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到不少索尼和孤獨搖滾聯動的內容,不由得再重看了一遍孤獨搖滾,在第一次看的時候,我最開始認為這就是K-on那種萌萌噠沒幹啥的內容,正如K-on紅的時候,其實我有點不理解,誰的青春裡都有這樣的一場夢,我也渴望過站在臺前帥那麼一分鐘,讓全場為我歡聲雷動。
直到我長大了,這樣的機會越來越少了,你剩下的只有生活的苟且,再也沒有詩和遠方,我似乎變成了小波奇想象中中年後的自己:失業家裡蹲,房間被垃圾塞滿,沒有朋友,也沒有未來。
我感覺長大就是一個不斷對你曾經熱愛的東西望而卻步的過程,我曾經也像小波奇一樣去問,我是為了什麼去堅持做一件事?我又是為什麼去追逐一個夢想?我總能堅持很久,我也可以追逐很久,我甚至可以孤身一人,但越到長大你就越會發現,這一切變得如此的難,你會在不止一個瞬間懷疑自己,厭惡自己,或者在前進的路上迷失了方向,夜夜失眠,任由自己墮落下去。
我真的很少在某一個瞬間清醒的告訴自己,我到底應不應該繼續前進,我是不是又一次對著夢想望而卻步,我追求的東西是否是有意義的,但很可惜,有些時候這裡的每一個問題都沒有答案,只會變成一個又一個夜裡讓你失眠加重的理由。
動畫總是拍年輕人的故事,卻總是讓中年人淚流滿面,起碼今天這部作品的某個瞬間,讓很多身處孤獨、身處追逐的人知道,你們並不孤獨,有人和你們一樣孤獨,他們仍在前行,這裡的很多問題沒有答案,正如小波奇一樣,她也不知道自己想要玩樂隊的理由是什麼,但她想要樂隊裡的四個人一起持續演奏下去。
ep1救命啊这不就是我吗!!!
不过因为学习过程很枯燥完全没玩了后来。
宝宝好可爱!!!!
凉也好喜欢!!!!
初中的时候我也喜欢被叫怪咖的呜呜呜,又想做特别的人,又想合群🤣ep2凉真的好像我hhhhhhh,看热闹专业户🤣小波奇和我真的好像,看到和自己相似的人就会很兴奋!
怎么办啊凉和波奇都和我太像了好喜欢!
我的虹夏在哪里快来领养我!
社会好可怕真的虽然现在是成年人了还是时不时有这个想法555555姐姐好漂亮好有魅力!
ep3波奇宝宝蹲着流泪吃饭团好可爱!!!
喜多和凉也好好磕呜呜,波奇说亲切感消失的样子也和我好像啊啊啊啊啊啊啊,好喜欢!
大家在一起太幸福了😿😿😿ep4喜多也太恋爱脑了吧555555不会拍照这一点也和我好像哦呜呜呜,真的好喜欢bocchi,凉也好有魅力哦😿ep5大家一起度过审查日真的好感动😿😿😿😿ep6哈哈哈哈哈哈哈菊里也好好玩ep7朋友来自己家玩真的好可爱ep8首次演出真的好感动😿bocchi燃烧自己后死灰的样子好像su55555凉欺负喜多真的好可爱好好磕呜呜呜,逗完之后一脸认真看着喜多也好好哦ep9喜多拼命忘记凉大脑空空的样子好可爱5555宝宝真的好可爱,许实现不了的愿望也没关系呐ep10bocchi直接变身梵高画真的好可爱55555ep11喜多真的凉推100%🤣虹夏真的好队长啊!
ep12啊啊啊啊啊啊啊大爆笑了,好幸福的结尾
十月唯一的真神,对社恐的描绘堪称精髓,我个人最大的不足就是没有一手出彩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歌,不是说歌不好听,而是和live本身不搭配,也就是演出live部分效果太好,而音乐相对而言平淡了些。
我在观看的时候总是和kon做对比,剧情上kon就是轻松的空气系校园日常,而孤独摇滚明显其实没有kon那么“校园系”,虽然kon乐队目标是去武道馆,但实际上依然是五个少女的校园生活,而孤独摇滚是正儿八经的搞乐队,这俩动画中乐队是作为一个载体来承载大家的日常的,所以这个载体也可以换成别的,你会发现你把kon的乐队换成其他的社团活动,可能表现力就没那么强了,但是可以保留原有的剧情走向,如果把孤独摇滚中的乐队元素给换了,那剧情走向就很难进行了,也就是说孤独摇滚和音乐、乐队载体的耦合度更高一些,在作品精神内核上,轻音和孤独摇滚不是一个赛道的作品,轻音是五个开朗少女在挥洒自己的青春,孤独摇滚则是在表现一个社恐少女在其他朋友的帮助下的成长,单论基调来说赛马娘的风格更为接近。
而演出方面,不论音乐本身,轻音每一段LIVE都是秀肌肉的完美LIVE,孤独摇滚每一段LIVE都是偏向叙事的叙事LIVE。
因为轻音原作里没多少LIVE也没有什么挫折,动画自然会来几段专门自身完成度高的LIVE,但孤独摇滚原作的LIVE就是剧情的一大部分,动画再做也不能脱离原作(轻音也没有脱离原作),因此有无剧情负担就是孤独摇滚和轻音的最大区别。
至于音乐每个人的喜好不同造成褒贬不一并不会影响基调本身,即使有部分缺点但无伤大雅,孤独摇滚依然是十分优秀的神作。
无论是kon还是孤独摇滚我都特别喜欢,我个人认为这部对于没有接触过kon的朋友来说一定能收获当初我初次与kon相识的兴奋。
这也是我标题中所提的,你的第一部轻音又何必是轻音。
下北沢 SHELTER!!!
Gibson 1968 les paul custom reissue ¥50000+
名场面把六弦贝斯当吉他买的是Ibanez BTB866SC ¥9000+,喜多后来用的是凉的1959 les paul DC ¥45000+
Fender American Professional 一代(浅绿护板)P贝斯 ¥10000+TAMA套鼓加Chad Smith (Red Hot Chili Peppers)签名款军鼓¥10000+
琴和音箱甚至舒尔SM58的镜头都不少但效果器几乎没有出境,就见到一块bd-2(话说主创是真的喜欢红辣椒,ds-2是他们最喜欢的之一最爱Fender ST,但gibson凶是真的凶啊(心动
Who is Nijika? For the blind, she is vision. For the hungry, she is the chef. For the thirsty, she is water. If Nijika thinks, I agree. If Nijika speaks, I'm listening. If Nijika has a million fans, I am one of them. If Nijika has ten fans, I am one of them.If Nijika has only one fan, that is me. If Nijika has no fans, I no longer exist. If the whole world is against Nijika, I am against the whole world. I will love Nijika until my very last breath.
观看《孤独摇滚》的过程中,我始终在思索一个这部动漫终将直面的问题:后藤一里(後藤 ひとり)的社恐人设究竟在何时能够得到一场完整的解构。
但随着第一季的正式完结,一切都在礼花掌声之间落幕。
片尾少女背起新购得的吉他,一如往常,向着远方孑然远去。
ぼっち・ざ・ろっく!
(2022)漫长的等待终究只是给予一个模糊的形象。
导演非常聪明地将角色在一次次画风异变的场景中隐去,而最后我们似乎都能在朦胧的性格图像之间将自己穿插而入,从而达到所谓的契合,并进一步将"波奇"塑造成一类群体的名片甚至是景点。
这确实是一种成功,毕竟当下,“社恐”所代表的人设确实能在广大群体内得到积极响应。
况且,我们对于一种个性的认可主要在于两点∶细节的处理以及个性的外延。
诚然,本作确实没有偏离预设的轨道,将后藤一里的怯懦嵌入每一段插曲与对白中。
每一次登上舞台的踌躇,每一次主动的搭话,每一次去留的迷惘,都是一场值得记录的节点。
此外,主角的社恐人格也在后续的歌曲创作中达成了合乎心意的外延,自然也成为推进情节的利器。
波奇酱的人格在一次次的锻炼之中获得解构,在众多人物的向内的影响之中获得自我的认同感。
恰好符合了大众预设的期待,也并未辜负本剧扣紧的主题。
ぼっち・ざ・ろっく!
(2022)然而反观回叙事本身,《孤独摇滚》解构“孤独”的过程却异常的漫长,过量的插入梗以及不重要的矛盾淡化了本剧的演映初衷,当它又回过头来拾起这个命题时,观众的注意点早已被撕扯得四分五裂。
利用喜剧的形式去解构固然无错,这毕竟也是一部Commercial Comic的选择,但既然你的命题已经指向了部分Target Audience,那也必然要承担更多的审视。
但这审视无关角色本身,而是一种对于角色透露问题的审视。
令人深表遗憾的是,后藤一里最后恰恰只是成为一个符号的人物,把自己的灵魂彻底丢失了。
她总是在责怪自己,但我们始终不理解她到底因何责怪,甚至她趋向病态的行为已经脱离了观众所能承受的阈值。
反观《BanG Dream! It's MyGO!!!!!》的情节刻画,在一次次有意识或无意识的伤害与被伤害之中,我们能清晰地透过人物深层次的“传达”逐渐拼凑出不同个体呼应或排斥的内在。
在不断加剧的冲突之下,诞生了全剧的最高潮——「詩超絆」。
ぼっち・ざ・ろっく!
(2022)
BanG Dream! It's MyGO!!!!!(2023)而《孤独摇滚》的顺遂在葬送人物的过程中恰恰也葬送了自己的音乐,曲终人散,没有人还记得那个“孤独的蓝色星球”,但一定会为演奏者的热泪盈眶所打动。
不论它的创作初衷如何,为短视频所深刻影响的我们也逐渐习惯不同名词的解构,毕竟从广度来说,许多东西都是静止不变的,如同《葬送的芙莉莲》所呈现的那般。
而那些注定会改变的总会在不经意间发生巨变。
所以我们能做的只有做好自己,拒绝影像里的那些无效引导,反对层出不穷的「世另我」的谎言。
ぼっち・ざ・ろっく!
(2022)评分:2-/5影名:《孤独摇滚!
》(2022)
一直以来我都是性格内向孤僻的人,一直到高中(大概2018年高一下学期)开始接触到架子鼓、和同班同学组了乐队才算有了转机;之后大学因为家庭变故加上学业失利,又被拖进孤独当中,更不愿与别人讲话了;还好,之后鼓起劲的自我突破,让我再次拿起鼓棒,也有了新的乐队,再之后学起了电琴,假期回家还可以和当地曾经在我的童年闪耀着的前辈一块儿演出,小时候一直不敢靠近的这群看上去“神头鬼脸”的人其实每一个都很善良很有趣。
啊…有的时候真的不得不感叹音乐的力量实在太强大了,他能将人们联结到一块,就行“纽带”一样,能联系起人们,而我大多数时候,也只有在拿起鼓棒或者吉他站在台上的时候,才会感受到无尽的力量、勇气和温暖。
《孤独摇滚》从名字到内容都深深的吸引且联系共鸣着我,大家都要努力生活哟,也都可以拿起喜欢的乐器,组个乐队啥的,音乐真的是能改变人的东西!
孤独摇滚特别特别特别好看社恐们可以看看,每个片段都戳中我这个资深社恐的心,简直是我的翻版,现实中我连食堂都不敢去(太多人了)每次都麻烦同桌帮忙带饭。
一般人走路都是挑近的路线走的,而我是挑人少的路线走。
我也会在跟不熟的人说话时声音发抖脸红(不分雌雄都会脸红)。
一次在班里做中考前放松小游戏轮到我时全班都看着我,我想保持微笑但脸部肌肉太僵硬就开始自己抽搐抖起来了(不堪回首的黑历史)。
我也会因为第二天要当众讲话(做课前分享、演讲啥的)前一天洗冷水澡吹空调拼命想感冒发烧躲过去。
我想过看心理医生,但是因为要和医生交流害怕就没去,也想过紫砂,这样的人生太窝囊了。
总体来说这部番特别真实,心理描写也完全符合社恐的特征,不过现实中没有那么多好友会帮助你克服社恐,只能说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一里完全演我本人,不敢与别人交流,但是又期待别人和我讲话,所以把周边挂在书包上,希望有同好来找我聊天;但是当真的有人来搭话的时候又会很害羞,恨不得把自己藏起来;会幻想自己成为大明星,让以前看不起我的人都惊讶;社恐的时候,恨不得让自己马上蒸发;喜欢阴暗黑暗的地方,喜欢躲在衣柜里,偶尔看着天空也在想,要是第二天就是世界末日就好了…网上有自己的小天地,看到别人给自己点赞会很开心,但是看到一个恶评就会立刻反思自己做的是不是不够好;突然的,也会想自己以后的一眼望到头的人生,感叹自己真是没救了啊……感觉导演把边缘人的想法真的诠释地很好,比如突然降维,蒸发成空气,画风突变之类的,让我知道,就算是边缘人,也有闪光点,也会闪闪发光啊而且,在追梦途中遇到这么多善良的人真的太好了,郁代,凉,虹夏还有菊理姐,在一里又陷入自己小世界的时候能及时把她拉回来,鼓励她。
呃,豆瓣影评区并没有书评区那样的“读书笔记”可发,所以只能把这样发癫的内容直接当影评发出来了。
虽然本文的主题只能评为“发癫”,但我觉得发癫也未必完全没有可取之处,人发癫也可以发得有理有据,引人深思!
昨天凌晨三点也没睡着,在B站上乱刷视频,于是刷到了如下四个视频:(1)从社恐到“社恐”,一个视频教会你怎么把波奇酱娶回家!
【专 业 分 析】从社恐到“社恐”一个视频教会你怎么把波奇酱娶回家!
_哔哩哔哩_bilibili(2)怎么跟喜多郁代从恋爱走到结婚?
【正经论述】怎么跟喜多郁代从恋爱走到结婚?
_哔哩哔哩_bilibili(3)一个视频教会你怎么跟山田凉谈恋爱并结婚!
【专 业 分 析】我把你当兄弟,你却……一个视频教会你怎么跟山田凉谈恋爱并结婚!
_哔哩哔哩_bilibili(4)怎么把虹夏娶回家?
结婚之后要干些什么?
【真实系】怎么把虹夏娶回家?
结婚之后要干些什么?
孩子的名字好像还没取……_哔哩哔哩_bilibili我本来以为这都是纯发癫视频,看完以后反而觉得对人物性格分析有很大启发,而且还学到了一点心理学,所以不如我现在也开始幻想一下吧!
(幻想时间立刻开始!
)(幻想时间火速结束!
)我本来真的认真幻想了一下,然后也真的想认真写一下,后来还是放弃了,因为这不免太死宅而无聊了。
而且,每个观众肯定都对角色性格有自己的思考(发癫),关于如何与每个角色结婚也有自己的幻想,这种隐秘的幻想留在自己脑子里就好了,何必互相分享?
那过程就不写了,直接写结论吧。
无论怎么幻想,我的幻想最后总会遁入现实,开始考虑各种严肃无聊的现实问题,比如思考我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以我自己毫不掩饰的个性到底有没有可能追求到任何一个人,以及这到底有什么意义。
就算是在幻想中,我也并不认为追求任何一个角色会是很简单的事情,但想办法成为她们的朋友应该没那么难。
至于恋爱结婚,那真是只能看缘分了。
但说到底,为什么要幻想追求一个并不存在的二次元角色呢?
一,因为她们非常可爱,幻想这件事令人十分愉快。
从三维现实中俯视屏幕中的人物时,任何人都会显得很可爱;何况还有画风加成。
二,带着所有已知信息去攻略扁平的二次元角色基本就是俯视和碾压,这样确定性的攻略很爽,比追求现实人物爽多了。
而且,我也想走进作品中那种轻松的高中生活啊。
三,我从她们身上看到了现实中自己的一部分,所以想要用这种方式宽慰自己。
有时我觉得我也像后藤独一样社恐,或像虹夏一样背负了很多沉重的压力,所以,尝试为她们的困境提供解决方案和安慰,就像是在现实中真有人这么帮助我,我可以依赖他们了呀。
当然,最终还是得自己靠自己,想这些并没有用。
四,我从她们身上看到了现实中其他人的一部分,所以想要在幻想中做一个救世主,用这种方式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在现实中我没有能力看清其他人内心最深的困扰,更没有能力看清其他人在什么时候最需要什么样的鼓励,并适时地推他们一把。
我帮不了自己,更帮不了别人,在这两方面,我都一样遁入幻想。
五,回到现实——我觉得这些幻想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作品本身,以至于现实中的人性和恋爱关系,这使我能够更宽容地看待这个世界、我自己和所有其他人,心灵境界可以借此获得提升。
在本作所有角色中我觉得追求虹夏是最难的,因为她的生活很充实,就一个高中女生而言,已经非常成熟而忙碌,要为家人、事业和朋友负责,在恋爱中恐怕已经没有什么追求。
那其他的就不多写了吧,就这样。
已经看这种动画不会有感觉了…还是更喜欢轻音
好治愈好可爱
本来以为会是本质音乐番,没想到人家定位这么明确。那就很难评了,隔行如隔山。路人的评价其实不重要,只要target audience喜欢就好;但受众肯定不是看了以后会纠结这女主到底是不是真的孤独,这番到底摇不摇滚的人。
看了8集,实在看不下去了。社恐成为了女主的全部人格,甚至让人看不到这个角色的自我存在。每一集24分钟,三分之二的时间全部都是女主一个人无穷无尽的碎碎念,属实算不上音乐番。说到底,社恐的究极底色是自恋,过度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执着于自己的过去,急于获得肯定又极度敏感,是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自己身上,而没有关注他人,更没有关注自己喜爱的事物,没有看到什么对于音乐的热爱。实在无趣。
歌挺好听 但是对于摇滚乐深度体验者来说 这部更像组乐队励志动漫 … 本来双厨狂喜 结果做得太儿童 还是NANA好
第一集看完真的劝退啊,女主一点都萌不起来,简直是烦人。日常废话是主线,孤独、摇滚是支线。日漫现在怎么好喜欢走这种实力看起来很牛逼,但是有性格障碍的路线
呃呃常服制服女仆装这些老套元素,,颜值被运动服封印,换上美美裙装撩起刘海就大呼好萌 我真是看烦了。还有作者借凉之口说出的一些恶心话“玩女人”“靠波奇出卖色相走红”(还借机堂而皇之放出波奇🕒式图像)之类的,真是💩味难改啊
比起上低音号差远了。。。
我想学贝斯
受不了这部番。身边有人喜欢roselia之类的团,我也不讨厌,但这部动画每个角色每句台词都让我觉得做作。更不用说它从标题就注定是一部歪曲事实的媚宅之作。
真是很清爽舒服的人际关系,和塞得很满的演出。但是清爽地让故事行进下去的同时,无疑轻巧回避了本应是「社交障碍」题中之意的那个伤害、矛盾、负面的部分。好像不应该苛责作品没有讨论一开始就从其设定里排除出去的「孤独」之真正负面,毕竟芳文社不会舍得让人真正被伤害。
救苦救难,功莫大哉/不知道,就是觉得不对劲/除了中间睡了一觉,基本可以算是一口气看完。在我看来和《别当哦尼酱了》几乎是一模一样的作品,无非是换个包装的边缘人自我安慰。痛点在于现实中被动等待拯救,很可能只会成为某个角落被发现的尸体,再多的梦幻也消弭不了现实的血淋淋,给人不切实际的希望与谋杀何异呢?
【4.5】制作组各种放飞自我的整活正好填充了“孤独”人群心里那个纷杂斑驳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摇滚”准许和张扬个性的存在,又是寻找共鸣和理解的独特的电波。轻灵的色彩鲜活了整个下北泽的街景,恰好的距离和友谊熨帖而治愈。不阳光不明媚的音乐基调有种高中生恰好的平庸感,但还可以更好。四格漫画的形式将人物的成长线拉长到接近不变的平坦,如何有效地累积改变是我更期待的方向。
莫名其妙到了不可思议的地步
没觉着多好看啊感觉挺尬的 还是我年纪大了看不了这种了?=_=
说实话有点get不到,同类型的轻音和京吹感觉明显更好。
一阵恶寒。如今的番剧都掉到这种地段了?
不要再拿社恐美少女来欺骗我这种老鼠人了
侮辱孤独侮辱摇滚
画的很好看,演出也很有创意,12集用酒蒙子的酒瓶当滑棒更是让人感动的飙出泪来,但依旧没法掩盖剧情有点无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