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边是一个评论里一人敲下来的字幕,我非常同意,这个阐述了比较本质的东西,出于林肯对人权和法律的尊重,看了这么多年电影,西方的这套价值观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输出,我觉得我还是清醒的,不同国家文化不同国情,和别的国家看咱们的建国大业之类的差不多,当然,从电影角度来说就差太多了“我认为,宪法赋予了我战争的权力,但没有人了解这些权力到底是什么。
有人说这些权力并不存在,我也不知道,我认为我需要这些权力实际存在,来让我坚守维护宪法的誓言。
也就是说我认为我有权力把叛军手中的黑奴解放出来,算是战争中没收财产的一部分。
这或许会让人怀疑我和他们是一伙的,他们认为奴隶是个人财产,我坚决反对这一点。
我从未这么认为,我很乐意人人获得自由。
倘若把一个人称为财产,或者称为战争违禁品,或者其他什么,这一切就是我为什么要抓住这次机会的原因。
下面说到关键的部分了。
我要利用法律武器来没收战争财产,我也知道这法律仅仅适用于政府财产,或者交战双方国家居民的,但南方不是一个国家,所以我不能跟他们谈判,所以如果根据法律,黑人确实是个人财产,我是否有权把这些个人财产从盟军手中夺走?
前提是我坚持认为他们仅仅是盟军,而不是交战国的公民。
还有一点,我坚持这次的暴动,并不是来自我们南方各州,而是来自这些州内的盟军,这些州内的法律还是有效的。
这就是说,因为是由州法律来决定黑人是否可以被当做个人财产来进行买卖,联邦政府没有任何规定,至少现在没有,所以黑人在那些州里,就是奴隶、个人财产。
所以我可以使用战时的权力来没收这些财产,救出他们,但如果我要严格遵守州法律,我要如何合法地使用解放宣言来解放他们?
除非我把州法律废除了。
我觉得战争需要我做这些,我的誓言也需要我这样做。
我觉得我是对的,我也希望自己的做法是合法的。
我仍旧这么希望。
两年前我宣布,他们可以翻身做主,并从此以后获得永远的自由。
假设法庭裁定我没有权力这么做,法庭很可能这么裁定,假设这个废除奴隶的修正案从未存在过。
假设现在战争已经过去了。
我就不能再使用战争权力,来无视法庭的裁定。
其实有时候我觉得我必须无视。
这些已经被我解放了的人们,会不会被迫重新做奴隶?
这就是为什么我需要众议院讨论这个第十三修正案。
进一步得到各州的批准,把这整个奴隶制都给取消,永远的取消,只要我还有能力,就是现在,这个月底,我需要你们在背后支持我。
我的内阁一向都支持我。
”
在《林肯》里,电影有多处激烈的斗争场面,不过这些场面不是发生在原野的战场上,而是发生在参议院的辩堂上的。
我觉得这部电影最出色的地方不在于影片对历史场景的画面还原而是在于剧本对人物语言的精准把握。
在我看过的所有斯氏电影中,从来没有见过哪部电影可以像《林肯》那样如此依赖人物的对白讲故事。
《林肯》在150分钟里包含了大量的室内戏和人物对白,剧本的用词非常考究,信息量巨大并切充满戏剧感。
我承认如果不借助字幕的帮助这部电影里的很多对白都听不懂,并且部分出现的地名人名需要结合影片之外的历史知识来理解。
所以我觉得如果不是美国历史系的学生,一般人看一遍是远远不够的。
在影片的制作上,斯皮尔伯格这次显得非常克制。
在影片的前半段,你可能几乎感受不到导演的个人痕迹。
斯皮尔伯格收敛起了以往“伪文艺”的个人风格,而将电影完全交给了故事。
斯皮尔伯格御用的摄影师 Janusz Kaminski 和 配乐师 John Williams 也退居后座。
除了影片的开头,电影几乎没有出现史诗般的视觉奇观和过渡煽情的配乐,影片的摄影和配乐都完全融入到了故事当中,点到即止,毫不喧宾夺主。
也许以上的这些做法会违背好莱坞电影的商业美学甚至削弱“魅力电影”的观赏性,但也正是因为这种一丝不苟的学术精神才可以让电影变得更有价值(而不仅仅是一个供大众消费的娱乐商品)。
此外,《林肯》不是一部乏味的教育片,斯皮尔伯格出众的商业才能并没有让《林肯》在娱乐上失败。
他用他娴熟的叙事技巧冷静的控制着观众的观影反应。
当观众在毫无G点的电影画面中逐渐感到疲倦时,导演用一些机智俏皮的台词,小孩子幼稚的行为,还有说客在躲避枪火后不忘跑到对方脚下捡回文件单的段落等来调节影片的气氛。
此外,电影里极具爆发力和观赏性的表演也是不让影片冷场的一个重要元素。
得益于剧组出色的选角,《林肯》拥有今年为止最精彩的群戏。
其中饰演林肯本尊的丹尼尔·戴·刘易斯和饰演共和党激进派领袖 Thaddeus Stevens 的汤米·李·琼斯应该是锁定今年美国颁奖季大大小小的最佳男演员提名了。
其中,我觉得汤米·李·琼斯奉献了他从影为止最精彩的表演。
在他的脸上眉间,道道皱纹都是戏,把一个狡猾机敏并且心藏秘密的政客演绎得丝丝入扣,很夺刘易斯的光芒。
先录一点台词,这部电影林肯所有的动机都在其中:“我认为,宪法赋予了我战争的权力,但没有人了解这些权力到底是什么。
有人说这些权力并不存在,我也不知道,我认为我需要这些权力实际存在,来让我坚守维护宪法的誓言。
也就是说我认为我有权力把叛军手中的黑奴解放出来,算是战争中没收财产的一部分。
这或许会让人怀疑我和他们是一伙的,他们认为奴隶是个人财产,我坚决反对这一点。
我从未这么认为,我很乐意人人获得自由。
倘若把一个人称为财产,或者称为战争违禁品,或者其他什么,这一切就是我为什么要抓住这次机会的原因。
下面说到关键的部分了。
我要利用法律武器来没收战争财产,我也知道这法律仅仅适用于政府财产,或者交战双方国家居民的,但南方不是一个国家,所以我不能跟他们谈判,所以如果根据法律,黑人确实是个人财产,我是否有权把这些个人财产从盟军手中夺走?
前提是我坚持认为他们仅仅是盟军,而不是交战国的公民。
还有一点,我坚持这次的暴动,并不是来自我们南方各州,而是来自这些州内的盟军,这些州内的法律还是有效的。
这就是说,因为是由州法律来决定黑人是否可以被当做个人财产来进行买卖,联邦政府没有任何规定,至少现在没有,所以黑人在那些州里,就是奴隶、个人财产。
所以我可以使用战时的权力来没收这些财产,救出他们,但如果我要严格遵守州法律,我要如何合法地使用解放宣言来解放他们?
除非我把州法律废除了。
我觉得战争需要我做这些,我的誓言也需要我这样做。
我觉得我是对的,我也希望自己的做法是合法的。
我仍旧这么希望。
两年前我宣布,他们可以翻身做主,并从此以后获得永远的自由。
假设法庭裁定我没有权力这么做,法庭很可能这么裁定,假设这个废除奴隶的修正案从未存在过。
假设现在战争已经过去了。
我就不能再使用战争权力,来无视法庭的裁定。
其实有时候我觉得我必须无视。
这些已经被我解放了的人们,会不会被迫重新做奴隶?
这就是为什么我需要众议院讨论这个第十三修正案。
进一步得到各州的批准,把这整个奴隶制都给取消,永远的取消,只要我还有能力,就是现在,这个月底,我需要你们在背后支持我。
我的内阁一向都支持我。
”以上是台词部分,我看着中文字幕一行行敲下来的,其实翻译的肯定不够精确,希望有更好的翻译版本,下面是我对这段台词传递的信息的理解,我觉得理解这段台词,之后电影中的其他情节就都好理解了。
首先我们应该清楚美国的几项基本国策,第一个是宪法是高于一切的根本大法,第二个是公民的个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第三个是联邦和州之间、州与州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州保留随时退出联邦的权力。
这三点就是横亘在林肯总统面前的三座大山,如果不能在战争结束前通过宪法第十三修正案,林肯总统发动的内战将是非法的,而且可能前功尽弃。
在历史上,林肯总统并不是一个坚定的废奴主义者,起码在电影里他也显然远不如史蒂文斯激进。
林肯本质上是一个白人至上主义者。
他发动南北战争的初衷也并非解放黑奴,而是维护国家统一。
然而根据宪法,南方州是有权力脱离联邦另组国家的,他们也是这样做的。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这场南北战争对于南方而言,是北方人发动的侵略战争。
这也是为什么,伟大的罗伯特李将军,一个坚定的废奴主义者,会为南方而战,因为他是在保家卫国。
于是在这场战争中,北方并非占据道德制高点,因为他们的行为是违宪的。
所以林肯总统必须从道德和现实上摆脱这种局面,而最终,用林达的话来说,他“找到了永恒的诉求”——解放黑奴。
为人类解放而战!
这在整个人类的历史上都是道德的制高点,而现实中,此举也赢得了全体黑人的支持,战争的天平由此倾斜了。
然而就像我们前面所说的,这只是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上,而且是通过战争机器强力推动的,但它是违法的。
如果南北战争不是一场侵略战争,而是一场内战,那么南方州的法律仍然是有效的,黑人就是财产,对黑人的解放就是对个人财产的剥夺,这是宪法所不允许的。
同时州与联邦是平等的,美国总统、国会都没有权力废除州法律,只有当州法律违宪的时候,才能由最高法院宣布废除。
而现实情况是,这些法律并不违宪,恰恰是林肯发动的战争是违宪的。
于是乎林肯总统所要做的,就是让废除奴隶制的主张变成宪法修正案,只有这样,他的战争才被赋予合法性,而那些州法才有可能废除,而这一切,必须在战争结束前完成,否则当南方州回归之后,他很可能失去对议会的控制,同时还可能面临被弹劾的风险。
在这个废除奴隶制的永恒诉求下,林肯竭尽所能,甚至使用了很多不光彩的办法,促成了宪法第十三修正案的通过,让这场战争成为了正义的、为解放黑奴而战的“内战”。
尽管如此,林肯的行为仍然证明了他的伟大之处,这行为把他同一个独裁者区分开来。
首先他仍然坚信通过法律而不是他手中强大的权力来解决问题,我想这是一个民选总统和一个独裁者的本质区别。
同时林肯总统认为只有宪法才能“把整个奴隶制取消,永远取消”。
而独裁者所面临的,往往是人亡政息。
当然,林肯毕竟依靠战争而不是程序正义完成了这一切,所以后遗症也是十分严重的。
可以说,这项修正案是林肯强加到南方各州头上的。
也因此遭到了激烈的反抗,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林肯总统遇刺身亡。
而漫长的后果就是美国南方各州长达数十年的种族隔离——用南方州的话来讲,这叫分离并且平等。
他们承认法律赋予黑人的平等权利,但他们在生活上拒绝和黑人在一起。
我们坐在银幕前看待这段历史,我们当然可以随心所欲地臧否人物,但如果回到那个年代设身处地的去思考,我们又分明能感受到人类良知的力量——对平等的追求,对个人权利的维护以及对法律的敬仰,这部电影无时无刻不在向我们输出着这样的价值观。
而我也必须回应一句,向伟大的亚伯拉罕·林肯致敬!
林肯:斯皮尔伯格的视角人物传记的特点是聚焦在人物在自己的命运中克服障碍,完成自己的使命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他的努力,他的智慧,他的手段,他对周边人的影响,他使用的权力,他的家人的态度,他面对矛盾时的焦躁,思考,权衡,判断以及最终的决策。
斯皮尔伯格用细节注脚了以上的一切。
揭示了历史上林肯的三个特点:1、擅长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说服别人,尤其是说服与自己意见不同的人。
2、意志坚强不仅体现在面对对抗的力量的时候,还表现在面对家人意见不同的时候,反应在涉及到感情强烈冲突的时候。
3、对赋予的权力的智慧使用。
以及对法律逻辑的思辨。
影片强烈表现了美国的价值观:平等,民主,公平。
给所有人发表意见的机会,允许大家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但是,又充分允许不同意见的人的表达自由。
美国不是一个自古以来就伟大的国家,而是通过制度不断地创造出伟大的人来,从而渐渐推动美国成为世界上重要的,不可忽视的力量。
这样的影片,如何让广大的中国大众理解其深刻的含义呢?
北方工业经济不适合奴隶制,北方资本家其实也不是什么雷锋真心为奴隶着想,而是奴隶制不适合北方资本主义工业化发展模式,阻碍了经济提升,所以他们率先废除了奴隶制,经济有了更大活力增长速度也更快。。。
但南方种植园经济非常适合蓄奴,所以不想放弃奴隶制,但北方非要逼着南方马上废奴,而宪法规定每个州都有自制权利的,为什么联邦政府要干涉南方各州的权益?
这不是搞集权吗?
并且,南方庄园主在奴隶买卖上都有巨大投入,北方要求南方废奴,直接解放400万奴隶,但不给出赔偿办法?
南方奴隶都自由了跑北方工厂上班了,都跑北方当兵了,对北方扩军和提升经济肯定超级有利,这不是明摆着削弱南方实力抢钱吗?
于是南方不干准备退出联盟独立。
北方竟然直接出兵打?
宪法没有规定加入联盟就不能退出啊,既然民主国家,法无禁止即可为,南方选择退出为什么不让?
这不是违背宪法民主自由搞集权吗?
林肯表面上谈什么人权平等,实际上利益最大化为终极目标,南方要退出联盟会削弱美国实力他就出兵打。。。
废奴有利给非法战争当由头,还能提升北方实力削弱南方,一箭双雕,他就搞废奴。。。
西进杀印第安人可以提升西部经济他就推出《宅地法》对印第安人种族灭绝,每10分钟屠杀一名印第安人。。。
Immense power?
无边无际的无上权力??
所以南北战争的历史,这块我没太搞懂。
不是民主自由吗?
不是保护私人财产吗?
不是法治吗?。。。
怎么最后,表面花哨的扒开后到了核心,说白了,还是枪杆子里出政权呢??
还是搞集权独裁权利无限这一套呢??
还是谁拳头大说了算呢??
弄啥咧??
个人认为这是一部只能在美国本土达到票房和口碑双丰收效果的电影,因为它讲述的人物和历史也就美国人能够铭记于心,拿到海外市场还是要大声叫卖它豪华的制作班底的,因为没几个人会在乎其中蕴含的美式主旋律民族精神,相同的例子还可以参考那部群星旧中国写真集——《建国大业》。
结果,《林肯》在海外卖得确实不怎么好。
吸引我看这部电影的原因很简单,这部电影里有丹尼尔戴刘易斯、汤米李琼斯、囧瑟夫等等名角儿,就这么简单,倒是对斯皮尔伯格执导这件事并不怎么在意。
感觉这几年斯叔在电影领域越来越缺乏激情,越来越自私,从去年的《战马》,再到今年的这部《林肯》,斯叔已经愈发表现出了作为大牌导演而具有的那种把影迷抛在脑后为所欲为的自我膨胀,这两部电影皆选在颁奖季上映,冲奥的意图十分明显,说白了,斯叔是为了自己而拍的这两部电影。
我又一次如当初去看《战马》般上了当,并且这次上的当更大。
《林肯》的预告片气势恢宏,俨然一副商业与艺术并重的架势,但结束了两个半小时的阅片,我发现,它除了是由一干具有强劲票房号召力的大卡参演外其他本质方面其实并不商业,并且艺术的普及效力也仅限于美国观众,相信如果咱们天朝也拍一部“毛主席传”的话海外观众同样更多的是将其定义为传记片而非文艺片。
所以说,《林肯》在我这个海外观众看来冗长而繁杂,大量“陌生的著名历史人物”和“陌生的著名历史事件”很难让我提起兴趣,南北战争的场面不多,因为斯叔将大量的戏份交给了对话和喝彩,但却实在难以让我这个中国人做到感同身受。
斯叔做得最绝的便是完全舍弃了自己的那种如梦如幻的大气风格,使得《林肯》缺少了一枚个人标签或者印记,这是我们最不愿看到的:一个艺术家为了名利而放弃了自己赖以成名的创作灵魂。
至于演员方面,《林肯》实在是没什么好讲的,丹尼尔戴刘易斯轻松驾驭了林肯,毫无压力,汤米李琼斯亦是轻车熟路,囧瑟夫等人的戏份虽少,但都不乏闪光之时,谁叫《林肯》的演员班底选的那么叫人放心呢。
记得先锋戏剧家牟森老师说过一句话,大体意思是:大师都是妓女,在满足别人时也能让自己快乐,而巨匠都是手淫者,只想着自己发泄,自私到家。
斯皮尔伯格貌似从上世纪开始就已经被人们叫做大师了,那么现在他也许确实进化成为了一名巨匠,因为我们观看他近期的作品时总是在电影结束前便早早就“射”了。
从上世纪70年代中期就成名的斯皮尔伯格,可算在商业和艺术间成功穿梭了50余载的顶级导演。
《林肯》是斯皮尔伯格倾尽全力打造的一部巨作。
在片中,导演通过娴熟的电影技巧和克制内敛的叙事方式刻画了一个有血有肉、立体丰满的历史人物。
全剧的时间跨度为1865年1月~1865年4月15日,合计约100天左右。
即南北战争的最后的僵持阶段,但是包含了结束战争、重新统一、通过宪法第十三条修正案、林肯遇刺等诸多重大事件。
影片《林肯》根据普利策奖得主、历史学家多丽丝·柯恩思·古德温(Doris Kearns Goodwin)2005年出版的畅销传记小说《政敌团队:政治天才林肯》(Team of Rivals: The Political Genius of Abraham Lincoln)改编,剧本由《慕尼黑惨案》编剧托尼·库什纳(Tony Kushner)操刀。
两届奥斯卡影帝丹尼尔·戴-刘易斯饰演美国总统亚伯拉罕·林肯,两届奥斯卡影后莎莉·菲尔德饰演其妻玛丽·托德·林肯,新生代领军人物约瑟夫·高登-莱维特饰演林肯的长子罗伯特,老牌影星汤米·李·琼斯则扮演激进的共和党领袖撒迪厄斯·史蒂文斯。
单看这个豪华的演员阵容,这部电影就注定已是不凡之作。
面对林肯这样一个显赫的历史人物,斯皮尔伯格将影片故事时段设置在林肯遇刺前的4个月,重点围绕林肯如何抢在南方议和之前,在席位劣势的众议院通过废奴的宪法13号修正案展开。
斯皮尔伯格舍弃了浩大的战争场面,去除了炫目的特效和煽情的配乐,返璞归真,割舍了诸多商业元素,回归纯粹和质朴的电影风格。
影片情节层层推进,衔接缜密,台词睿智犀利,结尾以间接的方式表现林肯突遭枪杀,避繁求简,极为巧妙。
在这部大腕云集的巨作中,饰演每位主要政客的演员都将所饰角色表现得淋漓尽致,或严肃或忐忑,或焦虑或诙谐,完美再现了那个时代美国政坛的百态。
影帝影后的表演自不用说,很多影迷在看过电影后表示,他们在剧中看到的不是戴-刘易斯,不是电影,而仿佛看到了一个真实的林肯,一个真实的1865年的美国。
这也是对刘易斯和斯皮尔伯格最大的褒奖与肯定。
TY蓝光补标
看完电影,来豆瓣看分数,傻了。
怎么会这么低?
然后就气笑了电影是好电影生气有些人因为听不懂、不了解历史等等原因给中差评。
你可以对这部电影有自己的意见,但是因为语言、文化、历史等等的理解障碍就给中差评是不是有些过分?
我本身的评价是四星(8-9/10),为了平衡整体影片评价给五星* * *我不是说自己就理解全了,有很多历史的东西是我也不懂的。
但是从电影叙述上来看,这部影片整体流畅,厚实,处理恰当。
镜头转换,电影表述都是很舒服的。
导演讲的这个故事,可以让我这个不怎么熟悉美国内战史的人都看得津津有味:它既有趣味性,又有厚重感(看这帮现在被称为伟大的政治家在当时是如何苦逼,以及如何苦逼的讨价还价真的又有趣又沉重),而且画面精致,镜头语言运用得很好。
近年来没见什么这样平易近人的传记片或者历史片了。
我在看之前根本不知道它是斯皮尔伯格的,但我看了就很喜欢,觉得值得反复去看。
我之前还没有真正体会过那种“明明知道某事会发生,却紧张它会不会发生,怎么样发生”以及“明明知道某人会在某时死亡,却希冀他不会真的就在这里死了”的感觉(咦?
有点熟悉?
穿越者常碰到嘛。
)看这个电影的时候,我就有种穿越者的感觉。
我很欣赏导演这种举重若轻的电影表达手法,因为它让我能够潜进这部片子里。
有些地方的处理很巧妙,让我印象深刻印象最深的是片头和片尾 片头战士们的战斗原始而真实。
比如一个人揪住敌人的头,几个同伴用刺刀一起刺死;又比如一个人费劲地将敌人的头踩到泥水里,敌人不断挣扎;又或者无序地缠斗,前一秒你赢了,下一秒你已死亡。
如此简单粗暴的杀人场景,让我受到了某种震撼(和那种俯视千军万马战斗的片子不同的震撼,那种聚焦于平士,不以将军视角看战争的震撼)。
影片从这样的战场直接切割到两位黑人战士与林肯总统的交流中。
我记得有一位黑人战士总看着镜头,就像注视着我一样。
听着那个黑人战士的汇报和他充满希望的预测(台词记不清了,似乎是说现在我们已经可以拿到工资了,多少年后我们也可以拿到和白人一样的工资,一百年后我们也可以投票等等——这些预测都是实际上没有发生的)我不禁感到心痛。
而后来了两位白人战士(从神态来讲,其实他们和黑人战士的地位并不平等,也许他们本身并不觉得黑人可以和自己平等),见到总统非常兴奋,还背下来他的葛底斯堡演讲。
我没有料到葛底斯堡演讲居然不是以被林肯总统亲口说出呈献给观众,而是以被战士背诵出来呈现。
这样的表现很成功,也可以看出总统先生在北方军中的声望。
片尾修正法案通过了,战争要结束了,一切似乎都是充满希望的。
总统疲惫不堪地走去陪老婆孩子看戏(当然也是安抚他老婆生气他纵容自己孩子去参军)。
他的小孩兴奋地看戏中一个人杀死另一个人,剧终帘子开始合拢。
但是紧接着一个穿西服的人略显慌张地从帘内出来跟所有人说:“总统先生被枪击了。
”小孩瞬间就哭了,抱住护栏哭了。
这也是出我意料。
枪击居然没有直接拍出来,连枪声都没有。
但这样的处理真的很适当,也将本作与其他作品区别开来这部电影对于人物的描画亦十分成功。
里面的人物各有特色,都有出彩的地方,也比较真实地还原人物的困境、可能有的想法、以及辩论和讨价还价。
人物这么多却不让人眼花,真的挺不容易的。
同时,这部电影也呈现给我历史的复杂性,偶然性和必然性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发现很多在当时的人看来理所当然的观点在现在我们的观念中就是荒谬。
那么此时此刻,我们理所当然的事,在未来是否就是荒谬?
当时白人为什么要支持解放黑人?
从利益的角度来看,解放黑人,对白人不利啊?
黑人成自由民了跟白人抢工作;黑人若是会有投票权对白人统治不利。
而且他们本身不信上帝,是白人给了他们信仰(别喷,当时世界观),上帝创造他们是本身就不把他们和白人造成一样的——上帝把他们区分开来的……同样的,男人为什么要支持女权?
统计表明,现在较以前而言失业率高,还有很大的原因是因为女性从家中出来工作了呢。
另外,为达“高尚”的目的是不是可以不择手段?
欺瞒贿赂威胁,这些“伟人”可都干了。
最终结果是修正法案通过,就算投通过的人各自理解不同、目的不同、信念不同。
电影呈现出来的主要矛盾,第一是北方人民内部的矛盾(下分:民主党与共和党矛盾;共和党内部声音矛盾;民主党内部声音矛盾;群众支持北方不等于支持黑人解放;男人与女人矛盾;黑人与白人矛盾等等),第二是马上停战与支持黑人解放的矛盾(这还真是矛盾),第三是身份及意识矛盾(下分:身为废奴主义总统和身为父亲与丈夫的矛盾;身为民主党和同情黑人但不想让他们有投票权的矛盾;信仰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却有不同理解等等)这么多矛盾,看的时候却并不觉得累。
这就是电影语言的巧妙,也足见导演的用心。
看看隔壁Life of Pi什么评分,此片什么评分,心里感觉不知道该怎么说。
不要说Life of Pi引发你对哲理、人性的思考,Lincoln没有,所以Lincoln比较差。
Lincoln照样引发了我的思考,对于人之初的思考。
同样是思考,哪个高于哪个吗?
关于林肯的记录可谓多如牛毛。
在林肯死后,战争部长Edwin Stanton说的到底是“现在他属于永世”还是”现在他属于天使”都足以让今天的《纽约客》杂志撰写长文。
然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他们心目中的林肯几乎大多是平面的。
作为美国最伟大的总统,林肯被大多数人神话,被少数人(尤其是南方人)丑化,这使得林肯的形象基本上已经定型。
在外表上,林肯被定型为高大蓄胡;在性格上,林肯成为了解放努力、维护美国统一的圣人。
从这个角度来说,本片最成功的地方就是对林肯的刻画恐怕是最符合林肯本人形象的。
Daniel Day Lewis在外表上符合林肯的传统形象,但他演的林肯是根据史实丰富了的林肯。
这个林肯外柔内刚,平时轻声细语,但在关键时刻能够一锤定音。
这个林肯最爱讲故事,有时甚至会出言粗鄙,但就像他热爱引用的《圣经》和莎士比亚一样,他简单的言语和通俗的故事中往往包含着永恒的真理。
由于影片的故事大多集中在1864年末、1865年初,电影无法介绍林肯个人的经历,甚至连对整个内战内忧外患的大背景也笔墨不多。
然而,影片的细节依然颇具匠心。
通过玛丽·林肯的言语说出之前人们对来自乡村的林肯的鄙视,通过民主党说出人们认为林肯丑陋不堪的暴君形象这样的细节实际上都为观众带来了大量信息,并且让观众可以看到在林肯走上神坛之前的一些境遇。
一个活的林肯自然有自己的毛病。
在奴隶问题上,林肯本人的认知显然是不符合现代的标准的。
他至死都不肯承认白人和黑人是平等的。
这和我们心目中通过《解放奴隶宣言》解放了黑人的林肯自然是不同的,但却也是真实的。
林肯本人的种族意识一直是在不断进化的,他的观念虽然比很多人领先,但也有当时的局限性。
《解放奴隶宣言》和林肯的其他所作所为一样,虽然帮助黑人实现了进步,但并不彻底(比如《解放奴隶宣言》并没有解放所有的黑人),而且主要是维护美国统一。
为了衬托林肯的个性,影片中选择的配角也颇具深意。
比如,电影让Thaddeus Stevens来作为主张废除奴隶制的Radicals的领军人物就很有深意。
在史书上,Radicals中最有名的Charles Sumner,但Sumner是一名参议员,而本片的重点则是发生在众议院的故事。
更重要的是,Stevens的个人故事更有戏剧张力,而正是这一点形成了电影片尾的高潮之一。
另一个重要的角色是林肯的太太玛丽。
这名富家女即使在下嫁林肯后依然傲气不减当年,但直到林肯最后功成名就之后才证明了玛丽的选择是正确的。
玛丽在剧院数落Stevens都细节都是对玛丽经历的写照,而玛丽的所作所为,包括她的歇斯底里、滥用公费装修白宫等举动不但衬托了林肯的超脱,也让林肯的角色更具复杂性:为什么安静忧郁的林肯,会选择这样一位太太?
无论是Stevens还是玛丽,他们在片中都在和林肯争吵。
他们争吵的主题既有琐事,也有影响美国走向的国家大事,这又是影片的一个妙笔。
在生活中,争吵是我们永恒的主题。
在政治层面,吵成一团恐怕是美国政治最真实的写照。
直至今日,美国政治除了争吵就是黑暗,所以才会有各种层出不穷的丑闻。
然而,就是在这般混乱的过程中,民意奇迹般的得到了体现,利益奇迹般的得到了平衡。
正是通过这一机制,美国从伊利诺伊州选举了名不见经传的乡村律师来领导国家度过历史上最黑暗的一刻。
林肯的名言依然脍炙人口。
但“我们本性中的更为美好的天使”没有阻止内战的发生,内战的结束也没能让美国人“不要以怨恨相对,应以慈悲为怀”。
林肯也很清楚自己从事的职业,甚至包括自己的所作所为,都不能说得上是光明磊落。
但他坚信,无论过程多么丑陋,只要他能够让“自由和联邦,从现在到永远,不可分离”,那么一个“ 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一定能够打造“更完美的联邦”。
美国有谚语称:“不要问香肠是怎么做的”。
如果人们得知香肠原料和制作过程的肮脏细节,那么不论香肠看起来多么美味,人都会没胃口。
本片的伟大之处在于,其尽可能的原汁原味呈现了一个原生态的林肯、一个原生态的19世纪中期的美国,而这不仅没有人让人对美国精神幻灭,反而让其变得更闪亮。
电影是一门大众艺术。
对于观众来说,本片的前半部分可能缺乏张力。
对于不了解背景的中国观众来说可能整个电影都索然无味。
但对于相信美国人民的林肯来说,再没有任何作品能够更好的体现他的精神、实现他的夙愿的作品了。
和林肯一样,这部影片也会属于永世。
(芷宁写于2013年1月4日)每个国家都有被神圣化了的历史人物,这事儿搁美利坚,那就非林肯和华盛顿莫属。
影片《林肯(Lincoln)》的叙事基调平实而客观,没有某些读物中宣讲的那样缺乏理性和逻辑,它给予了观众一个活生生的美国前总统形象。
或许因内战耗时太久,或许因过于劳累伤神,片中林肯的面容看上去总是苍老而疲惫的,身形更是佝偻消瘦,却在如此清减的外形下,流露出强韧和坚持的一面。
因政见难以统一,林肯不得不动用上不了台面的非常手段,即便如此,他的形象却没因此而打折扣,反而平添了真实感和迫切性。
而影片将其家庭生活的片段呈现,使得人物形象愈发饱满立体,也平易近人了许多,而非一个被赋予了太多人为情愫的理想化标本。
大约林肯一生中可以用来抒写的篇章不少,于是影片很巧妙地选取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四个月来进行有机整合,并侧重于林肯的工作生活状况和精神世界,于是第十三修正案的签署以及南北战争的尾声成了该片故事发生发展的时代背景,特别是第十三修正案的签署过程,影片的大部分剧情都集中于此,这个过程被呈现得跌宕起伏,详略得当,扣人心弦。
在切入历史的时间点时,影片又来得干脆利落,如伊始的一场蓝制服和灰制服杀得昏天黑地的肉搏战,就将观众瞬间带至林肯一生中最关键的历史时期。
影片内容涉及了庞大的信息量和历史记事,这或许会影响部分观众的观影。
就总体而言,该片不失一部正统好片的特点,运镜精良,画面优质,表演上乘,台词洗练,叙事流畅,历史感厚重,这一切都让该片颇具观赏性,或许年长点的观众会更喜欢一些。
值得注意的是,此番斯皮尔伯格的表现手法趋于内敛,却更娴熟练达,他将个人掌控的痕迹隐于宏大深沉的叙事中,特别在影片的前三分之二,仿佛一个历经岁月深思熟虑的老者的言辞,不一定多么激烈,也不一定多么花哨,却很得要领。
倘若结尾前林肯即将去剧院的戏份能稍稍再收一点的话,效果或许会更好一些。
不过,以间接的方式表现突发的枪杀,用得巧妙。
片中的表演值得揣摩欣赏,群戏不错,饰演每个主要政客的演员神形兼备,或严肃或忐忑或焦虑或诙谐或沉默或活络,仿佛为观众打开了一副反映那个时代美利坚政坛状况的卷轴。
当然,其中饰演林肯的丹尼尔·戴-刘易斯和饰演斯蒂文森的汤米·李·琼斯的表演令人折服,刘易斯将林肯的每场戏都拿捏得火候恰好,收放自如,又耐人寻味,且颇有层次感,如在交待属下发电报的那场戏中,观众能清晰地逐步感知到此时总统的心路历程与心力交瘁。
不可否认,“丹尼尔·戴-刘易斯塑造出了一位美国最具影响力和象征性人物的特色。
(评论出自《综艺》)”而汤米·李·琼斯在该片中的表现,大抵可算作他近些年来最精彩的一次,甚至连他脸上的褶子都能把一个老政客的心思再现得惟妙惟肖。
(杂志约稿)http://nicolew.blog.hexun.com/82751901_d.html
花了一周多才看完 又吃了一大坨狗屎 两个半小时不知道哪来那么多时间需要呈述 一个如此普通如此简单的故事硬是又拖又拽搞了这么久 还拍成这个人不人鬼不鬼的样子说是“林肯”传记 你传了个寂寞 严肃无聊地讲完了一个小学生写周记草稿一样的文章 跟主角半点关系都没有 如果把林肯的镜头从片子里都去掉也丝毫不会对其产生任何影响 再说一遍 真是臭烂的狗屎 害我吃了俩多小时大粪还有 那个刘易斯的气泡音整整持续了大半部电影 差点没给我送走 你丫才是狗血网男鼻祖这一行不能干别干 别想着法在荧幕上恶心观众 死要面子活受罪
不出所料的没有看懂 也不想再看了 john adms啥的要好看很多 【bilbo好逗 林肯不是和他老婆关系很差的么?!
这类题材很不爱
Bored as hell
林肯爷爷教你如何在众议院少数席位条件下帮助共和党在四周内通过宪法第十三修正案
用现在相对成熟完善的自由民主观套用在美国内战时期的林肯身上,演绎了一部伟光正的美国主旋律电影。如果说梅姨那部《铁娘子》过多得局限在刻画私人感情的小格局里,这部《林肯》则夸大了这位政治人物运筹帷幄的神奇功力。这无疑也是另一种形式的洗脑。
无战争场面无葛底斯堡演说,只有无穷尽的修正案会议,然而克制不住的设计感由内而外,暗调中光线透过灰尘,主配角咆哮体飙演技,总统僵直的身体藏在暗处,更何况还有冗余的结尾。DDL演过解救印第安的白人、爱尔兰派黑帮老大、美国石油大亨,一如片中冲撞又融合的美国。无甚新意,看建国大业更有共鸣。
领袖精神,个人魅力。最近还看了一部关于黑奴的电影“被拯救的姜戈”,其实我不是个万物平等论的倡导者,电影里说黑人天生奴役性就强我也不知道对不对,高中不懂事甚至觉得劣等人就该被消灭。不想讨论,只是不知道伟人们怎么就会有超越时代的思想。
电影非常沉闷,肮脏环境中的理想主义到最后,宪法修正案通过时,还是让人感动
建议了解一下那段历史再来看此片,要不会很漫长。
我操,鉴于本人不装比不学术的性格,我真的看不下去这部电影。。。因为我是在电影院看的英文原版。。。。妈的没字幕听得好痛苦好吗。。。。
史匹堡眼中的林肯:一个因操劳而虚弱却拥有无比强大内心的理想主义者
在我看来这就是一部美国版的建国大业,美国人民这是从小没看过主旋律么?一堆好像很牛逼头子唧唧歪歪两个多小时,没一定点历史知识就别看了
从风格上看像美国版建国大业,复述一些人所众知的历史事件。尤其是最后林肯大叔在烛光里出现,我擦这是天朝终于输出了价值观吗?这个片子在我看来,颇有借古讽今的意味。奥巴马这个弱势总统,正在割裂美国社会。美国需要强人。
关键是演员好~就像《国王的演讲》能够出来,也是~
政治性的人物传记这样的题材观众很挑的,有一种情怀,震撼人心的那种
司匹堡学院派的功力这几年一直不减,布景用光从来教科书一般,但人物平板化的问题一直存在。所以必须尤其感谢DDL,感谢Sally Field,出神入化的演技整体提升了片子水准,让整部电影丝毫不落乏味。btw,DDL之于此片和史翠普大妈之于iron lady倒是可以做个很好的比较。
主旋律影片能拍成这样,实在是不可思议。比起《辛德勒的名单》中大段具有历史沉重感的煽情桥段,《林肯》更注重以纯粹的镜头、剧本、台词和表演打动观众。不过由于其本身的历史和政治内涵太深刻,观影门槛其实相当高…不得不佩服斯皮尔伯格对商业节奏的掌控能力,换成任何人都可能会变成乏味的教育片。
并不闷吗~比Amour好多了(文艺片一生黑),不过因为几乎没有剧情导致都没啥吸引人看下去的点,所以我花了一个星期才看完= =。斯老这片拍的太捧演员了,大量的对话和人物特写镜头使得影片完全是一场演技秀。最喜欢林肯夫妇吵架的那场戏,很有张力很震撼!
斯皮尔伯格你越来越恶心了,搞什么政治片,江郎才尽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