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火者是什么意思不知道,中国教育我不太清楚,只是接受了十几年的中国教育,现在也开始读一些书,对于以前的教育有了一些看法。
对过去十几年自己所受到的教育感到悔恨,是它教我爱谁,恨谁,被这些情感充斥着度过了本应该自由的选择,理智的爱恨的年岁。
价值观不应该分东和西,应该拒绝反自由,反智,偏激甚至反人类的价值观。
回想起曾经上过的语文课,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古诗词,这些都是考试的重点,我们会在课余的时间死命的去背诵,默写。
我还记得书本上的春夏秋冬,时代变迁,里面描绘了不同地区的风俗习惯,生活中一些稍纵即逝的美,过往的怀念。
伟大的领袖,民族英雄和憎恶的侵略者也是课文的重点,有些则可称的上是鸿篇巨制,论长度可是首屈一指。
那些每次考试最让人揪心得语文考试题目,如:分析作者的用意,分析文章的主题,这个词为何用的好。
那时候没有学会多少大话,空话,套话,也并不会说质朴的白话,字迹所粗劣,提笔写字总有些为难。
究其原因还是课外阅读几乎是零,如果小时候的教育能让我热爱书本,那该会有多好。
在最宽松的时候,都不允许公民教育的存在,也不进行稳扎稳打的改革。
那么今天所有你看到的苦难其实早就已经注定,那些麻木的人也没必要哀嚎遍野,哭天抹泪,因为这是你自己的选择。
你想想晴转多云的时候,你都选择岁月静好,那寒风吹来的那天,你就不要怪凛冬将至..........(不要联想,我说的是大清朝)
B站: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2217757/第1集: 重回人的语文http://v.qq.com/cover/m/my0a1rvzu6ik8zr.html?vid=d01296bbd77第2集: 呵护童年http://v.qq.com/cover/m/my0a1rvzu6ik8zr.html?vid=x01295b100w第3集: 天梯-寒门学子的出路http://v.qq.com/cover/m/my0a1rvzu6ik8zr.html?vid=s0129kpy7f4第4集: 守望乡村http://v.qq.com/cover/m/my0a1rvzu6ik8zr.html?vid=r01290kr2z1第5集: 大学 大学http://v.qq.com/cover/m/my0a1rvzu6ik8zr.html?vid=m0129rkkvwx第6集: 在路上-高校改革http://v.qq.com/cover/m/my0a1rvzu6ik8zr.html?vid=e0129cxz7tl第7集: 课堂风暴http://v.qq.com/cover/m/my0a1rvzu6ik8zr.html?vid=p0129c060r0第8集: 寻找马小平-人文教育http://v.qq.com/cover/m/my0a1rvzu6ik8zr.html?vid=h0129s6ksib第9集:在家上学http://v.qq.com/cover/m/my0a1rvzu6ik8zr.html?vid=w0129x3f6g1第10集:公民教育http://v.qq.com/cover/m/my0a1rvzu6ik8zr.html?vid=t0129wcn7do
看完十集,本纪录片是对中国教育自上而下的一次充分展示,当然是从一些所谓“另类”的教育尝试来反向衬托的。
我几乎在看到每一集的任一案例任一人员,都会在互联网上搜索它们的当前信息,以得到一个时间上的验证。
结果是令人唏嘘的,绝大部分的改革案例无疾而终,有的改革者初心已变,兴趣不在,更有甚者是口是心非,坑蒙拐骗,面对纪录片说得一番漂亮话,实际上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大锅试验品,有的则是无力对抗,只想保留自己的一番试验田。
十年光阴,仅余破败残垣,后来者敬仰于他们的精神,更感叹盗火者或许自己熄灭了火焰。
教育是复杂难料的,因为人就是复杂难料的。
我最认同的是,把学生教育为一个合格的公民,而不需要取得世俗上的成功,这一理念作用到学生本身是最真实有效的。
但是很多改革者寄托教育改革的宏大叙事,则是一种对抗整个社会架构、评价体系的幻想,太难太难。
纪录片对西方教育文化或者一些尊古教育尝试的推崇是具有时代背景的,而且从对某些无脑崇拜的语气看来,一些改革者多少有点“外国的月亮比较圆”“推崇尚古”,归根结底是对当前情况的逃避,改革方式上的取巧。
事实上从教育结果来看,而仅仅在关于公民道德,或民众智识一层面,经历疫情后时代,在全世界公民的全体审视下,中国公民在灾难中是经得住考验的(全世界各民族文化冲突、敌视情绪搁置不谈)。
既然在中国传统教育下的我们能够形成这种思考和智识,那我觉得当前相对固定的教育形式是有可取之处的。
那么何须如纪录片中许多改革者大刀阔斧地另辟蹊径,而不是直接在内容之中加入适合对应学生群体教师群体环境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呢?
如今,新一轮教改已经落实,强制的双减政策击碎了许多k12机构赚大钱的梦想,但同时也悄然把一些学生的命运导向有人所希望的那些岗位上去。
我是不想以最坏的想法来揣测这一切的...... 未知无畏,而没有感叹,只顾向前走,困顿于当下。
人只有一辈子,一辈子只有一次不会重来的教育机会,随机投掷的开始,随波逐流的角逐,与其感叹我们该去向何方,不如问如何安放自己,祝教育者幸运,也祝被教育者幸运。
2024.3.31夜,昨日作为审稿人刚刚审核了一份关于新质生产力论文的审阅。
1月份才新生的概念,3月份文章已遍布各地各行各业。
大家如同御用文人一般,见到一个新词就疯狂地上涌,丝毫没有手软。
在这几十年被教育的孩子们中,尤其是这些学者,最是明白一个道理。
一些东西你开头没有抢到,那残渣你也不会再抢到了。
每个人都是带着目的而来,要拿着成果而走。
事不关己,永远是高高挂起的。
就像故事中的钱里群老爷子,他说他看到了一位十分好学的孩子,连续几天永远坐在第一排,每次问问题且都能问到点上,他每说依据都会有点头或微笑回应。
他原以为发现了一个未来的可造之材。
却原来人家带着许多许多功利的目的来接近他。
当钱老把推荐去美国的推荐信递给这个学生之后,从此再没见过这个学生。
我不知道钱老的心情如何,但如果未来这位学生还有求于钱老的话,相信他一定还会豁开脸面厚着脸皮再去找老爷子的。
好多人说这个年代我们培养的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可我们在说他们的时候,我们也都被围拢在这个逃不出去的教育圈层里,但凡有些意见不一便可能失去一些难得的机会。
纪录片拍摄于2012年。
现在十几年过去了,可能制片人没想到的是当年他们口中难以置信的超级中学,例如衡水,例如黄冈,如今早已变成了坚不可摧的巨无霸。
甚至还出现了一个难以置信的毛坦厂。
而片中中将近6000万的留守儿童,当初预言的他们中会出现的各类各样的社会问题,在今天甚至已经司空见惯。
2024年1月份,邯郸的三个留守儿童将另一位留守儿童有预谋的肢解、埋尸、残忍杀害的事件震惊了全国,让人难以置信。
纪录片出来的时候我还在读研究生,那时候导师还健在,说让我一定好好看看,我也只是看了个大概。
只是觉得确实不错。
可其中的含义却始终没有深究。
十几年后,自己也已年近不惑,也终于理解了曾经满怀教育梦想的导师,当年的苦楚与失落。
再看之时,觉得当中许多先生的预言已成真,让人涕泗横流。
看看自己的来时之路,写过的许多所谓论文也不过是华丽的垃圾而已。
自己真正为教育所做的事情只能说是屈指可数。
百年来无数的先贤前辈做了无数的努力,到了我们这一代却是如此的结果。
还能奢求怎样的新质生产力!
当然我自己也仍有斗志,许多事情要求不了别人,却可以从自己做起。
片头的那位老师说的真好。
我们是教师,我们应该是纵火者.........
小学语文课本存在的问题:一是事实缺失,爱迪生救妈妈故事的真伪?
二是经典的缺失,课本对文学大师巴金名篇《鸟的天堂》的删改,甚至其女儿都不知道此事,更不用谈稿费了。
三是儿童视角的缺失,列举课本中云彩给云彩写信森林给森林写信?
小学教材的编撰者穿了小孩子的衣服,脸蛋涂了宝宝霜,伪装成儿童腔,却在固化儿童的想象,混淆他们的判断力。
假大空,陈词滥调。
四是快乐的缺失,孟郊的母亲头上又多了几根白发、孙中山破除裹小脚、缺水。
没有一些发挥展现儿童快乐的部分。
隐蔽课程的灌输,《金色的鱼钩》、《狼牙山五壮士》纪录片鞭辟入里、视角犀利。
在意识到教材的问题之后,民国时期的语文教材却在圈内悄然走红。
《新国文——国民学校教科书》,感受到开放而质朴的时代气息,编撰者大多是一时精英,蔡元培、丰子恺、叶圣陶等大家,不惜放下身段,为小学生斟酌字句。
钱理群:现在教育的所有问题都归到教育之外了,不是理念问题、不是方法问题,是一个利益问题。
但教育本质是一个理想主义的东西,它应该最不讲利益,但是现实不是这样。
教育圈内流传的一个故事:一个小男孩在退朝以后的沙滩上捡小鱼,看到一条就把它扔回大海。
但沙滩上满是小鱼,有人就告诉他这么多小鱼你怎么捡得过来?
这个小孩说:“对这条我扔回大海的小鱼来说,这就是全部。
”我们不能做需要很大能量的事情,但是我做好自己的事情,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很庆幸我是教育的受益者。
我本着对世界的好奇一路读到了硕士,本来想读博士,但是由于家庭原因,就想暂时放下理想捡起脚边的六便士。
我认为:目前为止中国教育并没有太大问题。
对于文科教育,更开放,标准答案更模糊一点就好了,尊重学生的想法;对于理科教育,多深入一点,多透过现象看本质,带学生参观工厂,高校研究院,了解相关领域的技术,同时多激发学生探索科学问题就行了。
这部纪录片上映于2014年,很遗憾,当年的我没有看到这部纪录片,经过放任自己休学和不读大学迷茫了八年,直到今天我才明白自己局限在哪里。
在14年之前的十年时间里,我在读书上的作为是另辟巧径的,一方面,我只是上课认真听讲,但从不写作业,也没有上补习班或者其他兴趣班。
另一方面,我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在13年最顶峰的时候,全级排名20,共青团发言代表,广播组组长,升旗手领头,正班长,体育委员,宣传委员一手包揽,还通过市篮球比赛获得中考体育成绩免试,初三那年尽管上课不听讲,休学回家自学后也考上了市最好的高中,成为我在这个学校的封神之笔。
应承这部纪录片第六集《在路上,高校改革》。
武汉大学刘道玉校长:“八十年代,是一个思想解放的时代,人心思改,中央主要负责人大力号召和支持改革,最明显的体现在胡耀邦同志的两句话上,“允许改革犯错误,不允许不改革”。
” “我认为影响人才培养的是制度,制度不改,杰出的人才不可能培养出来,通过制度培养一种民主自由的校园文化,这是我们改革的切口。
”深圳大学罗征启校长:“那个年代的深圳,从上到下都洋溢着一股干劲,深圳的领导啊,一方面全力支持你,但同时他又不干预你,给你最大的权,放权。
” “所以后来,这个大学他什么都听我的,放权放到什么程度呢,深圳大学,我可以批户口。
”“罗征启带给深圳大学的,绝不仅仅是一座风景如画的校园,上世纪八十年代,他首创的一系列改革,如学生会直选,学生自治,自由选课,勤工俭学,毕业不包分配等,甚至比今天的很多大学都超前。
”我在14年用班长职务之便做了一个班级制度改革,内容大致如下:
用影片的话术讲,第一,教育改革需要去除行政化,废除了班长职位,将班级责任给到每个人身上的同时放权,让大家自由。
同时也组建了男女生民主评议团,干部直选,学生自治,分散一人在上的权力后,又形成男女两区对峙互相监督照应,用性别去分区,实际上很超前,阴阳协调。
第二,让大家自己选学习小组成员,个人竞争变成小组竞争,重点是允许了自己排列座位,让老师放权了。
第三,建立了一个新的修学分制度,补差制度,你可以自由安排学习时间段,但是次数上要达到新制度的数量,这实际上也是大学的制度。
所有的想法都和纪录片如出一辙。
十四五岁的年纪,没有什么材料参考,单凭内心的落差和直觉做了制度上的改革,在这一点上,我由衷敬佩自己。
这件事发生的可能性在纪录片中已经体现出来了,第一是领头羊的意识和果敢,当时我已经有过几乎学校内的所有干部职务经历,权力很大,而且也懂学习并不是靠写作业堆出来的。
最重要是第二, 当时是初中部办学第二年,老师们对行政流程,管理也生疏。
这相当于改革开放年代,给我们放权,简化了行政流程,提供了一个允许改革的大环境。
不管结局如何,在今天看来,一切发生的既合理也超前。
初中母校从我当年第二届开始至今蒸蒸日上,直至全市第一,但是今年开始教育局实行统一管理,改变了原本的行政程序,可能也改变了教育制度,这实际上就是一道分水岭。
以上陈述只是对过去的怀念和依旧爱学习的执着,关于个人结果的究极原因,也从非科学中得到答案。
回应开篇,我今天所认识到的局限,首先包括家庭结构在内的,比如父辈白手起家,从农业到生意的转变,没有体制家庭那样的熏染,也没有注重教育和职业规划。
其次是对升学渠道,社会分工流程等的认识不周,这也让我心生自由以及自由职业的向往。
第三是并没有认识到学习的实质性和应用,单纯追求形而上学的意义,难免深陷漩涡中。
第四是没有认识到学习方式多样性,在家学习,书籍视频,兴趣班都是成才的资源,循序渐进今天看来,我对当年做出变革的看法已经不同,我们不需要做一个批判者,对生活社会的所有不满和偏见,其实已经存在过 被探讨 被整理,保持一种批判性思维即可。
去除行政化也只是当时的人为了采取不同的实施方式,但命运本来就是君臣关系,行政化是必要的,也是必须发展好的。
但是对于开创性,确确实实需要一个像改革开放年代的大环境。
我们都是教育的参与者,无论作为学生,抑或是学生的家长,还是将来要成为学生的家长。
《盗火者:中国教育改革调查(2013)》记录着一群理想主义者关于教育改革的探索、实践与思考。
他们来自30所大中小学,包括50位一线教师、20位学者教授;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从教育直接参与者本身来寻找教育的出路与希望;而恰恰是这种方式能为各方参与者提供践行理念的平台。
"这些影像,记录了语文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探讨了留守儿童的教育前景,呈现了民间'盗火者'的探索与尴尬,也还原了体制内“盗火者”的不懈与无奈。
"内容详见《盗火者》(郭建光,中国青年报 ,2014-11-05, 09 版)他们的做法与理念,或许存在着局限与瑕疵,我们可以不认同,可以质疑,甚至反对。
比如,我们不必对语文教材吹毛求疵,苛求每一篇都完美,因为每一本面向大众的书本都不能使每一个人满意。
又比如我们多数不会认同只让小孩读古文经典而不求甚解,且不教授其他现代科学发展而形成各们科学;因为文化和知识都必将随时代进步而更新……但无论我们持着何种观点,必定会反思自身所亲历过的教育,从而达到某一种自觉(悟),而这种反思乃至自觉将对我们自身甚至下一代的成长均至关重要;当多数人能反思,也许教育就有了希望。
因而,拓展我们的视野,如亲历一种不同方式的原汁原味的教育,而非经过拆解及包装后的泊来品;也许将能为我们自身的反思提供借鉴及实践的落脚点。
《盗火者》让所有在应试教育笼中的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教育。
遵循常规的教育体系,上了二十多年学。
在学校期间,与同学们无数次的吐槽,埋怨当时经历的教育体制。
外界也有声音在说现在教育不行,学生只会考试,身心不健全等。
但问题在哪,怎么办?
在《盗火者》中,有那么多探索者,实践者在努力开拓新的教育成长之路。
他们发现问题,讨论对策,逐步实践,在中国的各个角落建立了不同的教育改革区。
这些教育改革无疑都承受了社会舆论的质疑与责问,但开拓者们顶住各方压力,建立起各式的教育试验田。
这些学校培育出来的学生,是否符合现在社会制度,符合现有社会生产力条件,是否符合现有社会对学生的考核标准。
问了这些问题,就是是以现有教育体制来评判,来考核这些创新教育。
我们应该看到,这些教育改革,教育创新,是国家教育进步过程的必要条件,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
社会是进步的,未来是发展的,教育也应该持续创新,持续探索。
所有的教育探索者都值得尊敬,不论最后成功与失败。
每个人都有是“选择权”,也应该尊重别人的“选择权”。
题材好,可惜整体架构混乱,缺乏整体系统性,可从不同方面(师生群体的对峙及共融、基础和高等教育沉疴、体制内外等)梳理出几条较明确的线索,而非挑几个搏人眼球的话题,找几位名人喊喊口号,仍停留于作秀宣传,与宏大片名不符;作为其中一员只想说心痛处、黑暗处、憎恶处何止于此。
看了一集不想看了,偏见太多。
纪录片所涉及到的语文教材问题,城乡教育分化,职业化教育以及大学的官僚作风这些确实是很现实的问题,但是一味的鼓吹西方的所谓明珠自由快乐的教育甚至上升到一些体制问题说白了就是光看见贼吃肉看不见贼挨打。典型的光提出问题不给解决方案(只是从纪录片想表达的东西来看)
很久之前看过一部分,最近总算补完了。期间我已经不像最初看的时候那么热血沸腾了,因为教育太具有迷惑性和煽动性了。这个纪录片总体还不错,介绍了很多的尝试,但是我觉得还是有偏向立场的,不是那么的客观中立。 而且过了10年了,可以看看当初这些轰动一时的事件如今什么结果。有哪些其实是利用所谓的新教育来圈钱骗人的,有哪些其实是反智主义教育的。潮水退去就可以看到是谁在表演。我不反对教育改革,尤其是应试教育,异地高考等等。但是纪录片里面很多东西明显也是有很大问题的。需要自己去甄别,尤其是所谓的国学经典,还他妈整天背四书五经的糊弄鬼呢,五四运动白运动了?这些浑人才是在坑害天真的孩子。
大鹏腾飞九万里,看不见地下的蝼蚁。历朝历代的领导者都不可能兼顾所有百姓的喜悲生死,他们只能控制统计表单上的数字。无破不立,随着制度的弊端慢慢显现,总会有渺小的人做着伟大的事。
善于“发现”问题,但是不善于提出解决办法。以及有些是问题,有些“问题”难道不是暴露了自己的盲点吗?
了解到中国教育的很多方面。
只有第5集能看一看。教育不能脱离制度,社会,经济。理想主义也应落到实处。
教育的问题肯定不是教育本身。教育是有历史性的,即不同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各不相同,教育必然会受到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制约。本片中所倡导的教育理念大多是国外的教育理念,但是中国的土壤目前并不一定适合这些方式方法。西方的好,中国的坏,这种评价标准确实是10多年前“公知”们的典型言论。中国的教育是时代的产物,培养的“人才”也是最适应中国社会的(想想班干部制度)。适者生存,让孩子适应社会难道不是目的?政经制度没有发生变化,却希望改变教育,培养一堆适应不良的孩子,宛如陈胜吴广在公元221年揭竿而起,非时也、非势也。也许正如片中人物所说他们是教育的理想主义者(尽管他们开班、办校挣小钱钱),这与我这个实用主义者的教育工作者不同吧。如果你希望孩子不为主流社会所认可,片子给了你路径,去吧!
关乎一个国家,一个家庭,一个人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教育。 看到泪目不止一集
这部纪录片相对基础。还不够系统。但也足够启蒙引起共鸣了。想进一步学习了解教育的,推荐以下相关书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学会生存》;周国平的《周国平论教育》;阿尔德里奇的《优秀的绵羊》;还有《失去灵魂的卓越》;还有福建出版社的《什么是真正的教育》;还有德里克博克的《回归大学之道》。这些书足以帮你建立扎实系统科学的教育观。教育是塑造人生的中心环节,而教育的现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这里不方便讨论。
题材满分,慢慢发现我跟松山湖有不解之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不为过! 一天花了五个小时看完,把碎片时间累积起来也很是惊人。没想过能在一天内,利用碎片时间+业余时间,完整的看完一部足够长的纪录片。见识到了一些激进又有趣的处事观点:历史老师,看似平等公正,其实还是站在自己的高台上与学生讨论普世价值;儒家导师,坚信自己的学生会是接近圣贤的存在,为社会创造的价值就是思想。理性对阵高墙,看似蚍蜉撼树,实则水滴终能石穿,星火也可燎原。
文理分科简直就是“”高等教育“”最傻逼的做法之一。。。每当我嘲笑身为理科生的媳妇儿连最基本的数学物理知识都不会运用时,她不屑地回嘲我这个文科出身的人在听到她口中的古诗词时一脸懵逼的样子
看了一半,心寒地不想再继续了。2013年的片子,我开始明白为什么8年后的今天,这个社会是这样的了~
盗火者里面只有《在家上学》那一集我非常不喜欢,从中看不到教育从业者的真诚,看出了改革但更像一种少数派的投机,虽然“要改革,哪怕失败,先不管对错”,但是我心中认为学校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它所给出的知识,改变孩子思考的方式。到集体中去,到制度中去,到纪律中去,也许你有一天会违背它,但你要先去过。陈丹青看着是真他妈的帅,马小平老师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套纪录片午休时间看看,回家稍微补补,一个周就能看完,评论区也不比纪录片本身差。但我认为教育从业者从上到下都应该明白,虽然表面上看,教育和社会的因果关系是:教育决定了社会将来的样貌,但是本质上是社会所即将呈现出的样貌决定了教育的方向。即非厨房做什么我们吃什么,而是我们吃什么,就会有什么样的厨房。而想改变社会即将呈现出的样貌这件事,岂是单单教育界能左右。
有失偏颇,完全没有考虑到中国整体的社会大环境,文艺工作者的通病,习惯于脱离现实去谈问题。
看的时候感觉回到了读韩寒和钟道然的时代我的学生生涯已经结束了只有身处其中的时候才最无力虽然华德福之类的观点我并不赞同不过以后也不必再苦恼了反正也不打算要孩子了
觉得很悲哀。也为自己悲哀。
却仍然没有战略家。拍的不如想象的好,命题勇气十分,访谈对象选择七到八分,渲染的内容四到五分,豆瓣分过高,为了加权,三星。
纯纯自由主义小知识分子的自我感动,越看越反动,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剪辑得也不咋样,普通地方电视台晚间纪实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