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电影在技术层面当然有很多值得细读的地方。
场面调度、剪辑、表演、剧本,都非常优秀。
但是我更愿意从别的层面来唠叨两句。
1)神话被讲述的年代。
意识形态电影研究里有一句话是:重要的不是电影讲述的年代,而是电影被讲述的年代。
比如,同样拍解放战争,对比分析五六十年代的电影和《建国大业》,两者不同的视听、叙事、市场策略就理所当然地会反映出来我们所在的时代的一些很微妙的东西。
即使对于普通观众来说,去欣赏四十年代的好莱坞强盗片,乐趣也会大打折扣。
毫无疑问,《恐怖直播》有一些特别的东西。
我感兴趣的是,究竟是什么特别的东西顺应了这个时代的脉搏?
2)拼拼凑凑后现代。
我不敢肯定地说我们已经步入后现代时代了。
但是无疑的是,在电影生产中,很多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已经非常明显了。
提到后现代主义,大概会说到这么些特征:融合、拼接、扁平化、去中心、反权威。
不同于现代主义追求的深度和哲思,后现代主义导向的是一种暧昧、多意、无深度的文本。
事实上,好莱坞电影的类型融合趋势就被看作是一种后现代表征。
只不过,人家的类型融合都发展了几十年了,说起来一点儿也不新鲜了。
举个就近的例子:《精灵旅馆》。
形式是动画片。
骨子里是个俗套到几乎让人倒胃口的成长故事。
杂糅进恐怖元素、喜剧元素、歌舞元素一锅乱炖,居然还让人乍眼看过去觉得新鲜惊喜。
除了融合拼接以外,对传统恐怖片也算是某一种颠覆。
虽然只是借用了一些经典恐怖片人物,但是你依旧可以把它看成是一部反恐怖片。
3)《恐怖直播》拼凑融合了什么?
有人说《恐怖直播》是一部典型的类型片。
但事实上,《恐怖直播》不仅不是一部“典型的”类型片,它甚至是一部反类型的类型片。
这部电影是什么类型呢?
灾难片。
讲恐怖袭击的灾难片。
可是,导演完全绕过了灾难片最重要的灾难场面、救援场面,将这两点从侧面表现。
可以说,这是一部灾难缺席的灾难片。
媒介即意义。
艺术家选择什么样的媒介进行表意创作,本身就会对最终的表意结果产生很大的影响。
金秉祐借用了灾难片这个类型外壳,进行了一次反灾难片、颠覆灾难片的表达。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灾难片作为类型媒介,本身就是有意义的。
但是,如果说《恐怖直播》只是停留在这种好莱坞融合类型、反类型的层面上的话,就太低估金秉祐的野心了。
这部电影,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玩儿的不是类型,而是媒介。
最靠近电影的两个兄弟媒介是戏剧和电视。
戏剧是哥哥,电视是弟弟。
三者之间各有异同。
《恐怖直播》作为一部电影,同时将戏剧和电视作为媒介融合进它的表意过程。
戏剧的层面可能表现得不是那么明显。
但是我觉得可以说这是史上最适合、最容易被改编成戏剧的灾难电影。
在先锋戏剧层出不穷的今天,《恐怖直播》作为一个可以玩儿时间玩儿空间的电影作品,竟然这么严格地死守古典戏剧三一律。
整个故事发生在一天之内、一个场景之内、服从一个主题。
甚至连几乎大部分戏剧性动作都高度集中在河正宇一个人身上。
这么做的结果,当然是故事本身被讲得很紧凑、很好看。
同时,戏剧作为一种媒介,也不可避免地渗透进电影的表意过程。
电视的层面非常明显。
整个电影的进程就是一个电视节目的直播过程。
当然,从技术层面,这么做解决了很多叙事和表达的问题。
在严守三一律的情况之下,来自外部空间的电话和采访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承担了推进情节进展的功能。
最重要的是,通过这种设计,观众本身不再是被动接受电影故事的人了。
观众也被整合进入整个电影的叙述过程。
电视直播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带来强烈的临场感和互动参与。
那么在观看着这整个“直播过程”的我们,我们的所思所想、我们的反应,虽然不能反馈给银幕上的河正宇,但是在我们对整个电影的意义进行构建和解读的时候,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不再是电影故事的观者,而是参与者。
同时将戏剧、电影、电视三种媒介糅合在一部一百分钟的作品里,让这个电影拥有了三个极为相异的层次。
这三个层次构建、杂糅在一起,让整个电影成为了一个极为丰富、暧昧、多意的文本。
它看起来很清晰,导演要表达的一切你都看得一清二楚。
但同时,它背后似乎又隐藏着很多很多看不那么清楚的东西。
我相信这个题主会问这个问题的原因。
这虽然不是什么革命性的手法,但足以让人说:真牛逼!
不过这就是全部了吗?
当然不是。
4)《恐怖直播》颠覆了什么?
是,我们前面说过,这部电影用类型反了类型,用媒介融合了媒介。
但是,形式始终要为内容服务。
从内容和主体上讲,这部电影“反”了什么?
究竟为什么要用这种方式来讲述?
不需要什么解读,每个人都能看出来,《恐怖直播》是有对政府的批判倾向的。
但是你仔细想想,对政府又究竟批判了些什么?
好像又没有什么。
电影中那个韩国政府面对“恐怖分子”所做的选择,甚至不能说是错的。
引起一切的那场修桥的事故,也语焉不详,没有被导演过分纠缠追问。
在这里要提一下的是,我们所在的社会里,政治权力是和媒体权力紧紧地绑在一起的。
即使是国情如此不同的天朝和美帝,在这一点上却好像差别不大。
在《恐怖直播》里,有两点值得注意的地方。
一是,作为极有声誉的新闻主播尹英华,是被政府收买,最后又被政府决定灭口的。
二是,在电影的前八十分钟里,两个关键人物始终是“缺席”的。
“恐怖分子”只有声音出现,他是没有形象的。
而被提到数次的关键人物总统,更是连声音都没有出席。
而最后,总统终于出现在电视上,面对公众讲话,他的形象依然是被遮蔽的。
我们看不到他的脸。
而作为“恐怖分子”的男生,最后却以一个弱势的、鲜活的、人的形象出现。
那么,也就是说,在导演金秉祐的观点里,不仅是政治权力与媒体权力紧紧勾结,甚至连政治形象都是被媒体塑造的。
是虚幻的、不存在的。
当鲜活的人,要面对和反抗这样不存在的权力形象的时候,悲剧是必然的。
更进一步,媒体表面上是代表了最广大民众的利益,对政府起到监督作用。
这是我们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希望并且相信媒体所拥有的权利和义务。
在影片的一开始,尹英华邀请民众一起探讨政府不公正的赋税制度。
这个媒体是我们想象中愿意相信的那个形象。
但是到了影片结尾,我们发现,不仅那个政府的形象是被虚构的,甚至连开场时的那个媒体的形象都是被虚构的。
所以,不仅政治权力与媒体权力紧紧相连,媒体权力根本就是应该被颠覆和反抗的一部分。
电影的最后一个镜头。
永远面对镜头的主播尹英华终于第一次双眼直视着镜头。
也就是终于开始直面作为观众、作为民众的你和我。
他从一个被虚构的媒介形象回归成为一个自然的人。
这算是一个悲剧结局的喜剧意象吧。
至此,我们明白了为什么导演金秉祐要选择这种媒介融合的方式叙述整个故事;我们明白了为什么导演一定要坚持让观众直接参与到整个电影进程之中,一定要让观众参与到意义的构建过程之中。
最后,《恐怖直播》究竟颠覆了什么?
导演运用类型电影元素,颠覆了类型电影。
导演将不同的媒介表达方式融合在一起,最终又颠覆了媒介本身。
曾经评价何正宇的《柏林》是空有国际大背景的小格局之作,顺便吐槽了韩国电影的格局观,没想到未过半年,他便以另一部《恐怖直播》颠覆了我的判断。
90分钟的电影,大概只有开篇2分钟左右的舒缓铺垫,紧接着便进入了全程让观众情绪紧绷的高能模式。
知名主持人在一档清晨电台节目中意外接到了恐怖袭击预告,为吸引收视率和满足个人私欲,他大胆对犯罪预告进行了电视直播。
然而事件进展完全超出意料,在犯罪分子提出总统公开道歉的要求后,整个状况朝着失控的方向狂奔而去。
这样的故事算不上复杂,个人对抗国家政权的格局也难以在逻辑上真正构建起势均力敌的空间。
于是,作为个体的罪犯化身为不可琢磨的声音躲藏到了幕后,而呈现出的却是“掌控一切又破坏力巨大”的恐怖犯罪,可能的动作场面由此让渡给了大段对白,剧作文本及演员表演的优劣成为了决定电影成败的关键。
作为一名80后的年轻导演,金秉宇交出了一份上佳答卷,而几乎独自担纲的何正宇,更是又一次献出了无比精彩的演绎。
在整个事件进展过程中,90%的内容发生在狭窄封闭的直播演播室内,出场的人物也不过寥寥数名,主角与外界发生联系的主要渠道便是一部直播电话,而导播间的电视监控画面则构成了情景的外延。
就是在这个几乎封闭的空间里,导演凭借对细节及节奏地良好把握,使得观众的情绪不知不觉被剧情所带动,节奏在对白的推动下不断加速,故事更是写出了一波三折,使得主角由一开始的自信满满转而陷入手足无措的被动惶恐,到洞悉真相后的奋力出击,直至最后的决绝选择,他的态度与目的发生了180度的彻底转变。
而作为对立面的犯罪预告者,虽然表现出了足够的震慑力与控制力,却在一开始便直陈身份与目的,其间也非一般高智商罪犯般冷静笃定,各种情绪波动与态度的变化几乎是在暗线上与主角同步而行,即便缺乏形体表演的空间,也使得角色意外地清晰和明确,对峙的状况竟然在不知不觉中部署完成。
而在二人交锋的过程中,又有电视台高层、前妻记者、反恐队长、警察厅长等一干人物见缝插针地填入空隙,在多方关系的绘制中不断丰富主角的背景与性格,使得主持人这一角色在有限的时间内换得更多被描绘的空间,因而更加立体和真实。
同时随着剧情的推进,罪犯作为恶者的形象逐渐消退,其孤苦无助却又绝望的可怜状态逐渐替代了恐怖犯罪实施者的罪恶形象。
原来导演所想要真正抨击的,是高高在上的国家政权以及唯利是图的社会。
这样的角度自然算不上新鲜,但是论及控诉的姿态与程度,《恐怖直播》比它的前辈们做得更加决绝和彻底。
难能可贵的是,这种对权威的反感与讽刺,并不是概念先行的植入,而是在一步步剧情的铺垫之下一点点地引导着观众的态度,所谓润物无声。
《恐怖直播》体现了当下韩国电影在题材和形式上的不拘一格,而年轻导演血气方刚的态度更让人感受到了其中生机勃勃的活力。
它当然不是一部完美无缺的作品,同样类型的电影好莱坞已经有过很多。
电影中的一些细节也经不起仔细地推敲,导演则干脆完全回避掉了犯罪实现的可行性与现实性,只是在情绪的积累和角色状态的变化上做文章。
最后,释放的情绪完整地替代了对逻辑的纠结,而出色表演则成就了剧作的成功。
如果抛开那些只算是锦上添花的大桥爆炸及大楼坍塌特效,电影的制作成本相信应该相当低廉(全部投资约2000万人民币)。
而就是这样一部花费不高的电影,却动员了超550万观众入场,性价比之高,甚至超过同档期奉俊昊集合一干国际明星的年度大作《雪国列车》。
电影就好比一瓶二锅头,物廉价美,虽然不适合细细品评,却劲头十足,热辣过瘾。
值得探讨的依然还是《恐怖直播》的角度与结局,虽然“反权威”的主题从来就是获取大众欢呼的灵药。
然而抛开能力本身不言,稍微设想一下,若公权轻易向反社会行为妥协,那么权威被消解,制度与架构便会在无形中崩坏。
以这样的代价换取一份微观的公正是否值得,至少答案并不像电影所给予得那么痛快和直接。
至于最后伴随着激扬音乐而至的毁灭,如此结局出乎很多人意料,甚至让部分观众有了一丝反高潮的愉悦。
然而正如电影借罪犯之口所责难的那样,在痛快宣泄的时候,他们何尝考虑过其他人的生命和想法?
如果角色对调,他们要做的选择又会是什么?
而如果是银幕前的你,手攥那个爆破开关,会不会又是另一个不同的结局?
人性之复杂,也许就算扪心自问,不到那样的情景时刻,或许都不会有真正的答案。
本片的格局很小,人物很少,但却讲述了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宏大故事,其情节紧张刺激,让观众屏息视、毫无片刻放松(或快进)的想法,且其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令人深思。
影片讲述了一位自称有冤屈要申诉的“恐怖分子”朴鲁圭,炸掉了电视台附近的麻浦大桥,并以继续炸死大桥上的人质为要挟,要求总统亲自到电视台向他道歉,同时,电视台的主播尹英华开始与“恐怖分子”连线直播,试图以这场独家且高收视率的直播节目,来重返事业高峰。
本片无论从技术层面还是主题层面,都值得称道,或者说,它的技术和所想要表达的主题,真正做到了相得益彰。
韩国电影在短短的十几年间,完成了真正的崛起。
优秀的韩国影人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高质量的电影作品有如井喷之势诞生。
这并非偶然,因为韩国真正做到了敢想敢拍,许多留名影史的作品都尺度极大,把社会乱象与当地政府讽刺得体无完肤,这样的作品竟然还能够在大银幕上出现。
《恐怖直播》就是这种形势下诞生的一部类型佳作。
《恐怖直播》这部神作的诞生简直是个奇迹。
影片导演都名不见经传,纵观主创团队似乎只有男主河正宇是个熟脸(事实证明他果然是影片的重中之重)。
外带不说《恐怖直播》还运用了《狙击电话亭》的风格,全片几乎没离开演播间,节省成本的同时更是考验影片质量。
没想到导演交出了如此令人满意的一份答卷。
这部影片在技术方面无可挑剔。
剪辑迅猛利落,台词精准到位,人物刻画出色,气氛营造也是一流,如此出色的剧作实属少见。
但是当我们讨论《恐怖直播》时,没人会在意这些,大家关注的都是这部影片的精神内核。
要我说,《恐怖直播》并不是讲述恐怖分子的故事,而是讲述一个普通人如何成为恐怖分子的故事。
就影片来讲,成为恐怖分子并不是黑化,而是觉醒。
尹英华在目睹了一场恐怖袭击案中政府的种种恶行之后,心中那杆秤逐渐指向了反社会人格。
《恐怖直播》展现了一个普通人成为恐怖分子的全过程。
让我们分析一下剧情,列举一下新闻主播尹英华到底遭遇了什么事,让他的心灵受到如此的冲击。
尹英华这个角色也并非无辜,他是一个曾经家喻户晓的新闻主播,可是被迫退居二线,成为一个广播员,心中总想要翻身。
一天他做节目接到了群众来电,此人名叫朴鲁圭,是个工地工人,他抱怨政府的种种不公,言论偏激,尹英华想要挂断电话,可是电话没办法切断。
此时朴鲁圭开始扬言要炸掉麻浦大桥,尹英华不以为然让他想炸就炸,结果不一会儿窗外的麻浦大桥轰然倒塌,十几人被困在正中间无法脱身。
全国上下一片哗然。
此时要是一般人早就想报警了,可是尹英华则不然,他看到了机遇,一个能够使自己翻身的机会,他手中握着恐怖分子打来的电话,如果能够把这档访谈节目播出去会让自己名声大噪。
这一段有点像《夜行者》,都讽刺了很多媒体工作者利益至上,利欲熏心的业内作风。
事实证明尹英华果然是错误的,他没有报警引起了灾难性的后果。
尹英华找来领导,摆好摄像机,拨通恐怖分子的电话,开始进行全国直播。
鉴于这是韩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恐怖袭击,而尹英华正在与恐怖分子通话,于是收视率极高。
在全国人民的关注下,朴鲁圭自述来历,他是一名五十多岁的工地工人,曾经参与汉江大桥的施工建设,一次几名工友不幸失足掉进河中丧生,而政府连个说法都不给,自己也没有收到任何补贴,他炸掉麻浦大桥的原因就是想要博得大家的关注,然后要求政府向他致歉,而执行者必须是韩国总统。
如果不来,他就直接杀害桥上的那几名人质。
尹英华本来想打事业上的翻身仗,结果弄巧成拙,不仅让朴鲁圭把自己刚才爆粗口的行为公之于众,而且亲眼目睹了一名女主持人被朴鲁圭的炸弹惊吓的惨状,这时朴鲁圭告诉他他的耳机处也有一个炸弹,他的脑袋随时可能当着全国群众的面开花,于是尹英华不敢离开桌子半步。
尹英华毕竟还是个有良知的人,他当面发表希望总统来道歉的言论,尤其是他得知自己的前女友也在那几名人质之中时。
可是闹了半天总统也没来,反而是公安局长来了,结果他毫不留情,彻底否决道歉,还说我们会很快抓到你,你离死不远了。
尹英华劝他语气放缓,可是公安局长不听。
电话那头的朴鲁圭忍无可忍,引爆了局长头上的炸弹,公安局长以身殉职,脑袋开了花。
这时候直播就越发地失控,政府决定让朴鲁圭赶紧杀掉人质,好找到击毙他的理由。
隔壁的电视台报道尹英华的受贿丑闻,领导让他读威胁恐怖分子的话语,尹英华深受煎熬。
正当朴鲁圭答应政府救出几名人质时,大桥彻底倒塌,人质均落水,尹英华更是悲痛欲绝。
此时政府军队已经赶到现场,结果朴鲁圭引爆了住所的炸弹,大楼直接倒塌,正好砸向了尹英华所在的电视台大楼。
两栋楼顶在了一起,尹英华被掉落的碎片砸中晕倒。
当他苏醒时,赶紧向朴鲁圭打电话,要他来到现场,朴鲁圭顺便告诉他他耳机的炸弹是假的,让他气急败坏。
很快他还真去了,这时尹英华才发现朴鲁圭是个年轻人,本是那名所谓工人的儿子,趁此报复政府的不公。
尹英华正被朴鲁圭悲惨的遭遇所触动时,朴鲁圭突然被对面的警察射杀,特种部队也赶到破败的直播间,尹英华不甘心成为政治的牺牲品,两眼一闭,直接按动了朴鲁圭引爆大楼的按钮,电视台大楼直接倒向了国会议堂。
全剧终。
没有最后一幕,整部电影都失去了灵魂,最后尹英华炸掉大楼,具有着极大的象征意义,是全片的点睛之笔。
这一幕象征着尹英华继承了朴鲁圭的遗志,成为了又一名反政府的恐怖分子。
像这样的普通人经历种种不公反社会的剧情并不少见,近期的《小丑》就是一个例子。
与《小丑》不同的是,尹英华的“黑化”仅仅在十秒之内,然而却极为有力。
与其说本片讲述了一场恐怖袭击,不如说本片讲述了恐怖分子的诞生。
恐怖分子的诞生伴随着三观的崩塌。
尹英华在这场直播之中,彻底看清了政府的丑恶嘴脸。
他们为了杀掉一个人拉了十多人垫背,草菅人命,在他们眼里公民的命就一文不值。
为了政治上的胜利,政府把所有无辜者残害都不足惜。
尹英华本来在这场事件中就是个中间人,结果人身安全不仅受到威胁,也被外界大肆抹黑,政府想让他成为这场案件的替罪羊,以尹英华受贿这件事把恐怖袭击这个污点搪塞过去。
一句“道歉”背后,反映了人性的扭曲。
就好像《寄生虫》一样,本片中没有真正的恶人,也没有纯粹的无辜者。
政府拒绝道歉背后有不为人所知的苦衷,朴鲁圭也不是毫无人性的反动者,甚至允许警方营救妇孺。
可是双方的固执己见造成了最终的悲剧。
可是政府的尊严难道可以凌驾于无辜者的性命之上吗?
抓一个人难道就需要十多个人的牺牲吗?
生命重于泰山,然而政府的荒蛮决定让人三观尽毁。
最终尹英华的炸大楼并非毫不理智的决定,一方面是自己活不成了,想要与政府同归于尽;另一方面是目睹了政府表现出的黑暗与腐败,再加上他们造成的妻子死亡、名声败坏等现象,彻底走上了反社会之路,直接毁灭了国会议堂。
这是作为一个恐怖分子的光辉时刻。
良知崩塌并非凑巧,恐怖直播真正展现了人性的恐怖与黑暗,人民与政府之间的冲突一环套一环,令人大跌眼镜。
希望我们也能拍出这样的电影,不一定是把政府黑得一败涂地(也不可能),而是深刻、通透,犀利地讽刺社会与人性。
因为河正宇才找这个电影来看。
然后发现脑回路有点不够用,这部评分巨高的电影,难道只有我一个人觉得完全看不懂,逻辑根本不通的吗?
是不是我傻了。
- -#。
电影讲述一个发生在棒子国的恐袭事件。
恐怖分子以电视台现场连线的方式,用人质和爆炸物要挟韩国总统对社会不公正事件进行现场道歉。
电视主播受到炸弹威胁(耳机里有炸弹)不得已顺着恐怖分子说话。
警方早已查到恐怖分子行踪,却想掩人耳目击毙犯罪分子,而不是抓捕带来后续公关上的麻烦,所以政府希望激怒恐怖分子让人质死掉这样他们就可以名正言顺杀人了。
结局是人质全死了。
恐怖分子被杀,主播作为替罪羊被灭口。
说实话韩国电影的政治尺度这么大,真是让我刮目相看,在某种程度上与美国不相上下。
河正宇的演技精湛到其他人都变成路人甲。
小投入电影,故事却很新颖。
但并不足以弥补逻辑上的硬伤啊。
就不说直播恐怖袭击,主播直接和犯罪分子对话这种事现实中有没有可行性。
单说犯罪分子方面,犯罪分子是一个20岁左右的少年,他是水泥工人的儿子,他的父亲死于工伤,他质疑政府救援不力,心生不满,是没有背景的社会底层百姓。
1.犯罪分子究竟是怎么威胁到主播的,炸弹如何植入到主播的耳机中?
如何准确炸死警察局长炸伤女主播,除了有内线我想不出任何理由。
2.少年怎样准备的大量炸药还有炉火纯青的定点爆破技术,他先后爆破了两个大桥墩一幢高楼,第一次爆破可以做到无人员伤亡,第二次爆破成功扣留16名人质。
这是天才少年吗?
3.主播受到生命威胁时,他没有试图对任何工作人员暗示他的不得已。
不符合逻辑,也导致接下来的被误会。
4.总统为何拒不道歉,电影中说为了政府威信,犯罪分子一再说道歉就自首。
如果私下谈判到能理解,这可是现场直播,收视率达到87%,不道歉的结果导致人质全死,这样政府不是更失去威信和脸面吗?
不懂。
5.大厦将倾后,主播已知必死,为何与犯罪分子刚一碰面就决斗,还把他踹到掉楼下去,又开始后悔,要往回救。
拉拉扯扯之际被特警爆头,就不能好好坐下来谈谈心,再直播一下未解之谜吗。
6.人质既亡,犯罪分子已死,为什么还要搞主播。
电影说政府要转移视线,拉替罪羊。
可是这么大的事,主播能转移了吗。
很多地方都莫名其妙。
我觉得这个故事并没讲好,很可惜。
-张小北老师说:「韩国电影中一直有一种东西,合适的时候叫『热血』,过量了就是『狗血』。
但从来没见过不足的时候是什么样子。
」实在说得太对。
深夜看完,千言万语。
刚刚起床,神清气爽,决定好生理上一理。
这是一部看完以后让人大气不能出,嘴巴里只想冒脏话的优秀类型片。
我愿意分三点来阐述我对「恐怖直播」的阐述。
(本篇回答涉及本片的大量剧透以及「追击者」、「黄海」的部分剧透,请斟酌再看)首先,这是一部非常规范以至精准的类型片。
开片基调明确得不能再明确:这就是一部好莱坞叙事的电影。
扑面而来的人物,第一分钟出现并贯穿到最后的干扰事件,接踵而来的抉择,典型的包袱设置。
在剧作上看,这部片子简直如同一本教科书里的范例。
一个掐一个准的情节点,而偏生——你他妈还真不能全猜中接下来他要玩什么?
四十分钟的情节点,你以为「绝对不能出现」的总统驾着防弹车来了,结果走下来一个咄咄逼人的警察厅长。
七十分钟的情节点,你以为「绝对不能垮」的大桥垮了。
这中间警察厅长身死,尹荣华被爆丑闻,总统到达,一个接一个招,全都是由人物推动事件,其手段之熟练,方法之高明,偏生又不落俗套,实在不让人不击节称快。
实在是精彩,实在是规范。
大量手持镜头,晃得让人窒息,踩着精准的节奏,人物迎来一个接一个来的危机,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而「炸了还是没炸」这个大包袱贯穿前面整整七十分钟。
直到你以为最大的悬念终于揭开了——桥还是炸了,紧接着,三分钟内,JC 塔炸掉,迎着电视台,轰然倒塌。
人物好不容易撑过这一波,八十分钟,一个电话打来:「你耳朵里的那个炸弹,是假的。
」步步紧逼,步步进逼。
如果说在大桥蹋前,我还能空闲之余跟导演编剧斗智斗勇一下,直到此处,我已无法正常思考。
我迫切想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我不想再揣测,因为足够精彩,足够牛逼。
它真是如此规范,而且达到的不是八十分的「良」,是九十分的「优」。
作为一部小成本电影能至如斯。
管中窥豹,一个「成型」的工业体系下生产出来的东西,已经不是「能把我们甩出多少条街」这种事情了,而是这中间,真的隔了个鸿沟。
作为出演空间压缩到演播室的一部电影,百分之八十的时间,都是单靠河正宇炉火纯青的演技撑起来的。
至于河正宇本人,我对他的喜爱,简直让我恨不得通篇都拿来他叨逼。
从「追击者」的初见,当时河正宇演一个变态杀人狂。
懦弱、萎缩,沉默以至于窝囊。
直到最后被保释,一路冷漠而去,直到拿着铁锤砸向女主角。
骨子里的疯狂,内敛而暴烈。
如果说在「追击者」中,因为人物维度的单薄而被金允石抢去了风头,那么直到罗宏镇第二部长片「黄海」,同样是罗宏镇金允石河正宇的金三角,正式担纲主角大旗的河正宇再一次将我惊了一把。
如果说「追击者」中的河正宇只是把那种「内敛」演了出来,直到「黄海」,一个朝鲜族杀手,隐忍、残忍,还有骨子里那抹倔强,简直酣畅淋漓,印象深刻得让人想忘都忘不掉。
而就在此片,我终于确定,河正宇是枚大材,前途无限。
不同于「追击者」和「黄海」,还有金允石与之飚戏,在这部「恐怖直播」中,在河正宇身上,我终于得以正面地见识到他强悍的演技。
再也没有切切实实的对手戏,一个小小演播室,多机位逮住河正宇,龌龊、镇定、势利、失态、落魄而至于最后疯狂,河正宇在九十分钟中把尹荣华这个主播演得如此有血有肉,以至于这个读起来一点不利落的名字让我记到现在。
如果说片子的「好看」得益于他优秀的叙事,那么「他优秀的叙事」,功劳就归结到河正宇身上。
没有河正宇九十七分钟的搏命演出,只怕此片分数要大减。
「连头发都能用来演戏」,这句评语,真不是盖的。
最后,我要说的是,是这部片子的「劲儿」。
在片子前十分钟,我以为他会是部如「王牌对王牌」般的只为好看的类型片。
而直到七十分钟处,大桥被炸毁,我突然发现我失去了方向,我不知道这部电影会滑向哪里。
因为我突然发现,「不对呀,乱套了。
」按照好莱坞的套路来——「大桥炸没炸掉一定最后才告诉你」——「女主角一定在结尾有浓墨重彩的表现」——「主角一定身有光环拯救世界」。
可是,高潮刚起,大桥炸了,女主角生死未明,而主角灰头土脸地在摇摇欲坠的演播大楼里,秘书长告诉他:「我们将需要一个替罪羔羊,就是你了。
」就在那一分钟,我终于隐隐发现,这部片子还像不单是为了「好看」,他精准、规范、优秀,而且,好像背负着什么。
紧接着尹荣华进行最后一次演播,而后与反派搏斗,一张之前警察厅长拿来威胁反派的纸张飘扬,包袱抖开,唯一的反派是一个青嫩的少年,满脸戾气,满脸委屈,满脸心酸。
生死一线,炸弹的遥控在少年手里,少年高挂悬崖,深渊万丈。
「找到目标,格杀勿论。
」狡兔死,走狗烹。
尹荣华这个龌龊、势利的主播捞起了少年:「为什么是我?
」「因为他只看你的节目。
」「为什么相信我?
」「因为他说没有理由,就是相信你说的话。
」两双手握在一起,碰的一声枪响。
就在这一刹那,那股电影藏了很久很久的「劲儿」终于出来了,汹涌地爆发。
你可以说是「对社会的控诉」,是「责任」,但归根结底,是一抹血,这抹血可以是在大桥上落下的父亲,可以是 SNC 优秀记者李智秀,同样可以是,落在少年身上的一声枪响。
这就是「劲儿」啊。
最后的最后,龌龊、势利的主播代替少年按下按钮。
一切化为飞灰。
为导演和河正宇鼓掌。
-
这部电影看过两遍,每次看完每次看完心里都会非常的难受,对政府的失望,对总统的失望,我想大部分观众都是这样的心理吧!
在电影刚开场的时候,主角接到电话听到恐吓说有炸弹的反映其实正是反映出了正常人的心理,试问任何人,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一般都会选择不相信,谁会相信突然有一天一个恐怖分子打电话到广播台说要炸桥呢?
而后桥真的炸了,但是主角这时候所想的并不是立刻报警,而是利用这次的事件提升自己的知名度,想恢复自己的职位,说白了是自私,但是,这又何不是任何人的心理呢?
每个人都会自私,没有人会大气凌然的去为别人考虑,总统不也一样吗?
随后主角和恐怖分子一直保持通话,现场直播,过程中桥又面临了第二次的爆炸,将退路完全堵死,利用人质胁迫总统道歉,这点上有人可能会说,这个人其实并不善良,为了一个道歉竟然去用其他人的生命去威胁,不值得同情,可是大家有没有想过,小男孩的爸爸在当时因为政府的工作而死,而政府却没有任何的道歉以及慰问,小男孩要有多难受呢?
多失望呢?
一个国家的法律,又怎能让国家的元首去道歉去面对呢?
所以胁迫或许是最佳的办法,虽然我个人也并不赞同这种做法,但我理解!
可是不管是警察还是总统,从头到尾都没有一丝道歉的意思,小孩也说的很直接,只需要一句道歉,说白了就是三个字,对不起!
但是就因为这三个字,总统不能说导致了人质以及大批警察的死亡,尤其是警署,在直播中威胁男孩,让对方投降,态度非常坚决,他觉得一个人的恐怖袭击根本撼动不了国家,但是他却小看了这个男孩以至于最后被耳机炸弹炸死。
在影片的最后,主角被秘书长打电话告知他会被起诉,贪污受贿,而且还将这次的恐怖袭击定在主角的身上,让主角去承担责任,在这点上,主角被微微激怒了,但为了求生的本能,他还是选择了对抗男孩,也就是恐怖分子,在最后男孩告知主角他的爸爸一直看他的新闻联播,说主角是一个值得信任的人的时候,主角醒悟了,在这个国家,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人会相信他了,而这个小男孩却依然相信着他,并且耳机炸弹也是假的,之前的秘书长通话中,秘书长说了这么一句话。
“你觉得现在还会有人相信你吗?
”正是这句话,让主角知道了这个社会的黑暗,即使为国家做的再多,之前再多的努力,也换不来一点点的回报,反而国家要将他抛弃,如果说,仅仅是因为贪污受贿被起诉,被定罪,我想主角并不会怎么样,正是因为秘书长说要他顶罪,没有人会相信他,才导致了他彻底的绝望,对国家的失望,再加上小男孩对主角说的话,在回想小男孩的种种故事,主角终于明白了,政府,永远不会支持自己,不管自己做的再出色,也无用,想起对讲机中那名女警说立即击毙的时候,主角想通了,也是在这时候,特警上来了,目的很明显,就是要击毙主角的,而且在小男孩被击毙的同时,狙击手也在寻找主角执行击毙,所以在影片最后,主角按下了小男孩最后的筹码,整座楼坍塌了。
当总统义正言辞说匪徒被击毙的时候,在总统得意忘形说事情已经得到控制的时候,他永远不会想到,一直在帮他的主持人,已然对他失望,对政府失望,成为了第二个“恐怖分子”,实行了最终恐怖袭击!
总得来说,这部电影反映出了社会,政府,人情,心理,人性等等因素,是真实的,是值得让所有观众深思熟虑的,但是,就电影而言,如果现实真的出了一样的事情,我想,剧情一定和电影中出入不大,因为这就是社会,就是真实的世界!
想看了很久的一部电影。
看完觉得很难过。
为什么,因为电影把形形色色各阶层的丑恶嘴脸揭露的如此不留情面,同节目的PD,可以转头就去给对手电视台爆料,电视台领导为了收视率可以牺牲无辜的百姓,可以牺牲自己的下属、同事,也就是男主,警方可以欺骗男主说总统已经来了,总统可以为了自己的尊严罔顾人民,在事后发表毫无意义的讲话,警察局长可以暴虐毫无悔意的喊着不原谅要打击,发言人可以把官话套话说的天衣无缝,男主,也是为了自己翻身,选择不第一时间报警。
唯一的一丝温暖就是男主前妻吧,但她的结局却是牺牲。
结局男主代替那个人按下了按钮也是对那个国家那个社会的自私,腐败,冷血,无情,绝望了吧。
河正宇的表演真的很棒,从开始带着墨镜衣着随便,到涂脂抹粉衣着正式,再到后来癫狂,全程都在演播室内桌子前,却能让观众跟着他的处境和情绪走,眼神和面部表情很到位。
希望我国也能尽早拍出这种内涵与表演水平的电影了。
生活在世上的人们,每个都是艰难的,没有谁是轻而易举地生简简单单地活,如果每个人都活得很简单,那么万事万物就都成人了。
于是电影里的每个人都为了一个生活而拼着命:主播为了抢一个头条甚至不惜不报警;局长为了得到升值的机会视部下手下的生命如草芥;警察们为了政府的形象(说白了还是为了自己能够在政府里更好地生活)不顾民众的死活;记者们为了第一时间的新闻不舍离开新闻现场的第一线;至于总统,这个一国最为重要的人物,更是为了所谓国家的形象和自己在民众之中的形象,不顾及一切地去竭力辩驳自己的身份,最好这一天当中最后的一个表演。
相比而言,恐怖分子显然生活得更纯粹一些。
而我们最后所能记住的,也只是除了那个按下按钮的主播之外的恐怖分子罢了。
每个人都想高人一等,每个人都想出众,对于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活在这世上的唯一目的不就是将来争取出个名,留个号,让以后的子子孙孙以自己为骄傲,让世人都高看自己一眼,在历史的功名录上留下自己的名号吗?
那么,从这样一部电影来看,似乎只有那个恐怖分子做到了,那么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能不能给我们一点什么样的启示呢?
首先,小朴同学的愿望简单,目的单纯,因为他想要一个道歉,而且他只想要一个道歉,目的如此单纯,明确,怎么会干不成事情呢?
再看看他所做的:首先,从宏观上来看,小朴同学一定熟读了犯罪心理学,因为他了解一整件犯罪事件之中,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人们在处理这一事件的心理状态是怎样的,从一开始给主播电话开始,到最后相信主播结束;其次,这孩子为了这次事件已经积攒了无数的资金,包括财力物力人力各种各样的资源,仅仅一个耳机炸弹就不知道研究多久,无论从技术层面怎样往耳机里放炸弹,到怎样让耳机炸弹不受信号干扰且只听从一个控制器的指挥,还有怎样买通电台人员,让耳机戴到应该戴的人的身上;再次,该孩子还有充分的科学技术知识,至少一点是力学的知识极其丰富的,怎么炸楼,怎么炸桥,都是充分的力学知识,这些,没有长时间的学习是不够的。
只有这样,有知识有文化,有计谋还有钱,才能成大事。
看来也不是很容易的。
影片结尾,在奄奄一息的大楼上,特警队员再一次向手无寸铁的主播同学开着枪让我们看到了整个事件的结局。
总统还是那个总统,电视台还是那个电视台,大楼还是那个大楼。
第二天太阳升起的时候,一切都还是原来的样子,什么也不会变。
但是这就是生活,因为人们至少会记住一个恐怖分子还有一个小主播,然后,继续生活在每天狗一样的日子里。
《恐怖直播》跟奉俊昊的《雪国列车》上映日期撞车,《雪国列车》以61.7%的观影预售率领先仅有11.1%的《恐怖直播》,这个结果并不意外,前者是国际大作,后者只是小成本电影,且剧情从前期看是吸引力较少的,除了主演河正宇也再没有亮点。
但从电影主题上看,看完的观众应该都会承认这部电影带来的精神冲击力确实足够强大,目前票房持续走高,35亿韩元(约人民币2000万)的投入制作,上映6天就已经突破200万人次的观影,证明口碑才是硬道理。
河正宇作为唯一的主演,在一间新闻直播室里给观众带来了一次完美的表演。
一间屋,小空间拍出了大格局,CG精致,惊险逼真;一个人,河正宇撑起了整台戏,多机位拍摄主角脸部情绪,密闭空间不无趣。
恰如其分的音乐配合出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让小小的直播间充满惊吓与变数,但这并不是一部单纯的犯罪片,主播尹英华跟炸弹匪徒思维清晰的对话下隐藏了太多的反社会情绪。
拒不道歉的冷漠总统,利用独家新闻上位的受贿主播,漠视生命只要收视率的冷血上司,嚣张无能最后被爆头的警察局长,除了那个拼在前线报道的尹英华前妻外,这部电影里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好人,短短一个半小时把每个人的权欲人性展示的淋漓尽致,每一个人都在自己的立场和职位上极尽自私。
但是尹英华这个角色有过渡型的改变,他最后的举动是意料之外,一开始为了上位,他也是漠视人质的生命,以事不关己的心态面对这件事,但是后面经历了上司的绝情抛弃,同事的背叛爆料,政府的人身威胁,前妻的悲情丧命,他从一个旁观者到参与者,再到最后变成了一名抗争者,最后那奋力一按,确实又在情理之中。
作为韩国实力派演员的河正宇,从最初认识他的《追击者》到这部《恐怖直播》,他的演技一再的带给人惊喜,这次新闻主播一角,完全是靠外观形象和脸部表情来传递给观众情绪,从一开始的墨镜装酷,不修边幅,到希望利用独家新闻重回事业巅峰后的傲气自负,油头粉面,再到后面失控抓狂,眼红挠头,以致网友们吐槽道“河正宇已经神到可以用头发来演戏了”,这三个外形上的变化让观众深刻体会到剧中人物的心理变化,也带动着后段剧情发展的紧张惊险。
自1984年开始,韩国政府开始废除电影事前审查制度,电影内容的政治钳制大为减少,韩影继《熔炉》《假日》之后,《恐怖直播》再次把自己黑出翔,它在大荧幕上赤裸裸的对官僚冷漠的控诉,对人性黑暗的解读让人羡慕,结合国内最近的几起社会事件,这部电影让中国中枪无数,反看那些要炸机场要炸居委会的,他们要的只是自己应得的权益和保障而已,连一句“对不起”都没奢望过,《熔炉》改变了一个国家的法律,可是我们连拍这样电影的资格都没有,这样一对比,真的是一把心酸,感慨万千。
还是那句台词,“我们一路奋战,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不让世界改变我们!
”
一部不錯的韓國電影,低成本小空間考驗的是敘事節奏和空間應用,雖空間調度上無非就是手持攝影亂晃,沒什麼太出彩的地方,但敘事節奏一流,敘事邏輯當然經不起推敲,但節奏緊湊極富追看性,哪還有時間考慮漏洞。男主角也不錯,值得鼓勵。
Bug太多、瞎弄,基本实在胡扯。
片子并不好看,但体裁屌爆了。
记得韩寒说,央视大楼着火的时候,摄像机完全可以从主播的脸上直接推到窗外,完成一个镜头的牛逼现场直播。当然央视没有这个勇气,韩国这部电影倒是把这个想法实现了。一个牛逼的想法,一个伟大的演员,一部杰作。
抛开剧情构思不说,我没看懂是真的,中间几段云里雾里的。不过整体剧情还是很棒的,尤其是最后一幕主播按下炸弹,帅呆了。
撼死,这个连头发丝都会演戏的男人,浑身散发着魅力~虽然不算帅,但就是移不开眼神,每个眼神细节都特么带动观众的神经,几乎只在一个屋子里的戏一部电话,最后男主引爆炸弹那个镜头帅爆我,终于有不这么圣父的绝色。。
严重感觉烂尾了,或许这类棒子式的沉重煽情不适合我。对政府窃国者的控诉表示着社会的绝望,每一个利益关联者都避不过道德的戳穿,即使是声望在外的主持也是一样。峰回路转勉强称得上,但后面安插出来的各类横支明显减弱了戏剧效果,沦为流水账。
完全围绕着一个直播室而展开的故事有点漏洞很正常不算什么!!……编剧太牛逼了,环环相扣……最牛逼的是竟然把一种极其粗暴愤怒的价值观持续到了最后!……这种结尾美国都不敢拍啊……
典型的韩国电影 哪里有什么演技?一切都很猛 接近于2。
强大的剧情片,政府、媒体、偏执狂的利益纠葛环环相扣,非常过瘾。只不过电视台强硬播出的地方不太符合常理,再嗜血的新闻也不会达到片中这种情况,三角鼎略瘸。
相比这个连笔杆都无法当做武器,顶多当当自慰棒使的国度。韩国电影的审查制度,对电影抨击GOV力度的宽容已经超越我们50部《鬼子来了》加50部《活着》的身位。
8.5?有没有搞错?
对不起、我欣赏不来。
用力甚猛 言过其实
韩国电影一直都在努力地揭露社会的黑暗。这片子节奏非常紧凑揪心,信息量极大。还几乎是河正宇在一间房的独角戏。演技碉堡了!剧本配角摄影剪辑特效都也很出色。观众对剧情的质疑往往很快就能得到解释。政府媒体个人全被黑出翔,价值观拷问(但绝非简单的偏袒)震撼人心。天朝绝对拍不出来,果断五星
makes no cocking sense
拍得是不错,悬疑点都很好,节奏也很好,问题在于故事不大合理,说白了整部片子不在于罗织犯罪过程,而在于奇观营造和情感宣泄,非常过头,我们可以看到,在韩国,政治批判已经成了电影的消费内容了,也算是韩国电影的特点了
稀松散乱,很多导演自己埋的点都没引爆。
不说犯罪细节的漏洞,能拍出这样小场景的好片也不错了,从头高潮到尾
没感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