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啊,每个角色都那么可爱!
不只是说外形的形象,而且也是每个的性格,都不带重复,很互补呢,每个都很有自己的特点!
还是我喜欢的摇滚,我真的还蛮喜欢日摇的。
我喜欢他们练习吉他,我喜欢她们不断调整自己的状态,就为了更好的表演,我喜欢里面那个短暂的街头表演,太理想了,好乌托邦的场景啊。
而且里面的人生观,完全和我相符嘛!
只要先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路上就一定会遇到伙伴的,而剧里也是这么发展的,简直是我心中的理想人生的呈现啊。
而且主角们还那么小,就做到了,我好妒忌。
画面太美好了,我也太幸福了555
十月唯一的真神,对社恐的描绘堪称精髓,我个人最大的不足就是没有一手出彩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歌,不是说歌不好听,而是和live本身不搭配,也就是演出live部分效果太好,而音乐相对而言平淡了些。
我在观看的时候总是和kon做对比,剧情上kon就是轻松的空气系校园日常,而孤独摇滚明显其实没有kon那么“校园系”,虽然kon乐队目标是去武道馆,但实际上依然是五个少女的校园生活,而孤独摇滚是正儿八经的搞乐队,这俩动画中乐队是作为一个载体来承载大家的日常的,所以这个载体也可以换成别的,你会发现你把kon的乐队换成其他的社团活动,可能表现力就没那么强了,但是可以保留原有的剧情走向,如果把孤独摇滚中的乐队元素给换了,那剧情走向就很难进行了,也就是说孤独摇滚和音乐、乐队载体的耦合度更高一些,在作品精神内核上,轻音和孤独摇滚不是一个赛道的作品,轻音是五个开朗少女在挥洒自己的青春,孤独摇滚则是在表现一个社恐少女在其他朋友的帮助下的成长,单论基调来说赛马娘的风格更为接近。
而演出方面,不论音乐本身,轻音每一段LIVE都是秀肌肉的完美LIVE,孤独摇滚每一段LIVE都是偏向叙事的叙事LIVE。
因为轻音原作里没多少LIVE也没有什么挫折,动画自然会来几段专门自身完成度高的LIVE,但孤独摇滚原作的LIVE就是剧情的一大部分,动画再做也不能脱离原作(轻音也没有脱离原作),因此有无剧情负担就是孤独摇滚和轻音的最大区别。
至于音乐每个人的喜好不同造成褒贬不一并不会影响基调本身,即使有部分缺点但无伤大雅,孤独摇滚依然是十分优秀的神作。
无论是kon还是孤独摇滚我都特别喜欢,我个人认为这部对于没有接触过kon的朋友来说一定能收获当初我初次与kon相识的兴奋。
这也是我标题中所提的,你的第一部轻音又何必是轻音。
先来说一下主观观点,我个人还是挺喜欢孤独摇滚这部番的,我觉得这部番是值得9分左右的评分的。
但是,不管是在豆瓣还是bungumi甚至是b站都出现了一些对孤独摇滚取得如此高的评分的质疑。
不可否认的一点是孤独摇滚正值刚刚完结,热度和讨论度十分高的阶段,这一阶段会有评分虚高的现象是很正常的,所以对评分过高的质疑是有道理的。
但是为此去给出一些比较牵强的批评意见是没有必要的。
我真心希望后来的观看者们能够带着像我们追番一样的心情,轻松而又带着期待地欣赏这部番,而不是带着“神作”的沉重光环或是“过誉”“虚高”的先行印象。
那么接下来我就来说一说那些我认为牵强的批评意见,以及我的看法吧。
首先是“消费社恐”以及“演出过度”。
主要观点是说这部番在刻画社恐形象上过于用力,一些行为脱离实际。
社恐形象成为了大家取乐的对象而导致大家没有同情之心,对实际的社恐可能造成伤害。
我的观点是波奇的社恐形象是全篇的核心之一,围绕这个核心的演出再天马行空都不算过分,甚至可以说这正是大家喜闻乐见的欢乐部分,是大家追番的快乐源泉之一,而且是这部番有别于其他芳文轻百日常的特色。
观看波奇各种幻想,尴尬,扭曲的大家,在生活中可能并不会有那么严重的社恐。
但正是这种源于现实的细节,又略显夸张的演出才让大家产生了共鸣的同时又不至于过分代入,从而保持快乐的看番体验。
在这种体验之下,大家也自然喜欢了波奇酱这个有趣的角色。
我觉得相比于“同情”或是“尊重”,社恐们更加希望能得到大家的喜爱和称赞吧,而孤独摇滚这部番无疑做到了这一点。
如此又怎么能说它是在“过度演出”“消费社恐”呢?
其次是“剧情不足”“主线不明”。
主要是说孤独摇滚没有吸引人的剧情和明确的主线故事,导致了叙事单薄,只能靠整活来吸引眼球。
我的观点是孤独摇滚确实不是一部剧情见长的作品,不说和《odd taxi》《夏日重现》这种本就是偏重剧情展开引人入胜的作品相比,就是和《赛马娘2》这种略显套路的王道热血催泪剧情相比都不算出色。
但是经历了《轻音少女》的成功,经历了之前一系列的芳文轻百作品,我们应该知道剧情是否优秀不是衡量一部作品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
《孤独摇滚》确实拿下了比之前那些芳文轻百都要高的评分,但我觉得对于这样一部有所突破创新的作品来说,不应该单以剧情的不足就定性它不能取得如此成就。
而且孤独摇滚并不是没有主线,随着一话又一话的推进,我们切实的看到乐队四人的默契在逐渐建立。
从一开始波奇的吉他游离在乐队之外,喜多主唱抢拍,到最终话的断弦事故处理中,虹夏更换原定节奏方便喜多顶上solo,波奇急中生智滑弦切入。
大家从最开始的“临时拼凑”,逐渐变成了默契的乐队伙伴,不也是主线推进吗?
最后是“萌豚刷分”“现充涌入”。
主要是说孤独摇滚过于出圈,导致大量人无脑跟风刷分。
我的观点是不管评分的人是谁,是最近开始看番的新观众,还是只喜欢芳文轻百的萌萌人,只要是结合自己的观看体验,认真给出了自己的评价,都应该被尊重。
动漫本身并不是特别高雅的文艺作品,一部动漫能给人带来快乐是最重要的。
而对于孤独摇滚,如果要我用最简单的词来评价,那就是“有趣”“好看”,而这样,我觉得就足够了。
再来说点客观的,孤独摇滚在b站的播放量是8千万,考虑到b站播放有三集的延迟,会有一部分播放量流失,我们直接翻倍来算1.6亿的播放。
这个播放确实远超一般的芳文轻百,但要说流量爆炸也还差一些。
作为参考,夏日重现在同样有更新延迟的情况下,b站播放量有2亿,公认的流量爆款间谍过家家更是有接近7亿的播放量。
也就是说,孤独摇滚确实冲破了芳文轻百这个小圈,但也仅限于看动漫的大圈内人人皆知,而没有破圈到社会广泛流传的间谍过家家这种程度。
所以来看孤独摇滚的观众,大部分还是看过一些番的观众,大家认为的“好看”也没有那么水。
最后的最后是我的主观情感抒发,孤独摇滚真的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好作品,希望大家多多支持!
观看《孤独摇滚》的过程中,我始终在思索一个这部动漫终将直面的问题:后藤一里(後藤 ひとり)的社恐人设究竟在何时能够得到一场完整的解构。
但随着第一季的正式完结,一切都在礼花掌声之间落幕。
片尾少女背起新购得的吉他,一如往常,向着远方孑然远去。
ぼっち・ざ・ろっく!
(2022)漫长的等待终究只是给予一个模糊的形象。
导演非常聪明地将角色在一次次画风异变的场景中隐去,而最后我们似乎都能在朦胧的性格图像之间将自己穿插而入,从而达到所谓的契合,并进一步将"波奇"塑造成一类群体的名片甚至是景点。
这确实是一种成功,毕竟当下,“社恐”所代表的人设确实能在广大群体内得到积极响应。
况且,我们对于一种个性的认可主要在于两点∶细节的处理以及个性的外延。
诚然,本作确实没有偏离预设的轨道,将后藤一里的怯懦嵌入每一段插曲与对白中。
每一次登上舞台的踌躇,每一次主动的搭话,每一次去留的迷惘,都是一场值得记录的节点。
此外,主角的社恐人格也在后续的歌曲创作中达成了合乎心意的外延,自然也成为推进情节的利器。
波奇酱的人格在一次次的锻炼之中获得解构,在众多人物的向内的影响之中获得自我的认同感。
恰好符合了大众预设的期待,也并未辜负本剧扣紧的主题。
ぼっち・ざ・ろっく!
(2022)然而反观回叙事本身,《孤独摇滚》解构“孤独”的过程却异常的漫长,过量的插入梗以及不重要的矛盾淡化了本剧的演映初衷,当它又回过头来拾起这个命题时,观众的注意点早已被撕扯得四分五裂。
利用喜剧的形式去解构固然无错,这毕竟也是一部Commercial Comic的选择,但既然你的命题已经指向了部分Target Audience,那也必然要承担更多的审视。
但这审视无关角色本身,而是一种对于角色透露问题的审视。
令人深表遗憾的是,后藤一里最后恰恰只是成为一个符号的人物,把自己的灵魂彻底丢失了。
她总是在责怪自己,但我们始终不理解她到底因何责怪,甚至她趋向病态的行为已经脱离了观众所能承受的阈值。
反观《BanG Dream! It's MyGO!!!!!》的情节刻画,在一次次有意识或无意识的伤害与被伤害之中,我们能清晰地透过人物深层次的“传达”逐渐拼凑出不同个体呼应或排斥的内在。
在不断加剧的冲突之下,诞生了全剧的最高潮——「詩超絆」。
ぼっち・ざ・ろっく!
(2022)
BanG Dream! It's MyGO!!!!!(2023)而《孤独摇滚》的顺遂在葬送人物的过程中恰恰也葬送了自己的音乐,曲终人散,没有人还记得那个“孤独的蓝色星球”,但一定会为演奏者的热泪盈眶所打动。
不论它的创作初衷如何,为短视频所深刻影响的我们也逐渐习惯不同名词的解构,毕竟从广度来说,许多东西都是静止不变的,如同《葬送的芙莉莲》所呈现的那般。
而那些注定会改变的总会在不经意间发生巨变。
所以我们能做的只有做好自己,拒绝影像里的那些无效引导,反对层出不穷的「世另我」的谎言。
ぼっち・ざ・ろっく!
(2022)评分:2-/5影名:《孤独摇滚!
》(2022)
孤独摇滚特别特别特别好看社恐们可以看看,每个片段都戳中我这个资深社恐的心,简直是我的翻版,现实中我连食堂都不敢去(太多人了)每次都麻烦同桌帮忙带饭。
一般人走路都是挑近的路线走的,而我是挑人少的路线走。
我也会在跟不熟的人说话时声音发抖脸红(不分雌雄都会脸红)。
一次在班里做中考前放松小游戏轮到我时全班都看着我,我想保持微笑但脸部肌肉太僵硬就开始自己抽搐抖起来了(不堪回首的黑历史)。
我也会因为第二天要当众讲话(做课前分享、演讲啥的)前一天洗冷水澡吹空调拼命想感冒发烧躲过去。
我想过看心理医生,但是因为要和医生交流害怕就没去,也想过紫砂,这样的人生太窝囊了。
总体来说这部番特别真实,心理描写也完全符合社恐的特征,不过现实中没有那么多好友会帮助你克服社恐,只能说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相熟的百合厨朋友很喜欢这部番剧,经常在朋友圈晒相关的周边。
耳濡目染之下,这部番剧也进了我这个前·二次元百合厨的待看清单里。
终于!
在23年的7月,我花了几个晚上把《孤独摇滚》看完了,并且想要通过这篇影评来分享下我的观后感。
简单的故事情节 《孤独摇滚》的故事情节挺简单的,就是主角后藤独作为一个社恐吉他手,因为一场偶遇而开始和另外三个少女组乐队、登台表演的故事。
这样看的话是不是和K-ON还蛮像的?
确实有点。
但是本作强调的东西和K-ON不太一样,首先是主角的社恐性格,其次是丰富的动画表现形式。
后藤独的“孤独” 毕竟是“孤独摇滚”,体现“孤独”当然很重要。
既然要讲社恐,那就要从各个方面的细节来刻画这样的主角。
可以看得出制作组在这方面真的下了很大的功夫,或者不如说制作组里的核心就是这样的人吧(笑,每个因为后藤独的社恐性格制造的笑点和梗背后,不就是i人们“懂得都懂”的曾经的实际内心活动吗?
说到后藤独的社恐性格,就不得不提到本作丰富的表现手法了。
脑洞大开的制作组 说到这里我真的要好好夸夸制作组的想象力!
我觉得这部动画最可圈可点的地方就是制作组通过各种各样的表现手法创造了密集的笑点和梗,3D动画、实景、各种各样的主题的小孤独的脑洞像极了我们每个人天天四处乱飞的思绪,借用B站弹幕的一句话,制作组看起来“精神状态比我还不好”(笑纽带乐队的“摇滚” 同样,既然是“孤独摇滚”,那“摇滚”的部分也不能拉跨。
本作的音乐挺不错的,我个人蛮喜欢OP和山田凉的ED,姬友则是喜欢星座的那一首。
我觉得本作在音乐方面一个蛮有趣的地方是没有让主角当主唱,甚至伴唱也不是,完全专注突出她的吉他手个性,这蛮新颖的,不过这也很好地衬托了她社恐的性格就是了。
一些不吐不快的话 不得不说二次元轻百合番剧的大量受众还是男性,所以感觉制作组也是在“面向男性作画”,在这部作品里插入了不多不少足够让我,作为一个女性观众感到不适的梗和画面:比如后藤独进入浴缸的背后视角,后藤独的隐藏巨乳设定,后藤独在跳起来合照的时候漏出内裤的梗之类的...只能说这些梗存在的唯一意义就是娱乐某些男性观众吧。
(无奈结语 总的来说,还是很高兴在这个炎热的7月和这部有趣的番剧相遇了,我又继K-ON后再次喜欢上了贝斯手角色(没错就是池面的山田凉,希望这样有趣的全女番剧越来越多呀!
(某些梗可以不要跟着来就好了)
零、为什么《孤独摇滚》能够成功:一.不是那么典型的二次元爽文模板+阿宅(或者说内容创作者)的极致共鸣和代入感二.漫画+动画团队极致的热爱一.不是那么典型的二次元爽文模板+阿宅(或者说内容创作者)的极致共鸣和代入感1.二次元爽文模板:现实受挫的主角(一般是学生)偶然情况下得到了金手指开启了冒险之旅,利用金手指,激发了自身的优势,收获了很多伙伴最终众望所归,获得成功,或是失败但壮烈的谢幕2.在这个基础上,很多作品或偶然或刻意,或多或少的加深了代入感:方向是更贴近受众真实状态,或者是更贴近受众生活
3.比如异世界番剧中:re0男主486的废其实算是比较现实的,正常阿宅哪能刚穿越就社牛,超常发挥啊某个口碑不太好的异世界番也是,男主其实就是很典型的一种肥宅,里面主角的成长给人更多的真实感——比如对父母其实没太多感情一开始。
且制作确实是顶级异世界舅舅则是一种取巧+翻转的路子,和本作类似,都是厨力满满的类型4.还有一类就是更真实的背景:比如就是现实世界的学生,做游戏,做音乐,画漫画,写书,社畜生活等等等这一类是更有代入感的,因为更贴近我们的生活,也更容易有共鸣。
还有一点,二次元群体。
其实是有很强的创作欲、分享欲的,有一部分是很想要别人认可的。
但是这一类作品,往往写的是:主角是一群阿宅的领班人,主角克服了自己的问题带领群体走向成功主角是一个阿宅,但是被某些人拯救了主角认识的人有很厉害的阿宅,主角和阿宅一起走向了成功......具体例子我不说想必大家脑子里也会有具体的番剧了这一类番剧的主角人设,问题在于还是不够贴近受众——虽然往往是受众层级想象过的自己,一些理想的情节。
5.孤独摇滚的非典型人设+剧情
先说波奇的人设:本质上波奇是一个普通但很可爱的女孩个性阴沉、有沟通障碍,没有朋友——一个极端化的阿宅人设因为觉得玩音乐能出名而苦练吉他并成为“吉他英雄”——很多创作型二次元的路子颜艺程度决定了神游天外的程度——出圈点,但是动画角色的吐槽,会让人感知到是动画,算是meta元素动画本质上是波奇的成长故事波奇的金手指:美少女:嗯,真这么好看的,很难是真正的阿宅音乐才能:自学成才,成为网红。
因为视频月入百万(不是这两个金手指,其实都很自然而然,不刻意想不会觉得这些是金手指波奇的奇遇:遇到虹夏并拉她入团但是这是个很自然的奇遇,虽然有很多巧合——波奇恰好背吉他装x,吉他手恰好跑了。
但一切都很自然——其实还是因为波奇自己的努力,机会总是会给有准备的人。
但是我想说的就是这个奇遇的情节,其实很经典:普普通通陷入低谷的主角,被一个天使般的角色从天而降拯救了:龙族的路明非,和nono相遇的情节;罪恶王冠的主角,遇到了楪祈,也是他的金手指边缘行者的大卫,在最低谷,遇到了露西......孤独摇滚的剧情:本质是波奇成长的故事但和角色间感情关系进展不是很快,作者访谈得之是有意为之波奇一直都是社恐,只有在极其极限的情况能正常发挥被同伴发现是吉他英雄,并回收标题最后的剧终表演,因为自己的想象画面,让演出意外终止——一切都很合理,很自然,且充满意外和戏剧化。
但依然合理6.孤独摇滚和龙族——共鸣和代入感是怎么来的先说龙族:龙族的校园背景、现实故事,以及路明非的衰仔人设其实是很有代入感的路明非的出身让人很有代入感——虽然是借鉴哈利波特路明非艰难的成长也很有代入感路明非拯救世界也是——牺牲自己的生命作为代价江南在新修版,更新了很多这些年的新游戏新设备,备受嘲笑——但其实反而说明了江南对于代入感、共鸣的刻意塑造再说孤独摇滚:波奇的淡人设、meta元素,反过来让观众更容易带入波奇的音乐动机,符合我前面说的“获得认可”,属于那种不会随便对外说但内心就是有的动机波奇通过网络走红,但线下还是没有朋友——嗯,很贴吧大神,知乎大V。
而且确实就是很多二次元大佬的混圈方式。
线上重拳出击,线下唯唯诺诺波奇始终都是社恐,团队成员推动她成长。
妈系角色、社牛选手、冷漠伏黑的成员推动。
但每个成员都有缺点,既是互补也显得更真实,或是通过再外层的角色互补——虹夏的姐姐即是推动机也是见证者,对于虹夏是补充的,对于凉也是(凉坑波奇钱就是姐姐处理的)波奇虽然拯救了乐队,也成为了一些人的吉他英雄,但波奇的成长无疑是困难的,同时她的成长也是在于不想打工,或者负罪感等一系列很现实的动机。
而不是我就是要拯救乐队这种动机推动的,这些事件都很自然,很巧妙,很真实最后一集,我想的是一场完美的演出。
但是波奇在断弦危机后,却来了那么戏剧的一幕结尾——还是很符合人设且真实,不完美反而更让人印象深刻其实说到这,反正我是想明白为什么孤独摇滚成功的要素之一了。
那么,龙族为什么不行了?
本来龙族是真正有机会成为顶级ip的作品——江南的创作离不开得不到学姐的青春,这很二次元。
龙族的创作是他和编辑,借鉴哈利波特开启的ip——非常懂用户,懂代入感和共鸣江南是以写文学作品的速度写一个网文般的爽文——有网文的优点,也有一定的文学性和高度但是,江南对于大长篇的驾驭能力有限,对于路明非的成长一直逃避。
但最重要的可能是:成为了商人的杨治,少了江南对于创作的热爱。
这也是下面的重点二.漫画+动画团队极致的热爱这部分了解的背景来自一位b站up的节目,我只是概述,详情请看视频:【孤独摇滚】幕后趣事:本作诞生的起因竟是《钢之炼金术师》?
_哔哩哔哩_bilibili漫画的诞生:作者因为钢炼入坑漫画、且因为钢炼OP4爱上音乐不想画少女漫,和编辑一起商定了方向。
但滨路晶老师有很多自己的坚持,也是漫画成功的要素为了避免和KON撞车,调整了一些设定对于漫画、音乐的热爱,致敬很多——比如乐队的四人的名字对应钢炼OP乐队ASIAN KUNG-FU GENERATION的四人。
同时选择的背景也因为一些玩乐队的大佬,上学时都很老实封面遇到了对的人,滨路晶老师坚持了CD样的封面滨路晶老师学习了很多专业知识,挑战了怎么平衡专业性和趣味性最重要的,还是滨路晶老师对于动漫、音乐的热爱动画的诞生:作画监督是孤独摇滚狂热粉,关注信息,拿到了制作的机会,并亲自选了总监制作上充分在代入感,共鸣上发挥,注重波奇的内心戏刻画对于颜艺的把控,作画上的突破厨力满满的各种要素、彩蛋,各种致敬最重要的,也是对于漫画的热爱最后本来是不打算写这样一篇回答的,因为我本身不是很懂音乐,也不懂各种动画的文化历史等,只能算一个爱好者,但是我有热爱hhhh。
一系列巧合下,特别是今天看到了群友发的图(就是第一张),才知道今天是波奇的生日,于是就有了这样一篇回答。
创作是孤独的,改变是痛苦的,成长是困难的,道路是曲折的——但走什么路,怎么走,是自己选的。
谢谢你,波奇酱
最近刷到不少索尼和孤獨搖滾聯動的內容,不由得再重看了一遍孤獨搖滾,在第一次看的時候,我最開始認為這就是K-on那種萌萌噠沒幹啥的內容,正如K-on紅的時候,其實我有點不理解,誰的青春裡都有這樣的一場夢,我也渴望過站在臺前帥那麼一分鐘,讓全場為我歡聲雷動。
直到我長大了,這樣的機會越來越少了,你剩下的只有生活的苟且,再也沒有詩和遠方,我似乎變成了小波奇想象中中年後的自己:失業家裡蹲,房間被垃圾塞滿,沒有朋友,也沒有未來。
我感覺長大就是一個不斷對你曾經熱愛的東西望而卻步的過程,我曾經也像小波奇一樣去問,我是為了什麼去堅持做一件事?我又是為什麼去追逐一個夢想?我總能堅持很久,我也可以追逐很久,我甚至可以孤身一人,但越到長大你就越會發現,這一切變得如此的難,你會在不止一個瞬間懷疑自己,厭惡自己,或者在前進的路上迷失了方向,夜夜失眠,任由自己墮落下去。
我真的很少在某一個瞬間清醒的告訴自己,我到底應不應該繼續前進,我是不是又一次對著夢想望而卻步,我追求的東西是否是有意義的,但很可惜,有些時候這裡的每一個問題都沒有答案,只會變成一個又一個夜裡讓你失眠加重的理由。
動畫總是拍年輕人的故事,卻總是讓中年人淚流滿面,起碼今天這部作品的某個瞬間,讓很多身處孤獨、身處追逐的人知道,你們並不孤獨,有人和你們一樣孤獨,他們仍在前行,這裡的很多問題沒有答案,正如小波奇一樣,她也不知道自己想要玩樂隊的理由是什麼,但她想要樂隊裡的四個人一起持續演奏下去。
一里完全演我本人,不敢与别人交流,但是又期待别人和我讲话,所以把周边挂在书包上,希望有同好来找我聊天;但是当真的有人来搭话的时候又会很害羞,恨不得把自己藏起来;会幻想自己成为大明星,让以前看不起我的人都惊讶;社恐的时候,恨不得让自己马上蒸发;喜欢阴暗黑暗的地方,喜欢躲在衣柜里,偶尔看着天空也在想,要是第二天就是世界末日就好了…网上有自己的小天地,看到别人给自己点赞会很开心,但是看到一个恶评就会立刻反思自己做的是不是不够好;突然的,也会想自己以后的一眼望到头的人生,感叹自己真是没救了啊……感觉导演把边缘人的想法真的诠释地很好,比如突然降维,蒸发成空气,画风突变之类的,让我知道,就算是边缘人,也有闪光点,也会闪闪发光啊而且,在追梦途中遇到这么多善良的人真的太好了,郁代,凉,虹夏还有菊理姐,在一里又陷入自己小世界的时候能及时把她拉回来,鼓励她。
呃,豆瓣影评区并没有书评区那样的“读书笔记”可发,所以只能把这样发癫的内容直接当影评发出来了。
虽然本文的主题只能评为“发癫”,但我觉得发癫也未必完全没有可取之处,人发癫也可以发得有理有据,引人深思!
昨天凌晨三点也没睡着,在B站上乱刷视频,于是刷到了如下四个视频:(1)从社恐到“社恐”,一个视频教会你怎么把波奇酱娶回家!
【专 业 分 析】从社恐到“社恐”一个视频教会你怎么把波奇酱娶回家!
_哔哩哔哩_bilibili(2)怎么跟喜多郁代从恋爱走到结婚?
【正经论述】怎么跟喜多郁代从恋爱走到结婚?
_哔哩哔哩_bilibili(3)一个视频教会你怎么跟山田凉谈恋爱并结婚!
【专 业 分 析】我把你当兄弟,你却……一个视频教会你怎么跟山田凉谈恋爱并结婚!
_哔哩哔哩_bilibili(4)怎么把虹夏娶回家?
结婚之后要干些什么?
【真实系】怎么把虹夏娶回家?
结婚之后要干些什么?
孩子的名字好像还没取……_哔哩哔哩_bilibili我本来以为这都是纯发癫视频,看完以后反而觉得对人物性格分析有很大启发,而且还学到了一点心理学,所以不如我现在也开始幻想一下吧!
(幻想时间立刻开始!
)(幻想时间火速结束!
)我本来真的认真幻想了一下,然后也真的想认真写一下,后来还是放弃了,因为这不免太死宅而无聊了。
而且,每个观众肯定都对角色性格有自己的思考(发癫),关于如何与每个角色结婚也有自己的幻想,这种隐秘的幻想留在自己脑子里就好了,何必互相分享?
那过程就不写了,直接写结论吧。
无论怎么幻想,我的幻想最后总会遁入现实,开始考虑各种严肃无聊的现实问题,比如思考我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以我自己毫不掩饰的个性到底有没有可能追求到任何一个人,以及这到底有什么意义。
就算是在幻想中,我也并不认为追求任何一个角色会是很简单的事情,但想办法成为她们的朋友应该没那么难。
至于恋爱结婚,那真是只能看缘分了。
但说到底,为什么要幻想追求一个并不存在的二次元角色呢?
一,因为她们非常可爱,幻想这件事令人十分愉快。
从三维现实中俯视屏幕中的人物时,任何人都会显得很可爱;何况还有画风加成。
二,带着所有已知信息去攻略扁平的二次元角色基本就是俯视和碾压,这样确定性的攻略很爽,比追求现实人物爽多了。
而且,我也想走进作品中那种轻松的高中生活啊。
三,我从她们身上看到了现实中自己的一部分,所以想要用这种方式宽慰自己。
有时我觉得我也像后藤独一样社恐,或像虹夏一样背负了很多沉重的压力,所以,尝试为她们的困境提供解决方案和安慰,就像是在现实中真有人这么帮助我,我可以依赖他们了呀。
当然,最终还是得自己靠自己,想这些并没有用。
四,我从她们身上看到了现实中其他人的一部分,所以想要在幻想中做一个救世主,用这种方式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在现实中我没有能力看清其他人内心最深的困扰,更没有能力看清其他人在什么时候最需要什么样的鼓励,并适时地推他们一把。
我帮不了自己,更帮不了别人,在这两方面,我都一样遁入幻想。
五,回到现实——我觉得这些幻想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作品本身,以至于现实中的人性和恋爱关系,这使我能够更宽容地看待这个世界、我自己和所有其他人,心灵境界可以借此获得提升。
在本作所有角色中我觉得追求虹夏是最难的,因为她的生活很充实,就一个高中女生而言,已经非常成熟而忙碌,要为家人、事业和朋友负责,在恋爱中恐怕已经没有什么追求。
那其他的就不多写了吧,就这样。
真是很清爽舒服的人际关系,和塞得很满的演出。但是清爽地让故事行进下去的同时,无疑轻巧回避了本应是「社交障碍」题中之意的那个伤害、矛盾、负面的部分。好像不应该苛责作品没有讨论一开始就从其设定里排除出去的「孤独」之真正负面,毕竟芳文社不会舍得让人真正被伤害。
看完了最后两集,围绕着校园文化节,第十一集一里害怕女仆装进行了逃避,被乐团其他三人一路玩了许多店后,还是要回到女仆店打工,结果其他三人比她受欢迎太多,最后提前休息,这集更多是日常剧情,为最后一集的表演做铺垫,凉之前的高冷人设看来在这集是彻底崩塌了。最后一集看起来大家在表演中更喜欢喜多,并且没记住后藤一里的全名,在演出中二弦还断了,但却意外采用了滑棒演奏。一里还是在喜多突如其来的要求说词中想起了广井菊里跳入人群中,结果来了个平地摔。很可惜这集里不知道演出最后一首歌是什么,但后藤正文的歌出现在了片尾,一里在购买新吉他时,店员也提到了这个吉他是定制且由她保养的,说明这个吉他在未来的剧情中很重要,一里接下来要走的路才刚刚开始,期待第二季。吉他英雄的账号要赶紧更新了,不然粉丝掉了广告收入少了。
第一集看完真的劝退啊,女主一点都萌不起来,简直是烦人。日常废话是主线,孤独、摇滚是支线。日漫现在怎么好喜欢走这种实力看起来很牛逼,但是有性格障碍的路线
3.5 前几话的观看体验是可爱和脑洞喜欢,但是12话都在反复同类降智来串联剧情就有些疲劳了。可以一闭眼吸溜完,但本体只是打着“无害社恐”幌子上供给萌豚的电子榨菜。
反响超级两极分化,能出现这样的作品也不错。我是自一开始就觉得作品有在“消费”对“社恐”的刻板印象,自然难从这种戏谑的表现中找到共情角度。不过到后面,让本作更有趣的是追番的共时性——波奇酱后来不再需要时常打开视频平台看评论,因为我等真实的观众取代了虚构的粉丝,正注视着“吉他英雄”。
已经看这种动画不会有感觉了…还是更喜欢轻音
整体2星+,没救了,讨喜的画风,不错的制作,甚至有模糊打破动漫这一形式用实景去接近现实的手法,却毫无内容,也完全没有推进,看1集=看12集,好在这番并没有什么让我讨厌的东西
说是孤独摇滚,我想看到的孤独和摇滚全都没有,有的只是疯狂脑补的自闭社恐消遣和无聊的卖萌互动。这应该不是音乐番,同样是女孩子玩音乐,轻音少女和上低音号秒了,连音乐和live都不好听算什么音乐番呢。甚至同芳文社其他作品比都不算好,除去自我心理过剩塑造过火的女主无尽的内心独白小剧场混沌表情,剧情单薄到令人发指,相比于属于我最讨厌类型的女主性格,最让我作呕的其实是不停的消费社恐,充满了对社恐人格的高位凝视。难道真的有人对女主产生共鸣?我只能感受到对我的折磨和侮辱。看看人家丧女是怎么拍的
好吵,受不了主角异常繁多的内心活动。
社恐的逆袭,具像化的心理活动也蛮有特点的,一群人狂欢却是一个人的孤单。感觉心境已变,曾经激情澎湃的投入一个微不足道的目标,一拍即合共同助力干劲十足,如今再大的计划内心中都泛不起一点涟漪,可能机械般被动的完成,甚至如果能够选择,永远愿意置身局外。人生被卡在了一个bug的位置,不能前进也不能后退。小孤独那样意外的契机会到来吗?
头痛,有点无聊该怎么说。观影体验无限接近于去年的奇巧计程车:啊这,年度第一番剧就这样了吗?对我来说有些微妙。对孤独的刻画尽管制作厨力拉满,可还是太单调太表现了。另外最重要的,或许缺一首能像 God knows 那样一吉他砸爆我的黑箱让我怦然心动的神曲。
3.5孤独比重过大 几乎都靠女主脑洞撑着没摇滚什么事插曲很有感染力 但关于live演出的部分就很对付
去年夏天看的动画片。有点儿燃,有点儿萌,青春美少女的乐队故事。四个人里面总有一款符合自己。看的非常舒适。后来发现sony直营店还在和它做联动,去领了周边,好开心!
鉴定为萌豚番
还是凉宫春日的God knows好看。
跟摇滚一点关系都没有。仔细听音效和ost,基本都是宅系的音头。摇滚乐的确是孤独的,因为他反对庸俗。而这部动画恰恰站到它的对立面
社恐梗翻来覆去比较疲劳,但下北泽少女团追梦故事肯定是好看的
实在不喜欢女主的性格,现实里也有又做又孤独又想获取别人关注的时刻,但女主内心戏实在太多,我只觉得聒噪,也变相理解了这样的自己有多令人讨厌
四集弃。
呃呃呃呃,真的很无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