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上午,单位组织看的主旋律影片,你懂的,这种片子,只有单位党办组织,我才会看的。
三星,可以算是我对主旋律影片最高的打分了吧。
并没有任何贬义。
故事的内容,其实即便不看影片,其实也都了然于心,确实内容没有任何意外。
该有的煽情也有,该有的铺垫也有。
不算过分夸张尴尬,感情朴实充沛,也有很多地方很感人。
其实我看了这个影片,我确实可以想象,当年的情景,当年的群众和基层干部对总理的感情,确实是这样,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是的,如果是当年的话,我毫不怀疑。
我坐在那儿边看边想,这种感情是什么呢?
也许就是信仰的力量吧。
所谓的信仰和迷信,有时候其实只是一线之隔。
当你心怀信仰的时候,精神的力量是如此强大,可以战胜物质的困难,肉体的痛苦。
我想,至少在那个时候,支撑着总理和群众的,都是这精神的信仰吧。
然而到了今天,你还能想象还有如此的情真意切吗?
即便是去了贫困地区。
当然是不可能。
信仰是什么?
是理想的憧憬。
邓小平说过:“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
(《搞资产阶级自由化就是走资本主义道路》1985 年P123)。
如果导致两极分化,改革就算失败了。
(《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1985年P139)”而如今的社会,面对信息的越来越透明,面对物质的现实,面对如今的社会种种,我们能说的信仰呢?
我们心知肚明,不可多言而被和谐。
一个高度神格化魅力的个人或小团体,甚至化身为信仰,支撑把控有着严重制度缺陷的XX,和一个制度尽量完善平等公正的。
但没有任何信仰可言的XX,你说哪个更好?
我想想大洋彼岸打成一锅粥的竞选,到我们。
不可多言。
其实整个影片还好。
部分安插的小情节,有的有些刻意,也说不上特别尴尬。
但是方言的发音的稳定性和准确性,实在是问题。
还有就算实景拍摄,场景也不是当年的情景了,可以理解。
另外尿血如此严重,脸上的化妆应该更加苍白,而且脚步也应该更加不稳,我知道我老妈尿血状况,不可能还有这样的面色和步伐。
内容很感人,从头到尾没有一点夸张的内容,真实的重现总理为人民洒热血,最后的结尾和总理的照片更是让人感触深刻感人肺腑!
演员的表演更是无可挑剔,完美的展现出一代老革命家独有的气质,演绎出真实感人的伟人的一生奉献!
毫不夸张的说,这是一部每一个中国人值得观影的影片,喜欢的朋友赶紧去体验下,重温当时的场景包你难忘!
《周恩来回延安》这部电影以独特的视角和真挚的情感,展现了周恩来总理在延安时期的伟大事迹和深厚情感。
影片通过真实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让观众深刻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历史氛围和人物的独特魅力。
首先,影片的剧情非常紧凑,情节跌宕起伏,让人看得津津有味。
在讲述周恩来总理回到延安的故事时,影片巧妙地融入了历史背景、人物形象和情感线索,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同时,影片中的细节描写也非常到位,比如周恩来总理在延安的日常生活、与当地群众的互动交流等,都让观众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生活气息和人文关怀。
其次,影片中的导演和演员们也表现得非常出色。
导演通过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视角,将那个时代的风貌和人物性格展现得淋漓尽致。
而演员们则通过扎实的演技和真挚的情感,将周恩来总理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在了观众面前。
特别是周恩来总理的扮演者,他通过细腻的表演和深情的演绎,让观众仿佛能够穿越时空,亲眼目睹了那个伟大时代的风采。
最后,影片中的音乐也非常动人。
优美的旋律和动人的歌词相得益彰,为观众带来了一场视听盛宴。
音乐不仅烘托了影片的氛围,更让观众在欣赏电影的同时,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和情感共鸣。
总的来说,《周恩来回延安》这部电影是一部非常成功的作品。
它不仅展现了周恩来总理在延安时期的伟大事迹和深厚情感,更让观众深刻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历史氛围和人文关怀。
无论是剧情、导演、演员还是音乐,都堪称一流水准,值得一看再看。
重温历史深情,感悟初心力量——评《周恩来回延安》在电影的宏大叙事版图中,《周恩来回延安》以其独特的视角与真挚的情感,为观众呈现了一段弥足珍贵的历史记忆。
这部电影不只是光影的艺术呈现,更是一次对伟人精神世界的深度探寻,以及对“延安精神”跨越时空的礼赞。
影片以1973年身患癌症的周恩来总理重回阔别26年的延安为故事核心,在短短22小时的时间跨度里,用细腻笔触勾勒出总理与延安百姓之间深厚的鱼水情。
影片没有聚焦于波澜壮阔的宏大历史事件,而是从总理的内心世界出发,通过微观小事展现其伟大人格与深沉情感 ,以小见大地折射出时代的精神光辉。
从叙事手法上看,《周恩来回延安》采用了历史闪回、时空穿越与现实更迭的多时空散文化手法,将革命战争年代“延安精神”的形成与新中国成立后“延安精神”的延续紧密相连。
当总理踏上延安的土地,往昔延安时期的峥嵘岁月如潮水般涌来:在转移途中帮老百姓找回耕牛,西安事变后途经老乡家喝小米粥,劳山遭袭时警卫员为掩护自己牺牲……这些历史片段的穿插,不仅丰富了故事内容,更让观众深刻理解了总理与延安难以割舍的情感渊源,感受到“延安精神”在历史长河中的传承与发展。
在人物塑造方面,刘劲的表演堪称一绝。
他饰演周恩来总理已二十余载,此次在《周恩来回延安》中,更是成功塑造了老年总理形象,填补了荧屏空白。
为贴合角色,他减重近20斤,以清瘦的形象高度还原历史。
在表演上,他注重细节与情感的把控,在与延安百姓互动的情节中,通过背身、微微颤抖的双手等肢体语言,将总理内心的波涛汹涌和举手投足间的稳重展现得淋漓尽致,把总理对延安人民的牵挂、对往昔战友的怀念以及对国家发展的忧虑与期望,都细腻地传达给观众,让观众仿佛亲眼目睹了总理的音容笑貌,感受到了他的人格魅力 。
电影中的情感表达是一大亮点,总理对延安百姓的深情令人动容。
宴请老乡时,他能叫出每个人的名字,讲述当年的故事,与老乡们一起蹲在地上吃小米饭,这一场景质朴而温暖,尽显总理与百姓之间毫无隔阂的亲近。
得知老乡们粮食短缺、生活拮据,总理心痛不已,他与当地干部立下军令状,希望用三年改变延安落后面貌,五年让粮食产量翻番,让百姓过上好日子。
这不仅是一个承诺,更是总理对人民深切关怀的体现。
在曹大娘家中,总理帮她穿针引线,还把随身眼镜送给她;收到老乡送的特产,总理叮嘱工作人员折成现金付款,这些细节展现了总理的细心与廉洁。
此外,总理对知青们的鼓励,以及离开延安时让飞机再盘旋一圈,只为多看一眼这片土地,无不流露出他对延安深深的眷恋与不舍 。
影片还巧妙地运用镜头语言和音乐元素增强感染力。
大量俯拍镜头展示了陕北特色的地理风貌,寓意着总理胸怀天下百姓的伟人情怀;时空切换时,镜头叠加转换、人从画中来等手法自然流畅,毫无突兀之感。
陕北民歌的运用也恰到好处,时而欢快,时而高亢,时而悲壮,烘托出浓郁的陕北风情、时代质感和剧情张力,让观众身临其境,沉浸在影片所营造的情感氛围中。
《周恩来回延安》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现实意义。
它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崇高信念,让观众看到了以周恩来总理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家对人民的无私奉献和对国家发展的不懈追求。
在新时代,这部电影提醒着人们不要忘记历史,要传承和弘扬“延安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
《周恩来回延安》是一部兼具艺术价值与思想深度的佳作。
它以独特的叙事、精湛的表演、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内涵,为观众带来了一场触动心灵的视听盛宴。
让我们透过这部电影,走进周恩来总理的内心世界,重温那段波澜壮阔又充满温情的历史,汲取前行的力量 。
(自己看的,没人要求,纯粹为了了解自己的偶像,隔壁《周恩来四昼夜》跟它差了大概一个《建军大业》的距离。
)影片满是回忆,家常,细节小事,却很抓我的心。
一次会议冷热毛巾交替几十次,一杯早饭推到晚餐的清粥,一句“我知我时日无多,可还有好多愿望没有实现呢?
”我相信让全国的百姓都过上好日子是他最朴素的愿望,影片中延安成了全中国的缩影。
周总理看到狼吞虎咽的昔日老乡,难过的背过身去,再多吃一碗吧,给家里老人也带一碗吧,可他清楚,老百姓的生活上不去,一碗好吃的很的小米粥有什么用?
全延安又有多少连温饱都没解决的劳苦大众啊?
全中国呢?
总理自责,“怪我,是我没有管好家啊!”这是何等的悲悯情怀和伟人胸襟!正因他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祉,老百姓也爱戴他,夹道欢迎一句“你看到周总理了吗?
我的眼睛被泪糊住了啊我看不清”,胜过了千言万语。
从来治国者,宁不忘渔樵,渔樵者亦不敢忘治国情
🎬《周恩来回延安》:历史与现实的交响,情怀与信仰的碰撞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一些瞬间,如璀璨的星辰,永远熠熠生辉。
电影《周恩来回延安》便是以这样的方式,将我们带回到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
影片以周恩来总理回到延安为背景,通过一系列生动的场景和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了周总理对这片革命热土的深深眷恋和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
影片中的每一帧画面,都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现实的亲切感。
导演通过巧妙的叙事手法和丰富的视觉语言,将历史与现实、情怀与信仰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观众在欣赏影片的同时,不仅能够感受到历史的沧桑巨变,更能体会到周总理那坚定的信仰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演员的表演也是影片的一大亮点。
他们通过细腻入微的表演,成功塑造了周总理那高大光辉的形象。
无论是微妙的表情变化,还是铿锵有力的语言表达,都让人感受到周总理那无比坚定的信念和深沉的情怀。
音乐在影片中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时而激昂澎湃,时而深沉感人,与影片的情节和氛围相得益彰。
观众在聆听音乐的同时,也能更好地感受到影片所传递的情感和意义。
观影过程中,我被周总理那坚定的信念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深深打动。
他的一生都在为国家和人民不懈奋斗,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也从未放弃过自己的信仰和追求。
他的情怀和信仰不仅激励着当时的革命者,也激励着我们今天的每一个人。
总的来说,《周恩来回延安》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影片。
它不仅让我们重温了历史,更让我们感受到了周总理那伟大的情怀和坚定的信仰。
这部影片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观看和铭记。
《周恩来回延安》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独特艺术魅力的革命历史题材影片。
以下是对它的一些评价: 优点 - 思想内涵深刻:影片以1973年周恩来总理抱病回访延安为背景,生动展现了总理伟大的革命精神、高尚的人格风范和真挚的人民情怀,诠释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主题,以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延安精神”。
- 人物塑造出色:主演刘劲演技精湛,他不仅形似总理,更神似总理,通过细腻的表演将总理的风范气质、内心世界和对人民的深情厚谊展现得淋漓尽致。
同时,影片中的延安百姓形象也十分丰满,他们对总理的爱戴和信任,生动体现了领袖与人民的鱼水情深。
- 叙事手法独特:采用历史闪回、时空穿越与现实更迭的多时空散文化手法,使影片在叙事上富有诗意和节奏感,让观众仿佛置身于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情感的深沉。
- 细节描写动人:影片中有许多感人的细节,如总理与曹大娘的互动、郝大爷送小米等情节,这些细节真实而生动地展现了总理与人民之间的深厚情感,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让观众不禁为之动容。
缺点 - 剧情冲突相对较弱:整体剧情较为平稳,缺乏一些强烈的矛盾冲突和戏剧化情节,可能会让部分观众觉得影片在故事的精彩程度上有所不足。
- 对年轻观众吸引力有限:尽管影片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但由于题材的特殊性和年代感,对于一些对历史了解较少、缺乏相关情感共鸣的年轻观众来说,可能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周恩来回延安》是一部优秀的电影,它让观众深入了解了周恩来总理的伟大人格和他与延安人民的深厚情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教育价值。
多时空叙事,勾勒历史与现实的交织 影片采用4个时空交错进行的散文化叙事手法,将1973 年周总理回延安的现实时空,与革命战争时期的延安岁月巧妙交织。
在总理与延安百姓相处的过程中,画面不断闪回到延安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从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到军民一心的生产建设,各个时期的场景自然切换,让观众得以全面了解延安在中国革命进程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周总理与这片土地的深厚渊源。
这种叙事方式避免了传统革命题材影片的单调,不仅丰富了故事层次,更使历史与现实相互映照,让观众深刻感受到延安精神的传承与延续,体会到党与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紧密联系。
细节雕琢,刻画鲜活的人物形象 在人物塑造上,影片摒弃宏大叙事,从微观小事入手,通过一系列生动的细节,将周总理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片中,总理因延安百姓生活依旧艰苦而心痛落泪,这一细节展现出他对人民无私的关爱;他与老邻居、老朋友重逢时,准确叫出对方名字,回忆起往昔的点点滴滴,体现出他重情重义的一面。
为了贴合角色,刘劲在外形上付出诸多努力,每顿仅吃一块减肥饼干和一点蔬菜,坚持四五个月,还原了周总理1973 年清瘦的状态。
从举手投足到神情气质,刘劲都精准拿捏,将周总理心系人民、鞠躬尽瘁的伟大形象鲜活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
同时,影片对延安百姓的刻画也十分出彩,老乡们凑出半袋小米让总理带回北京、青年从十几里外送来大枣等情节,生动地展现出人民对总理的敬爱与拥护。
情感共鸣,传递永恒的精神价值 《周恩来回延安》蕴含着深厚的情感力量,影片将周总理对延安人民的感恩之情,与人民对总理的敬爱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成功引发观众的强烈共鸣。
当看到总理为延安的发展忧心忡忡,为百姓的生活殚精竭虑时,不少观众为之动容。
这种情感的传递,不仅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周总理的高尚品格,也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使命。
此外,影片通过知青修筑水渠通水等情节,寓意着延安精神在新一代青年身上的延续,激励着当代观众传承和弘扬延安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周恩来回延安》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鲜活的人物塑造和深刻的情感表达,为革命历史题材影片的创作提供了优秀范例。
它让观众在回顾历史的过程中,感受到老一辈革命家的伟大精神,汲取前进的力量。
这部电影不仅是对周总理的深情缅怀,更是对全体观众的一次精神洗礼,促使我们铭记历史,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电影《周恩来回延安》以1973年身患癌症的周恩来总理重回阔别26年的革命圣地延安为背景,深情演绎了一段真挚动人的故事,为观众呈现了一位心怀人民、不忘初心的总理形象,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与独特的艺术魅力。
从剧情来看,影片没有选择宏大叙事或激烈的情节冲突,而是聚焦于总理回延安的短短22小时,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展现了总理与延安百姓之间的鱼水深情。
例如,总理宴请老乡,他不仅能叫出老乡的名字,还能回忆起当年的故事,与大家一起蹲在地上吃小米饭。
当得知老乡们粮食短缺、生活拮据时,总理十分心痛,他对延安百姓生活的牵挂,体现出他始终将人民的疾苦放在心上。
又如,曹大娘看到消瘦的总理,拿出攒下的鸡蛋,总理不舍得吃,曹大娘怪总理生分,这一情节将百姓对总理的爱戴和家人般的亲近展现得淋漓尽致 。
这些看似平凡的情节,却充满了浓浓的温情,以小见大,让观众深刻感受到总理与人民之间的深厚情感。
在人物塑造上,刘劲饰演的周恩来总理堪称一绝。
他此前已多次诠释总理形象,而在这部影片中,他再次实现自我超越。
影片中,总理与延安百姓互动的场景,台词不多,刘劲主要靠细腻的表演来展现总理的内心世界。
比如总理背身时微微颤抖的双手,将他内心的波澜壮阔以及对百姓生活艰难的痛心展现得恰到好处,这种内敛且克制的表演风格,更具感染力。
此外,影片中延安百姓的形象也十分丰满,郝全有大爷想把家里仅有的小米给总理带去,在装与不装之间的犹豫,将老人对总理的敬爱和在艰难生活下的不舍刻画得入木三分,让观众看到了百姓对总理最纯粹的情感。
电影的艺术手法也值得称赞。
在时空转换上,采用历史闪回、时空穿越与现实更迭的多时空散文化手法,自然流畅,毫不生硬。
例如,总理透过飞机舷窗,回忆起1935年10月红军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的画面,这些回忆与现实中延安的景象相互交织,既丰富了影片的内容,又展现了延安精神的传承与延续。
大量俯拍镜头的运用,不仅展示了陕北特色的地理风貌,更寓意着总理胸怀天下百姓的伟人情怀。
同时,陕北民歌的巧妙运用,也为影片增色不少,时而欢快,时而高亢,时而悲壮的旋律,烘托出浓郁的陕北风情、时代质感和剧情张力,让观众更易产生代入感。
《周恩来回延安》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它让观众重温了那段不能忘却的革命记忆,感受到老一辈革命家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使命。
2019年延安贫困县全部“摘帽”,总理当年希望延安百姓过上好日子的愿望得以实现,这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信念传承。
这部电影提醒着当代人要珍惜现在的生活,牢记先辈们的奉献,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周恩来回延安》是一部成功的主旋律电影,它以情动人,用细腻的情感、生动的人物塑造和独特的艺术手法,展现了周恩来总理的伟大形象和延安精神的永恒价值,无论对于了解历史还是传承精神,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值得观众细细品味。
穿越时空的眷恋:评《周恩来回延安》 电影《周恩来回延安》宛如一首深情的颂歌,以1973年身患癌症的周恩来总理重回阔别26年的革命圣地延安为背景,细腻勾勒出总理与延安人民之间深厚的鱼水情谊,为观众呈上了一场兼具思想深度与艺术感染力的视听盛宴。
影片在叙事上独辟蹊径,摒弃了宏大叙事与激烈冲突,而是聚焦于总理回延安的短短22小时,以小见大,通过一系列细微而动人的情节,串联起总理对延安的深沉牵挂与眷恋。
比如总理宴请老乡,他对每个人的名字和往事都如数家珍,与大家一同蹲在地上吃小米饭,亲切如旧友。
当听闻老乡们生活困苦,粮食短缺,他那眼神中流露出的忧虑与关切,直击人心 。
还有曹大娘拿出攒下的鸡蛋给总理补身体,总理不舍得吃,曹大娘嗔怪总理生分,这一细节将百姓对总理家人般的亲近和敬爱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些看似琐碎的日常情节,却饱含
一个周日,去看上映的电影《周恩来回延安》,原本上周末看见影院里几乎已经没了场次,因为有事没有时间抽空去看,原来以为会就此错过。
没料到这周末竟然又排了几场,抓紧时间买票入场。
进场时一个小小的影厅,和朋友俩人原以为就此包场,不过后来竟然又来了一个女孩、一对中年夫妻,我们五个人安安静静把这部片子看完,偶尔能听到不太隔音的隔壁影厅里传来喧闹的音效声,更凸显了这份寂寞。
这就是如今主旋律电影的困境:无人问津。
市场上的一切热热闹闹、红红火火都和它们无关,少之又少怀着“主动”意愿进场观影的人,根本不足以形成一枚卵石,故而在电影票房这片大江大河里,投进去连一丝波澜都没法泛起。
作为周粉,作为没点儿声势的石头沫沫,走进影院,自然还是怀揣着对于电影的期待,而当我走出影院,却感觉又一次期待落空了。
它实在不算是电影。
过于零碎的故事线几乎没有能够撑起什么连贯的剧情,有的只是一个个前后关联不大的片段。
当然,有些片段基于历史事实,还是感人的。
比如总理和在延安时期的老朋友们相聚,那些质朴的农民,面临生活的困境,甚至吃不饱饭,总理请的这一顿,也许是他们好些年来吃过最好的一堆饭了,甚至还想着家里的老婆孩子能不能也吃点,却又由于怀着对总理的感情不愿意表现出来这种窘迫。
比如总理请地委负责人吃饭,席间那些发自肺腑又有些伤感的话,他许诺再回到延安来看看。
而此时的他其实已然知道自己时间不多了,这番承诺实现的几率已经极为渺茫。
比如总理的车陷入黄土泥里不得动弹,闻讯而来的群众一起把车抬了出来,体现出总理与普通群众之间的深厚感情。
然而夹在这一个个片段之中的,是太过于碎片的剪辑和乱七八糟的叙述节奏,实在无数次打乱了我入戏的速度。
在观影过程中,我几乎一直流离在电影之外,而这着实不是一部合格的电影应该带给观众的影响。
不是说不能有片段,但过多的联系不够紧密的片段有什么意义呢?
或许是不能拍或者不敢拍的东西太多,这部电影的主线丢了很多原本极为必要的“剧情包”,总理回延安的时代背景,介绍得太简略,几乎会令这方面缺少涉猎的普通观众一头雾水,而哪怕对于熟悉这段历史的更为小众的观众群体来说,这样的简略也不会带来好的体验。
当然,这方面限制太严格,也不能强求,但可以有更艺术化的手法去处理,一样能够让观众体会到背后的深意。
比如电影开头的一些片段处理,总理身患重病,身体虚弱的情况下,为了陪越南人,决定坐飞机去延安。
其实当时他已经不适合再坐飞机,却抱病陪同。
这一段原本可以有所刻画,剧本却写得太跳跃了。
尤其是为什么要带着越南人去延安?
这其中的深意是什么?
光靠毛周、周邓等人的几句话、总理的一些回忆镜头带过,太淡了。
延安这块地方对于总理这一代领导人多大的意义,这不是一个普通的地方啊!
其实这里可以再构思几个细节,体现总理对于延安这块地方的复杂情感。
一方面作为一国总理,他对于延安的发展了若指掌,作为革命圣地,人民生活水平由于各种原因却没有跟上,从这个角度出发,他必然会心怀愧疚。
另一方面,延安充满着他在英年之时的种种回忆,如今古稀之年再往故地重游,必然也有几丝激动。
惆怅、感慨、幽幽思绪同时存在,人物形象如果能有更多细节刻画和情节设计,就会更加丰满。
这段开头刘劲的妆化得是很好的,有些特意设计的场景还原,不少镜头构图也很不错。
戏剧表现方面有沉思,也有追忆往昔的闪回,可是缺乏层次感和丰富性,有些沉思和闪回来得太突然,前后都不搭,也不知道总理怎么下一秒就开始浮想联翩了,没有前后的剧情衔接,节奏很奇怪,而且沉思的内容也没有选到位,用了一些以前的电影、电视剧片段是可以的,但是找的落脚点要找准,镜头要有意义啊,否则也不能感受到总理对延安的感情来源。
我想不仅是开头部分,整部影片所构思插入的深思和闪回的镜头里,更多的应该出现一些具有延安特色的东西,比如后面剧情里出现的小米饭、南瓜汤,比如纺线纺车、比如一排排的窑洞,比如在延安开会时众人英气勃发的讨论,比如撤离延安时的场景等。
当人回忆往昔,尤其是老人这样做,想到的一定更多的是细节。
而这种细节的闪回其实也不需要太多,选择两三个,拍得更细致一点儿也就行了。
在这部电影里,大多数闪回镜头太杂乱又不得其意,基本上没有怎么起到感染观众的作用。
最为令人跳戏的,是有一幕总理带着越南人进窑洞参观,看见以前的老照片,那是总理在西安事变前后搭飞机时在机场拍的照片。
结果镜头一晃,这张照片上总理本人的脸被ps成了刘劲,还突然动了起来。
这种处理方式惊悚中还带了不该带的效果,至少我在影院里真是抽了一口气然后差点笑了。
电影里刘劲的演绎,过多的侧重于思绪沉重,感伤惆怅。
几乎从出发开始,总理就时时刻刻愁眉苦脸、伤感不已,而且还不时热泪盈眶,令人感觉十分脆弱。
尽管大到当时国内国外的局势,小到亲眼所见的延安地区情况都会令总理心情沉重,但我想光是这样展现总理,未免太扁平化了,缺乏起伏。
也许可以设计更多的小动作来刻画情感,而不必把情绪全挂在脸上。
而且剧里的有些剧情不太符合总理的个性和行为处事方式。
比如中间总理去探望为掩护他而牺牲的小曹的母亲,演到动情之处,两个演员的肢体动作比较亲密,实在不太像是那个年代的人所能做出来的。
而最后郝全有送小米给总理,以总理的坚持原则,再感动也不会收下。
不知道是不是后期剪辑出了问题,或者是剧本本身不太好,电影的叙述不仅是零碎,而且有时候还出现了缺失、跳跃、逻辑缺陷。
比如总理是陪越南人去延安,然而到了延安后的戏除了几个参观镜头,几乎都成了单人单车的单独行动。
当时总理回延安其实一共待了不到24小时,时间非常紧迫,但由于镜头的跳来跳去,缺乏提示,导致时间线完全混乱,搞不懂他去延安的行程究竟是怎样的,先去了哪里,又去了哪里,只感觉似乎待了好几天。
还有一些插叙和倒叙处理得不好,比如西安事变前后总理在路上碰见的那个小曹,第一次出场时竟然是下雪天一个人在窑洞外打拳,真的不能理解人物行为逻辑。
后来他为了掩护总理牺牲了,总理那句痛心疾首的话:“你不是塬上的娃吗?
”八个字的台词,镜头竟然一字一顿的慢放,“你~不~是~塬~上~的~娃~吗~”尽管刘劲演得声嘶力竭,但对不起我真的忍不住在这里彻底笑场了。
如果换成“小曹!
”简短有力又痛心的呼唤,效果要好得多。
还有总理要离开前的深夜,睡不着,舍不得延安这块地方,坐车又出去逛了一圈延安城,结果城里竟然深夜还开着灯,一堆人聚集在场坝里等第二天一早欢送总理。
这里就不说通宵开灯这种事在那个贫瘠年代是不是真的会发生,关键是总理看见了下车,后面的镜头就没有交代了,总理是再一次走到人群中间了吗?
叙述在这里戛然而止,只能让观众去猜想后续了。
作为主旋律电影,《周恩来回延安》只能说是不功不过。
在如今方方面面的约束下,它已经尽力了,它就像是一块橡皮泥,这里被捏捏,那里被揉揉,好不容易成型,却又最终不像张三,又不像李四。
论情感,它表达了总理和人民的心连心,却又缺乏有效的刻画,故事没有被升华,平平淡淡就结束了,没有戏剧冲突,没有情节亮点,没有出彩的角色与主角产生深度的共鸣。
论艺术,除了一些还不错的镜头和化妆服装的还原,它几乎没有作为电影的故事张力,缺乏叙事的合理性和趣味性。
全片最打动人的,反而是结尾处总理的真人照片、总理后人回延安的影像资料,甚至是延安新城区如今美丽的面貌。
只有看到这个部分时,我内心里那根柔软的弦才真正被拨动了。
主旋律究竟该怎样奏响?
如何去唤醒观众的共鸣?
曾经也有《长征》《恰同学少年》《我们的法兰西岁月》这类成功的先例,说明观众并非完全不喜欢这种题材,相反在五千年文明积淀下怀有厚重民族情感的中国社会,革命精神一直在悄然传递。
不论是老中青哪一代人,他们都曾经喜欢、正在喜欢、将要喜欢这样的故事,主旋律其实是一个常青的主题。
但现在它却陷入了僵局,陷入了毫无生命力的泥沼,陷入了无人问津的怪圈。
没有题材吗?
没有人物吗?
没有精彩的故事元素吗?
不,主旋律明明是一座宝库!
也许我们需要的只是把“伟人”这个词语的前一个字先去掉,先把主人公们当成一个个鲜活的“人”,也许我们需要的只是先把小说当作小说来写,把电影当成电影来拍。
话到此处,不是其中的从业者,我也不能贸然去抨击,也没有指点江山的资格,我知道现在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太难。
唉,太难。
这部电影是在这次来延安进行党史教育培训期间看的,感触更深
红色电影还是让我内心澎湃,周总理是我永远尊敬的伟者!
就....我办公室姐姐是看哭了的,配乐好煽情哦……
演技真好,特别是刘劲老师,其余的方面有点不好,可能是成本问题,浪费了这么好的演技。
看过~
虽然仍旧是单位组织强制观看 但是第一次看主旋律电影无人提前退场 就像有一条评论写的 其实对全国人民也都一样 周恩来这三个字就够了
故事性差了,人物塑造很好。
主旋律电影的群演有演技真是让我翘起大拇指,怒加一星。
除去ZZZQ的原因,在陕北那些年的艰苦卓绝一定是积累了好多好多的感情,这里从来不是讲周总理外交的能力,更不是讲周总理如何勤政爱民,在我看来,就是多年的生活后感情在重逢时的爆发,这里讲述的是一个动情的老人的故事,只不过这个老人叫周恩来。当然,刘劲是个好演员,周恩来是个好总理。
学习强国是个好软件
明明有很多感动的故事可以挖掘,但受制于时长未能挖掘,可惜了!
回去就好好养老
过分刻意煽情,而且为了煽情弄得有些部分颇为散乱。但也还是有些优点的。及格分恰到好处。
党建活动看的
呵呵呵
说实在不是单位组织观看,我一分钟都看不下去,用力极度过猛,煽情的场面过于密集,总理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都要放大放慢,导致整部剧根本没有重点剧情也可有可无。非常不喜欢这样叙事风格,编剧仿佛对着两行史料就脑补出十八集连续剧一样,充满了想象,给我不真实的感觉,不知道是不是真实的,但是女知青为什么要给总理洗衣服???总理在天之灵看到不知作何感想,不过居然见到我同事不停地在最后抹眼泪,带给我巨大的震惊😨。也许我不是70年代人所以不会懂? 也许吧也许吧。
红色影片还是挺有感染力的,在小米饭那里居然看哭了…
学校形势与政策课要求看的,失眠了,刚好把小作文写了。唉,怎么说呢,好好的题材怎么就穿插着回忆杀和长镜头,仿佛我在看七十集的国产苦情剧。初中时代去过周恩来纪念馆,我想他本人一定不是这个样子。
还是差很多
公司组织大家一起看的,其实还挺感人的,周总理真像片中的那个老黄牛一样,任劳任怨,为了国家和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确实伟大!就是片子的剪辑、一幕一幕的切换也太生硬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