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面很好,构图很好,光影很好,色调很好.也只有这样啦.明明就是一个JP男人夹在两个女人之间两头讨便宜的故事,硬要扯点百合的擦边球进去.问题是不甜的瓜打多少催熟剂进去都不甜,两个女人的关系其本质就是争风吃醋,没有感情就算玩暧昧也不会有感觉.于是那一大堆煞有介事的同床啦,共游啦,blablablablabla的桥段全都成了装腔作势假得可以.要不是看在画面的份上,不会给3星.
推荐理由:本年度最纯正的英伦气息都在这部电影里了,四位主演的表现无一失手,戏份拿捏之准,值得鼓掌。
片 名:《爱的边缘》导 演:约翰•梅布瑞主 演:凯拉•耐特丽、西耶娜•米勒、希里安•墨菲、马修•瑞斯出品时间:2008年读 家:石头花园的歌女关于诗人,我听过的最优美的一则传说是这样的——有一天,身无分文的海子走进昌平的一间饭馆,对老板说,“我没有钱,但我是一个诗人,我可以给你背诗,换顿饭吃”,而老板说诗他听不懂,但他可以管诗人吃饭。
一个好的世界是,在其中每一个人都可以如其所是地活着,我的意思是,现实主义者凭借他们的现实主义,而梦想家凭借他的梦。
当然,诗人来到这个世上并不单单为了活着,呵不,他们有更重要的事要做,——找死。
海子在那段流浪之后选择了卧轨。
而五十五年前,也是个十一月,爱尔兰诗人迪伦•托马斯在喝了十八杯纯威士忌和两杯啤酒之后死去,致命的因素还包括毒品和药物,终年39岁。
本片关于迪伦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女人,他的初恋情人薇拉和他的妻子凯特琳,二者之间微妙又温暖的关系。
钱钟书曾在《围城》里戏谑,共同爱着一个女人的两个男人是“同情兄”,那么深爱着同一个男人的两个女人该如何定义?
恐怕很难。
女人才不会喜欢这样的玩笑。
而如薇拉跟凯特琳这般竟然能够惺惺相惜做成了知己的情况,说到底也不过是两个人都隐忍到七窍流血的化险为夷而已,并且,势必是,她们当中至少有一个,对那个共同的男人已经爱得没有那么绝对了。
“光在大质量客体处弯曲”,这样壮丽而诗意的句子当然不是我的创见,这是相对论。
过度的才华,赋予其拥有者强大的蛊惑力,令他们能够以一种天真的理所当然的残酷,在自己周遭制造各种麻烦的关系,如同布下陷阱,伤害身边所有的人,——妻子、情人、情人的丈夫、孩子、朋友,这是不可避免的,就像诅咒,就像遇难。
想想看,薇拉要有多么爱迪伦,才能容忍他带着妻子住在她的家,深夜在一帘之隔的床上听着他们做爱?
这是多么该死的事情,又是多么的寂寞啊。
解脱的办法恐怕只有一个,就是不再爱他。
而当得知薇拉不再爱他之后,迪伦的表现果然像是个真正的诗人,即,表现得像是个真正的混蛋,——他企图通过诬陷,把薇拉的丈夫送进监狱。
呵,这么不成器。
但这丝毫也不妨碍我热爱这电影的最后一幕——隔着汽车,金发的凯特琳与黑发的薇拉对望,告别。
凯特琳说,“不要寂寞啊”。
薇拉回答,“你也不要。
你也不要,凯蒂。
”她们的眼神、泪光、笑意,甚至唇角扬起的节奏和弧度,苍凉而深沉,充满了劫后余生的悲悯。
因为,到最后只有她们两个人才近乎等量的知道,对诗人的爱像是悬崖绝壁。
你看,还是爱玲奶奶的那个逻辑,这是因为懂得,而生出的恩慈。
值得一提的是,此片之后,西耶娜•米勒于我,不再仅仅是裘德•洛的前女友,或是与凯特•摩斯齐名的英伦风混搭女王,靠绯闻和街拍维持曝光率的明星,而是一个真正会演戏的演员。
呵,你看,这年月,评价一个演员“是演员”变成了一种赞美,有点滑稽是不是?
《公子阿尔菲》里她的轻狂我已过目不忘,再到《工厂女孩》中重见,我以为她只能演这类又浮浪又纵情的本色故事,直到这部《爱的边缘》。
我印象很深,她站在冬日刺骨的海水里对薇拉说,“我怀孕了,我不能生下来,你有没有钱?
”为了报复她的诗人丈夫,凯特琳跟路人甲上了床。
但她并没有因报复而变得强大,相反,她更柔弱了,更无助了,——她没有办法少爱他一点。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明白,西耶娜的表演之所以打动我,是因为那时她的表情像一个看破了红尘的妓女,曾经挣扎过,而此刻旧痛仍在,但她是认命的。
因为这一点痛,也因为这一点认命,她变得复杂起来,高贵起来。
当然,西耶那•米勒始终是适合这种带点自毁倾向的角色,外在强劲暴烈,内中柔肠百折,并且,她们都曾像挥舞鞭子一样,挥舞过自己的生命。
2008-11-10
整个故事大部分除了热火朝天的战地就是同样有温度的房间和床第。
可看起来就是觉得冷冰冰。
严格说,我看不懂吧。
两个女人其实长得有点像,所以晃来混去的最终,老分不清谁是谁。
反正大概讲的就是一个男人的两个女人?
OUT 感情哪里需要分析呢 身体就更不需要理由 特定时间场合下 莫名其妙或者命中注定的发生 当今天来的时候,也就是结束当你生下来就是要死去 不谈情爱 一些画面 抽出来当作相片 有浓郁的 英伦
爱很短,遗忘很长。
爱情由浪漫变得真实的过程,是生活由理想变得现实的过程。
扭曲的风流,纠结的爱情,是源于一个诗人和两个女人的孤独。
他——真的不曾改变。
他对薇拉的爱是一种从头到尾的认同和忠诚。
在爱情里面,只有低到尘土里面的卑微,没有谁可以保持着高姿态——除非他不爱。
自古最懂女人心的从来是女人。
她,优雅美丽,歌声婉转,吸引众人目光。
威廉对她一见倾心,从此追随至死;迪伦对她似余情未了,若即若离。
薇拉是诗人的初恋,在14岁的时候和诗人在沙滩上度过一夜后,这年少的爱情就一直没有熄灭。
像冷风又吹燃的烟蒂,明明灭灭的火光,一地烟灰,闪躲着的不死心。
遇见的时候,诗人已经结婚了。
诗人的妻子,诗人的红颜,两个女人的暗涌,两个女人无声的对峙。
诗人的妻子深爱诗人,甘愿去做一个趴在地上擦洗地板的主妇,为他生儿育女,为他牺牲青春。
解脱的办法恐怕只有一个,就是不再爱他。
但她没有办法少爱他一点。
故人重逢,再撞火花。
爱情并不是生活的全部,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不止有一个人。
愿天下女人都如凯琳和薇拉般最终释怀,到底流水的男人铁打的友情。
你看我,你看着我,我们都已经成人了,你眼里的我,是十四岁的我对不对,你从来都没有仔细看过现实中的我对不对,迪伦你醒一醒,你的生活里难道除了那些诗句除了写作,看不见其它了的吗。
迪伦的一生,真正爱过人吗,他用诗句讴歌着爱,他体验着他笔下的爱和痛苦。
一切都是你想象中的世界,一切都与你看到的无关。
对诗人的爱像是悬崖绝壁。
爱上诗人,这本身就是一个忧伤的故事。
在诗人的心里,所有的爱都应该是自己的。
他所爱的只是爱情里面爱上那一瞬间的感觉。
诗成了一种媒介,诗人爱女人是化爱为诗,女人爱诗人是化诗为爱。
借前人旧事,抒自己心中块垒。
这是因为懂得,而生出的恩慈。
诗人永远生活在诗歌里面就好,现实里生活的诗人都是不可爱的。
爱诗就好,爱诗人还是罢了。
爱的力量大到可以使人忘记一切,却又小到连一粒嫉妒的沙石也不能容纳。
人们都喜欢回头看,人们不愿意衰老,人们都不想忍着疼往前走。
或许女孩到女人的跨度使她明白,诗人爱的并不是她,而只是14岁时海滩上的那个小女孩,他的所要的东西停留在14岁那年,没有前进,爱的并不是现在这个自己。
同样被一位诗人所深爱的林徽因,她回忆徐志摩的时候就说,徐志摩爱的并不是她,而是那个他用诗人的情怀所创造的林徽因。
最终薇拉如林徽因一般冷静坚定地守在自己的丈夫身边,守住了自己一生的幸福。
女孩子一辈子需要的不是first love,而是last love;我们需要的并不是一个让我爱的死去活来的人,而是一种让我们有安全感和依靠的生活,女人最终应该嫁给自己喜欢的一种生活。
你只是想要那个沙滩上的14岁女孩回到你身边,并非我。
你脑中只有故事和诗句,可是我要的只是现实。
威廉,让我真实。
你想要的是沙滩上那个14岁的女孩,不是我。
诗人那要命的气质李泊岩刊于2009年8月14日《假日100》《爱的边缘》是一部关于诗人的电影,同时,又是一部关于女人的电影。
在1914年,两个女人同时爱着一个诗人,这个诗人拥有不羁的个性、优雅的气质、丰富的情感,迷他的人很迷他,厌恶他的人对他嗤之以鼻,他是历史上争议极大的诗人,也有人说他是最后一个浪漫主义者,他叫狄兰·托马斯。
《爱的边缘》便是以诗人狄兰的感情生活为蓝本拍摄的。
面对妻子痛苦质问的时候,只一句“我是个诗人,诗人就是这样”。
诗人大都如此吗?
让女人深陷感情之痛苦,而自己脑中仍迸出委婉的诗句。
这看似无比残酷,请仔细听——那些贯穿在影片中的诗句——让人着迷——让女人着迷!
我想说的是,诗人爱女人和女人爱诗人,是两种类似的感情,彼此各得其所,贯穿两者之间的,便是诗歌。
诗成了一种媒介,诗人爱女人是化爱为诗,女人爱诗人是化诗为爱。
在当代中国,也有类似情况,比如诗人顾城那段婚外恋,弄得人人皆知,自己还写成小说《英儿》,最终他竟是为爱而死的。
沈从文也有过一段婚外情,他为此很痛苦,还很委屈地找林徽因倾诉。
林徽因有篇文章中写到这回事:“他的诗人气质造了他的反,使他对生活和其中的冲突茫然不知所措。
”再说回这部电影,《爱的边缘》并非单一在描写诗人狄兰·托马斯的情感经历,或者说,此片并非传记,而是将这段感情故事置于战火纷飞的背景中,战火的悲情与床笫的缠绵形成强烈的对比。
这部电影看下来,我们发现诗人和战争并未发生关系。
这就很有意思,一个整天泡妞,不问战事的骄傲自大的酒鬼,竟有天大本事让两个女人爱着他。
而影片偏偏要做这种对比,并用一以贯之的油画般的画面,精妙的蒙太奇剪切处理,叫观众置身于20世纪初的那个诗化的气氛中。
由于战争,世间充满末世情怀,似乎容易叫人寂寞,诗与酒就成了人们心灵的慰藉。
《爱的边缘》把这种慰藉搬上银幕,叫我们惊讶20世纪绝妙的“气质”。
吒!
貌似我是在为这种滥情辩护,其实,我是想说,不在于滥情本身多么值得一说,而在于我们怎么看它。
电影《爱的边缘》结尾处,两个女人打过闹过,竟言归于好,互道“不要再寂寞了”。
这句意味深长的话,似乎诗人不以为然,表情依然不屑,因为诗人知道,20世纪不缺少滥情,只缺寂寞。
诗人永远是诗人,那要命的气质!
偶然在PPS上发现的。
因为Keira Knightley,就不假思索的看了下去。
和《赎罪》里的角色一样让人铭心。
战争题材为背景,剧情的发展为情感注入了更多元素。
事实上看似狂傲,烂漫,有才又邪恶的DYLAN在片中有很多戏份,虽必不可少,却仅仅是线索,让人探索Vera最终的情感归属。
——让WILLIAM“back to me"。
back toVera。
恍然大悟的是她最爱的不是儿时青梅竹马。
虽然他们一起伴着音乐起舞的融洽,默契让人着迷,羡慕又无法介入。
虽然她能给DYLAN的作诗灵感是唯一。
但迷幻的爱情在浴缸的出轨后就预警般地瓦解了。
身为人妻的Vera终于挣脱年幼的枷锁,对DYLAN,对DYLAN的诗作才华,更多的是多年来无法自拔的迷恋而已。
意识到这些的Vera,抱着自己怀里的生命,余下的只有对自己的救赎,对WILLIAM的等待,愧疚及爱。
也是在同时,在经历了与CATHY最早两人的妒忌,猜疑,钦羡及至亲密无间后,她从背叛后的初期对CATHY的掩饰,谎言到最后痛心的纠结... 无一不在体现原来和CATHY微妙的情感才是她最珍视的。
她希望CATHY也能“back to me”。
我相信如果可以选择,她绝对不会伤害CATHY。
然而正是因为我们的渺小和普通,种下因,犯错,结果时才愈发清醒。
知所想所要。
想来DYLAN是可悲的,他到最后因为愤恨将WILLIAM告上法庭,面对Vera的祈求,竟让她回到他身边。
Vera一句反驳惊醒梦中人“那你能跟CATHY离婚吗?
你离不开她......我爱的是WILLIAM。
”是的,DYLAN无法离开的其实是CATHY。
那个对他不离不弃的,无数次凶吵,绝望,就算知道他把心给了Vera,知道他放荡的私生活后只能折磨自己后又继续依偎回他怀抱,和他同甘共苦的CATHY,其实才是他身陷贫困潦倒时给他勇气继续生活下去的人。
为什么人们常常忽略了近在咫尺的却遥忘不可及的曾经的梦想呢。
珍惜眼前人才是爱的真谛吧。
而CATHY,这个什么都心知肚名的女人,守着一个糜烂又不忠的诗人,还与他的红颜知己相知相伴。
尽管两个人的背叛令她痛苦不堪,她却以宽容释怀——在最后搬家与Vera告别时,复杂交织的眼神及Vera的一句“写信给我”... 她身上闪耀的光辉人性及——对丈夫的爱及视Vera为闺中密友至高的情怀让人流连。
是个隐忍,有大爱的角色。
WILLIAM呢,他的变化是以战争为转轴的。
他给Vera的,无名指的戒指象征着爱情的承诺。
带着爱他光荣地赴战了。
岁月流转,当他负伤回来,经历了战争惊悚的场面,他在梦中血淋淋的战场里醒来。
伙伴们走了,他带着并不被称颂的荣耀回来,看DYLAN与政客饮酒作乐,不名就里地谈论战争...看Vera与DYLAN携手漫舞,听着小孩的哭闹声,似乎大家过得一如既往,眼前的现实却不真实般地模糊了他的思想,就连经历的战争也变得飘渺起来,他迷失了自我。
他需要Vera的支持,爱的支持。
然而Vera与DYLAN的不约而同,CATHY无所谓似的漠然,让他心生妒意,看着自己的骨肉却影射到别人的影子。
极其可悲却又令人怜悯。
战争的时光——无情,血腥及寂寥让他害怕,不敢回首及正视。
他举起了枪,想和DYLAN同归于尽...最后,Vera的爱终于唤醒他,爱的结晶也终于拯救了他。
我们其实更像WILLIAM,有意气风发的时候;而战争就像是必经的风景及变数,于是我们变得脆弱,不堪;但终究我们都会觉醒,找回自我,从爱里重新开始自己的旅程。
爱实在有太多的边缘。
太爱;不爱;没有不爱也不是很爱...你是哪一种呢
Keira Knightly真是femme fatale,迷死人了。
Murphy的蓝眼睛也非常迷人。
唯一不喜是Dylon的展现方式。
电影对他的刻画非常流于表面又单薄,完全没有把一个诗人孩童般的天性,甜蜜迷人的一面展现出来,因而我根本无法理解为什么两位女主角为他神魂颠倒。
他的脆弱与心碎,伤人而不自知,他的顽劣自私所牵扯出的残忍,这些我都没有看到。
两个女人都讨人喜爱。
一个又疯又强韧,一遍遍弥合碎裂九十九次的心,另一个善良又坚忍,一遍遍心软动容。
她们之间关系诡密,在战争中又显得理所当然。
世界原本的秩序在战争中扭曲,变得迷幻起来,于是人物的关系复杂畸形也通通被合理化了,仿佛天然如此。
四位年轻演员确实表现都非常不错,凯拉·奈特利 Keira Knightley虽然有误入此类角色之嫌,不过还算驾轻就熟,拍得很美;西耶娜·米勒 Sienna Miller除了口音一切也都很投入,渐入佳境的优秀女演员;马修·瑞斯 Matthew Rhys外形、气质、表演感觉就是艾丹·奎因和詹姆斯·麦卡沃伊的综合体,只是没有后者的幸运罢了;希里安·墨菲 Cillian Murphy虽然戏份最少,但据说是最受托马斯的女儿肯定的角色。
无关传记,一场多角纠缠。
影片的艺术指导不错,只要不过分苛责,看看也还成。
2008-10-16
一样,为了Keira Knightley & Sienna Miller,甚至在看剧情简介时忽略了托马斯的诗人这条线,不禁想起另一部,关于两个女人的戏,只不过换成娜塔丽波特曼和斯嘉丽约翰逊,关于皇室的故事.喜欢那妞的古典气质,都口音都是,一直演此类,脸颊和身形一样,太过瘦削,像我,照样有人爱.初恋和现实,永远是两码事,对爱情太过理想化,这是某人曾对我说的.于是,有一天,觉醒,原来,我曾怀念的是那个16岁的男孩,会踢球,会羞涩笑容,而非现在站在我面前,说一句,你好的男人.V也一样,她终明了,她要的生活是什么,做了决定;K即便沉沦,却依旧心里从未离开过他.唏嘘的是彼此间的心疼,虽然嫉妒过,虽然仇恨过,却最终,友情一笑之,世事皆烟云.留一句,请不要孤单.眼神里看不见车内的托马斯,也看不见门口的威廉,却看得见彼此的选择,未来的路.两个自命不凡的女子,互相欣赏,却也感慨,再清高再个性再了不起却还是爱上了个十足的混蛋,一句我是诗人,便可以解释混乱的性生活,酗酒,骗钱.年轻时,也想当个文艺小女青年,这会,还是现实些好.房间的隔断想起前些日子在宜家看到的半透的款,朦胧是个有意思的事,诗人就爱玩这个.
迪伦.汤玛斯(Dylan.Thoams),1914年出生于英国威尔士的斯旺西,1953年的11月,他在一口气喝掉18杯威士忌后暴毙于纽约一家小酒馆里,年仅39岁。
乔布斯的传记里曾说过,他生前非常喜欢的一位英国诗人,就是迪伦汤玛斯。
鲍勃.迪伦原名叫罗伯特.艾伦.齐默曼,后改名为迪伦(Dylan)也是因为迪伦.汤马斯。
北岛的《时间的玫瑰》里,提到在某女演员的回忆录里,有关迪伦的的一个故事。
女明星问迪伦,你为什么来好莱坞。
迪伦说,一来他想摸摸金发小明星的乳头,再来他想见一见卓别林。
女演员当场掀开上衣满足了他第一个愿望,然后晚上带他与卓别林和玛丽莲梦露共进晚餐。
但是迪伦在晚饭前就喝得不省人事,卓别林非常生气,把迪伦给赶走了。
最后迪伦在卓别林家门口的大树前撒了泡尿。
迪伦.汤玛斯被称为20世纪40年代以来英国诗坛最有影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受到现代主义诗歌和浪漫主义传统的双重影响,技巧圆熟,感情强烈,用词新奇,语言变异,充满魔幻色彩。
由于他的作品大胆和独特,他掀开了英国诗歌史上崭新的一页。
然而诗人的私生活却糜烂而混乱。
电影《爱的边缘》就是围绕迪伦的感情生活为蓝本拍摄的。
电影里的迪伦,恣意妄为,酗酒滥交,幼稚任性,伸手花女人的钱,骄傲狂妄,是这样不成器又让人失望。
但是他却是如此般才华横溢,他蓬勃的创造力,他超现实的想象力,他铿锵有力一气呵成的语言能力,都像是在十字路口和魔鬼做了场交易。
他过度的才华,他盲目的自恋,让他对周围的世界不屑一顾,他用他强大的蛊惑力,用他天真的理所当然的残酷,去伤害身边的人。
伤害爱他的妻子,伤害他的红颜知己。
他让所有现实中的感情都寸步难行,把所有人都推到边缘地带。
薇拉是诗人的初恋,在15岁的时候和诗人在沙滩上度过一夜后,这年少的爱情就一直没有熄灭,像冷风又吹燃的烟蒂,明明灭灭的火光,一地烟灰,闪躲着的不死心。
遇见的时候,诗人已经结婚了。
诗人的妻子,诗人的红颜,两个女人的暗涌,两个女人无声的对峙。
两个女人一个男人同处一室,薇拉深夜里看见狄兰和妻子在做爱。
早上她们两个簇拥着一个男人大笑着躺在一起。
看起来真美好啊,好朋友,好妻子,好危险的关系。
薇拉深爱迪伦,却不能再继续等他了,她嫁给了深爱她的军人,可嫉妒让军人发疯。
战争结束归来的军人,在深夜里,向迪伦的房子猛开枪。
在峭壁边缘行走的人,爱恨交织,脚下呼啸黑暗的深渊,耳边回旋恐怖的冷风,一个不小心,就会摔得尸骨全无。
迪伦这样一个男人,为什么能让人爱。
是他创造梦境的能力和描绘美好的巫术在蛊惑人心吗?
迪伦拉着薇拉手,说,薇拉,让我们回去好不好,回到过去,回到威尔士,像我们曾经那样,好不好。
人们都喜欢回头看,人们不愿意衰老,人们都不想忍着疼往前走。
迪兰泡在浴缸里,薇拉坐在浴缸边上,薇拉说,迪伦,你就是想让所有人都爱你。
迪伦说,嗯,都爱我。
我也会回报我的爱的。
15岁身陷沼泽的少女,薇拉压抑的爱情和呼之欲出的愤怒和妒忌。
薇拉说,好,我爱你,那你爱我,你爱我。
回应薇拉的,还是迪伦还是那一脸不负责任玩世不恭的坏笑,他一把拉住薇拉,把她拉进了浴缸里。
15岁的沙滩,长大后的浴缸。
这禁忌的爱恋,在边缘行走的游戏。
诗人的妻子深爱诗人,甘愿去做一个趴在地上擦洗地板的主妇,为他生儿育女,为他牺牲青春。
可诗人冷漠一如往常,他听见孩子哭喊,看见妻子崩溃,都无动于衷。
他随意和别的女人上床,酗酒成性。
妻子为了报复丈夫,像一个妓女一样,随便和路人上床,她的报复行为却更加让自己痛苦和煎熬,她不停抽烟,她用手用力撕扯着额头的伤疤。
她走进冰冷的海水里,和薇拉说,薇拉我怀孕了,你有没有钱,孩子不是迪伦的。
西耶那.米勒扮演的妻子,演的太好了。
那种陷入畸恋里,呼吸困难的痛苦,溺水般的挣扎,像把自己摧毁一样。
在电影最后,薇拉面对深爱这么多年的迪伦说,迪伦你看我,你看着我,我们都已经成人了,你眼里的我,是十五岁的我对不对,你从来都没有仔细看过现实中的我对不对,迪伦你醒一醒,你的生活里难道除了那些诗句除了写作,看不见其它了的吗。
威尔士深灰苍茫的海面,让故事越发压抑和凄凉,薇拉艳丽的妆容和妻子从不熄灭光亮的眼睛,是电影的灵魂。
两个女人,几种爱情。
活着的那些,是多么寂寞啊。
在分别的时候,凯特琳对薇拉说,答应我,永远都不要让自己寂寞。
两个女人,最后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她们的友谊,她们真实而有力的爱情,让她们变成了故事的主角。
你说,迪伦的一生,真正爱过人吗,他用诗句讴歌着爱,他体验着他笔下的爱和痛苦。
一切都是你想象中的世界,一切都与你看到的无关。
太美的电影画面,冲淡了电影本身的沉闷,所有的惊心动魄和暗潮汹涌都在山水之间变成晨间的雾霭,太阳出来,就消散了吧。
英伦风情传记电影
sienna hits
两个做作的女人
很多过渡生硬,不顺。开头很没感觉,混乱不堪,到40多分钟处才有些感觉。即使这样看完全片还是非常不理解Dylan和Cat夫妇,不忠、混乱,情绪化。Cat和Vere的感情也非常情绪化,刚刚还低落着接着忽然就狂奔大笑,程式化。Dylan, 彻底的混蛋。我不认同他所谓的才情。他的诗,用画外音朗诵的我都想静音了。这个混蛋。两个女孩,很美。Sienna Miller很不错,Keira Knight却一般,表情已经太熟悉了。幸好有Cillian Murphy。顶这个有神经质眼神的年轻人。
故事都没讲清楚
人物设定并不讨喜 各有其厌恶点 实在看不出有个人魅力的角色 来掩盖平庸冗长的泡沫剧情 战争下的爱情总必不可少深情款款的书信戏份 抱着看女女情怀的心显然会失望 唯一能让我坚持看下去的也就是那该死的强迫症了 KK哭起来可真不好看。
所有角色都闪闪惹人厌
凯拉真难看,还总装美女
哟,有三人行桥段。某人应该很感兴趣
女配比女主更出彩~~~
惡心三人組。自己是賊喊捉賊的自私之人。詩人吶,本來就是常人不可親近的物種,看看作品就好,其人是無比惡心的。(作家)
剧情有点让人受不了,男主角也不知道在干嘛,样子不好看也莫明其妙的。喜欢连个女主角啊,好漂亮好坚强。她们在一起的时光感觉很美好。
作为Dylan Thomas的fans,我看了十分钟就忍不住快进快进删了
really do not fancy Knightley~~
~~
诗人和湿人是同一个人
我看的很痛苦
恶心的诗人
还沉浸在加勒比中的伊丽莎白出不来,要不是这份旧情才不看呢,一个有价值发现就是海边发生的一切都好美,就是大湿们说的有镜头感吧。
配乐和画面5颗星,Cillian Murphy&Sienna Miller5颗星。如果英雄爱上了你,为什么还要向不靠谱的诗人献上无谓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