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张国立主演的电影《一切都好》正在热映之中,电影除了以家庭、亲情为主线煽情外,还如实的表达了现在的婚姻观与恋爱观,对于女儿与其“女友”的拉拉身份也给予了暗示性的接受与理解,大有颠覆传统与破旧之势...... 张国立接受默许了小女儿的“女同”拉拉身份 电影《一切都好》里管治国(张国立 饰)的小女儿管楚(叶一云 饰)与女孩同住并不为奇,但是影片并没有仅仅把这名同性女孩表达为“室友”,而是有着某种爱恋与暧昧的“亲密之人”——拉拉(女同的意思)。
这个或隐或暗的一个桥段,在现在开放的年代观众都能看得明白,但是当父辈们看出这个破绽时会有何反应?而张国立此时在片中做为老一辈的代表,终于也明白了小女儿独身在澳门一直没有男友之讯的隐情。
他没有发火、没有生气,只是在看到他们亲昵的瞬间后为其做了一桌好吃的,还为其摆上一对碗筷,留下纸条离开了她们的两人世界。
随后,在后面的剧情里张国立再提此事还说:“和你住在一起的女孩我看并不仅仅是朋友那么简单,不管是朋友也好、其他也罢,在一起总归有个照应”,这或者算是对小女儿管楚与其女友的关系有了默许与接受的意思。
影片很显然是采用艺术手法来处理了父辈们对于子女们在性取向问题上的态度与反应,但现实生活中,父母其实更多的可能会在知道真相后会暴跳如雷、气的晕厥,该片以这种方式来解决父女矛盾也有包容理解拉拉群体之意,所以现实中的拉拉女同父母应该像影片中的张国立一样来看来想,因为年轻人的生活,父辈们很难再次理解并融入,这,可能就是他们想要的生活。
他们伪装的生活对父辈们来说可能很好,但对他们来说可能很遭! 善意的谎言:真相到底该不该隐瞒父母? 片中管治国的大女儿管清(姚晨 饰)与老公(张译 饰)因为有小三介入两人离婚的事,还有小儿子管好(陈赫 饰)出现雪崩的事,这些事到底该不该将对父母隐瞒?或许善意的谎言出发点真的很好,但伪装出来的表相,假如被真相打破后,对父母的打击可能是更大、更致命的。
还好,电影一直采用了喜剧手法,没有让不好的事情发生,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善意的谎言存活期应该有多久才好呢?真相到底该不该向父母隐瞒呢? 比如电影中管清、管全(窦骁 饰)、管楚三个人,他们分别是婚姻、事业、性取向等三大群体的代表,他们明明过的不好,一直跟父亲说“一切都好”,这种伪装起来的好到底该不该向父母隐瞒呢?善意的谎言到底要不要继续呢? 亲们,你的婚姻真的好吗?你的事业真顺利吗?你的爱恋对象真的选对了吗?你是不是也在跟电影中的他们一样用“报喜不报忧”的方式来说自己“一切都好”呢?欢迎互动评论!(文/常有才)
一曲中国高速铁路系统的赞歌。
所有的旧都不够旧。
老四合院没一件东西是老的。
地面儿严丝合缝的空心砖,堂屋门儿国旗红的大油漆。
可着北京城,一户人家住这么坎儿新的骨灰盒似的院子,你告诉我丫是一“伟大的地质工作者”?
地质部部长吧?
这也某种程度上解释了80年代还能一股脑儿生四个孩子的问题。
书架上装模作样摆着奖状和几本书,堪比二十四史当墙纸的土炮企业家。
老物件没一点儿凌乱,整齐码放在沃尔玛货架上。
翻开相册还装模作样吹一下土,道具组整个儿开了吧。
还告诉我“老相册,你看都发霉了”。
您是不是二五眼,每天在书架上浇花儿?
四个娃齐茬儿大,不知道哪儿找来这么四个倒霉孩子小孩儿大人一起演。
身在祖国地质一线工作,一年回家内射一次生出四个奇行种,你老婆没法儿不早走。
长大了个个儿善解人意地离京奋斗有苦说不出,留给爹一进天坛边儿上的豪宅装老干部逼。
你支楞着眼皮子看看《饮食男女》,你看看《我们俩》,你看看《洗澡》,然后抽自己俩耳刮子先。
祖国城市多美好。
中产阶级幻梦里,一个20寸拉杆箱还装着文学作品就能走南闯北,为了装老年危机还要在路边靠着箱子睡着,为了剧情天说黑就黑,不给你眨么眼儿的功夫都。
梦都倍儿精准,找谁就梦谁。
你那么想你媳妇儿,怎么不梦梦她?
免得火车上勾搭高龄川妹有负罪感么?
拍个天津暗巷子想弄点儿关心底层的情怀?
你回头看看《耳朵大有福》,然后再多抽自己几个耳刮子。
所有台词都是微信微博里面最没内容的假话空话套话,编剧连个段子手都当不好。
中老年公路片里,之前看过张元的《落叶归根》觉得不够好,到处有粉饰太平的痕迹。
但比起本片,刘老根背尸历险记简直是神作级别。
《一切都好》充斥的反智气息,早就造成比构建一个虚假和谐社会恶心得多的效果。
千万不要有傻爹看了这片儿踏上旅程,我跟叔叔您保证那是一条不归路。
我国有多危险,新闻联播都能告诉您一些比本片真实的信息。
张国立估计是皇帝演多了,连《一声叹息》里面那点细腻都丧失。
作为观众,100分钟从头到尾都被这个中年直男癌用白痴的眼光盯着,生不如死。
这片的好处在于,如果你觉得你爹是个傻逼,那你就去看吧,这个爹绝对比你爹傻逼。
此角色毫无灵魂与个性,除了一堆守旧革命家庭观堆砌之外,其他没了,没深度,平的。
四个孩子看来全部是老婆和邻居同事偷情所生,也正好解释了他为什么看着孩子们都生分。
没有过去没有未来,没有癖好没有职业,没有任何一个活生人的一点要素,习惯动作,爱吃食物,既往病史,工作经历,小癖好,全没有。
简单说张国立饰演的是一个男厕所门口的那个标志着性别男的没面目的小人儿符号。
少他妈跟我说地质工作者,你见过这么细皮嫩肉的地质工作者?
妈妈呦。
(张默是个比他爸好得多的演员,出事儿,可惜了。
)其余角色不一一说了,都一个德性。
这是一个“妈妈我给你洗脚”之类公益广告注水后扩展成100分钟的影片。
鸡汤都不是,鸡精冲开水。
贯穿全片的线索也就是那本回忆录,运笔简直是一篇工作报告或入党申请书。
这文笔还要把家史写成章回体?
“她是一个天生的舞者。
”我就艹你妈了,1987年中国什么样,有“舞者”这个词儿吗?
所以本片我唯一感谢的角色是那个间接导致回忆录泡在雨水里的贼。
谢谢你那销魂的一刀,让我感受到了陌生人的暖意。
事情的开始是这样的。
先是头几天看了管虎的《老炮儿》,然后电影资料馆元旦的开门戏在500人厅放映我最爱的《钢的琴》。
作为郭利斯马基+库斯图里卡+lube 粉丝自然早早买好了皇帝位去看不知道是第七遍还是第八遍。
《钢的琴》里面诸位东北老爷们在固定机位下骑着摩托车去文化宫追打小青年儿的桥段,看得我热血沸腾。
心里说张猛就这一小段儿,拍的就比《老炮儿》整个都好,好出档次。
出影厅迅速买了夜场《一切都好》,想把张猛的猛劲儿续上。
然后就岔气儿了。
我不知道张猛怎么想的接了这么个本子,就好像宁浩《心花路放》我宁愿相信他就是为了商业上成功一次,我觉得张猛不至于有这种跳水式的堕落。
可能想拍个贺岁片,趁着市场好,再朝主流靠点儿,然后慢慢憋大招?
一定得是真的,一定啊。
单看这片儿的话,这片儿到底有多差呢?
这么说吧,片儿里面那个鹩哥都没《老炮儿》里面那只演的好。
最后一句台词还是它说的,我分分钟都想捏死它。
张猛的镜头语言还能看到一点儿,但大多数时候我实在懒得注意了。
有人把屎戳上一面瑞典国旗,然后端给你吃,告诉你这是宜家的瑞典肉圆。
你肯定是冲上去把丫挺的往死里抽,而不会去在意那面瑞典国旗有多么正宗,对伐?
唯一的笑点。
张国立心脏病在医院抢救醒来后,姚晨趴在床边,第一句还是第二句话就说,你小儿子,雪崩给埋了,爸您可千万别着急。
我噗嗤一下乐出来。
原来不止我一个人希望他死。
短评是,我花45块看了1小时40分钟可口可乐回家过年的春节广告。
最要命的是,还没有可口可乐。
2015年的第一部电影,本来是冲着张猛去看的,冲着期待来说应该是失望了,回家后又把美版看了一遍,刚好趁着有印象说一下。
整体剧情和电影节奏上都相似,不同的是美版的david(对应《一切都好》中的陈赫角色)死掉了,是在老爸突发心脏病后的一场戏中得知的。
总的来说电影老父亲的形象是主要塑造的,儿女以及其间的关系是辅助的,对于讲2代人关系的电影中,剧情是相对薄弱,但和观众较少距离感也是加分项,很多表达需要细节和人物表现力去支撑。
所以下面去拆解一下细节和人物塑造上的不同:其实张国立的表现力不弱,但是在很多细节上的差异使一切都好在这个重点角色上没有得到加分。
比如开场中,美版就是德尼诺默默收拾东西打扫卫生,诸多准备都在暗示剧情的进一步发展,而一切都好则直接抛出了答案(整部电影很多时候都是借角色之口去抛出答案);在超市选酒的一段关于“children”的表达在玩笑之余暗含了在父亲眼中儿女永远都是小孩子,使得后面小孩形象的屡次出现不会那么突兀;列车上的戏,美版很聪明的带出了老父亲的职业,同时暗含了其与社会变化的脱节,虽然两个版本中都有幽默的成分,但一切都好不知道想要表达什么……借此说一下父亲职业不同的设定,美版中更多强调父亲辛苦的工作养活了4个儿女还因此积劳成疾了,而一切都好中则主要说父亲是伟大的地质工作者,每一次儿女提到这一点的时候都有种暗示父亲为了事业不顾家庭的感觉,反过来父亲有点咎由自取的意味,当然这里且不论好坏,毕竟中国确实不乏这样的例子。
接下来到了老父亲造访david住处的情节,仅提两个细节,首先这里出现了第一个小孩子的形象,也就是老父亲回忆里的儿子形象,但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david儿时形象没有出现与父亲的预言沟通,只有画外音,另外出现和消失都比较流畅;另外,这里老父亲拿出了准备好的信封,信封里装的什么成了悬念,悬念的带出是信封明显每个子女都有一个,同时借留言内容说明了是一个惊喜。
在一切都好中,老父亲见到大儿子的年幼形象时影像风格变化较大,同时和大儿子的直接对话也让人有一些突兀的感觉,同时在后面还安排了一段老父亲和大儿子的互动,似乎为了暗示大儿子的处境艰难,但疑似托梦的形式让人觉得奇怪。
好了接下来到了大女儿这里,这里是父亲旅程中第一次和子女直接接触,大女儿此前也是不知道的,因此见到父亲首先还是很惊讶的,应该说基于正常的反应还有些喜的成分,而这里父亲看到女儿的形象再次出现了女儿幼时的形象,不同的是,这里的蒙太奇用的很到位,记忆中的形象到现实形象非常顺畅的完成了转换(用到了一个遮挡物进行转换),到了大女儿隐瞒的部分(关于和丈夫已经分开),大女儿让丈夫回来圆谎,丈夫在出场的时候和女儿表现得可以说天衣无缝,真正败露的是他们的儿子(老父亲的孙子),在饭桌上及其后反而是他的表现暗示了父亲已经不属于这个家了。
而一切都好中,首先姚晨饰演的大女儿在看到父亲是没有惊讶的意思,反而有一种脸上写着麻烦来了的感觉,考虑到儿子首先叫了妈,但是感觉这里的处理依然比较奇怪,而其后和丈夫的离婚事实也是很明显的抛出,比如和丈夫进家门前还在吵架,吃火锅时自己较为强烈的抗拒反应,再到电视背景音的强烈暗示以及和父亲的对话。
总之好的情节设置不是去反复强调一个事情,怎么学会潜移默化的去回答观众的问题才是比较重要的。
到了小儿子这里,这里更多是对话展现,但是比较重要的是,这里的小儿子形象的不同,美版中直接表达了父母对儿女的期望与现实的反差,很多时候这种现实的落差就是生活而已,但父母总是想着子女成龙成凤,一切都好中,更多的是父亲对儿子抛弃稳定的工作和生活而转去辛苦创业的不解;同时在关于不要抽烟这个细节中,美版中的小儿子与父亲争执后说道“我戒烟了但不是因为你想我戒而是因为你认为我做不到”,借抽烟这件事把小儿子的性格和两人的关系都说明了,而一切都好则没有特别之处(反而是张国立抽雪茄遇到张一白扮演的卖艺者比较抢戏……)另外一个细节,四个子女间的联系实际上也因为父亲的旅行而加强了(从电话沟通中可以看出),这一点对于ending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接下来父亲等车错过时间,遇到流氓被踩碎药瓶都暗示了一种远离自己熟悉的社会的感受,同时也铺垫了之后心脏病发然后在昏迷中梦到自己和儿女齐聚一堂的高潮段落。
在父亲去见小女儿的过程中,小女儿的秘密其实是自己已经有了女儿但不确定性向,这一段也比较顺畅,也是从细节上展示了女儿的秘密,比如父亲在豪车上期望女儿找个男人而女儿在介绍jilly时的短暂停顿,在后来的房子里找到了婴儿不是jilly的证明。
相比之下,一切都好就不能再直白了……可以说小女儿简直是要直接向父亲出柜而不是刻意隐瞒,同时小女儿梦想和现实的差距似乎在弥补小儿子那里没有讲全的部分。
另外一个细节,在和儿女的沟通中,父亲很多时候用“that's not true”来应对,表现出两代人认知的不同与沟通的隔阂;而一切都好中是直接抛出父亲职业特性(经常出差)来表现与儿女沟通不足,另外更多是让母亲承担了管理家庭的责任。
到了高潮部分,应该说这个部分是最显突兀的地方,因为父亲在梦中是和4个子女的幼儿形象进行对话和互动的,这里揭示出了子女隐藏的秘密,也从父亲的角度(毕竟是父亲的梦)展现了其认为他们关系不紧密的原因。
大雨的出现连接了梦与现实,转换流畅,同时也给人造成了非常压抑的感觉,暗示了噩耗的到来。
最后在医院里抛出了长子去世的噩耗,应该说这里有着置之死地而后生的作用,此前长子的信息一直出现在电话沟通中,并没有到生死成迷的地步,而最后的转折则有比较好的戏剧效果。
最后出现david的画(电线杆)应该是最温馨的一幕了。
一切都好的高潮设置部分则较弱,而最后长子的角色也是大难不死必有后福的结局,转换太快,特别是大难的部分就好像让父亲直接跳过了(前面还托了梦……),最后就直接是大团圆结局了。
总的来说一切都好里的客串明星真抢戏……范伟、王千源、张一白、贾樟柯、邬君梅……絮絮叨叨说了一堆,其实有一些细节还没有分析到,部分内容也有两部电影强加对比的成分(毕竟就是1V1的PK。。。
),不过就先说到这里了。
前些年古装大片票房好,接着爱情喜剧票房好,后来青春校园票房好,最近喜剧片票房好,有人说中国观众进电影院的心情是因为避难,也不无道理。
于是好多年了,没有一部真正具有商业属性的亲情电影出现在大陆的银幕上。
独生子女一代不知何谓手足之谊,随着社会发展带来的人口迁移,也让父母变成了故事的背景色。
甚至在太多的都市电影里,主人公都是孙悟空转世,对原生家庭只字不提,遇到的问题与挫折就算是性格所致也是凭空而来。
在当下国产电影的叙事中,亲情,成了一种久违的情感。
《剩者为王》中,金士杰饰演的老父亲一段6分钟的独白成了好多观众为这部电影叫好的理由,对于一部爱情电影来说虽然有点违背初衷,但好演员只要将人人都明白的亲情表达出来,不用费力,一击即中。
沉浸在这样的段落里,虽然悲伤,也有一种心灵被抚摸的温暖。
亲情让每个个体知道自己是被牵挂,被爱的,在喷涌而出的情绪中其实有一种慰藉,感受到踏实的力量,比起没心没肺的哈哈大笑,更沉浸也更有力。
《一切都好》由曾拍摄《钢的琴》的导演张猛执导,讲述老父亲管志国,辗转全国各地去看望自己四个子女的故事。
这个故事结构是珍珠项链型的,旅途上遇到各种小情节,每一个孩子又组成单另的闭合结构,每个闭合结构中需要迅速地完成相见——隔膜——理解的过程。
由于亲情关系是假定的深度认知,儿女的成长与社会的剧变给老一辈人带来的是打破认知,调整认知;同样,父亲的到来给儿女带来的是一次对话的机遇,是选择直面还是逃避或者隐瞒,也需要感情上的互动与推力。
于是,对于这样的结构,剧本和表演是电影的重中之重,铺垫不够难免会觉得生硬。
编剧将老父亲设置为一个“地质工作者”,年轻时常常不在孩子身边,对错过孩子们的成长心怀愧疚。
这个人物设置对于大部分中国家庭中的父亲缺失建立了广泛的共鸣,很多中国人回想起自己的童年,父亲的面貌都模糊不清,这是一种社会情感,于是近些年关注“爸爸在家庭中作用”的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爸爸回来了》聚集了极高的人气。
回想整部电影的剧情设计有因商业性需求存在的不合理之处,但值得一提的是这是一部少见的双向观察的电影:四个孩子在现实世界的生活状态有父亲缺席带来的因素;而缺席的父亲也因为在孩子成长期时的疏离,并不真正了解自己的亲生儿女,这也留出空间构建了一个孩子童年时的模样与垂垂老矣的父亲对话的梦幻情景。
这条主线之外的电影空间,非常漂亮,尤其是天真无邪的孩子面无表情地说出成人生活隐痛的段落简直令人叫绝;再加上终不能逾越的时代差异,两代人的对话更显得生涩与丰富。
离婚、创业、性向、寻找自我,这些与现代社会呼吸与共的词汇出现在电影的核心故事中,急剧变化的社会令年青一代无法从自己的长辈身上获得珍贵的经验值,亲情在大部分时刻显得爱莫能助,这是电影描述的现实,也是激起观影者共鸣之所在。
于是在寻找之后,父亲愈发孤独,一个萍水相逢大姐的几句劝慰反而弥足珍贵。
儿女们听到父亲回忆录里自己成长的点滴,就像一次回眸,对现实更多出几分反思。
张译饰演的离婚丈夫与姚晨饰演的大女儿一起陪父亲吃火锅的一场戏,令我潸然泪下,粉饰的现实与父亲回忆录中岁月深处的美好两相对比,心知肚明的父亲不忍揭穿的温情在言语动作中皆有体现,三个演员细腻的表演令人过目难忘。
现代生活像一列疾驰的火车,将奋斗的年轻人带入他们自己尚且应接不暇的生存中,然而在站台上的父母,只有“举目远望”这一个动作来表示爱意和关心。
那些迫不得已的谎言不是隐瞒,是无法切身体会的缓冲带;那些令人尴尬的真相不是触目惊心,是新的生存法则;那些不能再重演的亲密无间,是父母之爱的本质。
当看清了这些之后,两代人之间的沟通与爱,真的是,一切都好!
<图片1> 我是一个自相矛盾的人,前一秒还在对文章、陈赫的行为翻白眼,下一秒就连看了两人的两部电影。
文章参演的《美人鱼》之前已经谈论过,不赘述,且容我谈谈新看的陈赫参演的电影《一起都好》。
《一切都好》讲述的是父亲和四个子女的故事,影片很温暖,是我这段时间最喜欢的电影类型。
电影中,张国立饰演的老父亲是个性子特别慢的人,一个人独在住在大大的院子里,每天就盼望着四个子女能得空回家见见他。
说好的周末一家团圆最终没能实现,四个子女一个都没能回家,张国立这个老父亲也就此踏上了探望之旅,挨个看看这四个漂泊在异地的孩子。
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生活,他们对自己的父亲或多或少是有些抱怨的。
而作为伟大的地质工作者,张国立在孩子们的童年里缺席了太长时间,即便他想通过写回忆录的方式来填补记忆空白,但是每一个子女都对这样的做法有不同的看法。
因为有四个子女,所以在线性叙事的过程中,很多细节都要重新把握,避免表达方式的雷同。
在这一点上,印象深刻的细节表达有两处,第一处是电影开头四个子女分别打电话说不回家的情节处理上,每个人都说类似的话语,但是镜头表现上却不显得累赘,第二处是捧读张国立已经写了一部分的家庭回忆录,每个子女读回忆录的方式都不同,这些细节的处理让我感到了导演的用心。
“和孩子住一起就烦,孩子不在身边又想念。
”絮絮叨叨的张国立就这样带着思念离开了自己的大院子,踏上了探访儿子女儿的旅途。
小儿子陈赫失联,大女儿姚晨遭遇婚姻危机,大儿子窦骁在创业中蹉跎,小女儿叶一云则在澳门迷失,不知道是继续坚守,还是换一个梦想。
四个子女都报喜不报忧,甚至见了面还用谎言来遮掩自己的不堪,如此笨拙的父子表达,让人唏嘘,却也足够真实。
每一个人都在和自己妥协,都在和祖辈、父辈的交流中寻找最舒服的方法。
即便之前的梳理注定要用陪伴和沟通来填补,但是有太多时候你会发现,每个人都坚持着自己的想法,尽管名义是“为你好”,但是有些“好”真的无福消受。
两代人甚至三代人有不同的价值观和审美取向,他们看待生活的方式如此不同,终究是难以尽善尽美。
我越来越不愿意说话,不愿意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努力地去迎合所有人,特别是我认为重要的人。
到头来却发现,很多事情无论多么努力,都达不到预想的结果。
不要误会,我说的只是亲情和友情。
《一切都好》没有逃避生活中的难题,用最大的包容力展现了回归家庭的美好。
没有人会按照你的要求去生活,不要去试图去改变别人,有时候微微改变自己,生活的美好便纷至沓来。
《一切都好》 居然让我看哭了。
“一切都好”这好像是我大学往家打电话的时候爸妈最爱说的话,后来踏入社会了 这成了我给父母说的最多的一句话。
这电影 就是一个老父亲(其实也不算老)去找自己子女的旅行回忆录电影。
退休在家的地质学家管志国非常爱自己的四个孩子,但却总是拙于表达,多年来一直通过妻子跟孩子们沟通。
妻子去世之后,他才恍然发现跟孩子有了距离。
一次家庭聚会,天南海北的孩子们却不能回家。
于是他只身辗转全国各地,去探望他的那些“自以为是”的“大孩子”们,期间发生了很多令人笑中带泪的故事。
父母希望子女们有出息 真有出息了吧 又没有时间陪伴。
这样够和养孩子一样在一块儿的时候烦 可是一分开又想。
哈哈。
张国立饰演的父亲听说子女们都不回来了那种落寞的背影 让我想起去年百事可乐的广告。
四把钥匙是一个做父亲的最深沉的挽留和告白。
这一部用子女们善意的谎言编纂出的父亲的“回忆录”里饱含辛酸。
整部电影色彩相当好,台词又很幽默。
笑中带泪,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父母再老也是父母,子女再大也是孩子。
我只怕我们跑的太快 太急,忘了开始的目的是什么 忘了彼此曾经的好。
只可惜排片量太少。
很值得一看。
平平淡淡简简单单。
非常细腻的小人物的刻画,有些沉重。
从一个普普通通平平淡淡的家庭入手,逐步掀开,孩子们都长大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却在现实中被磨灭,老人家说看不懂现在人的生活,其实每个人都看不懂,都是被大潮流涌进来了,不知道在为什么活着。
老人家出发前,脑子里想得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就是为了弥补之前无法陪伴孩子们的时光里发生的小片段,这么简单的愿望在现实中却没能实现,孩子们报喜不报忧,“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能与人言无二三”的悲凉感。
看完后才知道是张猛导演的,感觉这风格不太像他。
王千源客串一下,演技很好。
姚晨和张译演的也很好。
平安夜计划之外地去看了张国立的新片《一切都好》,悄么声儿地就上了,原来是90年意大利电影的翻拍再翻拍,在年末看这个题材还蛮应景的,毕竟圣诞的含义远不止爱情嘛。
剧情做了不少本土化的改编,然而比较难得地保留了同性恋设定,虽然张国立本人接受采访时low了一把,影片里也处理得十分含蓄。
雷的是那款APP,突然汹涌地全屏出现时,我实在忍不住用爪机偷摸查了下是不是真有这么个神奇的玩意儿,还好没有…不然这广告植得也忒硬了…叙事走的是平淡中见真情的路线,节奏偶尔感觉像公益片,看得尴尬症发作,但总体观感不错。
熟面孔一沓沓地出现,倒是更增加了亲切感,王千源饰演的小吃店老板要是直接端上一盘饺子就可乐了,然而最有记忆点的居然是贾导,“你跟了我,follow me, my body, my money, my everything……”估计往后一年内看到他都会想起这不紧不慢的神台词。
影片本意应该是呼唤亲情,常回家看看,却让我想起家庭中父亲角色的缺失,而且看来还是比较全球性的问题,不然两部不同地域的前作不会都是高分,至少说明都有一定的共鸣吧。
以父亲写回忆录为线串起整个故事,可很多细节都要问孩子本人才知道,虽然他的确很深情地写着,文笔也很好。
里面有句话大意是:我们这代人呀,大半辈子都献给了工作,忽略了家庭。
我不禁在想,似乎不止那一代人,新的一代也有很多也正重复着这样的缺失吧,这其中又有多少人能有片中父亲一样的包容胸怀与自察意识,愿意做出努力去缝补与子女们曾有的误解与情感裂痕,而不是真正等到为时已晚,毕竟,靠负疚维系的任何关系都不是健康的。
这个角度也许比热热闹闹的大团圆结局更加有意义。
这部电影正如我们正在吃满汉全席,上完菜后服务员为我们特别赠送了一盘青菜,最特别也是最廉价的却也是最醒目的那道菜。
无论我们在外人看来长成如何顶天立地的模样,在父母眼中,我们还是孩子,还是需要他们来挡风遮雨的“乖宝儿”。
老管信封里只装着家里的新钥匙,最后团圆宴则通过背诗的幽默细节暗示他费心的准备。
是啊,咱父母那一辈,大多不习惯大张旗鼓地外放式情感表达与情绪宣泄,或许因为如此,我们这些子女才更容易忽略他们的心意。
事业有成家庭受挫的女强人管清(姚晨饰)、迷失自我受困孤落的管好(陈赫饰)、孤注一掷艰难创业的管全(窦骁饰)、远离家人奋力打拼的管楚(叶一云饰),这些天南海北的“管家人”带着与我们类似的生猛劲,去活、去爱,他们也同我们一样,忍受着生活缓慢受锤的过程。
相似的,还有我们对家人报喜不报忧的态度。
你放心,我很好,一切都好着呢,你们好不好?
但哪里会真有那么好。
以爱为名,我们和父母间隙渐长,越走越远。
可说出这一切,真有那么难吗?
或许我们只是敌不过内心小小的骄傲,希望在父母那里早点成为不惧风雨高空任翱游的苍鹰。
但我们能给予彼此的时间,确是在不断变短。
看你们慢慢老去,两鬓斑白,我无能无力。
希望未来的路,终可以陪你们,一起慢慢走,不带欺瞒,坦率自然。
我记得大二那年我整个人有很多负能量,谁都看不惯,不喜欢别人一系列不符合我价值观的事,当然我没有到处咬人,只是在心里默默不满。
于是趁一个短假回了趟家,具体那次回家做了什么我不记得了,但是回学校后发现自己心情好了很多。。
看到的事物都很可爱,也乐于和同学交流。
那种愉悦的心情让我做出什么事情说出什么话的时候都对自己惊讶。
但那似乎是最后一次,回家为我加了油、补充了正能量。
临近毕业前因为考试的焦虑和故意压抑的和别人交流,使得我前所未有的抑郁。
于是我想回家让自己别再这么消极负面。
但这次家却完全不再让人感到温暖安全,而身上似乎总有沉重的负担。
父母都倾向于及时享乐的性格,不在意家里多乱多脏,没有多少存款,对我和弟弟都略有点吝啬,而自己买衣服、吃喝、抽烟喝酒都不在意 ……这些我都可以接受,于是我每次回家首先几天的任务就是把家里的卫生打扫好。
然而今年有了让我更加不知所措的事,父母之间动不动就会有的争吵、酗酒、说一些贬低别人的话、古怪的脾气……为此我在除夕夜里还哭了一场,导致今天大年初一一直特别火大。
我不知道这是为什么?
不知道我该怎么办?
为什么要让我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为什么要做那些愚蠢无聊的事,为什么别人的家庭那么幸福和睦我们家要这么……不顺、尴尬,为什么我的爸爸不像别人那么疼女儿。
我不知道是自己哪里出了问题还是谁出了问题,我不知道是什么问题,我不知道什么才是对的,不知道怎么去改变这样的现状。
因为爸爸他脾气倔强,说起话来不高兴了就不说话,实在没办法去把事说开,就算说开了之后也不一定就真的会遵从。
所以无比期待未来,期待我能自己独立的时候。
年前一直在做家务,包括前段时间在学校做事,今天时间终于是属于自己了,于是我看了这个想了好久电影,因为比较喜欢姚晨吧,她是第一个在微博上关注的人,也是个可爱的人。
印象最深的是爸爸在地下通道中被抢后晕倒在楼梯时,梦见自己和四个孩子坐在雪地里说话的时候。
说起妈妈对爸爸曾经是报喜不报忧,我突然怀疑,是生活就是这样的吗?
我所想象的那种完美生活是不存在的吗?
它简直成了对我的一种折磨。
应该多看看其中好的方面吗?
我想如果我痛恨它就该不遗余力的去行动、去改变,不要花费一分一秒来沮丧发愁……我潜意识里也是不相信自己可以做到的,这就是在骨子里的不自信吧。
我不相信自己现在可以去做,我怕自己没有勇气,不相信自己能有好的审美买到漂亮的衣服,不相信自己能说流利的英文,不相信自己能早起,不相信自己值得许多美好的事物。
罢了新年,学会自信吧,这个很重要。
美好是有的,理想也是有的,我也相信我能通过努力得到自己想要的,尽管过程艰辛,但是我会努力争取的。
张猛你这片煽情过度,张国立那几段台词真没必要。过犹不及。
剧情还不错,子女对亲人总是说一切都好,其实各有各的烦恼。
真实、细腻又平凡的故事,平凡到在银幕上看起来有点矫情。可还是很希望看到更多这样的国产电影。
不知道现在人都怎么评价电影的,逻辑上的一点儿硬伤不至于揪住不放,反正电影看的我热泪盈眶。张猛对于镜头的纯熟,对于演员表演的克制,我都喜欢。
匠气,生硬,很假,很虚,空洞,毫无说服力。唯一值得称赞的一点就是不矫情不做作,但除此以外,比意大利版和美版不知道差到那里去了 #简直无法相信居然是牛逼电影《钢的琴》的导演张猛的新作,三观尽毁#
原版的样子有,但是还是没挠到那个点。不过竟然lgbtq了一把。
与国外原版相差太远,片里呈现的仅仅是景象,完全没有运动
18影70。有张国立那么大的四合院,当然一切都好了[微笑]呵呵,其实电影还是不错的。
平铺直叙,拖沓乏味,钢的琴是超水平发挥了吧?
不完美的生活
看的点映,水平不如钢的琴,前后画风有些不一致。
改弱了……当然导演一定有无奈。这个故事太有生命力,第三次看到还是热泪盈眶,希望可以看到更多优秀的版本。
刚刚看了点映,剧情温暖但略显平淡,也算是年底恶俗商业片狂潮中的一缕清流吧。
很温情,子女在外报喜不报忧也是人之常情,生活不易,且行且珍惜。7分
你确定这是张猛拍的?《耳朵大有福》和《钢的琴》的导演?真的不是冯巩吗?
改编自《天伦之旅》看起来似乎显得有一点点平淡,但是整体给我的感觉说不上来的舒服,让人会心一笑。
离家在外的人,总是要掉眼泪的。如意不如意。都会过去。
分明是一部国产家庭伦理电视剧!
结局太假
其实就是一部讲述亲情、人心和团圆的公益电影。但是,你有过出远门之前对着家里的相框说话和道别的经历么?我有;你有过对最亲的人至终也没有告诉对方一些真相,以免其担心的经历么?我有。所以,我还是喜欢这个像电视剧一样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