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这电影名,心中一阵淡淡的温暖,虽然丹尼尔离开了,但是他心满意足,满怀欣慰。
看这部电影完全是因为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男生合唱团的现场演出中,其中的《Gabriella's song》给我留下了格外的印象,不知何故,我竟然随着他们的演唱泪流不止,莫名的无比感动。
于是决定看看电影。
也许是之前的合唱非常美妙,所以电影看得十分投入。
好在着确实是一部非常感人至深的佳作,于是当主题歌唱再次响起的时候,我又飙泪了。
As it is in heaven,没错,拥有纯真心地的人们,其实就是在天堂。
整部片子节奏控制的非常好,能看得出是一部导演踏实又花心思的作品。
场景,和演员都朴素无比,包括叙事的方式和镜头,虽然朴素但透着无比的真诚。
所以当你用心感受时,那种共鸣和震撼真是泪水都无法表达的。
可以说每个角色我都喜欢,虽然有反面角色,但反面的也很真实。
这就是活生生的人性。
虽然有时伤悲,但我们其实真的在天堂。
如果说稍微有点瑕疵的话,我觉得结尾稍显仓促,交代的不够明了。
也许着就是导演的意图吧。
不要悲伤,勇敢起来,其实我们就在天堂!
这是一部用生命寻找音乐,从音乐里发现生命真谛的电影。
关于剧情,豆友们各有理解。
世界本来也应是这样千姿百态,每个人眼中看到的是不同的色彩。
本人属于比较容易受情绪影响的一类,所以在看片中屡屡眼泪欲夺眶而出。
毫无疑问,卡百莉引吭歌唱的一段,是最触动内心的时刻。
如此地喜爱这首歌,以至反复播放,并将歌词抄下。
为自己,也为我妹妹,为所有可能喜爱这部电影的朋友:-start-我的生活属于自己,这短暂片刻属于自己。
我的渴望把我带到这里,无论是得是失,这都是我选择的道路。
通往天堂的道路遥远,但是我的执着与信念必然带我走上正途。
我要感受到我的存在,在我活着的每一天;我要自由自在,我要感受到我的存在了解我活得有多好。
我从来没有迷失自我;我只是一时沉睡。
也许我根本没有选择,但是我有活下去的信念。
我只要过得快乐做真正的自己坚强又自由,在这里看白天黑夜。
我的生活属于我自己,我所梦想的天堂就在那里-我一定能找到它;我想去感受,我把握自己的生活。
-end-寻找你内心里的自己,让影片里天籁一般的和声深深打动你的心灵。
在一个报告厅和很多人一起看的一部电影,在很多的细节处,观众都有很自然的共鸣,就如同电影中自发的加入歌声类似,达成一种和谐。
即使基调是有些悲剧的,却偶尔的发出阵阵的笑声,轻松的却可以思考很多问题。
是一次精神分析讲座一起赏析的电影,当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去详细剖析唱诗班中的每个人的精神层面,原来如此丰富。
当然,纯粹的欣赏来说,也是一部很好的电影。
如果没有看过《其实在天堂》,请不要说已经看了很多好电影。
《其实在天堂》(原文片名:Sa som i himmelen,英文片名:As It Is in Heaven)导演凯·波拉克是北欧著名导演兼制片人,活力充沛的他热心社会事务,还参与书籍出版、教育录影带的制作等。
瑞典影片曾经3次荣获最佳外语片,这是瑞典影片第14次入围奥斯卡。
而该片就获得了77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该片的主题就和波拉克热心的社会事务一样,在美丽的音乐背后关注的却是现实的社会问题。
很多人喜欢把它和《放牛班的春天》相提并论,但我个人更喜欢《其》。
感动不仅是因为故事本身,而是仿佛听到了自己内心深处想要呼喊出来的声音。
终日被酗酒的丈夫毒打的奥丽拉唱出本片的主题曲:http://k.wangyou.com/user/play.php?sid=448898“现在我要管我自己的生活我地球上的生命不长我的梦想把我带来到了这里我失去,我得到这是我选择的方式我的信仰难以用语言表达我懂了一点我从未发现的天堂我想感觉我在活着在我的有生之年……我会按我的方式活着我想感觉我在活着知道我很好我从来没有迷失我自己除了睡觉的时候也许我从来没有选择机会只是必须活着我只想快乐做我自己坚强和自由自在看到日夜交替我在这里我的生命是我的我的天堂就在那边我发现了一个地方我要感觉我要生活”当音乐响起的时候,那种声音是那么强烈地从我的心底喷涌而出。
也许孙行者说“别指望音乐改变你的生活”(http://www.eshanzi.com/php/show_article.php3?id=3244)是对的,我也同意“ 电影都美化了我们的生活,虚构了我们的理想”,绝不仅是“这样的音乐题材”的电影,然而我们恰恰需要一些东西勾起我们的想象,需要一种声音去提醒我们反思、聆听和释放自己心里的声音,需要寻找让自己坚强和勇敢起来的力量。
没有梦想的世界是灰色的,而梦想属于相信梦想的人。
精彩影评:《其实在天堂》:把握人生、活在当下http://www.allmov.com/movie/28708/review,13355.html
一个美丽的音乐故事外带一个小小的爱情故事故事简单明快却又震撼人心怎么知道喜欢一个人呢自己去看吧结尾很有天堂的感觉可惜不太现实管他呢哪会有现实的天堂
我欣赏的气质和风格,略带脆弱的表演和最后的死去让影片升华,依然有那种流完泪后,心中犹如拨开云雾重见阳光,被温暖浸肆的感觉。
音乐如片名,宛如天堂。
丹尼尔最后死了,也许只有死亡才是最好的结局,只有死亡才能更接近完美。
我看完也已经泪流满面,我是钟情于电影细节的人,我对大众所赞赏的感人电影一般没有特殊的感觉。
我陶醉与自己所领悟的不经意的细节。
小三又要说我个异类了,异于常人的欣赏眼光。
说我与时代背道而驰也好,毕竟是原版的,虽然没有字幕,不过仔细听说话的音调,嗓音就能感觉到在想什么。
倒是因为太喜欢,反而说不出什么了,当然也是怕自己生硬的文字给电影划上自以为是的印痕。
只能在角落里静静的回味。
周日刷到一个好的电影,名字叫《其实在天堂》,主人公丹尼尔是一个小提琴演奏家,从小的生长环境让他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他有着很高的音乐天赋,有一个好老师,只是太过繁忙的工作,让他患上了心脏病,不得不告别舞台。
可在我心里,了解到那样的生活对于他来讲已然没有快乐。
他对音乐,对生活有自己的诉求。
于是,他放弃的那些名利,对自己的生活重新做了规划。
一开始很困难,但是他都慢慢地学会了一个人生活,学会了骑自行车,后来学会了去爱。
从此以后的每一天都属于他自己,他回到了小时候生活过的小乡村,邂逅了那里的人。
教堂唱诗班的指挥是他的工作,所有的人都喜欢着他。
尽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伤痛,慢慢在音乐的治愈下,这里的每一个人都脱离了变态的伪善,开始为真实的信仰去奋斗,去争取。
垂垂老矣的绅士表达自己上学时就开始暗恋着的同在唱诗班的女同学;肥仔发泄出压抑20多年被朋友戏谑的伤痛;那个一直忍受着家暴的女人接受了新的挑战,向周边的所有的人证明自己多么的优秀,其中也包括那个日夜折磨他的丈夫。
牧师的老婆,是一个被上帝精神绑架的人,她觉醒之后也在呼唤丈夫的觉醒。
每个人都有他们的伤心事,他们选择去默默的承受,不愿伤害任何人,只是时间久了,大家都麻木了,对一些错的包容变成了纵容。
音乐在他们每个人的心里都播下了爱的种子,一个人的力量很微小,当所有的人都发声,就会产生足矣撼动世俗的力量。
电影的每一个泪点,都觉得那么的真实,可能童年的记忆会跟随一生,小时候就恐惧的事情,并不会随着时间消磨,也不会因为你长大了就忘却。
——摘自《阿难的日记》
《其实在天堂》是教我团体心理咨询(以下简称“团体”)的老师推荐必看的影片,我也站在团体的角度老老实实看了两遍,有一些思考,与大家共享。
一,知道方向的人。
主角丹尼尔小时候就想创作打开人们心扉的音乐(2分47秒处),回到小镇上丹尼尔再次谈起自己想创作能打开人们心扉的音乐,最终当他见到经纪人被问到“为什么是这群人”的时候(我理解为:为什么和这一群人一起能够创作打开人们心扉的音乐),丹尼尔说“They love me”,话音未落,他就明白自己找到了答案。
丹尼尔是知道方向的人,他为创作打开人们心扉的音乐努力半生。
试想一下他知道答案是什么吗?
丹尼尔不知道能打开心扉的音乐是什么,他只知道已经演奏过的音乐都不是。
这一点我们每个人都如此,大家都知道自己不喜欢什么,但很难确定喜欢什么,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都是知道方向的人。
找到答案的过程也很耐人寻味,丹尼尔是在回答经纪人的问题之后,才明白自己找到了答案。
此刻的答案,是诉说之后的明白,是做到之后的诉说,是一切都已发生后的确认和明悟。
答案来的时候静悄悄,回眸乍见而非翘首以盼时出现在前方。
假如命运中安排了一个属于你的答案,方案A某人告诉你通向答案的路径,你相信某人的说法于是上路;方案B某人陪你一起上路,谁也不知道这条路会途径哪些地方,走着走着某一天偶尔一回头,发现答案早就找到了。
你会选择方案A还是方案B呢?
电影里丹尼尔走了方案B的路,也是心理咨询师的工作常态,陪你走上一段旅程。
方案A也很常见,比如成功学和很多培训课。
让我们回到团体的视角,最后丹尼尔说“They love me,I love them”,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团体与带领者的关系恰如此。
有的时候团体是一种放大镜,会放大带领者个人议题和自我冲突,也会放大带领者的初心和他选定的方向。
丹尼尔作为带领者,他知道要去的方向,答案是团体一起经历这段旅程后,大家共同创造共同发现的答案。
我想这一点对带领者和团体成员都有点挑战,带领者要面对自己不知道答案的现状,团体成员也要接受答案必须共同创造的现实,大概会激发团体里的攻击和受挫吧,团体和带领者也一起经历着攻击和受挫。
二,衔接团体和这个世界的人。
丹尼尔第一次获得合唱团的指挥权,是他主动去找牧师争取的,后来牧师急不可耐得在丹尼尔吃早饭的时候就冲过来,宣布撤销他的指挥职位。
那一幕牧师站着,一身神父常服,丹尼尔坐在餐桌旁,看得出刚起床连衣服都没穿好,一高一低,一穿戴整齐一半身赤裸的双重对比,颇有审判意味。
丹尼尔第二次获得合唱团的指挥权,是团员们主动离开教堂来到小学校,再次失去指挥权是最后一幕,丹尼尔在卫生间听着合唱团在无人指挥的情况下歌声渐起。
这里存在着一个抽象的“教会”,有别于牧师所领导的具体的教会。
须知小镇居民们都是同一个宗教信仰,在第一轮指挥权的得失过程中,丹尼尔积极主动配合(具体的)教会,按流程走,不争辩不反抗。
第二轮看似是被团员们所赋予的指挥权,换个角度来看,信徒们在哪里聚集教堂就在哪里显现,小学校有爷爷画的天使壁画,团员们在学校里一起唱诵圣歌,这不就是教会吗?
最后一幕的大合唱更像是某种教义的现实注解。
可以说两轮指挥权的得失,都符合教会(具体&抽象)的规则。
我们常说团体是社会的缩影,如果社会是奔腾的河流,团体就是这条河里一颗大大的水滴,而带领者是这滴水最外层的膜。
带领者既要维护设置把这滴水从河流中区隔出来,也要让大水滴里的水分子能自由得回到河流里做一小滴水。
团体带领者必须要让团体在社会大环境中安定下来,也要让成员能从团体中走出去回到各自的生活。
我一直坚持的观点是心理咨询师要自觉纳税,这是咨询师在社会规则中安身的标志性动作,做到这一点咨询师才有能力让团体在社会规则中安身,先安身再谈立命。
三,改变的涟漪合唱团中最先发生改变的人是谁?
是丹尼尔。
丹尼尔的改变体现在两个地方:①第一次跟合唱团一起排练,丹尼尔对大家说要聆听音乐,团体成员们面面相觑,听不懂也不知道该如何回应。
丹尼尔回去就联系智囊团帮助自己,于是第二次合唱团排练变成从肢体互动开始。
②有一幕丹尼尔为大家不专心而发火,下一秒传来热水烧开的声音,合唱团开始咖啡时间,这边气鼓鼓的丹尼尔还是先和大家一起咖啡时间再排练。
这两处都体现了丹尼尔作为指挥是跟随合唱团的情况在调整自己。
在团体中发生发生改变的人有很多,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英娜和盖比埃拉,这两位妻子在团体中发生改变后,她们的生活也跟着发生骤变,无辜的丹尼尔因此遭到两位团体成员家属(牧师和康尼)的报复。
最后几乎人均改变的团体在赛场上带起全场大合唱,将改变的涟漪传递给更多人。
团体永远不会按照带领者的预期展开(也没啥好预期的),在团体初期经常是团体自然发展,带领者跟随着团体能做啥就做点啥。
当一个团体里的成员纷纷有所改变,这些改变被大家从团体中带回各自的家里/公司里,改变会传递给更多人。
这里是我看完影片留给自己的拷问,是否有信心传递这样的改变,是否能做到从自己开始让改变的涟漪振动起来。
我爱团体,我将永远愿意做出这样的改变,也愿意为促成这样的改变而努力。
带领者指出改变的方向,每位成员为共同的方向来到团体中,我们一起迈向改变,也将一起找到答案。
上个学期末的时候看完的,今天没事又拿出来看看,也是简单的感动。
小镇上,几个性格各异的人,一个简单的故事,一首发自内心的歌。
不在金色大厅,丹尼尔发现音乐的旅行从这里才真正开始。
慢慢的,村里的人们自己也开始慢慢发觉自己生活的变化,不因为别的,只因为丹尼尔带来了音乐,让他们中的每一个也开始了发现音乐,发现自己的旅行。
现在想起来原来丹尼尔在家乡被家暴男打呀,和牧师对质,也是自己的一种牺牲。
或许家暴男感受到的是嫉妒,是没有理由的仇恨,或仅仅是没有趣味的生活。
而虚伪的牧师当小镇上出现这样一个用音乐唤起了所有人内心的声音的人的时候,也不禁脱下了自己的面具,甚至是伪君子的外壳。
当在“死胖子”终于忍不住爆发了内心沉寂已久的怨念,而贾布里尔拾起丹尼尔的乐章,与大家相视会心而笑的时候。
一个简单的道理是,原来音乐只是很简单纯粹的一种力量,不需要解释,只是一种共同寻找。
在丹尼尔来之前,这个村子有自己的平静,却有陌生人看不出来的不平静。
在丹尼尔来了之后,这个村子大概没有了曾经的平静。
不知道丹尼尔走后,还能不能回复原有的平静。
或许你走过的时候,能听到一种新的声音呢?
你的童年和少年是怎么度过的?
是和一群欢快纯真的伙伴度过的?
还是,和一群卑鄙的小魔鬼度过的?
是伙伴们欢乐地站在金黄的麦田中围着你听你拉小提琴?
还是,在麦田中央围着你鄙视打骂你这个拉小提琴的?
这是一部关于音乐的电影,这是一部关于天堂的电影,这是一部关于人生的电影,这是一部关于心灵之声的电影,这是一部关于爱情的电影,这是一部关于自由的电影...我想说,这是一部关于童年的电影,一个男人通过音乐救赎了自我,用坚强的声音拯救了自己,拯救了那个驻扎在心中的弱小的幼年时的自己...电影的最后一幕是Daniel用坚强,自由,宽广的崭新自我抱起了那个麦田中幼小的手提小提琴的童年...Daniel对自己童年时受到同学Conny的欺辱和痛打一直念念不忘。
电影里身材魁梧,事业有成的Daniel与平庸狭隘的Conny重逢后,内心依旧止不住颤抖,忙翻找自己的相册,找到了与Conny合影的小学毕业照,颤抖着指着他:“对!
就是他!
Conny...!
人们对童年总是印象深刻的,以前看过的一本关于心理学的书竟说:童年即是人生。
看了不禁诧异,童年决定人的一生吗?
童年去了哪里?
我们日益强大的体魄,高速运转的庞杂思维,我们喜欢的,讨厌的,追求的,舍弃的,看重的,不屑的,都和小时候很不一样了,是更高级了还是更低等了?
我们的一切都离自己的童年太远了,那个小小的自己哪去了?
那些童年一片美好的人可能不怎么把童年看得太重吧?
而像片中的Daniel和我这样的童年时期有伤痛的人才会念念不忘,即使身体长高了,大脑更发达了,用知识,事业,品位来提升和包裹自己,而童年却还在隐隐作痛,还在回望自己小小的身影以及所受的仿佛永远也无法抹去,永远也无法战胜的欺压!
那么,是选择Forgive OR Revenge 呢?
去宽恕别人并不很难,可宽恕别人无法平息自己心中的伤痛与压迫那么去Revenge吧!
Daniel的Revenge是温柔而有益的,用音乐,用Conny一直暴力相待的妻子Gabriella,用她那美妙,清亮而又有力的歌声,用她对坚强又自由的追求,终于,终于抱起了小小的自己!
又想起美国电影:Anger Managementhttp://www.douban.com/subject/1305430/里Dr. Buddy Rydell知道了年近30岁的Dave小时候经常被一个强壮的孩子欺压,打骂,侮辱,所以和他一起找到了那个孩子协助他暴打了那人一通,终于打过了那个小时候欺负自己的人!
然后Dave心情极爽,好像战胜了自己,拯救了自己,卸下了那块童年时的大石头!
OH YEAH!
我那时真替他高兴!恩!
我也在拯救童年时的自己...To Forgive AND To Revenge...
又一个音乐题材的电影。敞开心扉,学会去爱。
不动声色的让小乡村改变着~~~~音乐确实是有神奇的力量~~
不能甘于现状,勇敢的跳出来,太多人对已经习惯的事沉默了。
想起了很久以前看到的一段话:只要音乐还在,我们就有希望
挺好的挺好的挺好的挺好的挺好的挺好的挺好的挺好的挺好的挺好的挺好的
很感动的片
一部真诚,纯净的电影
一次突然来袭的心脏病迫使他永远的告别了舞台。为了养病,丹尼尔回到了久违的家乡,在那里,他成为了教堂唱诗班的指挥。
用音乐弥补心灵的伤痛,挺感动的,受伤的老男人确实很有魅力
北欧这是真闲和暴脾气哟,我最近也老梦到回到再也回不去的小时候住的地方。讲人如何突破和释放自己,同时又要面对周遭的嫉妒和误解,这时候唯有坚持和包容了。有些刻意煽情,宗教部分除了揭示虚伪和男主的一些段落还是有些莫名其妙了,唱诗班的群像到是刻画得不错。资料馆胶片。
他懂得了什么是喜欢,什么是爱,他说出他喜欢,他爱莲娜。 天堂就在那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翅膀,一定能到达。
为什么评分这么高呢,我觉得思路很奇怪,一边看一边觉得自己理解能力有问题。
当你唱歌的时候感到快乐
20050618
男主很可爱。。
作为音乐题材,音乐不见多好,但胜在群戏人物鲜明,每个唱诗班成员辐射到各自家庭矛盾、性格症结、心理阴影,共同完成这部电影大合唱。上帝无罪,但教堂是虚伪的,“一手强加罪过,一手给出救赎”,以压抑人性为代价换取表面的圣洁,离开教堂才点题“宛如天堂”。奥外提名,男主像老年裘德洛。
瑞典 励志
有文化隔阂,感觉里面的人都怪怪的... 四平八稳,类型化,有点老套,还算动人。被暴力丈夫压制的妻子唱歌很好听,有几段动情的时刻,包括狱中告别,天使的墙绘等等,拍得也不错。(资料馆早已不是文明观影的天堂,今晚有说话的,摄录的,打电话的,吃方便面的,碰到奇葩几率直逼商业影院。绝了!)
两星是给我的期待值的——为了看个开头的布二我容易么!我一直相信文泽尔的判断的,可这次大失所望。我就是来听开头布二的。每一个人物的个性都挺丰满但每一秒中无不在歇斯底里,当个唱诗班指挥比费城还难待,还得挨枪子儿,有必要吗?傻子演得最好。
太燥了这个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