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前童年
The Childhood of a Leader,独裁者之诞生(港)
导演:布拉迪·科贝特
主演:罗伯特·帕丁森,斯塔西·马汀,利亚姆·坎宁安,贝热尼丝·贝乔,卡罗琳·博尔顿,丽贝卡·达扬,苏菲·柯蒂斯,卢卡·伯科维奇,汤姆·斯威特,友兰达·梦露,米迦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法国,匈牙利语言:英语,法语,德语年份:2015
简介:一九一八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戰勝國展開漫 長的凡爾賽條約談判過程。正值叛逆期的七歲美 國男孩,個性陰晴不定,外貌清秀還時常被誤認成 女生,隨著代表美國的外交官父親及虔誠基督徒母 親,住進法國鄉間的古老莊園。當大人忙於政治大 事,孤獨而騷動的幼小心靈,在高壓管教下跌跌撞 撞、無聲怒吼,邪惡的種子悄悄萌芽⋯⋯。 ..详细 >
将暴力史大幅前溯至幼年,抛弃对已知结果的求证必然,以更为灵活自由的创作姿态为过程中的未知寻找契合的板块,如社会性别身份被错误认知之后,如何使归顺与反抗的共有身体得以存活。问题之下一定程度需转入家庭:在暴力与宗教同时施压(形式上则以音乐与画面的不断拉扯为呼应)的环境内,“爱”的施舍/需求的满足被定义为病态——因此母亲重新伸出橄榄枝试图和解有一丝自我审判的荒诞意味,而当被告诫只有个体能够完全代替宗教成为信仰对象动作方才成立时,文化畸变由此产生。于是男孩以肉身为武器开始向权威摊牌,此时言语已成为无足轻重的物件,而只有当其最后成功转移成为符号,某种成型的意义同时被灌输(口号为旗帜服务)之后,这股渴望成长的恐怖力量才会显露真身。
3.6_3.7。音乐存在感太强,批判情绪先行。有些戾气、社会批判和炫技在身上,不足以化作巨大莫名的恐怖与密布的平庸之恶。能够体现出一些莫名却必然的特定社会气息。具体事件的情感表现还是比较主流的,这是那种气息无法弥漫出来凝结成密不透风社会气质的局限所在。几次突然而扭曲的无人称视角,最后在一次会议上彻底狂欢(且有前后联系而具有区别的场所),简直在雀跃舞蹈。是个不错的想法。总而言之,有些新锐,但功力不足。首作感觉投资就挺大的呢。
原谅踩到了我知识的盲区,全程哈欠连天,结尾收场非常不能够理解,满满的晕车感,过于晦涩,看不懂....
此电影相当垃圾,不知所云的情节设置,逻辑差,政治和战争与这个孩子的成长没有什么必然关系,影片为赋新词强说愁,从头看到尾的感觉就是味同嚼蜡。谁看谁傻
水准之高,不像处女作。
儿童的视角分析战争发生的变化,风格不同,配乐很好
阴暗的光线压抑的情绪诡异的音乐,永远繁忙冷漠的父亲和教条呆板缺乏情感的母亲,懵懂无知的老师,唯一对男孩关心的梦娜被母亲开除了,男孩彻底疯狂了。
一个独裁者的童年,以一战后巴黎和会为背景,氛围压抑专横诡异,很多隐喻,英文片名更能体现电影的意图。
没文化直接导致连电影都看不懂。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艺术电影?都不用追求故事情节了么?
用八十年代滤镜,描述了一个暗喻当代的故事。冷静的像哈内克,风格化有如理查唐纳
6.9/10 作为处女作似乎已经非常不错,最大的问题在于“核心”的丢失,视角略有凌乱和游走,没有足够固化之“童年”二字之上。且配乐许多时候先于图像出现,略有喧宾夺主之感。文本结构略有松散,许多被强化的部分没有回弹,比如被突然辞退的莫娜的可能的复仇。在家中议事部分的功能略有模糊,似是被过度提供的历史背景,也像是没有到位的权力结构展现,有些失控。此外的视觉美学都可圈可点。
I can fully understand all the feelings in this film.作为处女作他优秀地不像话,爱的缺乏,父母形式上的婚姻,疏离的家庭关系,朋友的空位,目睹爱的离开,渴望被关注,惧怕一切想毁掉一切。缓慢的摇拍和固定镜头,新旧乐器交融的荒诞配乐,压抑感比《狐狸捕手》强百倍,细想其实都是在解构。
所谓leader可以是任何人和社会形态的剪影,势力盘踞、家庭环境窒息的childhood后劲十足,这几乎不是个儿童的视角,而是从最底和深的一端仰视一种恶的崛起。煞有其事的配乐,戾气得恰当的表演,政治和宗教里都一样满是魔鬼,导演交出了令人惊喜的处女作
故弄玄虚的电影,历史之下的孩子的悲欢故事。隐喻很多,但表现的不好。
灰色年代的欧洲,沉闷,了无生气,蓝本似乎是萨特的一个短篇故事,但居然是Brady Corbet的导演处女作,已有那么一丝大师风范。
神秘肌膚眼鏡小胖執導的首部電影。配樂吸引人,篇章結構幼稚,鏡頭誇飾,要討論原生家庭的話還不夠深刻,只在進入一個狀態與時代而已。
捧逼兰不如捧这位,前几年看MOC发的Simon Killer,完全靠演技撑住,再仔细看看履历真是惊了,重点是只比逼兰大半岁。
镜头好,配乐棒,stacy美
Martin的演技没有一点进步,失望。
电影很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