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是巩俐生日,发一篇黄金甲的影评。
序言:王后偷得了欢愉,中了禁果的剧毒,别想用万朵菊花熬出解药;大王坐稳了龙椅,得了高处的孤寂,怎可用千军万马取得温暖;王子发起了兵变,挨了一身的刀剑,岂能用城墙盾牌保得周全。
宫墙内,情欲之火、权势之欲、亲子之爱,竟都有报应。
累累白骨垫起了宏伟基土,旁人怎知黄金甲下以血肉滋养。
黄金甲上的万人之巅,权倾天下是我对你最怨毒的诅咒,愿你站于无人高处千秋万岁,孤家寡人。
电影是以《雷雨》为蓝本,把小家化为大家,从豪门大院中走到了深宫围城内,改编还算成功,把小说里面的矛盾上升的更尖锐、更血腥,刻画了一个非常典型的王室家族。
如果说雷雨的悲剧是多方面导致的,周朴园并没有起到决定性的因素,真相是必须揭开的,大悲剧的结局也是必然的,失控的一切注定导致全部角色的失控;而黄金甲中的悲剧几乎是大王主导的、操纵的,更是他个人的选择,也是君主绝对权威的体现。
所以不同之处也主要在于结局,黄金甲的结局更像是场精心编排的戏,是有明显主线的贯穿的。
现在抛开小说谈电影,悲剧的根源在帝后的矛盾,他们各有各的欲望,而且成了对立面,皇后的欲望是张扬肆意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自保;而大王的野心摧残着所有人,但他深层次的欲望是克制隐晦的,一明一暗给予了剧情很强的张力。
按剧情发展来说,王后拉开了帷幕,大王在暗处推动剧情发展,二王子选择了结局,所以按这个顺序谈谈角色。
表面和睦却各怀鬼胎的一家人得不到解药的王后 王后是电影戏份最重的角色,这个宫廷里面所有人都有秘密,各自也知道别人很多秘密,但唯有王后知道所有的一切,自己的秘密也全被人知晓,哪怕是大王都不知道太子和小婵的私情这一件。
由于这种特殊性王后成为拉开帷幕的人,只有她可以打破大王制造的假象。
一方面她的秘密使矛盾激化暗涌变惊涛成为剧情主线,另一方面她知晓的秘密使她制造矛盾让剧情达到高潮。
王后的欲望是显而易见的,她和元杰策划的谋反是电影的主线,也是导致结局走向的明线。
她和太子元祥有了私情,无奈被大王发现,大王由此给她下了慢性毒药。
她想让元祥造反,没想到元祥是个废物还变了心,王后被逼无奈只能让亲生儿子元杰发动兵变。
王后和元杰的关系是很典型的古代宫墙大院的母子关系,荣辱与共,古代任何封建国家基本都是亲母不亲父,儿子想要继承父亲的权力财产,母亲捍卫儿子的权利,实际上走到了父权的对立面,只不过是暗流涌动明面上风平浪静。
东南亚地区的一夫一妻多妾制度更加重了这种矛盾,形成了一个个母亲与儿女的小团体,这一个个小团体争夺那一块蛋糕,为了共同的利益密不可分,历史上赤裸裸的宫廷惨案已经把这个道理说得淋漓尽致。
王后揭开真相一时打破了大王的掌控,也是最致命的一击,把王的规矩摔了个粉碎。
但王后的反抗必然是失败的,大王知晓甚至推动了谋反成了幕后无形的手。
王后输在了过分溢出的欲望,也是输在了自己的格局,她始终走不了情欲之火的包围圈,没有杀伐决断的狠心,受格局所限的她哪怕再绣一万朵菊花也熬不出来解药。
但是她虽败犹荣,王最终也因她输的彻彻底底。
巩俐把这个张扬的角色诠释的相当准确,此角色是风暴的中心,发挥空间几乎全在她身上。
巩俐抗住了张艺谋给出的一个个大特写,当年这个表演真的被成片拖累太多了。
台词是巩俐的强项,王后一角前期还有台词辅助,后期全靠大特写的表情撑着,而且还要在不能要大表情的情况下演出各种层次感,完全靠个人发挥,连呼吸都在演戏,相当考验演员功力和理解能力。
王后的格局决定她再绣一万朵菊花也得不到出路完不成霸业的大王 大王最终的欲望非常的隐晦,他的欲望在背后操纵着剧情的走向,是电影的暗线。
这是电影最明显的改编,雷雨的周朴园是封建家族的家长,没有这么强的操纵力,也远不如这么狠心,后来的发展也早早超出了他的控制,也绝不是他的初衷和设计,而黄金甲里的大王几乎掌控着一切,他要什么?
表面上大王由于出身不正,因为自卑力保规矩,实际上他要的是一统天下,千秋万代,这是到最后才能体现。
他是个残忍的丈夫父亲,却是一个合格的乱世霸主,赢在了格局。
而为什么要王后死,三分出于私情的震怒,七分出于王权的考虑,元祥若即位软弱的他只会被王后操作,而元杰依赖母亲,无论谁既位,王后都是大权在握。
所以大王可以原谅元祥的乱伦,因为比起王权的有序传递不值一提。
大王也早有了另立的想法,他在出场时提点元杰,又在重阳宴前给予元杰兵权,想考验元杰的忠心,元杰叛变后,已没有别的儿子的他又给予元杰选择,毕竟元杰所具有的勇气是大王子永不能有的。
这场大戏是他给予元杰的机会,一面是登上王位孤家寡人,一面是穷途末路四面楚歌,这是对于未来君主的考验,也是大王对千秋万代王位永固的欲望。
然而哪怕是被野心吞噬人性大大王,在元祥遇害后依然有藏不住的父爱本能,这也是大王这个角色极少数人性的流露,然而让人物立体了。
欲望很难真正的将人性屠杀殆尽,更多的是扭曲人性,让其变态。
无论人性被欲望蹂躏成什么样子,依然会裹挟一点真心,这才让电影具有真实感。
大王费心维持的规矩终将和王后同归于尽护不得周全的王子 元杰基本是电影的原创角色,也是电影为了背景服务的一大改变,他是王后最爱的儿子,也是唯一的指望,王后喝药时两个兄弟都站在大王那边,只有二王子站在王后立场上。
他的未来决定了王后的生死,他和母亲的造反使本片更符合封建王朝的生态环境,在一夫一妻多妾的封建时代,子瓶母贵,母凭子贵,母子本就更同心同德。
而元杰的同母弟弟却在父母不重视中走向了极端,从一开始就表露了暗藏的野心。
元杰的选择导致了必死的结局。
首先作为臣子他藐视了王权,没有按大王的意志行事;其次作为王子他放弃了父王选择了母后,没有服从封建社会更重要的父权;最后最重要的是作为皇位继承人,他没有通过考验,为母后发起兵变决定了他的格局,注定是母后身边的小王子,成不了一统天下的霸主。
对于王来说,选择的继承人可以冷血无情,权欲熏天,但是绝对不能软肋,为感情所束缚。
万之人上也是无人之巅,不能放下私情忍受孤寂也坐不稳龙椅。
元杰如果选择递上毒酒也代表他放弃了宫廷关系中最紧密的母子关系,选择权力的他今后也会为了权力不惜一切,成为真正的万乘之君,孤家寡人。
王后和杰王子的母子关系非常有古代宫廷的代表性太复杂的矛盾关系 黄金甲对《雷雨》中的人物关系进行了丰富,但是难免太过复杂。
大王,王后,原配和太医的关系都是互有关系和矛盾的,大王利用太医暗暗给王后下毒,太医的妻子也就是大王的原配又与王后私下勾结,加上下一代之间的纠葛让剧情过于复杂。
而所有主要角色都在迫不及待粉墨登场,人物关系过于的繁杂,反而使剧情凌乱无序,当年在北美扑街也真的是意料之中,连中国人都看着头晕。
而且一边在意动作戏保障票房,一般又大搞人物关系,自然两头都顾不上。
关于复杂的人物关系反而成了软肋关于电影中的场面 黄金甲中的宫廷场面是非典型的,大面积的利用琉璃的元素,一方面琉璃斑斓绚丽,更好的体现了天家富贵;更为重要的琉璃是半透明的,宫廷需要的是私密和森严,而黄金甲中门窗皆为琉璃,人影交错,表面看起来金碧辉煌,实则有无数斑驳的暗影,加上回廊错落,给人一种危机四伏无处藏身的效果,具有深深的无助感。
在这个宫廷里没有秘密,连帘子都是透明的,到处都是窥视者,到处都有杀手。
小王子就是极端的窥视者,被发现的秘密逼到了绝路,不够私密的宫廷环境倒给人以更深的压迫感。
电影的场景给人深深的压迫感和危机感 影片中张艺谋充分发挥了他对大场面的调度能力,然而很多都是徒有其表,太过于细致的宫廷场面和打斗慢镜头浪费了太多的进度条。
结局的大战很无趣,很早就表现了实力相差太悬殊,导致代入感不强。
但是本片的大场面估计是华语片空前绝后的,也只有鼎盛时期的张艺谋可以做到,很有意义。
前一秒刀光剑影尸山血海,后一秒黄金遍地太平盛世,有谁还会在意黄金甲下的累累白骨,千秋万代一统天下才是最要紧的,这是残酷的讽刺,哪怕就剩一个人也要在这天家富贵中舞权弄势。
黄金甲中的大场面本身就有重要艺术价值 附巩俐另外两部电影的影评
荆轲刺秦王 (1998)8.21998 / 中国大陆 日本 法国 / 剧情 历史 古装 / 陈凯歌 / 巩俐 张丰毅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4854577/?dt_dapp=1
兰心大剧院 (2019)7.22019 / 中国大陆 / 剧情 / 娄烨 / 巩俐 赵又廷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3373453/?dt_dapp=1
弑杀过后,太监宫女的大清洗,然后重新铺地毯,铺好了遍地菊花……这时,太监喊:子时到,重阳节到了,歌舞升平,烟花烂漫,宫女太监们唱着太平盛世,刚才的血肉模糊,横尸遍野早已袅无踪迹!
试问如今的和谐盛世有多少粉饰?
这部电影所有的一切,最主要的核心就在这一幕上!
就问现在谁还敢这么拍电影?
谁敢?
大片———所谓美元上了千万的,亚洲一线红人到齐的,吊起来打的,宣传忠孝节义的。
”“一千万美元以下的,上房不带剑的,叫人瞧不出咱们从前心里其实挺狠的,不叫电影。
”——王朔老周发挥较比稳定;巩俐阿姨面部特写太多不显好看;刘烨一开口就是满嘴小痞子腔调直接导致所有观众笑场,整个一个去砸场子的;周董一如腾员豆腐,阐述着没有表演的表演就是表演的最高境界……最后的大战整个就是一场运动会开闭幕,满场满视野运动员跑来跑去动作倒是整齐划一,估计是给老谋子奥运会导演练手了……
极尽奢华的复古YY,和五代十国何干?
呵呵,有本事查史履籍,一本正经的找个适合改编的历史段子来;这也不是多大难事,是为闭门造车,资源匮乏 语言语气口音问题:建议真想拍经典,还是正经八百的集中训练下,譬如兄弟连、虎门硝烟,闭门熏染、多多切磋砥砺,才能浑然一体;这么散乱,证明导演心浮气躁、控制力弱还是曹禺本子好,戏料足,冲突多,呵呵,刘烨巩俐也很出了些彩为何叫小蝉这么现代而不是蝉儿呢?
关键时刻太医也有十几二十个勤务兵护卫,太医也很能打两下子,而太医的老婆在临终使出了碎喉手九阴白骨抓王后老摸杰伦脸,太医肘撞女儿胸;末尾巩俐周董的假发发质也很有问题,不够飘柔水润;可能没用百年润发护理总的来说,下半段情节丰满,张力十足,还是很有看头的,瑕不掩瑜,不泥成见的说,满好,好过夜宴
回头看看,这部电影不是评论的那么差,甚至还挺棒,宫廷气氛,伦理冲突,还有盲目父权的反抗,女性意识的觉醒,面临屈辱时的决断,面对权力的低头,仿佛这些印记都在我的生活中出现过,是我老了还是电影超前了呢?
周董的主题曲,仿佛将我拉回了过去那个懵懂无知,只知道被两球一缝吸引和一身正气憎恶乱伦的年代。
当时看起来并不出彩的电影在今天的对比下反而让人回味无穷。。
看看现在的小鲜肉,看看那些充斥着真正烂片的电影院吧,时代会给这部电影一个公正的评价。
当下上映电影:捉妖记2,祖宗十九代,西游记女儿国都在5分左右,跟 这部一个档次,是都疯了吗,还是当时没有水军?
熊出没6.8 ?????
对于现在的国产电影,我想说,我擦你妈!
能把一部室内剧拍得这么华丽,也算很不容易啦!
看完这部片子,只感觉到浓浓的上一辈人的气息,浓浓的第五代导演的气息和情怀,尤其在看完《伤城》之后,在同一家影院换了一个放映厅看《黄金甲》,就能明确感觉到这是父辈的电影。
讲故事的方式,镜头语言,色彩、音乐、演技(真是传统老派的演技啊,巩俐那么明显的悲愤交加的表情,准确得像八十年代电影教科书里的范例),更不要说那些与国产战争电影(比如百团大战、三大战役系列电影什么的)异曲同工的、庞大整齐的攻战画面了。
父辈们讲述的故事嘛,自然说教意味会比较浓,故事也比较老套,世界观也很老,最小的王子长相和性格都像我们童年时代里的班干部,最大的王子淫乱软弱,就像旧社会里万恶的地主,终极boss周润发,则和我们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科书中认知的封建皇权完全相符。
父辈们找到我们时代的偶像周杰伦,演出了健康、阳光的体育委员角色。
难怪会有人认为这部电影充满政治隐喻,这是父辈们习惯并深受影响的文艺表达方式,看完资本主义地区拍摄的电影《伤城》,心情沉浸在一种难言的、隐忍的小资产阶级感伤之中,此时正应当踏进《黄金甲》的大放映厅,电影放完,小资情调即荡然无存,是时候重温一遍《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了。
写这个的时候,我老是想到深作欣二的《大逃杀》,和他相比,我国的人民艺术家真是容易显老啊!
这几年就是他们晚节不保的几年。
《黄金甲》事件之后,总结出两条经验:1、不能相信所谓试映评价之类的东西。
此次《黄金甲》的试映据说好评声一片,从剧情到场面,甚至台词都是一片叫好之声。
之前的《无极》也是搞了一次小范围试映,一样好评如潮,结果却是殊途同归,上映后叫骂声不绝。
才明白试映是噱头,吸引、刺激票房的一种手段。
不知道小范围试映的观众是如何选定的,说不定也是剧组内定的吧。
2、不能相信国内权威的电影杂志。
这样说可能有点一棍子打倒一船人,可是类似《看电影》这样的专业电影杂志,也在多期中用了2-3个专版介绍《黄金甲》,从服装、道具、剧情、演员专访、导演专访等等,溢美之词,溢于言表。
但对于国外类似于《魔戒》,《哈里波特》等大片,也不过用了1个专版而已。
然而说到底,还是自己经不住群情激动的诱惑,看过之后,又有点后悔白花花的银子,郁闷!
对于《黄金甲》,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还应该说点什么?
、、、、、、眼下的博客中都是呼吁对国产大片要宽容,对比《英雄》、《无极》等,《黄金甲》已经有了很大改善和提高,所以应该不要再充斥批评,多一些鼓励和肯定。
个人对此说法不以为然,为什么要对《黄金甲》宽容?
为什么要对这样低水准的商业片肯定和鼓励?
张大导演在拍摄《黄金甲》的时候,想得更多的是如何拿到奥斯卡的最佳外语片奖,想的是如何造势让观众乖乖的掏出口袋的银子,想的是如何应用自己最擅长的色彩和特技来哗众取宠,恐怕没有花多少心思去考虑一下如何拍一部好的电影。
对于这样的电影,我们为什么要宽容?
非常遗憾,张大导演与我们渐行渐远。
详细内容请阅:http://blog.sina.com.cn/u/4b02e88a010006hk
在看这部片子之前,我可以回避所有人的评论,也不想知道任何的剧情,只想空白的走进影院,让老谋子浓烈的色彩图画。
因为是周二,并且找了一个离家比较的新影城去看,35元的价格还是比较实惠的。
小场刚开始只有5个人,后来陆续进来的总共也就10个吧。
我喜欢这种安静的环境。
全剧我哭了两次,第一次就是太医内人那声“亦儒”,第二次就是元杰的自刎。
坐在旁边的那个高个子男生也在用围巾擦着眼泪,起身走出场时,我们相视而笑。
影片华丽的场面不如背后的寓意更加让人震撼。
极度的讽刺当前社会的情况——“忠孝礼义”皆在强权之下。
王——权力的象征。
拥有虚假的“忠孝礼义”,做给天下人看。
后——情感的象征。
情感永远无法战胜强大的权力。
大王子,是王对自己人性最后的保留。
因为他与后的不伦使得小王子心灵扭曲。
因为他的“忠”“孝”使得后的计划全盘皆输。
二王子,他“忠”于母亲,“义”于父亲。
在权力和真情之间,选择了后者,却也只能是悲剧收场。
因为现实中几乎没有这样的完美选择。
小王子,“无礼”“不孝”“无义”“不忠”,这个角色警示世人,上梁不正下梁歪,没有良好教育的苗子,只能带来恶果。
最后的毒药烧黑了那华丽的桌台中心,四周空无一人。
其实所有的浮华背后终究是寂静的。
我们的生活就像厮打之后又繁华,繁华之后又寂静的菊花台。
菊花,中国人用来送给过世的人。
张艺谋是将菊花送给“忠孝礼义”吧。
我心里感觉凉凉的。
温暖的金黄色终究没有战胜冷酷的银白。
权力善用黑色的暗器,卑鄙的、龌龊的、隐形的任何手段,让我们不寒而栗。
06年这部电影上映时,这部片子好像是被群嘲的。
大家批评的点无外乎几个,一是启用了不会演戏但火遍亚洲的周杰伦,似乎是为了保证票房的妥协;二是在于狗血的人物关系;三是满屏饱和鲜艳的色彩及极度奢华淫秽的表现;四则是故事剧情仿佛是以雷雨为框架,大家认为一个众所周知的简单故事,张艺谋却要大费笔墨的用尽场面,显得很粗浅很俗气。
当时的豆瓣也是出了名的挑剔,好像对于作品的严要求才能显出自己多有文化审美似的,这也导致当时的评论或多或少影响了后来观者对于这部作品的认识。
可是当我们抛开这些批评,认真的看这部电影,它真的只配这点分数吗?
虽然我不知道张艺谋导演当时的是否是想表达一些隐喻,但是我认为我在里面看到了一些隐喻,这种从隐喻带给我们的反思就代表它不应该是这个分数。
我想从人物来看这个隐喻。
皇后她是别国公主,但是她最核心的作用是保证了皇帝权力的合法性,我们如果把她看作是人民或者民众赋予统治合法性的一种象征,那么这个故事的内核就精彩多了。
皇帝一开始是篡位取得的皇位,意味着他想要巩固他的统治,必须依靠着皇后背后所代表的宝贵资源。
我但是当他迎娶了这位皇后之后,取得了他权力合法性和稳固性之后呢?
他掌握了无上权力后,对皇后表现出的却是冷漠,一种必须皇后服从的压迫。
这种压迫使得本来从顺应天性的角度没有问题的皇后与大皇子的爱情,变成了一种乱伦,变成了一种禁忌,变成了一种宫廷道德上的不正确。
但我们要知道,没有联姻,大皇子与皇后的爱情有何不妥,把他变成不妥的,完全是捆绑在皇后与皇帝之间的枷锁导致的,而这种畸形的感情又进一步发展成扭曲的情感。
因为这种压抑和扭曲,是否一定程度上导致皇后病了?
皇帝是个什么样的人,他视权如命,他冷漠残忍,他控制欲极强。
他可以代表一种极权或者强权政治。
他不爱皇后,但是他不允许皇后有自己的反抗,所以他给皇后灌慢性毒药,并必须让皇后按皇帝自己的意志服从,定时的服药,不允许少喝,并接近洗脑的告诉皇后,你感染的就是风寒。
这种从思想到执行的极端控制,使得皇后在每日的极度忧惧中产生想挣脱的极度渴望。
而他最终的目的是达到其统治的永久稳固。
皇后的反抗其实有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她与大皇子的偷情是长期压抑的性情对皇帝的反抗。
第二个层次是那口故意剩下的药汤。
第三个层次是鼓动二皇子的起义。
第四个层次才是最终明面上的打翻了皇帝给她的药碗。
第一层次的反抗是通过大皇子完成的,大皇子是皇帝喜爱的生母一直带在身边的宝贵儿子,她通过与大皇子交好释放自己的压抑痛苦,她只是释放她的情绪,但是依然是服从的。
第一层反抗就好像是一种潜意识的反抗,或者内心不自知的反抗。
就好像就像人长时间不能表达自己思想,所以找个地方发泄一吐为快,但是皇后并没有意识到问题是什么造成的一样。
但这个方法很快就失败了,因为大皇子懦弱,他不敢与父王正面对抗。
大皇子这个角色有什么隐喻呢?
他懦弱,但是他有皇帝的血统,他不喜争斗,不敢违背父子道德。
所以他首先服从皇帝的皇子,其次才是那个爱人的人。
他每次想的都是置身权力之外,置身肮脏之外。
但是他没想到的是,皇帝过去带有的肮脏,是他无法摆脱的,最终导致他不经意间却做了最肮脏的事——与自己同母异父的妹妹乱伦。
如果我们把这个角色理解成强权之下的知识分子或者是强权之下的资产阶级或者说是与皇帝一起的统治内部的温和改良派,这个角色就又有更深刻的含义了。
人民更自觉的会爱上统治集团中相对温和的分子,仅是因为压抑的东西被该温和的东西缓解了。
皇后的第二层次反抗是那故意剩下的药汤。
第二层反抗是一种消极反抗,一种不配合。
皇后想少屈服一些,虽然毒药照喝,但是她不喝到底。
但是最后呢?
还是以失败告终,皇帝的压迫窒息感在于,即使是她喝了药很不舒服,想阳奉阴违的少喝点从而让她自己不那么痛苦,可是仅仅只是少喝了一口而不是不喝,动作都要受到严厉的教育和批评。
在这个时候,大皇子和她的后代三皇子,首先做的逼自己的母亲喝药。
而只有二皇子站出来劝权力的最高掌控者。
这里的后代三皇子,他也有非常深刻的隐喻,他代表着耳濡目染的皇室洗脑中,失去自己判断的后代力量。
他看到的东西是片面的,他只看到母亲的乱伦,但是看不到母亲受到的迫害。
他只看到反叛,但是他看不到反叛对于他的意义。
他只看到皇室只有一条继承之路,所以他更残暴的杀死了温和的力量——大皇子。
但是他是被父亲洗脑同时被信息误导的可怜虫,最终也在片面的极端中死于自己父亲代表的强权的鞭挞之下。
第三次反抗是拉动新兴力量进行的正面反抗。
二皇子代表着什么,他代表着美好品质以及美好治理的愿景或者说先进的力量。
首先是他爱他的母亲,他有道德,能够体谅母亲的苦闷。
二皇子其实是有合法的地位的,他代表着,极权的象征终究会在适当的时机将权力过渡给他。
但是这种过渡显得太缓慢了,因为还没等过渡完成,二皇子的母亲就要先因为毒而死去。
所以第三次反抗是压抑已久迫切的反抗。
皇帝说:“我不给的东西,你不能抢。
”二皇子回的是:“我只是不想看母亲再继续受苦。
”那么这次失败也必然失败。
因为皇子的力量还不成熟,他有理想,他有品质,但是还没有能力,没有足够的力量。
皇后说“花总得开一次。
”其实二皇子也意识到反抗的必然失败,但是时间迫切,氛围已到,总得开一次,不是吗?
最终失败是那么惨烈,而帝国的繁荣又是那么表面。
广场上上一秒沾满鲜血,下一秒靠集体的力量可以清洗干净,不留痕迹,仿佛事实没有发生一样,仿佛可以将历史抹去的不留痕迹。
最后,代表着希望的二皇子自刎而死,原因只是他不愿做强权的刽子手去伤害他的母亲,因为他的力量来自善良,善良的人如何做危害本心的事而换取后面的权力接替呢,如果做了这件事,他又与强权何差?
最后的最后,皇后迎来了最后一次反抗,她把药碗打翻在地。
这第四次,她不再依赖任何人,她靠她自己的力量,正面表达了她的反抗。
不再喝药,是不再妥协。
结局如何,导演没有给我们答案,只只留一朵腐蚀的菊花,像徽章一样的菊花。
帝国在重阳节的面前,还是极具繁华,极具辉煌,璀璨。
但是内核已空无一物,腐烂变质。
接下来,迎接这个帝国的是什么呢?
还剩什么呢?
这部电影主要通过审美的方式,激发人的感情,以达到其艺术价值。
电影的开头,就是一群女子的肉体,和辉煌奢靡的宫殿。
以影像的方式展现出了杜牡《阿房宫赋》所描绘的: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
正如《阿房宫赋》的借古鉴今,这部电影用恢弘的画面,所展现的故事却是中国现代主义的经典话剧《雷雨》的古代版。
在影片的最后,角色的华服和头饰都纷纷被摘掉,很有礼崩乐坏的象征感,而重新洗刷归位的场景,在对比中加深了讽刺的效果。
影片中的朝代、人物和风俗都不可考,而导演也用极为夸张的视觉表现手法,将电影的形式塑造得非常有超现实主义的风格。
观赏这部电影,我更倾向于以欣赏山川大河的眼光来看它,尽是气势恢宏,而不见纤巧。
很多场景,即使现在看来还是非常的壮观。
人物语言行止有度,在广角特写镜头中,也是不轻易多泄露一分感情。
但收得越紧,传达给观众意会的情感爆发力就越强。
书上说,古代的将军手下士兵越多,指挥的难度会成几何倍数的增长。
我想电影同样也是,场面越大、人员越多,就越不可控。
张导能成为奥运会开幕的总导演,是很有道理的。
希望多年以后有人会为此片翻案。
造型很浮夸,也没看出这部电影有什么内涵
客有为齐王画者,齐王问曰:“画孰最难者?”曰:“犬马最难。”“孰最易者?”曰:“鬼魅最易。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罄于前,不可类之,故难。鬼魅,无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也。”——《韩非子》
连标签都不知道贴哪个。。菊花残
故事两星,画面一星
那会儿我还是结巴的脑残粉
杰伦超帅~
很好看
我tm 一分都不想给
颇有气势
老谋子把他导演晚会的功夫拿出来弄了这么一出
充满了无奈;如果柱子上的光不是非要打成紫色,就5星
元杰。
无论内容如何 视觉效果真不错
没有最烂,只有更烂。
==!!!!
超级大烂片
张艺谋最烂的片子!唯一卖座的大概就是性感的服装吧!
俺的jay chou啊。
那一朵朵菊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