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结局

Happy End,快乐终结(港),完美结局(台)

主演:伊莎贝尔·于佩尔,让-路易·特兰蒂尼昂,马修·卡索维茨,芳汀·阿杜安,弗兰茨·罗戈夫斯基,劳拉·薇琳顿,奥拉利亚·佩蒂特,托比·琼斯,希尔·佩尔,哈萨姆·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奥地利,德国语言:法语年份:2017

《快乐结局》剧照

快乐结局 剧照 NO.1快乐结局 剧照 NO.2快乐结局 剧照 NO.3快乐结局 剧照 NO.4快乐结局 剧照 NO.5快乐结局 剧照 NO.6快乐结局 剧照 NO.13快乐结局 剧照 NO.14快乐结局 剧照 NO.15快乐结局 剧照 NO.16快乐结局 剧照 NO.17快乐结局 剧照 NO.18快乐结局 剧照 NO.19快乐结局 剧照 NO.20

《快乐结局》剧情介绍

快乐结局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洛朗(Laurent)家是一个富裕的上层中产阶级家庭。80多岁的老人乔治·洛朗(George Laurent)逐渐陷入老年痴呆。他和两个已婚的儿女托马斯(Thomas)和安妮(Anne)一起,正不自在地分享他在加莱(Calais)富丽堂皇的庄园。离异而冷漠的安妮,不得不承受因儿子皮埃尔(Pierre)的失职而导致的灾难性工作场所事故的影响。与此同时,托马斯的前妻因一场神秘的中毒而被紧急送进医院,导致他13岁的郁郁寡欢的女儿艾芙(Ève)与父亲和他的新婚妻子安娜伊思(Anais)生活在一起。毫无疑问,在这个家庭中,每个人都有不可告人的秘密,而随着洛朗家的命运与持续而不光彩的欲望交织在一起,一种特殊而又令人不安的联盟就会形成。但最终,有些更大的秘密即将揭晓……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BanGDream!电影演唱会2迷雾中的她(上)再次微笑美女足球队出境事务所锁侠早安白桦林刑侦队那年夏天有风吹过天河唐突的女人不负天职非常小特工之时间大盗惊天骇地倾世皇妃来自深渊:烈日的黄金乡班亚和蕾雨3哥雅名画凶杀案大风杀最好的生活损友的美好时代恶魔阿萨谢尔在召唤你OAD1泣牛篇阿尔卑斯诊所不会拿捏距离的阿波连同学第二季月落的夜晚先出布宿命警戒之眼梦想之家大改造第三季冒牌监护人之寻宝闹翻天

《快乐结局》长篇影评

 1 ) 快樂結局劊肋傑焗

<完美結局>漢內克同學會 ,記得所有「同學」會少一「味」!

再次申明我是一位三觀正直好青年事實上 ,本片不差 就是漢內克讓我等太久 ,導演書中訪談宣稱和<愛.慕>對應連結我認為導演相隔許久才出新片原因無疑是近年國際時事科技變化快速導致 ,本片和<愛慕>的連接點應該是尚路易坦帝尼昂所提到的「妻子」這個角色電影開始轉向漢內克本人的作品「元素統整」<隱藏攝影機> 、的科技幫兇<第七大陸>、<鋼琴教師>提出的中產階級是危機處理能力最地低下論點<禍然率71><巴黎浮世繪/錯誤密碼>多線敘事<白色緞帶>無形階級歧視還有激萌蘿莉 !!!!

…呃 …惡魔小孩是的對漢內克影迷來說見到熟悉元素頗是親切But漢內克是位嘗試多種方式訴說固定題材的導演 ,完美結局給了新東西、舊東西、暖色調、更輕盈故事節奏 。

屬於我不反感的老調重彈不爆雷下 ,故事主題是科技為輔的偽善、反向真摯、自以為是的清高作為、溝通方式、扭曲心理So<完美結局>: 嘗試漢內克電影觀眾的好入門 粉絲向的作品 ,就像動畫總集篇電影 蘿莉控福音 !

看看芳婷哈莊迷人的長髮、臉蛋、眼睛、肢體曲線、演技演技演技導演別讓我等那麼久了 ,回到2、3年一部電影之高產期吧 !!!

快乐结局 (2017)7.32017 / 法国 奥地利 德国 / 剧情 家庭 / 迈克尔·哈内克 / 伊莎贝尔·于佩尔 让-路易·特兰蒂尼昂

 2 ) 所谓的“快乐结局”

一个家庭的悲剧和一个社会的悲剧看第一遍的时候觉得实在无聊,奇怪的片头奇怪的拍摄晃晃的镜头,看到结尾又忍不住从头再看,哦,原来这里是这个意思。

看家庭电视剧的时候我很难不把自己身边的人或事代入,所以当女孩说她妈妈的时候我忍不住想,我是不是也是这样对待我身边的人。

父亲,实际上谁都不爱,忍受不了前妻,实际上也不爱现在的妻子,对刚生的孩子也漠不关心,而对自己十三岁的女儿也说:我已经忘记有一个女儿是什么感觉了,而和女孩一起生活的母亲,女孩用手机镜头记录下的是这样的场景

母亲因为某些原因中毒进医院后(很可能是小女孩给妈妈喝的过量安定药),女孩来到了父亲家,只能靠轮椅生活的爷爷,生活和事业正处在一团糟糕的姑妈,刚生孩子的后妈,工作上又导致了塌方事故的表哥。

女孩姑妈的新对象影片中正是夏天,从小女孩的房间向外望去阳光灿烂,和父亲在沙滩上的时候貌似也很是惬意,但听到父亲电话里的暧昧和实际上的感受给人带来的一点都不温暖。

最可怕的事情就是当我们觉得别人做得不对的时候实际上我们也对他人做着同样的事情,古人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爱一个人又是怎样的表现呢?

有些时候我们伤害到别人总觉得是别人不够坚强才会在乎这些细节,那我们遇到同样伤害的时候呢?

我们又是怎样的表现呢?

父亲接女孩放学,女孩哭了

这是本部影片给我带来的反思,和大家讨论。

 3 ) 快樂結局(Happy End,2017)

1、布紐爾、夏布洛所批判的資本主義是十九世紀的資本主義,漢內克所批判的對象現在已經進入二十世紀的資本主義社會了——前者的敵人我們很熟悉,就是資本家,後者的社會各階層之間不同的特性業已消失,所有人共享一種非人的無能感,如果二十世紀後的資本主義社會中出了問題,災難必須所有人一起承擔。

可以這樣說,在快樂結局(Happy End,2017)中,漢內克關注的不是某個階級的處境,不過鑒於世界關心勞工階層已經夠多,這一次他把人類觀察集中在一個無望的高端中產家庭裡的三代,而一般人尚未經歷真正的資產階級內在的崩潰,在感覺上只是無法認同這光怪陸離的一家人。

佛洛姆理性的掙扎(The Sane Society,1955)中這樣描繪:綜觀十九世紀的社會特性,我們可以說在本質上它是競爭的、囤積的、剝削的、權威的、侵略的、個人的。

……在二十世紀的資本主義社會裡,去除了剝削與囤積,取而代之的是接納與銷售;去除了競爭,取而代之的是日益朝著「協同工作」邁進的趨勢;去除了永遠增加盈利的努力,取而代之的是獲得一份穩固而安全收入的希望;去除了剝削,取而代之的是共享與散布財富;去除了合理與不合理的公開權威,取而代之的是匿名的權威——輿論與市場的權威;驕傲與征服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日益增加卻又不自覺的無能感。

2、故事的表面非常零碎,可是在這麼碎片化的場景中,我們對每一個角色掌握得非常清晰——這證明導演的功力。

對於現代西方文明社會中人的無助、脆弱、徬徨、疏離,故事以職業災害到各種精神病(明顯如憂鬱症,隱蔽如愛與生存意志的喪失)所表徵,以至於不忍苛責每一個角色殘酷冷漠的行為舉止,因為我們對他們何以如次的原由抱以同情。

不過其中,我感到最為艱難的處境在伊莎貝雨蓓的身上。

3、快樂結局是人類永恆的追求,即便它只是暫時作為慰藉的假象,難道有人想目擊老人沒頂?

4、若不是傅達仁向瑞士申請安樂死通過的新聞播出,台灣人不會理解為什麼電影中老人向理髮師尋求幫助的時候,說自己因為身體太健康而「遭受蘇黎世的拒絕」。

5、電影中的自殺與殺人,相較於愛慕(Amour,2012)完全是兩回事。

一般媒體所謂快樂結局是愛慕的續篇,是形式上的便宜的認知。

如果忘掉愛慕的故事,不把它當作理解老人行為的原因,單純就老人和小女孩在書房裡說的話,那是非常駭人聽聞的:他們彼此交代了如何殺人的過程。

尤其當老人一再追問小女孩為什麼要給夏令營的孩子下藥,女孩說:「我不知道。

」這時,老人露出了一絲曖昧不明的笑容,太驚悚了!

佛洛姆對於人的基本需求,其中超越的需求,有一個說明:倘若我不能創造生命,至少我能毀滅生命,毀滅生命始我超越了創造生命。

⋯⋯破壞性是一種次等的潛能,只要人存在,就有這種屬性的存在,他的力量與任何激情無二。

可是破壞性卻是創造性的唯一替代物,創造與破壞,愛與恨,並不是兩種獨立存在的本能,而是對超越的這一人性需要所提供的兩種解答。

 4 ) 这部电影绝对是个标题党

我们为什么要看电影?

杨德昌的“三倍人生”论像是需求理论中的顶端,需求者相对较少,可能仅限于影迷圈。

普通观众他需要的是直接的感受 (当然,“感受”是个大范围,涵盖着“三倍人生”)。

这包括喜怒哀乐等全方面的感受,甚至还有触感,通过皮肤、毛发的特写传递触感,浓郁、鲜明的色彩表达美感,或者3D制作带来的近距离感。

如果看电影得不到感受,那绝对如同嚼蜡。

▲杨德昌套路的商业片往往添加很足的配乐,恨不得让你的耳朵一刻都不得休息。

动作片duangduangduang地加大量特效,动作明星不受几次伤,那都不叫敬业;煽情片小提琴拉起来,特写再大点,再大点,把眼泪都给我拍清楚;喜剧片,动作、台词全部夸张起来,要蠢、要傻。

但也有的影片,它不,反而需要你静下心来去努力贴近它,尝试感受角色所受。

去年提名戛纳金棕榈的《快乐结局》就是这样一部片子。

它和日常生活没有什么区别,不刻意告诉你它的故事背景,它会往哪个方向发展,人物的动机是什么。

让你慢慢在日常行为对话中,一点一点地get信息,使故事清晰、明朗起来。

▲《快乐结局》请注意海报上的录制按钮这就好像我们的生活。

很多出生离异家庭的人都经历过的:在和同学朋友的聊天过程当中,对方无意提到你的父母,为父母不住一起而感到诧异时,他会很礼貌地say sorry。

你会笑笑表示不介意,他们都离婚很久了,习惯了。

对方也这样按字面意思理解了,只有你,只有你感到扎心。

就是一根针扎的疼痛程度,说不疼也疼,说疼又显得矫情。

影片中,当因母亲住院,导致小女孩伊芙(伊芙特别有中岛哲也执导的《告白》中小女主饰演者桥本爱的味道)住进父亲的新家,那个不属于自己的家。

爷爷这么问她:你不会一直住在这里吧?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

▲翻译不同此时,没有配乐,倒是有父亲出面缓解尴尬。

但话说了就是说了,无可否认的,伊芙现在就是个“无家可归”的存在。

而这个状态早在他们离异的时候就开始了。

伊芙呆在父亲的家,完全是个多余的人,面对后妈阿娜伊斯,也是满屏的尴尬。

▲佩姨尴尬而不失礼貌的微笑

▲阿娜伊斯之子半夜醒来,阿娜伊斯接过孩子即使是到影片的后半部分,在爷爷的生日会上,伊芙向爷爷道贺。

爷爷却说:“谢谢,可是你是谁呀?

影片开头的方式也算是特别,是伊芙的手机拍摄离异母亲日常的画面。

她能提前一秒说出母亲下一个动作,说明她经常观察母亲的行为。

她渴望得到关爱,所以她关注。

但是关注所带来的结果并不是换来母爱。

她知道母亲患抑郁症,她们缺乏沟通,即使尝试也是失败。

母亲整天的唉声叹气和抱怨让她付出行动:将抑郁药喂给宠物仓鼠,把疟疾药给了母亲。

但在这种情况下,你甚至不能批评伊芙所作所为。

孩子(其实不只孩子,每个人都是)就像一张白纸,父母涂什么颜色,他就成为什么颜色的作品。

同时,母亲极端的网恋行为使伊芙崩溃,尝试自杀。

她试图探寻父亲的口风:“如果你和阿娜伊斯分开,你会带我走吗?

”父亲这样回答:

不幸的,不只小女孩。

阿姨(父亲的姐妹,于佩尔 饰)的工厂出了事故,紧接着其儿子被打;爷爷因意外导致之后只能坐轮椅上过活,他无法接受这样无用的自己,自杀的念头在他心中久绕不去。

但腿脚不便使死亡都成为一件难事,他找理发师帮忙,甚至找小女孩帮忙。

片尾未能告知结局,但是死了,对他反而是种解脱。

正如同平静的湖面下流动着暗涌,在这一切的苦难上,导演没有给放大的情绪镜头。

完全平铺直叙,唯一(我没记错的话)的配乐是情景中的收音机播放的歌曲。

歌词就是片中人们的心声,为影片辅助叙事。

或许你不爱文艺片,但如果你有相同的经历,就会很容易感受到它所表达的情感。

如果你没有,也不妨看一看别人的生活。

 5 ) Happy End 观后小记

1冷漠。

这是我看完整个电影后脑海中第一时间蹦出来的词语。

影片中塑造的法国中产阶级大家庭里,每个人都冷漠且自私地活着。

小女孩Eve直播毒死仓鼠的视频,天天给同学饭里放安定片,让母亲中毒抢救;她的父亲Thomas背着现任妻子出轨网恋,却是谁都不爱只爱自己;大女儿Anne告诉被狼狗咬伤的佣人女儿吃巧克力可以止痛;她的儿子Pierre整日无所事事,忽视母亲操持家族企业的辛劳,时不时捅个篓子;老父亲Geoges受不了自己下身瘫痪的生活,想方设法要自杀......2最后老爷子推着轮椅淹入海中,他的女儿和儿子都惊慌失措地去救他。

仔细一想,救一个一心求死的人,到底是给予他救赎,还是给予他折磨?

毕竟“世上最可怕的不是眼前的刑罚,而是那无爱的未来”想起几个月前看的《血观音》,里面的棠真,和这部影片中的Eve,出奇地相似,无论是行为还是外表,那种不属于这种年龄的气质,阴郁的,灰暗的,只是也有所不同。

3小女孩Eve给讨厌的女同学饭里天天下安定片,无独有偶,前几天看新闻说一个女大学生毕业前在室友饭里下避孕药,是紧急的那种,多吃就会很大程度上生不出孩子的,她却笑嘻嘻地说是送她们毕业礼物。

小女孩Eve在片头使用Snapchat直播了几段小视频,片中又插入她无聊时在Macbook上看油管视频的场景,最后她在老爷子逐渐被海水淹没的时候,拿出手机录下这一幕的动作.....社交网络的普及,使人类间的交流,逐渐疏远,这一话题当今社会上都在讨论,国内的快手和抖音无形间毁了多少人?

而片中露骨地将这荒诞可笑的现象表现出来,还是让我反思自己频繁使用手机的问题。

4于佩尔阿姨在这部片中依旧演一位女强人,让我惊讶的是两部片中(另一部指去年的Elle)儿子的性格异常地相似。

不禁使我深思,在单亲家庭中,由女强人般的母亲独自抚养长大的男孩子,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否都和影片中的一样?

一事无成,好吃懒做,时常惹出一堆麻烦让母亲头疼......5影片中好多地方和该导演的另一部电影《Amour》相呼应,老爷子与大女儿的扮演者在《Amour》中也饰演父女,老爷子给孙女Eve讲述自己把病重的妻子闷死的秘密,在《Amour》中,老爷爷不忍心见妻子被疾病一点点夺去生命,用枕头闷死了她,给了她个痛快。

算不算是彩蛋呢?

6看到豆瓣上的精彩影评,才品出原来本片还暗含着法国的社会问题——难民的处理。

7《神奇动物在哪里》(杜比影音),《蝴蝶梦》,《快乐结局》感谢电影节,让我感受了这三个美妙绝伦的故事将《快乐结局》作为本人此次电影节观看的最后一部电影,有演员和语言的因素,但如此有深度的故事,更让我庆幸我的选择。

尽管Happy End 并不happy。

2018 深夜 记Bonne nuit.

 6 ) 爱,比死更冷!长女慌着二婚,儿子忙着出轨,父亲急着自杀

那个冷酷的男人迈克尔·哈内克又在冰冷的现实里撒了一地的雪。

爱是奢望的,死是渴望的。

亦或,通过死我们才能感受到闪烁即灭的爱。

在彻骨寒冷的《爱》过后,哈内克奉上了《快乐结局》(Happy End)。

熟悉哈内克的影迷一定不会被他的片名的所蒙骗,正话反说,是他的小心思。

松懈你的防备,出其不意得至你于死地。

《快乐结局》就是这样干的。

在上一部《爱》中,片尾有令人心碎窒息的6分钟长镜头。

没有丝毫的调度,镜头平静悲伤。

老人给病重的妻子讲述了过往的美好,然后用尽全力、争分夺秒的用枕头闷死了她。

他希望减少她的痛苦,多一分,多一秒,他也不忍心。

由此,死亡与爱意搭上了关系,爱得越深沉,捂得越用力。

极致的爱,超越了一切。

这一次,哈内克似乎心软了。

在《快乐结局》的片尾,小女孩推着老人去到海边,两人早已在心灵上达成默契。

“推我去海边吧”,“嗯,你可以放手了”。

小女孩没有迟疑,她预料到了这个结局,放手后退,注视老人被海水淹没,她拿出了手机,记录下了老人最开心的片刻。

死亡解放了老人,消灭了他的肉体,释放了他的灵魂;高涨的海水,冰冷了躯体,却温暖了内心。

死亡唤醒了亲情,小女孩录下的视频是老人的墓志铭,也是亲人超越伦理的关怀;急迫赶来的家人,丢盔卸甲,慌张中露出了封藏已久的真心。

《快乐结局》集合了哈内克几乎所有经典主题和视觉手法:稳定的长镜头下是中产阶级的冷漠和伪善、压抑和负罪感,人与人之间脆弱痛苦的关系,家庭的土崩瓦解,趋于崩溃,社会的疏离,无处不在的暴力,以及进一步的虚无,人性的荒野。

在《快乐结局》里,生命不是爱情和亲情的器皿,而是囚牢。

影片一开始就要杀人于无形。

这次哈内克用了颇为新颖的社交媒体作为窥探社会的放大镜。

开片的几个场景发生在社交工具Snapchat的直播取景器里,影片的海报上也出现了录制的取景框,哈内克希望用“镜中镜”提升隔阂和距离感。

缺少沟通的家庭,女儿和母亲的亲情断裂;然后是被遗弃,下药,慢慢死去的仓鼠。

看似游离于主线故事之外的几个简短场景锋利无比的扣题,埋下了叙事的象征性隐喻。

第二组场景依然以隐喻的方式,用现实中的一场工地滑坡事故拉开了故事鸿沟,预示着角色内心和角色之间,从个体到家庭集体土崩瓦解的开始。

处理工地事故的是公司的女老板,家中的长女安妮。

她在公司和家里都稳如基石,从家人到生意伙伴都受到控制。

可这个精明的女人却有一个懦弱无理的儿子。

在她二婚的仪式上,儿子大闹现场,带来一群黑人移民讽刺现场的众多上流人物。

这个母亲,女强人露出最为凶横的一面,折断了儿子的手指,打断了他的胡闹,转身安抚现场的宾客。

这场闹剧,被13岁的小女孩伊芙看在眼里,她的母亲“自杀”(很可能被她下药毒杀、结合一开始给仓鼠下药)后,10年未见面的父亲托马斯接她来到了这个表面和平的家庭中。

托马斯有了年轻的妻子,刚出生的孩子,可他却正在出轨大提琴师,肉麻露骨的聊天记录透露着他压抑之下的癖好。

聊天记录被伊芙无疑间看到。

她问父亲,“你爱现在的妻子吗”/托马斯用谎言掩饰慌张。

“你从前也爱我的母亲,可你现在有了新欢”。

面对父亲的欺骗,伊芙吞下了母亲的抗抑郁药物自杀。

父亲说不会离开她,伊芙凶狠的回敬,爸爸,行了,不要演戏了。

我知道你谁都不爱。

你不爱妈妈,你不爱阿娜伊斯(妻子),或者那个克莱尔(情人),你只爱你自己。

当然,这都没什么,我只是不想流落到收养所去,请你记住。

伊芙看透了成年人的虚伪,她选择同流合污,以便保护自己。

这个家,从一开始就是病态的。

家中的长者乔治在第一天和伊芙吃饭时就说,“欢迎来到这个糟糕的大家庭。

”乔治下肢不便,备受老年痴呆困扰,妻子离世,他撞车自杀,可惜只换得全身多处骨折,永久性的留在了轮椅上,残喘度日。

他希望死,渴求死。

他祈求他的理发师给他弄来自杀的工具,答应给他花不完的钱财回报。

“我的医生儿子原本可以轻松处理这件事情,可懦弱的他不愿意。

苏黎世那边也拒绝了我,他们说我看上去很健康。

”理发师吓得差点尿了裤子。

最后,他发现了内心强大的伊芙,两人一拍即合。

伊芙自杀未遂后,乔治问她自杀的原因,伊芙支支吾吾。

“难道你觉得我傻到听不懂你的话吗”?

然后他给伊芙讲述了一个恐怖的故事,他亲手捂死了自己病重的妻子(互文哈内克影片《爱》的片尾,乔治的扮演者正好也是《爱》的男主角)。

伊芙听懂了暗语,她讲述了一个她在夏利营中用母亲的药给同学下毒的过往。

于是,最后的一幕发生了。

在一地鸡毛的婚礼仪式上,乔治要下女孩把他推到海边,他任凭海水淹没躯体,他欣慰的找到了帮手。

面对死亡,伊芙拿起了手机,准备记录下这一神圣的一刻。

远处是匆忙跑来救援的托马斯和安妮......在100分钟的冰天雪地后,这片刻的温情在死亡的伴奏下,终于跃然于荧幕上,可哈内克没有给出煽情和宣泄的时间,立刻掐断了柔情,让银幕重回黑暗,落幕而止。

《快乐结局》的节奏整体缓慢,但在哈内克偶尔凌冽的剪辑下又显得凶猛。

上一秒是大段的露骨聊天,欲火焚身的谎言不堪入目。

下一秒瞬间跳切到了阴冷的地下车库,乔治缓慢的踱步向汽车,准备施行他笨拙的自杀计划。

《快乐结局》的叙事主线不算突出,依然是抖落在各处的小段叙事,以拼凑的方式勾勒出了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

看完全片,你绝对会清楚了解整个剧情的起承转落。

哈内克精致的剧情结构为故事留下了解读的空白,观众可自行脑补出残缺的部分。

分散结构和隐藏剧情是哈内克惯用的手法,他希望调动观众的主动性,考验观者的惰性。

《快乐结局》里有一段非常明显的藏叙事手法运用。

轮椅上的乔治孤独的在大街上游逛,镜头平稳的横移,不紧不慢。

镜头中,乔治处于中心焦点,路上纷纷流过。

突然,乔治停了下来,在和一群黑人成年人沟通什么。

观众只能听见街上嘈杂的背景声,无法听到对话,只能看见人物动作和表情。

一位白人加入了对话,黑人慌张的离开。

在与乔治对话后,白人也懊恼的离开,留下了令人心疼的乔治。

观众虽然无法知道乔治到底在说什么,但随着接下来几个事件,要理发师帮忙自杀,和伊芙关于他杀的对话,结合前面他驾车撞树,你立刻明白,他在大街上是寻求他人帮助,杀了他!

在哈内克的镜头下,死亡才是“快乐的结局”。

《快乐结局》不光涉及了家庭,人情冷暖,还触及了欧洲难民问题和社会层级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等主题。

哈内克最可怕的地方在于,你以为这是个废镜头,其实分秒之间都在透露着潜藏的意义,且和上下结构之间紧密呼应。

所以,哈内克的片子一定要对照着看,叙事单元排列的顺序,两幕之间的互文对照,都有着导演的企图。

令人映像深刻的两组镜头都与长女安妮有关。

一面是安妮安抚自己的儿子失败,儿子痛斥希望看到真实的她;另一面是安妮递给下人女儿一盒巧克力,让她在疼痛的时候吃一颗。

一面是安妮带着儿子,在律师的帮助下准备用3.5万欧元买断工地受伤家属;另一面是她喜笑颜开的在律师的帮助下签字,成为了公司的第一把手。

上层和底层人之间的关系和差距在这两组镜头下得到了由点及面的呈现。

镜头里看似没有说明什么,但其实什么也都说清楚了。

想要从里面看到多少,全凭观众自己去领会。

《快乐结局》算不上哈内克非常出彩的作品,但依然深刻,而且片尾难得的温情要让我们能够在观影之后,不至于失魂落魄。

 7 ) 导演说:不难受算我输

这是一部神奇的电影,从剧情到剪辑没有任何细节不让人抓狂。

不知道为什么豆瓣上还有7.3分,都是抖M吗?

所有角色的共同点就是“冷漠”,Sir Laurent掐死自己的妻子,Thomas抛弃前妻再婚并且出轨,他女儿Eve在同学的饭里下药,Anne对儿子pierrot无情,而且导演根本没有交代她丈夫去哪里了。

Laurent公司出了安全事故然而逃避了所有责任,这片子里唯一没有什么错的大概是Anaïs,还有Paul。

每个人都面瘫,对他人的生死漠不关心。

导演大概是个抖S,焦距就没有一次合适的,镜头要么快要怼到脸上,要么就是隔一个篮球场。

总之,怎么让你难受怎么来,感觉全程都在听指甲划过黑板的声音。

法国人也会拍这种黑色童话吗,我以为只有苏联人和德国人会干这种丧心病狂的事情。

片子里以于佩尔阿姨为首的角色们,个个貌美如花,干的事丧尽天良。

看到最后,所有观众都会觉得自己幸福又高尚吧。

 8 ) 欢迎来到这个糟糕的大家庭

有一天 我望向花园 偶然看到一直猛禽在撕咬一只小鸟它在空中就抓住了这只鸟 来回摇晃 然后就在地上用喙撕咬是真的撕咬羽毛四处散落 仿佛在下雪然后有辆车开过 那只猛禽就飞走了没有了羽毛 受伤的小鸟都不成样了 反正从我这边看过去是这样这挺有趣的 当我们从电视上看到这些时 会觉得很正常 大自然就是如此可当你在现实中看到的时候你的手会发抖

 9 ) 所以你们是没看出来小女孩的妈妈是她杀的吗?

首先,恭喜国内终于有资源了,所以点没用的还有看了有字幕的自带优越感的都冒出来了。

其次,关于我的标题,请google一个概念:click-bait。

最后,优越感不是好东西,丢掉越早进步越早。

The best form of self flattery is self imitation.这句话在这部电影中显现得太完美了。

也许Haneke大爷是想回顾一下自己的风格吧(一般都是老了的表现),这部电影中呈现出来的一切元素:表面完整实际破碎的家庭,冷漠的人,底层社会和上层社会的冲突,还有各种镜头运用的方式,都是他以前玩儿惯了的把戏,但是这一次他好像没有像以前那样极端,虽然很多情节如他的前作一样都是细思极恐,但是实际上从视觉冲击力的角度来说大概相差10个Funny Games,所以大爷可能是真的老了吧。

这个家庭里的每一个人(可能除了儿媳妇和那个襁褓中的宝宝)以外,都可以用“冷漠无情”来形容,让观众毫无任何共情感。

而导演实际上正是要用这种方式来表达欧洲上层中产社会人士的虚伪和可笑,夹在在这个看起来非常富裕的家庭的背景中的,是因为疏忽导致底层工人受伤而最后也因为有钱人有更好的律师而得不到赔偿的事故,是各种黑人移民艰辛的生活,还有他们的摩洛哥“仆人”(to quote Pierre)的被迫低三下四的情绪,让人不禁感叹巨大的阶级鸿沟。

这里面最可圈可点的角色就要数小姑娘Eve了吧,从电影一开始,她对她妈妈精确到每一个动作的视频分享拍摄,到后来去猜她爸爸的电脑密码,这个小姑娘展现出来的是让人恐怖的冷静与克制。

虽然在电影中我们得知她的妈妈是死于“神秘的overdose”,但是假设你有认真观影,以及认真揣摩小女孩和爷爷的对话,以及联想到她“毒害”过自己的小仓鼠这点,我觉得真相已经是呼之欲出的状态了,那就是她妈妈显然是她毒死的啊!

我记得她在尝试自杀后躺在病床上拆穿她爸爸偷情之后的话“我知道你不爱我,你没爱过我妈妈,你不爱你现在的老婆,也不爱那个Claire,我只希望你不要把我送到青少年收容所”,如果你看到这样的话还能觉得她是一个正常的人的话,那么我佩服你的insensitivity. 最后,小姑娘和她的爷爷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关系,我觉得也正是因为爷爷看透了她是一个真正的无情之人,所以认定只有她才能帮助他实现自己要死的愿望(可是最后竟然还是没死掉...当时全场都笑了......)。

于佩尔阿姨的角色和她之前在《她》那部电影中的女强人角色有点类似之处,而她可能也是这个家庭中唯一“正常”一点的人,可是我们从她和儿子那段对话,以及她儿子完全放飞自我的状态中也可以意识到其实她也并不如表面看起来那么成功,但是她还是强打精神在保持这个家庭的完整,这点不得不佩服,就算最后她的儿子大闹她的订婚现场,她还要保持冷静安抚客人,着实可怜。

不过从我自己亲身现实生活中接触很多女强人的经历告诉我,很多女强人其实都是她这样的,不吹不黑......爷爷也是一个我想多说两句的角色, 细心的观众可能已经注意到了,爷爷这个角色是之前大师那部《爱》里面的男主角的延续,所以这部Happy End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算是那部电影的续集,爷爷虽然有时候显得脑子不是很清楚,但是我们非常明白他坚定地只想做一件事情,那就是自杀。

我看到一些影评说这部电影叙事很松散,但是我觉得恰好相反,这部电影不会像很多电影一样恨不得110%一般清晰地给你解释清楚故事的走向,但是实际上每一个剧情,每一个场景,都是有其用意的,而且会在剧情不断地进展之后展现出其用意。

比如有一段很长的镜头爷爷拖着轮椅走过长长的街道,拦住一些黑人青年,车水马龙的声音让我们听不到他们的对话,只能看到他有求于他们,甚至摘下了自己贵重的手表,但是后来通过他和理发师的对话我们就可以猜到,实际上那个时候他是希望那些黑人青年打他一顿,或者用其他什么方法让他可以死掉。

这里导演的黑色幽默又体现出来了,去找黑人青年了结自己,这不是种族歧视是什么呢?

而电影最后出现的一组黑人青年,也是导演刻意为之,Calais是这部电影故事进行的地方,也是一个黑人移民大量聚集的城市。

这些细节都强迫观众在观影后思考,也是Haneke大爷最厉害的地方。

类似的手法在Hidden那部电影里面也有运用,包括通过视频去旁观别人,以及故意让观众听不到角色间的对话只能看到他们的动作等等,都是大爷玩儿过的。

最后我想说,这部电影没有得奖着实可惜,因为我能感觉到大师对自己个人风格回顾的仔细和认真,只求可以有更多人可以去欣赏它,并且喜爱它,我想大师也许也会满足吧。

五星的一部。

另,我想吐槽一句,这部电影的豆瓣简介是哪个脑残写的?

请问是Google Translate直接翻译的吗?

请你把它改一下好吗?????

 10 ) life with no end

法式电影的节奏,好像突然就理解了一些碎片的意义。

灯要一盏一盏的关,消息要逐字逐句的发,眼泪要从心里到眼角最后在脸颊上抹开,缓慢的生活要一帧一帧的去数。

就像《山月记》里写的:这个世界整体看来似乎是毫无意义的,但作用于具体之细节,就有了无限之意义。

一个体面的家庭:事业、庄园、佣人和狗,不缺少幽闭的悲伤。

每个人的脸是戒备森严又光鲜亮丽的地壳,每个人心里都有岩浆暗涌。

体面背后,家人成为彼此的裂缝,试图拯救却总是越推越远。

最后一个镜头,女孩在远处记录老人投海,而一群拯救者呼啸而过。

没有“happy end”,当拯救成为一种过错。

《快乐结局》短评

冷漠无情。家庭令人想死。

5分钟前
  • 外出偷狗
  • 推荐

即使拍出了花,也还是中产阶级那点破事,已经对这种故作镇定实则焦虑的题材免疫了。不过能看到比于佩尔阿姨还要妖的芳汀就已经值得了,更别说哈内克电影里的鬼畜了!鬼畜啊!!!什么手机拍摄,视频直播跟鬼畜比都弱爆了好么!!!

7分钟前
  • 天马星
  • 还行

美丽却不想要动人,因承《第七大陆》和《爱》,自杀家族的总汇。小女孩毒死妈,老头闷死老太婆,还活着的都是幽灵:有女儿前妻现在的妻子新生儿子情人却不爱任何人的医生父亲,唯利是图以及为面子掰断儿子手指忙着二婚的女老板姑姑,“欢迎来到这个糟糕的家庭。”上层社会的众人在临海白房子里优雅的聚会带故事进入高潮,突兀而至的几个黑人移民和整个色调格格不入,唯一能彼此理解的这对寻死的爷孙悄悄离开,当他被小女孩推入蓝色的大海,这个结局才算真正“快乐”了起来。藏在镜头背后,是哈内克最佳的位置。

12分钟前
  • sss
  • 力荐

哈内克一如既往地“杀人于无形”,虚伪、谎言和怀疑是家庭天然的主题,有爱与否不重要,家庭生活的本质就是一场群戏,所谓的“爱”才是入戏太深。至于脸书和直播这些时髦元素,其实都是戏剧的日常化表现。另外,总觉得这一班老面孔已经建立了某种“哈内克宇宙”......

17分钟前
  • 麻友安
  • 推荐

78/100 享受哈内克带给我的观影乐趣,先是用各种打破古典常规的叙事设计让观众摸不着头脑,然后在之后的情节中不留痕迹的解释出来,让我感受到和作品拥有很强的互动性。

18分钟前
  • SELVEN
  • 推荐

看完一脸懵逼,明明说看到2/3会变喜剧啊,哪里喜了(ノ ○ Д ○)ノ 而且这么直白的dysfunctional中产阶级家庭,完全没有2nd degre啊,就是这么平铺直叙、这么赤裸裸。So what ? 现代人就是有病啊!及格分吧

19分钟前
  • beanie
  • 较差

有点normal,也不能叫平庸;剧透警告:小萝莉太冷酷了,杀老鼠又杀妈,能听电话还能破译密码,这种萝莉给我一打不要停……

24分钟前
  • KD6-3.7
  • 推荐

完全没有导演标志性的故事张力,反而更像一个絮絮叨叨的日本家庭电影。所有的线索都起一个头,然后就停了。另外,片中加入的现代社交媒体片段,我还以为是盗版电影里突然加入的澳门赌场,性感禾官的广告,很出戏,很失败的尝试。

27分钟前
  • 冰淇淋的滋味
  • 较差

头疼的时候千万不能看哈内克,深呼吸几次才捱着困意看完,一如既往的哈内克式冷峻,甚至和《隐藏摄像机》的内核相似,直播和窥视的本质想通,都从从一个客观的影像切入点进入中产阶级腐坏的内层。想想真是有毒啊,中产阶级得罪谁了,挨个被批判。因为是哈内克,因为是重复自己的风格,所以评价:一般

28分钟前
  • 甦醒 Nostalgia
  • 还行

两星半

32分钟前
  • ...
  • 较差

浪费时间

33分钟前
  • 舒展大人
  • 很差

竟续上了《爱》的故事。中产阶级的光鲜亮丽又一次不堪一击,老人丧失了活着的意义却求死不能,还要继续维持表面的体面。小女儿的手机拍摄加文字直播对叙事的辅助效果出乎意料的好,尤其最后一段画面,冷静决绝,触目惊心。

38分钟前
  • ibelieve
  • 还行

迈克尔哈内克。电影通过一个家庭3个代际的生活状态,说明了人和人之间无法打破的年龄和处境代沟。老人对“活着”的不眷恋,长女为了利益的再婚,长子“谁也不爱”的婚外情,孙子受到母亲压制的迷惘,孙女沉浸在直播时代的快感和情感的冷漠,符合哈内克一贯批判思路,这就是“痛且撑着的”快乐结局吧

39分钟前
  • mayfog
  • 推荐

哈内克电影中常见的失调中产家庭故事元素在片中被通过多种形式的镜头呈现出来,不论是手机与监控摄像头还是电脑屏幕,这些来自生活的镜头与摄影机镜头并列,它们在不同程度上间离着观众与被记录主体的联系,而这也正是影片呈现出的效果,从这个角度看,哈内克通过破坏结构而传达主题的作者印记依然强烈

44分钟前
  • JoshuaLi
  • 推荐

哈内克不愧是哈内克

47分钟前
  • 炒煤能手
  • 推荐

哈内克电影里通常都会设置一个孩子,孩子的世界是冷漠的,成人的世界是病态的。然后用冷漠的情绪审视病态生活,在体面的中产阶级家庭里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生活难题,循序渐进,隐忍耐看。结尾的场景戏处理十分高明。

50分钟前
  • 东北洪常秀
  • 推荐

很喜欢爷爷去街上想要找黑人换枪的那组平移镜头【不知道为什么就是很喜欢。

51分钟前
  • Miracle
  • 推荐

高级喜剧?!

53分钟前
  • 尚在影
  • 推荐

哈内克在干嘛?自己最熟悉的题材讲成如此割裂的拼贴画。

55分钟前
  • 臭花儿那个香
  • 较差

叙事松散,节奏缓慢,开头半小时都还没明白人物关系。

59分钟前
  • 羊毛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