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乐演的平路让我想起了春树在《北京娃娃》所写的有关北京摇滚艺人的生活。
真的就是这样,就象我几年前读到的文字给了我一个抽象的轮廓,今天则让其具象化、色彩话和丰润化。
从一开始,成长就注定了某种不平凡的生命。
“玩摇滚总比做强盗好罢”或者起先只是一个简单的想法,后来却渐渐与自我的生命融为一体。
平路反叛、焦躁、自我,这几乎构成了一个地下摇滚歌手的典型;同时,他理想、无畏、不屑于现实。
可是这一切,最终却一点点地被摧毁,统统化作对生活的绝望。
当他说:“我非常喜欢狗,因为人饿了会逃跑,而狗永远不会”时,我相信他对于人性的绝望;当他说:“我每次出远门都把狗寄养在朋友家里,他们都是与我一样的玩摇滚的穷鬼,而回来后朋友总是告诉我狗跑了,哭得比我还伤心。
其实我知道狗一定是被他们吃了”时,我相信他对于生活的绝望。
现实将他逼得走投无路,他开始变得暴戾和反复无常。
这就是春树文字的再现——我相信它的绝对真实。
然,当平路被满载着玉米的卡车撞倒在地后,他惨白着脸与唇,艰难地爬起来,走到卡车司机面前,右手从牛仔裤的口袋里拿出他们乐队的样带递过去,平静地说:“最精彩的部分在……你一定要听下去……”我终于受不了,我无法接受这样的绝望与希望。
此时,我开始明白安妮所说的:常常绝望却不轻易失望。
原来,绝望越深,心中对美的憧憬与希冀所抱的希望就越大啊。
这样的人,注定要死在自己思想的手里: 敌不过死亡,战胜命运。
舒淇所饰演的平路的女友,也是个够“摇滚”的妞!
她是一个大棚里的艳舞舞蹈队的领舞。
十几岁就独自出来闯的女孩。
她在自述里说:“我知道自杀有很多种方法,但嫁给一个摇滚歌手无疑是最痛快的一种——死得既痛又快”她与平路的爱情就象是一种互为救命稻草的依赖,一样的绝望让他们或者成为了彼此的救赎,或者因为遇到彼此而开始懂得自我救赎。
她说:我们注定就是要这样在一起的,无论小路多暴躁,无论我们吵架吵得多凶,心里却始终认定了对方——你可以不认同这是一种爱情,只是对于绝望的人而言,有爱就会拼命地抓住。
平路死后,舒淇对吴彦祖说:“小路就是这样,他心里有再多的事都不会说出来,从来就只有他自己知道。
”当她无意间发现墨西哥跳豆的秘密后,她也开始学会不说出来,放在心里了。
平路予她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
这种感情将占据整个生命。
吴彦祖的角色也一样的无奈。
只是很喜欢他在平路问“香港摇滚的特色是什么”时的回答:香港?
……香港根本没有摇滚 是啊,摇滚,只有在这样的生活状态中才能摸索到精义所在。
“红的起来的乐队,都是在外面反叛,在里面听话。
你这样的脾气是不可能在这个圈子里混的。
”这是平路去唱片公司时听到的话,就是这句话让他忽然间失去了坚持和勇气——原来自己苦苦撑着的东西在别人眼中如此不值一提——那么,意义何在呢?
平路的死也许暗示着张炬的逝世 乐与路的纠缠 还不知走向何处
这天醒得很早,离开了联福道的安静,搬来太子,喧嚣的早市,午夜的飙车,都让我睡得不安稳。
生活似乎因为这些喧闹更近了一些,把房间打扫干净,换了小碎花的壁纸,洗干净宜家买回来的垫子和床笠,喧嚣中的宁静,小小的家才让我感觉安心一些。
不敢碰腿上的淤青,搬家时的磕磕碰碰现在才显露出来,草草吃了早饭,打开电脑重看一遍北京乐与路。
忽然之间决定做什么,就叫灵光一现吧。
“男子汉大丈夫,不挣窝囊钱,不喝跌份酒,不抱小骚货。
”耿乐儿留着没型儿的长发在午夜大排档坚定地说。
还是沿着那些可以预知的轨道,挣了窝囊钱,抱了小骚货,也坚持梦想到沉迷其中的最后一刻。
有人会说,不用看都知道后面会发生什么。
说它是俗套,可生活也许就是这样,你能指望它有什么大转机么?
耿乐儿像极了我大学时的班长,那个我们喊他老大的比我们大很多岁的男人,所以我又想起了曾经在我身边的许多人。
我想起了我的另一个大学同学,叫他D吧。
大一入学,他被女生选为比较帅的其中之一。
我依旧记得清楚,他穿一件真丝的大红色衬衫,笔挺贴身的白裤子,黑皮鞋,头发梳得锃光瓦亮,叼着烟,痞得很。
班里的另一个女孩和他是一个家乡的,大学之前还谈过恋爱。
她这样形容D:他就是个少爷,家里有钱得很,花钱不眨眼,每天都打扮得特规整才出门去玩儿。
接下来你们以为是一个富二代的淫乱大学生活以及毕业后继承老爸的资产住别墅开跑车包二奶的故事么?
不是。
之后的一系列故事,只能用惨来形容。
D的父亲后来生意失败,那时我们刚上大二,并不清楚这件事对于他和他的家庭会有怎样的影响,只是觉得钱没了就没了,赚就是了。
一节表演课上,他交的5分钟作业,是一个酗酒成瘾的父亲打骂儿子的小品。
他演得逼真尽兴,最后在台上哭起来,久久不肯下台,和他演对手戏的演员也愣在那不知所谓。
直到他眼睛肿了,离开了教室,像耿乐的老大说,他爸前天死了,酒精依赖症。
他爸死的那天,他没回去,就在学校四季村一个我们经常去的小火锅店里和老大吃了顿饭。
火锅店的老板劝他,回去吧,起码看看你妈。
他就摇头,什么也不说,喝酒。
再后来就是你们所谓的俗套了,他没奋起勃发,也没走狗屎运讨回债务,更没从此和他妈过上了平淡的生活。
家里因为债务把房子全部抵押出去,只省下一间小房,他妈一个人在老家守着。
直到毕业,他也没能帮他爸翻身,他的世界不存在什么命运的眷顾。
他和老大一直是好哥们儿,大学剩下的这几年,老大吃饭带着他,卡拉ok带着他,打CS也带着他,谈恋爱都带着他。
期间他申请了贫困生补助,代价是毕业后把贷款还完才能把毕业证学位证的正本拿回来。
但到现在,他都没拿。
毕业典礼那天大伙儿吃了散伙饭,他毫无疑问地喝大了,两个人抬着他,他却奔向班里的一个姑娘,抱起来就哭接着就亲,那天距离离校还有7天,他们俩就好了7天。
再后来,大伙儿就各奔东西了,那姑娘最终以不在一个城市和他分的手,这是借口好像大家都清楚,所以没有人意外。
毕业的时候老师说,学我们这个专业的,出来就是当演员,否则就废了。
谁要是一年都没演上戏,就得再学一遍,要不然你们不配上台。
D和另外几个男孩儿都北漂去了,见组被拒,住地下室,沉迷网络游戏,没钱没车没女人。
好在老大是北京人,时常叫他们出来吃个饭,救济一下。
后来毕业快一年了,D还是没演上戏,老大看不下去了,给他找了个证券交易所,说,学,慢慢就上道了,不说还债,起码别挨饿!
老大说他的发达就是炒股票,当然,我们不信,却不得不信。
他不去,说不想转行,我还有梦想。
梦想这件事情,被多少人敬仰就被多少人唾骂。
后来有一天晚上他找了老大,老大开着他的宝马在崇文门附近的天桥下等他,看他从远处的地铁站走出来,整个人邋遢至极,脸色发绿。
老大问他,怎么回事,他说两天没吃饭,两天前就一直吃包子,1块钱仨。
他支支吾吾,老大明白,就说了一句,救急不救穷,给了他十块钱,起码能坐车回去。
后来我知道这事儿,问老大为什么跟打发要饭的一样只给了10块。
老大还是那句话,救急不救穷,我给他工作了。
接着D去了房产中介卖房子,怪得离谱,三个月没卖出一套房,租客也没有,所以只能拿到基本的几百块钱。
那会儿他有个女朋友,在网上认识的,湖北人,比他大好几岁。
他住地下室,她就跟着住地下室。
老大看不下去了,说不能让人姑娘跟你受罪。
于是把自己在崇文门几套豪宅之中的一套借给了他,直到姑娘离开北京,他俩都住那儿。
那会儿我已经来了香港,W在北京上班,于是我就成了京港爱情线的女主角。
09年的秋天,我到崇文门,参加老大家的聚会,D工作的房产中介正好就在新世界百货的旁边,我看到他穿着上学时穿的棉外套,在门口抽烟,整个人老了许多,连手都是。
我说,怎么没原来那么帅了。
老大说,生活啊。
10年的夏天,八一建军节,我和w,老大和女朋友,孙思雨和时任男友去瑞士公寓看雷子乐的话剧,主演之一就是我的另一个大学同学王浩。
散场之后,我们跟着老大一起去吃了宵夜。
席间无外乎就是谈谈谁在演戏谁在卖保险谁挺可惜的。
忽然老大说,今天D当爸了!
我们雀跃,吵着要给他道喜,电话接通,D在那头开心极了,说谢谢谢谢,人在湖北,回来再聚。
那晚之后我以为这是他人生的转机。
今年夏天,我和w在青岛,接到老大的电话,说要陪着D去湖北,说他一年都没看到过孩子,到现在不知道孩子到底是不是他的,那女的跑了,现在好不容易找着了,他得陪着D,不然就有危险。
我惊,命运曲折也不带这么玩儿的。
后来这事就算解决了,孩子到最后也不知道是不是D的,D离开了北京,去了上海,和另外一个同学一起,接着卖房,据说,业绩稍微好了一点,但养活自己还是够呛,毕竟是上海。
故事讲到这儿我已经用了好多的“后来,再然后,再后来”,没办法,用一个后来根本讲不完。
说回北京乐与路,有人说这电影是映射摇滚梦想的,一般人看不懂就说是烂片。
我不知道,我不懂得摇滚,但不排斥这种愤怒和梦想。
片子里的平路坚持老爷们儿的梦想,生活里的D已经没有梦想。
你们都说为什么他不去他妈的奋斗一下,我也想问,但我不忍心,我想他的苦衷,我们谁也不懂。
平路死的时候把卡带给卡车司机,让他听,下一首。
然后在歌声中他心满意足地死了,导演替他做了主,给了他最好的结局。
那歌唱出来的时候我掉了几滴眼泪,那曲调想学,学不上来。
但他是这么唱的: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染尘埃。
影片里。
看到了秋天的虫子。
看到了挂盒。
“狠”不是北京搖滾的特色。
北京搖滾的特色是“窮”。
那香港搖滾的特色是“富”?
香港沒有搖滾。
在我看來。
對于搖滾的題材隻適合拍記錄片。
甚至記錄片也不能展示完全真實的東西。
他們的生活狀態。
他們的內心掙扎。
還記得《后革命時代》里內兩個長得很乾淨的男孩儿。
“我們不是傻朋克我們要錢!!!
”秋天的虫子簽約嚎叫后染回了黑髮。
“紅了的樂隊都是外表叛逆,裏麵聽話”這樣的潜規則讓人心寒。
但這樣的讲述形式,只屬于電影。
顯得作作。
搖滾樂手的生活是無法用電影描述的。
就像大家都唏噓kurt cobain的死。
親愛的kurt是否也曾愛慕虛榮。
之後矯情的《最後的日子》能說明甚麽。
電影濃縮之後的東西多少會失真。
平路經過別人的拒絕后會拿著自己“下一首歌最好”的磁帶開上鐵驢奔向死亡。
還是由于李魁的再次失踪看到了自己的懦弱与宿命。
我不相信真正的搖滾樂手會捨弃理想奔向自由。
因爲他們真正的自由早已与理想捆綁在一起。
滲入血液里。
“男子汉大丈夫不挣窝囊钱不喝跌份酒不抱小骚货。
”應當是這樣的氣節。
说句题外话,耿乐把一个拧巴的摇滚青年诠释的很好。
回归正题,这片子放到今天已经20年了,那个年代的摇滚精神不是今天能理解的。
80后伪文艺青年一个,也从高中开始听枪花、绿日、林肯、唐朝、痛仰,还翻墙翘课去听痛痒的现场。
摇滚真的好听,可是有件事我从那时候就不明白,为啥摇滚一定要低俗呢。
穿皮衣留长发大花臂,帅气,但是你为啥要张嘴闭嘴脏话连篇,一言不合碎瓶子打群架?
搞艺术就要没礼貌没教养吗,摇滚真的不背这个锅。
摇滚应该是因为热爱而生,歌颂生命的顽强不屈,至死方休的精神。
太多人打着音乐的幌子玩儿女人,飞叶子,砸场子。
更可怕的是这样的行为相当有吸引力,当年一大票未成年人被这种生活方式迷得七荤八素,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青春是张扬的,理想是不羁的,但是不能低俗丑恶。
很多乐队写的音乐真是好听到死,但是你让我拿他当偶像,回见了您内。
1.耿乐的野有点贾宏声的味道,尤其最后骑摩托的镜头真的幻视,都是那么不管不顾、野性难驯,绝望地奔向死亡,气势完全压过了吴彦祖(抱歉阿祖我还是喜欢你的,但是这部里你的剧情还是稍微有点平啦)2.舒淇的衣服其实现在仍然在流行,正宗千禧味,最喜欢在地铁口卖打口CD和最后把被踩的魔豆轻轻放进花盆里的戏,人物形象丰满了好多,而不只是一个艳舞女郎。
3.喝红酒加糖,是不是在讽刺当时的内地人暴发户很土不懂酒糟践东西(?
,因为红酒本身单宁有点苦涩的,不懂的人受不了苦涩感就会加糖,但这样就有点破坏红酒本身的风味和口感。
Michael老爸岂会不懂,但还是赔笑着喝下,都是为了自己惹事的儿子。
4.几句印象深刻的台词:北京摇滚乐队的特色是什么?
是穷。
能红起来的乐队,都是外面反叛、里面听话的。
我知道自杀的方法有一百种,其中一种就是嫁给唱摇滚的,保证死得痛快,又痛又快。
这只是一部电影,不是摇滚纪录片。
我们没必要对他描绘的东西真实与否,是不是烂俗计较太多。
看这片的时候我刚接触摇滚。
至少对于菜鸟的我,他还是给我带来不少冲击。
有人说他就是架在摇滚上的三角恋故事,我不在意,或许导演他的确只是想用摇滚的形式来演绎一段感情,这又有什么不妥?
我通常不会带着某种既定的情感去看电影,因为那样看完之后,你可能得到了满足,也可能失望很久。
我喜欢带着空白去看,看到什么就是什么,想到什么就是什么。
每个导演都带着自己的想法去拍,但并不一定都有那个能拍出自己想法的功力来。
你如果带着同样的想法去看,岂不真的失望之极?
我看乐与路的时候就是简单的看,看到了很多跟我接触的不一样的东西,我觉得值了,那就值了。
看这个片子的时候想到了最近读过的《我们的乐队也可以成为你的生活》,顺便提一下,这也是我目前读过的对乐队生活描述地最完整的一本书,通过这本书可以更近距离地了解乐队是如何运作的。
在片中,耿乐的乐队四处走穴,也正是书中描写的美国独立乐队的日常,比如黑旗、民兵、未成年威胁等乐队基本上每天过得都是一种“在路上”的生活,靠着仅有的一辆破车穿梭于演出场所之间,常常入不敷出,衣不遮体,食不果腹。
黑旗的主唱吉恩靠父母救济,乐队成员们有时要在垃圾箱里翻找食物,晚上没钱住旅馆,要不睡在车上,要不就睡在朋友家里。
虽然物质生活极其有限,但精神生活异常富足。
虽然摇滚乐和自律似乎扯不上什么关系,但真的有很多乐队在这样的环境下依然维持高强度的排练,有的乐队长时间维持着一周六天、每天八小时的排练节奏。
更有甚者,未成年威胁发展出了一套称为"Straight Edge"(直刃)的哲学,宣扬远离乱搞、毒品和酒精,保持头脑清醒,简直一副当代清教徒的做派;弗格齐则更进一步,多年来坚持把演出票控制在5美元,并且允许全年龄阶段的人群入场。
他们积极回复歌迷的信件、为边缘人群捐款、帮助其他独立乐队获得演出机会......对内像梭罗一样克制简约,对外则像佛祖一样普渡众生。
这样的乐队无疑是令人肃然起敬的,在我看来,这是真正的摇滚精神。
在那个时代,北京有好多乐队在树村待过,根据我看过的片段,生活环境也很糟糕,我很好奇他们在那里的创作状态。
故事发展到三分之二的时候,耿乐和唱片公司签约了,导演把这个行为塑造成向商业妥协的无奈之举,这让我有些困惑。
难道他们不能自己成立个厂牌发行自己的唱片吗?
难道摇滚乐和商业化就这么势不两立吗?
SST、Touch and Go、Sub Pop等等独立厂牌都是乐队成立的且运营良好。
摇滚乐和商业化并不是一个对立的关系,在更大的平台上可以获得更多的推广、更稳定的演出安排、更精良的制作以及更高的收入,这对乐队来说是有相当大的好处的。
我觉得很多人把商业视为洪水猛兽一般多少有些臆想的成分,难道独立运营、自给自足不是另一种商业模式吗?
最重要的还是自己,你的信念是否足够坚定、目标是否足够清晰、能否维护好自己的底线,不然任何风浪都可以把你掀倒。
事实证明,当你的作品足够好的时候,是完全有底气和公司协商合同的,音速青年加入大厂牌后依然可以保持创作的自由度就是个正面例子。
但这样比较似乎不太公平,毕竟两国国情不同,我只想说对待商业可以采取不那么极端的态度。
影片结尾,耿乐驾驶着摩托车出了车祸,一头飘逸的长发停止了摆动。
这个情节明显是向张炬致敬的,虽然很煽情,但也很莫名其妙。
签约了也不用这么想不开,这种寻死的行为给人一种媚俗的感觉。
实际上这片子后半段都挺不符合逻辑的,关键是没逻辑还不浪漫,这就有点尴尬了😅 吴宇森的电影里打不完的子弹也能让人哭得稀里哗啦的,我就举个例子,嗯。
最后,据说北京摇滚圈儿因为“辱摇”集体抵制这部影片,因此影片展示的真实性到底有几分就不得而知了,至少我的观感是导演做到了真诚(虽然有些矫情),也透露出了对大陆独立摇滚乐队欣赏和肯定的态度。
至于提到北京摇滚乐的特色是穷,我只能说如果有人被这句话刺痛的话,还是听点别的吧。
《北京乐与路》:为什么我突然落泪了——《北京乐与路》中的镜头组成、摇滚音乐或其它 (文:火神纪) 原谅我太喜欢这些画面,以至于无法舍弃其中的任何一张。
颓废,张扬,凌乱,或者死寂。
摇滚音乐是什么;摇滚音乐是一种安逸的死。
没有人知道,没有人听说过这样的落寞,可是这并没有什么关系;我思,我歌,故我在。
别人的看法跟我似乎没有任何关系。
我想我的;我写我的;我唱我的;我做我的。
这便够了。
我们的存在只是为了告诉这个世界,我们活着。
至少我们还在挣扎着艰苦的活着。
我们有我们自己的声音,我们自己的思索,我们自己的呐喊和疲惫。
摇滚音乐人。
长发,染得乱七八糟;香烟,酒精,大麻,性。
大大咧咧,不修边幅,暴躁,易怒。
杨颖的台词颇有点意思:自杀的一种方法就是嫁给做摇滚的人,一定死得痛快;又痛又快。
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莫大的差异让他们郁闷得近乎残暴。
尤其是当他们面对自己所深爱的人时,他们无须再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掩饰别的任何东西,由爱及怒由此而生。
这部电影被赋予了太多的东西,在我眼里摇滚成了一个最美好而最不切实际的梦。
画面里的描绘婉转而直白。
悲凉,当我看到的时候这种感觉如此强烈。
三四组镜头的剪接,类似文本里的排比;华丽而有序。
可是要驾驭这样的东西并不容易,弄不好会被误以为是伪蒙太奇的意识流。
不过还好,这方面在这部电影非常清晰而且恰到好处。
比如关于摇滚音乐的演出;电影里曰为“走穴”。
这边是稀疏的客人和一张门票一块五毛钱的打折;那边是恶俗的《纤夫的爱》和杂耍表演,可是挡不住这边几个误以为走错门的人不停地诅骂、砸场以及那边的人山人海和热气沸腾的喧哗。
摇滚是什么?
摇滚是反叛、永不妥协和永远自我的中心世界。
所以,纵然被人砸场也依旧进行自己所追求的那种表演。
我们可以忍受他们的侧目、白眼和讽刺式的讪笑;因为我们有我们的梦想,而他们永远不会明白。
而吴启彦和父亲的对话正是这两种东西的最大冲突之处。
在吴启彦看来,音乐是艺术,在我写不出音乐的时候,我不可能会违背自我为讨生计而写那种恶俗的东西;在他父亲看来,这仅仅只是一种交易,别人给你出唱片,给你钱,有人愿意买你写的东西,那就随手写一些给他们不就得了。
这样的冲突永远不会完结。
还有平路死之前的那一段,由四组镜头完美地组成了一段戏:平路疯狂的飙车,杨颖狂乱的寻觅,吴启彦看似公正的审判和李逵无奈的逃亡。
这一段是这部电影最让我感动的一段。
我始终认为,这一段包含了太多太多的东西。
平路的疯狂是失意,飙车是一种精神世界的解脱,所以他在开车的时候会疯狂地喊着:谁敢比我更快。
杨颖的狂乱是担忧,而寻找是担忧的唯一出路,她的眼神非常的迷乱,因为自己所承诺的那个男人,那个疯狂的男人消失了。
那是一种皈依般的虔诚。
而吴启彦的审判是自我的面对,他一直在做的梦是因为自己狂怒时失手伤人,梦在这里是一种潜意识的释放,其实他一直没有办法面对自己所犯的过错,所以他每次梦醒来总会气喘如牛。
而今他解脱了,类似一种自我地升华了。
而李逵的逃亡更多的是一种无奈。
这部电影里的李逵是一个很重要的角色,我一直这样认为。
他代表的是平路的妥协以及温柔,纵然他只是平路所养的一条“傻头傻脑”的狗而已。
然而李逵代表的更多似乎是这群人,不管是平路,杨颖或者吴启彦。
他们一样傻头傻脑地活着,一样无奈地活着。
这个世界本来就充满着杀戮,只是李逵所面对的是饱腹的杀戮而他们所面对更多的是精神世界的杀戮。
当然,在物质生活上他们也同样无奈而疲惫。
这四组镜头被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所释放出来的视觉张力是很有杀伤力的,我在看这一段电影的时候突然落泪。
平路的死,杨颖的绝望,吴启彦的宣判和李逵倒地时黑色的镜头。
那时候我突然感觉到一种幸福,一种自我的幸福。
一个玩摇滚的人最终死在自己的音乐里,那是一种莫大的幸福。
纵然他们在不停地拼杀,不停地逃亡,可是最终这样的结局让我庆幸,因为我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总在祈盼他们会幸福地活着。
我第一次看张婉婷的电影,惊艳得不知所以。
这部电影有着一种独特的细腻,也许是因为看惯了男性导演的电影,而会突然迷恋上女性导演的电影。
当然,这部电影本身有着非常丰富的镜头技巧组成,这是这部电影除了音乐之外最吸引我的地方。
比如很多地方一种摇晃的镜头,这一点很容易让人想起法国电影《无法撤消》里的那些寻觅的特写,我记得看那些特写镜头的时候我感觉到一种晕眩的感觉,这部电影倒恰到好处。
这样的镜头描绘带给我一种支离破碎,很彷徨迷惘的感觉。
这样的镜头用一种锐化过的颜色,看起来饱满而温馨。
还有用主角的视角镜头。
比如杨颖起床时漂移的目光来描绘环境:角落里《我爱摇滚乐》杂志封面上雷锋满脸的无奈,凌乱的房间、窗前柔软的阳光和醉酒未醒的男人,一种疲惫而且杂乱无章夹带着那种毫无规律的生活苍白而空虚的感觉从画面上传达出来。
比如杨颖被抓进看守所时拿下隐形眼镜时的视角:利用镜头焦距的改变制造出一个渐渐模糊的世界和同样被关看起来像是成堆的人群,我看的时候有种很晕炫很凄迷的感觉,这样的眼睛看到的世界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呢;这时候再用了一个近镜高清晰的特写杨颖的脸庞,我突然想,这是不是想告诉我们这是一个主观得接近有点自闭的女人。
这样的镜头非常便于对环境的描写和人物的塑造,干净利落而且可以很简洁地告诉我们导演想告诉我们的那一切。
另外还有一种跳帧镜头,这应该是剪接出来的效果。
跳动的画面,连续而不连续。
这样的镜头尤其适合描绘那些狂欢的人群,制造出一种很紧凑又很突兀的感觉。
也适合描绘一些紧张的场面。
另外还有高吊的俯瞰镜头。
描绘平路和父亲两个人擦肩而过,一个开着火车一个坐着汽车,镜头从近镜渐渐升高,大视角的描绘。
东来西往,似乎永远没有办法沟通。
当然这里是导演特意制造出来的错觉,后面在火车站的父子相遇,那一段才是戏肉,也是同样的镜头组成,只是一个靠拢一个远去。
这里面更多的是一种落寞。
我最不喜欢的是这部电影里的那几段独白。
也许只是为了表达某些我看不懂的东西,或者仅仅只是为了更好地说明一些题外的东西。
可是在我看来有点画蛇添足的感觉。
隐忍,是隐忍。
电影有时候跟诗歌一样需要隐忍,需要一种不那么直白的表述。
而电影的其它部分其实已经很明白地说明了所有的东西,为什么要加这几段呢。
也许只是因为太迫切地想说明白什么反而让人产生一种抵制的情绪,很多东西让我们自己去玩味不是更好么。
说回这部电影重中之重的配乐部分吧。
崔健、郑钧、秦勇、秋野、张楚、何勇、戴秦、吴彤、汪峰、张浅潜、子曰、黑豹、唐朝、瘦人、轮回、木马、扭转的机器、夜叉、舌头……这样的一份名单会让所有喜欢摇滚音乐的人们为之而疯狂。
这部电影的光亮不再是台前的那些演员了,而是这些我们很熟悉的摇滚音乐人。
最初本来是想写汪峰的《回忆之前忘记之后》的乐评的,后来辗转找到这部电影,我才发现,原来我以前想写的那首歌,其实不仅仅只是一首歌,而是一部电影。
所有跟北京相关的电影似乎永远离不开鸽子和自行车,似乎北京除了满天飞翔的鸽子和满世界凌乱的人们骑着自行车飞奔而去之外就再没有其它。
地面上是大队的自行车,一大群鸽子在灰沉沉的天空里飞过,带着一种厚重的味道,这部电影就这样打开了序幕。
似乎所有和北京相关的电影都会有这样的一种声音,鸽群飞翔时的那种呼呼呼的声音。
最早的关于这种声音的记忆是在很小时候看电视剧集《末代皇帝》那种糜烂的味道,后来是《十七岁的单车》。
我非常固执、武断而且不客观地认定这是北京特有的声音,我喜欢这种声音。
跟北京的摇滚音乐一样动听而让我迷恋。
如天籁般动听。
第一首进入我们的耳朵里的是子曰乐队的《磁器》。
酒吧,平路的乐队表演和疯狂的群众。
这也许是带着我们入戏的一首歌。
摇滚,标准的摇滚。
愤世嫉俗的歌词和喧嚣的配乐,歇斯底里的表演风格,半带说唱半带咆哮的唱腔。
而这种狂躁之后加一段轻柔的音乐,打架斗殴听起来很温馨。
也许是因为声音制造出来的反差效果吧。
子曰乐队的《光的深处》,阴暗的房间里和窗户依稀的阳光,汗流满身地嘶吼。
唐朝乐队的《国际歌》,豪迈而爽朗。
我记得第一次听到这首歌的时候是在香港的红墈的那场摇滚之乐的VCD里面,摇滚的合唱和摇滚进行曲。
子曰乐队的《乖乖的》,台下不满的观众和旁边电视里的太极拳,还有上台愤怒的观众。
现实和精神世界的冲突。
第二次《光的深处》,一个失望的父亲和砸场的人们,父亲特写的背影很落寞。
而改编的《月亮代表我的心》是一种救场如救火无奈轻装上阵,杨颖的表演带着一点情色味道永远比平路愤世嫉俗的摇滚更受欢迎。
几个依稀可以辨认出来是汪峰《回忆之前忘记之后》的音符之后带起的争吵声和温情地漫步,黑暗漫延和光亮的渴望。
子曰乐队《乖乖的》伴随着平路的失意和杨颖与吴启彦狂奔之后气喘吁吁的散步和聊天。
最强的效果是气氛上的反差。
而《乖乖的》的歌名带着一种灰色的寓意,所谓的摇滚反判,永远只是包装。
外面反判而里面听话的乐队才是被捧得红的乐队,也许这是真的,摇滚精神也一样需要面包来支撑,所以真正的反判并不受人欢迎。
乖乖的,《乖乖的》;先填饱了肚皮再来玩摇滚吧。
而平路带着的那种不肯妥协的真正的摇滚精神只能被注定被拒在唱片公司的门外。
这首歌在这里更多的是灰色的寓意和批判。
鲍家街四十三号的《晚安北京》的前奏配乐,没有唱词。
平路在唱片公司撞板之后疯狂的发泄,抱着一个女子疯狂地做爱。
吉他和贝子的声音异常地刺耳。
汪峰《回忆之前忘记之后》的音乐部分。
很轻柔,很温暖。
配合慢镜的特写,那天下午的阳光看起来异常的暧昧。
第一次牵手的还没有开始就颓败的爱情被另一个男人的失意彻底地扼杀了。
带着一种暖黄色的镜头看起来很伤感。
而上面说到的那个平路之死的四组镜头的完美组合基本上是《晚安北京》的MTV诠释。
汪峰落魄的音域和感性而颓废的歌词,“睡去”和死去的寓意,“国产压路机的声音”和“破碎的轮胎”是平路的飙车和车祸。
而音乐结束时平路苍白的脸庞和蹒跚的步伐,还有吴启彦的宣判和李逵的倒地,再响起来的是子曰的《你也来了》。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所以我说/你说/他说/佛说/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这样的唱腔和平路平静的脸庞。
很悲情,我是在听到这首歌时落泪,禅意的引用是不是意味着一种轮回。
平路近似于哀求的声音煸情得恰到好处。
纸吉他的焚烧是梦的焚烧,李逵逃出生天之后狂奔到主人的坟前和杨颖失声的痛哭那一段估计也赚了不少泪水,不过带给我的感动远远没有平路倒地的那个镜头,因为这一段的煸情味道过于明显,反而没有前面那一段来得自然而顺畅,而且声入境中,不由得悲由中来。
完整的一段《晚安北京》,在平路的追悼会上,听起来也没有前面两次在这部电影里听到这首歌时那么震撼。
最后作为主题歌的《回忆之前忘记之后》和那些欢乐时光的特写镜头,很悲情。
这首歌并不像这部电影的主题而更像是总结。
梦中的梦和繁星的碎片,摇滚的梦永远没有结束。
而记忆很深刻的除了平路之死之外还有那个墨西歌跳豆,豆里的虫子终究会破茧而出,杨颖的放生带着一种生命的延续寓意深远。
这一段和李逵的逃出生天似乎带着同样深沉的寓意让人感动。
生,生的不停延续;这才有了梦的衍生和存在。
而梦,只是为了让我们生的这个世界变得更美。
写到这里我也终于明白了我为什么落泪。
因为曾经,我曾经有过的类似的梦想,我曾经幻想过的我将在自己的诗里死去。
很多人认为这只是一种悲悯情结的矫情。
我不否认。
可是,在我看来,这样的死是最美的一种死法。
因为生存,因为梦想。
在最美的梦想里死去是最安逸的死法。
摇滚成了一个代表的典型事物,说到底,这部电影想要表述的依旧是生存和梦想。
2006-06-14;丙戌年五月十九。
附注:电影资料扩展链接。
■片名:北京乐与路 ■译名:Beijing Rocks ■IMDB:0312412 ■导演:张婉婷 ■编剧:罗启锐 ■类型:歌舞/ 剧情 ■上映:2001年10月25日/香港 ■演员:耿乐、吴耀汉、舒淇、吴彦祖、俞飞鸿 ■片长:110 min ■地区:中国/香港 ■语言:粤语/普通话 ■色彩:彩色 ■级别:Argentina:13/Hong Kong:IIB
不再有《秋天的童话》中令人心旷神怡的无剪辑效果和行云流水般的运镜、不再有《宋家皇朝》里史诗般的厚重笔触,张婉婷,这个比女强人许鞍华更具女性特征的香港导演,一改往时作品中所流露的女性细腻,告别唯美和精致,毫不犹豫地举起DV,记录青春的沸腾、记录时代的喧嚣,于是《北京乐与路》中的一切都变得粗糙而真实。
灰色天空下的鸽子、楼群,多元混杂的人流车流、三轮车、糖葫芦、华灯和霓虹、路边的剃头摊、风筝老头、秧歌老太、集贸市场、大小胡同,五花八门的符号堆砌之后,观众看到了一个清晰而平民化的北京。
镜头一转,导演告诉我们眼前的一切都是出租车里的香港青年麦克.吴手持DV纪录的。
杨颖:“我整天笑吗?
”麦克.吴:“嗯。
”杨颖:“傻乐吧,其实我挺绝望的。
”麦克.吴:“绝望的是我。
”杨颖:“好吧,那基本上呢,我们两个都是绝望的。
都绝望才要傻乐呀!
哈哈哈哈。
”麦克.吴:“哈哈哈哈”大家陷入了一种绝望,没有什么比看不到自己的前途更令人绝望了。
在这个城市里,每个人都在奋斗着,有人留下来,有人离开……有人成功,有人失败。
突然我又想起你的脸突然我又想起你当天的叮咛明明灭灭星光的夜里恍恍惚惚我又看见你的脸 点点滴滴往日的眷恋寻寻觅觅又再回到我的身边苦苦安顿抚平的回忆骤然散落一如繁星的碎片 曾在寒夜中偷偷的会面攀越银河远岸 你在月牙旁轻颦浅笑你伴我渡过星尘 沉醉晚风中我不愿回头不舍不弃不忘 忘不掉 一见一回心底一阵痛故人故事故情只落得一场空回忆之前茫茫如梦醒忘记之后方知梦中还有梦 曾在寒夜中星空间徘徊走至银河无路 你在断云旁轻轻告慰你替我拭去星尘 浮沉寒风中我心乱如麻一脚踏空坠落 回忆中 突然我又想起你的脸突然我又想起你当天的叮咛
张婉婷这么喜欢舒淇啊,呵呵。
dvd里提供了片子的另外一个结局:吴彦祖和舒淇在酒吧分开以后,在回香港的(国航)飞机上,吴彦祖拿出DV看他在大陆拍下的片段,其中。
在三里屯他第一次看见歌舞团的小彩车的镜头里,吴彦祖无意中发现了耿乐和一个女孩的身影(女孩就是片子开始和耿乐一起喝过啤酒的那个女主场)。
吴彦祖将片段倒回,带上耳机,dv里传出耿乐和那个女孩的对话,大意是女孩催耿乐和舒淇分手,被耿乐拒绝了,女孩愤怒的一边骂一边质问耿乐,你们天天又巢又骂,有什么分不开的,耿乐回答说他也不知道为什么就是分不开……吴彦祖随后把这一段从dv上抹去……镜头一转,吴彦祖和舒淇在沙发上的激情戏……(看背景像吴在香港的房子)……最后荧幕上出现一行字:有人说过,真正的爱情背后没有秘密。
紧接着又出现一行字:那这个人既不懂爱情,也不懂秘密。
边缘的生活方式能支撑灵魂多久
一颗星是给子曰的。我觉得这片子怎么拍的好像是城里人下乡看新鲜体验生活一样,直接把摇滚让农民了。烂
人们常常会赞赏某种自身缺失的东西,可是之后又能怎么办呢,只能缅怀,而不是拥抱他,保护他,珍藏他。这种念想已经成为了一种第三者的介质,你是可以逆行而上的。可懒惰的我们选择停留在原地
故意制造杯具很不厚道,没必要把吸毒、戏果、自杀这些事情全部集中在一个典型身上,有多少人会因为第一次被唱片公司拒掉就故意找死?爱情故事也狗血,还搞富二代拼爹这种情节,想喜欢都难。另,晚安北京 还真是悲伤的歌。
《燕尾蝶》的虚幻让我感到真实,这个的真实让我感到虚幻。舒淇和吴的镜头根本就像是乱入。悲伤不是一定要用眼泪来表达,伟大不是一定要用死亡来圆满。这边身体在出轨,那边心灵在出轨。张婉婷的恋爱观为何如此不伦……耐着性子看完的,如果不是因为那远去的绿皮火车一定只给一星。
用小文艺情怀拍摇滚,于是就成了这副样子。虽然说是想拍关于北京的所谓边缘人生,却还是一个爱情故事,尤其最后那句话。
星星是给舒淇的,委屈她了。
高中时候看的了 金属打扮唱子曰。。。
看上去非常脑残 导演应该不懂到底怎么回事
吴彦祖开头那段自述真可爱
再看真没什么了,圈子太烂,音乐片不说音乐哪行
还青春的时候看过,很喜欢。如果现在再看,肯定不会再有当时的心情。
我可太他妈喜欢这部片子了(忍不住跟着片子骂脏话了),这部片是纪录片吧,曾经的北京摇滚太真实了,耿乐演得很让我动容,最后死的也非常理想自我,吴彦祖和舒淇又帅又美,小清新心动。里面的bgm味道特别对,劲劲的很冲又很有意思,北京摇滚是在愤怒和逆境中发展的,没有这些就没有摇滚乐,可有这些却无法让摇滚登上大众舞台。
我不懂摇滚,我不懂摇滚的真谛和意义,我只知道,对于自己所坚持的东西,要坚定要努力,不能放弃。
舒淇一嘴WW腔...
看得想吐,除了歌是原味,其他都是垃圾
嫁给你吧,又痛又快
7分,拍得是真不咋地,故事段落间非常断裂,处理得很不流畅,镜头也缺乏设计感,不知道为什么。但是三个演员实在是太太太青春了,所以实在不忍心扣分。耿乐真是很有那个劲儿,虽然在舞台上唱二手玫瑰还是有点违和,后半部分让人心疼,看到老父亲眼泪都下来了;一直不怎么喜欢吴彦祖,在这个片子里也演得跟角色设定很贴切,舒服养眼;舒淇不用说,穿那么土依然很可爱,跳舞萌死了。北京的风很大,秋很美,那时候的电影透露出一种独特的光影质感,后来不知道是设备换了还是大家的审美变了,反正那种质感就没有了,因而让人怀旧。很多有趣的段落,现在看来依然可以会心一笑,也是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吧。#补遗#
把中国摇滚现场拍成什么逼样了都 傻逼
摇滚青年,没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