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还是没有能成功反击,觉得好遗憾啊,所有被牵扯的人全都没有得好的结局,让人叹惜。
我觉得这片完全是靠剧情取胜,因为几位演员我都不是很熟,隐约对女主有点眼熟,其他人貌似都没见过,或甚少见过,但最终我还是完整的把这片看完,很吸引人的片子,到最后还是很期待女主她们能反击成功,功成身退。
末了,想吐槽下字幕翻译,拍电影的人就是在讲小布什的事,人家本国人都不怕,你这一个做字幕翻译的外国人都不敢用“小布什”的字样,国人这种质素,让我太失望了。
美国总统竞选迫在眉睫,新闻栏目制片人玛丽了解到竞选连任总统的布什履历存在严重问题,由此展开调查和报道而引发的一系列故事。
很少看新闻题材类的电影,最近看的一部好像还是很久以前由《西雅图不眠夜》的女主主演的,剧中饰演一位为了追查真相和变态杀手斗智斗勇的女记者,具体电影名字早已忘记,只记得女主的执着和杀手的变态。
真相这部电影看得很纠结。
女主演技真的很赞,我很佩服女主玛丽对待新闻的热情和自我坚持,热爱这种情绪可不是每个人都会有的。
但却又不得不承认正是因为玛丽太过坚持自我,才会葬送掉自己和整个团队的前程。
她固执地认为人们的焦点出现了偏差,人们更应该关注事件本身,这没错,可她却忽略了求证原本就是事件的一部分,所以和事件本身同样重要。
作为制片团队和记者,不能受到事件影响力大小的诱惑,而忘了核实所谓的真相,或者忽略原本显而易见的问题。
消息的第一手传达固然重要,消息的准确性却更为重要。
这才是新闻的根本所在,准确。
当一位审查官问玛丽,假如有一位身世显赫的官二代却是完全靠自己的实力进的飞行队,难道没有一点可能吗?
玛丽沉默了很久,我想她应该意识到自己输在哪里了。
将强烈的个人意识和主观色彩带到工作中,是所有职业都忌讳的,更何况是新闻。
哪怕还有万分之一未能得到认证,都不能被播报。
这应该是每个新闻人的职业操守才对。
看到玛丽她们调侃自己的第一手新闻刚播出时就有其他电视台播报她们电视台播报了一手新闻这件事,想起了刘同在《你的孤独虽败犹荣》里写自己做娱记时的变化过程,一开始总是第一个到达会场,准备问题,希望拿到和别人不一样的信息,后来发现即使自己不去也会有同行认真记录,所以只要借笔记就好,最后发现连笔记都不用借,因为同行一定会做出这期节目,而你只需收集她们的节目,重新编辑一下即可。
这样的变化让我有种莫名的无奈。
看着国内常常有轰动一时吸人眼球的“热点新闻”,过后却总会出现澄清前面是假新闻的报道出现,真的有种无力感。
没有实证就没有发言权,那么这些铺天盖地的报道和热点又是怎么出现的呢?
真的只是信息发布的门坎太低了吗?
记不清是龙应台还是谁说过,很多作家在用词造句方面越来越随意,有时甚至是相反意义的词语被用在了对立的语境中,这种状况的出现归根究底是不求甚解和不负责任的表现。
自那以后,再遇上对含义模棱两可的字词,总会先去查证,我害怕成为那个不负责任,误导他人的人。
影片余下部分显得更有沉思气质,另有一种更具深度的有趣。
当事情崩溃之时,范德比尔特揭示了记者们的自身政治信条(无论是真实的还是自以为的)会如何潜隐地影响他们对新闻素材的裁剪。
他也成功展现了在一个变动不居的数字化媒体时代电视新闻调查行业所面临的巨大压力,与传统时期的那种慢工出细活、经过反复核实的作坊式制作方式不同,如今新闻聚合平台被视为更优的模式。
寻求真相没有错,但是程序正义也必不可少。
成年人应该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起责任和代价,要记住走错一步都可能对自己的事业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勇气可嘉,做自己也很可贵,但是也要衡量自己的能力,不要以卵击石。
当然,美国的新闻业和国内有太大不同了,要yanlunzy的同时,也需要保护好自己🙏不要不明不白被当枪使,不要被理念冲昏了头脑Mary Mapes和Dan Rather在各种意义上都是失败者,物证收集过程过于草率,Dan也丝毫不过问证据来源,这个报道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步步皆错。
漠视取证过程的可靠性,是行业大忌,他们最后也因此各自断送了自己在新闻业的前途,Dan近乎耻辱般地终结了自己二十多年的新闻主持生涯,而Mary则是家中的主要经济支柱……如果他们能够更加审慎的话,应该可以在新闻业做出更大贡献的,对吧?
不过幸运的是,Mary还有深爱她和支持她的丈夫,还有儿子…所以,某种意义上 她也真的能和家人一起散散步了吧😔 要平衡好事业和家庭真的不容易,很辛苦🙇♂️
作为电影来讲,大魔头演的很好,最后的结尾老头的诘问也颇有意味。
不过电影毕竟是电影,这毕竟是个真实存在的事情。
前面那么多评论,不知有几个会去真正了解了整个事件的全貌,为什么Mary从此就告别了电视新闻?
真的是所谓的阴谋论?
还是另有隐情。
有兴趣的可以去看事件的调查报告,最后的结论那一页我特意放上来,重点也都标注出来了。
全本,230多页。
之前听过一个节目里面讲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一个公共场合,一个男人扇了一个女人一耳光,你怎么看?
也许你会想:“这个男人真不是东西”然后第二天,有消息爆出来了,这个男人为什么扇她,是因为这个女人把这个男人怀孕的老婆推倒在地上了,你又怎么看?
也许你会想:“这女的活该”然后第三天,又有消息说,这个女人为什么推孕妇,是因为这个孕妇插队,而且是孕妇先动的手,你又怎么看?
也许你会想:“这孕妇和这男的都不是东西”然后第四天,又有消息说,孕妇为什么要动手,是因为她知道了这个女的有关系,认识里面的工作人员,你又怎么看?
你又会想:“都不是东西”后面的故事不太记得了,总之就是普通民众很容易被牵着鼻子走,只需要一点风向就能倒戈,剧中玛丽反击的那段说的很好,“一个人花了那么多精力,包括规定、规则和各种缩写,深度了解1971年的空军手册……然后会用普通文字处理把它打出来吗?
”这里“他们”只是给了民众一个错误的导向,就能扳倒玛丽的所有真相。
其实,普通人并不关心真相到底是什么,他们只关心这个真相好不好玩,能不能成为他们茶余饭后闲聊的话题而已,真不真相不重要,他们只愿意相信他们所愿意相信的。
所以我不轻易相信舆论导向,真相永远只有少数人知道,最近看微博东航失事的有些评论,吵着要知道真相,也不知是真的想要一个真相,还是想要吃一个“瓜”,可能真相大白了,不和他的胃口,又吵着这是个假真相吧,想要一个“真”真相吧。
舆论很可怕,还真相一个清静吧。
刚看完电影《真相》,影片里新闻工作者那种对真相的挖掘和披露的激情和执着让人感动,调查方质疑新闻工作者并没有证实证据的真实性也让人警醒,双方都是高度理性的人,大家的提问和质疑都是为了挖掘真相,这种挖掘真相的态度并没有所谓对错,即便最后新闻工作组被解雇,那也是追求真相的一部分。
因为职业的关系,除了以上整体把握,我更关注里面女主玛丽的个人成长。
作为新闻工作者,玛丽特别爱提问,因为爱提问,也爱对问题刨根问底,所以她的工作特别出色。
但是玛丽优秀的背后,却有一段痛苦的成长经历。
玛丽从小就爱提问,可是父亲却总是打压她的提问,并且以暴打的方式。
面对父亲的暴打,玛丽从来不哭,也不会叫他停手,她不想让他看到自己受伤而感到满足,她想,总有一天自己要反击回去,可是,她从来没有。
于是,就是这样一直被打压的"提问题"和一直没有机会的"反击"的成长经历,让玛丽充满了攻击性和激情,她将这股攻击性和激情用在了新闻工作上。
她做得很好,而且还遇到了一个很好的搭档,那个搭档是个像她父亲一样年纪的主持人丹,不同的是,丹也是个充满好奇心的人,他做新闻工作的内在驱动力也是因为好奇心,所以同样的好奇心和爱提问题让他们情投意合,建立和维持了一种亦父女亦搭档的感情。
这个让我思考,假如痛苦是某些人成长以及变得优秀的内驱力,那么有没必要一定要消除或者消灭痛苦,追求平和的幸福呢?
广东人特别喜欢说:"做人,开心最要紧",还有人认为健康最重要,有钱最重要,爱情最重要,家庭最重要,婚姻最重要,事业最重要,等等。
到底什么最重要?
每个人的看法不一样,这个背后也折射出各自的人生观。
在有意识地追求自我的成长过程中,外在的东西通常都不大重要,内心那股激情和真相才是最重要的。
玛丽的那股激情和真相就是:她要反抗。
为了这个,她愿意放弃高薪体面的工作,也愿意放弃一辈子的从业资格。
荣格说,人们总是受到潜意识的指引,不懂的人称其为命运。
玛丽的潜意识停留在孩童时期被父亲暴打的阶段,那个阶段她没有反抗,于是在情绪上,她就是那个被父亲爆打而愤怒异常的小女孩。
因此在调查的过程中,在律师的一再提醒之下,玛丽虽然一直保持冷静理性,但在最后关头,她还是无法压抑和控制自己内心那股反抗的愤怒,在即将胜利的那一瞬,她爆发了。
在调查结束之后走出大厦那一刻,律师跟她说,你最后还是无法控制啊!
玛丽说,就像大力水手一样,我就是我!
律师说,我把这个叫做忠于自我。
精神分析说,这是玛丽渴望与父亲的链接(反抗也是其中一种)所产生的那股强烈的激情摧毁了她所拥有的一切。
或许很多人会觉得可惜,失去丰厚的薪水,体面的工作,的确会让人觉得可惜,但是,通过反抗,玛丽内心那股痛苦得到了平息,从而脱离了父亲权威的压迫,这个又是不是另外一种成长和幸福呢?
但可能也正因为痛苦的平息,所以玛丽后来再也没有从事电视新闻工作,这对于社会和历史来说,又是不是一种遗憾呢?
痛苦,优秀,幸福,平庸,可能并非你的理性可以选择的,潜意识已经为你做出了安排,你要做的,就是去理解你的潜意识。
一部没有得到真相的电影,一群失败的新闻记者,却令人钦佩而又惋惜。
电影中反复出现的FEA(fuck them all ),是媒体人对自己的要求:中立客观,不畏强权,呈现真相。
然而要做到这一点何其不易!
因此丹在节目尾声的那句courage,是自勉,也是作为一个资深前辈新闻人,对同行的勉励。
勇气是所有的人都在质疑真相的时候,你顶住压力,仍然坚持真相。
这群记者的社会责任感,正义感,对工作的热爱和执着,最终Mary以被解雇, 丹的节目被停录被迫向公众道歉而收场。
但是因为媒体人的良心,因为对真理的追求,对真相的渴望,相信会有更多的新闻人甘愿冒险,前赴后继。
剧中两个戏骨演得太精彩, 丹最后的告别演说写得真挚动人,那双饱含感情微微泪光的蓝眼睛呈现了一个媒体人的勇气和不得不告别舞台的复杂情感。
而MARY在父亲落井下石,背后插刀时,接电话瞬间表情从强硬,到委屈,失望,无助,哽咽着说了句:dad, please stop,她曾经经历了什么,不用再多说,我们都懂了。
《Truth》赌上职业前途获得的也可能是惨败。
凯特大魔王的演技让我也愿意相信Mary Mapes所报道的就是真相,可现实很残酷——新闻的真实性不由你我相信与否决定。
当人们不喜欢这则新闻时,会吵吵闹闹大声尖叫,会指指点点转移焦点,无数的质疑声甚至把新闻的初心本意逼得烟消云散,无人记起也无人在意。
诚然刻意的喧嚣、恶意的打压,都会让新闻价值在拉锯战中消耗殆尽,Mary是否反思过人们不是不愿意相信真相,不愿意质疑强权,可就连谎言都要逻辑串联,真相更是要证据构建。
把自己从小受到的伤害、先入为主的印象掺杂混进客观严肃的新闻工作中,为了制造大新闻就将职业规范置之不理、将新闻道德抛之脑后,强烈的主观意愿让你只愿意相信你愿意相信的,同时也杀死了你梦寐以求的真相。
呼吁别人关注小布什是否逃避了越战和兵役,放下对于你的口诛笔伐,而自己罔顾求证,全凭我信即为真,怎么听都有种双标的意味。
真相的追寻很苦,拼尽全力不总是胜利;真相的代价很大,谨记保持镇定与冷静。
Mary Mapes或许并不客观,但打破僵局、质疑强权的事总得有人先走一步,成不成功就另说啦……
这种伟大的电影,当然,它不是水门事件,或许已经谈不上伟大,但还是很洗脑,很多时候,我总是发现某些美帝的片子就是赤裸裸地针对我们这里的社会现象的洗脑,比如发布未经证实的文件,立刻招来网络口水的质疑,这样的桥段,天天都在发生,影片呈现了专业和非专业,还有专业在非专业铺天盖地的质疑中要保持怎样的操守。
比如体制的压力下,一帮人统统下岗,却一个个满满的courage,是对真相的热爱或者说是信仰生出来的勇气,好像是雾霾天里吸了一口纯氧。
凯特布兰切特演出了干练强势,更衬托得对雷德福的柔情和童年创伤令人唏嘘,雷德福的气场更不必说了,出场时的垂垂老态到结尾时已经一扫而空,和布兰切特喝酒电话那一场戏结尾那个俯身撑在阳台上的镜头充满深沉的力度,想想水门事件到现在快半个世纪了,他还在!
女神➕一🌟,矫情➖一🌟。
4/2408:55B6THE SKY7/10
演得很好,可真相在电影中恰恰不重要了。假新闻就是假新闻ok
救命,太窒息了。所以真相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想看到什么。他是否做了错误的事情并不重要,但是他不为人民。
凯特台词功力扎实优秀,让人震惊。故事不好把握,史料有限,离现在太近。拍得不及聚焦冷静克制,显得太情绪化,甚至有些主观。但个人却非常中意,事件本身有更强烈的戏剧冲突因而显得更让人沉思。新闻工作者区分主观与客观地那条金线到底在哪里?
真实性,新闻理论课上曾花了6个课时来谈论这三个字,现在才慢慢体会到老师的用意。新闻业的光晕、脆弱和深陷泥沼,在寻求事实路上的“被猎杀”,算是典型一例。不过想到自己所处不过是被喂养、被宰杀的国内新闻界,好像大笑三声再一声叹息。
我甚至觉得这比《聚焦》更好
剧本不错可惜了制作粗糙
都拿它跟聚焦比。除了新闻业题材外,其实没太多可比性。本片要强调的根本不是真相,而是追逐真相背后的各种影响源。历史是人书写的,同样,真相也是人书写的。是人就有意识,是意识就会影响书写。读书时老师说,你把镜头对准谁,本身就是主观的。所以,没有记录,只有讲述。同样,没有真相,只有文本。
令人作呕的洗脑propaganda 在美国生活过还信这玩意儿的人自证傻逼 这些演员无论相貌身材业务能力多强 脑子和人品至少有一条不行 为金童爷爷感到遗憾 堂堂一个30后居然还跟白左沆瀣一气 都活不了几年的人了你怕什么啊 没骨气
节奏很快,工工整整的,但吸引人的部分不多,大魔王演技太绝了。
优秀的制度又一次鞭打了……
人们纠结于存疑的细节,从而质疑整个案件。熙熙攘攘,大声喧闹,你方唱罢我登场后,案件的主要内容被罔顾,尽是一地鸡毛.......现在呐,这个自媒体时代。一篇新闻背后鲜再有深度报道,喧嚣的尽是碎片化的情绪表达,似乎道德判断自我标榜远比追寻真相热闹。现在,我们看新闻,又相信什么呢?
二刷被最後Dan隔空打氣戳中 Courage. 新聞人挖掘真相 勇於衝鋒 尋求突破和捍衛自己所信仰的價值觀的勇氣。 但凡不是就是論事 而是針對人就很難控制了 這場多方博弈雖然沒有打開潘朵拉的盒子 不過是電視新聞界痛失人才 一切都重回平靜。紀實類的題材 剪輯有點拖沓。
从后半段看出,电影聚焦在新闻从业者,但前半段重心,是挖掘线索,力证材料为真的过程。前后侧重的偏离,让故事最后试图展现新闻人的精神勇气的力度消减了。PS.个人猜测,真假至今也未有结果,否则影片会有彻底的反击。
是不是出了事以后大喊 我没错 错的是这个黑暗的体制的 就是自由派?
你是因为什么进入新闻行业?好奇心。那你呢?你。剧情高潮的点不多,除了最后一段关于政治立场的阐述外,这短短的10几秒的对话,印象最为深刻!
1,我觉得魔王应该凭借此片入围女主阿,我觉得比卡罗尔表演的更深层到位阿。2,我觉得电影比聚焦好看。
B
針對這種爭議的近年事件。我覺得他的傾向太明顯。對於新聞題材來說,不夠客觀呈現全貌。像是已有定見以此聲援。這只能說是Mary Mapes視角,但片名直接下Truth不太好吧。Cate Blanchett再次展現高水準表演,演活了這個尖銳強悍,甚至有些躁進的新聞製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