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人有喝下午茶的习俗,一般是轻松闲聊的放松时间,话题不会太沉重,多是有关风月,无关政治,茶杯里的风暴当然锨不起大浪,查了字典,发现英文茶杯TEACUP有”心理及其脆弱,不堪一击的人"的意思,想想也有道理,一茶杯的容量能有多大,水满则溢,人也一样,超过极限自然会崩溃,引发极端行为.故事结构很简单,有点像大嘴朱莉亚罗伯茨获奖的那部<八月奥格里郡>,家庭聚会聊天引发的种种矛盾冲突,只不过争端的根源更细微,从美国人换成了法国人.法国是一个很有趣的国家,法兰西民族在或浪漫或荒淫的路易十几们的熏陶下,即有天然的贵族范,也有着超乎正常的执拗劲儿.语言风格上是典雅含蓄却又咄咄逼人的.所谓输人不输阵,无论结果怎样,架势是要摆足的,通常是以极其幽默反讽的方式表达强烈的不满,观众大可以放心,火药味再重,总还是差了一把火,剑拔弩张的气氛够了,血溅当场你就不要指望了.法国人给人的印象总是随意的,不羁的,浪迹天涯的,其实那都是旅游频道的宣传片.是人都有人的自私,阴暗,人与人之间一样有隐瞒,设计,阴谋,背叛.也正因为法国人的骄傲,对琐细的事更加念念不忘,对曾经国家遭受的创伤永远无法释怀.哪怕是和纳粹头子相近的名字都不能起.这本来是一个玩笑,可是这个话题却并不是笑话那么简单,从每一个普通人的态度可以看出法国国民对战争的态度,对侵略者的愤怒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消逝而有丝毫削弱.我们无法简单的判断这种态度的对与错,就像当年周总理放弃对战败国日本的追偿,有大环境,有时代局限性,可是无论如何,同样作为饱受战争蹂躏的国家,每一个国民还是有必要对战争进行反思..起名之争只是一个引子,由此暴露的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潜藏的秘密如海面下隐匿的冰山,随时给生活以致命一击.我们默认的,想当然以为的事情有时其实并不是那样的,这不知道算不算一种生活的反讽.所谓顾全别人的面子其实才是真正对别人的伤害,这就像巴别塔,人类因为无法沟通,或者说是有效沟通,只会引起世界毁灭.生活中没有"小"事,只有你在乎不在乎的区别.
导演:亚历山大·德·拉·巴特里耶 主演:帕特里克·布鲁尔 瓦莱丽·本圭圭 查尔斯·贝尔林有一位思想家说过:“人类百分之九十五的问题都是词语之争”,本片很好的诠释了这句名言,从为一个未出生的孩子起名的话题开始,全片中的五个人物陷入了一场持久的争吵,而就像作家刘震云说的那样,人们往往从一个问题开始争执,结果却从一个问题发展到另一个问题,结果反而和开始的问题毫无关系可言。
西方有一句谚语“当你的孩子问你谁是希特勒的时候,你就已经老了”,若真给孩子起名为阿道夫相信父母一定老的很快,好在这是一个玩笑,只是这个玩笑开得有点儿大了,没想到引起了一场无休止的争吵,本以为平息的一切又因其他的玩笑令争吵没完没了,先是关于克劳迪的外号和维森特的“鬼脸”,直到克劳迪承认和维森特妈妈的恋情,从一个孩子吵到不伦之恋这场风波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影片有一个小清晰的开始,随着一个送错匹萨快递员的小摩托车,观众穿梭在巴黎的大街小巷之中,轻快的配乐和旁白透着法国人的文艺气息,在介绍主要人物时的导演毫无赘言的用几个简单的镜头加画外音便勾勒出了人物的性格和特点,并从影片开始便给人一种四两拨千斤的轻巧智慧之感。
显然,影片的主要剧情并非想象中的那般,从晚餐开始影片的基调急转直下,几乎完全室内的戏份就好像在观看一场话剧,台词带动了整部电影的发展,矛盾冲突在看似简单的剧情中极为精致的得到了体现,你来我往的台词中可以看出编导的功力和用心,戏剧张力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看这部电影很容易令人联想到波兰斯基的近作《杀戮之神》,同样是同一室内的争吵引发出令人值得思考的话题,相较之下,本片比《杀戮之神》多了几分轻巧,另外,尽管本片中室外场景很少,但每次出现在联想或者解释剧情的情况下都恰到好处的起到了调节气氛、丰富故事的作用。
观看这类电影,虽然场景的变化很少,剧情的跨度很小,却能从中体会到戏剧那种最原始的魅力,脱去了声光化电的过分美化,保留下来的东西更加值得细细的品味。
同类电影并不少见,经典之作《十二怒汉》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喜欢的观众不会错过这部电影。
话剧式的电影,室内剧,导演用了二十分钟交代背景渲染基调后,电影进入正题开始起劲。
编剧是神,密集的对话逻辑缜密高潮迭起,又把握了很好的节奏感,一个一个矛盾跳出来,你不会想到故事在密不透风的言语交锋里会走向哪里,一口气看完大呼过瘾。
电影很有些法国人的调调,虽然是喜剧,也是有文化、有腔调的喜剧,哲学层面激烈的思辨这档子事儿绝不会发生在美国电影里,从头到尾透着股文艺范儿。
简 介 梵尚,四十岁,即将第一次成为父亲。
一天,他受邀到伊丽莎白和彼得(即他的姐姐和姐夫)家里用晚餐,在那里他遇到儿时的朋友克劳德。
梵尚年轻的妻子安娜经常爱迟到,因此在等她的过程中,大家很开心地聊起了他未来作为父亲的生活。
但是当被问到是否已经为即将出生的孩子想好名字时,梵尚的回答令全家陷入一片混乱……影片的剧情很简单,讲述了梵尚正期待他第一个孩子的降临。
一天他受邀去姐姐伊丽莎白家做客,偶遇儿时朋友克劳德。
大家聊到未来的生活,当被问及是否已经为即将出生的孩子取好名字时,他的回答令全家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
一句话评论每个人都见识了他极致完美的角色,并由此认定他罕有的演出是成功的。
贯穿始终的狂热、疯狂的效果和不间断的节奏……,让我们真正地一直笑到影片的最后一秒。
总而言之,《名字》一片从此可以步入无法绕开的经典喜剧之列。
—— 《Excessif》精心推敲琢磨的对话成就了一个完全属于喜剧的时刻,没有破坏原作的精彩之处。
——《电视七日》《名字》是一部喜剧?
毫无疑问,是的。
但是戏剧化过于强烈了。
——《巴黎人》罐子老了,不过汤很不错。
——《大银幕》幕后制作在不靠高科技、大制作和大场面的视觉利器的情况下,影片上映首周一举冲到票房榜的次席,在投放了457块拷贝的基础上吸引了1086313人观影。
该片是两位导演--亚历山大·德·拉·巴特里耶和马修·德拉波特联合指导的第一部影片,后者则指2005年已经与人合作编剧《热带丛林》(La jungle ),并获得良好的反响。
这样一部影片上映之初就有如此骄人的成绩,除了归功于法兰西民族的幽默感和观影偏好之外,部分也因为布吕埃尔效应。
男主人公梵尚的扮演者正是法国著名的歌手帕特里克·布吕埃尔,他拥有庞大的歌迷群,制片商自然不愁这些人为该片贡献票房。
影片从2011年8月开始拍摄,制作周期达11周电影《名字》改编自同名话剧,合作者马修•德拉波特和亚历山大•德•拉•巴特里耶分别负责自己的部分。
没有闪回倒叙,也没有次要情节。
马修•德拉波特和亚历山大•德•拉·巴特里耶只是保留住故事的核心部分,以确保其作品的成功,同事特别坚持作品的节奏和自主性,以期《名字》尽可能实现。
在被改编为电影之前,话剧《名字》在巴黎的爱德华七世剧院已经演出不下250场,有着良好的口碑。
对于大多数演员来说,一个意外收获就是他们不需要再经历漫长的演出季排练,而只是需要拍一遍电影。
一个敏感的话题为新生儿选择名字一直是我们社会的一个敏感话题,因为总是伴随着家庭成员中的意见不统一,有时甚至还有一些不善迎合的朋友提出自己的看法。
导演亚历山大·德·拉·巴特里耶由此产生了特别的想法,他向媒体吐露:“例如‘良好’、‘伤口’,我们已经给孩子取了这些相当有创意的名字了。
在全家一起度假的时候,人们会明显注意到,这些名字会导致多少下意识的反应,甚至在我们这样一个文明的世界!
”隐藏在喜剧背后的面孔“与这些演员日常一起工作的乐趣,在于对他们的重新认识和利用开发他们的潜力。
在展示其意想不到的面目的同时,展现其爆发力。
”导演亚历山大•德•拉•巴特里耶评价道。
从这个意义来讲,每个演员在电影中都有非常独特的个性:一个闪闪的右派(帕特里克·布吕埃尔)、一个酸腐的左派(查尔斯·贝尔林)、一个躁狂的家庭主妇(瓦莱丽·本圭圭)、一个腼腆的人(纪尧姆·德·东吉戴克)和一个歇斯底里的金发女郎(朱迪斯·艾尔·赞)。
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再来回顾影片的各个段落,相较于话剧,导演为某些场合特别增加了一些场景。
如弗兰西丝·法比安扮演的角色弗兰西丝是皮埃尔和伊丽莎白的母亲。
“这就是电影比话剧的灵活自由之处,即我们能创造一些在话剧中无法想象的东西”演员纪尧姆·德·东吉戴克向媒体透露。
电影中的所有主要演员的名字都出现在了话剧海报中,除了查尔斯·贝尔林,他所扮演的角色——彼得,在话剧舞台上已经由让·米歇尔·杜比诠释过了。
一个真实的假公寓电影中的那间巴黎公寓的装饰是完全由室内设计师玛丽·凯米诺设想出来的。
因为看到她在《巴黎》(2008)设计的房间并被深深吸引,两位导演便邀请她承担这项工作。
花絮·在《名字》之前,很多影片已经完成了这个过程——从舞台到银幕。
这其中有阿伦·雷乃的《几度春风几度霜》、约瑟夫·L·曼凯维奇的《侦探》、让-马力·普瓦雷的《圣诞老人是垃圾》和法兰西斯·威柏的《晚餐游戏》。
·本片的制片人迪米特里·哈桑是让·皮埃尔·哈桑的儿子,后者正是克劳德·贝里的内弟。
因此,贝氏的儿子,即《艺术家》的制片人托马斯·朗曼,也就是迪米特里·哈桑的表哥。
·瓦莱丽·本圭圭已经给她的两个儿子取名为恺撒和亚伯拉罕,但是也不得不面对她父母的反对意见。
因此当亚伯拉罕出的那个上午,她和她的丈夫在诊所里就决定把他们的儿子叫做艾里。
但是他们很怀疑是否有以“艾里”打头的名字(西方人的正式名字很长,平时都以开头为昵称),最后还是取回了最开始想好的名字。
“现在皆大欢喜!
”瓦莱丽·本圭圭笑道。
·纪尧姆·德·东吉戴克的名字或许你并不熟悉,但是他的确在电影中多次扮演配角(《亡命夜巴黎》、《让我们述说雨日》、《漫长的两天》、《最好的朋友》等等),同时他也在电视荧幕上小有名气。
对于学法语的来说,这部电影就是瑶池会的蟠桃啊。
对白精彩,情节有趣,将瓶子剧的那种奇妙反应呈现的精彩纷呈。
我蛮喜欢瓶子剧的,这部电影做的不错,剧本很好,一个新生命在法国文化氛围中即将诞生,幽默的父亲对来聚餐的亲朋好友开了一个玩笑,此后的剧情围绕这个导火索展开:信息差,人们的教养信念,人们之间的联系、关心,作为试剂在宛如烧瓶中的法式房间里汇聚,发生反应,产生情感,砰节奏的话,注意听对白看字幕的话,完全没觉得慢。
说实话,这部电影我没太看明白。
当然了,剧情内容非常简单,没有太复杂的波折。
整部电影发生场景都凝固在女主人的房间里,或者更小一点,凝聚在一张餐桌前。
更像是一部戏剧。
我没太明白的可能更多是由于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冲击吧,高度密集的对白、跳跃式的语言让我感觉是受了一场狂轰乱炸的袭击。
片初的那一段长镜头带着我们领略了法国巴黎的大街小巷,随着一顿送错的外卖印出来剧中的主人公夫妇。
这是一部法语喜剧片,吵吵闹闹的一大家子人,用着快语速的法语讨论着家庭、社会的琐事和自身的亲密关系存在的问题。
片中出现的有姐姐伊丽莎白、姐夫皮埃尔夫妻两人作为主人公迎接朋友克劳德和弟弟文森、弟妹安娜的到来。
皮埃尔是一位知识分子,学校里的教授,他的妻子伊丽莎白则是小学里的老师,家里充斥着浓郁的知识分子气息。
克劳德是伊丽莎白家里的养子,和姐弟两一起长大,是一位中提琴手,和姐姐伊丽莎白情动手足。
剧情进行了20多分钟后,弟弟文森登场了。
正是由于他引出了片名的来源——他年逾四十才快当父亲,大家都很关心他的儿子的名字。
文森一本正经地告诉大家,他计划给孩子取名“阿道夫”,当然拼法不是同样的拼法,由此引发了第一场激烈的争吵。
书呆子气的姐夫差点就暴怒了。
虽然事后文森承认自己只是开个玩笑,计划用父亲的名字来为孩子命名。
但由此产生的紧张气氛又引起了新一轮的争执。
正是这种大吵大闹才暴露出了每个人内心的真心话:妻子不满意丈夫在家里的表现、弟妹一直都瞧不起姐夫给孩子的起名、大家全都误会克劳德是同性恋……种种冲突,在一次又一次的争执中不断爆发。
而最高潮的冲突则是克劳德爆出自己和伊丽莎白的母亲、也就是克劳德的养母之间的爱情。
短短一个晚上,凝聚了五个人一生的故事,看似亲密无间的亲情、友情、爱情实则存在着种种的误解和冲突。
这么密集的爆发之后,每个人都有所明了自己的问题、周遭的关系。
可是争吵之后则是更亲密的关系和相互谅解的过程,在我看来,如此这般也不妨为家庭亲密关系的调节剂。
英语的语速已经比较快了,法语更是哇哇哇快到不行,再加上五个人丰富的肢体语言,让我在回顾这部电影的时候脑海中浮现的就是影片中乱糟糟的现场。
不过这种法式幽默依然是我所青睐的,一种比较另类、比较冷幽默式的喜剧片。
&tz
看完这部电影笑得很多,也有很多感触。
前面的一切好像只是铺垫,从他们因为一个名字而争吵不休开始,一切鸡毛蒜皮的撕逼点都为了衬托女主最后那一段爆发。
当女主再一次接起母亲的电话时才是高潮的开始,女主说出的每一句话令刚刚在电影前九十分钟都一直争不出高低的社会高端人士都哑口无言,他们再无法用他们所学过的知识辩驳,因为女主一直用来质问他们的,是日常生活的零碎小事,是他们根本不想花精力,而实际上最需要他们研究的,真正重要的事情。
可能女主在电影开端似乎只是一个普通不过的已婚妇人,没有高学历,也没有闪耀的人生经历,一切都是如此平凡,可是她懂得作为一个妻子应做出的付出,她懂得身为一个姐姐应有的包容,她懂得作为朋友应付出的信任,而这恰恰是那三个高知识高学历人生轨迹闪耀的人没有做到的。
闪耀的人生无疑需要很多的努力,而甘于平凡更需要努力,更别说是在平凡的人生中做好每一个应扮演的角色。
毕竟每个人都想要获得成功,而不是归于平凡,于是总有人得为了他们的成功而做出牺牲,而女主在这部电影里正是那个将他们衬托得更加闪耀的人。
这部片里最有智慧的,难道不是女主吗?
由一件小事引燃的一个接一个潜在矛盾点的爆发,到最后大家撕破脸皮,以为生活无法继续的时候,生活却一如既往平静地进行着。
没有后续多余的解释,没有道歉,没有冰释前嫌,就这样静静地继续过每一天,没错,这就是生活。
这就是生活,普普通通的生活。
生活那么漫长 一年一月一天一时一刻 我们总是对每件小事每个人有着各种各样的意见和不满的情绪,但我们依然是生活在一起的家人朋友。
因为是你们,我才这样毫无顾忌地发泄情感,展现自己所有的样子。
我们陪伴彼此走过那么多岁月经历过那么多东西,生气也好吵架也好大闹一场也好,谁都不会轻易离开谁。
感谢包容 感谢爱与阳光。
致家人,致朋友。
《起名风波》(Le prénom),一部情节简单、内涵无限的室内剧,空间的限制加上情节的洗练,很容易让人想到著名导演罗曼•波兰斯基(Roman Raymond Polański)的作品《杀戮》(Carnage)。
《杀戮》表现了一个由小矛盾引发的两个家庭之间的冲突,双方的各种情感交错互现,亲情、人际、心里等因素的隐秘之处相继暴露,刻画出美国中产阶级令人气闷的生活。
在波兰斯基的掌控下,影片的空间张力十足,影射生活却让生活更加明白如话。
这部《起名风波》则不然,作为一部水准之内的作品,影片整体并没有表现出很好的空间掌控力,一些地方也显得过于矫饰。
因而应当说,这部影片的“水准之内”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影片演员们精彩的表演,几处妙笔一点不比《杀戮》中的凯特(Kate Winslet)差。
说到单一空间内的精彩群戏,又同为法国片,就不得不说弗朗索瓦•欧荣(François Ozon)2002年的影片《八美图》(huit femmes)。
影片那些剪不断理还乱的细枝末节参差交错,让一个家庭的八个女人从一个矛盾走入多个相互碰撞的冲突。
当这些矛盾冲突一步步、特写般清晰地浮出水面,欧荣的镜头运作却很集中,依靠许多长时间的中景镜头和特写镜头以及大段毫无意义的台词,让影片几乎产生了一种空间爆炸的效果,给人以透不过气来的压抑感,精彩之处自是不言而喻。
《起名风波》这部电影虽然没有《杀戮》细腻,更不如《八美图》精彩,但其在表演方面绝对是可圈可点,因而在整体的情感的传达上获得了成功。
电影史上有不少成功的舞台剧改编电影,如法国名导阿伦·雷乃的《几度春风几度霜》,波兰斯基的《杀戮》等。
这部《起名风波》同样改编自同名舞台剧《名字》,舞台剧一般都有情节集中,通过人物对话引出戏剧冲突的传统,怎样在大银幕上重新诠释舞台剧,并给出全新的东西,是能否成功完成从舞台到银幕的转化的关键。
这部和《杀戮》、《八美图》一样情节简单的《起名风波》主要展现家庭中最主要的几个人的一场对话,或者说争吵:姐姐、弟弟、姐姐的丈夫和弟弟的妻子。
围绕给弟弟梵尚即将诞生的儿子取名字的问题,他们展开了冗长的讨论,且顺然跳出这个圈子,牵扯到许多从前不曾谈论的“暗流”,冲突和喜感也就由是产生了。
本片仍着力人与人尤其是亲人之间的那点事儿,当然,这也是电影一百多年来永恒追寻不尽的话题,在电影中观者也看到了寻找尽头的努力,不过,也只是看到而已,所以这还是一部喜剧。
在空间运作上,影片明显集中在餐桌一点,由一位送餐人开始,介绍完各主要人物,一家人即开始在姐姐家聚餐。
对法国人来说,吃饭自然要说话,几个人的形象就在一番针锋相对的对话中逐渐丰满起来,让人忍耐着听他们各自喋喋不休的聒噪并因为梵尚要给孩子起个与希特勒同音的名字而啼笑皆非。
密闭的空间在这里产生了作用,观者能够明显地看到诸人在镜头前显得躁动起来,使话题最终牵扯到了他们朋友的秘密……这场有始无终的争论不欢而散之后,孩子最终出生,却因为是女孩不能用父亲的名字取名。
当梵尚走出产房告诉诸位亲人这一消息,他们共同决定以母亲的名字作为孩子的名字。
貌似欢喜的结局,在情理之中也在意料之中,而因为电影不同于舞台剧的特殊性,影片由对话勾连起来的零碎情节颇有些碎碎念的意思,对照情感上始终如一的整体表达,演员恰到好处的表演为整个欲语还休又喋喋不休的过程写下了精彩的注脚。
虽然影片本身的空间处理不尽成功,但用力处很讨巧,把一家人的诸般情状把握在一方餐桌之上,从而能够利用舞台剧不具备的空间感让人生百态在空间的压力中得以毫发毕现,让人深感生活的诡谲以及自我娱乐的必要。
在人物塑造方面本片颇有些暴力美学的意味,几位文质彬彬的主角嬉笑、调侃、发怒、揭底……让人不禁联想,繁琐的日常生活让每个人都有一种奇怪的暴力因子在身体里面暗暗浮动,只是,大家都压抑着。
那么,当现代人都文质彬彬,谦虚礼让的时候,他暴力本性的出口在哪里?
本片所展示的,正是这种暴力因子由导火索引爆之后的种种出口。
温馨与怨念交织的家庭聚会,主角之间激烈的争吵、揭黑,文明人赤裸裸的暴力本性展露无遗,或许,这反而是一种最不危险的状态。
当一次次争吵将亲人的“黑暗”本性展示的淋漓精致时,当优雅平和的“天枰长号男”坦白自己爱上好友的母亲时,这个自称最瑞士、最中立的男人竟道出了自己最大的秘密,刹那,我感觉他简直就是上帝,他在暴力和美学之间,投下了一个非常暧昧的点。
除此之外,观者非常容易在影片中领略到独特的法国风情:他们的话唠、他们的高傲。
对多数人来说,作为始终不肯与好莱坞之流合污的法国电影,这是一部文艺片,但对我来说,这是一部文化片,因为当今全球化旨在在求同存异,观者看片,当能够看到法国人,也能够看到自己,更如同睡前文森说的那样"我们都不完美。
"
羡慕他们几个感情真好,法国人直率,有啥说啥,吵到翻天覆地还能不留隔阂,越吵越亲近。
而且每个人物都是有身份标签,代表了社会上的不同群体,有代表性,看的很过瘾。
好奇法国房子隔音那么好吗,客厅那么大声吵,孩子还能睡着,竟然不趴门口偷听。
里面男性角色对老婆都不错,哄老婆非常熟练,虽然也有吐槽重男轻女,女性承担绝大部分照顾家庭责任的不公。
很典型很好笑
从开始的“诡辩”,到“攻击与怀疑”,再到最后的“秘密”,层层展开,这种路数的电影的畅快过瘾。
十二怒汉
法国版的完美陌生人,逼格很高,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吵架集锦,故事推动力极强,一番接着一番,很有腔调。
太叨叨,一群人在狭小的空间里叨叨叨。。。
我真的没看下去...
我历来是最喜欢封闭空间、少数演员的电影,有脱胎于话剧纯靠编剧功力和演技的高级戏剧感,但是这部是相当平庸。演员的性格一出场就定型,一来就大喊大叫狂洒狗血的爆发,没有惊喜不断的层次感,旁白过多人称混乱,结尾镇場的老少恋在这部刻意没下限的电影里也完全没意外,演技也没亮点
光明的尾巴?呵呵
全程冷漠脸。。
饮食男女+杀戮
忒好玩。英国人法国人的幽默感,真是甩米国人几条马路啊。。。
每次都知道要看这些神神叨叨的法国人吵一圈架,可每次都还是看完了。
法国人好幽默,我要笑死了,这个是互相洗刷对方,最后吵起架来,然后最后是幸福的大结局,吵架的时候,不能弃门而出啊,得耐着性子给他解决了再说。
法版《完美陌生人》,一个嘴贱男人玩笑引发的连锁爆炸。法语空耳听力十级考试现场,大量用典和隐喻,吓坏了。不敢想象现实生活中,遇到这种争吵我该如何自处。话剧改编,讨论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都逊色于意版,结尾更是弗能及也。我们是一家人,彼此讨厌,却相互包容,于是我们可以相亲相爱地在一起。
剧本牛逼啊就是一直在吵啊吵。
呃。。看不下去
一群精神分裂的几场讨论,整整1个多小时,真他妈的烂,烂,烂烂烂烂,这是喜剧吗,伦理片吧---------↖一小时以前的评论↗ 这片子高潮在最后。。。看完有种还不错哦的感觉。所以,那些喜欢片子还没看完就下定论 提前离场的人就会觉得是烂片了,虽然也很烂,或者说这部片就是给法国人看的
简直是话痨片儿~同是室内剧情片,还是更爱《完美陌生人》一点~
鸡毛蒜皮,也许适合女人们看。
对《杀戮》式的、全靠对白(还是陌生的法语)的类型情景喜剧始终无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