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看完第一集,从节奏和内容上看,还不错,节奏很快,内容也没有太做作,每天看一集。
但是,怎么感觉,有点刻意学习吴京的劲头呢,吴京是不错,但是不能成为军人的刻板印象。
后续希望不要有过多、刻意的表现儿女情长的剧情,后续再来评价。
正好现在正在读《毛泽东军事文集》《粟裕兵法》,希望能通过这部剧,对毛泽东军事思想和战争战略战术有个更加感性的认识。
有更多的思考再来分享。
最新播出的电视剧《上甘岭》大家看了吗?
初看还报有迟疑态度,真没想到,随着剧情的进展,竟也越看越上头,甚至从一开始质疑剧中志愿军战士们的英勇表现是否有所夸张,电视剧到底有没有去考察真实历史?
到后来自发深入了解那段真实的历史。
经过查阅才发现,《上甘岭》服化道绝对是经过了深思熟虑和精心考量的,考量到什么地步呢,是稍微搜索一下相关内容,就能看到45师政委聂济峰将军在回忆录《上甘岭——攻不破的东方堡垒》里留下的宝贵照片。
在这些照片中,战士们的衣着虽然并不光鲜亮丽,但却都整洁干净。
所以啊那些吐槽衣服干净的人可能张口就说根本没有认真去验证,或者对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存在某种刻板印象,认为只有在战场上必须脏兮兮的破破烂烂的,才能体现出战争的残酷和艰辛。
然而,这种认知是错误的,也是片面的。
证据摆在眼前,不会还有人看不到吧,再多奉劝一句,如果是为黑而黑,我觉得趁早收手吧,毕竟每次被打脸的滋味应该不太好受吧。
从第一集的战斗场面看,真实性挺高的,完爆志愿军两部。
越往后看,越觉得这片子好,战争片天花板级别。
既有军事民主的激烈交锋,也有军事创新的辩证思维。
从20集大反攻开始神剧化,扣一星,建议可以不要看了。
这个片剪成8集左右足以,历史剧毕竟创作空间不大,就这么多素材,一定要排太长,注定要烂尾。
最后一集看完,再次提醒,不要看后四集。
段从一个主张用脑子作战的变成了一个无脑送死的角色,这算高级黑么?
我觉得人民的军队不是这么洗脑的。
如果段是志愿军战士的群像提取的人物来看,获胜并回国不是更能体现抗美援朝的胜利么?
为什么一定要牺牲,为了牺牲而牺牲真的算英雄么?
范佛里特和军长都没死这个符合历史,美军的连长和副连长也完整,甚至韩军的连长和特别代表也完好,唯独我副连长,指导员都挂,这种傻x导演,编剧,真心无语,浪费题材。
看完《上甘岭》,最让我震撼的不是激烈的战斗场面,而是剧里对战略层面的展现。
剧中开篇就呈现了一个看似矛盾的场景:我军在敌军眼皮底下大规模撤退。
这个细节揭示了整个上甘岭战役的关键时间节点——第五次战役。
作为一个军事历史爱好者,我认为这部剧最成功之处在于将复杂的战略布局讲述得明明白白。
金化、铁原和平康这个重要的战略铁三角,成为了整个战役的命脉所在。
尤其是芝浦里的地理位置,它处于金化和铁原之间,就像一把钥匙,掌控着整个战局的走向。
剧中通过段显峰指挥拖延美军一个师的情节,生动展现了我军在劣势装备下的战术智慧。
这不是简单的阵地战,而是一场关乎整个战略大局的较量。
通过对地理位置的准确把握,让观众理解了为什么我军宁可付出巨大代价也要死守这片阵地:一旦芝浦里失守,不仅装甲部队可以长驱直入,我军的补给线也将面临断绝的危险。
最难得的是,它不回避当时的困境:我军装备落后、物资匮乏的现实。
但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通过精妙的战术运用和战略布局,最终赢得了这场关键战役。
这让我对"以劣势装备取得优势战果"有了更深的理解,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片子。
秦基伟一个军长直接给连长下令指挥作战太扯了,看了半集真特么闹眼子,我军都得让军长指挥连级单位了吗?
那跟常凯申的机枪阵地平移五米的微操大师操作有何区别?
有没有参考下史实?
实在看不下去了,对白水不说,上来就是机枪打飞机,如果要强调我军空军不行,能不能就别安排白天行军的桥段了?
再说了第五次战役我们已经有空军了好吗?
米格9虽然比不上F84,可是总好过机枪打飞机来的真实吧
电视剧《上甘岭》黄继光剧照拍图并配诗分享黄继光——堵碉堡抢眼 挺起胸膛挺起胸膛——请战攻克597.9高地上,何惧肩腿多处负重伤,瞬时间不容丝毫彷徨,岂容敌寇肆虐逞猖狂,一跃而起堵住敌枪膛,呼唤冲锋号嘹亮吹响,将凶恶虎狼消灭埋葬,铮铮傲骨为你铸荣光,铁血英雄啊永驻辉煌。
说明:此组图片为本人用手机拍央视电视剧《上甘岭》剧照画面组图并配诗分享,欢迎点评。
从细节上聊聊《上甘岭》的历史还原度:作为一个历史迷,《上甘岭》最打动我的是它对历史细节的精准把握。
剧中呈现的每一个战术决策,都建立在扎实的历史基础之上。
从一开始的战略性撤退,到后来的坑道战术运用,再到前线与谈判桌的呼应,剧组对历史细节的还原可谓用心。
特别是在展现当时志愿军面临的实际困境时,既不回避装备落后的事实,又着重展现了如何通过战术创新来弥补这些劣势。
步炮协同、冷枪冷炮等战术的运用,都是基于真实历史的改编。
尤其是对地形地势的利用,从金化、铁原到平康的战略布局,再到597.9和537.7两个高地的选择,都完全符合历史记载。
当每一个细节都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这部剧就不再只是一部战争片,而是成为了一部生动的历史教材。
不得不说,我对这部剧是好剧的评判标准就是:它让观众真正理解了上甘岭战役中的军事智慧。
通过对历史细节的精准把握,它不仅重现了这场关键战役的全貌,更展现了志愿军将士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是如何用智慧和勇气赢得胜利的。
尤其可贵的是,剧中对坑道构筑、阵地选择等战术细节的刻画,都力求真实准确,让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当时的战场态势。
这种对细节的执着追求,不仅体现了创作团队的专业态度,更是对那段历史、对在上甘岭战役中浴血奋战的英雄们最好的致敬。
作为一个历史迷,《上甘岭》最打动我的是它对历史细节的精准把握。
剧中呈现的每一个战术决策,都建立在扎实的历史基础之上。
从一开始的战略性撤退,到后来的坑道战术运用,再到前线与谈判桌的呼应,剧组对历史细节的还原可谓用心。
特别是在展现当时志愿军面临的实际困境时,既不回避装备落后的事实,又着重展现了如何通过战术创新来弥补这些劣势。
步炮协同、冷枪冷炮等战术的运用,都是基于真实历史的改编。
尤其是对地形地势的利用,从金化、铁原到平康的战略布局,再到597.9和537.7两个高地的选择,都完全符合历史记载。
当每一个细节都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这部剧就不再只是一部战争片,而是成为了一部生动的历史教材。
不得不说,我对这部剧是好剧的评判标准就是:它让观众真正理解了上甘岭战役中的军事智慧。
通过对历史细节的精准把握,它不仅重现了这场关键战役的全貌,更展现了志愿军将士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是如何用智慧和勇气赢得胜利的。
尤其可贵的是,剧中对坑道构筑、阵地选择等战术细节的刻画,都力求真实准确,让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当时的战场态势。
这种对细节的执着追求,不仅体现了创作团队的专业态度,更是对那段历史、对在上甘岭战役中浴血奋战的英雄们最好的致敬。
看到徐晓母亲那颗系着红绳的苹果,我哭了。
这不是简单的煽情桥段,而是编剧将战争与亲情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的绝妙之笔。
这个情节的设计,让宏大的战争叙事有了最柔软的着陆点。
徐晓的母亲不是突兀的角色设置,而是我们走进那个时代的情感纽带。
通过她的视角,我们看到了战场上最动人的温情时刻。
那颗系着红绳的苹果,承载的不只是一个母亲对儿子的思念,更是整个后方对前线将士的牵挂。
这个细节的处理可谓匠心独运,既表达了个人情感,又上升到了家国情怀的高度。
更难得的是,剧中通过这条线索还自然地引出了后勤运输部队的故事。
这些同样重要却经常被忽视的英雄们,正如秦基伟所说,也为了胜利流干了最后一滴血。
他们的付出,同样值得我们铭记。
从一颗苹果延伸出如此丰富的叙事层次,显示出编剧功力的深厚。
徐晓在生命最后时刻知道母亲来看他的那种复杂情感,让我想起了历史课本上那些已经模糊的名字和数字。
他们都是有血有肉的人,都有思念的亲人。
这种叙事手法让历史变得鲜活,也让英雄更有温度。
对于这部战争题材的电视剧来说,这样的情感戏份既是点睛之笔,也是整部剧的精神内核之一。
它让我们看到,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个人情感和家国大义是如何交织在一起的。
这颗苹果的重量,是千千万万个普通家庭在战争年代的真实写照。
今年电视剧可以说是百花齐放,我看《唐诡2》觉得肯定是年度最佳,突然出了《山花烂漫》。
当我觉得《山花烂漫》稳了时,来了《上甘岭》,实在难以抉择。
目前《上甘岭》只看了7集,可以说是完全符合我的胃口,爆炸场面宏大,演员演技在线,故事条理清晰,把抗美援朝的故事又一次生动的展示给观众。
浅谈一下几点:1.叙事更贴合历史我用“贴合”,而不是“符合”,在我看来不可能有影视化作品能够完全“符合”历史,只能够用艺术的手法更加生动的展示给观众,这就是导演刘伟强厉害之处。
很多其他影视作品只展现战场上的惨烈,而忽视了两国之间政治上的博弈(虽然敌方是多国联军,但本质就是中美的博弈)。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上甘岭》在谈判桌上的几场戏还原了当时谈判的情况。
有很多评论说叙事太杂,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其实不然。
战争不是把对面杀光才算胜利,是要完成本方战略目标才算胜利。
这就是为什么美国人现在都在说:“抗美援朝中美战损1:3,凭什么说是中国胜利?
”因为我们达到了我们的战略目标——让美军退到三八线以南!
所以政治讲不通,战争就无稽之谈。
2.主角光环——段显峰很多人在诟病主角段显峰,一个自带主角光环,不死不伤,全知全能,有种“抗日神剧”的味道。
其实这是很常见的影视手法,像张国强主演电视剧《三八线》也一样,通过不断成长一步步走下去,很多战争题材电视剧主角都是需要一个虚构人物。
这个虚构人物代表着千千万万的普通士兵,代表着千千万万的指导员,最主要虚构人物是代表着观众视角。
我明白很多观众喜欢看群像戏,我也喜欢,但是如果把段显峰做的事,追飞机,说韩语,说英语,画图纸,指挥作战,拆炸弹……分成十个演员去演,那就显的很零碎,而且没有任何记忆点。
这个虚拟人物就是把张三李四王五赵六做的事捏到一个人身上去,告诉观众当时我们的部队里人才济济就可以了。
而且他就是一根线,带着观众去把故事串联起来。
谈谈演员黄轩,我并不喜欢他演戏,但也并不讨厌。
在看剧之前,我对这部剧主演就一个要求,不要让我感到出戏就行。
黄轩做到了,而且演的非常好,一个没上过战场的“纸上谈兵”行家,把战场上的不同感受都传达给我了。
虽然我个人不喜欢他,但是扎实的功底我还是要给掌声。
3.邱少云 黄继光本部剧很多演员我都叫不上名字,但是导演请来释小龙演邱少云,欧豪演黄继光,这就是刘伟强作为导演的厉害之处,也是我要来写一篇影评的原因。
释小龙和欧豪的戏份很少,可以说是一闪而过,但是却演我们从小就深刻于心的英雄——邱少云和黄继光。
导演没有强调他们之前做过什么,说过什么,就是事情发生了,然后就结束了。
这是导演对于“人民战争”深刻的理解,告诉我们要“突出英雄,淡化英雄”。
“突出英雄”,导演请了两位知名演员,给观众加强了记忆点,让我们铭记英雄。
“淡化英雄”,是削弱个人英雄主义。
如果那团火烧到其他人,其他人也不会发出任何声响。
如果看到一起冲锋的战友全部倒下,而自己是那个幸运冲到机枪点的人,换做谁都会以命相博。
这个人民军队强大之处。
之前看到有“专家”质疑邱少云黄继光,其实真假并不重要,邱少云黄继光只是一个符号,是抗美援朝战场上的“肾上腺素”。
导演在两位英雄的处理上可以说深得我心。
.以上是看了7集有感而发,希望后边会越来越好看,尤其不要烂尾。
秦基伟:我们十五军不上英雄榜,便涂烈士碑。
我们今天的残酷就是为了换得明天的和平。
向红:要么赢,要么死。
誓与阵地共存亡。
“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一代人打完了三代人的仗。
双喜从战士到小组长、班长、副排长、排长、代理副连长。
“昨晚胡指导员牺牲了,猪肉炖粉条你尝不到了”,扎心了。
典型战争题材的电视剧每集战斗剧情偏少,过多的情感剧情忍不住让人快进。
十五军与十二军胜利交接阵地撤下来,八连只剩下八人,大家百感交集,彼此拥抱,连长以调侃更多是感喟的口吻说起段显峰作为军部参谋初入战场一线的糗事,段竟然勃然大怒,很出戏跳戏,编剧不知作何感想。
十二军坚守上甘岭阵地,撤下来的八连重新投入战斗,段显峰等再上上甘岭,当他力主支援主峰时,作为副连长的双喜听命于他,这时段的职务应该还是炮兵观察员,这很奇怪。
上甘岭一役双喜从士兵连跳五级成为副连长,而战功赫赫的段却没有提拔(炸毁炮弹储备点却干掉美军一队伞兵,应该功过相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