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艺片里绝对算是质量过硬的,台前幕后的主创很多都是业内大咖。
我发现社交平台上有个现象,很多女性观众喜欢酸女主,一下嫌美人迟暮,一下又嫌妆发不够好看,这种肆意的苛刻也可能是一种同性妒忌的生物本能吧。
男女主演阵容让人好奇,吸引人走进影院,观影后我觉得两人演技相当在线,黄轩跟大腕搭戏也丝毫不怵,超出预期,完全不会让我出戏,甚至让我一度想到了《花样年华》,都是描述很东方、很内敛的情感,都有一种禁忌之恋的意味,但鉴于审查因素,尺度不及我的预期。
当然从美术和配乐风格方面,还未达到《花样年华》那么经典的艺术高度,但也还不错,绝对没有粗制滥造。
不过那段沪语rap,短时间内我实在无法get到作者的用意。
从不足方面来说,中年岚和少女岚的选角还是让我感觉不像同一人,如果能使用AI科技让少女岚的脸庞更神似中年岚一点会更让人信服。
那这个时候,中年岚和青年轩的内心戏就更有意思了,青年轩不可能不知道中年岚就是其画中人,中年岚也不可能假装那幅画跟她没关系。
当然从另一角度说,男女主的偶遇本身就是戏剧化的安排,第一次男主贴在公告栏的画被女主察觉;第二次男主街头卖画,恰好又被女主偶遇;男主从石库门老房子捡到少女日记,到美院两次被中年女主偶遇。
现实生活中发生这么浪漫事情的概率近乎为零,也许这就是小说或电影的魅力吧,能通过他人的故事,体察细腻的人性与内心的挣扎。
影片里可以说至少有4段爱情故事,它们都经历了“恋曲尘封”。
A是王轩与林雪岚,是具有巨大的年龄、年华、社会身份的代沟差异的爱情。
是本片的叙事主线,后面展开说。
B是王父与王母,因为母亲的过早离世,这段爱情停留在对母亲的最美好印象的怀念里。
它是王轩在成长历程中对爱情模样的最初体认与向往。
也是母亲这个重要角色在他成长历程中的缺失,使他喜欢上年长的林雪岚更具合理性。
C是林雪岚与初恋,年轻时就生死相隔,“我记不清他的脸,但我想画出完整的他”。
D是罗辑与玛丽亚,是同龄人之间既有成长共鸣,也有性格差异的爱情。
这段的年龄关系既与主线A形成鲜明对比,也让观众得到更多的带入视角。
*展开说主线A的关系处理,两人示爱方式的不同很有回味。
在影片中段,王轩与林雪岚相遇时,“你为什么画这些画?
”“因为我爱上了画里的姑娘”在相处时,林雪岚反复地给王轩拍照,用相机作为中介的、间接接触的方式表达对黄轩的好感,对他的形象的记录和留恋。
当王轩提出“我想让你当我女朋友”时,她用力揉摸着他稚嫩可爱的脑袋说“傻小子”,我认为这个短短的细节已经开始表达了她对他也有好感,但她不敢轻易让心动关系成为现实。
而王轩是热烈的,直截的,他拒绝间接接触的媒介,拒绝隔着相机的观察记录,他用手堵住镜头,直勾勾地狠狠地盯着林岚看,巴不得要吃了她的样子。
林岚依然只敢隔着相机与他接触,用绘画的要求与他沟通。
刚好有这张官方剧照,这段交互表露了人物间的心理关系 王轩想象希望的爱的方式是直接的亲密关系、处男女朋友,以模仿成为对方爱过的对象、获取对方的注意力为开场。
而林雪岚优先考虑的是对方的学业、事业成长,是付出实质的努力,帮对方把通向更好的未来的可能性实现。
年轻懵懂的王轩当时不能理解这种苦心和差异,不理解林雪岚让他为了她认真好好画画的用意,愤而以为林雪岚只是利用他当初恋的代替品,他担忧林雪岚不是真的爱他(可能亦如他担忧自己到底是否爱上的是日记里的18岁姑娘还是现实里的36岁熟女,耽于想象)。
【“我后来才明白,一个人不是以你希望的方式爱你,不代表他不是全心全意爱你”】。
这句可以说是理解主线立意的关键昭示,是这个作品里具有钥匙属性的表达,是转动后半段叙事的Key。
林雪岚对王轩的动心里,可能既有被关注被理解被追求被爱的悸动,有对艺术才华、青春激情的意动,也有部分是她对失去初恋的遗憾的代替补偿。
但她知道,这段18岁与36岁的年龄悬殊的情愫,难以真的有结果,王轩随着年龄的成长成熟变化,也不一定总能保留当时心理的迷恋状态。
她主动选择了处理方式。
后来她确实承认了这种代替补偿,用王轩的照片画出完成了她记忆里已记不清的那张年少的脸。
也用自己的努力促成了王轩的学业,让这个少年能继续成长,能通向有更好可能性的明天。
至少在这两重意义上,都补全了她的遗憾,达成了她的示爱。
我想,比起遗憾,她离去的心绪里,可能更多是带着满足,带着对意义的成全。
用奉献(现实的和回忆里的)所爱之人的方式成全自己的愿望。
以这样成熟稳重的温情厚实的方式,在这段感情关系里做好了自我牺牲的利他觉悟,令人动容也令人心疼。
*林雪岚大概填补了她在时光中的一些旧的、新的遗憾,然而打开了王轩的怀念与遗憾,打开了他的更新的人生。
从此对于王轩而言,林雪岚和母亲一样,成为了重要的美好的怀念。
放下执念、默存心底的一种方式,借王父之口说出,插在水瓶里的鲜花总会枯萎,不必经常殷勤采换鲜花、留意照顾供养怀念的对象,“可以放一个绢花替代”,就让回忆沉淀尘封在回忆里,面向现实的和未来的生活,奔向轰隆隆的明天。
“这个冬天,我失去了我爱的初恋”。
最后一个镜头,以再次凝视着那个躺在尘封里的日记本作为结尾。
*观于20250613,上海万达影城•五角场万达广场店。
感谢不散观影团组织的点映,与吴有音导演的简短交流。
有一个趣味点是,生煎在片中有隐喻“生的煎熬”,是示爱的手段之一,有位观众的发言得到吴导的中意,奖品就是一份新鲜可餐的“生煎”。
隐喻象征上,画、日记本、照片,感到这些充满老旧历史感的记录载体之间有互文关系。
这部电影很容易让人产生时间的错愕之感。
首先,它在时光的交错中徐徐拉开帷幕,在布满蛛网与灰尘的阁楼里,一本带着鲜艳封皮的日记本,意外地点燃了一个落魄少年内心的火苗。
他恋上了日记本里那个18岁的姑娘,她又在18年后走进他的现实。
隔着18年之久的时空,在想象与现实之间,在青涩的情感和萌动的欲望之间,展开了一段娓娓的叙述。
尘封的回忆像是被拉得很近,那些动人的细节栩栩如生;又似乎被推得很远,隔着一层朦胧的轻纱,亦真亦幻。
在处理人物与事件时,导演大量运用了类似中国画中留白的手法。
电影中的几个主要人物,黄轩饰演的少年,蒋雯丽饰演的美术老师,黄小蕾饰演的酒吧歌手川妹子,他们前世今生的故事,导演都只给了略略地几笔,引发观众很多的想象,却也明确传达出他们的爱与痛,追寻与漂泊。
另外,时间的错愕之感也来自影片本身。
这是青年导演吴有音的处女作,从拍摄到面世,历时经年。
其间经历了怎样的波折起伏,旁人不得而知,但创作者一直坚持着,念念不忘终有回响。
片中可以看到《推拿》之后、那些热门的影视剧之前,那个带着少年意气、无因叛逆、眼神有着锋棱的黄轩,也可以看到梳着两条大辫、青春伤痛文学里走出来的马思纯,可以看到知性优雅的御姐蒋雯丽。
今日的他们,仍旧在公众的视线里不时出现,再看这部新上映的电影里他们的形貌,很容易有一种今夕何夕的恍惚之感。
时间之外,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影片中展现的空间地域特色。
电影中的上海,虽浅浅着墨,没有过度渲染,但给人感觉鲜活自然。
外来青年的寻梦、普通话和上海话夹杂的对白,传达出它是一座五方杂处、具有包蕴性的城市。
没有展现流光溢彩的外滩,高耸入云的摩天楼,但是有标准的石库门建筑,有逼仄紧凑的居住空间。
上海世俗性的一面,在与主角毗邻而居的麻将组中展现得很生动。
那些个打麻将的大妈们,对周围的琐细八卦、鸡零狗碎直抒胸臆,有时充满着刻薄,又透着朴素的善良,就像电影里那热腾腾的生煎包一样,一掀开锅盖,顿时让这个城市有了温度。
时间和空间,交织出一段风格化的青春记忆。
导演在处理这部处女作时,既是非常大胆的,在其中认真地剖析和袒呈自己,展现荷尔蒙的冲动、暧昧不清的情愫;同时,又处处彰显着克制。
据说,拍摄时留下了更多关于人物情节的线索,更多关于情欲的宣泄,在后来的剪辑中,慢慢地做了很多的斟酌选择、做了减法。
虽然是断片式的人物速写,但主要人物在呈现的经历中,都有着内心的颖悟和成长,这些也化作生命的积淀。
《恋曲尘封》是一场青春梦,梦里藏着关于初恋的秘密,和一群人青春的求而不得,黄轩,林雪岚,罗辑,玛丽亚,皆是如此。
黄轩的求而不得,是18x18x18,是他的18岁,因为一本18年前的日记,爱上了日记中18岁的林雪岚,当两个人在现实中相遇,他又爱上了18年后的爱,他模仿着她曾经爱上男孩的种种,去吸引她的关注,去挑动她的心绪,到后来戳破窗户纸狂热地告白,最后只换来她此生不复相见的离开,而他也始终不知道她对他有没有哪怕一刻的动心。
林雪岚的求而不得,是她始终忘不了她18岁是爱过的男孩,死亡将男孩定格在了她的青春里,然而她却渐渐忘记了男孩的脸。
黄轩的出现唤醒了她的记忆,让她终究能够完成那一幅男孩的画,然而,改变不了男孩早已不再的事实。
罗辑的求而不得,是他怯懦内向的性格,让他即便喜欢上了大大咧咧的玛丽亚,却始终不敢说出口,静静地坐在歌厅听她唱歌,在她受委屈的时候为她出头,甚至献出生命,却也终究没有戳破那一层窗户纸。
玛丽亚的求而不得,是她注定漂泊的人生,为了有更好的生活,她背井离乡到上海闯生活,只在洗澡时哼唱家乡民谣时流露出片刻思乡,罗辑曾让她有过定下来的念头,而他的死让她开启了又一段漂泊。
唯一求而有得的,只有黄轩外公,一心期盼黄轩长大有成的他,终于盼来了黄轩的大学录取通知书,或许,只因为他已经活了大半生,早已不对青春时的种种耿耿于怀了。
《恋曲尘封》作为一部讲述老上海故事的电影,镜头里既没有外滩也没有黄浦江,有的只是不起眼的石库门和打麻将的邻居阿姨,没有精致,只有市井,鸡毛蒜皮和八卦琐事就如同撒在生煎上的芝麻与葱花,让电影充满了老上海的烟火气。
电影里,黄轩和罗辑的角色都是他们各自的本名,便叫“黄轩”与“罗辑”,而其他演员的角色则不是。
或许,就像很多男孩子的青春一样,青春记忆里的自己更加真实一些,而其他人的形象则多少带有情绪化的想象与揣测,想到这时觉得,或许《恋曲尘封》只不过是“黄轩”多年后的一场青春梦而已,一个只存在“黄轩”视角讲述的罗生门。
和我喜欢《推拿》的小马、《黄金时代》的骆宾基相似,《恋曲尘封》里,黄轩的“黄轩”的叛逆、意气与执着,多年之后,我依然会记得小马复明后在街头跌跌撞撞、骆宾基在萧红死后走在路上默默流泪,而关于“黄轩”,我想我会记起的是他在弄堂里被混混们追打的场景吧。
作为吴有音导演的处女作,《恋曲尘封》是青涩的,电影内,一个又一个角色求而不得,电影外,他终于要等到电影上映了,这是作为电影人的求而有得。
吴有音导演,黄轩、蒋雯丽、马思纯、黄小蕾出演的《恋曲尘封》,最近在艺联院线公映。
看上去很强的阵容,拍出了一部极其古早风格的平庸之作。
以爱情作为切入点,展现时代变革之中的人物命运之动荡,旧日岁月中的爱情与亲情不可挽回地丧失,站在当下的弥补也是徒劳无功,朝向未来的迈进同样带着巨大的创痛。
此时,爱情颠簸的悲剧成为表面内容,敏感时期的社会背景则是暗指层面,共同作用到了人物的命运。
于是,它具有了风云变幻的时代性、浪漫情爱的文艺感,契合中国文艺的惯有审美,又加入了中国文人普遍难以脱离的“政治性”隐喻。
这种打法,在中国的文艺作品之中,肯定属于常规套路。
而在执行环节,它也非常地中规中矩,做出了模板样片一般的“规整打法”。
黄轩与蒋雯丽通过日记本而隔空相识,当下的黄轩对过往的蒋雯丽实现了一种超时空恋人般的爱情,而当下的蒋雯丽也将后者当成了自己过往恋人的灵魂寄托对象,由此站在现实的维度之中,复刻了好莱坞经典作品的模式。
黄轩与蒋雯丽互相描绘日记本与脑海之中的恋人样貌,作为不同形式的“记忆”--日记本也是其主的记忆,由黄轩复刻出来---落实形式,直观表现出了二人找回“过往”的努力,也加成了影片的浪漫、文艺氛围。
同时,在影片的开头,导演就确立了时代性的层面。
黄轩与胖邻居一起成为“顽主”,正是敏感时期生活的体现,让他们在当下也只能做一个无所事事的混混。
于是,黄轩的找寻过往、挽回努力,也就有了弥补更复杂缺失与遗憾的意味。
更为“标准”的是,导演设立了人物的对照组。
黄轩与胖邻居对应,后者做小吃摊,是烟火俗气的现实版黄轩,借由“顽主”的共有属性而具备了世俗的共性。
蒋雯丽与黄小蕾对应,后者在酒吧卖唱,是世俗风尘的现实版蒋雯丽,借由“文艺”的共通性质而具备了非世俗的共性。
二人组成了黄轩与蒋雯丽之爱在现实里可达成的“烟火、世俗、现实”之希望,更贴合“当下”的日常生活,象征着黄轩的弥补。
影片的最后,二人为了黄小蕾出头,威胁酒吧领班,反过来被领班报复,胖邻居死亡,黄轩也备受挫折,远赴北京。
黄小蕾离开,他与蒋雯丽分手,想要弥补的亲情也只有缺憾的程度,给活着的外公治好了病,却要与其分离,给死去的母亲献上了她喜欢的黄花,却无法扭转对方的故去。
并且,在黄轩离家之时,镜头对准了依旧打牌的邻居们,虽然他已经做出改变,却依然受到她们的色情调笑,镜头对准了聒噪凌乱的牌桌,确立了这一切环境的世俗调性,是黄轩永远无法脱离的生活氛围,而他远赴北京追求的美术之文艺目标,也随之被冲淡,由此带来了“旧日时代的负面结果”的不可弥补。
这一切内容都没有大的问题,但也没有什么亮点,都是中规中矩的文艺片表达方式,其呈现力度也比较平淡。
从开头到结尾,导演一直在使用大量的升格镜头、柔光渲染、精致构图,人物之间的爱情互动,包括胖邻居与黄小蕾的“世俗、烟火、现实化”部分,都非常空泛、离地,快进一样的爱情线索,以及最老套浪漫爱情小说里的塑造方式,严重缺乏细节与延展,更谈不上对“时代性”的深入。
它算是一部卡着及格线的文艺片,主题、延伸、呈现方式,情感走向,都是如此。
包括演员的发挥,也是如此,都在没有什么空间的情况下,拿出了自己最标准的气质与表演风格,而人物的设定也确实贴合各个演员的基础。
让人更有兴趣的,或许是导演吴有音。
能够在2014年凑足如此重量级的演员阵容,堪称不可思议,不知其后有何背景,至少从本片的公映版本而言,导演天赋应该不足以支撑他。
在影片的结尾,过往爱情的日记本被重新尘封起来,象征着过往即是过往,之于当下的补救永远不可完成。
而作为一部2014年在FIRST电影节放映,2025年才拿到院线公映的“存货”,这部作品本身其实也是“日记本”,放置保存即可,没有必要倒腾出来的价值。
感谢@不散邀请去欣赏弄堂深处的光阴标本!
期待了11年的电影终于上映!
当上海老弄堂的蝉鸣穿过泛黄胶卷,在《恋曲尘封》的银幕上凝结成琥珀。
这部包裹着怀旧糖衣的影片,实则是一把精密的时间手术刀,剖开了记忆的肌理:当主人公推开石库门转角那扇吱呀作响的木门,轰然坍塌的不仅是斑驳的砖墙,更是被岁月封印的青春骸骨。
导演用浸透江南烟雨的镜头语言,将1990年代的上海折叠成一张泛黄的旧报纸。
霓虹招牌在雨夜里晕染成水彩画,弄堂晾衣绳上飘荡的的确良衬衫被风掀起又落下,这些充满质感的影像符号构筑起时代的容器。
在女主教男主画画时的镜头堪称神来之笔,两人若即若离的肢体语言与逐渐浮现的影像形成奇妙蒙太奇。
女主用相机给男主拍的照片被定格在相纸上的瞬间,既是私人记忆的存档,也是时代洪流的切片标本。
在数字洪流冲刷一切的时代,《恋曲尘封》以近乎固执的姿态将我们拉回那个胶片尚有温度的年代。
导演用光影作诗,摄影机如同一位怀旧的考古学家,轻轻拂去记忆表面的尘埃。
那些泛黄的画面不是技术的缺陷,而是情感的温度计,测量着被现代人遗忘的心灵悸动。
影片中每一个镜头停顿都像老式相机显影般徐徐展开,提醒我们:有些情感需要时间的化学反应才能显影其真实模样。
这不是一部关于爱情的电影,而是一曲关于爱情记忆的挽歌,在快节奏的当代生活中,这种对慢的坚持本身就是一种温柔的叛逆。
在处理人物与事件时,导演大量运用了类似中国画中留白的手法。
电影中的几个主要人物,黄轩饰演的少年,蒋雯丽饰演的美术老师,黄小蕾饰演的酒吧歌手川妹子,他们前世今生的故事,导演都只给了略略地几笔,引发观众很多的想象,却也明确传达出他们的爱与痛,追寻与漂泊。
在处理人物与事件时,导演大量运用了类似中国画中留白的手法。
电影中的几个主要人物,黄轩饰演的少年,蒋雯丽饰演的美术老师,黄小蕾饰演的酒吧歌手川妹子,他们前世今生的故事,导演都只给了略略地几笔,引发观众很多的想象,却也明确传达出他们的爱与痛,追寻与漂泊。
也是看到了12年前的黄轩了,青涩帅气,演技在线。
导演的长片首作,镜头语言像回忆胶卷一般缓缓铺陈开来,不疾不徐,配乐也出其不意。
里面很多镜子的元素和意象,还蛮喜欢的,映照过去,连接现在,映射内心,偷窥自我,既是时空隔阂,也是情感隔阂,有点《阳光灿烂的日子》的味道,能感受到那个年代的青春悸动,但却不够原始、不够青春、不够凶猛。
日记本、画、生煎、海魂衫,都成为穿越和连接两个时空的物品,分别对应视觉、触觉、味觉,两个时代的爱情故事就在男主的刻意模仿中意外走向相似的悲剧,尘封多年的日记本终究又回归了尘封的宿命,是轮回的开始还是结束。
这段无疾而终的所谓爱情好像根本没有存在过,一切都像梦一样。
但男凝视角太重,偷窥洗澡那段真的不能忍,三番几次被性骚扰还不跑也不理解,以为女主在生煎铺里是逃离了那个环境,结果后面跟着是罗辑陪她在唱歌……他俩的感情线完全没有逻辑。
当然10多年前的电影,又被压了这么久,不能严格用现在的评价体系去评价,能走进大众视野已经很不容易了,导演说是用单机拍摄的,希望它有个好的命运
这是一部沪语电影,黄轩说上海话,片尾曲是上海说唱,弄堂里背景音、掠过的场景、外公的穿搭做派,全都十足十的上海。
场景、用光很美,逝去时光怎么都是模糊的、片段的、割裂的,一切全是残留的印象,像那幅完不成的画——画中人的样子已经想不起来。
画上黄轩的脸吗?
那毕竟不是他……留在过去的就过去吧,属于未来的交给未来,谁也无法填补谁。
三十岁的黄轩还是有少年感的,只是随着故事发展,眼神变得狠厉生冷,渐渐泯去了光辉——原著叫《爱比死更冷》,最后的黄轩,可能是无意中,把这种僵硬感传递了出来。
一个变态降级版的霍建起。10年前的黄轩啊…
光影很喜欢,但是剧情有点莫名其妙。如果是因为删减导致的,那么我将非常非常愤怒
好奇为什么时隔十一年,又拿出来放映了。
三星半,黄轩十年前的作品,和昨天看的娄导片子里的黄轩一样嫩。故事讲得有些不痛不痒,两次死亡讲得太刻意。大家都是年轻的模样真好啊,蒋雯丽很有味道。
值得期待👍
单眼皮的黄轩好帅啊。蒋雯丽好像就从来没有年轻过,这万年不变的海尔兄弟发型无力吐槽
吴导演,希望你努力点下一部。°(°¯᷄◠¯᷅°)°。
还能在大银幕上看到蒋姐好唏嘘。但一切都错位了,轩的爱,岚的爱,包括导演对爱的揣摩以及这片迟了十年的上映,都如那本尘封的日记,吹吹灰拿起来翻一阵,勾起些错位的情绪,最终又被放回地板之下。片名英文翻译是wandering days,倒是解释了那份不知所终。
阿轩,人自己家的剧你掺和什么?
有点难评。如果黄轩和林雪岚的戏份还偶有可取之处(比如很久没在电影院看到对禁忌关系的展现了),那么罗辑和玛利亚这条线则是全方位的崩坏:从偷窥开始,发展出底层善良小伙救风尘的俗套戏码,最后的复仇斗殴致死更是雷点满载——那首rap之突兀出戏让人难以置信。此外,我宁可相信蒋雯丽的角色36岁,也不相信黄轩的角色18岁。两星半。
黄轩这omega味儿重得更像是会在午后阳光晒到被子一角的床上闻着偷来的男人内裤打飞机的人……
很好的片子,轩哥演得棒极了,不愧是老戏骨哈!
第一次等导演映后就是为了听导演会放什么屁剧本烂的要死,导演(兼编剧)来一句“这是十年前比较青涩的作品,我比较注重文学性,慢节奏的故事”指的是男主男配偷看漂亮女房客洗澡? 男主爱上大18岁女主被拒之后,平地惊雷一首热血沪语rap(非常非常突然),然后去救风尘打架,男配突然死了? 十年前的电影今天才能上映是因为禁忌之恋,剧本烂成这样,不如埋得死死的,赶紧尘封了吧。十年前的黄轩好帅....
带有点文艺青年的小清新,但是剧情逻辑实在是经不起推敲,就当成是编导的自嗨吧。
毕竟蒋和黄轩关系。。。。emmm 。。。一言难尽
哇 不该发现了什么…
1.6 黄小蕾在这里只是做个女朋友吗?倒也不必
有幸在这个6月,看到了两部电影里“10年前”的黄轩。这部积压太久,实在过时又搞笑。但伴随那些银幕内外的故事与回不去的时光,也算另一种值回票价了。
第8届FIRST青年电影展竞赛最佳艺术探索。Claude Debussy今日宜观影恋曲尘封/Wandering Days Rêverie 豆瓣电影日历漫长的季节/The Long Season Clair de Lune14年FIRST影展,22年电审字,公映版86分钟,片长: 95分钟 / 83分钟(金鸡影展版),细思极恐,爱比死更冷小说改编,是忘年之交还是少年恋上少妇?魂断蓝桥,等一个永远不会归来的人。恋曲尘封,尘封的日记和电影,尘封的往事,迷茫的日子,东方红恍如隔日,电影几处男凝视角,不知道演员对剧本的参与和改动有多少,三人行走向祖与占结局后影片走向了一个奇怪的境地,几处以为在看繁花,字幕只有歌厅老板受伤的世界达成,90年代戏却以沪语Rap收尾无比违和,最佳艺术探索或许就很好。
很像打开了硬盘里很久以前的学期大作业,很努力,但确实只是特定时期的自我迷恋。2014的片,2022的龙标,某些地方处理的挺细,情感也确实是断裂的,我只能尽量让自己理解,这是11年前的老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