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 & U"Composed by Ryan LesliePerformed by Cassie Ventura (as Cassie)"Life's A Bitch"Performed by Nas"Your House"Performed by Steel PulseWritten by Alphonso Martin"Juice (Know The Ledge)"Performed by Eric B. & Rakim"Down 4 U"Performed by Ja Rule"Baby Girl"Performed by WileyWritten by R Cowie"Show Me Love (Stonebridge Club Mix)"Performed by Robin SWritten by Allen George / Fred McFarlane"Broadway Jungle"Performed by Toots & The MaytalsWritten by Toots Hibbert (as Frederic "Toots" Hibbert)"Cool Down The Pace"Performed by Gregory IsaacsWritten by Gregory Isaacs / Sylvester Weise"Get Up Offa That Thing"Performed by James BrownWritten by Deanna Brown / Deidra Jenkins / Yamma Brown"California Dreamin'"Performed by Bobby WomackWritten by Michelle Gilliam / John Phillips"Don't Sweat The Technique"Performed by Eric B. & Rakim"Jah Rule"Performed by Rhythm & Sound with Paul St. Hilaire"Just to get a rep"Performed by Gang StarrWritten by Keith Elam / Chris Martin"In The Fading Light"Performed by New DeviceWritten by Philip Kinman / Robert Wybrow / Daniel Leigh"Ride It"Performed by Jay SeanWritten by Jay Sean / Alan Sampson"Original Nuttah"Performed by UK Apachi & Shy FXWritten by Andre Williams / Abdul Wahab Lafta / Johnson Ettienne / Winston Riley"Bleeding Love"Written by Jesse McCartney / Ryan Tedder小女孩最后录像哼唱的歌曲
看电影杂志MS多次介绍这个女导演,的确是挺NB。
多的也不说了,这种成长型青春片真是一个赛一个厉害,年年有佳片!
不过更令我惊讶的是这些小演员,哪儿找来的。。。。
想当初Ellen Page在Hard Candy里那无比嚣张的演技 就够让我咋舌了!
还好她在Juno里收了收。
还有更古老的,以前看到过个What Alice Found, 是个手摇摄像机拍的公路片,里面个迷迷糊糊的傻丫头,也是被塑造地栩栩如生。
这片子里的90后 乃至00后大有长江后浪推前浪之势。
女主角15岁,一脸的深刻,叛逆,怀春,迷茫,恐惧,嫉妒等等,简直是负面情绪的脸谱,然而却又表现的如此自然。
还有她那个00后妹妹,这小崽子张口闭口的Bitch,整天嘟嘟囔囔,但最后一个镜头,I Hate You 然后那一抱,这唯一煽情的一幕,却让人心也碎了,看那个小丫头后面蹦蹦跳跳地追着车,让姐姐给她短信,心里不由地念叨,这个小姑娘也是前途未卜,跟着个混账老妈以后不知道怎么办呢!
有点我不明白的是,如果要拍的克制,拍的冷静,拍的节奏顺畅,难道里面的人就一定要一个个都是Poker Face么?
英国的贫民家庭难道就一定要整天满嘴脏话,醉生梦死么。
我也不认为这个女孩通过这个夏天是种成长,这就是青春类影片最喜欢扣的帽子。
至少,我身边的90后,远比影片里的叛逆女来得成熟多了,这种来路不明的男人,用脚趾想也肯定是结了婚的。
幼稚的女人到了60岁也不会成熟,而成熟的女人往往在10岁前已经看得明白,成长是件很复杂的事,叛逆女孩不一定因为这个事情就成长了,这只是影响她人生的一次经历而已--因为她毕竟还是离开了家,去了威尔士
我是在看了最新的简爱之后,迷上了里面的罗切斯特,然后去找这个演员演的别的片子,偶然才发现这个片子的。
感谢简爱,让我认识法斯班德大叔。
感谢大叔, 让我看到这部电影。
这确实是我看过的最好的coming-of-age的片子,没有之一。
很多人将这部片子和An Education相比,都是英国人在同一年拍的coming-of-age, 大多数人都觉得这部要更好。
我非常赞同。
An Education的故事还是蒙在柔光镜下的,端着的,美的,把小女孩推到镜头前,演那种其实不谙世事但又偏偏自以为是的小小矜持,和泛进眼眶、最终又默默咽下的眼泪。
Fish Tank讲的则完全是另外一种故事,凌厉、现实、全无甘美的生活。
一个伦敦郊外工业区的破乱公寓里的15岁女孩,酗酒的单亲母亲,不知道是否满了10岁但已开始抽烟喝酒满嘴脏话的妹妹。
这个姑娘的生活里,几乎没有什么美好的事情,更不谈什么宏大的理想,甚至一个柔软的角落。
而她俨然就出落为生活为她预想的那样,辍学、酒精、言语与身体的暴力, 在尘土飞扬的马路上漫无目的地寻找。
没有人对她会有洛莉塔的错觉和怜惜,虽然她只不过是洛莉塔的年龄。
在遇到大叔以前,她的生活里似乎没有任何正面的力量,没有一个人对她曾和颜悦色,曾有过温暖的肯定。
大叔是她娘酗酒party上的hookup,是个气质温暖放松的好看男人,随随便便地,赤着膊地来厨房倒茶喝,看到她随着音乐跳嘻哈,笑眯眯地夸她跳的好。
少女看他的眼神很复杂,是警觉、叛逆、和犹疑的混合,为了知道他是谁,偷看他的钱包,还顺手摸了几张零钱。
再看他的眼神,更加复杂,因为那里面开始有了依恋。
每个人都是有心的,哪怕是十岁就开始酗酒和满口粗话的问题少女,只是她的心从来没有被人关照过,甚至未被她自己关照过。
得到一点温暖,她自己也由此看到了心里的一角柔软。
因为有了这一点柔软,她粗黑的眼线下的目光,开始有了一点期盼和雀跃。
无论内心的那点细腻如何被放大,生活依然还是落花流水随心所欲地按照自己的逻辑发展下去。
大叔并不是个坏人,所做的一切也并不是蓄意的圈套。
成长的故事其实并无新意,一个女孩的成长,总是要和成为女人拉上关系。
大叔悔了,大叔走了,大叔消失了。
少女是个无畏的年纪,她顺着城市尘土飞扬的道路,走了很远,找到大叔郊外的住所,才发现他和他的妻女。
他的女儿,穿着公主纱裙,在她的眼前快乐地滑来滑去。
那一刹那的强烈感觉(愤怒?
),让她差点把这个小公主扔进河里溺死。
好在生活的残酷是不动声色而非声色俱厉的,什么灾难性的事情也没有发生。
她重新回到自己的生活,这段成长的故事就这么结束了,她似乎只用了一场短暂的嚎哭,就结束了转瞬即逝的希望和悲伤。
这个演员是本色出演的,她在该片在嘎纳拿到大奖之后无法出席颁奖礼,因为当时16岁的她已经怀上了男友的孩子。
她果然没有试图逃脱自己的命运,这或许是一种勇敢。
演大叔的fassbender,其实差不多也是本色出演。
他有种温暖的举重若轻的气质,他的身上没有阴影和陈年的伤痕,没有向年轻人贩卖的深沉,但谁知道他是否愿为生活扛起所有他应该扛起的负担。
没有谁是坏人,因为每个人都只在对方的生命里扮演了一个某个角度的角色。
谁又何尝知道谁的真相。
在一刹那眩目和醉心的温暖光芒里,谁又在乎谁的全部是怎样。
大叔和萝莉之间,谈什么爱情呢,成长与爱情无关,甚至与性觉醒无关,那只不过是一场希望和失望的交换,然后在尘埃落回原处的时候,令那个年轻的人对生活中绝望之平静(quiet desperation)有点新的感触,能在未来的日子里,更加平稳地节制地交出自己的希望,再平静地接受失望和随之而来的改变。
说白了,是一场教与学的关系,感情和肉体上的纠葛,都只是副产品。
人的一生中,能全面了解和拥有的人,不超过寥寥几个,这样的重量,不是一段成长的时光能承载的。
爱情并不是必然发生的,而每个人的生命里,都需要依恋、温情和肯定,成长之前,对这些的要求只会异常强烈。
那些给予这些的人又怎能命定是谁,他可能只是个友好的过客,而你或许从来没有机会真正认识他,而他也同样如此。
我喜欢这部片子,是因为它有一种在现实和内心之间优美而自信的平衡。
没有煽情,没有玫瑰色的憧憬,没有戏剧化的心碎,一切都符合我对quiet desperation之境界的想象。
我对black swan之类的片子,赤果果地把成长的实现与性觉醒挂钩在一起,非常之不以为然。
这也是为什么我会对black swan里面那个猥琐教练大叔,有一种不合情理的好感。
因为我觉得性觉醒在一个少女的成长里,往往真是minor的事,而倘若她能带着感激想起他,他一定还教会了她其它的东西。
然而,这些事情,可能都还是不再回首最为妙吧。
还有一句无谓的心愿,那就是所有有女儿的父亲,请好好爱你们的女儿吧,其实大多数悲伤的成长故事,起因都是父爱的缺席。
还记得An Education么?
把背景换到英国某小城市的贫民窟,再把时间推到2000年之后,你就会发现在英国,狡猾大叔欺骗无知萝莉的方式在好几十年间根本就没怎么变——只不过甜言蜜语心怀不轨的大叔不再谈吐高雅法语流利顺便还假装认识Lewis Carroll,他只要像(金发卷毛儿的)大鲨鱼一样露出两排大牙嘻嘻一笑,萝莉一家本来就不怎么好的运气便会急转直下雪上加霜了。
值得指出的是,就算考虑题材的重复(*这种*题材的片也能一年出两部?
Oh please. 不过考虑到独立影片的制作周期——Umm...well. 大家的日子都过得都不容易),Fish Tank依然是一部有风格、有想法而且剧情也并不乏味的片:新人Katie Jarvis的表现的确抢眼,处女作表现完全镇住整部影片,虽然缺少了星光熠熠的大牌集体捧场(难说Carey Mulligan的奥斯卡提名在某一方面说不是由于和各种戏骨/老手的分别飙戏才得来的),但她以后只要肯演,应该说也是也是前途无量的(当然18岁就生娃也许不是个好主意= =);演小妹妹Tyler的小演员Rebecca Griffiths表现也非常不错,只是不知道是因为我脸盲呢还是因为小孩子实在长得太快,隔一会儿不见我就会觉得她又长大了一点;至于咬着独立制片这块又臭又硬的石头不放的大鲨鱼Michael Fassbender——轻声慢语的怪叔叔/好爸爸形象尽管迷人,但前半部分的无微不至体贴关怀和后半部分的无情无义缩手缩脚似乎有那么点点反差过于明显——不过,如果在现实里,恐怕这件事也不会有更富于逻辑的过渡吧。
听着片中不断出现的California Dreaming才又想起当年在半个月不见一次太阳的南京梅雨季节每天听这首歌的日子,虽然这部片子里用的并不是我那时听的The Mamas & Papas的原唱(估计是使用费交不起),而是Bobby Womack的版本,但依然让人感慨万千。
洛杉矶一年十一个月明晃晃的大太阳很容易让人忘记每天为发霉的天、发霉的衣服被子和发霉的心情郁闷的感觉,但是每当说到那时郁闷过的事情可能这一辈子也不会再有机会郁闷一次了的时候,世事无常、白驹过隙之类的词总归还是少不了的。
我们也许永远都在梦想着阳光灿烂的加利福尼亚,但是大部分人都只能到得了更加阴霾多雨的威尔士。
这不,在一开始我就告诉过你啦: it's kind of an old story.But so is reality.
青春期是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阶段,是毛毛虫破茧而出成为蝴蝶展翅飞翔的过程,是幼兽脱离藩篱寻找生命出口的挣扎。
青春期的少年人,既是孩子,也是成人,无论心理上准备好了没,生理上都哭喊着要告别童年的天真。
《鱼缸》讲述的是一个十五岁的少女,在茫然中寻找人生方向的故事。
米娅生长在一个单亲家庭,母亲独立抚养她和十岁左右的妹妹。
米娅家境并不富裕,母亲也没有良好的教育背景。
烟、酒和派对,是家中常见的事物。
米娅早早就被学校退休了,除了时下年轻人流行的街舞外,她既没有专长,也没有嗜好,游手好闲占据她所有的时间。
虽然如此,米娅是个本性善良的女孩,她看见一匹瘦弱的马被锁链绑在附近的拖车区,便数度偷偷闯入,试着将这匹可怜的马儿释放。
马主人是个十九岁的青年,他在第三次逮到米娅时,告诉她,事情不是你想的那样,这马并没有被虐待,它只是因为年纪大了,才瘦弱。
一天,母亲将男友科诺带回家来。
科诺被自己的母亲赶出家门,所以必须在米娅家待上一段时间。
科诺是个不错的人,会开车带着米娅一家人到河边抓鱼,会认真地说米娅有跳舞的天分,会将睡倒在母亲床上的米娅抱回房间,还仔细地帮她把鞋子脱掉、盖上被子。
科诺最喜欢听的歌曲是the Mamas & the Papas的《California Dreamin'》,还懂得如何为米娅受伤的脚包扎。
自从科诺来了以后,家里除了相互叫嚣外,第一次有了家的气氛。
科诺就是米娅喜欢的男人类型,成熟稳重,知道该做什么,去向哪里。
米娅开始认真思考自己该何去何从。
她看到张贴在网吧墙上的舞者征聘广告,兴起了做个专业舞者的念头。
她偷偷撕下了这种广告纸,趁着科诺只有一个人的时候,腼腆地向他提起这个事。
科诺全心意地鼓励米娅,还主动提议将摄录机借给她,让她可以寄出跳舞的录像,参加征聘活动的初选。
很快地,米娅将录像寄出,也收到对方的回应,她通过初选,过几天将在活动主办方面前表演,以争取最后录取的机会。
母亲并不知道米娅参加舞蹈征试的事情,她不断试着说服米娅去就读特殊教育学校,为自己混一个学历,也学个一技之长。
米娅为此和母亲发生过好几次口角。
她觉得母亲完全不了解她,但她也不懂得如何和母亲沟通。
幸好还有科诺懂她。
于是,米娅选择以《California Dreamin'》作为她第二支舞的音乐,这也代表了她对科诺的心意。
那天晚上,科诺将喝醉酒的母亲扶上床后,一个人坐在客厅里。
米娅进门后,告诉他自己选了他最喜欢的那首歌作为后天表演的配乐。
科诺一手拿着酒瓶,一边要米娅表演给他看,之后两人就在沙发上发生了关系。
科诺事后懊悔不已,强调自己喝醉了,希望米娅能保守秘密,然后留下错愕的她进房,并且一大早就收拾东西离开。
米娅不停地给科诺打电话,甚至打到他上班的地方,但都联系不上。
于是她根据在科诺钱包中看到账单地址,一路徒步大老远的距离上门找他。
科诺开门看到站在外面的米娅,他吓坏了,立刻开车将她载到车站,给她点钱,要她马上回家,答应之后再给她打电话。
不过,米娅并没有上车,她转回科诺的家,发现没人在后,从后门窗户爬了进去。
在客厅的录像机中,她发现科诺不但有妻子,还有一个小女儿。
科诺一家人回来后,米娅匆忙地从后面跑了出去,然后一个人怔怔地坐在隔壁的围篱上,透过灌木丛的缝隙,看着科诺和妻子一同将车上的食品搬进屋。
他们的小女儿一个人骑车滑板车,一次又一次地从米娅面前滑过。
米娅当下站起身,叫了小女孩的名字,说是她母亲要米娅带她去买冰激凌,这就连哄带骗地将小女孩带到海边。
小女孩见行走的路线过于古怪,开始出言反抗,最后更是拔腿逃跑,但还是在海边上被米娅追上。
小女孩被抓住后,不断地挣扎,并猛踢米娅的腿,于是米娅在愤怒之下,将小女孩扔进海里。
看着小女孩在水中载浮载沉,米娅突然清醒过来,赶紧抓起身边的木棍,将小女孩救起,并紧紧地将她抱在怀中。
米娅趁着夜色将小女孩送到家门口,然后转身循着原路回去。
走没多久,一辆车就在她身前刹车停下,米娅赶忙跑进路边的树丛中,但科诺没多久还是追上她了。
科诺狠狠地打了米娅一巴掌,然后转头离去。
毕竟,科诺很实际,他也不敢把事情闹大。
米娅赶到了面试的地点,身上穿着年轻人的服饰。
进门坐下后,她发现所有其他来征试的人,都穿着暴露的衣物,而舞台上的舞者扭动着身躯,演绎着香艳类型的舞蹈。
当终于轮到米娅时,她直愣愣地站在舞台上,听着耳边传出了《California Dreamin'》的乐音,然后她跳下舞台,直向出口走去。
米娅决定和那个养马的年轻人去旅行。
那个年轻人靠着收集废弃车辆的零件,组装了一台旧款的富豪汽车。
他养的那匹老马,因为年纪太大,已经死去。
于是他决定要开着车,去远方看看,而米娅答应和他一同前往。
米娅的妹妹很生气,不停地骂她,却又忍不住流泪紧抱住她。
米娅的母亲背对着房门,随着一饼米娅的CD摇摆跳舞。
米娅静静地走到母亲身边,与她一同摇动身体,妹妹则在她身后,抓着她的腰,就这样,一家三口在音乐声中,无语地跳着舞。
最后是妹妹将米娅送上车的,米娅透过车后窗,看着妹妹奔跑着挥别自己。
<全剧终>就像在片子一开头,养马年轻人所说的,事情不是你想的那样。
成人的世界很复杂,一个住在鱼缸里的人,是看不到世界的全貌和真相的。
科诺看似成熟稳重,却没有坚实的肩膀负荷现实的责任。
母亲与妹妹看似无知低俗,却是真心真意关爱自己的人。
舞蹈是个美好的事物,但要以此谋生却难如登天。
要长大成人,就必须走出象牙塔,跳脱狭隘憋屈的鱼缸,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耳朵去听,用自己的身体去感受。
《鱼缸》的故事情节并不新颖。
导演是曾获奥斯卡最佳短片奖的导演安德里亚-阿诺德,她的第一部电影长片《红色之路》在2006年获得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
《鱼缸》是她的第二部作品。
相比于近期另一部同样以少女转变为女人,所经历的挫折和打击为背景的英国片《成长教育》,《鱼缸》都显得有些窠臼自陷,同样类型的影片可说多如牛毛,导演并没有拍出新意。
虽说在运镜手法、叙事节奏上都没有明显瑕疵,但也没有任何惊人之处可言。
电影导演其实是一个说故事的人,而故事要能说的好,需要有丰富的人生历练和拍片经验,安德里亚-阿诺德要跻身国际一流导演之列,还需要一些时间。
观赏鱼只能生活在鱼缸里,尽管生来美丽斑斓,身处之处却处处都有界限。
可以看到外面的世界但无法触及一丝陌生的空气。
而人类世界呢。
世界本身看起来就像一个巨大的“鱼缸”,无数的人在其中游动,看似好像在同一个硕大的“鱼缸”中,其实各自有各自的“鱼缸”,“鱼缸”是身而为人的局限,身处在夹缝中处处局促,因为得不到自由。
于是心也变得日渐麻木起来。
《鱼缸》里出现的人物并不多,围绕着女孩米娅的成长片段,剧情开始逐渐展现出来。
影片一开头,争吵、暴走、脏话等就显现出来。
青春在米娅身上看起来不那么友好,它总是和烟熏妆、伤口、愤怒、神经质的母亲还有任性刻薄的妹妹联系在一起。
只有在跳舞的时候,会有短暂的明亮和雀跃。
电影里,米娅的家庭也和米娅这个人一样,无时无刻不处在愤怒和暴躁中。
她们彼此之间习惯了针锋相对。
互相辱骂和攻击对方,似乎这就是在那个看起来贫穷并一无是处的家中获得快乐的唯一方法。
不难看出,这也是个残缺的家庭,没人知道缺席的男性角色——米娅的父亲在哪里,他又是否在年轻的时候就抛弃了她们。
影片里,三个不同年龄段的女性在狭小的鱼缸中相依为命,也互相看谁都不顺眼,她们不懂得如何尊重对方,更别提如何表达和释放爱意。
就像米娅的母亲常做的一样,酒精是她们逃避现实获得暂时的满足的良好办法。
却也想不到更好的方法。
鱼缸虽小,孤独却无处可逃。
Conor的造访,如同鱼缸外一抹新鲜空气来到了这个家。
他其实并不年轻了,却也并不影响他的温柔体贴以及成熟男人特有的魅力,还有不同于米娅她们家的生活情调,像一束温和的光线照进了她们的生活。
对三个人合乎时宜的处处讨好、带她们去野外玩、捉鱼来吃、喝酒聊天、送给米娅跳舞用的摄像机,夸赞她跳舞跳得好。
不管是否狭带目的到来,总之,这个男人的出现,让这个家中的女性原先觉得无足轻重的存在变得跟之前不一样了。
这个男人给予的东西使存在显得贵重起来。
不必探究情感深处到底是什么。
也许是依赖,也许是陪伴。
米娅对Conor的依恋还是产生了。
影片里的几处细节刻画里,因为长久以来家中男性角色的缺席,对男性的陌生与好奇,似乎连Conor肌肉的线条都能引起米娅关于性的联想,重要的是,这个男人看起来可以信任。
说是喝醉酒也好,蓄谋已久也好,黑暗中与成长相关的仪式终于还是完成了。
本以为是两颗心之间的靠近,相互之间戒备的瓦解。
可是,没有什么承诺,从来都没有。
黑暗中肉体的欢愉与片刻之间的温存是刹那间的电光石火,等酒精的效力减退,清醒之后的落荒而逃才是司空见惯的场景。
所以他才在欲望满足过后对米娅说道,我喝多了,我们做了不该做的事,这是我们两之间的秘密。
合情合理,不留余地。
米娅尚未清醒过来,男人已经在脑子里计划退路。
害怕的不只是少女无辜的身体,还有某种禁忌之恋和少女苏醒过来的爱意。
毕竟,米娅只有十五岁。
和米娅去向不明的父亲一样,在米娅的家中,教育也呈现出缺席的状态。
有时候,精神上的危机比物质上更为严重。
影片里米娅的身上有一种原始的叛逆与冲动,还有道德感的缺乏。
她未必是有意去引诱母亲的男友,就像那匹无意中发现的白马一样,只是对于米娅,它和Conor都同样温暖,所以米娅才会跟随着本能一步步靠近,想要解救那匹白马,使它得到自由。
想要得到Conor,即使付出身体的代价。
Conor这个角色在《鱼缸》中的设定耐人寻味。
他就像一个符号,少女在男人身上寻找到温暖并产生爱意,之后便是毫无防备的抛弃与离开,甚至连正式的告别都不会有。
其实仔细想想,是不是在每个少女的生命中都存在过这样一个男性,他是谁并不重要,只是出现过这样一个人。
因为他而产生爱意,尽管在这爱中总是伴随着疼痛,并且结局也从不由自己掌控。
也许有过快乐和温暖,然后伤害,离开,告别,泪水,欺骗。
似乎这才是记忆的主要构成部分。
也许爱过就长大了,只是眼泪还未擦干。
情感的爆发集中在电影的后半部分,本来是无心的走近,而Conor有家庭的事实却不由自主地浮出水面,这个男人,自始至终都没有想过要负责,每一个讨好的动作都带有心怀不轨的目的。
这对于米娅是毫无防备的打击,想要做个坏人狠狠报复这一切,却又坏的不够彻底。
最终救出了小女孩。
当下的愤怒消退后,内心深处的欺骗与失望也无处化解。
死去的白马是最后一颗稻草,眼前的这一切终于分崩离析。
再也没有停留在此的理由。
《鱼缸》的好,在于它没有过度渲染情感。
就连引诱少女的大叔看起来也没那么坏,它只是那样发生了。
被遗弃后的失望、欺骗后的清醒、受到伤害的感情、还有原始家庭的困境、无处不在的孤独像一个狭小逼仄的鱼缸一样围困着米娅。
哭过一次,烟熏妆哭花了,让自己彻底狼狈一次,然后就长大了。
或许温暖是曾经有过的,Conor对于米娅的喜欢也是存在过的,只是它就像天空中突然涌起的密云,敌不过现实强大的力量,一会就消散了。
无论是跳舞这件事还是Conor,它们都是米娅灰暗的生活中曾经出现过的希望,当希望消失的那一刹那,心里也有什么在分崩离析。
然后天亮了,酒醒了,就要清醒地走下去,带着还未愈合的伤口。
尽管已经努力地在克制,《鱼缸》中成长教育还是从另一个侧面不动声色地反映出它的残酷性。
相比较性上初步懵懂的尝试,米娅受到的伤害显然不止于此。
原生家庭的残缺和冰冷、Conor逃跑之后母亲对她说的那句“我有没有跟你说过原来我想把你打掉的,那时我连医生都约好了”、黑暗中那个无处躲闪的耳光,身受的委屈无处倾诉终于筋疲力尽、最终因为年老生病被宰杀掉的美丽的白马、舞蹈面试上想着要怎么跳舞而他们只想看到衣着暴露的性感女孩来赚足客人们的眼球。
那个女孩无论是谁都可以。
也是成年世界里躲不过的阴影。
走的时候关系一直紧张的妹妹拥抱了她,这也算是《鱼缸》中展现出的少有的温情。
想要释怀这一切笑容里还带着疲惫和牵强。
这场特殊的“成长教育”本身就脱离了青春的青涩和稚嫩,打上了另一层阴影。
却还是不由分说经历了这些,酸甜苦辣都一一尝下去,暗中回味。
很多时候就是这样,成长过程中,每一场蜕变总是伴随着疼痛和无法被估量的伤害。
想要拔出心上的那根刺就可能要付出血肉模糊的代价。
带着破碎的心出逃,不论去到哪里都好,只要离开眼前这一切。
米娅的选择未必是最好的,重要的是离开的勇气。
跳出“鱼缸”,跳出疼痛与执念、探访未知世界的勇气。
尽管抵达之处也可能会是更大的“鱼缸”。
但是一定有什么,跟之前不一样了。
这电影让我想起卡佛的短篇,零散粗砺,深入未经美化的生活。
卡佛的《羽毛》里,写到过一只孔雀,那漂亮的大动物在庸常生活中的突然出现,是惊喜和惊喜之后的不知所措,以及爱而不得的失落感。
白马很温驯,长长的睫毛,湿漉漉的眼睛,柔软的鬃毛,让女孩忍不住走近了去抚摸她。
女孩的家简陋困顿,没有父亲,母亲暴躁冷漠,妹妹任性淘气,而她辍学之后,没有朋友,男女朋友都没有。
她听重金属,喝酒,在外面游荡,跳街舞,打架。
她的生活里没有多少温暖的角落,可以进去躲一躲。
而这白马,看上去是那么无辜和美好。
关于白马,很多人分析她的象征意义,而导演说白马的出现只是一个巧合。
两次想要砸断铁链放走白马都没有成功,最后一次,她问男孩马去哪里了,他说他杀了她,因为她病了,她十六岁,太老了。
这时候女孩也是十六岁,还是个孩子,尽管挨了大叔的耳光,从面试上逃走,哭了一场后,生活还是原样,没失去什么,还有以后漫长的人生。
电影的结尾,她坐上男孩的车,脸上的表情是以前没有过的平静和坚毅。
不管代价是什么,这成长终归是好的。
跟同一年的影片《成长教育》相比,少了些唯美的画面,多了些残酷的现实。
很多人更喜欢这个故事,我觉得两者都很不错。
爱和伤害都是所谓的成长教育。
她想放走白马是不是因为希望自己有能力去保护更为弱小的或者处于困境中的人。
“最高的理性是能温和、理性地对待周围的每件事、每个人”,深以为然。
就像大叔知道怎样给她鼓励和信心,怎样关怀她爱护她一样,如果以后也能这样去对别人好,年少时成长的阵痛也就有了意义。
这是我希望的结局。
像85年前劳伦斯笔下死气沉沉毫无生机的英国,鱼缸禁锢了人的自由,呼吸滞重,不知什么时候就会窒息而亡。
外面的光照进来,偶尔有着美丽的折射但都幻灭。
也许没有人能够走出鱼缸,但“我的心略大于整个宇宙”,自由和健康才是生命的常态。
舔屏向,有剧透。
我觉得,法鲨主演过的电影又可以称为“让你难过的要死又哭不出来系列”。
其实我一开始主要是奔着戛纳评审团大奖和下面这张图片去的↓↓↓<图片4>后来发现,这部电影主要情节就是一个叛逆少女爱上母亲男友后发现男人有家室一气之下差点杀掉男人女儿后来良心发现同时心碎一地最后和同龄少年一起踏上新旅程的故事。
一句话就剧透完了。
那么,擅长女性视角导演是怎么表现这个女孩逐渐爱上法叔,同时又在一个瞬间把女孩对男人彻底失望以至于在他家地上便溺的高潮推出得这么自然的呢?
主要就是靠细节了。
而且,这部电影完全就是本色出演,代入感很强。
且不说戏外都爱上了法鲨,在戛纳颁奖的时候都没来去生孩子了(不是法鲨的!
)的女主,导演本来是想请没有表演经验的、她家附近公园清洁工来出演这个角色,之前也没有看过法鲨的任何电影,但她就是凭着“女性特有的敏感嗅觉”认定了法鲨。
所以,那谁后来就在饰演渣男的路上一去不复返了......还有啊,这部电影摄影极佳,光线什么的没的说。
配音也是,以少女的喘息声开始,在被男人甩了一巴掌后喘息声达到顶峰,那种时值夏季的年轻的躁热不安的感觉,就全出来了。
放图吧。
嚯!
这胸口!
<图片6>嚯!
这手!
<图片7>嚯!
这一背!
还有最上面贴出过的欧洲第一腰。
哪个女孩会不心动?
特别是一个从小就不知道自己父亲是谁、最好的朋友分道扬镳,和母亲姐妹厮打相骂的女孩。
有一个性感的、赏识她的成熟男人出现在她的生命里。
特别喜欢这个镜头,男人刚刚喷过古龙水让女孩闻,暧昧把握得刚刚好,让人以为两人要接吻。
故事到这里,都很微妙,正如女孩所说的:“爱上对方就是一种感觉,和年龄无关对吗?
”之后法鲨就开始渣了。
他作为女孩母亲的男友,睡了女孩。
你说睡就睡吧,要命,他还问和女孩男友比自己的大不大,我的妈,我们都知道你都可以打高尔夫了好吗。
<图片9>之后一把推开女孩和她的家庭,以“我那晚喝醉了”“叔叔年龄太大不适合你”开脱玩失踪。
但女孩直接找到了男人的家,发现他早已成家立业,曾说是自己前任名字的纹身也被女孩发现是他的女儿。
女孩气极,在男人家地上便溺,用最原始的方法羞辱他,同时恶上心头拐跑了男人的女儿,争吵一番后将无辜的孩子推入水中。
那一瞬间我在心里祈祷着,导演你不要这么残忍啊。
还好女孩良心发现,或者说是不敢,尽管嘴上说着“你和你父亲一样坏”,还是救了孩子。
和男人女儿的这一抱,非常自然,也算是女孩的一种赎罪方式吧。
回家路上,她被男人狠狠地甩了一耳光。
背景乐里,只剩下女孩在黑暗里无助的喘息声,越来越大。
要是没有这一耳光,作为自带滤镜的法鲨脑残粉,还是可以原谅之前角色一切所作所为的,女孩已经打算就此别过了。
只不过这一巴掌,让她死心得更彻底。
同时还很喜欢的一些细节:
这条捉上来被男人残忍戳死、本来说要烤着吃最后被狗啃了的鱼。
<图片12>女孩的手和白马微颤的肌肉。
白马死于16岁,女孩成长为女人也是16岁。
女性对动物的同理心表现的淋漓尽致。
<图片13>从小就脏话连篇、却在最后离别追着车子跑大喊“贱人,记得给我发短信”的小妹。
最后那支舞,女孩是和曾经痛恨的母亲妹妹一块跳的。
舞姿不美,却很真实自然。
三人就像鱼缸中的鱼,以为自己找到了理想的跳舞的工作却发现是脱衣舞俱乐部,以为遇到了欣赏自己的真爱却是玩弄女性的渣男,以为幸福就在眼前,谁知还是隔了一层玻璃。
希望女孩跳出鱼缸后,等待她的是一片大海,而不是又跳入另一个鱼缸,甚至被人捉住无助地死去。
《鱼缸》很容易让人联想到09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之一的《成长教育》。
因为两部影片都提及了一个关于青春期少女与伪单身老男人的故事。
后者当然是一部极矫情的片子,我之前已为此写过影评(http://i.mtime.com/3316235/blog/4545909/),在此不再赘述。
但是开篇就显出不俗气质的《鱼缸》,却因为之后虎头蛇尾的叙事,令人惋惜的跌落到了《成长教育》周遭。
少女米娅与周围的事物格格不入。
她颓废风骚的母亲、叛逆野蛮的妹妹,以及然她厌恶的那些同龄女生。
于是她用粗暴冷酷的表现形式对抗着这些带给她束缚感的外在因素。
米娅喜欢一个人在高楼的小屋里放着自己的CD,一遍遍练习着自己的舞。
据说,喜欢跳舞的人通常是很自信的,他们总有着自我展现的强烈愿望。
米娅正是用这样的方式,来宣泄她内心的热情和对自由的向往。
她几次冒着危险,企图用石块敲碎铁链释放白马的冲动,正是自我内心想要挣脱周遭,挣脱母亲,挣脱一切束缚的写照。
这一动人的情节设计,也成为本片的一大亮点。
在这个属于三个女人的家庭里,父亲与丈夫的角色是缺失的。
之后本片的男主角出现了,母亲的男友康纳,有魅力的中年男人。
本片前半部分对米娅与康纳的关系及两人情感的发展,描写极其细腻到位,丝丝入扣。
从一开始的陌生抗拒;到开车出去兜风时那首惬意的《加州梦》,些许拉近了米娅内心与这个男人的距离。
之后一起下河抓鱼,割伤了脚,康纳背着米娅行走;于是米娅愿意在这个陌生男人面前用受伤的脚,跳起自己爱的舞,这是信任与舒展的姿态,这样的情节多么自然动人。
这个貌似外表冷酷、性格古怪的女孩,在这个温暖迷人的中年男子身边找到了被保护、被欣赏的感动,这是一种类似父爱的光芒,暖暖的浸润了她感觉被束缚的身体和心灵。
之后米娅带着自己的小男友,来到康纳面前要零花钱买酒喝的情节,像极了小女孩之于父亲的撒娇;她还告诉他,自己想要应聘舞者却惶惑不安的心情,也得到了康纳的支持和鼓励。
她当然喜爱这个男人,一种带着恋父情节的异性之爱。
这种微妙的感觉很是抓人,却也着实难以把握。
我确实曾焦灼期待影片的情感走向,在半夜他们一同喝酒,康纳要米娅跳舞给自己看时,我就在心中默默祈祷,千万不要继续延伸,到此为止吧。
但是影片还是把两人的关系拽到了性爱的圈子中。
有点像本可慢慢品尝、渐渐微醺的美酒,一扬脖一口喝干似的,畅快了,但却失去了美感,让人不知所措。
当然也让影片的气质骤然滑落。
其实这样的处理本也并无不可,真实生活本就缺少影片之前的微妙感觉,以赤裸裸的样态居多。
只是这让影片情节的后续发展与品质保证成为了高难度动作,或者落入俗套,或者瞎编乱造。
最后创作者还是选择了与《成长教育》一样的情节收场,毫无创意却也似乎别无选择。
仿佛总是要有一个一开始充满迷人魅力,过后发现原来面目可憎的中年大叔来充当小萝莉成长路上磕破心灵的路障。
总之切记小女孩是惹不起大叔的。
只是原本似有若无、轻轻摇摆于父爱与爱情的微妙情感,一下子七零八落;好像玻璃杯摇晃的清水,微微眩晕不知去向何处,突然水温骤升,杯子炸裂开来,碎片与水花四溅,满地残局。
最后米娅为了报复而绑架了康纳的小女儿,之后又因不忍心而将落水的她救起送回家。
米娅对这个小女孩是充满嫉妒的,有着一种像是争夺父爱的幼稚冲动,这时我们又记起她也只是一个十五岁的孩子。
但是她还是及时悔过了,康纳的那记耳光,像是父亲对女儿的教训,让混沌孤单的米娅清醒了自己寻找生活道路的决心。
也许导演想表现的鱼缸,是加在米娅身心的隐形束缚。
为了挣脱这一切,鱼一般的女孩不惜奋力跳脱鱼缸,却跌入了年轻的心灵无法对应与承受的无水之境。
最后还是只能与同龄男孩结伴同行,一起去远方的海洋寻找心中的自由。
《鱼缸》是典型的慢热片,除非对高频率的粗口情有独钟。
见识到居住环境的脏乱差以及bitch妈咪之后,对于片中15岁的单亲问题少女Mia来说,失足已经不是悬念。
尽管这场失足也经过了漫长的,看似温情脉脉的铺垫——先是妈咪的男友Conner在Mia酒醉之后抱她回屋,之后又驾车自助游,下水共同捕鱼,Conner称赞Mia的舞蹈,还借给她DV用来录制提供给舞者招聘初选的小样。
作为把妹业界高手的Conner,潘驴邓小闲五毒俱全,不但将Mia的bitch妈咪搞得七荤八素魂飞魄散,在表面成熟内心青涩的Mia看来更是“春风不解风情,吹动少女之心”——温柔地给Mia的玉足换个创可贴啦、暧昧地说Mia笑起来很好看啦、借DV教学之际抱Mia在床上打屁屁啦——怪蜀黍的功力刚发了三成,这位问题少女的心思就自行活络了。
必须承认,失足终于来到的那一刻场景十分唯美,少女天然的美好,是再粗俗恶劣的生存环境也无法消磨的。
Mia为Conner表演起她将要参加面试的舞步,配乐是Conner最爱的《califonia dreamin'》,昏黄的街灯从窗外透入漆黑的客厅,在这光线下舞蹈的少女轮廓明晰,甚至连她皮肤上的细小茸毛,以及她的呼吸都可以感觉得到。
舞毕情正浓,Conner毫不费力地就得到了Mia。
高手的原则一向是雁过留精不留声,因此Conner不但完事后连句安抚都木有,翌日清晨更是跑路完事。
Mia的成长教育从这一刻正式开始。
从居住环境来看,Conner显然比M要优越的多,潜入Conner家中后,Mia更是从那个曾经记录过她舞姿的DV中发现了Conner的妻女,这个家连空气中都漂浮着“和谐”二字,对于父爱母爱都缺失的Mia来说,这无疑是极大的刺痛,她似乎觉得在儿童房的地毯上撒尿,就能对Conner的慈父形象进行亵渎与毁坏。
她将Conner的小女儿拐走一天,还差点将她淹死,同一个男人,带给两个女孩的却是如此迥然不同的命运,当她们一前一后行走在天低云重的田野中,富于娱乐精神如我都难免唏嘘。
Mia自己也只是孩子而已,夜里她将Conner的女儿送回去,被他捉到狠狠抽了一耳光。
夜幕下少女孤独地坐在草地上,目睹着那个她以为能得到爱的男人的背影渐行渐远,一天的奔波让她的身体疲惫至极,一记耳光让她的心也难免如此。
自封的爱情已逝,支持Mia人生的舞蹈还要继续,面试还是要参加。
Mia擅长且热爱街舞,当她匆匆赶到面试地点,看到的却是一群衣着暴露的面试者,以及台上正在进行的火辣钢管舞。
轮到她时,她将头发披散下来,眼神却已经暗淡,califonia dreamin'响起,她呆立了几秒,就在这歌声中头也不回地离开。
有这样一匹活了16年的老白马,就像是Mia烂糟人生中的圣物,因为去看望它,M还曾与它的主人起过争执。
被连续刺痛的Mia转身寻找她的圣物时,得到的却是主人这样的回答:“它病了,我把它打死了。
它16岁了,太老了。
”这恰是在形容Mia,还不到16岁的生命,却已经生病、衰败、死亡。
Mia决定离去,到威尔士寻找自己的人生。
影片末尾,她与她的bitch妈咪,还有整天粗口,势必步她后尘的小妹妹Taylor相对共舞,还是在那个改变了太多的客厅里,只是这一次充满阳光。
当小太妹Taylor抱着姐姐说:“bitch,我恨你,要给我发信息哦!
”的时候,一切似乎还有希望。
《鱼缸》下载好有半年多时间,每次都因为过不了慢热的坎儿,拖拖拉拉始终看不完。
却不曾想前面的温吞,是为了铺垫后面的发力。
相似的少女失足题材难免让我想起去年的年度大热——《成长教育》。
与《鱼缸》克制的叙事,隐忍的力道相比,《成长教育》恰似一出矫揉造作的滑稽戏,剧情苍白,价值观单一保守,如果说《成长教育》想要表达的是“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这样的宏大叙事,那么《鱼缸》所叙述的这简朴而不露声色的残酷与温暖才算是青春本质,所谓的“成长教育”,外人参不透,从来都只能是自教而已。
真他妈的,这女的有点神经病
可能因为真的是不懂小女生的心思吧很多所谓自然只觉得做作,老法是好演技,沙发那场戏不怪小女生演的时候差点爱上他,但少女的舞跳得真的也太丑了= =真的丑
这孩子跳舞还没我跳得好看。。
电影的压抑感十足,但是表演明显,也就是有些粗糙~~
女主口音略难懂- -蛮好的生活流。导演很会导演员和控制节奏,女主和男主女儿的对手戏很有意思。结尾加分。并不是我一贯喜欢的路数,但是也有令人微妙的共振。是扎实细腻的电影。
极好的表演和细节,颜色清雅喜人。好电影都不怕俗套,怕的是缺少诚意和情致。
额,确实很难去爱这部那么多影评人大赞的片子。相较而言,成长的教育这种温和点的片子反而比较对我口味。可能是导演故意为之,让女主跳的这么烂,但真心不喜欢看。满嘴都是B和F word的孩子们都有个满嘴B&amp;F的妈。或许这就是鱼缸,游不出自己的命运。
少年人的精力总是凝止在一个重心,其它一切都可以妄然不顾。成人以后罕有的奋不顾身,所以出名要趁早嘛……镜头蛮有真实感,又响起了MCR那首TEENAGE. 前半段更好看。少女终归是少女。用鱼缸形容青春期真的很贴切,当然只是某些人的青春。是值得的。
你们的评论写得比电影本身还好。电影还不错,真实、不做作是一个比较高的层次了。
大概是她太困惑了什么的,怎么能对妈妈的男朋友产生更多的情感,就算他对你多好。。
我喜欢黄耀明,但是他喜欢的我看来是不喜欢。当然如果他喜欢林夕的话,那就另说。
还是她妈妈的舞跳得最好。15岁的少女便开始孤独了,谁说不是呢。
Arnaudsait captiver à la fois les petits moments intimes émotionnels et le monde quientoure ses personnages.Sublime portrait d’une ado rebel
比起镜头的随意,阿诺德显然更在意“感觉”的捕捉,对“鱼缸”意象的处理相当有意思,日出前女主角带着耳机练舞而导演将环境静音接上若有若无的水流声与独自练舞时发出的喘息声,以模仿鱼在水缸中呼吸的音效,再联系女主角两次接近湍急河流时受伤,达成一种在鱼缸内叛逆恣意与在鱼缸外受挫的成长主题。
小姑娘很养眼,为此加了很大一颗星.妈的~那个大叔干完了她妈,接着又干她..
三星半。有张力。女孩的心理刻画和成长把握得好。
一开始是明晃晃的现实,在太阳下真实,丑陋。可是电影越来越美,就算是YD的少妇,失足的少女,没教养的小女孩,浑浊的海水,泥泞的草地,也因为昏暗的光线和复杂的感情而迷蒙,美丽起来了。
Rebellious. More like that small daughter, reveals a naughty rebellious
诶。全世界的叛逆少女都一样。╮(╯_╰)╭ 其实真正是电影那个群鸟出现的画面震撼到我了。让我想起我清明节看到的场景。
gives m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why the riots struck england, bad parenting mixes with other elements, wondering how they&#39;re gonna reconstruct the socie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