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生活揉碎了很大一部分都是关于柴米油盐,吃吃喝喝。
本为凡夫俗子,当然以食为天。
更何况大家都说,抓住男人的胃,也就抓住了男人的心。
于是她潜心专研食谱,做得一手好菜,试图以此换来丈夫的关注和爱。
怎奈丈夫日日要加班,连午餐盒子送错了都毫无知觉。
这世界上最悲哀的事莫过于你一直以为自己对于某人是特殊的,却意外发现他连你做的饭菜都识别不出来。
然而错送的午餐却满足了一位即将退休的会计那颗孤独的胃,还慰籍了一颗寂寞的心。
午餐盒里不仅有美味佳肴,还有短短的文字,关于他过世太太喜欢的肥皂剧音乐,关于楼上多年卧床不起的伯父和乐观坚强的伯母,关于丈夫总是加班的无奈。
她说,不知道我们都是为什么而活着。
他给她了一个笑话。
她闻到了丈夫衣服上别人的香水味。
他没有去约定的餐厅跟她见面。
他老了,即将退休。
她风华正茂,像一朵妖娆的玫瑰花。
一部很有创意的文艺片,平缓,真实。
关于爱情,又不仅仅只是爱情。
同样的东西,有些人食之无味,有的人品如甘醴。
爱情如此,工作亦如此。
有的人无论你怎么努力也入不了他的法眼,有的事无论你怎么用心都会感到力不从心。
世界那么大,观念那么多,很多事情很难评判出个是与非,却关系到对与错。
对的人对的事,吃嘛嘛香,错的人错的位置,就像抱着一大盆仙人掌,越用力越疼。
重要的不是有多疼多委屈,而是有没有勇气放下这盆仙人掌,腾出双手去捧上一把红玫瑰。
父亲去世那天,母亲说,我一直不敢想象你父亲走了我该怎么办,可是我现在只是觉得饿。
她不用再因为父亲生病需要很多钱而忍辱负重继续那段味同嚼蜡的婚姻。
而他,也坐上了开往另外一个城市的火车。
太多时候我们都在蝇营狗苟计算得失,然而认真想想生活哪里有什么得失可言,正正负负,最后一切都归零。
离开错的,才能遇见对的。
放下烦恼,才能装得进快乐。
电影制作真实细腻,摄像头里忙碌拥挤的孟买,地铁上人头攒动,普通百姓形形色色的生活和大大小小的困境,仿佛就发生在你我的身边。
两位演员对细微情感的把握和表达非常到位,不矫情,不做作。
相信这部朴实却精致的电影会给你一个很大的惊喜。
Sent from my iPhone
电子时代的来临,纸媒遭受了不可估量的排挤,就像电影,胶片成为了历史,数字特效大行其道,动画手绘已不鲜见,创作的原始乐趣降低,而制作出的华丽场面,是为了与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相匹配。
很多人在怀念传统,为传统挽留,但历史终归成为历史。
当然,我们无法抹去传统特有的美好。
情书理应属于传统。
曾记否,课桌里那一张张信笺纸,那是懵懂而梦幻的青春,情书似乎特属于年轻人,十五六岁的孩子,当我们渐渐长大,反而变得深沉,不愿轻易诉说感情,情书倒成为了回忆里的笑柄。
传统的近义词可以是守旧,这是多数人的理解,旧的东西理应摒弃,事实上,情书就快被遗忘了。
情书属于书信的一种,只是大部分不会有信封,不会有邮票,甚至连写信人都没有,你完全不知道TA是谁,但不管怎样,有人爱慕始终是种骄傲。
电邮取代了书信,电话、网络,这些新的传播方式已成日常,如果谁还在写信,他一定是个烂古董,或者是个时空穿越的人。
然而很多人无法遗忘,信件在人们心中,拥有特殊而崇高的地位。
情书以纸张的形式出现,渐渐变成了一个个字符,抽象却更加快捷,简便,亦失去了原有的韵味。
印度电影《美味情书》便深谙纸信传递的那种独特韵味,为我们讲了一个美妙的爱情故事。
如果你认为写信已经过时,如果你认为情书只隶属于年轻人,如果你认为真爱不复存在,如果你认为年龄会扼杀爱情,你真的应该看看这部电影。
依娜是个标准的家庭主妇,照顾女儿和丈夫,将一个家打理得井井有条,这在印度十分常见,男子毕竟是社会的主体,女子的地位相对较低,但她们没有任何埋怨,她们默默扮演者一个好妻子,好母亲的角色。
依娜的丈夫基本很晚回家,对妻子爱理不理,两人之间逐渐生疏,依娜试着去主动维持,但毫无效果,并且依娜发现,丈夫有了外遇。
即使这样,依娜也只是选择承受,如此可以看出印度女人的好,也许这只是少数,但女人的从属地位决定了,她们不可能存在激烈的反抗,这可以从依娜楼上的德什潘德阿姨看出,也能从依娜的母亲看出。
德什潘德阿姨的丈夫15年不省人事,醒来后一直盯着风扇,靠转动的风扇活着,这也许有些好笑,但对于德什潘德阿姨来说,却十分可悲,她一直照顾着丈夫,却没有任何回馈,人生显得平白无意义。
依娜的母亲也一样,送走了儿子,又要独自面对肺癌的丈夫,她的生活除了早餐、喂药、洗澡,别无其它,一开始尚存的爱恋早已消失殆尽,他说难以想象丈夫死后会怎样,结果却只是感觉有些饿,如此嘲讽,生活确然乏味、平淡,如同一张白纸,毫无价值。
由伊尔凡·可汗饰演的费南迪斯是个孤独的人,他做一份工作已经35年,这不是毅力的问题,这是生活呆板无趣的问题,他的妻子早逝,他每天挤电车回家,他总是一边抽烟,一边看着对面一家人围桌吃饭,心里充满了忧伤,一个人的生活,总有无尽的落寞与惆怅。
费南迪斯是一个怀旧的人,通常孤独的人都有这个爱好,他一直怀念他的妻子,以及他与妻子度过的那些简单但美好的时光,人总在失去才懂珍惜,怀旧之人就常常为之苦恼。
当他看到街头那一幅幅微有差异的画作,他感到很震惊,身处一个地方太久,也因为整日的忙碌,周围的一切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细微的变化,但人们通常不会注意,时光流去,世事变幻,也有些事永远不会改变,比如人的处境,人的孤独。
孤独的人少与人接触,他们排斥不必要的一切,普通人很难冲破他们的防线,但他们的内心其实充满渴求。
对于费南迪斯,谢赫并不是普通人,谢赫是一个一心向上的青年,它对未来充满无尽的向往,他不惧困难,虽然一次次吃了闭门羹,但完全不会放弃,他是个孤儿,他很穷,但他懂得为爱的人绝对付出。
就是这样一个人,让费南迪斯认识到了生活充满潜力的部分,当然,依娜起到的作用更大。
速递员说,他们的送饭系统是经过哈佛和英国国王验证的,绝对不会出错,但它却真的出错了。
谢赫的母亲说,错误的火车,总能载你到正确的车站。
所以,错误的午餐盒送到了正确的人手中。
国内的快递员似乎没有送饭这个系统,个人觉得,这个系统在小范围内有一定市场。
如果这样,办公室人员的午餐有了保障,而随处可见的餐馆就可以歇业了,大家都怀疑小餐馆的卫生问题,但却不得不去消费,吃自家的饭,是最好不过的。
但中国国情决定,女人也要工作,所以不太现实。
送错饭,牵红线,这种故事设定应该还是比较现实。
两人通过午餐盒,你一张纸条,我一张纸条,完成了信息的你来我往,这跟聊QQ一个样,但两人不仅聊QQ,一个可以学学变魔法,每天做出不一样的美味,一个可以不用每天吃花椰菜,口味不断翻新。
纸条只能一天传一次,这种限制让双方对交流满怀期待,等待开始变得美妙。
于是,双方开始讲故事,讲自己的故事,或者别人的故事,然后互相点评,获得一种统一的生活感悟。
思想获得了统一,两人就必须见面,斯派克·琼斯可能会安排一个虚拟人跟你谈情,但阿三的发达程度比不上米国,于是传统的纸条换来了传统的会面。
如果两人真的相见,故事就落入俗套,所以费南迪斯反悔了,当他真正想要面对一段新的感情的时候,他退缩了,因为他遗忘了他自己,或者他被时间遗忘了,他老了,而依娜还年轻,依娜很美丽,他觉得他没有资格去接受这段感情,他失去了勇气。
导演这样设置,符合电影吊胃口的一贯做法,但单纯让一段感情柏拉图化,多少让观众难受,因为孤独已经无比清晰,却没有得到慰藉,这好比杀了一个人,却没有找出真凶。
费南迪斯要去纳斯克,好像那里是孤寡男人的归宿,当他看到火车上同去的老人那只沧桑的手,他又一次反悔了。
也许这次反悔来得有些突然,但有时候人做出决定,往往就在一瞬之间,幸福能不能抓住,也在一瞬之间。
于是,男女主角相约去不丹,一个幸福指数爆棚的国家。
相信速递员永远都没有想到,他送的不是午餐盒,而是一封封情书。
一张纸,一句话,甚至是一个字,都可以是情书。
不论是谁,都有爱与被爱的权利,两个人聊到了心坎里,爱就会滋生。
生命短暂,生命不易,生命可以平凡,但生活不可以平淡,跟爱的人一起,承受再大,生活再苦,也是幸福。
三星半差不多。
1、最喜欢结尾的留白。
在这样一个沉闷、拥挤、窘迫的城市里,这样一对平平凡凡的人,如果以童话式的重逢收尾,则显得太浪漫主义;如果以确凿的“错过”收尾,因为感情的浓度本身不够,也不会让观众有太多遗憾。
一个未知真正结局的收尾,反而让人惊喜,很符合全片的现实基调。
2、故事底色是一个带有少许浪漫色彩的好莱坞式爱情故事——双方情感困顿,巧合让他们相识;很容易拍成一个好莱坞式爱情神话片。
但本片没有。
内容上,男女主甚至没有真正意义上见过一面,女主的丈夫在情节上本来是重要的,他的出不出轨也许很重要,但本片没有如一般情节剧一样着墨太多,甚至他是否真正出轨也是不确凿的,很有一点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感觉;手法上,相对而言,片子是反模式化的,如果用文字写作作比,描绘男女主人公时,片子更多的是用“记叙”而非“描写”和“抒情”。
细节刻画也不多(想不起来有什么细节和有意义的特写),景别等等上都是比较平实地叙述,甚至有点“俯视”这个故事的感觉。
观众不是被特写“带”进去的。
3、尤其喜欢女主突然生出的勇气和男主突然生出的怯懦。
那么真实。
两个人都不是一往无前的勇士,更多的是犹豫克制和小心翼翼。
一点神话色彩都没有。
女主角听到妈妈爸爸的事儿,带着女儿一鼓作气走到男主工厂;男主角精心准备了一切,却在餐厅一角独自坐下,不敢上前,用一句老套的话,“爱是想要触碰又收回的手”。
勇气和怯懦都太珍贵了。
大众往往更激赏前者,但后者也能具有很大的美学含量。
(所以多给了半颗星)4、虽然突然生出的勇气和怯懦很打动我,但这个突然有一点突然。
女主找男主这一块,仅仅是听到妈妈讲述婚姻的平淡,就突然去找男主了?
关键点情节动机不够;男主突然怯懦,前面的段落最好还是多加一点细节,暗示他在衰老。
5、本片节奏慢,现实感真实感强,拍摄手法也比较一以贯之,好处在的确很贴现实,坏处在变化太少,多次拍拆信,总是很像,镜头能不能多一点设计呢?
6、以我个人观感来看,可以拍得更细腻一点,当然,也可能是个人审美偏好的原因,我觉得本片故事的底子比较薄,所以镜头上视听上要细腻一点,不然情感出不来。
7、对丈夫的塑造还是很不错的。
虽然着墨少,但形象很立得住。
只关心花菜的男人。
失去爱情和激情的男人。
8、一个问题是,他们产生的是爱情吗?
我觉得对影片的爱情里真正的“爱情”成分着墨太少。
两个人更像是知己。
这部电影,给五颗星。
前段时间看到一个很可笑,印度员,这是印度非常火的职业,无论刮风下雨。
世界物流行业的一项奇迹。
准确率超过99.9999%。
整部电影没有印度电影以往的载歌载舞,没有疯狂的火车。
一切都比以往平静。
女人也可以不再蒙着头纱,甚至可以约单身男子再咖啡厅会面。
简直是一部现代孟买爱情片。
丈夫出轨的妻子,丧偶中年濒临退休。
楼上大妈照顾残废的丈夫,母亲每天给父亲做饭喂药洗澡。
小孩上学,送餐员准时出现。
生活好似千天一律。
两颗孤独的心走到了一起,于是产生了心心相惜的感觉并不足为奇。
这部电影有太多感动人的地方。
如春风拂过。
让人温暖。
这个城市有很多人中午只吃一两根香蕉,它既便宜又易饱。
反倒男二让我既感动又好像。
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可能我们不再是以前的实习生,但是请对待新人友善一点。
他们也许鲁猛,不圆滑。
也许很多年前我们午餐也是只能吃两根香蕉。
那个时候我们买不起火车的头等仓位,我们可能要冒着逃票被抓的危险才能同同辈做一个车厢 ”你知道那,第一次做头等舱我没有买票,整个过程我都很忐忑,我害怕被捉不知道你会怎么想我“ ”我每天都切好菜回家这样我可以做好饭和她一起吃。
“ “我要和她结婚 她家的军队都会过来 大姨姑妈二嫂子叔叔婶子大伯。
而我只有我一个人,我希望你可以做我的见证人。
“ ”我岳父答应送我一辆摩托车作为我的升职礼物“我喜欢男二说什么事情都那么认真,眼里都含着泪水。
说完后听到的却只是个笑话。
也许生活中的很多不幸我们都只能哭着说完然后笑着接受。
苦在心里。
但是日子还得过而且会越来越好。
电影有多个角度。
有反映的具有印度特色的社会多个方面:交通、公司、特殊的午餐快递;也有具有世间普遍性的女主人公无奈的婚姻,明知丈夫出轨,也只能假装不知;也有楼上anti对植物人丈夫的深情守候;还有男二号和女朋友纯洁的爱情故事…… 男女主人公的情感结局让人感觉非常无奈、遗憾,但这更加现实吧。
电影内容丰富,表现细腻,犹如一幅超现实主义的画卷。
别致的“爱情”电影,一次送错午餐盒的乌龙,联系起两个孤独的中男人。
在这部电影里,你看到更多的是印度社会问题,杂乱的街道、偪仄的工位、阴暗的公寓居所,电线随意垂落,巴士、三轮车、摩托堵在马路,地铁同北京一样前胸贴后背,人和旧建筑挨压压挤着。
饭点,有人专门上门取午餐盒,从居家的妻子这,送到公司的丈夫那,几十上百个圆柱形的午餐盒,包扎在电瓶车上,统一发放。
午餐来自家庭,也没有抵消劳工的疲惫、模式化。
家庭主妇妻子照顾孩子,为了讨丈夫欢心,精心制作午餐,夫妻二人不熟似的,婚姻只是完成人生任务,而妻子还渴望着爱。
成天呆在家里,无聊;丧偶的中年会计,快要退休,日复一日的生活将彻底失去指望。
在美味午餐的影响下,他接纳了新手接班人。
平日没有人送饭,他便在小档口订饭,很难吃。
两人纸条上的信件,一来一回。
两人约了见面,他精心收拾,却没有上前。
第二天,他收到的午餐盒空空如也。
“我在此之前,落了东西在浴室,我回去,闻到了熟悉的味道,像祖父留下的气味,好像他一直就在那里。
但那不是祖父的,是我的,一个老男人的气味。
我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老了,可能是在这个早晨,也可能是在之前很多个早晨。
又可能我遗忘了浴室的东西。
”过着重复单调、缺乏爱意的空虚日子。
一个刚步入新婚,却抓不到情感关怀;另一个早已丧失温暖与激情。
本片对于印度社会风貌刻画是极生动、深沉的。
两人的故事也足够勾联戏剧性。
《午餐盒》这个世界没有表面那么糟糕——错误的火车,总可以载你到正确的车站。
时常从对面楼偷窥一家人热热闹闹吃饭又回到屋子里吃方便食物的鳏夫,错误收到了想尽办法做饭讨丈夫欢心的妻子做的变着花样的午餐盒,他冷酷无礼的态度让她不满开始报复,于是开启了一场将错就错的沟通。
他开始期待每天的午餐盒:用心的菜和写满心里话的纸条。
午餐盒信纸上的感情是坦诚直接的,在身边人就那么难得到的正面情感回馈,在陌生人那里,只是轻而易举而已。
平行世界的两个人,互相传递的是情书,给两个死去的人——他写对亡妻的怀念,她写被爱她的心死去的丈夫的苦难与迷茫。
破裂的感情用生儿育女维系????
——他的破意见。
还好在这之前,她发现了丈夫的出轨。
她发现丈夫有外遇的方式和辨别衣服是否该洗一样,闻每一件衣服的味道。
历经迷茫,见证爸爸死后妈妈的解脱感后,她变卖了家当,带着孩子离开丈夫去了想去的地方。
另一条让冷漠无情的他开始打破僵硬的自己变成有笑容(容光焕发)的“活人”的线路,是热情又坦诚新同事(孤儿),为新同事背锅,去新同事家吃饭,接受新同事的邀请当婚礼见证人。
此外,他已经能接受孩子们在他家门口玩耍,孩子们也感受到他给他们的安全感,开始和他打招呼。
感受到爱,回馈爱,是和这个世界沟通的方式。
最后他选择不再逃离,从封心所爱的自我世界里走出来,在原来的地方继续生活。
——什么都靠自学没人教的孤儿,爱说“我妈妈说”。
因为“但当我说“我妈妈总是说...”,人们便会认真看待,这种感觉很好”,说这段话的时候,失焦的眼睛跟不上心里画面的速度。
得亏这个早已成年的孤儿的无所谓的咧嘴笑,变成不能自控的抿嘴收缩泪腺,因此眼泪没能从红眼眶里出来。
他真的很敏感很在乎别人的看法,也很努力去做好。
——乘火车上下班,还可以在火车里切菜,方便回家做饭[破涕为笑],属实没想到的骚操作。
——被邀请见面时他紧张得胸腔强烈跳动,又期待得有点不知所措的特写让人印象深刻。
——他的眼镜盒好精巧,刚刚好放下眼镜又不臃肿,好想要一个呀。
——她的白色耳钉,她女儿的白色头花,都好美,白色真是可以高贵也可以纯洁。
——她和楼上的阿姨用绳子绑起来的篮子互通食材的有无,从未出面的阿姨,靠着喊话,成了她的最佳场外援助对象。
——错误的火车,总可以载你到正确的车站,也算是一种自洽吧,只要往前走,都是对的。
——结局没完全结,好像又在互相找寻,最好找不到,跟之前的见不到一样的最好。
这种靠着书信的来往,最多算是“网恋”叭,只是一些简单沟通,甚至都不互相了解,怎么还往男女情感去了呢!
(还好出戏是在最后几分钟)
1.去不丹吧!
那里没有国内生产总值,只有国内快乐指数。
2.观看这部影片之后要看一下女主演妮拉特·考尔的20分钟访谈,意义很不一样3.印度孟买的上班族都要带盒饭吗?
生活状况差的只带上几根香蕉和苹果🍎?
这个影片反映的不仅仅是一段触不可及的情感故事,还有很多的述说……4.看似影片反映的是温和的女权主义,但实际效果比《安娜》、《尼基塔》...甚至更早的《末路狂花》的拿枪舞棒,更具有现实的社会意义和冲击力!!!
想起了,一位豆友曾经说过凡是名字中带有“娜”字的女人,男人们可一定要小心了😂 努力的去爱吧!!!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上看印度电影,一直也知道印度电影中的歌舞总是能带动人的情绪,那是种快乐的情绪,些许还有感动,但是今天看的这部印度电影,打破传统,没有快乐的歌舞,从头到尾只有沉闷,但是又不愿意去打破这份沉闷,或许这就是吸引人的地方在孟买的城市中,一个失去妻子的男单身汉,在既将到来退休的几个月时间里,在订的午餐中,寻找到了望年的感情,不知道那是不是爱情,男主人公与女主人公在阴差阳错的送餐中,通过饭盒中的纸条进行了一次次的交流,男主人公从开始的习惯,到后来迫切等待餐盒的到来,女主人公,从刚开始的留纸条,只是想知道餐盒是否送错,到最后,提出了见面,一系列的情节都在这送餐与被送之间表达电影的感情从开始的他们相互提到了幸福的国家-不丹,在印度,发展中国家,他们也有着每天繁忙的工作,社会的发展,也会有感情破裂,家庭不幸,加上印度妇女家中的地位,使的一些工作好的,经济基础的男人有了外遇。
从而想着离开,去到不丹在我们中国,在我们平常的生活中何尝不是,社会的物质化,人性的平淡,冷漠,使得人们在所谓幸福的生活中只是感受到物质带来的幸福,当然,对大多数人来说,物质幸福了,精神也就幸福了。
我不否认我的能力有限,赚不到更多的物质,所以我专注于追求精神的层面,但从来对于物质的无耐让我厌恶了物质,但又期待物质……当女主通过送餐的路线,寻找到男主的单位时,发现男主己经退休离开单位,失望的回家,在第二天早晨起来,送走女儿上学后,有一段台词,意思是抛下所有,变卖首饰,换了一比五的不丹币,寻找自己想要的宁静幸福生活当男主人公退休时,在即将准备去某个地方养老时,或许是和女主人公约定的城市时,在火车上遇到了一位老人,说自己也是退休在那边,现在偶尔回来看看孩子,让男主人公有一些感误,回到了原来的住所,当在住所看到窗外别人家里幸福在一起吃晚餐后,第二天,男主通过取餐的信息,返回去寻找寄餐的源头,电影就在这时慢慢的结局了……电影总是这样卖关子,不过如果这个时候是中国导演的话,相信,最后肯定会让他们碰面,然后幸福的一起去到不丹,过着幸福的生活,可这不是中国电影,电影留给了大家一个悬念,有时候人生就是这样,并不是所有的美好都是可以实现的,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美好都会破灭,这只是电影,给人一个美好的想像空间,让更多的空间给到观众各自去体会电影台词一直出现的一句话:错误的火车,会带着你走向正确的地方是的,有时候,偏偏在错误的时候,遇到了对的人,电影的男女主角就是这样,两条完全不相交的平行线,竟然会在错误的一次送餐过程中相识了,或许这是电影中不正确的方向,但是在生活中,这完全可以是一次正确的方向,他们有着自己共同的目的地,有着类似的理念,他们可以一起宁静的生活用一句话来结束这部电影,很闷,但又不想去打破那份闷的节奏,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找来看看
1。
阿三的公交车太逆天。
那么挤,居然有人在上面拿出菜板菜刀切菜 他说我在车上先切好,回家就可以直接做了。
这种思路,我只能给跪。
少年你狠机智,但是真的不怕戳死人?
2。
该少年一开始有点让人讨厌,但其实是一个很好玩的人。
他说我妈妈说如何如何,男主问他,你不是孤儿吗,他说,没错,但是当我说,妈妈总是说如何如何,的时候,别人就会认真看待,这种感觉很好。
哈哈哈哈,连一向严厉的男主,也温柔地笑鸟。
少年你真的很机智。
3。
他的妈妈总是说:错误的火车,总可以载你到正确的车站。
4。
那个像Howard他妈一样只有声音的anti,也是一个神一般的存在。
从料理到录影带,她无所不知,无所不有。
5。
大叔去见面纠结半天居然最后没有露面,请给女生一个自己决定的机会可以吗?
万一人家不嫌你老呢,为什么要自作主张呢?
见一面又不会怀孕!
6。
往来的几封书信都很有意思。
想不到大叔还是一枚文艺细腻男中年。
7。
本来一直在纳闷这种神奇的送饭服务是采取什么方式来运转的,看上去比较依赖人工,一团混乱的样子。
居然是有专门的程序系统的!
而且是被哈佛专家研究过,没有发现任何错误的送饭系统!
英国国王亲自来参观过的送!
饭!
系!
统!
阿三的数字化生活程度之高真让人羡慕= =8。
越来越想去印度了。
印度文艺片
女主越看越美;故事越看越吸引人——虽然印度英语有听没有懂还不给字幕,miss掉一些内容。
男人倒是容光煥發了不少,甚至還一廂情願認為不相識的婦人是自己的女友了,而女人依舊身陷囹圄。差勁。
用嘴说出来的心灵鸡汤都是太太乐牌的。
这是一部安静异常的印度剧情片,没有突兀的歌舞,时间静静流淌,透过电影,甚至能闻到那令人垂涎三尺的午餐,香辛的味道,特制的薄饼,拥挤的火车,热闹的街道,孤独的人。他又开始抽烟,他招了招手,窗户开着,有些东西慢慢的开始起变化。
整部电影挺无聊的,更像文艺片,到最后四分一直接快进结束了,没啥意思
就这?小众片子的评分果然不可信啊
开篇市井气息不错,设定有意思,但看到23分钟处深感手段不够高明,矫情,瞬间没了看完的欲望,弃。
2017.5.22-5.23.1016 印度的文艺片,靠午餐来传递的爱情,印度的一切看上去都是这么落后,你说这是美国上世纪70年代的故事我也信,但是这应该就是现代的背景吧。看电影的好处是,呈现在你眼前的虚构故事是基于真实的环境,感同身受倒不至于,满足好奇已足够
那些信怎么就敞开心扉了?她老公怎么就让她忍不了想出轨了?他怎么就突然变自卑不敢一起私奔了?导演你说说明白一点会死啊
这一部电影特别在于它并不是宝莱坞电影的制式,没有长篇幅,也没有又唱又跳的歌舞形式。
都说【老妹】才会提到soulmate,可我从很早就开始喜欢这种三观不正的片子。
女主老公吃了好久的花椰菜🥦,并暗示着她老公满头绿得流油!
在一切高速运行的快餐社会里,有时候能慢慢沉淀酝酿一段感情本身就是幸福。这种慢慢聊天/写信/写邮件升华感情的电影就是百看不厌。
没想到阿三电影现在这么细腻了~台湾小清新的感觉啊
温柔朴素的电影,相信人间自有真情在。
对印度重拾希望了
其实很好看,配乐音效摄影都很到位,也很好笑。
35南特三大洲。开头玩了一把蒙太奇游戏,之后轻松兼励志地把故事讲完了。
阿三的送餐体系真是要叹为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