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mare是我今年看过最燃、最有个性的动画片。
它张扬绚丽、想象无边和坦白幽默的风格,让我耳目一新。
作为一部热血电影,它俗套的故事也还是给了我满满的正能量。
电影的故事其实简单落俗:地核中存在着以火为形态的多维外星生物 Promare。
它们让部分人类变异成为Burnish, 并暗示他们纵火以达到和Burnish沟通。
Burnish被反派政府活抓作为能源。
Burnish的首领Lio与机甲消防队主角Galo不打不相识,最后联手击败反派拯救世界拯救宇宙。
故事以火为主题,但里面的熊熊烈焰并不是我们熟悉的赤炎,而是荧光绿包裹着跳跃的桃红。
三角形和多边形层层叠叠、快速变化、组合拼搭,组成抽象的火苗,又连成变幻莫测的火海。
各种高光的黄、绿、红、蓝、白与锃亮的金属黑在变化的场景中尖锐碰撞。
冲突饱满的色度、风驰电掣的打斗动作联手递进的音乐,不断突破观众的视听期望。
主角和反派超多回合高能对抗,最后燃爆宇宙,更是突破了观众的想象力边界。
电影个性张扬的地方还体现在它急停式插入的人物和招式出场报幕。
无论多紧急的关头,多激烈的打斗,只要有新装备和招式出场,故事必骤停,定格手绘人物/装备/招式图三秒,并配加粗大写标题。
这种粗暴直接的报幕,继承自Trigger 之前的两部动画。
制作组把高质量的手绘穿插于动画中,硬是任性地驯服了观众的审美。
电影不仅颠覆了传统色彩、常规想象和连贯叙事,还幽默地解构了“爱、勇气与希望”的套路。
主角Galo和Lio被同伴美眉扔到冰湖里冷静,却意外遇见Deus 教授的全息影像。
作为Non-play Character (NPC), Deus 教授向主角讲述事情的来龙去脉之余,当然要带出大杀器,Deus ex Machina,助主角打败反派(否则戏就编不下去了!
)。
这一段俗套的情节末尾,主角认真地问出了关键问题。
主角:”如果我们打输了怎么办?
“ 教授:“地球就毁灭啦。
”主角:“为什么选我们?
”教授:“我没选你们啊,只是看你们刚好路过。
”我和其他观众小伙伴们都做好准备接受“爱,勇气与希望”的教育了,却被Deus教授这漫不经心的回答惊到。
从高达到宝可梦,哪个自带光环的主角不是the chosen one?
而Promare里拯救地球的主角只是个幸运的路人?
其实,现实中我们大部分的际遇也就是刚好路过而已,又何苦借着电影自欺欺人呢?
制作组轻轻松松地就戳破了大家代入主角的自恋,敲敲脑袋告诉我们,只是恰巧遇到,没有谁是 the chosen one。
醒醒吧!
值得回味的还有电影里充满画面感的音乐。
主题曲《Inferno》光芒万丈,一往无前。
Lio theme 《Ashes》哀伤无奈,却透着背水一战的决心与喷薄而出的希望。
Galo theme《Gal-othy-mos》节奏明快而充满东方神韵。
喜欢学英文的同学还可以了解一下电影里两个一语双关的英文关键词。
主题曲《Inferno》译为熊熊烈火。
Inferno 源自拉丁语infernus,意指“下界”。
但丁在《神曲》中名为《The Inferno》的一章里描述了他的地狱之旅。
Inferno也因此被引申为地狱,地狱之火。
电影里的大杀器名叫Deus ex machina, 拉丁语意为'god from the machine'。
在古希腊戏剧里,扮演神的演员会通过一些装置(吊臂,拉索之类的)上舞台并解决无法调和的剧情矛盾,让情节得以继续发展。
制作组赤裸裸地告诉观众,它们就是靠 'god from the machine' 推动剧情的,也够坦白了。
最后,我想问看完电影的小伙伴们一个问题:如果你可以选,你要做Burnish还是平凡普通的人类呢?
影片是标准爽片流,既然是爽片,那为什么不放松一点,好好在影片中发泄自己。
本片张扬绚丽、想象无边和坦白幽默的风格,灵活的、张扬的几何风作画,让屏幕外的我耳目一新。
虽然前面说过剧情很俗套,但是,影片的故事里抛出了一个足以致命的情节:Deus 教授向主角讲述事情的来龙去脉后,当然要带出高达和钻头,Deus ex Machina,助主角打败反派。
这一段俗套的情节之后,主角认真地问出了关键问题。
主角:”如果我们打输了怎么办?
“ 教授:“地球就毁灭啦。
”主角:“为什么选我们?
”教授:“我没选你们啊,只是看你们刚好路过。
”这一片段是如此的恰如其中,甚至讽刺了同一类型的其他俗套影片中的“选中者”情节。
值得回味的还有电影里充满画面感的音乐。
主题曲《Inferno》光芒万丈,一往无前。
Lio theme 《Ashes》哀伤无奈,却透着背水一战的决心与喷薄而出的希望。
这部万丈光芒,好似即将燃烧一切的作品,让每一位看过的人都流连忘返。
首先不得不说的是,扳机社NB,配色方面最开始的人类世界采用的是低饱和度的灰色,到后来燃种出现之后的高饱和度配色、多采用明亮的色块进行场景描绘和特效塑造,两者之间的对比无疑是在表明这是新旧世界的不同。
同样的对比也在电影尾段有出现,就是大反派打算带着一万人类通过压榨燃种来空间跃迁移居另一个星球的时候,主角二人因为内斗什么的无法阻止最高执政官(大反派),那个时候可以算是人类(也就是观影者所在的正派阵营)面临一个灰暗的前景——高层跑路,同时会引起地球爆炸毁灭,在这里画面就采用了偏暗的色调,但注意并不是之前低饱和度的灰色,只是画面色彩偏暗、饱和度稍低一些,这样一来就根据电影的色彩可以分辨出电影剧情所处的不同阶段。
到最后主角二人战胜反派之后巨大化,通过无痛绿火燃烧整个世界来释放地火,从而防止地球爆炸,这一段的色彩是明亮而鲜艳的,完全符合电影主要剧情时候的色彩风格。
所以从色彩的角度我觉得普罗米亚算是很大胆但也做得很出色了。
再从画面设计来说说看,剧中大多数线条都是直线而没有弧度,采用了很多三角形设计,类似像素风,就连烟雾都是由一个个几何图形在变换中组成的。
这样的画风也可以说是很大胆,但是恰好有种戳中了未来风格的感觉,同时也契合高饱和度色彩,而且在打戏中几何图形组成的特效就显得十分的帅气,所以这个画风算是选得比较不错了。
最后还是要浅谈一下剧情,主线不难看出是加洛无脑冲冲冲灭火然后通过里欧逐渐认识了燃种从而改观,同时发现执政官的黑心阴谋于是和里欧联手打败执政官拯救世界。
从战力设定的角度来看很难判断,所以直接不作考虑。
执政官的形象一眼就可以看出眯眯眼必是腹黑大反派所以没有悬念。
但就是说也有加洛虽然同情燃种但是被执政官关了一段时间之后出来还是想着打燃种救火这段,能够感受到他的一些内心的矛盾,所以在之后见到了冰湖里的真相之后全心全意和里欧联手也算是合理的收尾。
总的来说,不要太在意剧情,观影的时候多看看新奇画风,享受一下配色盛宴,欣赏华丽的打戏和燃到爆炸的配乐(泽野弘之YYDS)就行啦。
《普罗米亚》是由扳机社(TRIGGER)制作的一部动画电影,由今石洋之执导,泽野弘之配乐,松山研一、早乙女太一、堺雅人等知名演员担任配音,卡司阵容强大。
影片在豆瓣获得了8.5分,还提名了第47届动画安妮奖 的最佳独立动画长片。
不过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这部动画的最大看点,是这种超炫超酷的大胆画风:
动画的主人公加洛·提莫斯(松山研一配音),棱角分明,色彩艳丽,造型夸张
动画战斗场景一瞬,是不是有种《EVA》的感觉?
本片导演今石洋之、角色设计小山重人等人就曾担任过《EVA》系列的原画师日本人对机甲有着特殊的情怀,《普罗米亚》就是一部机战题材的热血动画,虽然剧情简单,但是又爽又燃。
影片主要讲的是未来某天,人类世界突然出现了一种可以身体自燃、操纵火焰的变异人类——"燃烧者",燃烧者们对纵火有着一种本能的欲望,因此与正常人类产生了对立,并逐渐被正常人类镇压。
残存的燃烧者成立了自己的反抗组织"爆燃族",在城市中四处纵火,而消防员们就成了对抗爆燃族的第一道防线,本片的主人公加洛就是隶属于"烈焰救火队"的成员。
因为主角是消防员,所以双方的战斗方式也很奇特,爆燃族们的武器是可以变换成各种载具的火焰,消防员的武器则是各种消防机甲,"万物皆可机甲"。
影片的美术风格也让战斗呈现一种独特的画风:爆燃族们手中的火焰不是我们常识中的样子,而是棱角分明的多边形;消防水枪里喷射的也不是流动的液体,而是方形的冰块。
因此加洛每次都是燃烧着中二之魂,装备着可以变换形态的消防机甲,像钢铁侠一样去完成灭火任务。
眼花缭乱的运镜搭配泽野大神的高燃BGM,就是一个字——爽!
影片另一位男主是早乙女太一配音的里欧·弗提亚,里欧就是"爆燃族"的领袖,一直致力于将燃烧者们从正常人类的压迫中解放出来。
里欧和加洛起初立场对立,但是不打不相识,他们很快一起发现了幕后反派的阴谋,最终联手拯救世界。
(以下内容有剧透)
阳光的光圈也是方形的本片的幕后反派就是由雅人叔配音的古雷·佛塞特了,古雷是人类城市的执政官,也是加洛的救命恩人。
这个角色初登场是一副伟光正的形象,不过这种伟光正配角通常都会有黑化的情节,后面果然如此。
雅人叔的声线虽然不像壮汉那么浑厚,但是黑化时的咆哮还是很有感觉的。
(古美门研介既视感)
而且遵循日漫中的"眯眯眼都是怪物"定律,这个眯眯眼的古雷果然也是战斗力爆表。
他在最终决战暴露出自己的真实实力,居然需要两位男主合体(字面意思)才能打败。
古雷与两位男主的最终决战也是全程高燃,从头爽到底了。
作为一部机战动画,《普罗米亚》的另类画风和高燃战斗还是非常值得一看的。
不过为了客观公正,说完优点,也来说说这部作品的槽点。
首先,就是很多人吐槽的剧情俗套,像变种人和正常人类纷争的这种情节,《X战警》等作品基本上早就讲烂了。
其次,主人公的性格和行为也不是特别讨喜,面对人类即将灭绝的大危机。
加洛的解决方式只有一种:莽到底,然后凭借主角光环开挂解决问题。
最后,就是影片的节奏太快,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长加进了太多情节和角色,导致像加洛和艾娜的感情线,里欧和爆燃族的背景故事都被一笔带过了。
不过最后这个问题可以从两集前传动画中得到一定程度的弥补,动画《普罗米亚 前日谭》以每集10分钟左右的内容,分别讲述了加洛是如何加入"烈焰救火队",以及里欧如何成为"爆燃族"首领的故事,算是对正片剧情做了一些补充,看完正片的同学千万不要错过。
除了这些剧情上的槽点,《普罗米亚》还有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就是外界对其疑似"抄袭"的指责。
《普罗米亚》的剧情上面已经介绍过了,就是一群变异的燃烧者与消防员/正常人类的战斗,而比《普罗米亚》创作时间稍早的另一部日漫《炎炎消防队》也是类似的情节。
《炎炎消防队》剧情简介:没有任何异常的人类突然燃烧,化作操纵火焰的怪物"焰人",并极尽破坏之能事。
面对火焰恐怖挺身而出的特殊消防队,肩负着解开这一现象的谜团,并拯救人类的使命。
《炎炎消防队》剧照更尴尬的是两部作品均于2019年动画化,形成了明显的竞争关系。
而《炎炎消防队》的作者大久保笃也在漫画的作者评论中写下一句耐人寻味的话:"还是不要把连载前的内容跟认识的人讲吧,不然也不知道题材会在什么地方被偷走。
"
虽然《普罗米亚》与《炎炎消防队》在某些情节上类似,但是对比两部作品的画风,还是《普罗米亚》更具独特性一些,而且究竟是抄袭还是撞梗,相关实锤出现之前,外人也不好下定论。
其实,讲消防员与超能力纵火犯的作品也不止这两部。
2009年日本爱知电视台曾制作过一部特摄剧叫《多米英雄烈火拯救队》,讲的是因为温室效应,北极冰川中的"邪火焰"一族被释放出来,他们操纵火焰破坏人类世界,而世界消防厅则组建"救援部队"与之对抗。
总的来说,这种描写变异人正邪对立、火属性与冰属性互相克制的作品并不罕见,而《普罗米亚》最大的特色是其大胆的作画风格,从这一点来说,《普罗米亚》依然是一部优秀的动画。
从《天元突破》到《吊带袜天使》到《kill la kill》等,一直看下来的我已经蹲了这部的资源好久了,现在终于能看到了!
我真的是high到扣脑阔!
其实在剧情上略显薄弱了一点,每个人物一出场,几乎都能猜到他们的作用与大致的后续发展。
这剧情的容量应该是番剧的,在电影中会略显仓促,很多的情绪也不能很好的铺垫到位。
好了,缺点说完了。
这电影真的把今石洋之的风格发挥的淋漓尽致,就像磕了药一样,是那种能把10米的距离跳出1000米感觉的风格。
燃烧者三巨头刚出现的时候骑着摩托,真是时髦值爆表。
战斗场面的运镜充满着魄力,不熟悉或者不适应的人可能会觉得非常的乱,加上普罗米亚的色块,会让人目不暇接。
但是看惯这种风格的我只想说,那 真 是 太 棒 了!
在最后决战的时候,听到“哆溜”真是让我high到了顶点,没想到钻头还能有点戏份,今石洋之真的对钻头有独到的钟情。
总感觉这次的风格有点实验性质的意思,要么大片大片的同质色块,要么多种色彩眼花缭乱。
但是我确信在这个领域没有比今石洋之玩得更溜的了,期待以后带来更有冲击力的作品。
在最后,说着什么“燃尽一切的冲动”、“救人灭火的精神”、“用燃烧般的热情来灭火啦”....看着爆炸都是爱你的形状,像洪水一样的蓝色火焰,听着泽野弘之的歌唱着“I know I know”......真是完全不知道想表达什么呢?
但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完全不能阻止我觉得又燃又感动,大概这就是今石洋之的魅力吧!
害,其实就是想表达,真是他妈的爽飞天!
爱你的形状
并没有带给我很多好感,可能是因为克雷没有让我觉得是个反派。
带入平民视角很容易看出来,突然有一天燃族崛起,四处纵火,警察把他们关了起来,就是这么简单。
包括开场里奥救人也是动不动就烧大楼,火势不可控很难做到里奥说的不滥杀无辜,至于后面俩机器人对波。。。
算了还是假设这个世界没有普通人吧。
然后说克雷,先下个结论,他是个自大的现实主义者,杀博士、抓燃族做实验的确是不折不扣的反派,甚至途中不忘求名夺利。
但社会层面是什么看法呢?
所有人不知道地球即将毁灭,目前已实行的只有一个办法,送一万人穿越太空,代价是剩余的几十亿人与其中的燃族,你是一个执政者,在你不知道还有什么解决办法、以及时间紧迫的情况下,你要怎么拯救人类?
主角光环之所以是主角光环,是因为哪怕一个笨蛋只要热血地喊着燃啊灭火啊大家啊冲上来就行了,对于现实主义者来说绝不会去赌主角光环出现的可能性。
而预期到这样悲观的未来他只能做一个自负的反派,不自负的人承担不了牺牲几十亿人的负罪感。
虽然影片很燃,可但凡加罗缺一点主角光环,那连这一万人都逃不出去。
专访<普罗米亚>今石洋之&中岛一树 in TIFF2019_哔哩哔哩 (゜-゜)つロ 干杯-bilibili文字版
Q:首先是关于《PROMARE/普罗米亚》这部作品,请两位简单地说说构思电影的过程。
中岛:首先是制片人跟我说新作品要拍电影,于是我们两个就开始想电影剧本。
我先出了关于火焰的点子,然后了告诉今石。
今石:我接到这个点子之后,觉得这种动作形式很适合拍电影。
我觉得要拍电影的话,就要拍动作片。
照顾到这个想法,我们准备得很周全。
中岛:是的。
这当中,我设计了伙伴、放入了两个男生之间对峙与和解这样的桥段。
我们两人的想法可以说是同时进行的。
既然往这个方向走的话,就搞一个可以操控火的、和一个可以灭火的(角色)。
Q:二位至今合作过很多作品,原创剧本的动画电影还是第一次。
拍电影和电视动画有所不同,可以说说这方面吗?
中岛:是的。
不过因为一开始就知道要做电影,心里提前还是有些准备的。
做了之后会感觉原来是这样的啊。
今石:对对。
实际上我自己也只做过电视动画,而且制作公司TRIGGER也是做电视动画为主的。
从现场的感觉上来说,还没有很适应拍摄电影吧。
配合电影制作去调整,我觉得还是挺费工夫的。
Q:提到要拍电影,您说就想到做跟火焰元素相关的。
您是为何会想到要挑战“火焰”这个主题的呢?
中岛:至今为止我做过“螺旋力”的主题,在《天元突破红莲之眼》里边,讲的是人类的进化;然后我还让衣服有了生命;再下来我觉得想让什么元素有生命力的话,也就剩水和火了。
既然这样我觉得用火比较好。
今石:要是火出来了,水也就可以拿出来用。
中岛:是的是的。
Q:在创作剧本时,二位有意见不一致的情况吗?
中岛:是,当然会有。
开始本来想做《驯龙高手》那种讲少年成长的影片。
然后我们就朝着这个方向做起来。
但是今石有一天就忽然说这些都得裁去!
然后竟然把剧本都撕了!
说他最开始就想做迈克尔贝那种“杠杠!
嘣嘣!
Boom!
”的片子。
我就说,好我知道了,那我们重新再来吧。
就放弃了拍摄少年成长魔幻电影的想法。
今石:是中岛先生做事情太快了。
他在用我们十倍的速度推进各种事情。
等我回过神来,他已经写好一个剧本了。
中岛:你说少年成长那个是吧。
我就觉得自己先去写比较快,所以想到一定程度就会开始写了。
然后我把写好的东西给他,今石看了之后说这不符合我脑海中的构想,我就会把这些都扔掉。
他再告诉我他的想法,就是要更……简单地说——接近动作片,比起少年的成长更希望做动作片。
然后我们就进入到了下一阶段。
Q:另一个件让我有感触的是,这部电影本身是风格很简约,但是片子其实应用了大量的CG。
而我个人感觉CG与简约画风之间其实有一种相悖的印象。
所以很想听听今石先生对此的看法?
今石:嗯。
CG这方面,或者说我反倒特地想要去用一下。
可能相比近年来制作得特别真实精致的CG,我还是觉得很多年前的那些像《透镜人》《VR战士》里那样的,(中岛:你喜欢那样的呀。
)我会更喜欢这种感觉的CG。
其实在那个表现手法特别受限制的年代,反而会想更多办法去表现。
比如在3D的世界里,(中岛:原来如此)比如用一个说不出形状的图像,来让它看起来像一辆摩托车,或者像一个人之类的。
那个年代人们都煞费苦心。
现在的话,只要多拍几张相片就可以得到你想要的影像。
这样一来,其实也许可以说CG可以给观众带来的趣味反而减少了。
另外,我们还需要尽可能填补CG和2D动画之间的差别。
而在制作这个衔接点的过程中,3D特效也是(中岛:要省略其中的一些信息)对的,要省略其中的一些信息!
总之要缩减信息量。
而运动轨迹和立体空间,是可以通过CG精准完成的。
既然运动和空间的信息量可以做出来,这时我们就让CG尽可能地制造出更多的动态效果的信息量。
其实如果这时候让画面静止来看,会成为让我们自己都会恐惧不安的、几乎没有什么实质内容的CG画面。
我们其实是持续在战胜这个恐惧的过程中。
中岛:但是确实是,在(游戏)《虚拟世界1》里的人其实一个个都是立方体,但是动起来却看起来很有人的动感,也是有那样的做法吧。
今石:对啊,那个做法真是非常激发想象力,真的很不错。
中岛:嗯嗯。
Q:这次的作品在色彩的使用上,可能只是我个人的感觉,好像有一种柔和的淡彩的印象。
这方面也是有意识地进行了选色么?
今石:是的。
动画这个东西,我也说不准是不是只有日本才这样。
我是一在日本做动画。
尤其觉得色彩吧,在绘制插画时,近些年由于数码技术的迅速发展,在插画创作中,色彩是很大的选择空间的。
但是动画,由于考虑到画面必须要一帧一帧衔接下去,所以也没有办法使用太多种颜色的。
否则过程中颜色的掌控会变得非常困难。
可是我就想了,如果是电影动画的话,我好像还是可以加一把劲儿的。
所以我也稍为拼了一下,选择了一些在插画创作中才会用到的颜色搭配,但是总之画面效果就很漂亮。
当然,其实还是用黑色才更方便控制颜色。
比如有了黑色就很好表现出阴影。
但是我们如果特地选择明亮的色彩,还想表现出阴影的话,那阴影和周围的颜色如何能做到互不干扰,这个调整的过程,其实是非常费力气的。
虽然如此,但我们确信这样做的效果也会明显地更好看。
所以就以此为目标努力。
Q:原来如此。
那么其实这部作品在角色的设定上也是非常有特色的。
这也是您一开始就着意这种风格去设计的角色么?
今石:嗯。
其实还是因为作品一开始就决定要同时运用手绘和CG这两种表现形式。
所以角色设计也是考量能否同时融合这两方面,用CG做也融合看起来有魅力,而用手绘也比较容易绘制,我们一开始主要考虑的是这个问题。
这方面可能与以往的创作过程有所不同。
Q:中岛先生看到了自己的剧本被做成现在的动画,您感觉如何?
中岛:我真的很惊讶!今石先生做出来的画面这么地有质感又现代,和我原本预想的画面完全不一样。
其实我写剧本的时候,会把背景构思得非常具体真实。
而今石帮我呈现出的效果却是非常的抽象和符号化的,但是它作为影像又能保持栩栩如生。
有些超越了我的想象,很受震撼!
我看了很激动!
Q:当然两位也谈到了画面的真实感,现今的日本动画很多侧重于呈现有真实感的画面,比如即使是做动画片也会去实地取景,去拍摄。
比如新海诚导演会把新宿画得很美,但是这次两位的作品可以说采用完全相反的手法吧。
中岛:但是我们也还是去实地取景了西海岸的消防队呀。
今石:对!
去取景了!
中岛:也是因为这样我们有了维尼这个角色吧。
今石:对!
因此出现了维尼这个角色!
中岛:这与其说是去取景画面,其实就是个高兴地实地转转吧。
今石:对对。
这次的实地取景是这样的,把当地感受到的氛围啊环境啊带回来。
现在也有用数码产品取了风景之后,带回来加工放到动画里面。
当然我觉得那也是个不错的形式。
Q:也就是说在动画作品当中,今石先生还是想要把真实的场景稍加渲染来完成自己想表现的那个世界吧?
今石:让我按照自己的喜好来做的话,应该是会做成这样。
那些画面很真实精致的动画,我看的时候当然也乐在其中。
觉得好厉害,好厉害。
而且当然在绘画领域里,追求非常真实地去表现场景的趋势今后还是会一直存在的。
观众们也一定会很享受有真实感的画面带来的震撼快感,这作为电影来说我不否认它的价值。
但是我个人来讲,可能单纯并不是很擅长画真实而已。
中岛:那个,怎么说呢。
果然还是会喜欢带有点特征的东西吧。
今石:对,作为自己的风格来说还是很中意的。
Q:感觉这部作品,总之就是真的很热血。
感觉整部从头一直燃到尾。
那么两位在制作的过程中,其实也没有去特别意识要做得很热血吧。
我想说是不是因为大家特别享受制作过程,所以才成就这种风貌呢?
今石:是啊。
我们没有在制作过程中,特别去呼吁大家都热血起来吧!
工作室里每个人也是很冷静地进程自己的工作。
只应该说,这是我们俩一直以来的作品风格吧。
Q:里欧·弗提亚(早乙女太一配音)这个角色虽然看起来很冷酷,但时不时地能感觉到他热情的一面。
这部作品让我感触颇深的是声优阵容的实力。
其实虽然大家都是演员出身,但是他们却让人想不到只是普通演员,简直不输给专业配音演员地投入到了角色和世界观当中去。
请问在选择角色的时候是如何考量的?
中岛:那其实是因为我一直有参与新感线剧团的舞台剧排演工作。
然后就选择了几位在那边有过舞台剧经历,并且已经适应了我指导风格的演员,让他们为主要人物配音才有这个效果。
当然也是分配给了他们以前就已经演绎过的那一类角色,从这个角度说也算是心里有底。
每个类型的角色其实都有他们的语言风格,为了让演员把握到这些风格。
这一次的选角,我们才找了这些能快速进入角色的演员。
还有,就是比起通常的声优,演员更能给出有血有肉的声音,他们对演技的探索路径是不同的。
而我也是希望把这另一种方式的对演技的探索也带入到作品当中。
Q:看了这部作品在网上的一些评论,不少人说整个作品都很有新感线剧团的氛围,您怎么看呢?
中岛:对啊。
这是理所应当的呀。
特别是新感线剧团都是舞台剧演出,通常要演个三小时。
而这部《PROMARE/普罗米亚》也是要两个小时左右对吧。
如果电视连续剧的话是长时间的,那就有很充沛的时间去讲述故事。
和这种状况相比,也是因为电影作品只有两个小时的时间,所以可能包括我本人在内,都会流露出一些新感线舞台的风格吧。
Q:今石先生觉得声优们的表现怎么样呢?
今石:我其实,可以说单纯是新感线剧团的粉丝。
这次给我们配音的演员,也都是在舞台剧的时候就已经看过他们表现的人。
从这个意义上说,让他们根据中岛先生写的剧本去表演这件事上,已经是请了平时信得过的演员了。
在这方面我也就不会有什么担心。
只是他们对于动画的后期配录这个方式会不太熟悉。
我还以为他们会比较吃力呢。
结果他们真的是倾尽全力地去做。
其实说起来,在画面还是个半成品的情况下,需要你发挥想象力去尽情演绎,从某种意义上说,已经可以算是特别技能了。
但他们真的很努力地完成配音,效果上也没有不自然。
不如说,因为电影当时才做到一半儿,他们的演技已经超越了我们原本打算好要做的内容。
中岛:古雷·佛塞特(堺雅人配音)的形象也因此越来越趋于夸张变形了。
对吧。
今石:我们也很慌,说那就把画面也配合得更加华丽一点吧。
能做到这个程度,也是很感激他们的表现。
Q:这一次两位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有没有什么趣事可以和大家分享吗?
今石:创作过程中的…趣事,趣事啊…你想听哪方面的?
(Q:哪方面都行。
)担惊受怕类的?
暖心类的?
有暖心的时候么?
其实我们本来那么早,四五年前就开始准备这个作品,结果你可能都无法相信最后我们拖到那么晚。
就快上映时还在做,我们也算是感受到了自己的潜力了。
Q:其实这种情况很多么?
就是明明有很长的制作时间,结果还是拖到最后一刻的情况?
今石:其实我经历过的几乎都是这种状况。
中岛:暑假作业不就是要30、31日才做的么?
我们日本人的话,还是都会有这种习性的。
今石:如果那么比方的话,我们是到了9月1日开学的一大早还在赶作业。
中岛:人嘛,还是不到最后一刻拿不出浑身解数的。
Q:这部作品也是参加了不少海外的电影节和动漫活动的宣传和上映。
两位觉得海外观众,对这部作品的反响如何呢?
今石:我在现场看到观影的人群,还是觉得大家反响都还挺不错的。
特别是海外的观众,都会出声来做出反应。
比如里欧变身登场的时候,大家都会发出哇地感叹声!
还有就是,有梗的、那些比较好笑的地方,他们也都会笑出声来。
这也是在日本几乎很难看到的景象。
真的让人很开心!
Q:其实现如今看电影这件事,已经进入到了一个重视感官体验的时代。
像是也稍微有聊到的4D电影,已经完全不止于视觉上的体验,而是让你整个人都进入到动画世界中。
而且在日本也开始了所谓的“声援放映”(译注:允许电影放映过程中观众出声对其精彩场面做出反应的特别放映场次)的这种形式,有太多的进展了。
我想电影市场以后也会发生更多改变吧。
两位对此如何看待呢?
关于今后的电影观影模式。
中岛:观影肯定还是会被分成网络播放,和现场也就是电影院观看这两条路吧。
来电影院观众还是要寻求体验一些只有在影院里才能体验到的东西。
比如在这一次在国际电影节上,《PROMARE》能以“声援放映”的形式呈现给观众,这真的是非常开心的体验。
以这种形式,让观众很动地参与电影这个作品当中去,去享受电影的乐趣。
这种形式,我的感觉其实就好像在演唱会现场大声喊叫的乐趣,电影也应该拥有这种新的享受方式。
反过来说也是令人深思的。
今石:网络的播放像现如今这样被大范围地接纳,这是一个能让你在家里以更舒适的方式去观影的时代。
尽管如此还有观众专程来到电影院,其实这群人是想得到像演唱会现场那样的体验。
这种需求其实并没有减少,不如说是变得更多了。
我认为现在有一部分观众是这样的。
所以比起单纯的电影情节,其中加入一半像是娱乐设施感觉的元素肯定会更受观众喜爱吧。
Q:现在VR不是也有很多内容了么?
这样你在家也能…中岛:对对,VR这就很可怕了。
因为你在家中,就可以进行体验了。
Q:那么说到东京国际电影节,中岛先生也是好几次作为嘉宾参与了吧?
(中岛:对!
参加了几次。
)在东京电影节上动画电影类的作品,也是每年都会收到来自世界各地人士的关注。
全世界也是有很多人都喜欢日本的动画,对这一点两位怎么看呢?
关于将日本的动画推广到全世界范围去这一点。
中岛:我感觉总算是顺利地转递出去了。
这让我想起来,过去我们也有浮世绘。
其实在日本也只是作为商品来交易的东西,而到了海外却得到了很高的评价,以它作为艺术作品的价值。
这种好像理所应当的、作为消耗品被制作出来的东西,其实因为也还是在制作过程中被倾注不少精力的。
虽说是大量生产的产物,但也正因数量庞大传播到海外之后,才会有那么几部被称作是前所未闻的作品。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也应该有相应的自觉,把握住自己的特长,把我们的商品,做成有价值的影像作品呈现给这个世界。
Q:今石先生您是第一次参加东京电影节么?
今石:电影节的话,应该是第一次参加吧。
Q:接下来想问两位对以后的畅想。
我其实是十年前来日本的,我感觉与之前相比,日本现在的原创动画电影已经越来越多了。
(中岛:特别是今年。
)而两位也是一直奋战在动画行业第一线的风云人物,所以很想听一下两位对当今日本动画行业的看法,以及两位今后打算创作怎么样的作品呢?
中岛:那得让动画行业的人——今石先生来说吧。
今石:动画行业是吧。
其实接下来也要和中岛先生合作这件事,已经开始探讨了。
但是关于内容,还没有到可以拿出来说的阶段。
但是,我们也就是想做一些有意思的东西。
人家经常也会说什么,要注重海外市场。
但是到目前为止,我们也没有特别去为了海外市场而创作。
可能也正因如此,我认为才能受到赏识。
所以我们可能还是会保持这种姿态。
可能我们也只能从这个方面去突破。
Q:中岛先生怎么觉得呢?
中岛:我主要是做舞台剧的,可能不太有发言权。
但是我想日本的动画片真的是一个够活跃于国际舞台的、十分之流行的媒体。
但我还是觉得我们只要把,那些能够共通于全人类的有趣的东西,那些娱乐最基本的东西做好就行了。
我就想已经都把火焰给做成了活物,接下来要把什么东西做成活的才好呢?
这是我现在要思考的主题。
今石:不那么执着于生命体应该也没关系的啦!
中岛:给了衣服生命,又给了火焰生命。
我正想着接下来要弄活什么呢。
今石:不把什么给拟人化了…中岛:不不,是生命!
今石:不做成生命,故事已经无法展开了。
中岛:我觉得该不会是恋爱吧?
今石:恋爱拥有了生命?
中岛:把抽象概念弄成个活物!
今石:把抽象概念弄成活物!
那得想怎么让他们战斗呢。
中岛:是啊。
这样心形的活物怎么样?
今石:嗯…中岛:这可完全不行!
Q:最后想问的是,中国现今的动画行业其实发展的很快。
这次我也是代表中国媒体采访。
可能还没有赶上北美,但势头确实很强。
二位怎么看?
我听说《PROMARE/普罗米亚》在中国也有可能上映,请二位聊聊这方面。
中岛:对。
是这样的。
日本也是亚洲的一部分。
我也非常有意愿,让亚洲的观众们也能被我们的作品感染。
今后也希望我们的作品也能让给更多的中国观众提供快乐。
今石:可能故事背景虽然设置在了纽约。
但是实际制作的班底却都是亚洲人。
所以无非是一个外表包装。
所以我们还是希望不管什么国家的人都能够观赏我们的作品。
上周朋友看完《promare》,给我打电话安利了半天,催我赶紧看。
大早上看完,腿抖的不得行,甚至想出去做一套广播体操(没口罩了还是算了)。
我和我同学算是老二刺螈了,从《FLCL》看到现在,属于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的那种(什么鬼2333);和我一块儿看的朋友算是毕业很久。
我和我同学的意见很统一,《promare》这个牛皮是可以吹的,可以吹爆的那种。
从KLK之后,虽然不乏一些优秀作品,但总感觉少了点儿今石洋之的味儿,我和我同学觉得燃向就得整《天元突破》啊,实验性就得整《FLCL》啊,《小魔女》前期稳定但是后期的故事线比较乏力,“国家队”就不说了,算是同期作品都乏力,矮子里面拔将军,《SSS.gridman》虽然是我近年来最喜欢的作品之一,但风格毕竟还是大众向。
00其实如果让我准确定义什么是“trigger”,什么是“今石洋之”,我也很难说个一二出来。
但《promare》确实让我找回了十年前看《天元突破》的那种感觉:首先是彩蛋,或者说是私货部分,声优上小西克幸(兄貴)、新谷真弓(姐头)等等一众老人;人设上也能找到天元突破(大哥、优子)、KLK(卫队、姐头)的影子;道具上,头盔的变形,钻头……如此之强的既视感,一下子就拉回《FLCL》和《天元突破》,我觉得这种既视感不是坏事,或者说本身就是设计风格的一种体现。
其次是分镜和作画,因为不是作画厨,所以不过多置评。
这次虽然三渲二,但是色彩、构图都令人啧啧称奇(被我朋友称之为看下去的动力),正方形的光晕、菱形的火焰、三角形的轨迹……一方面可能有作画的风格在,另一方面我觉得冰冻的设定和这样的视觉设计很搭。
但有一点我不太能接受,尤其是开局的室内动作戏,整体的暗色调,亮部是火焰映照下的救火队员,凌厉迅疾的分镜看得人有点眼花缭乱,虽然不知道如果纯2D会不会好一点(伪3D眩晕)。
动作上,碰头、合体、分解、直击,zoom out的广角近景,干净利落的剪辑,真的是爽得不行。
再次是音乐。
虽然本次选择了泽野,但是我觉得泽野这次发挥的不错?
(当然我觉得也没有特别出色,这套BGM放巨人上也能用)不会有喧宾夺主的感觉,同时燃系的氛围营造的不错。
名场面01回到内容上,这个剧本能拍120分钟我觉得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非常熟悉的故事结构,涉及诸多命题,异化,压迫与反抗,集体主义与个体利益……看到60分钟的时候,基本上故事的走向已经完全明晰了,这时候我就在想后面一小时要怎么拍呢?
一开始想做一些解读,但是发现完全没必要,跟着今石洋之的节奏走,燃就对了。
当感情继续到一定程度,无法压制,就会变成熊熊烈焰,渴望燃烧一切。
救火队员是理性的一面,是冷却一切。
boss选择的是逃避,“有那个功夫,你为什么不选择去解决爆发的地核呢?
”。
猜测一下,可能“被选中的人”就是心中抑郁之气过多可能才会被选中,在受到刺激之后,原本压抑的情感喷薄而出。
这时候该作何选择?
是逃避到一个新的环境去,还是去勇敢直面它?
想方设法去改变新的环境,但是在情绪恣意下依旧逃不过毁灭。
电影给出的和解方式是,“完全燃烧”,听起来很诡异,但是只是破坏,只是燃烧一切,这只是一种不完全燃烧,无疑是幼稚行径。
完全燃烧,是理性的燃烧,一边把自己的热情、激情传遍全世界,彻彻底底;一边是克制,用火焰守护着这片土地。
半水半油,守护与传递,一半激情,一半理性。
02当时朋友在吐槽有关加洛的角色设定,一看就是男主,爱憎分明,很中二,但是细细思考一番,相对于需要代入情境思考的里欧,男主就是一个类似上帝视角的绝对中立者。
守护他人,守护正义,救火队并不做出裁决,只是维护城市秩序,这还不算是真·上帝之手吗?
他并不像是一个变革者、反抗者,相对的,里欧才是更复杂情感更丰富的圆形人物。
但是动漫里需要这样的人物,虽然他有些二愣子,虽然从观众来看,他只能对现有的状况作出决策,只是守护城市,但剧情需要这样一个能够听取边缘人意见,为边缘人发生的人物;需要这样一个敢作敢当,直流勇进,挥出正义铁拳的“老好人”。
他就是程序公平的捍卫者。
03小与大。
从FLCL到现在,boss团的巨大机甲,与主角团的小型机器人,一直都在鲜明的对比。
boss团的巨大机甲,是力量、权威、武力的象征。
并且往往是集体的,财团的。
而主角团的往往是个体、小群体的,纤细、灵动,充满着新生气息。
很多人在逐步成熟之后,回首以往看过的番剧,总会有一种奇怪的感觉,对唯心主义战斗接受不能。
《promare》无疑也是唯心主义战斗的典型,输出全靠吼,打架不讲战略战术横竖就是干。
从某种意义上,青少年乐意去看他(这更多是出于二元价值观的正义战胜邪恶),同时这也是写给成年人的战斗童话。
在将要被磨平棱角,深夜里,谁都想要拥有对困难迎面而上的勇气。
本作里的反派并没有太多人性的光辉,相反,从光辉人物到最后的跳反无疑让他成了彻头彻尾的“恶”,隐瞒信息、镇压民众、借宏大价值观来满足少数人的利益、个人崇拜、财阀垄断、“不解决问题解决提出问题的人”……在这种情况下,《promare》成为了一部从结构到内容都彻彻底底的老少咸宜的“燃系爽片”
04其实从《天元突破》就能够感受到今石洋之在对待这一类型片上的纯粹,剧情的纯粹、人物的纯粹、情感的纯粹……即使人物形象简单、叙事结构简单、隐喻简单等等等等,他依然能创造最纯粹的观影体验。
(这是纯粹的兄弟情好吗!
)
让人开心的电影,视听全在线!
后半程直接在椅子上抖了起来。
前面会有点跟不上画面,看进去之后简直享受。
美式风格作画,同时把火元素这种大面积的暖色调改成无机质的冷色调线条和色块,用未来机能风表达燃烧的元素,太厉害了!
反派和主角组给机甲和招式取名还喊得超燃,旁白打出一种特摄片的成人中二感,一本正经的搞笑。
cp完全在我的醒脾上跳舞,肌肉笨蛋和无机质神性疯批,热血的那个是冰,冰冷的那个是火,嗑死我算了。
白发小美人还戴耳环,黑色无袖上衣,看着他就觉得好清凉。
被发配宁古塔(x)回来黑化成钮祜禄里奥那段完全打在我的好球区,破破烂烂的疯批,好涩啊!
后面双人机甲大战好宠,哪能这样啊,笨蛋要什么就给什么,什么武器缠旗啦,什么粉蓝基佬配色的皮肤,还有孩子跟你姓,捏吗太人妻了捏吗的!
我唧唧着火了谁来灭一灭😭这个未来机械感的男二也能算作一种人外,看你怎么搞了!
我的脑已经搞起来了!
配乐好牛,泽野弘之,今石洋之,再来亿次!
其实剧情没啥亮点,但又爽又狂的视觉+日系电子节奏响起来谁他妈在意剧情啊,爽就完事了。
真好啊,在炎热的夏天看一部讲消防的故事,像吃冰镇西瓜一样,清凉甘美!
本文原载于“轻之文库VOL.1”:轻之文库:【轻库娘的放映厅】《PROMARE》:“没有意义”作为一种独立的风格近日,由今石洋之执导、动画公司Trigger制作的《普罗米亚》(プロメア)在日本上映二周年之际,终于在中国大陆公映。
《普罗米亚》2019年曾在日本大受欢迎,引起了女性受众圈子的狂欢。
不过在此之前,请容许我介绍一个背景:巧合的是,该年与15年前的环境相似,因为2004年是日本独立动画的大年。
2004年,光是在动画电影方面,就有在戛纳电影节大放异彩的《攻壳机动队2:无罪》(イノセンス);因《幽灵公主》(もののけ姫,1997)《千与千寻》(千と千尋の神隠し,2001)备受世界瞩目的宫崎骏推出了新作《哈尔的移动城堡》(ハウルの動く城);初次导演的汤浅政明则以《心灵游戏》(マインド・ゲーム)向世界展示了一种截然不同的动画表现方式;阔别多年的大友克洋推出了他第二部导演作《蒸汽男孩》(スチームボーイ);因《星之声》(ほしのこえ)响彻动画业界的动画作者新海诚推出了更高制作水准的《云之彼端,约定的地方》(雲のむこう、約束の場所)……这当然不得不提,出身“宅社”GAINAX公司的今石洋之在Production I.G完成了他的导演首秀《落叶》(DEAD LEAVES),并与OVA《飞跃巅峰2》(トップをねらえ2!)《Re: 甜心战士》(Re:キューティーハニー)两部同出自GAINAX人之手的明星立于大地之上。
2004年带有独立作者色彩的动画2019年同样是独立动画电影爆发之年——这很可能是因为新海诚的《你的名字。
》(君の名は。
,2016)大热而引发的动画电影企划热潮(一般来说动画电影三年或以上的创作周期是常态),且这些作品大多数同样带有作者色彩。
文化研究学者土居伸彰在近日就如此评论过这十年来的日本动画(尤其是电影):“这十年来,我一直密切关注着国际动画界的变化。
当我以一种旁观者的视角观察日本动画时,总觉得他们散发着一种独立电影的味道。
像许多欧洲动画一样,努力对抗着迪士尼皮克斯作品的商业气息,在日本动画里,能够找得到他们独特的风格和色彩。
”[1]今石洋之自然也是耀眼的动画作者之一,站在21世纪10年代末,《普罗米亚》既总结了今石的作品,某种意义上也触及了动画本身。
“新瓶装旧酒”的高手——这是我对今石洋之导演的评价。
在我看来,今石包括他带领的Trigger团队都是这方面的高手(Trigger,也称“扳机社”,是日本动画制作公司,代表作《小魔女学园》《SSSS.古立特》等),而这也是Trigger作品拥有高度统一和高辨识度的个性,让公司本身形成品牌效应如此特征的原因之一(通俗一点说便是作品和公司容易“出圈”),类似于ufotable、吉卜力、京都动画这些动画工作室都同样有这样的特征。
Trigger走的是路人和核心观众都能获得快乐的路线:在选取题材和独特趣味的释放上,Trigger一直是好手,路人观众能收获朴素的观看乐趣,并成为作品和公司的粉丝;核心观众,又或者说是被称为“御宅族”的Hobby核心爱好者,这些人能在Trigger的作品中寻找那些被人忘却的亚文化,比如《斩服少女》(KILL la KILL,2013)中暗藏了1985年的特摄剧《飞女刑事》(スケバン刑事)的彩蛋,其中多次出现的“破廉耻”这些过时的台词配合情节又能让人想起永井豪的下流漫画。
《斩服少女》里的《飞女刑事》致敬在《普罗米亚》中,湖底的研究所则致敬了《魔神Z》(マジンガーZ,1972)里的“光子力学研究所”,片中的湖底渐渐拉开,水顺着被拉开的湖底产生了瀑布,巨大人型兵器从中出击时的画面又与魔神Z的出击方式如出一辙;更别说那双手抱胸的经典姿势“GAINAX立”。
Trigger对各种各样只有核心爱好者知晓的“秘密”套以新瓶对外“展示”,或许也因此,Trigger的作品总能给大众以新鲜感。
“GAINAX立”的传承这种彩蛋的填充是当下流行文化作品创作一大潮流,好莱坞有《头号玩家》(Ready Player One,2018)《无敌破坏王》(Wreck-It Ralp,2012)以及漫威与DC电影,日本动画则有《POP TEAM EPIC》(2018)《SSSS.电光机王》(SSSS.DYNAZENON,2021)等。
通过彩蛋,部分观众能获得故事额外延伸的乐趣,获得与创作者独特共鸣的满足感。
这类“梗作品”也通过吸取前人的创作,赋以新瓶呈现在世人面前,让新老观众都获得乐趣,取得平衡的共赢。
当然,《普罗米亚》中的“彩蛋”并非止步于此。
正如当年《落叶》是今石恶趣味的百分百的体现,《普罗米亚》作为今石阔别多年的原创剧场版动画,也是今石创作生涯的阶段性总结,自然会带有过去作品的影子。
而在本作担任人物设计的小山重人也承认,他们在把《落叶》当作创作《普罗米亚》的“假想敌”[2],这种创作原点为《普罗米亚》渲上更为浓厚的意义。
从字幕演出说起了解GAINAX的人都应该知道,GAINAX动画一大特点是关于字幕的演出。
即使如今GAINAX已经名存实亡,很多从该公司出走的创作者们都延续了这一风格,比如锦织敦史就同样也在其“大作”《DARLING in the FRANXX》(2018)运用字幕展现片中出现的机体机器的型号或名字,这也是GAINAX动画最经典的字幕用法。
今石同样也是这一风格的被影响者,《普罗米亚》中就出现多幕以粗矿的英文字体配合狂放的手写日文的“字幕卡”,笔者认为这同样也是“新瓶装旧酒”的表现。
然而今石对字幕演出的效果又与庵野秀明这些前辈们有所不同。
《DARLING in the FRANXX》中的字幕演出因使用字幕演出著名的庵野,他的字幕演出风格受到了东宝战争电影、冈本喜八导演、市川昆导演的影响。
他认为,文字(话语)作为一种记号,容易置换观者的感官印象(イメージ)。
因为影像本身是很复杂的,所以容易让人产生误解的空间很大。
若影像创作者想要加大控制观众理解影像的力度,向观众传达自己的信息时,最好也最简单的便是文字媒体。
而像是小说这种用文字构成的媒介,把握好文字换行分段的时机,读起来会让人感受到其独特的韵律与节奏感并产生美感。
[3]
东宝出品、冈本喜八监督的战争电影《血战冲绳岛》中的字幕演出,这部电影也受到了庵野秀明的喜爱,以至于在《新·哥斯拉》中冈本喜八以照片的形式客串了一个虚构人物登场除此之外,他还认为在影像中,字幕一旦出现,情报量就会大大增加,动画尤其如此,会给动画绘制的画面赋予力量,也让观众的视点一下子聚焦在上面。
[3]因此,在这种方法论之下做出来的作品,庵野秀明的字幕演出既为了纠正视觉方面的平衡感,也提高了传达信息的效率。
稍加观察就会发现,庵野的字幕大多数用于定场、时间、特殊名词标注,而庵野的心水导演冈本喜八同样也如此使用字幕,并且让现实主义的电影带有记录色彩。
而《新世纪福音战士》(新世紀エヴァンゲリオン,1995)的第25话中,字幕卡的插入有描写了碇真嗣的心象风景,文字捋清了过于凌乱的内心叙事,让观众直观地了解到真嗣的心情,也让有的观众与真嗣共情共鸣。
这些都是庵野字幕演出方法论的体现。
可以说锦织是在庵野这条延长线上的。
《新世纪福音战士》第25话开头的几cut镜头,顺序为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今石偏爱由深作欣二导演的电影《无仁义之战》(仁義なき戦い,1973)[4],这部电影最大的特征同样利用字幕演出传达信息,为本来就是改编自真实黑帮事件的故事与影像赋予记录的客观性,从而转化成真实感。
这种用法似乎和冈本、庵野等人的字幕演出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那么,作为GAINAX出身的今石是完全照搬照抄吗?
非也。
意味なし(没有意义)在讲今石与庵野的演出区别之前,笔者先分析一下《普罗米亚》的剧本。
必须要明确指出,《普罗米亚》的最大短板就是剧本。
剧本家中岛一基与今石合作的三部原创动画(其余两部是《天元突破 红莲螺岩》和《斩服少女 》)都将主角设置成处于作品世界中底层的社会角色,给予他们足够的空间向上反抗,与之对应的,他还会设置一个从故事开始就俯瞰主角的角色,比如《天元突破》(天元突破グレンラガン,2007)的罗杰罗姆,《斩服少女》的鬼龙院皋月。
在不断突破社会上层的同时,主角往往会发现天外有天,以及发现曾经俯瞰自己的居高位者不过也是仰望着另一个上层的底层角色。
在《普罗米亚》中,作为Galo像父辈一样敬畏的、最终却成了敌人的普罗米波利斯自治共和国司政官Kray,Galo在故事后半也发现Kray之上还有无法违背的“规矩”存在,那便是平行宇宙“普罗米亚”中的神秘意识,这种高次元的意识拥有摧毁地球的能量。
鬼龙院皋月对着自己的母亲怒吼:“本能寺学园就是我为了打倒你而设立的堡垒!
”中岛一基通过这种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世界观设定来呈现故事的层次感,这种模式有点像是《魔神英雄传》(魔神英雄伝ワタル,1988)《魔动王》(魔動王グランゾート,1989)这种向上打怪的故事模式,只不过中岛一基的故事非单元式,而是层层递进的,其戏剧矛盾往往是一种寓言化的阶级矛盾(《天元突破》中将故事最终极的矛盾双方粗暴地命名为“螺旋族”和“反螺旋族”这一策略,可见主创并不打算为这个故事世界赋予详细的真实)。
这种寓言化之上,从头到尾矛盾冲突与解决都相当粗暴:主角遇事不决,气势解决,“××什么的,××什么的我不管!
”——这种天真的台词更成为了中岛笔下人物的决胜句式,因此中岛与今石合作的动画中,支撑起武戏的往往是中岛赋予舞台剧感的文戏(中岛的本职是舞台剧本家)。
总之,中岛赋予主角们下克上的神话性的方式是,先设置了一个接一个的屏障框架,另一方面又让主角们对自身力量的解释有所保留(相比于《龙珠》会量化战斗力的设定,中岛会选择去模糊这些设定),因此主角不断突破屏障的时候可以靠突破“设定”来展现对命运的反抗以及主角的自由意志,从而完成了神话的叙事。
这种情况同样也出现在中岛编剧的新作《巴克·亚罗》(バック・アロウ,2021)中。
另一方面,寓言化加上天真的处事之道结果便是“一根筋”,尤其是《普罗米亚》的故事层次与前两部今石×中岛动画相当,篇幅却大大压缩,叙事节奏大大提升的情况下,剧本的叙事结构几乎从头到尾都让故事的情绪处于一种释放的状态,这相当于整个剧本都处于高潮而缺乏戏剧起伏。
某种意义上,就连影像本身都保持着“不淡定”的状态。
该片令笔者印象深刻的一个文戏是Kray首次向Galo坦白自己的行动方针时,他们乘坐电梯时对谈的那一段文戏并非使用常规的正反打镜头来拍摄,而是随着电梯的多方位移动,以大远景镜头随着电梯在由线条与几何图形构造的立体场景间穿梭游移,这种演出最大的意图在于为了不让画面安定下来,让观众的视觉感官有一丝无聊。
若说《天元突破》和《斩服少女》还具备一定的寓言意义的话(尤其是这两部TV动画前半部分的单元剧环节丰富了寓意),那么《普罗米亚》则因过度浓缩的寓言与过度饱满的内容信息,削平了故事的层次,也让寓意挥发稀释。
这部作品全方位地释放着“意味なし”(没有意义)的气息,只需要让观众满足感官刺激就行了。
简单来说,就是——爽。
这种削平似乎是有意为之的,宛如本作扁平化的美术设计就是此意图的展现形式。
这种扁平化的设计,今石说是从《吊带袜天使》(Panty & Stocking with Garterbelt,2010)开始的,这无疑是受到了极简风格的欧美动画的影响。
而另一渊源,相信是今石的动画原点——金田伊功所影响。
对景深进行压缩的扁平化处理金田伊功是日本动画界的革命家,他革新了日本的有限动画的表现形式。
金田伊功将一些运动的规律与现象高度概括,并将之在空间与时间上符号化。
其中,空间上,可以发现,与其忠实还原事物本身的姿态,不如利用夸张的造型变形与大胆的色块展现,与其是写实的立体不如通过扁平的符号性的空间来勾勒立体。
其中,在色块上,作为金田第一批簇拥者的山下将仁更为极端,也发展出了“BL影”(动画中的大色块黑影)的独特运用方式,今石的风格同样可见山下的影响;而时间上,则展现为多个大幅度的Pose组合而成的夸张运动,并且对动的时机作精准踩点。
金田伊功作画
今石洋之作画当然,如今今石早已经与经典“金田流”渐行渐远,但他作品中展现的审美,包括这种结合欧美动画的扁平化趋势,金田对他的影响依旧有迹可循。
《普罗米亚》作为他全力踩尽油门的作品,笔者认为,故事与风格的双重扁平在有意无意中获得了统一,包括前文所述的为感官刺激服务的镜头调度,叙述结构的平直,寓意的削平,都指向了“意味なし”本身——当然,前文留得悬念,字幕演出同样如此。
今石在监督处女作《落叶》中就有过许多字幕演出,不过大多数都是模仿漫画符号出现的音效文字(比如《JOJO的奇妙冒险》TV系列中就保留了漫画里的音效文字)。
这得益于日语本身就有许多可充当拟音·拟态而使用的词语,这也丰富了日本漫画的表现手法,拟音·拟态词早已经成了日本漫画的符号之一。
动画出现这种拟音·拟态词是动画对漫画文法的挪用。
《落叶》画面中出现的拟音·拟态词今石动画的漫画演出学习自《FLCL》(2001)的导演鹤卷和哉,鹤卷让今石了解到漫画独特的文法若搬到动画中会产生独特的氛围。
因为拟音·拟态词是感觉性词汇,日本漫画研究者夏目房之介认为,这一类词在漫画中既是文字同时也是绘画[5],让本身只有视觉(空间)的漫画赋予了带有时间的听觉(描绘声音的文字会呈现一定长度的时间)。
而对于本来就拥有时间的动画媒介来说,这种拟音·拟态词漫符的出现,让视觉的刺激通过具象化的听觉倍增。
不仅是今石,就连宫崎骏也在吉卜力美术馆上映的短篇动画《寻找家园》(やどさがし,2006),将拟音·拟态词“写”进了画面中,同时片中音效全部采用人声配音,通过独特的日语拟音·拟态文化,角色对周遭世界的感觉通过文字的具象化呈现给观众(此处也对应了庵野认为文字是一种直白的记号的观点),也让日本人的生活体验返璞归真。
《寻找家园》剧照今石同样也在利用文字呈现感觉。
作为漫符的文字自然如此,而另一方面,他也利用字幕演出呈现一种图形的奇观:《天元突破》中的毛笔字演出,《斩服少女 》中由字体公司Fontworks 推出的专属字体“KILL la KILL OFFICIAL FONT PACKAGE”的字幕演出,到《普罗米亚》,画面中的文字逐渐失去了原本的叙述意义。
也就是说,这些机体名字如何这些招式名称叫啥,本身并不是重点,关键的是文字作为符号在视觉上的呈现效果,尤其是后两部作品,可谓名副其实的字幕奇观,至于文字(话语)传达的信息,早已经不重要了。
相比之下,《落叶》的演出更接近经典金田流风格与漫画演出的结合,其拟音·拟态词文字演出既来自于漫画,又和今石如今的《普罗米亚》的字幕演出异曲同工,皆为了增加纯粹的感官刺激、将文字特有的节奏感化作视觉、强化视觉作用而存在。
某种意义上,不具备意义的《普罗米亚》是对同样不具备意义的《落叶》的回归。
在《普罗米亚》中我们可以见到熟悉的机器人,熟悉的GAINAX立,熟悉的字幕演出,面目全非的“金田流”,但今石早已经为它们装上了“没有意义”的新瓶,是忽略逻辑过程的感觉先行——可见今石的形式与中岛的叙事某种意义上是殊途同归的,这也是为什么今石与中岛如此合拍的原因之一。
《PROMARE》化为视觉奇观的字幕演出《普罗米亚》的大红大紫很大原因是因为女性消费者的狂热,Galo和Lio两人是敌是友若即若离的微妙关系,让本作产生了大量触及“YAOI”同人文化的二次创作。
而YAOI这个如今充当“耽美”的代名词,其词源恰恰是「やまなし、おちなし、いみなし」(没有高潮,没有收尾,没有意义)的缩写。
灵魂力量那么,在“没有意义”的形式里,又有着怎样的价值?
有意思的是,在《普罗米亚》中,呈现火这种自然现象的几何图形是三角形,然而在Galo居住的新首都中心区,就连太阳光在镜头下呈现的光斑,都采用了与城市中高楼大厦对应的矩形来展现。
矩形意味着方正,意味着规矩,具备锐角的三角形无疑更具有攻击性,这也和火的属性相似。
(在影片最后,Galo与Lio战胜Kray拯救了地球之后,光斑也变成了正常情况的圆形,可见“规矩”本身也被打破了。
)
注意一下这些正方形的光斑对于《普罗米亚》出现的火焰,今石认为火焰就是动画的本质,是一个接近原点的东西。
“这正是动画的语源‘anima(灵魂)’。
”(中岛语)[6]我们如今熟知的animation这个英文单词,正是源自拉丁文中的“anima”,也就是灵魂之意,其动词animate的意思是——赋予灵魂。
这种远古的渊源让动画这门艺术本身赋予了这种独特的意义。
Trigger这个团队对动画的理解恰恰是如此古典朴素,在《小魔女学院》(リトルウィッチアカデミア ,2017)的ED第一个画面中,便是展现了难以用词语概括的动画形变,时而液体,时而光,时而几何,时而无规矩……这些形变最终变成了一团火焰,这短短几秒恰是在证明了动画(灵魂)的力量,证明这股力量的可能性。
今石和他的Trigger依旧在寻求动画的可能性。
《小魔女学院》ED土居伸彰说:“现在不是‘生命的幻象’(形容迪士尼动画),而是‘生命的寻觅’的时代了。
岩井泽健治的《音乐》(2020)也好,久野遥子的作品也好,制作长篇的时候,会使用动作捕捉、转描这些技术的独立创作者变多了。
你要是问他们这样做的理由,他们会说想要让作品变得更加丰富。
引入一些在自己想象力之外的、异质的东西,和这些搞不太懂的东西通过‘对峙’获得喜悦,我觉得这对于今后的动画来说越来越重要。
”[7]在《普罗米亚》中,今石对使用3DCG与手绘的结合已经登峰造极,两种动画制作方式成为了创作作品的工具之一,只要能展现出理想的影像,都可以大胆使用。
这恰如当时庵野采用实拍电影的方法论弥补动画媒介的不足,可谓“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老鼠的就是好猫”。
正如今石所说,现代的动画中,“2D风格的3D”为卖点的时代已经结束,接下来是以最终输出的影像成品本身的质量来决胜负的时代。
[6]从此可见,土居伸彰的评论相当一针见血。
同样的,经典金田流在今石手里早已面目全非,但你却能在《普罗米亚》找到与金田流殊途同归的表现方式。
宫崎骏在2005年度国际交流基金会上曾经发表过如此演讲:‘对灵魂而言何者最重要呢?
’‘灵魂是什么?
’我想,这正是我们永远不变的主题,也是我们被赋予的课题。
尽可能不隐藏、不露骨、不大声张扬,在欢声和平静之中把它表现出来,这是我们现在的课题。
⑧金田在《幻魔大战》(1983)里绘制的由火焰组成的龙,也就是“金田龙”,早已经成为日本动画耿耿星河上一束耀眼的灵魂高光。
《幻魔大战》里的“金田龙”如今,《普罗米亚》再次将火焰与动画的关联抬到世人面前,在这个日本独立剧场版动画爆发的时间线。
毋论《普罗米亚》是否需要存在意义的意义,毋论该作评价如何,《普罗米亚》的独立性确实触及到了动画的核心——即使是以御宅族创作者最擅长的“戏仿(parody)”这种方式。
《普罗米亚》里的火龙注释与参考:[1]豆瓣网友gansen译,【翻译】2010年代的动画巡礼:从日本到世界——土居伸彰×高濑康司×石冈良治座谈会(上),译文地址:https://www.douban.com/note/751880160/,豆瓣,原文出自: 『美術手帖』2020年2月号特集「アニメーションの創造力」,题目:「2010年代、日本アニメから眺める世界のアニメーションとは?
」;[2]微博网友鏡聞聯播译,Febriプロメア特辑Part2,译文地址: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472697861046431#_0,微博,原文出自:「Febri」Vol.57,一迅社,2019-10。
[3]庵野秀明、岩井俊二,マジック・ランチャー,デジタルハリウッド出版局,1998-6,P147-148。
冈本喜八代表作有《血战冲绳岛》《日本最长的一天》,市川昆代表作有《犬神家族》《女王蜂》。
庵野秀明的原话:“文字是最简单的符号。
文字是思想的记号。
影像比文字要复杂,也因此存在着更大的误读空间。
所以我觉得用文字媒体去传达信息是最简单的,论文不也是用文字写成的嘛。
小说也是,像是日语的话,会通过换行的时机来把握阅读节奏。
没考虑这点的小说就会变得很难读。
只要翻开,就能判别出这本小说美丽与否了。
少女漫画也存在这种情况:分格与画面。
这可以看出作者有没有考虑阅读时的感受。
特别是排版文字的位置,那种纤细的处理会让我感觉‘真好’。
不止是漫画,单纯的图画也有。
像是《EVA》里大量出现的字幕,便是受到了东宝的战争电影和冈本喜八导演的影响。
”(冰-koori译);[4]映画秘宝ex&オトナアニメex アニメクリエイターの選んだ至高の映画,洋泉社,2015-5;[5]夏目房之介,潘郁红译,日本漫画为什么有趣 : 表现和“文法”,新星出版社,2012-3,P109;[6]オリジナル以外、やる意味なし!
今石洋之×中島かずき「燃える」アニメ創作論,原文出自:https://news.livedoor.com/article/detail/16232118/,livedoorNEWS;[7]豆瓣网友gansen译,【翻译】2010年代的动画巡礼:从日本到世界——土居伸彰×高濑康司×石冈良治座谈会(下),译文地址:https://www.douban.com/note/751967263/,豆瓣,原文出自: 『美術手帖』2020年2月号特集「アニメーションの創造力」,题目:「2010年代、日本アニメから眺める世界のアニメーションとは?
」。
对译文略有修改。
其中“生命的幻象”(The Illusion of Life)是由弗兰克·托马斯、奥利·约翰斯顿撰写的一本关于迪斯尼发展史的书;[8]宫崎骏,黄颖凡译,對靈魂而言到底什麼是重要的?
二○○五年度國際交流基金會 得獎的演講稿,原文出自:折返點1997 2008,臺灣東販,2010-11,P395。
鸣谢:本文在写到的YAOI语源,笔者最早从amuro1985老师去年的视频“【可米说】同人·御宅文化史(50-70年代篇)- 同人·御宅文化前史与CM的举办”(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43975002)获益;本文内容也受到友人——睡觉的Aho、 TOTOLO的启发。
特此鸣谢!
原写于2020年3月,修改于2021年6月。
或许这就是永远中二之魂的快乐吧,无时无刻不在抖腿的音乐,二维几何和三维建模拼接的画面,饱和度拉满的荧光糖果色,是一种全面超越当代多数动画形式与水平的“高概念体验”,只可惜一流的画面,三流的故事,看着下个时代的审美与CG,讲着上个世纪的热血中二,在这样一种全感官冲击下敷衍剧本,角色全程金手指无脑冲,反派也是套路之中披着羊皮的狼,结尾用一个吻就想打动观众,用一次重启就上升高度,只能说是故事完全服务于特效风格,剧情被压缩到为了燃而燃的程度,内外的水平割裂严重。
画风很潮,不错。
太晃眼睛了 看不下去欣赏不来
堺雅人承包我从头到尾的笑点(道理我都懂为什么他要换10条声线
没想到居然会有一个吻
嗷嗷我看了个啥?!本来是正常的日本sf轻小说然后是脆皮鸭然后是反歧视然后是神展开星际穿越?反派是堺雅人配的wsl。当然最值得称赞的是一吻定情和数字时代色彩展示,赛璐璐和张艺谋式色彩美学彻底被打入历史。我吹爆!London Stratford Westfield VUE商业上映中观看,英国腐女太多惹!
除了热血,也就只有热血了... 今石洋之的大部分作品我都很喜欢,但这个作品故事足够无聊,配色看起来炫酷而对观众不友好,打起架来,动作一块,这颜色和画块就挤一堆去了,有时候甚至有些难以辨认。
财阀军管近未来城变种人清洗利用,异次元火焰生命共振能量穿越技术,农地沙土化挖地取水行星改造机甲大战古早味救火机甲,就是结局什么水火之魂巨大化燃尽太阳系啥的太套路凑合了点,其他都蛮精彩有趣,画面元素纷杂得快把人闪瞎掉
超级爽片 一直看一直爽的那种 颗粒感的色块抛到眼球前的感觉就是一场色彩盛宴 加到打斗里面就是满满的激动和亢奋!第一次看这种画风 三维旋转镜头让我应接不暇 镜头拉长又拉近让几个主角的热血更加炙热 真的太酷了!然而剧情还是比较套路没啥新意 有魅力有苦衷的大反派 热血无脑的男一 精明的机械宅等等 如果能再深化一下剧情就更好了。
3.5。1.作画很炸,一直打啊打,分镜也很炸。2.故事看似脑洞很大,细想起来一直很赶,几乎所有的世界观、情节推进都在直给。3.堺雅人、松山研一的配音太容易辨识。
在“高考誓师一百天”下面当堂炸成一朵烟花,然后世界随之毁灭……是我儿时浪漫的梦想之一(
2020021 二星还行。为什么总有一种既视感。太重复自我了?
不要被花里胡哨的外壳骗了啊
中二魂+自带LSD效果爽片。/基情满满/窝锅什么时候才能拍出这样纯粹不带半点民族主义的爽片?
美漫和日漫都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了,工业体系成熟得让人心疼,五星全给硬实力。
我师父堺雅人宇宙第一
动画两大帝国的美帝近几年无限将3D动画和特效像真实与现实推进,而日本代表队则又一次把动画与现实的距离拉开,将其打造成梦幻与理想的代名词。这部动画的艺术表达太震撼了,在整体画风上做的减法通过光效effect和配色补足了视觉冲击。这种2d和3d的效果真的是我的奋斗目标了。科幻和日本传统文化的融合也很令人惊叹。不得不说泽野弘之的配乐的确带感,但他个人风格太强好出戏啊。另一个出戏的点就是男主的中二癌了,每次他说出羞耻台词都会感叹,不愧是日本动画啊
对画风及情节无感,甚至杂乱
看前面和后半部分的时候我看得快睡着了。整体故事展开飞快,就像把一整季的故事都塞进一部动画电影里了一样。讲实话剧本没有任何新意,套路的故事套路的人设。主人公的热血笨蛋人设,不知道是文艺复兴还是为什么,但怎么看都有些过时了。演出依然酷炫爽快,不过分镜切地太快,加之我坐在前排,眼睛没有跟上。而且总体来讲,对今石洋之的片子看得太多,实在审美疲劳,导致打斗的时候昏昏欲睡。亮点是最后男主男二的深深一吻,这对cp糖我表示我吃,也算是为数不多我喜欢的亮点。总体来讲风格依然独特,但放在今石洋之的片子里没有什么亮点。对没怎么接触过今石洋之的人来说不错,对老观众就差口气了。
看得让人上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