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时代周刊》评选出了2019年度十佳影片,除了那几部被大众所熟知的,还有一部我一直在关注的也被列在其中:汤姆·汉克斯主演的《邻里美好的一天》A Beautiful Day in the Neighborhood (2019),讲述了“美国传奇”——弗雷德·罗杰斯的故事。
所以,谁是弗雷德·罗杰斯?
为什么是“美国传奇”?
对于大部分中国人来说,确实陌生。
但对于美国人来说,这位罗杰斯先生,被美国媒体奉为“仅次于上帝之外的完美男人”。
他是美国电视行业的传奇弗雷德·罗杰斯在1968年制作并开始主持美国著名儿童电视节目《罗杰斯先生的街坊四邻》(MisterRogers' Neighborhood),在美国公共电视网PBS播出,30多年间共播放了895集。
这也是为什么美国人都称他为“罗杰斯先生”的原因。
节目每次开始前,罗杰斯先生总会唱着节目的主题曲,推门走进房间,一边唱歌,一边换上红色开衫毛衣和蓝色运动鞋,这个温馨的画面,成为了几代美国人最美好的童年回忆,也让他当之无愧的成为“美国儿童节目之父”。
他是儿童教育领域的传奇“儿童始终是世界上最弱小,声音与力量都极容易被忽视的一个群体。
”如今再回看他的节目《罗杰斯先生的街坊四邻》(MisterRogers' Neighborhood) 依旧会被那纯真无邪的真挚而打动,他的电视节目形式很简单甚至如今看起来有些“过时”,是什么吸引着观众呢?
是他在用着他真诚方式教诲了几代美国人。
节目中,他担任着制片人、主持人、木偶表演、写剧本、作曲等多种工作。
实力与才能相当出众,而罗杰斯先生身上最吸引我的一点,是他对孩子们所立下的承诺与一生的践行。
在他的节目中,罗杰斯先生用玩偶对话进行表演。
在每个节目开头,弗雷德·罗杰斯轻快地步入房间,唱着“邻里美好的一天”节目主题曲,打开壁橱,挂上短大衣,穿上带拉链的卡迪根式开襟毛衣,换上一双藏青色帆步胶底运动鞋,然后坐在椅子上,开始讲述新一天的话题。
虽然是一档儿童节目,但是节目的尺度却难以置信的“开放”:从离婚,枪支问题、战争,暗杀,甚至死亡,再到后来80年代,90年代美国出现的热门议题,诸如种族歧视,同性恋,超级英雄……这些成年人回避或拒绝讲述给孩子们的“禁忌词语”,他却没有回避,而是在帮助孩子们发现日常事物的价值,他认为每个孩子都有公平的了解世界的权利。
罗杰斯先生曾说过“我来告诉你孩子们需要的是什么:他们需要成年人保护他们,远离那些伺机腐蚀他们世界的东西。
”当孩子们走近了这位邻居罗杰斯先生后,会大胆的将自己的爱说出口。
我们从小花费太多时间去学习如何克制爱,但至今很多人不懂尊重爱。
但正如罗杰斯先生说:喜欢就是喜欢,毋庸置疑的,孩子们需要听到这个。
他让百万孩童在人生中最特别的时候,知道“爱”没有错。
他是拯救灵魂的传奇弗雷德·罗杰斯常年保持着143磅的体重,因为数字1代表“I”,4代表着“LOVE”的四个字母,而3则代表着“YOU”的三个字母,合起来就代表着“I LOVE YOU”。
这是罗杰斯先生的私人数字学。
国际大提琴演奏家马友友曾经被邀请去《罗杰斯先生的街坊四邻》节目,当他回忆罗杰斯先生时,他感叹“那个143磅,让我疯狂!
试试吧,我可做不到!
”罗杰斯有一句经典的名言:“我喜欢这样的你”。
一个四岁就在轮椅上生活的小孩子杰夫在一场危险的手术前来到了罗杰斯先生的节目,罗杰斯下蹲与他平视,同任何平常的小孩子一样聊天对话,最后罗杰斯对孩子唱了一支歌:我喜欢的是你/而不是你的穿戴/不是你的发型/你现在的样子/你的内心/不是你可爱的椅子/你的每一部分/你的皮肤/你的感受/无论是旧还是新/我希望你会记得/。
后来手术成功,多年以后罗杰斯获奖,而颁奖人正是杰夫。
“我喜欢这样的你”他这至理名言鼓舞了无数在自我边缘徘徊的、灰心丧意的人。
1997年,罗杰斯获得了日间艾美奖的终身成就奖,在现场他发表了一个著名的声明作为他的接受演讲,他说“我们所有人都有特殊的爱我们的人。
你能不能和我一起花十秒钟来思考那些帮助你成为自己的人。
沉默十秒钟,我会看时间。
”他停了十秒钟,看着他的手表。
当十秒钟的时候,他说“愿上帝与你同在”,在当时的美国获得一时轰动。
据说这个著名的“沉默场面”在汤姆汉克斯的这部新片《邻里美好的一天》也会看到。
非常有意思的是,在汤姆·汉克斯曾出演的影片《地狱来的芳邻》中,其中有一幕:他躺在床上,正是在看儿童节目《罗杰斯先生的街坊四邻》,这仿佛是一个穿越了几十年的惊天彩蛋梗!
而更加有趣的是,在维基百科上有写道:“弗雷德·罗杰斯是汤姆汉克斯的第6代表亲。
”希望这部影片会被引进吧,看影评觉得是部温暖治愈的好片子,期待汤姆·汉克斯“阿甘归来”的同时,也期待能够在冬日里带来一丝温暖。
本文将发表于《上海电视》2020年9月某期。
如需转载,请一定联系本人、一定注明、一定附上豆瓣链接!
-- 《邻里美好的一天》一开场即为美国儿童电视节目主持人罗杰斯先生(汤姆·汉克斯饰)的标志性开场,他的虚拟社区经由大屏幕放大,显得格外玲珑而塑料。
对背景及剧情一无所知的我,忽然涌上一股“职业敏感”,这和蔼亲切的人与迷你童话社区背后有什么故事?
接着,我发觉自己与男主角、撰稿人罗伊德陷入同样的心理误区。
这位愤世嫉俗的记者,怀疑人性,他为《时尚先生》做采访,采访对象们欣然而至,最后被他所谓揭露人性阴暗面的文章激怒,他臭名昭著,事业岌岌可危,主编好不容易才找到罗杰斯先生这个万无一失的采访对象,让他去做,连他妻子都紧张“你可别毁我童年”。
这些铺垫都在说,罗杰斯先生在美国人心中是什么形象。
我作为撰稿人采访过很多文艺名流,也有得过奥斯卡奖、布克奖的人,我就像三岛由纪夫所称的“文学刺客”,喜欢把最后几个问题当成最锋利的匕首,受访者措手不及。
我理解罗伊德。
只有罗杰斯先生能在短时间内发觉罗伊德愤世嫉俗的背后是严重创伤,向他伸出援手,从受访者转变为治愈他的医生,潜移默化,教会他勇敢修复与父亲的关系,与妻子、初生儿子之间的亲密关系也因此改善,同行如我,亦感到不可思议。
电影没拍成说教,而是以情节和画面去讲述人物的互动,影响,觉醒,隐藏。
比如,罗伊德的演讲词说明他与罗杰斯在以文艺修复破碎这一工作理念方面是相通的。
比如,罗伊德在父亲进医院抢救时,非要去见罗杰斯,说要工作,要交稿,观众能看懂他行为背后的意思:第一,有童年创伤的人不自觉把罗杰斯当成理想父亲,想奔向他;第二,他关键时刻投向工作,就跟父亲在他母亲病重时四处乱搞一样,只是找个麻痹自我的方式逃避,这是不成熟的。
比如,罗杰斯笑眯眯望着罗伊德,不答如何面对压力这个问题,说明他一直小心扮演自己的银幕角色,没有破绽,也许只有弹琴的粗暴破碎音,暴露一点点他内心的纷乱,我们显然能接受“圣人”还有这样的人性。
男主角不是传主,却让观众在两个人的故事中,感受“英雄”对普通人的改变过程,窥见英雄之貌,这种拍摄角度,与电影的灵感源头,罗伊德那篇真实文章的叙事内容,形成互文。
罗伊德第一次看到的罗杰斯,浪费电视台工作人员个把小时,帮这一位小观众解决他的情绪问题,同事们纷纷抱怨。
这是他对个体尊重的表现,也是有心之人可能带来低效工作的谜局。
这也证明,罗杰斯先生只能出现在不求高效的时代,美好旧时光已随童话小社区,逝去了。
我看电影几乎不会先去看简介,所以说实话,我并没有觉得这是一部鸡汤电影,由于本身没有预设期待值,所以所谓的鸡汤没有习惯性的抵触,所以情绪感受完全是被演员演技带动进入的。
我觉得,即使是鸡汤电影,我也认为导演处理的形式高级,形式上,看似是罗伊德采访罗杰斯,实际上,是罗杰斯为罗伊德解心症,电影情节和镜头安排的其实真的很简练,表面上是罗伊德不得已去采访罗杰斯,实则也是罗杰斯的有意而为之:罗伊德本身的大众印象造成了他的窘境,而罗杰斯经过对他的了解,而钦定的他。
实际上,罗伊德早已被罗杰斯通过其的文章窥见他自己身上存在的些许情感问题。
而这些信息仅仅是罗伊德和领导简短的几句对话里传达出。
导演知道自己的重点是什么,自然不会花更多镜头去告诉你这条线以外的更多让你信服或满意的丰满或坐实情感,电影的细节的重要性就在于此,你不注意细节,很容易在无形中被架空情感。
比如电影开始参加婚礼前的物资准备和车上放置婴儿座位的镜头片段,就已经很真实展示了两人的夫妻情感状态,八年的婚姻下的自然状态,我不知道为什么有观者会控诉夫妻情感的单薄……电影并没有呈现一种极力塑造圣人形象的不适感,很多镜头安排其实很客观,甚至摈弃了很多本可以煽情的圣人视角,正是在这样克制客观的镜头下,我才更佩服汤姆·汉克斯自然娴熟的表演,让我觉得,他就是美国好人本人。
除此之外,我感受到导演的意图反而是在强调“世界上并无圣人”,如电影结束时片场的弹奏片段,又如当罗伊德第一次在罗杰斯家采访的时候,罗伊德近乎冒犯的揣测式谈论罗杰斯呈现的圣人感以及他的孩子时,罗杰斯很坦然,也很诚实,他在承认了与孩子的关系后,虽然加了一句这就不是你想得到的答案对吗掩饰,似乎他只是在顺着罗伊德想知道方向作答,无关事实,但是镜头特写到罗杰斯回答时的面部及一些肢体行为时,已经告诉观众了答案,随后他也近乎冒犯式的反问罗伊德的父亲,当然罗伊德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而离开。
罗杰斯自己曾说到自己控制情绪的方式包括弹奏钢琴低音键,而罗伊德和罗杰斯妻子的交谈知道也透露到罗杰斯控制愤怒和情绪的方式包括游泳、念人们的名字做祷告,而罗杰斯泳池游泳时念到沃克尔一家的名字,我想这也侧面证明他遇到罗伊德情绪上的波动——包括愤怒,也就是采访上谈到他与孩子关系的时候。
我不知道为什么电影中罗杰斯如此帮助罗伊德解除心结,我猜测他是读了罗伊德的文章并通过其他方式了解他的家庭关系后,发现他和父亲的关系与自己年轻时候与自己孩子关系上有相似的地方,就是事业停摆三年处理父子关系的三年。
而他作为过来人,学会了运用不伤害自己和他人的方式控制情绪,所以想引导罗伊德成长。
其实罗伊德写的文章内容虽然不得而知,但是我知道,他已不再是一个只会判断对错为标准纪实的记录者,与父亲感情的和解也是与自己的和解,他开始注入情感,而那篇文章的万字自然也饱含情感,不再用冰冷的文字纪实,而是用温暖的句子描绘感动。
总之,这是一部我心目中的好电影。
这是个不断分裂的世界,看看2020的上半年,阶级、性别、族群、地域,每个层面都看不到一点包容和向善。
苟晶质问体制黑幕的正义之举为何换来一堆抵制?
谭松韵和她的妈妈为什么得不到一个道歉?
papi为啥非要产后出面用原声怒怼键盘侠…… 想获得一份善意,先得攒够戾气,这不是悖论么。
所以在这个年头,你可别提“圣人”俩字,提就是“你起开”。
但就是有这样一部电影,想在这样一个时刻,说点不同的观点。
它想用上世纪的圣光试着照耀这世纪的精神贫瘠、思想困顿的人。
这就是《邻里美好的一天》。
在这“一天”,那位叫弗雷德·罗杰斯的美国20世纪顶级圣人,在节目里出了洋相,在记者面前袒露他的苦恼,甚至在一位将死之人的耳朵边低声“索要”祈福。
同时,他还显了一次灵。
01向善,慢慢来比较快 《邻里美好的一天》有这样匪夷所思的一幕,主人公弗雷德·罗杰斯在中餐馆,对前来戳破他“圣人光环”的人物记者罗伊德·沃格尔说,“请你跟我做一件事,花一点时间,想想还一直爱着我们的人”。
顷刻之间,食客停下了刀叉,服务生停下了脚步,餐厅像一片静止的湖面,镜头盯着罗杰斯的脸,整整持续了30秒。
在罗杰斯“谢谢你陪我做这件事”的结束语中,餐厅再次恢复了刚才的嘈杂。
观众仿佛在电影院里做了一场祷告。
这时你会发现,记者罗伊德·沃格尔左边脸颊上不知什么时候多了一道泪痕。
只听这番描述,你会说,这老家伙是催眠大师吧?
弗雷德·罗杰斯确实是大师。
他是美国上世纪殿堂级电视节目主持人,从1968年开始成名,一直活跃到世纪交替之际。
弗雷德·罗杰斯他主持的是儿童节目,地位相当于两代“董浩叔叔”的合体,在美国,你和你的孩子都可以说“我看你节目长大的”。
弗雷德·罗杰斯的语速悠缓,说话时嘴里像含着一朵云,和他交流,能有种时间基础单位被拉长的幻觉。
他用人偶配合演出,工作三十多年,未曾更换过角色,哪怕它们真的很破旧。
他叫停过节目,一停就是三年,那时,他与儿子的关系十分不妙,他也有束手无策的时候。
在故事的开始,记者罗伊德·沃格尔想不通,弗雷德·罗杰斯向善的动机、决心以及能量从哪来?
就好像在问,上帝,你为啥长成这样?
你为啥干这事?
电影里,罗杰斯能和一个随身需要带着氧气罐出门的男孩玩半个小时,一期节目也就半个多小时。
紧接着,他要表演如何撑帐篷,灾难了,他折腾半天累得直喘,可帐篷还是打不开。
然后罗杰斯竟然当着镜头说放弃,“这个帐篷必须由两个人来搭”……
这些场面把工作人员以及记者罗伊德看懵了。
电影的巧妙在于,为了能让你进入到正常的观影语序,它让一名记者,带着破坏的视角,闯入罗杰斯纯善的世界。
因为善意,大多数会碰壁。
就像中餐厅的冥想,你会觉得,罗杰斯的节目太拖沓太沉闷,还有他这个人有时也会惹出让人啼笑皆非的事故。
而在真正的教育理念中,失败,才是人时刻面对的常态,一个人打不开帐篷,这件事是不能被隐瞒的。
同理,悲伤也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悲伤,就像《头脑特工队》里最关键的角色不是乐乐,是忧忧,忧愁让主角知道快乐的意义。
没有人不渴望得到善良,大家怕的是,善良的修炼时间太长,牺牲太多。
所以善良通常是缓慢的。
比如扶老人过马路,比如收养一只流浪猫。
比如《邻里美好的一天》。
只有带着对向善渴望的理解力,你才能进入这部电影的节奏。
汤姆·汉克斯自己也谈到,这次演出最困难的部分,就是学罗杰斯放慢说话速度,每次拍摄前,汉克斯都需要放松+冥想,不然,他很难从这个世纪的活法转换到上世纪,即便他真正经历过上世纪,在拍摄休息时,他也需要持续性的高速拍打+怒喝咖啡来让自己清醒。
汤姆·汉克斯与“罗杰斯先生”虽然汉克斯是罗杰斯遗孀认为最能演绎丈夫的人选,但相比罗杰斯,汉克斯显然还是个凡人。
当然,《邻里》也不是我们常规的传记片拍法,它选取的是记者报道前辈的真实发生的故事,但在故事里,圣人是年迈的状态。
因为老,就是一种缓慢。
后来很多人传言,弗雷德·罗杰斯打过越战,是战争让他看到了善的遗落。
但其实,罗杰斯最早是一名牧师,这和有神无神没有关系,这和心态相关,他要善于并且热衷于聆听。
弗雷德·罗杰斯 最有趣的是,相比记者罗伊德·沃格尔想挖掘罗杰斯内心黑暗的一面,其实罗杰斯身边的人早就烦透他了,你看看那些栏目组的成员,尤其是年轻一些的,经常嫌弃他的磨叽。
基于“善”与“慢”的理论,导演玛丽埃尔·海勒拍摄了中餐厅那场戏。
那场有如上帝再临的戏,在剧本里,它只是一句话而已,上面写的是,“此刻罗杰斯盯着记者看”。
但导演却要求汉克斯把“盯”的表演时间拉长,越慢越好,越长越好,长到观众有一种错觉,就感觉,罗杰斯看的不是记者,他看的是观众。
罗杰斯在看着所有看着他的人。
而在中餐厅里的那些老年顾客,都是罗杰斯的遗孀、当年的栏目制作人、公司CEO等真实人物客串扮演的。
这是对故人的一个致敬,它很善意。
这份善意,就在那一刻,被苦于寻找伪善的记者领悟了。
02 童真,像个孩子那样做大人因为弗雷德·罗杰斯有国民级的地位,所以一般他很难被安排出来一个采访。
但根本原因在于,每一次给罗杰斯安排一个采访,最后被采访的,都不是罗杰斯本人,而是那位记者因为罗杰斯对来采访他的人更好奇,所以他的采访工作会非常庞大,因为他本能会去了解这位访客。
最终,罗杰斯认识了很多记者朋友,罗伊德·沃格尔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位。
电影里有一个很有趣的对位关系,罗伊德和父亲关系极差,同时他自己又正在成为一个父亲,但他并不知道怎么当父亲,他更不想去问自己的父亲,父亲是什么?
在经历了三次采访之后,罗杰斯反而承担了一个父亲的职能。
罗杰斯问罗伊德,小时候有没有什么不舍的玩具,罗伊德厌烦地回答说有那么一只兔子吧。
在一场突如其来的登台串场中,罗伊德昏倒了,“醒来时”他发现自己变成了兔子,在《邻里美好的一天》这档儿童节目里,他回到了他厌恶的童年。
童年有什么好?
一、有人照顾你。
二、不用负什么责。
罗伊德是既没有在过去得到完整的照顾,还要在现在担起一个父亲的责。
他内心的恐慌多过怨愤,他慌张到连一个后座宝宝椅都安装不好。
要想成为一名大人的最好方法是什么,就像罗杰斯先生那样,和孩子一起长大,不断地,一次又一次,和不同的孩子一起长大。
总有一刻,满车厢的大人和孩子都为你唱《邻里美好的一天》的主题歌。
这就是这部电影在“悠缓”后的第二道风景线——孩童视角。
导演玛丽埃尔·海勒也是一个“老小孩”,她用如同电视栏目场景里的玩具车、公路和城市模型,来做电影现实故事中的空镜头,从孩子习惯性的视野里,去观看这个世界。
这一点,对于玛丽埃尔太熟悉了,因为她小时候就是“混”阿拉米达儿童音乐剧院的,她曾说,“那个男孩只是我后来的男朋友,我的初恋是表演”。
在儿童音乐剧院里她演过啥呢,有《小熊维尼》里的兔子瑞比,《夏洛特的网》中的老鼠坦普尔顿,还有《魔法师的外甥》里邻家女孩波利,这部剧的原著也就是后来我们熟悉的《纳尼亚传奇》系列第一部小说。
玛丽埃尔从小学开始,就要一年演四部剧,她非常了解,一个孩子,在扮演时的心思,而罗杰斯,就是那个长不大的孩子,他在电视节目全是他自己吗?
不,还有他回到童年时代的表演。
导演玛丽埃尔·海勒与汤姆·汉克斯“穿越”回过去,汉克斯也是如此。
在电影《地狱来的芳邻》(1989)中的一个场景中,汉克斯扮演的角色雷·彼得森正在看《罗杰斯先生的邻居》(《邻里美好的一天》原译名)的一集电视剧。
更有趣的是,三十年后,汉克斯的儿子科林·汉克斯在《醉酒史》中也模仿过罗杰斯。
《地狱来的芳邻》中汤姆·汉克斯观看《罗杰斯先生的邻居》更加真实到离奇的是,汤姆·汉克斯本身就是弗雷德·罗杰斯的第六代堂弟。
汤姆·汉克斯为《玩具总动员》牛仔伍迪配音,动捕出演《极地特快》,和他这位堂兄的做法都是一样。
像个孩子一样做大人。
03 媒介,信息大爆炸与始终不理解现实情况是什么呢,记者罗伊德·沃格尔的原型人物没有在妹妹婚礼上和父亲打架,因为他的妹妹就没有结过婚。
2003年,弗雷德·罗杰斯死于胃癌,他的晚年一直在忍受病痛。
留意汤姆·汉克斯在片末最后的表演,他一直扶着或搓着后背,其实那是一个对他晚年疾苦的象征。
事实上,汤姆·汉克斯在十年前就知道《邻里美好的一天》这个电影项目,甚至在8年前,他就读到过一版剧本。
如果电影在十年前上映,那会是什么样?
我们只是知道,从前辈去世那年算起,17年过去了,再没有罗杰斯这样的人物出现。
因为每个人都在倾尽全力表达自己,而表达自己的前提,往往伴随着颠覆权威认知。
言论爆炸,个体意识爆炸,为了让自我的观点变成其它人的共识,这个过程是暴力的,但我们浑然不知——请显过灵的“圣人”快速离开舞台。
他们可以在对历史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去定义一场战争,他们也可以在不精读科学的前提下总结万物规律,获得自信的来源竟然不是自省与自律,而是优先破坏那个知道最多但还不够完美的人。
《邻里美好的一天》诞生在TV媒体时代,来了一名拿过新闻奖的狠记者,想去撬开主持人的精神阴暗之地,他能做的也只是一己之力的较量。
当然,也不会有更多人了解罗杰斯的脆弱,他每次拍照,都是在努力记住这个人,“我认识他”这四个字,在别人眼中是像透支生命一样的许诺,但之于罗杰斯,他为此快乐,因为拍完照的一瞬间,他总是笑,像得到了宝。
如果你还想寻找一些通俗易懂却遗忘了很久的道理,《邻里美好的一天》这部电影最合适,9月18日,全国上映。
留意电影最后三分钟,摄影棚下了班,缓步走向钢琴的罗杰斯用拳头凿了三下钢琴,像搞家庭装修一样声响告诉我们,他不是一个共识中的圣人。
然而正当“满足你意”的时候,他又悠扬地弹了起来,现场观众,只有他自己。
不对,也有你。
撰文/法兰西胶片*文中图片源自网络,如有疑问请联系本号。
*本文首发微信公众号:第一导演(ID:diyidy),欢迎关注。
4.5,会再刷,当我过不明白,想不通透该怎么活的时候,应该会再来看。
平淡嘛?
不,这就是人生,关于父母与孩子,为人,和解和如何过好这一生的课题。
偶见弹幕有人说这部电影“神神叨叨”,料想对方要么心浮气躁,要么经事太少。
你无需原谅任何人,爱恨都是消耗,你只需要正确处理自己的情绪,包括愤怒和恐惧,想好最终想要达成的目的即可。
比如我心底里是有点介意老爸买不实用的吉他和电子表的,但想到他一辈子辛苦,希望他开心,不要把他不爱好的(比如旅游)强加他身上,其实,也够买表了。
愿我们都能够过好这一生,处理好自己与别人,自己与自己的关系。
演员演得可真好,眼神中真情流露,能明确感受到主角心态的变化。
结尾处看到他们互相比划“朋友”的手语的时候,也跟着开怀一笑。
影片中金句频出, “我们最大的错误就是忘记自己的童年,回想自己当年的感受,你就知道如何对待你的孩子。
”“是人都有情绪,他选择如何回应他的情绪,每天都在做有助于稳定他的事儿”结尾,主持人狠狠锤下琴键的举动,有点意思。
这是前文中提到他处理“负担”的方式,难道他没有那么全然享受节目的录制吗?
人生终究是一场无止境的修行。
2019年的电影《邻里美好的一天》, 乍一看很鸡汤. 一个圣人救赎了一个带着破碎童年的记者. 我想, 可能还是因为, 记者内心里, 他自己, 也是想把和父亲的过节给翻篇了的. 圣人只是给了他一个理由和一个和解的思路, 他自己就坡下驴了.已经过去的事情, 就像篱笆上的钉子凿过的洞, 即使把钉子拔了出来, 那个洞仍然还在, 及时费心填补, 也不可能修到和起初一样.而记者自己也在八年的婚姻之后, 面对几个月大的小婴儿, 他其实并没有做好当父亲的准备. 他仍然在逃避.有了孩子, 这也是一个契机, 让记者的老婆也在背后推动着记者和自己的父亲去和解.这个世界上是有一些人, 是情感极度敏锐, 非常能够感应到别人的情绪的. 这是一种天赋.记者第一次看到圣人(罗杰斯先生), 是罗杰斯在处理一个手拿光剑的淘气小男孩乱劈, 他蹲下来喝男孩双眼平视, 问男孩是不是拿着剑感觉自己更加强壮了 完完全全典范版本的同理心倾听片段.作为牧师出身的圣人, 是有一点点传教的意味在里面的.结尾, 混蛋父亲得到的原谅, 一大家子和和美美在一起, 这也是基督教宣传的价值观. 当然也是普世价值观, 非基督教也是喜欢这样的大团圆结局吧.
君子慎独,圣人有过很久没有看如此温情脉脉、余味悠长的电影,疫情以来的第一张电影票,是一个惊喜的拥抱。
“每个圣人都有过去,每个罪人都有未来。
”王尔德在《一个无足轻重的女人》中写道。
罗伊德在影片之初,是一个“糟糕的大人”,敏感焦虑,家庭、工作都在低谷。
像阳光一样的著名好人罗杰斯,对罗伊德来说未免过分刺眼。
罗伊德就像现在网络社会上的头号黑粉一样,疯狂深挖罗杰斯,不放过一丝一毫可能可以发酵抹黑的污点。
然而每一次每一次都被罗杰斯的真诚、善良以及同理心感动,最终达成与自我的和解,得到救赎。
这碗鸡汤熬到这里堪称香浓,但如果止步于此,未免容易落入俗套。
影片对罗杰斯的呈现,是一种高明的“真实”。
他拥抱对自己苛刻的成年人:“我不认为人能够经历成长,除非他真实的自我能够完全地被接纳”,但是他重重按下的琴键,也透露出他一直与内心地苦难困惑不断地搏斗。
君子慎独,罗杰斯高尚真诚,但圣人有过,更需要自我宽恕与告慰。
电影最后一幕,Fred Rogers笑着从镜头前的道具门走出,便收起了表情,手托后腰,一副疲倦的样子。
看过监视器后,独自走到钢琴前,伴随着人员撤场和灯光渐暗,开始弹低音键。
这是他之前说过的发泄手段。
Lloyd Vogel第一次见Rogers说,你本人是Fred,这还有个你的角色,Mister Rogers。
显然在他的预设中,镜头前的Rogers并不是现实中的Fred。
但Rogers回避了这个问题,将话题转移到了Vogel脸上的伤。
显然他不想说。
由于剧情一直聚焦在Vogel身上,观众并不了解Rogers。
Vogel的暴躁、冲动、懊恼、悔恨,种种心理活动巨细靡遗的展现在观众面前,但Rogers,整部电影甚至没有他自己独处的镜头,他的从容、大度、优雅、恬静,都只是在人前,而他私下是什么样子,我们不知道。
所以我认为导演安排最后一幕的用意,是想告诉观众,他也是个人。
回来说Vogel,对父亲的恨意只是表现,他最大的问题是关上了心门。
在和Rogers吃饭时,他说自己是破碎的人。
这是他的自我认知,问题也就在这里,如果你认为自己糟糕,你就一定会变成那个糟糕的自己。
Rogers的循循善诱其实只是让他将自己的想法一点一点说出来,你听自己说出你的想法,和你只是在心里想一遍是大不相同的。
而后你会了解自己更应该怎么做。
对于抛妻弃子的父亲,可以选择不原谅,但要放下恨。
因为原不原谅是你对他的态度,而心中带着恨意,却会拖垮你的人生。
Vogel对妻子声泪俱下的表白,是懦弱吗,相反这才是真正的强大。
Vogel真的原谅了父亲么?
未必。
但他可以和他对话了。
不是因为他可以面对父亲了,是因为他可以面对自己了。
这也是Rogers所说的,人一直都在成长。
以下内容含剧透以下内容含剧透以下内容含剧透试想同样的叙事,如果这电影不是汤姆汉克斯演Mr Rogers,而是杰克吉伦哈尔演路人甲,怕怕就来得比较明显了吧。
以下是路人甲在电影里的一些行为:蹲守感情缺失/心理障碍的弱势人群,密切关注以及记录对方的私人生活;宣称想和对方交朋友,给对方拍照片并自己收藏;评论对方的生活,并强行给其指导意见;在对方不知情的情况下,和对方的伴侣建立密切联系;在没被邀请的情况下,擅自获取地址并出现在了对方的私人聚会上…在人际交往界限感十足的美帝,这样的一个故事怎么就成立了呢?
抬头一看片头字幕大大的“腾讯出品”,似乎明白了什么。
再回头一想整个故事:幼时被混蛋爹抛弃的男主,因为不愿接受晚年来跟他讨要原谅和亲情的老父而成为了个跟他爸一般混蛋的人,继而事业家庭诸事不顺。
但在活圣人Mr Rogers的感化之下,男主和父亲重归于好并为其养老送终,一大家子人热热闹闹,事业也成就了家庭也和睦了,万事都兴旺了。
眼熟不?
Mr Rogers的节目影响过无数美帝小盆友,让他们行走在这世界废墟里依然选择了正直和善意,让他们学会表达喜怒哀乐,成为了真实而有同情心的完全人。
电影这么拍Mr Rogers,真的好么?
另,把Esquire这种金字塔尖的杂志记者拍得那么不专业那么肤浅,不知侮辱的是记者还是观众呢。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一个温暖的人足可以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Fred RogersFred McFeely Rogers (March 20, 1928 February 27, 2003) was an American television personality, famous for creating, hosting, and composing the theme music for the educational preschool television series Mister Rogers' Neighborhood (19682001), which featured his kind-hearted, gentle, soft-spoken personality, and directness to his audiences. 弗雷德·麦克菲利·罗杰斯(Fred McFeely Rogers, 1928年3月20日2003年2月27日)是美国电视名人,以创作、主持和创作学前教育电视连续剧《罗杰斯先生的邻里故事》(19682001)及剧中的主题音乐而闻名。
在这部电视连续剧中,弗雷德以善良、温柔、温和的性格和对观众的直率而闻名。
当时看完电影,顿时被这个被人誉为“living Saint” 活菩萨的人所吸引,他身上发挥出来的双鱼座特征是在太强,而且他又能将神的爱与美善付诸实践,实在是不可多得。
看了一下他的星盘,个人解析如下:1. 上升金牛座15°,与3宫(邻居)冥王星(隐藏的关起门后的一些问题)巨蟹座(家庭、关爱)14°六合,又是12宫白羊座木星(理念)与1宫双子座北交点(人生目标)的中点,真的是人生的目标与实践都完全写在了星盘之上。
2. 冥王星与4宫海王星都是控盘之外行星,它们所处的宫位也完全与罗杰斯先生的电视节目主题相符。
而且冥王星是YOD上帝手指的顶点,由此参照他一生的杰作:《罗杰斯先生的邻里故事》,我们可以看到确实是10宫(事业)水瓶座(关怀社会大众)火星(行动)与8宫(家庭的、继承的)土星(问题困难、坚持、忍耐)射手座(理念、理想)综合力量的实现。
3. 太阳落入双鱼座29度,12宫头,他的自己是一个谜一样的人物,他或许根本没有自己,他的一切都来源于圣经或他对神的理解与信仰。
天王星在白羊座12宫,离太阳非常近,但同时被狮子座的海王星150度相位修正着,也就是他或许时不时会莫名发脾气,也会莫名做一些外人看来奇怪的事情,但是冥冥之中都是为了完成海王星(满足神性)的安排。
4. 月水金合在双鱼座11宫,这真是一个内心柔软浪漫而且思想和言语都柔细的人,他对待普罗大众(11宫)也都是这样。
由此可见,一个人活着,活出了神一般的良善、温和、谦卑,是整个星盘力量的支持,没有一丝被浪费。
能看出导演想拍部不一样的传记片,所以会通过记者与父亲的关系和解来侧写罗杰斯先生,但这样做使得人物圣人光环更重了,没有血肉的真实感,加上记者那条线实在是过于平庸,整个电影也就中规中矩。
整条星光大道让我印象最深的星星就有“罗杰斯先生”。电影以互动访谈切入讲述美国孙进修爷爷的故事,结果人物拍得太表面而近伪,去年那部纪录片“与我为邻”反而更丰富些。汤姆·汉克斯真的成了好莱坞最后一个好人啊!
本片最大意义就在于重拾右派传统价值,通过戏里戏外罗杰斯 / 汉克斯「完美男人」的形象来为这个已经分裂且争吵不断的世界辩护,「父子关系」的弥合在右派看来似乎是弥补这个世界隔阂的重要手段,但是抛弃「粉丝向」的电影情感表达,实在是一部极其无聊和乏善可陈的作品。
非常简单的救赎故事,与过去和解,与自己的愤怒和怨恨和解,但就是这么简单的故事看得我在电影院里大哭。Tom Hanks真的浑身散发着那种温暖的美好的气息!在地铁上全体大合唱那段真的太美好了!动画和模型穿插在整个叙事中很可爱,整个节奏很好!
如果和解那么容易,人生也不会这么艰难
看了不少美国YouTuber的影评,大多对汤姆汉克斯赞不绝口,也不吝溢美之词称赞这部电影,能想象出罗杰斯先生在美国观众心中的地位,而个人观感一般,甚至在不熟悉《与你为邻》这个节目的前提下看TH的表演,甚至有些说不出的诡异,哈哈哈
汉克斯一开口说话 我整个人都平静了
这叙事手法。。。我一直以为Mr Rogers其实是个变态,温柔的背后隐藏着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结果人家不是。笑哭~
适合坐在家里沙发上安安静静观看的一部影片,好喜欢这种拍摄啊,有小时候熟悉又亲切的味道,一个心伤之人的被治愈之旅,又不只是一个人的简单故事,拥有这种友情是至幸,结尾钢琴的低音区是多么有力啊
笔触温柔 微缩模型和真实场景的画幅交替很可爱 明明另有所指 但还差一口气就能摆脱鸡汤的名头 对“原谅”的主题仍然不置可否 人之将死的忏悔可以弥补过去造成的伤害吗 永远不能
真实事件改编,怎么从温馨感人改编成PUA啦?有点惊恐……感觉像是主持人没有素材,从广大家庭不幸福的人中挑选一个人拯救来作为自己的节目素材。作者问的问题每一个答复,都是反问,pua手段然后改编作者的一生。作者这样的父亲都要原谅,什么道理?对不起有用干嘛要警察。到最后的钢琴低音是主持人的真实写照。脱去笑容假面的可怕低音。仿佛再说下一个找谁……不是为了汤姆汉克斯我肯定是不会看的。
心里一边骂“俗套!大俗套!”一边默默流泪,童话,make believe, ever works wonders? Broken ppl pls do it I’m just kidding
可以拿来讨论的事情就一定能面对~
从我们撰稿人的角度来看,被采访对象治愈,改变,简直像是不可能发生的事。这种有心的电视媒体人只能出现在过去,有心导致的低效,是现代社会不容的。Anything mentionable is manageable.
看预告片本以为正片会有个大反转,结果,没有。
心灵救赎。
好大一碗鸡汤,人物刻画和情节冲突都很烂,作为有原型的“半传记片”竟然能把真人塑造得跟假人一样,完全搞不懂导演要表达什么
片子最奇怪的地方在于,汤姆汉克斯饰演的“圣人”,著名电视主持人罗杰斯先生,明明是整个故事里的配角,却又是这个故事(这个片子)之所以存在的前提及叙事的最终目的。电影海报上完全找不到故事主人公,也就是男主角(调查记者)的影子,但这个男主角以及与他有关的一切,围绕他而铺开的前情后果、所有的笔墨,又占据了影片至少70%的时间。以致于一直到影片结束,罗杰斯这个人物依然是扁平的、模糊的、戴着张名叫“美好”的面纱,一股缥缈的圣人气息,俗称“假仙气儿”,像个努力讨好全世界,尽职尽责、周到无比的老好人。
#TIFF19#多伦多电影节世界首映搞笑而又感人,出神入化的演技,和富有创意的表现方式。《邻里美好的一天》似乎是关于Lloyd,似乎是关于Mr. Rogers,似乎是关于观影者,似乎是关于人性。影片中,Lloyd从Mr. Rogers中看到了他自己,得到了成长和释放,也反而理解了Mr. Rogers。而这对于观影者来说,也是一个探寻自我,成长的人性之旅。在当今这个嘈杂的世界里,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这部似乎简单,似乎复杂的电影。
2.5 汉克斯造型过于诡异,举着玩偶说话、冥想、男主上节目那几段氛围也是够诡异的。罗杰斯没有多治愈倒是很像控制狂……男主回去看他爹这段引起我过多反感hhh你快走啊回去干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