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情节老套得很,你总会在剧情发生转折的前五分钟准确无误地猜到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但是有一些东西还是值得思考一下的,虽然与电影的内容已经没多大关联了。
片中的男主角为了讨好心爱的女孩勇敢地吃下辛辣的民族风味小吃,然后不停地喝水,打喷嚏什么的,总之是很痛苦。
他还学跳舞,是那种一开始他认为很下流的一种舞蹈,是拉丁舞?
我忘记了。
然后我就想如果你爱上一个与你性格截然不同的人,你会为他做出改变吗?
你会为他牺牲掉自己的爱好和习惯吗?
如果有人真的那样做了,就像Along Came Polly中的那位苦主一样,那我们是不是该好心地提醒一下:那样做值得吗?
人最怕为别人活着,会很累的。
一辈子才多少年,重要的是做好自己。
想想,如果有一天突然发现你已经完全失去了自己,那么这时候爱情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啊?
几百年前你就演过这部电影了,从那以后你就以为你比其他人都强,你干嘛不放开点?
继续你的生活,不要想过去发生了什么,也不用考虑以后会发生什么,看在上帝的份上,这就是人生的旅程,如果你不想好好享受这次旅程,说什么都是废话!
知道吗,你期待的越少,越可能会有惊喜出现,甚至比你想象的还好!
这是个喜剧笑点非常足的喜剧但是这不是一部值得深思的电影因为没有爱情会发生在如此不同的两个人之间正是因为明白这一点才会觉得这部电影好看只拍过一部电影的老男人还有关于屁屁跟便便的那个故事男人跟女人啊差别太大还是不要在一起吧
Reuben是保险公司高级风险评估员,他在正统的教育中长大,循规蹈矩的生活。
由于工作的原因,他以避归风险为处事原则,尽量做最正确的选择。
他娶了一个美丽,优雅,稳重的妻子lisa。
蜜月的第一天,一个法国人邀请他和lisa共同潜水。
他因潜水有危险拒绝了邀请,让妻子单身前往,前来接妻子回酒店的他,却看到了非常难堪的一幕:lisa和法国人正纠缠在船上。
面对妻子的背叛,他非常伤心,一个人回到了纽约。
但生活总要继续,他闷闷不乐的接下了新的项目:为一个名叫Leland的人做投保风险评估。
Leland是个大客户,但由于他喜欢那些危险刺激的项目,高空跳伞,深海游泳等,这让他的投保多了几分困难。
在一次艺术展上,Reuben邂逅了初中同学poly,一个曾经是数学天才的女同学。
回到家中,他兴奋的意识到,他喜欢poly,并打算和poly约会。
这个决定在某一程度上打破了他平静的生活,Poly由于幼年父母离异,因此生性散漫,对很多事情抱无所谓的态度。
她带着Reuben去吃墨西哥食品,跳激情的sasa舞,两个完全不同理念的人走在一起,发生了很多观点的碰撞。
还好,Reuben的涵养让他忍受了与他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
就在他们的关系一天天顺畅的时候,lisa回来了。
Poly选择了回避,而她的逃避让Reuben感觉到他们的关系并不稳定,而好友Sand也认为他该接受Lisa,一边是背叛过他曾经的妻子,一边是让感受到强烈爱情的Poly,Reuben这下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这时,他借助风险评估软件,输入俩人的资料,试图通过电脑的分析得到结果。
电脑显示,Poly是他正确的选择,于是,他邀请Poly一起参加Leland的出海之行。
然而,无意间,Poly发现了电脑里的秘密,她不能忍受Reuben居然用电脑来分析他们的关系,于是她又一次选择了离开……在影片的结尾,Reuben终于意识到,以往那种谨小慎微的生活其实并不是他所需要的,Poly为他的世界打开了另一扇门,同时也教会了他:或许我们每个人,应该遵从自己的内心生活。
我一直也是个目的论者:什么样的结果对我最好,我就选择怎么做。
或许,我一直和Reuben的观念差不多,在影片的一开始,我不认为他这么想有什么错。
然而,当我看到Poly在地下舞厅投入的跳着奔放的sasa舞,我却觉得,我是否也和Reuben一样,犯了一个错?
过去的日子里,我被自己导演着生活,我不断的告诉自己如何做是对或是错,我理智的计算着每一件事的后果。
在这个过程中,我似乎一天天变的成熟冷静,但仔细的想想,我是否也丢失了真正的我?
人生也许是一场旅程,它的魅力就在于我们在不断的行走不断的收获,各种经历,情绪,这些体验丰富着我们的记忆,构架着我们的人生。
下一秒,不知道会发生什么,所以眼前所拥有的才显得弥足珍贵。
如果,如果我们真的被自己导演着生活,按步就班的走完这场旅途,是否在最后一刻,我们会觉得后悔?
那么,为什么不抛开那么多顾虑去享受真正的生活呢?
我们每天被规矩刻画着路线,被习惯束缚着手脚,在意着别人的看法,关注着其实并不重要的细节,却丢失了原本可以拥有的最单纯的快乐。
那么,就小小的放纵一下吧!
让我们也假想一个Poly相遇吧,还有什么,是比快乐更重要的呢?
瓦哥哥的回帖(艾,好久不见瓦哥哥了,怪想念呢!
):我曾很喜欢反町隆史的《麻辣教师》与《沙滩小子》,因为他把一个具有叛逆色彩的人物演的活灵活现,我认为反町是一个本色演员,只要把自己性格中的特质在剧中展现出来就够了,而无需着意去表演。
在《沙滩小子》以及电影版续集中的另一男主角竹野内丰,到后来则多少有些耍酷而不得其法的味道,海都(竹野内丰饰演)是一位大公司的高级职员,因不堪忍受压力而到海边度假,巧遇痞子广海(反町饰演),他非常欣赏广海的那种看似凡事皆不放在心上的性格,并在续集中加以着意地模仿,从发型到作派,但幽默感并没有学到。
广海也多次嘲笑海都,放着大公司的高薪不要,非跑到海边的小旅馆里来打工。
竹野内丰的片子我看过几部,他是标准的日本男人,沉默,严谨(据说他本人的座右铭是:胜利后要更加警惕,靠)不堪重负,《悠长假期》中他演一位因无法承受压力而放弃弹钢琴,改而经营酒吧的落拓男子。
总之,在竹野内丰的身上有一种阴郁兼柔弱的气质,如果说他长相比较讨好、比较酷的话,也属于比较冷色调的cool,而反町则是一个比较有热情有活力的人。
反町的角色通常是叛逆,不守规矩的,不过话说回来,这样的人是不适合在大公司里做白领的。
具有艺术家气质的人,不拘一格,自成体系,可以去做演员、作家、甚至黑社会老大,革命者。
而严谨、理性,则是现代工商社会所倚重的必备素质。
至于说有不少人因此不堪重负,那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了,即现代社会的异化问题。
向往自由,反抗异化,是二十世纪文学艺术所特别关注的一个主题,但异化问题最早是由马克思提出的,自从马克思主义成为某种教条之后,人们往往会忽视其学说中合理性的部分与之惊人的预言性,小引一段马克思关于“人类异化”的论述,“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对工人来说成了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不属于他的本质的东西。
工人在自己的生活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个人力量和个人意志,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受摧残。
劳动不是满足生活本身的需要,而只是满足生活以外的需要(获取金钱)的一种手段。
劳动的异化的性质明显的表现在,只要肉体的强制或其他强制一停止,人们就会像逃避鼠疫那样逃避劳动。
” 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的洞察与批判是深入骨髓的,但他所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却又是过于理想化的——消除私有制,消除不断细化的社会分工,彻底颠覆资本主义。
当然,在艺术家那里,对于现代资本主义文明所带来的异化,则有了更加浪漫与决绝的反抗方式。
从高更的塔西提岛到哈里克罗斯比的太阳之火,从道林格雷的“消除诱惑的唯一方法就是屈服于诱惑”,到拒绝为钱而活、抛弃中产阶级生活方式、发起背包革命的达摩流浪者们,以及杂居群交、吸食大麻、禅定狂喜、自动写作……每一种个性化的反抗方式最后都堕落成了俗套,每一种极端的、艺术化的、理想化的生活方式上的尝试,最后只换来了宏伟壮观的错觉、迷醉、癫狂甚或死亡。
如果说以上这些还是以逃遁的、自戕的方式来表达对于文明的不满的话,那么到了《天生杀人狂》,《搏击俱乐部》,乃至成为现实的、发表抗拒工业文明宣言,进而制造连环爆炸案的卡辛斯基教授,以及麦克.维之于奥克拉哈马联合大楼的倒掉等,则是用一种以暴制暴的方式,来抗击后工业社会所给人带来的异化了。
对文明与秩序进行消解与嘲弄、而同为痞子文学代表人物的,在美国有金斯堡,在中国则有王朔,他们的不同在于,前者表现为对工业文明乃至后工业社会的一种不满与反抗,后者则是围绕文明初始阶段的种种尴尬与无奈展开戏谑。
而实际上,中国人仍未走过现代化启蒙的建构阶段,所以对发达资本主义文明进行解构的阶段,离我们尚远。
六十年代与金斯堡同时的反叛者还有马尔库塞,一位试图将马克思主义同弗洛伊德学说相调和的思想先驱,如果说马主义象征着绝对理性的话,那么弗氏学说则可以称之为20世纪非理性思潮崛起的一个最具影响力的代表。
弗洛伊德指出,人类的文明史便是用意识来压抑无意识,用理性来压抑本能的历史,文明即是压抑。
弗洛伊德作为精神分析的先驱与泛性论者,具有一种矫枉过正的倾向。
他的论述当中其实也透露出另一层意思来,即必要的压抑造就了人类的文明。
只是因为,现代人普遍由于过度压抑本能而引发不适反应,所以去找寻失落的动物性本能,才具有了头等重要的意义。
对《遇见poly》中 Reuben这种过度“理性”(乃至变成僵化的教条)、对属于非理性范畴的爱情都要进行理性评估的人来说,放纵一下是有积极意义的,甚至说是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但是对于情感主导型人格来说,过度放纵只会使之陷入更深层的混乱当中,比如说好莱坞的昔日明星,弗兰西斯.法默。
其人酗酒成性,感情冲动,有脏语癖,而她的母亲虚荣心与控制欲极强,这一切也许就是弗兰西斯对于母亲的一种无意识的反抗。
如果说弗兰西斯的悲剧是她母亲一手导演的,那么我们只能说她的母亲是一位拙劣的导演。
人生如戏,戏剧需要导演,那么生活就更需要导演,但这个“导演”既不应该是父母从小潜移默化强加给我们的教条,也不应该囿于社会大众的成见,而是需要每个人自己努力去寻找发掘的个体意识与独立思考的能力。
Reuben并没有错,错只在于他错过了生活中另外一些弥足珍贵的部分,比如情感、爱,这些是无法用理性来计量的。
当他在遇见poly后,他逐渐改变了过去那种僵化教条的思考与行为模式,达到了理性与情感的整合。
(过度理智化意味着僵化与教条,过度情绪化则等同于混乱和放任。
) 而在日剧《沙滩小子》中,无论如何延宕,悠长假期终将结束,海都(竹野内丰饰演)无论是否回到原来的公司其实都已经无所谓了,只要他能意识到,只要以他为代表的刻板的日本人能够意识到,上名牌大学,进大公司,将日本建设成为世界第一强国,使自己变成经济动物,均非人生的终极目的,寻求并拥有一种在高度运转的现代生活中,仍能够放松自己而感受美好生活的能力,这也许才是最重要的。
爱情是个多么浪漫而又让人心跳的事情,但要开始前先进行风险评估这就是不浪漫到极致的事了,老套的故事让人看起来很轻松,休闲小片一个,除了女主角的貌美延续了六人行的好印象外,小小的提醒同样也适用自己。
俗话说无限风景在险峰,只要结果注定是看不到沿途美丽风景的,何况还会“前方无出路,希望在拐弯”的不是么,尽情投入当下至少自己是开心的。
Jennifer Aniston,我是通过《老友记》认识的。
甚至我觉得这部片子中有些桥段,也曾出现在《老友记》中。
男主角的名字有些陌生,但我也看过他演的《我为玛莉狂》。
从喜剧效果来说,显然上部片子他的表现更为出色。
关于整部片子,我觉得故事有些老套,但还说得过去。
天是突然变黑的,而我竟然在一场雨来临前,遇见久未见面的大学同学。
鲁本是被朋友硬拉着去参加酒会的,可也就是因为这场酒会,突然就遇见了波莉,他从前的同桌。
人与人之间的缘分,奇妙而微妙的一根线,牵引着你的昨天,今天还有明天。
在遇见波莉之前,他显然是沮丧的,因为一起去海滩度蜜月的妻子和一个潜水教练勾搭上床,不忠、背叛,一瞬间的崩溃,那是他曾经对着好朋友说要天长地久厮守一身的女子。
还好,他遇见了波莉,这个精灵古怪的女子,留一头长而卷曲的金发,总是确定约会又取消约会反反复复,喜欢带他去辣的食物。
他们是如此不同,鲁本是个风险评估员,他知道在回家的路上被车撞死的机率他知道掉入地铁轨道的机率,所以当妻子丽萨带着一脸悔改回到他身边的时候,他把两个女人的资料在电脑里做了风险评估,讽刺地想以此来决定将来。
波莉完全相反,她在不同的城市生活因为她讨厌一成不变,但懂得生活,没有计划,对未来没有太多设想。
电影带着轻微的喜剧色彩,将鲁本和波莉的生活改变一点一点呈现。
恋爱的力量,你不得不承认,举手抬足。
在全纽约最好的地下莎莎舞俱乐部,波莉快乐地跳起舞步,鲁本拘谨地无法习惯,眼看着波莉与别人热舞他终于说出自己的不爽。
让人欣喜地是,他接受并学习了这种舞蹈,最后在众人面前很好地表现了一次,当然,波莉十分惊喜。
影片里关于舞蹈的一部分很不错,这有些让人想到另一部电影闻香识女人里的那段探戈。
跳舞的时候,我们看见彼此的眼睛,但忽略其他人的存在。
配合的脚步诉说,我爱你。
他的父亲,是缄默的男子,在最后却突然开口说了一段话,虽然这段话是对着鲁本的好朋友而说,却仿佛字字刻在鲁本心上,生活本来就是一场风险投资,而无所畏惧地做自己该是多么快乐的一件事情。
一张网过滤掉担心,过滤掉过往的生活,过滤再过滤,鲁本慢慢蜕变成一个真实的他,嘴角有不易察觉的坚定,在波莉要离开的时候,他奔跑,将坚果证明他已经不是从前的他。
波莉率性的温暖,似乎不喜欢安定,她也懂得眼前男子善良并且已经考虑到婚姻,她从逃避到接受,也在改变。
是的,如果我们彼此都有担忧和害怕,那么不如不要考虑太多,在一起,两个人在一起看看。
电影结尾,又回到最初的海滩,还有那个潜水教练。
当然,不能拉下了那只始终跟随女主角左右的宠物小貂,总是横冲直撞地可爱。
人生的一次并不太好的遭遇,成全另一段爱情,何尝不是另一种完美。
从下一秒钟起,你的生活也会发生改变,越变越美好。
引用一句别人说过的话,如果恐惧太多,很多东西我们都无法穿越。
你不得不承认。
其实我一直都还蛮喜欢本斯蒂勒小媳妇总受欺负那小样儿,再加上十年前的安妮斯顿身材真心辣到爆,所以我看完了这一部爱情轻喜剧《遇见波莉》。
千禧年初还残留着这类看似喜剧,实则尚存生活小哲理的爱情片,但高度明显已经无法超越90年代那一系列,例如《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逃跑新娘》,《漂亮女人》甚至《我最好朋友的婚礼》等。
但是这部影片其实还不错,至少又明白一些两性关系。
蓓蓓的电影世界:http://blog.sina.com.cn/bblovesmovies我感受最深的一点是原来来自两个不同世界的人也是可以很好的走在一起。
这让我想起了《大河恋》里一句话:we can love completely without completely understanding.在我们的生命中,有那么一些人,无论我们离他们多么亲近,无论我们多关切他们,我们仍旧无能为力。
可是后来,我开始明白,无论我们对他们有多么地不了解,我们依然爱他们。
虽然在《大河恋》里这句话讲的是亲情,但是在爱情方面,也有这样的结合。
比如大S和仔仔的《战神》,比如剧中的本和波莉。
一个是从小循规蹈矩渴求稳定的暖男,一个是漂泊无定寻求刺激的浪女。
他们本来就是来自不同世界的人,就像李宗盛的歌里写到的一样:相爱容易,相处太难。
影片虽然用过山车的方式把两人的磨合速度走过,但是也告诉我们一个浅显的道理,只要愿意为了对方改变,愿意去配合对方的习惯和方式,爱情是可以走下去的。
就像本为了波莉去学跳拉丁热舞,吃辣的脏东西,哪怕拉肚子也在所不惜。
波莉也没有去束缚和控制他自有的一系列习惯,反而很欣赏。
我也是亲眼看到身边两个来自不同世界的人如何吵吵闹闹,分分合合,到如今的相互影响,相互改变,共同走进婚姻殿堂。
才开始都是因为不理解不包容才会产生隔阂和分歧,但是如果两个人都能做到互相去为了对方改变,去适应去包容去不干涉和不较劲儿,什么适合不适合都都不重要。
而一起走过四年半的人最后却因为蜜月期间老婆出轨而完蛋,这也不是一个突兀的戏剧性安排。
在剧中,当男主回访婚礼现场DV时,好友就发现他老婆在听到男主说自己是他的朋友,恋人,妻子时,老婆的表情不是开心和幸福,而是惊讶。
她内心一直渴望能跟一个猛男在一起,所以她是不甘心的,而她又矛盾于再也无法找到一个像本这样的暖男,所以哪怕不是蜜月出轨,婚后也定会变“荡妇”的。
所以,当男主爸爸说出那句话时:something good happens when you least expect it.这就是墨菲定律嘛。
越想要什么越得不到什么,一颗平常心往往能收获更多。
男主不就是那样子Along came Polly吗?
发现美片中,也许是所谓轻爱情喜剧中凡是在6到7分之间的片子,套路大部分是类似的。
带一点生活小哲理,但是又没有什么出彩的东西。
本片亦是这样。
本斯蒂勒依然是受欺负的形象,詹妮弗依然很傻白甜,那几年的身材还有得看。
但感觉这部片子中那种放荡不羁的角色她演的没有什么说服力,还是国民媳妇适合她。
你喜欢那种生活呢,有计划还是爱自己?
因为安妮斯顿看的这部电影,又有史蒂勒助阵,不过没有什么特别的印象了。
怀疑真的那么快地就能爱上一个和自己完全不是一个世界的人?
爱情能改变人的本性吗?
如果不是电影,而是生活,这样生活坐标完全不同的人继续走下去会是个happpy ending吗?
本斯蒂勒演得太糟糕
Actuary拒绝stereotype lol
法国人总是在电影里演出轨对象
有好几个客串过六人行的,剧情也好六人行啊:邋里邋遢的女生,邋里邋遢的房间,第一次到女生家里弄坏了厕所,女生家里的宠物,出轨的前妻,女生的pros and cons。安妮斯顿当年状态真好,特别‘Rachel’
之前看的,几乎想不起情节来了
觉得女方不那么喜欢男方,被动,爱玩,无所谓
不知所谓的剧情,俩人没有cp感啊,中间一度感觉安妮斯顿只是来治疗男主的(毕竟演的奇奇怪怪
一个小心谨慎的风险评估师和一个喜欢刺激冒险的豪放女要如何相爱?评分不高,但还蛮搞笑的,主要是本斯蒂勒,一张天生老实脸,又有点轴。在女神家上厕所,在女神家做俯卧撑,衬衫要解到第几颗扣子,结果女主根本不在意,扑上来就搞。细节很用心又搞笑。以及在他俩说了各自的不同点之后马上上床,说明真爱干柴烈火。以及老实人疯起来真的很搞笑,很魔幻,跳salsa那段,男主真的在用生命搞笑。剪枕头也很解压。结尾,我在48天里吐了19次,那都是因为爱你!为了所爱的人改变自己,真爱!
Ben Stiller永远就这样令人作呕了吧。。。。
我怎么那么不喜欢安妮斯顿。。
对于ben而言 太一般了 有点低水准
不好看,烂片,讨厌男主那么壮又矮的身材
Jennifer Anniston竟然演这样的烂片!
佯装爱情喜剧。
詹尼佛你究竟是拍了多少这类爱情喜剧片?!
很可爱的故事,囧囧的 是喜剧,是可以看过就笑过的故事。人与人之间是不能进行风险计算的,人如果成了可以计算的对象,是不是人都可以用数字来标码了呢?——2010.12.30
故事编得中规中矩,我们永远不用为本斯蒂勒这个倒霉蛋担心,因为他永远能抱得美人归;可以再拍一个外传讲述波利之前的故事,她是为啥从一个模拟联合国高级代表成为了一个恐婚女,到底是谁伤害了她,很值得玩味啊。
我一点都不觉得安妮斯通好看咯
maybe someday,some guy will find a "along came divi" :) and divi is on her way to become the polly
就瞬间清醒了呗……美式爱情喜剧,靠流量的商业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