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这事儿发生在中国:1.社交网站绝少有人用自己的真名注册,甚至头像都不用自己的,茫茫人海如大海捞针,几乎找不到。
找回密码要用手机短信,手机在女儿手上。
即使打开找到了里面的人,也很难一个个排查,不可能两三天时间有这等效率。
2.搜索引擎用百度,排名前几位的全是广告,什么线索都搜不到。
由于频繁搜索关键字,私家侦探会闻讯杀到,和电影一样,殡葬业相关会提前进场,自称有关系可以的神秘人士会暗示有路子,装神弄鬼会算命的还能插一脚。
估计查电话号码那段就被人骗了。
发在贴吧里面,没人看。
3.万般无奈,发到微博上求救。
首先没人关注,唯有求大V转发,但一有热度就会被删帖。
实在盖不住了就开始有脑洞大开的元芳乱指路,地域黑,流言满天飞。
顺便出现一大堆高仿认亲诈骗,私信爆炸。
终于热搜出现了,营销号发现有利可蹭,纷纷转发做分析,带节奏,用假借帮助的名义顺便推销自己工棕号,脏水泼向各个方面。
学校和JC的官博会沦陷。
然后又来一波辟谣,封几个号。
4.嫌疑犯认罪,女儿疑似死亡。
蜡烛满天飞,认识不认识的都在原po下面说同样的话,做同样的表情。
当中必定有杠精戏精出现,又引发一轮口水战。
5.老爸殴打网上乱口嗨的男人,下巴脱臼这个程度要被治安拘留的。
十天出来以后,女儿骨头都凉了。
6.老爸的弟弟因为吸D被刑拘,自己吸还好,提供场所可是重罪,可参见房祖名当年。
7.到了最后发现是内部JC做的,那只能是临时工了。
8.女儿是有一百种理由活不下去的。
电影表现手法新颖,故事扣人心弦,本来是一部很好的悬疑片。
可惜结尾对真凶的揭示过于草率,女警官掩盖儿子罪行的行为经不起推敲。
重大的逻辑漏洞导致整个故事牵强附会,人物形象支离破碎,真的很失望。
男主看了殡葬馆的模特图片联想起炸鱼薯片的头像,上网一查发现是个商业模特,这么明显是被人盗了图,居然还认为是那个模特绑架了他的孩子,智商真的不在线。
正是因为他以为有了新线索打电话找女警官女警官不接电话,才从别人口中得知女警官竟然是主动参与调查另有图谋。
这里之后整个推理链条就开始松散崩坏了。
首先,女警官都陷害成功了,又没逃跑是去葬礼,为什么要躲着不接电话?
这时候出来安慰两句邀请爸爸一起去葬礼不是能更好的让爸爸扫除疑惑?
其次,女警官本来就知道这个爸爸锲而不舍觉得整个案子仍有疑点,为什么不提高警惕,至少叮嘱下同事别跟爸爸说自己是自愿来的吧,难道她能保证爸爸一辈子再也不给警察局打电话?
至此爸爸开始怀疑警官,于是仔细翻看照片,发现之前认罪自杀的是警官原来认识的犯人。
按照电影里那么八卦的社交网络设计,刚披露女孩失踪就有几百条独家解密和案情分析的文章,竟然这么长时间就没人把替罪羊的照片google一下?
就算八卦人士对替罪羊不感兴趣,爸爸早google一下不是就出来答案了吗?
这么容易google的内容女警官一个办案人员竟如此不谨慎,不知道做做手脚要求把相关新闻报道删了?
删不了换个网上找不到跟她有关联的信息的替罪羊不行吗?
后来女警官被抓开始陈述罪行,原来是为了掩盖儿子的错误。
可是我始终没看明白儿子的错误是什么呢:装成一个女人去追自己暗恋的姑娘的直播?
暗恋的姑娘信了他的苦情戏主动给他打了2500美金?
觉得太内疚对不起暗恋的人想把钱还给她并承认自己骗了她?
到了悬崖边姑娘磕了药high到以为他是变态杀人犯开始对他又踢又打,漆黑一片看不清楚还了手姑娘没站稳掉了下去?
儿子这时候给妈妈打电话让妈妈帮忙,这么明显的意外事故,就算女孩摔死了,前因后果证据链充分,事实清楚明白。
美国的法律是疑罪从无,意外事件除了赔钱更不可能蹲监狱,而这个在司法体系工作的母亲第一反应竟然不是赶紧报警救人,争取一个态度良好意外事故,而是告诉儿子赶紧跑,自己接手这个案子找个替罪羊,而且为了找这个替罪羊又故意杀了人?
这就跟撞车逃逸似的,你跑了就是故意杀人,就算人没死也是百分百判刑;你不跑,就是撞死了只要证明是意外最多就是民事赔偿!
而且本案中女孩磕了大麻爬悬崖同样存在过失,男孩只要说我看女孩开车画龙走路摇晃像磕了药怕她不安全所以跟上来看看,完全没有任何问题!
这一个资深优秀女警官竟然不懂这个道理,为了不赔钱宁可杀人?
还杀了两次?
故意和过失是刑法中行为人主观意思的重要概念,而显然此片导演对此毫无认识,为了制造悬念圆故事而歪曲人物,为了让女孩不死而生拉硬拽地套故事,本来好好的悬疑剧情真的崩塌瓦解。
自从年初在美国圣丹斯电影节首映,《网络迷踪》收到的赞美之词已经太多。
本周五电影登陆中国大陆院线,目前正在放映中。
这是部全片都发生在电子屏幕上的电影,电脑、手机、行车记录仪,网页、视频、文件夹。
熟悉的当代日常,变为独特的观影体验。
一种新奇拍法,几乎无障碍地抵达观众。
《网络迷踪》得以与西南偏南的《解除好友2:暗网》及柏林的《网诱惊魂》一道,共同标志桌面电影元年的到来。
与极端形式相匹配,《网络迷踪》讲了个一波三折的故事,悬疑氛围把控得当,反转制造高能有效,最终成功地将情绪推向高潮。
抓人的主线故事以外,影片还机智地调动着画面声音元素,时不时为剧情加入一些电脑操作、网络使用、用户个性方面的趣味,细节上也很花心思。
全程在线的《网络迷踪》,直观看去,就像平日看的直播录屏。
但“拍摄十三天,后期花两年”的幕后信息,透露出它的制作远非那么简单。
即便是低成本,它也是大约100万美元的低成本,不是没门槛地随意打开摄像头。
它的故事精彩,剧本功不可没,剪辑也没少费功夫。
《网络迷踪》流畅的操作背后,布局了大量的设计,使得它从根本上区别于录屏直播。
如果说《解除好友》系列的“一镜到底”可以比作桌面电影的长镜头,银幕播放时间等于故事发生时间,那么《网络迷踪》则展示着在桌面电影界面中可以实现的蒙太奇。
无论是开场跨越多年的家庭成长,还是第一幕中熟睡时的屏幕保护,时间,随处在以看似不经意的方式,被《网络迷踪》压缩省略。
对于创作者想要突出的信息,电影毫不犹豫地使用特写镜头,移动、引导、提示。
片中也有无源音乐出现,只是由于长时间的形式和剧情铺陈,已经让观众沉浸,才没有显得突兀。
所以,《网络迷踪》的身临其境感,并不在于1:1的原样复制。
缺少《解除好友》系列或直播录屏的即兴演出,在桌面内部,它从始至终,都在进行精确的计算,进行场面调度和剪辑。
不同的是,此处的场面调度和剪辑,对象主体并非一定是人——而可能是页面、是弹窗、是程序框的相互遮叠,甚至鼠标的移动。
观众能够感到,鼠标移动的方向、速度,拉拽、点击的迟疑,都代表着角色的行动状态。
文本输入之后,改动、删除、发送还是不发送,都在描写角色的内心活动。
这些是传统电影无法做到的,也是桌面电影最独特之处。
关键不在于取景框的选择,那只是另一程度的隐藏摄影机。
新颖的是,其中所能够表现的内容。
电子屏幕上的活动,使观众进入人的行为内部,折射出前所未见的心理运动。
操作即是表情和动作,是表演。
而视频中的人脸,只是操作的反打。
因而,如果把桌面电影的形式,看做某种电影语言,它可能近似内心独白,画外音——敲出来、而没发出去的那句话;也可以轻易完成时间上的闪回动作——打开文件夹,观看一段多年前拍摄的视频;快速衔接不同空间——通过网络流媒体,到达城市、影院、调查现场、任何愿意把自拍发上网的陌生人家中。
综上,尽管《网络迷踪》只发生在一个家庭里成员们的电子设备上,但它实际穿梭于多组时空之中,在角色的外部动作和内心活动之间反复游移。
其中最难以被传统电影复制的,还是那些细微操作的潜台词:快速的点击代表心急如焚,撤销的选项象征犹豫不忍,停顿的鼠标预示意外发现。
由此,形式之于故事拥有了一定合理性。
如果去掉桌面电影的壳子,这个故事也许可以讲下来,却会少掉以上不少内心活动。
但是,是否必须全片都采用这一形式?
在几处,电影转场到音乐会、新闻现场,叙事并未脱节,导演通过zoom out,再把它们拉回到网页与屏幕。
问题是,如果不把镜头拉回来呢?
诚然,对于《网络迷踪》,故事适用,形式统一,大完满。
但如果换一个故事呢?
整部电影采用这种极端形式,会不会显得颇为强迫症?
如果一部电影,既想通过电子屏幕描画内心,又不愿全程陷于如此形式,它要怎么做?
换言之,桌面电影,怎样才能和传统真人电影相结合?
比如,《我不是药神》高潮段落里,思慧通过电脑网络,向病友传达消息。
影片也展示了类似的电子屏幕界面,并且最终通过无数屏幕上的人脸,汇集为一张病友的大合影。
但是这个并不存在于任何实际空间的虚拟大合影,却成为整部以现实主义为基调的电影最出戏的镜头,使得此处显得煽情过度。
《无名之辈》也用到电子屏幕,两个笨贼偷盗的监控录像,被网友剪辑成鬼畜视频。
它的功能更为实际,解释因果,推动叙事,并起到喜剧效用,还抖个机灵完成广告植入。
重要的是,这意味着电子屏幕无处不在,它可以提供超越往常的叙事角度。
屏幕无法亮起的手机,即是没有价值的无用样品。
或许贾樟柯对《江湖儿女》的解释更有趣,他在微博写道: “电影结束于监控画面中赵涛模糊影像,我们看不清她的表情,这不是原本剧本的结尾,这是一个模糊的数码感很强的影像,在生活中这是随时可以被删除的垃圾画面。
电影用两个小时都在讲这些模糊的身影,每个人身上都有那么生动的故事,拍电影就是不想让这些身影被随意删除。
” 可以预见,桌面电影在未来几年会雨后春笋地出现。
然而,全程处于电子屏幕视界,初回惊奇,二回寻常,三回可能就是审美疲劳。
关键需要意识到,即使传统电影里,人类的部分灵魂也已经移居桌面之中。
穷山恶水长镜头是现实,快手抖音王者荣耀更是这个时代的现实。
链接两种现实的通路,使它们能够无缝转场,也许才是未来电影真正的方向。
1947年,《湖上艳尸》全程使用第一人称主观镜头,创新是事实,却太过极端,难以延续。
直到今天,POV成为电影语言的一种,缝合完美,随进随出,摄影机才成为眼睛。
所以,要降临的不止是桌面电影,而是它与传统电影能够更恰当的结合。
话说回来,桌面电影元年的称谓,应该不仅限于狭义的桌面操作展示。
实际上,《头号玩家》《无敌破坏王2:大闹互联网》《冒险者游戏:决战丛林》都在打破这层次元壁,只是它们将电子内容,无论代码、符号、程序,都转化为拟人化的角色。
未来迎接人们的,将是一个里层世界,一个多维现实。
题外话,《网络迷踪》出资源时,在网络上成爆款,毫不令人意外。
但它竟在大陆院线发行,情况就显得有点微妙。
因为片中用到的大部分网站和软件,大陆观众都用不了,这实在令人感到有些讽刺。
这时距离脸书油管被禁用,大约已经十年。
翻译对白字幕容易,如何去翻译这些界面、程序、按钮、对话框、操作,解释它们为什么缺席,答案牵扯的已经不止是技术。
恰是呼应《网络迷踪》的主旨:阻碍沟通的,并非是网络和技术,别再去责怪那些图像、声音和符码。
无知、冷漠、偏执、怯懦或掩耳盗铃,才是产生误会与偏见的真正原因。
跨越城墙,穿过电缆,去伪存真,人们才有可能试图彼此理解与拥抱。
以下剧透预警!
以下剧透预警!
以下剧透预警!
隔离期间无聊,捡起这部电影二刷,意外发现了许多和主线无关、但丰富人物和故事的小细节。
1、David在Pam去世后应该患上了抑郁症,邮箱里有他和心理医生来往的email,他没能接到Margo电话那晚摄像头前放的橘色小药瓶就是精神类药物。
David浏览网站时旁边的广告也经常出现治疗抑郁症药物的广告推荐,youtube上的推荐视频也是relaxing music for stressful time。
当Peter打电话问David菜谱时,David意外搜到了一段他拍的Pam和女儿一起做菜的视频,视频里Pam还超温柔地对拍视频的David抱怨(撒娇):turn it off. David不停地放大拉近看Pam的脸,随后将这段视频设为“从搜索记录隐藏”。
他还在逃避Pam已经去世的事实。
注意右边的广告是治疗抑郁症的,只要在google上搜索几次关键词,就会有这种广告出现2、
这一段里的重点大部分帖子都说到啦,就是右上角的天气预报(周一暴雨!
)和那条徒步旅行者被困9天获救的新闻。
但也注意网页旁边的链接,从上至下,依次是:维基解密事件、健康保障与南韩——大概Margo失踪时正值维基解密事件吧社交网络上的线索帮助SVPD抓住网络猎手(网络猎手指:出于性或其它虐待之目的而利用脆弱的儿童或青少年的已成年网络使用者)——与电影主题密切相关,David就是靠社交媒体上的点滴线索最终查出女儿失踪的真相沙漠super bloom(不知道该咋翻译)预测即将到来的雷雨——预示周一的暴雨未来10天的准确天气预报——同上加州北部的干旱天气是否真的要结束了?
——同上NASA声称有不明物体靠近……——这条就呃,也许是博关注度的吧还有屏幕右边facetime电话记录里,最底下几个韩文翻译过来是“妈妈”。
3、David打开许久不用的windows XP电脑,第一个跳出来的消息是杀毒软件,非常真实哈哈哈哈。
以前我还用360的时候,每回开机都要接受360杀毒的洗礼。
注意提醒未杀毒的天数,694天差不多是两年,也就是Pam去世后David和Margo就再也没用过这个电脑。
有人知道这个杀毒软件怎么样吗?
3、David和Margo的短信界面,大家伙知道苹果手机间互发短信时对话框是蓝色,但如果是别的系统的话,对话框就是绿色。
这里前两条消息是David在办公室里用我猜是linux系统发的,下两条是用iphone发的,道具组很细致啊,连这点颜色区别都想到了。
4、David在Margo的INS里发现了每条post必留言骚扰的Derek,打电话前去质问,Derek一开始还死鸭子嘴硬,各种推脱,什么prior engagement这种冠冕堂皇的推辞都说出来了,一刷时我还在猜测他那晚到底去干啥了,结果哈哈哈哈哈哈一个INS里整天是抽麻、枪、和兄弟鬼混的不良少年,那晚竟然是去看比伯的演唱会了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这里的剪辑、输入字的节奏也非常灵性,绝对是笑点之一。
后面有一张David整理的excel的全面图,有个女生那晚也去看了比伯演唱会(也许有什么故事以及看一下David为Derek的备注,感受一下老父亲的怒火最后一次看到:不记得了但一直在网络上骚扰Margo学习小组:不需要参加学习小组因为学校从来不教那些能真正让你成功的东西右上角的殡仪馆广告,,殡仪馆已经嗅到潜在客户抢先发出邀请,虽然有可能会收到客户愤怒的回复(例如David),但你看,David最后不还是选择了这家殡仪馆吗,这就是风口啊朋友们!
做生意就是要脸皮够厚以及能快速抢占潜在客户的邮箱和眼球!
David刚在youtube上看完自己和Derek打架的视频,youtube的相关推荐内容就变成世界级巨星史诗打架现场合集,导演处处冷幽默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我看到的时候真的笑到头掉。
5、
这位叫John Watson的同学对Margo失踪的关注点就只是:新闻采访了我,我出名啦!
还立刻把FB头像换成了采访截图,啧啧啧。
母亲去世后的两年里Margo一直独来独往,不参加聚会也没有朋友。
结果她一失踪,无数人都跳出来声称自己是Margo最好的朋友,社交媒体真的能拉近人与人的距离吗?
6、
同样,当David在痛苦的看女儿照片时,我的关注点却被背景网页里的Trumpcare吸引过去了,这个故事好像发生在17年,那会大统领正在推行川普医疗保险吗?
这个Trumpcare以及下面的那条讲”超级地球“发现外星生物体的新闻贯穿整部电影,我看到好多次了。
还有左下角的新闻:磕了浴盐的男人在毁坏公园时被逮捕哈哈哈哈哈哈哈哈,让我想起那会无聊的Florida Man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男主被弟弟提醒去查pam的通讯录的时候 第三张名片就是Robbie Abolt notes里有写:parent in SVPD, divorced family, had a crush on Margot (家长在硅谷警局工作,离异家庭,喜欢过玛戈)Robbie是Robert的昵称警探vick也确实是在SVPD工作(男主第一次搜索Vick警探的时候第一个链接就是Vick获得SVPD优秀警员奖)最后喜欢过Margot也跟Vick被捕后承认Robert也从小喜欢Margot前后呼应了这也算一个神仙伏笔了!!!
你永远想象不到,技术的进步会让电影变得多么新奇。
2018年,国外上映了好几部用电脑+手机桌面素材拼成的电影,比如以暗网为噱头的《解除好友2》,讲述恐怖主义网络犯罪的《网诱惊魂》,以及主打人肉搜索的《网络谜踪》。
这类电影多为惊悚、悬疑题材,影片镜头全都是电脑、手机的截屏视频,不仅形式新颖,也很有带入感,尤其当观众用电脑全屏观看的时候,仿佛就在看自己的电脑桌面。
《网络谜踪》的第一个镜头,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xp桌面在这类影片中,角色的交流都是通过打字和视频聊天体现的,人物动作也都是以操作电脑、浏览网页为主。
影片通过这些动作,来体现网络犯罪、人肉搜索的惊心动魄。
这种“桌面电影”形式新颖,颠覆了人们对电影的常规认识,甚至有人评价说:这种电影形式重新解读了镜头语言。
举个例子,通常的电影中,要想表达角色的内心波动,低级一点的方法是通过旁白,高级一点的方法是通过演员的表演。
而“桌面电影”就不一样了,它可以让角色在聊天窗口打一段文字,犹豫再三后又全部删掉,这样角色欲言又止的内心独白就全都展现给观众了。
其实,这些另类的拍摄方式在惊悚悬疑片里非常多见,早在2014年的《巢穴》、《弹窗惊魂》、《解除好友》就是类似的“桌面电影”,算是伪纪录片流派的一个变种。
不过以上影片的品质都很一般,纯粹属于满足观众猎奇心理的小成本惊悚片,因此这种拍摄方式也没能走进大众视线,直到今年的《网络谜踪》获得烂番茄、IMDb、豆瓣等网站的一致好评,“桌面电影”才真正为观众熟知。
烂番茄新鲜度93%,爆米花度89%
IMDb评分7.9
豆瓣评分8.7《网络谜踪》为何能在同题材影片中获得最好的口碑?
首先就是剧本扎实,逻辑自洽,多重反转非常烧脑,悬疑感也做得不错。
《网络谜踪》讲述了一位父亲(约翰·赵 饰)发现自己的女儿失踪,于是他破解了女儿的社交账号,通过人肉搜索寻找女儿的故事。
在“桌面电影”中,为了满足观众的窥私欲,黑客破解账户的过程往往是一大看点。
《网络谜踪》里父亲的破解手段算不上高明,甚至是一个电脑小白都可以完成,但正因如此,反而令人不寒而栗,不禁让人想到那句:“互联网时代,我们都在裸奔。
”推理的过程中,编剧还设置了几个烟雾弹,嫌疑人依次登场,真凶却是一个意想不到的角色,而当观众得知真相后,却又发现早有铺垫,人物的性格、动机完全自洽。
另外,《网络谜踪》虽然是电脑屏幕视角,却没有局限于形式,片中也使用了新闻视频(以网页的形式呈现)和监控视频(用电脑播放)做补充,毕竟仅仅靠浏览网页和视频聊天,很难完成一部电影的全部动作。
这一点上,《网络谜踪》要比《解除好友2》更具电影感,并且没有了多人视频的那种聒噪。
《解除好友2》的多人视频,屏幕总是眼花缭乱的悬疑推理之外,《网络谜踪》也探讨了一些社会问题,比单纯的悬疑、猎奇更有深度。
本片的主线就是在讲父女关系,通过一起失踪案,让原本有隔阂的父女最终走向和解,探讨了家庭成员之间沟通、帮扶的重要性,给了观众一个非常温情的结局。
当失踪案上升到社会热点事件后,影片也讽刺了媒体、网红、围观者吃人血馒头的现象,顺便还黑了一下比伯粉。
尤其是那个女同学,最初她声称自己和失踪者不熟。
当案件成为网络热点后,她又恬不知耻的出来蹭热度,自称是失踪者“最好的朋友”,在社交网站收获一大波流量,这种人何其多啊!
总之,《网络谜踪》通过一起离奇的失踪案,将网络的众生相呈现在观众面前。
虽然没有过于猎奇的画面,但本片展现出伪善、恶劣的网络生态,非常具有现实意义。
随着技术的进步,电影的拍摄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无人机、手机、电脑、可穿戴设备(如谷歌眼镜等)都可以用来拍电影。
《网络谜踪》是印度裔导演阿尼什·查甘蒂的长片处女作,查甘蒂当年就是用谷歌眼镜拍了一部的迷你广告片《Seeds》,在YouTube成为网络红人,才获得了拍电影的机会。
这些微型设备的诞生,带来的不仅是镜头语言的革新,更重要的是,其低廉的成本,为那些筹不到资金的新人导演们提供了机会。
目前中国电影也有了类似的尝试,相信在新技术的“降维打击”下,大投资烂片收割票房的现象将越来越少,小而美的低成本电影将受到更多观众的青睐。
本文为《暴走看啥片儿》特约稿件,作者大海里的针。
如需授权、转载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本文首发于电影公众号《云何电影》,剧透分割线前可放心食用,综合评分8.5分。
大家对“人肉搜索”都不陌生,在一些引起社会公愤的事件中,对于那些“道德败坏者”的人肉搜索极为常见,可能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进行人肉搜索似乎是一项颇具技术性的工作,而今天要介绍的这部《网络迷踪(《Searching》)则清楚的告诉我们,只要有一定的社交网络信息和一点基础的逻辑推理能力,进行人肉搜索可谓不费吹灰之力,这大概也正是人肉搜索这件事本身的恐怖之处吧。
本片最大的特点就是形式上的新颖,即全片都是在电脑屏幕上完成,观众所获取的全部信息都来自电脑显示屏,可能有人说《解除好友》系列是这种表现形式的先行者,但《解除好友》系列更主要的在于视频聊天的方式,而这部影片里,电脑成为这一家三口生活的忠实记录者,同时也包含更多的表现形式,Facebook、直播平台、YouTube、Google,Reddit,几乎涵盖了所有主流上网方式。
这是一个三口之家,男主人David、女主人Pam、女儿Margot,影片前六分钟通过电脑介绍了这一家的基本情况,女儿Margot喜欢钢琴,常和母亲一起练琴,
还有一些让人会心一笑的小场景,比如玩小游戏遇到病毒,
在搜索引擎上搜索“什么是性交”,结果还把单词打错了,性交是”intercourse”,而不是”entercourse”.
而母亲Pam则不幸罹患癌症,并最终离开了,女儿Margot也进入了高中。
一天Margot参加完学习小组后并没有回家,并在半夜一点三次打电话给David,可熟睡中的David并没有接到,第二天,David再也无法联系到Margot,女儿就这么离奇失踪了。
David报了警,警方收集信息时他才发现自己根本不认识女儿的任何朋友,不得已只得通过一个套一个的邮箱寻回密码,才得以登陆了女儿的facebook账号。
在跟女儿Facebook好友联系后,他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女儿并非平时看上去那么活泼开朗,她在学校相当孤僻,也没有什么要好的朋友,几乎没人对她的行踪有什么了解。
David同时发现女儿似乎和自己的弟弟Peter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
David在女儿的各类账号中逡巡,脸书,直播平台,邮箱等等,苦苦搜寻着任何可以找到女儿的线索,那么Margot消失的真相是什么呢,David又能否成功寻回女儿呢,大家可以自己去在片中寻找答案了。
————————————剧透分割线————————————————这部影片并不难懂,也设置了许多反转,但让我觉得做的非常好的一点是,前期在故事推进的时候,埋下了许多伏笔,这为后续的反转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也使得整个故事在逻辑上十分顺畅,下面就谈一谈可能被大家忽视的小伏笔吧。
女儿Margot和母亲关系很好,而母亲的去世对她的打击无疑是巨大的,除了前半段大家肯定都注意到的母亲出院回家日期的一再更改并最终删除,还有这幅图,除了那个”Talent Show”,其他日程安排都是”piano with mom”,可见Margot与母亲的关系有多么好。
我们都知道是搜寻开始后,打断搜寻的那场大雨救下了Margot,使她没有因缺水而死,而在前期男主浏览新闻时有这样一个画面,左边那幅图的新闻是,一位56岁的徒步旅行者在山崖间被困九天后成功获救,这也为之后Margot成功得救埋下了伏笔,可能David正是受这则新闻启发坚定了女儿还活着的信心。
关于凶手也有几点铺垫,第一个是David在电脑中翻看女儿通讯录时,曾经翻到过女警察儿子也就是本案真凶的信息,通讯录中注明了,单亲家庭,家长在警局工作,曾暗恋Margot。
David搜索女警察Vick的信息时,她的Facebook首页写着一句话”Amother’s love for her child is like nothing else in the world.”,一个母亲对孩子的爱是世界上任何东西都无法比拟的,这也为她帮助孩子掩盖罪行埋下了伏笔。
而且Vick跟David讲述自己儿子以自己名义诈骗邻居钱的时候,自己最终选择了帮助孩子一起圆了谎,这也可以看出她对儿子的错误会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去应对。
还有非常明显的一处伏笔是David发现女儿是去了巴尔博扎湖,他说的是Margot去的是她过去五个月常去的地方,并未提到是湖还是什么地方,而Vick回电后则是直接询问的你是在湖边吗?
而且此时Vick非常不冷静,表现的很慌乱,当时看是她对这件案子很上心,实际则是害怕事情出现纰漏,被人发现蛛丝马迹。
母亲Pam离世后,这个家庭不复往日的欢声笑语,David和Margot虽然一直保持联系,他们的对话却带有明显的生疏感,彼此的距离越来越远。
David也是怀念妻子的,他会在下班后听长时间的舒缓音乐平复自己难过的心情,也会忍不住打开有妻子的视频,暗自神伤,直播中Margot谈到那天是母亲Pam的生日,David这时走了进来,他犹豫了一番却邀请Margot去看好声音,其实他也知道那天是什么日子,但他却想的是用时间去平复伤痛,所以对Margot决口不谈妻子Pam,以为这就是对Margot最好的疗伤方式,但却因此和Margot越走越远。
不得不说,David确实不了解女儿,而从妻子Pam做的通讯录的细致程度就能看出来,他和妻子对女儿的关心差的太远太远,而两人语言又止以及缺乏沟通更是让父女关系越来越糟糕。
还好,经过这一系列事情,Margot的桌面从和母亲的合影,变为了和父亲的合影,代表着二人的关系从此走上正轨。
在亲子关系中,父母和孩子唯有在互相信任、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坦诚沟通,才有可能建立一段和谐健康的代际关系。
少一些欲言又止,少一些想当然,也许正是我们处理好一段亲密关系的第一步。
爸爸第一次和叔叔通话的时候,时间大概9.17分左右,女儿的学习小组已经下课了,注意这时候叔叔在烧的菜也是熟系的家庭菜单(是为女儿准备的吗?
) 还有桌上的大麻,想说什么被爸爸打断和门铃响起 叔叔的表情,(女儿来拿大麻?
) 但是后面爸爸质问叔叔的时候,叔叔没有回答最后一次是什么时候见到女儿的.
当时真凶说自己最喜欢的pokemon是Kecleon,也就是变色龙,变色龙特性为变色,是所有pokemon中的唯一属性。
变色属性是在接触对手后,自己的属性变为和对方一样,也就是早早就暗示了他说家里人得了癌症,是接触女主后,把女主自己的故事变成自己的故事。
女主最喜欢的是Uxie,除了女主自己说的可以抹去记忆,它还是三圣姑内耐久最高的,双防达到了130,要不能在无水且受伤的情况下熬过两天呢~
首先,警探想要办这个案子就真的办了,没有搭档,还能作弊,感觉警局挺多bug的。
还有,这个女孩活过来了,可是她还要面临没什么朋友甚至都是虚伪的同学的局面,直到她换了环境,不过看她还挺乐观的,敬佩。
其实就这些吧,影片没什么难猜的地方,也没什么开放性结局,不过是通过网络探案真实地再现了一个家庭的故事。
亮点反而不是全数字屏幕——开头的电脑叙事反而像某种创意广告/短片,事实上导演就是拍摄谷歌眼镜短片起家的(但用到的平台的确很宅)。真正警醒的是关于脸的观察:一张从独特、天生到被generic化、无处不在的stock脸。徐冰《蜻蜓之眼》讲监控最终讲到的也是脸,但他讲的整容就不如这里的“数字脸”。
看到片头制作人是贴膜就也小小的作了一番搜索发现近年来的桌面电影,什么友尽、暗网还有贴膜自己导的简介都是他的Bazelevs公司出品,未来还有点赞、取关。。。好吧,希望贴膜能重回漫画风结合他的录屏素材库拍出一部真正的键盘侠= =剧情急转直下后的走向跟玩儿似的。女主长得有几分神似我蕴,难怪可以颈纹瞩目捏着嗓子扮(有着帅气老爹美貌老妈还有从小爱慕她的病娇小男生的)16岁少女惹
如何制造伪形式感,如何制造伪-伪纪录片,如何制造假节奏感,如何制造假悬疑感,如何同时放大美国商业电影和韩国商业电影的缺点,这类所谓“好看”实则空洞无比的电影最可怕了。
这个结局...反转太大(但影片很好,比如开场Windows一段,甚至有点皮克斯动画飞屋开场的既视感),电影类似于今年上映的Unfiended:dark web,整部电影全部通过camera来展示,在这一全“屏幕”的电影中,也是反转配合不断推进的悬疑,不断加深父亲爱女、仔细、执着的信念。这样的手法只能试一次,在剧情片范畴上因为屏幕的限制,或多或少有些今日说法或走近科学的电视感,再对比回Unfiended的两部,说明一个好一点的故事也是多么的重要...
比《解除好友》的两部好一点,但是这种形式第一次看觉得新颖,看多了很没劲。
3分。给两分是为了拉低虚高分。
for me,没看到尸体打死都不会办追悼会的…………
我以为一开始的镜头只是引子,越往下看吸引人,而且电脑屏幕的画面并不枯燥,有视频通话,有监控,更多的是巧妙的镜头语言。
和解除好友2一样评分过高,反转又不惊艳,电脑桌面电影真不咋地
故事有反转,但是,这种小成本电影,是有一个个video连起来的,不喜欢
对话框里多少句打完又删掉的狠话,最后都像那个感叹号一样被小心翼翼地改成了句号。你以为我害怕提起妈妈,我也会很配合地在她生日那天关心美国好声音的赛况。为了大学我们可以表演塑料情谊,但你「死」之后就是我最好的朋友。精确到毫秒的牛逼剪辑,在线上与线下、回忆与当下间精巧切换,时间线控制和影像调度堪称完美。一星留给bug。
其实是传统叙事和新叙事形式的杂糅,或者,也能看成导演对新形式的尝试(更类型化更大众化)。镜头在几个固定类型的场景之间切来切去,没有单一方式来的干净畅快,而且,这里的冲突和惊悚点都不是建立和存在于桌面这一界面上的(所以也没有那种“特殊调度”的沉浸感),整体性和惊悚度就不如「网诱惊魂」高。虽然得承认实现这一想法要花的心思未必比纯正的桌面电影少,但大量使用视频这个点实在太让人耿耿于怀了。后半程比较崩。
创新?天哪,看来morden family这么不知名啊。这是美剧2016年的创意啊,其实这么看一个故事真的蛮累的。
决不掉线的第一人称沉浸式体验,完全摒弃常规的场面调度。不过,从有效信息的角度来看,这种屏幕接龙的拍法反而更能体现“镜头感”,电脑全屏与放大字段之间的跳切,聚焦局部画面的镜头快推等等。但要说这个故事没有剥削此番形式设计,我是不同意的。
不要随随便便就死掉,不然马上会有人变成你最好的朋友。
GENIUS!! 看完后深深感慨人类不断拓展creativity的边界以及电影创作的魅力。两年多在editing room剪辑十几天的拍摄素材 真的是 Great storytelling transcends time and space 导演和他的拍档真是hyper-energetic啊 佩服 太棒。
好玩的形式
特别过瘾的悬疑片,抽丝剥茧,寻找真相。不仅是女儿失踪的真相,也是至亲至爱之间的真相。信息时代,和世界有越来越多的连结,却只是暴露了更多的个人信息,真正在乎你的人不多,而真正在乎你的人也有那么多误解。这其实是另一种“飓风营救”,大多数的父亲为了孩子至少可以变成精神上的连姆尼森。
这也太难看了吧,完全是抱着豆瓣评分8.6分的心态才看下去的,一直以为这么高的评分肯定是我还没看到精彩的部分,然而并没有。这结局老早就猜到了好吗,一点也不出乎意外,真的太难看了,太想吐槽了!
3.5。 “界面电影”,立意和Unfriend异曲同工,包含依靠found images实现的视角转换,以及归根结底的全知视角,不尬不乱,细节处理很丰富。但中间就能看到结局,犯案动机过于贫瘠了。总结:导演大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