的十大通缉犯之一 汉尼伯却能在他任何他想到的地方出现 显得过于神话了
完全依托于前传的光辉以及安东尼霍普金斯的演绎而闪耀的电影,朱利安摩尔相比于朱迪福斯特也是被比较到毫无亮点,很多时候都显得木讷而没有灵性。原著的节奏在电影展开下显得冗长,毫无起承转合的感觉。
毁容的变态富翁线相当鸡肋,首先人设压根站不稳,其次富翁的整体水准跟汉尼拔比就像博士生比初中生一样……要么理解为仅仅为了推动情节吧。除了最后20分钟左右的大结局,之前的一个多小时节奏感都很拖沓。落魄警员像九流小混混一样想方设法独自抓住汉尼拔,仅仅为了独吞赏金。光是在立意上这个角色就和汉尼拔云泥之别!人物的层次和实力差太多,完全没有第一部里汉尼拔和野牛比尔变态牵制变态的平衡感。只喜欢最后20分钟,但这20分钟也是电影原创,跟小说里博士和他的女孩亡命天涯的结局完全不是一回事了。电影的做法就是中规中矩的好人抓坏人,警员抓罪犯。小说的私奔结局充满疯狂浪漫的悖德感,也是人间的一段奇幻爱情。女性观众表示这个结局听着都欢喜。
这 这不又是糟蹋么 狗尾续貂 老男人一点味道都没有啦 就一老变态
七年后二刷。又看睡了一次。福斯特换成了摩尔,剧情紧接上部。汉尼拔在这一部已经有了些《电锯惊魂》的意思——这个系列里的汉尼拔,拓展了恐怖片反角的边际,对后来作品启发性还是挺明显的。摩尔在这一部里被各种无脑陷害,开场的行动明显不是她的错误,这种处理把本片的立场模糊化了。汉尼拔这一集智斗恋童癖复仇大亨(仇恨、好色),意大利警员(贪婪)和切了摩尔同事大脑(背叛),而对兢兢业业的摩尔他啥也没做,你看汉尼拔先生这不是替天行道来了么,意大利一段各种援引宗教、文化史,点出汉尼拔的“天道”在哪,也为美国观众提供了未知恐惧(老欧洲的邪魅)。摩尔受的各种不公待遇展现过多了,让剧本显得弱智,而且这个人物立场也是混乱,除非你说她和汉尼拔本质上就是在谈恋爱才说得通。切脑壳做得比较逼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