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不想看,恰与友人路过影院,盛邀观影。
一看电子水牌,有场的只有《大武当》和《甲午大海战》,再看其它上映的片子,均感索然无味。
先说我为什么坚决不看《大武当》,看过黄飞鸿系列中李连杰版和赵文卓版的人,估计就明白了。
李连杰的《太极张三丰》已经相当不错,我坚信不是赵文卓之流能企及项背的。
由于对赵的不感冒,我无奈之余选择了《甲午大海战》,为何无奈?
不是我对冯小宁有成见,是他从来没让我抱过希望,和冯小刚差一个字,可冯小宁对电影的感觉实在太糟糕了。
当我开始观影后,可以说一点也不失望,因为影片之水准一如我的预测,我很惊叹整部影片的光线是那么强烈,你随时可以看清身旁人的脸。
我很惊叹,这电影完全是电视剧《北洋水师》的浓缩纪念版,客观说即使是《北洋水师》的水准也已经是在当时就很落伍了,过了二十几年,居然还能这样拍,我很无语。
我说的水准包括,影片的叙述手法,战争场面的表现,人物刻画,道具服装之类。
(补充一句,日本御前会议墙上的亚洲地图真tm扯,中国被画得非海棠非鸡的),(再补充一句:北洋水师再腐败也不至于让个女人随便到舰长室串门吧)。
本来我不想说,不想骂人。
可是你拍什么不好,非要拍甲午海战。
甲午海战留给了我太多的思考,你却用这种山寨的,不入流的的电影亵渎了甲午海战。
甲午胜负已定,可就算你拍不出《男人的大和》,那你至少别整得连人家几十年前的《啊,海军》都不如啊,你到底是什么水准?
有的事情不是你喜欢就能做好,也不是喜欢加上勤奋就能做好,你懂吗?
北洋水师输了,可至少还赢得了日本人一些尊重。
你输了,日本人只会鄙视你。
电影终归是电影,不可能完全按照历史重演,再说历史早已成为过去,很多细节的真实性很难考证,电影最终的目的是票房,所以一定会添加修改一些情节。
但这部片子大体把当时的真实情况还是反映出来了,可以说是尊重历史的。
看到很网友骂这部片子,有些考证帝举了一堆例子来指责电影与历史不符,就好像对着一头驴子品头论足,说这驴子哪里哪里都不像马,看似有理,实则让人蛋疼。
这个现在是部分国人的通病,但凡国产的东西,就一定会有一大部分人出来指责。
个人觉得此种做法有好有坏,不要过分就好。
近年来日本动漫,欧美大片对我们年青一代发挥了及其重大的积极影响。
我们特殊的国情以及历史遗留下来的病症决定了今天的国人很难创作出与国外经典相媲美的作品。
这一点我们不该去抱怨,通过历史我们可以更多的了解社会,了解人性,了解这个世界是如何运转的,当你做到这些,就会理解今天的中国。
言归正传,当时社会背景是洋务运动时期,李鸿章打造的北洋水师,都是从福州船政局毕业,国外留学回来的学生做舰队指挥,整个海军制度都是复制英国海军的,海军章程、军衔称谓等翻译过来大致改改就自己用了,把英国的军官请来训练中国水兵,配备着国外买回来的定远号镇远号这类大军舰,当时中国的北洋水师是世界公认的亚洲最强海军舰队。
日本开战前,国际舆论普遍认为日本不会战胜中国的。
而清政府内部贪腐根深蒂固,内耗众生,加上花巨资建颐和园、修三海,国库频临空虚,高层处于一种无知、自满的状态下。
所以用于维护海军的军费、战备物资等就可想而知了。
还有国人自满自大的民族劣根性,海军学会开船后就把国外请来的总教习琅威理赶走了,北洋水师内部开始松懈,陷入了不进则退的困境。
后来开战,邓世昌的致远号各个密封舱的密封圈都老化了,被一颗鱼雷就打沉了,邓世昌自杀了,丁汝昌、刘步蟾、林永生战败后都自杀了。
光绪是个好人,但对国家而言却不是一个及格的皇帝。
4岁登基,慈禧慈安垂帘听政,慈安去世后大权都是由慈禧掌握,成年的光绪是一个想有作为的人,至少面对国家的前途他是一个有强烈危机感的人。
他有先见之明,却无治国之力,最关键的还是没有能力对抗慈禧的压制。
后来的戊戌变法就充分体现出来了。
李鸿章,这也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人,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又以外交大臣的身份经常出国,在当时的中国绝对是个数一数二的见过世面的人,也的确有眼光有谋略。
但也犯了很多错误,譬如用人,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
他找了一个忠于他的淮军骑兵出身不懂海战的人去做舰队的总指挥,可想而知。
后来丁汝昌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拒绝了伊东佑亨的劝降和瑞乃尔等的逼降,服毒自尽。
李鸿章在《马关条约》签订前的第三次会议归途中,遭到日本激进势力的袭击,左脸被打了一枪。
甲午战争的失败,李鸿章该负多少责任,很难讲,正如他后来自己所说:“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
”乍看有推卸责任的嫌疑,实际上当时的真实情况又何尝不是这样,他也痛恨,其中有无奈,有惋惜,有一种说不出的悲怜。
总的来说,这老人还是值得我们后生敬畏的。
以上这些情形,大部分在影片中都有表现出来,虽然某些年代对不上号,不过无伤大雅。
还有关于日本明治天皇和清廷慈禧太后的鲜明对比,以及光绪在慈禧面前的唯唯诺诺,这些早已经注定好了战争的结局。
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这便是一个落寞王朝的宿命,人类历史的滚滚车轮,无论是邓世昌、光绪、李鸿章或者死去的那些仁人志士们,没有人能够改变,也没有谁能够阻挡。
影片中邓世昌的扮演者是陆毅,算是找对人了,我没见过邓世昌,但作为一个民族英雄,陆毅扮演的邓世昌给人的感觉对着呢。
话说这男人越老越有味道,貌似不假。
陆毅在以往片子中的表现,我觉得都一般般,就帅了点而已。
至于片中,日本留学生和中国留学生的同学关系,也算得上是别出心裁的设计。
至少借同学这个身份,让我们从另一面看到日本武士道精神,看到了日本这个民族强悍的一面,能打败你的人,一定有他的道理。
一味的痛恨敌人只会让自己显得更无知。
从对手身上学习,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影片最后出现了钓鱼岛,黄岩岛,南沙…介于当前的国际局势,我想导演是不是在给当局暗示什么…呢?
关于李鸿章有一个笑话,说是有一次出使德国,饭前,德国人端来一盆洗手用的水,李鸿章一看,(当时的中国人还没有饭前洗手的习惯。
)估计这是德国人待客的礼仪,二话没说,端起来就喝了一口,边上的德国人都愣住了,心想这中国人饭前的讲究怎么这么奇怪,为了表示友好,出于国与国之间的友谊,德国首相带头,在坐的每个德国高官轮流端起脸盆一人喝了一口。
说点题外话,大概是上中学的时候,我知道了电视剧的真相,原来都是演员在那里按照设定好的剧情来表演,导演和摄像师在旁边拍摄,完事儿制作成电视剧供我们观赏的。
我顿时感觉好假好假。
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提不起看电视剧兴趣,甚至看恐怖片时,每当夜深人静,披头散发的女人出现的时候,我脑子里全都是屏幕背后,剧组的工作人员在那忙着张罗…你说都这样还看毛的电影啊。
好在我没在那个阶段停滞不前,要不然真会错过很多。
至于那些个考证帝真该认真去研究下驴唇跟马嘴的关系。
谨以此篇悼念那些早已死去了却还活着的英雄们!
诚然,特效不好,很多情节太过刻意(前面评说钓鱼列岛不说,最后还提一下黄岩岛,雷倒),但是撇开电影本身的诸多问题,我还是想说,这是一部想让我们正视历史的电影。
如果我们(指观众)愤怒,是因为我们知道历史更加残酷,如果我们震惊,是因为我们对近代史知之甚少。
如果这部电影能提醒这一代年轻的孩子,去重读中国的近代史,那么,它值了。
导演,你把片子拍成这样,你应该愧疚!
一开始,导演就让我愧疚了,一群10岁左右的小孩子在洋老师的教导下学习几何知识,这可是英文教学,导演!
一群从小在儒家经典浸润下没有任何英文基础的孩子可以和洋老师进行英语交流,我估计要撞墙死了,鄙人不才,年经二十,就读于武大,就今年的暑期英语口语项目我和外教交流感觉不是很轻松,而先烈的年少英绩让后生无地自容。
感谢导演让我再次明白了“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这一艺术创造理念。
但艺术高于生活不是凭空捏造,因为它要源于生活。
导演的意淫路程就此开始,而我和导演随着导演的意淫一路愧疚。
我先愧疚了,接着该导演愧疚了 。
先说一个小插曲, 在本片的3分50秒出的一个配音让我毛骨悚然,稚嫩的童声后面来了一句少妇的媚声,接着又是童声。
这种插曲在电影中经常可以看到,这里不一一列举,大家可以慢慢考证,这给了我关于电影的第一印象:粗糙。
然后,船政学堂的孩子们留学英国,上船时他们看起来就像一群小朋友,一脸稚气,导演你偏偏让人家讲出类似国家安危,匹夫有责这样的铮铮诺言。
导演,你想多了。
中国海军第一批留学生赴英国皇家海军学校深造的学生是1877年去的,当时林永升方伯谦已经24岁了,不是14岁。
这也是本片的硬伤:不尊重历史。
不尊重历史你还想还原历史,导演愧疚吧!
不要告诉我你是为了高于生活而还原的历史!
一群小朋友到英国去了几年后变成了健壮的年轻人,为了导演的高于生活我们的民族英雄们发育极快,这让我这个发育缓慢的同学愧疚了。
(本人发育良好,但和影片中人物差距极大)然后,导演不好意思啦,他安排了一个“我”在纳尔逊雕像前凝神惆怅,那哥们很不地道的那这他的佳能相机拍照,导演,能换个牌子吗?
能把佳能的标志处理掉吗?
你拍的是甲午中日战争!
导演采用的是人物叙述和历史想结合的方式来展现战争和作者的思考,这种方法让影片显现的苍白无力和更加的苍白无力和无尽的恶俗。
影片中的“我”像个幽灵,本以为影片就要走向正轨了,然后这个幽灵就出来捣乱,通过他迷茫忧郁的眼神,飞扬的发丝,矫揉造作的动作一般般把影片拖入深渊。
这就是导演的叙述方法,展现思路。
我是来看电影的,看电影不是听你讲故事,而是看你展现故事还原历史的。
影片中还有一个尴尬的人物,那就是刘步蟾他妹妹“小妹”,导演觉得这样的电影中没有儿女情长的铺垫不能展现爱国情怀的悲壮,于是,小妹来了。
小妹来了又走了。
小妹和邓世昌在影片中的感情 没有任何铺垫最后居然要表达他们之间深深的爱。
导演,你妹啊!我印象最深的是小妹和邓世昌拥抱的时候的那个姿势,小妹向邓世昌扑过来,然后双腿紧紧夹住邓世昌。
具体可以参考周星驰和舒淇在某部影片中的经典镜头。
当然,舒淇影片中的身份是妓女,小妹是学生,而且二者的时间间隔超越了一个世纪。
在海战中,我充分领略到了冯氏特效,就像我的PS永远都会被别人看出来一样,应为假的不能再假。
整个海战非常空洞凌乱。
期间那个“我”又出来了。
关于影片的思想感情我只能说,导演你愧疚吧!
一部爱国主义情怀的电影,如果不是看到旅顺大屠杀,我不会对侵略者有很大的憎恶。
而那个唯一勾起我愤慨的的场景也就是一笔带过。
在最后,导演觉得感情太空洞了,随便把钓鱼岛,黄岩岛也带过来了。
因为这些拼凑在一起说不定能产生一点爱国情怀。
总之,本片粗糙空洞,极大的高于了我们的生活,还是不看为妙。
如果有人拿刀子逼你看还是看下吧。
生命可贵!
评论写的不对的地方欢迎指教!
在《1894甲午大海战》之前关于甲午战争已经有了很多优秀的影视作品,但是在不断更新挖掘并被证实的史料浮出水面后,很多影视情节被视为有严重的历史错误。
所以,《1894甲午大海战》有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之前的甲午海战影视作品纠正历史错误。
这一点上在影片的最终成品看还是看到非常明显的改进,尤其是之前流毒甚广的实心弹与开花弹区别的问题,刘步蟾翻案的问题在《甲午大海战》中都得以正确展示。
当然,《甲午大海战》中还是存在着一些与历史严重不符的情节,这些情节也会大大地误导对这段历史不甚明了的观众。
不过笔者能力有限,而甲午战争是我所看过的最为错综复杂且谣言满天飞的一段历史,如有错误,敬请指正。
一、奏请创办福建马尾船政学堂的不是李鸿章,而是左宗棠在影片的开头,中堂大人义正言辞、慷慨激昂地在朝廷申请创办船政学堂培养海军人才。
李鸿章虽是洋务重臣,但这件事在影片中表现得略有夸张。
船政学堂由左宗棠奏请创办,在船政大臣沈葆祯的主持下于1866年在福州设立。
而在电影中,奏折上的名字第一个成了中堂大人的了,左宗棠和沈葆桢排在其后。
当然这不是什么大毛病,李鸿章本来就很支持船政学堂的创办,他的名头比左宗棠和沈葆桢要响亮,排在前面更见分量。
二、伊东祐亨和东乡平八郎与北洋海军管带们并非同学东乡平八郎到英国留学的时候是被拒绝进入海军学院的,因此他只能进入商船学校——泰晤士航海训练学院,但这所商船学校是按照海军军官的标准在培养商船船员的。
至于夏雨扮演的伊东祐亨的学习经历:江川英龙的学校学炮兵,后入胜海舟的神戸海军操练所与坂本龙马、陆奥宗光共同学航海。
不见他与北洋管带们在英国留学的任何记录,可见这是电影杜撰的情节。
三、邓世昌与北洋管带们的关系过于紧密在船政学堂以及后来北洋海军建立的时候,闽人结党的情况一直非常严重。
以刘步蟾为首的福建人结合起来抱团,他们对陆军出身的丁汝昌居然坐上水师提督的交椅不以为然,明里暗里将丁汝昌架空。
丁汝昌性子相对较软不和血气方刚的下属计较,而性格火烈的广东人邓世昌显然被福建帮排挤。
据说这帮管带们吃饭都是福建人一个桌子,其他地区的比如邓世昌都是独来独往。
再加上邓世昌因为不是福建人未能留洋,所以他和刘步蟾等人缺一层同学感情,他们的关系可能更为疏远。
邓管带可不像上司丁汝昌那么好说话,他性子脾气都很暴,可以说与“猛张飞”似的刘步蟾没甚两样。
再加上邓世昌对致远舰官兵极其严苛,本人又十分自律,非重要紧急事件不登岸,不观剧,极不合群,搞得众人对他另眼相待。
致远舰因有水兵犯事被邓世昌揍死(电影蜻蜓点水了一下),刘步蟾要求追查,但是找不到尸体,于是此事被丁汝昌压了下去。
而在北洋水师,和丁汝昌关系不错的是方伯谦。
方伯谦是福建帮,但是对上司较尊重,为人处事也比较圆滑,而且对自己较宽松,三天两头纳妾并且在刘公岛广置田产,和邓世昌对比鲜明。
综上所述,邓世昌与北洋管带们情同手足的刻画是比较失实的。
四、与光绪皇帝探讨鸡蛋价格问题的主角是翁同龢,不是李鸿章电影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李鸿章在光绪皇帝吃早饭的时候哄着皇帝掏280万两银子买铁甲舰,光绪反问鸡蛋的价格。
结果李鸿章称一两银子能买800个鸡蛋,皇帝说为何自己吃的鸡蛋要十两银子一个?
李鸿章随即便知内务府虚报账目。
但这个故事是出现在《南亭笔记》,主角是光绪与翁同龢。
这个故事还被移花接木到清朝其他皇帝身上。
《甲午大海战》显然因为剧情需要,把翁师傅的活也交给能者多劳的中堂大人了,还嫌我们中堂大人不够忙乱的么?
五、所谓慈禧太后挪用海军军费修颐和园又被拿出来嚼舌根这本是甲午战争历史中早就被辟谣的事情,在《甲午大海战》中却一再被提起。
清末维新派领袖梁启超曾留下文献称慈禧挪用海军军费大约有三千万两白银去修颐和园了。
然而有专家研究了里面的资料,发现其中的情况挺复杂。
海军衙门在修颐和园上的确花钱了,但没有梁启超说的那么多,粗略统计是六百万两。
而且这些钱很大一部分是由李鸿章出面从沿海各省的地方筹集来的,是海军衙门的办公经费,和北洋海军其实没啥关系。
所以慈禧挪用海军军费导致甲午海战战败的说法明显是被夸大了,极有可能是维新派即帝党出于政治目的刻意打击后党而出的舆论策略。
而修建颐和园本身就是醇亲王和光绪帝巴不得的,他们想用这个体面的借口把慈禧赶走,以便皇帝独立使用皇权。
六、所谓邓世昌的致远号意图撞沉日本吉野号的历史争议未展现在目前所有关于甲午黄海大战的影视作品中,邓管带的“致远号”冲锋势要撞沉日本“吉野号”的情节都是影片或电视剧的最高潮。
1.《甲午风云》版:致远号追击吉野,中鱼雷沉没(不实)
2.《北洋水师》版:致远号追击吉野,这个也tm发了鱼雷了……(不实)
3.《甲午大海战》版:致远号追击吉野,右侧舷暴露,沉没于日舰猛力炮火,日本没有发射鱼雷(较为接近史实)
4.《铁甲舰上的男人》版:致远号追击吉野,中鱼雷爆炸沉没(不实)
据最新史料,甲午黄海大战日本船舰并未发射一枚鱼雷,源于北洋水师舰队不在射程之内。
当时的鱼雷最远只能发射200米,致远号与敌舰的距离远远没有达到这么近的程度,所以所谓致远号中鱼雷沉没根本是子虚乌有。
《甲午大海战》采信了这一历史论证,并相信致远号右侧舷暴露后毁于日舰炮火。
但是在前两年致远号船舰残骸被发现以后我们知道,致远号的锅炉因年久失修在炮火中加上海水倒灌猛烈爆炸,才是致远号沉没的真正原因。
但是致远舰是否最后的冲锋对象是吉野号,目前尚无定论!
根据海研会人员的沙盘推演,致远舰面对的是松岛、千代、桥立,如果邓世昌想撞击吉野,致远舰必须调转180度。
关于致远舰沉没的史料都未曾提起它尝试撞击吉野,邓世昌当时面对的是松岛号,是本队,这比他撞击吉野要危险得多。
很多描述甲午海战的纪录包括汉纳根的记录都认可了致远舰最后关头仍在冲锋,但都没有提吉野号。
致远舰的沉没,可能与吉野号毫无关系!
日本的绝密档案——日军海军人员的一封写给法国军舰设计师白劳易的信在2007年被公开。
而这封信就是描述船舰在甲午海战的战斗情况,为白劳易改良军舰设计提供参考之用。
重要的是其中提到了致远舰沉没时的情况:
至此中日双方均有可靠史料佐证致远舰确实在倾覆前仍在冲锋,船舰沉没是因为致远早已受伤,并没有什么鱼雷之说。
不管邓世昌撞击的对象是松岛号还是其他舰船,都不会改变他的英雄形象。
邓世昌不负生前身后名,是为民族英雄。
六、所谓致远舰大副陈金揆在甲午海战生还
其实在真正的甲午黄海大战中,陈金揆与邓世昌同时落水殉国。
而且陈金揆在致远号照片上看还很年轻,电影里蓄了一把胡子。
电影里的陈金揆获救后成了刘步蟾的大副,升职有点快……额,其实这样改编也不是不能理解,但是为什么在陈金揆获救的同时,让邓世昌的狗下水救主人?
这会给人以不好的对比,让人误以为历史上实际殉国的陈金揆还不如邓世昌的狗。
七、所谓北洋海军炮管上晾晒衣物这应该是《甲午大海战》最最不能让人容忍的低级错误。
首先炮管上晾晒衣物的说法来自日本海军中将小笠原长生的《圣将东乡平八郎全传》说北洋海军的“平远舰”晾晒衣物。
事实上呢?
北洋舰队炮管高度根本做不到晾晒衣物。
更可笑的是,这个晾晒衣物的镜头放在北洋舰队给日本人秀肌肉的时候。
想我中华礼仪之邦,自古以来极好面子,岂能在这种礼仪场合把衣物晾晒在子虚乌有的军舰那些子虚乌有的炮管上?
更何况在当时日本报纸上报道过定远舰盛装示人。
《甲午大海战》这种长鬼子志气灭自家威风的作为实在是难以沟通。
再添一个可笑的事情吧:
日本的军舰上明显在晾晒衣物,纪律松懈可见一斑。
果然在1945年,日本海军全军覆没,呵呵。
相关链接:名人轶事秘闻雲绯历史号:故纸堆间(yunfei919-)
在1894年的日本,伊藤博文并未提出过要吞并朝鲜、中国的《征讨清国攻略》。
这个由伊藤博文提出的“极端重要"的历史文件,无论是百度、谷歌、维基百科都找不到!
而且居然叫“攻略”?
这么有时代气息的名字。
还不如说伊藤博文写了《星际争霸II 征讨虫族攻略》算了!
其实影片日文航海术语不对,陆地上左右和海上的左右用的单词本来就不一样,所以冯导的考证团队需要多多努力才行。
影片中用了ひだりかじいっぱhidarikaji ippai和みぎかじいっぱいmigikaji ippai用到航海上是不对的,这个是典型是错误用法。
应该是左满舵 取り舵いっぱい とりかじいっばい torikaji ippai 右满舵 面舵いっぱい おもかじいっぱい omokaji ippai 大家可以仔细听一下发音。
我记得以前起点有个银刀驸马考证出来当时他们的航海指令应该是全英文的,不知道有没有道理,因为当时本国语言的航海指令还没有流行呢。
(本小节仅供参考)
鼓起勇气看完了,因为针对之前种种批评,冯小宁和他的粉丝十分愤慨,说那是没看过所带来的污蔑,其他各种帽子扣得触目惊心。
看完以后,觉得之前的那些批评都太含蓄,留情了。
这片子匪夷所思的程度实在超乎想象。
道具烂:各艘船舰都没有名字,麻烦做模型的时候有点智商好伐?
难道以为观众都是近视眼看不清楚吗?
编剧差:全片就像流水账,还搞个人旁白,生怕别人不知道,前50分钟的铺垫毫无必要,剧中的那个女的更是莫名其妙,难道就是为了送只狗而存在吗?
哦对了,那只狗是片子里为数不多表演真挚的演员。
还居然扯上曾母暗沙,钓鱼岛黄岩岛,ok,我们知道冯导很爱国,可那些和甲午海战扯得上吗?
表演差:极其松散,平铺直叙,没有一个角色是有血有肉的,所有的台词都是背出来的,表情僵硬,感情麻木。
唉。。。
冯导,咱以后就别拍电影了,好不?
首先这是一部严肃的电影,能够激发起民族国家这种情感的电影,至少让我有感动。
有一种厚重感,一种恨不生在当时的感觉,扼腕叹息!
正如海报上面所写,退让丧权,腐败亡国!!!
其次,这不是一部纪录片。
导演把自己的理解,对历史的感悟,对民族国家历史的感情,倾注在这一部电影中。
无论画面还是配音,还有就是被很多人诟病的模型(事实上,并不是道具模型,海战相当真实,虽然没有好莱坞大片那么大的场面手笔,但是相当的水准),都有一定的水准。
并不是粗制滥造,比那些国产的伪大片好多了。
据说6000万的投资成本,想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呢?
中国整个电影特效制作也不是好莱坞的水平,CG特效占了很少一部分,导演更擅长实景拍摄。
不是让你看视觉效果,想看视觉效果可以看看《阿凡达》《变形金刚》《碟中谍》。。。
再次,演员阵营上,陆毅,夏雨等青年演员变现相当的可以。
孙海英演的李鸿章,更是入木三分。
“千古罪人”可以想象历史上的李鸿章,一个老人背负着民族的重担,成为卖国贼的无奈与痛苦。
吕丽萍演的慈禧,却怎么也不像执掌整个帝国的太后,反而像一个管家的富太太。
太弱了!
龚洁的那个角色只能说是万绿丛中一点红吧,有她无她对整个剧情没有什么影响!
最后,我只想说我是满含热泪看完这部电影的。
感触很多,当那群幼童赴英国学习海军技术时,在甲板一跪,我心中突然有种伤感。
无论谁是统治者,无论这个社会如何,但是终归到底,作为一个中国人,对这个国家民族,有种深深的眷恋,那种骨子里的爱!
我不知道那些对小细节吹毛求疵,诋毁这部影片的人是何种心态,但是我不会说“你觉得不好,你去拍!
”。
作为一名电影爱好者,每天至少看一部电影,当好莱坞大片对我们进行视觉强奸,CG特效完全让你看不出真实还是虚幻的时候,真实才最宝贵。
电影无论好坏,只要用心品,总会有触动你内心的地方!
故事背景:1840年,英国政府以林则徐虎门销烟为借口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由此开启了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18世纪60年代,英国开始了工业革命,英、法、美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发展,对中国的国土虎视眈眈。
1863年6月,美、英、荷、法四国军舰炮击日本下关,下关战争爆发,日本幕府与欧美联军国签定了通商友好条约。
1867年,李鸿章上书,建立船政学堂;1868年1月3日,明治天皇发布《王政复古大号令》,废除幕府制度,建立明治中央集权政府。
1871年,明治政府派出大型使节团(大久保利通、伊藤博文)出访欧美,考察资本主义国家制度,明治政府积极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建立国营企业,引进近代先进设备,推广先进技术,招聘外国专家,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培养高级科技人才;日本进入明治维新时代。
1877年,邓世昌送同学们去英国皇家海军学院深造学习。
同学中包括:伊东佑亨、东乡平八郎。
1888年,清政府在山东威海刘公岛建立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北洋水师,根据《美国海军年鉴》当时的排名,北洋水师世界排名第九,舰队实力亚洲排名第一呢。
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向清政府祈求援助,日本乘机派兵进驻朝鲜,蓄意挑起战争。
1894年7月25日,日本联合舰队不宣而战,在丰岛海域突袭丁汝昌率领的北洋护航舰队,甲午海战拉开序幕。
1894年9月17日,黄海海战爆发,北洋舰队损失5艘军舰。
1895年,威海卫战争爆发,北洋舰队孤立无援,援兵半路返回,致使北洋舰队困守刘公岛长达一个月,同年2月,威海卫之战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灭。
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代表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根据条约规定,中国割让胶东半岛、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两亿两白银,增开:重庆、苏州、杭州、沙市为商埠,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投资办厂。
甲午海战直接导致日本迅速成为亚洲暴发户,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高涨,掀起了维新变法、民主革命运动、义和团运动。
由于清政府政治腐败,洋务运动耗空国库,人民生活困苦,官场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国防军事外强中干,纪律松弛,这大大加快了甲午海战失败的结局。
1:贪污 2:不团结 这都是历史问题
没想象中那么让人接受不了,但给狗狗起名叫太阳吧那一幕 着实的有点儿雷人。吕丽萍演慈禧那劲儿可真到位。
这片子拍的,意在钓鱼岛啊
还可以再垃圾点么?
我在想未来
豆瓣这一群疯狗,看到国产片就是骂,不骂不装逼么?!
虽然,没什么萌点,但至少不窘,一部正经的历史演绎片。甲午战争的惨败,北洋水师并无过错,错的是清政府以及它的对外政策。从日本和清政府对水师武装的态度对比,可见一班。陆毅很有魅力,非皮相,而是神韵。那条狗狗好忠诚。。。
还真够主旋律的,连片尾曲都是那么销魂
【补】限于特定环境的记忆,这电影我还是很喜欢。炮战拍得也还可以,虽然重复利用镜头实在太掉份儿了。情感晕染也挺到位,很激荡心胸
专业点可以么?
并不一定海战片就一定要有优良的特效。甲午年间的战争,有些人是值得铭记的,有些事情是值得思考的。
1分给狗,建议大家看 走向共和,不知道比这个高到哪里去了。
好的题材给浪费了
太主旋律了,感觉渲染过头了~
这是一部能与2012相媲美的灾难片,不同的是前者灾难体现在特效,后者体现在质量,欢迎走进电影院观赏《一八九四·模型大海战》
不知道为什么那么多人跟风给低分,请问有多少人是看完了呢,屈辱的历史我们怎么可以忘记,技术就算再落后可是民族的气节摆在那里,中国人不认可中国人讲的历史,无疑是中国的悲哀
没有豆瓣给的这么低的评分,虽然称不上好,但还是有美的片段。
不管怎样,中国应该有这样的电影
它本就是一群理想主义者,拍给另一群理想主义者看的电影。没有人会觉得导、演这部戏是为了票房。
上海影城3号厅 #第15届上海国际电影节# 选题、立意、配曲都有血有肉、严肃负责,可谓相当难得,只是一些场景细节实在把人雷得外焦里嫩,稍显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