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男孩儿都有些疯狂的梦,成长就是这些梦的开始。
和美国派一样,这些青春性喜剧片总是让我们这些心智不成熟的理工男生对美国性文化莫名的神往,但是这些片子对于不同观众感受是不一样的,浅尝辄止者总是一脸激动地看着荒诞情节偷窥意淫画面和连爆粗口的台词组成的镜头。
当然,猥琐的说《美国派I》我只用了20分钟就看完了,我以批判西方文化糟粕的借口来验片,这里我悔过,这种假装正经的行为是要以当众裸奔才能赎罪的。。。
但是这种片子看多了,慢慢感觉,这些片子到最后总以某种方式,要么在party没结束就插入再也high不起来的背景音乐,要么设置一位八辈难寻的Loser来告诉你,你前面所想的所做的都是你那可悲的荷尔蒙在作祟,但这也并非毫无意义,而且是你必须经历的。
我们这些男孩儿们每天都经历着必经,有些东西是好是好我们从来就不知道,也许哪天我们也会戴上我们讨厌的警徽束缚在一辆咋咋呼呼的警车里,也不从想过我们会这样,但是成长帮我们做出了选择,因为梦该醒了。
很怀念大四毕业那年十人疯狂的局域网游戏,夜深人静的时候调大音量放A片,集体到女生宿舍喊着某一个人的名字说我爱你,一群又一群的喝酒然后混乱的“各回各家,各找各妈”以至有人和呕吐物睡了一晚。。。
即使在有大量的酒精驱动下,这些事情永远都不会重演,所以那么令人怀念,欣慰的是那时候我们不用弄假身份证去买酒。
在高中生看来已经是很鸟的情节了。
非法买酒,狂饮,拒捕,上同学。。。
总体来讲还凑合(在这个年龄段的确很疯狂)。
在一个成年观众看来,亮点不多。
唯一让我赞叹的就是里面画阳具的高超手法。
记得当年第一次在北大上厕所时,曾经被男厕所墙上千奇百怪的阳具造型和长篇大论的《性经》所震撼,现在反观电影里的作品,觉得它们堪称艺术了。
不得不说,画的真好,还有情节。
片尾的那堆dick实在是有够搞笑片中说8%的人有画这个的习惯估计是说着玩的好久没看到这样的喜剧了中间也挺不错结尾当然也是皆大欢喜结局也有些深意不像美国派那样纯搞笑不知道会不会出续集
是一部不错的性喜剧片,嗯,我觉得OK,没有特别宏大的故事结构,事情都是在同一天发生的。
导演把买酒三人组通过一些事件分开,分成两条故事线,然后在主角的这边的故事线又加入友情还有一些七七八八的问题又分成两个角度,非常带感。
1.小胖子每天胡思乱想画一些小丁丁的图片也是无敌,难怪从他嘴巴里面说出来的话那么污。
2.概括来说就是一条故事线是跟警察的胡搞,一条路线是去其他聚会偷酒,最后又何为一条故事线,最后你觉得想不到,看到最后这特么是讲基情的片子,捂脸。
好看,真的。
07年的《太坏了》是一部校园青春电影,讲述为了参加高中毕业聚会,三个男孩使出浑身解数去买酒和找酒(美国对20岁以下人有禁酒令)。
三个人分成两路,分别遇到了离奇的事情。
一路是在社会聚会上,聚会的乱象。
一路是跟随两个奉行自由主义的警察。
影片的拍摄场地和拍摄地点主要是:高中校园——在超市买酒——一个社会人士的派对聚会——在酒吧里——高中学生毕业派对聚会,期间还有在公交车上、商场里、家庭等取景地。
不难看出,影片反映出了通常的美国平凡的小城市的日常主要生活区域的景象。
而派对文化、饮酒文化和种族歧视又可以从电影看出端倪。
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本国地级市、县城的生活与影片的美国小城市生活区域,大致是相似的,只是人口要翻几倍,城市品质上不同。
从影片的拍摄取景可以看出,影片选择反映的是小资产阶级、平民的后裔的校园日常生活。
在其中似乎没有看到美国民族资产阶级,也没有看到贫民后裔。
可以猜测这是一个描述面向小资产阶级和平民后裔的学校。
这样如果再仔细斟酌,会发现某种程度上,美国社会是分层分级的。
似乎有一种看不见的膜,把各种人群分开,人群互不侵犯。
这是一个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所以我说,这个电影讲述了小资产阶级的寂寥狂欢。
影片最后,镜头从四个年轻人身边拉广,广泛拍摄一个商场的境况。
四个年轻人融入人群。
某种程度上融入历史。
是不是可以说,美国是以种族、欧洲民族不同后裔、经济状况来划分人群的。
这是美国历史演进的方式。
Superbad,一部类似American Pie的性轻喜剧,创造了进入IMDB TOP250的奇迹。
很多人都看过这个电影中一个主角的涂鸦,一个藐视坦克的penis。
生活有各种各样的方式,有的人守身如玉,有的人水性杨花,有的人挥金如土,有的人吝啬小气,有的人大胆不羁,有的人唯唯诺诺。
但每个人事实上只能体验一种生活,在无数个双项乃至多项选择中做出唯一的选择,没有后悔的药可以吃,多么令人遗憾啊。
在Apter于1989年提出的逆转理论中,人是没有终极目标的,只是追求一个状态的转换。
我们有的时候循规蹈矩追求目标,有的时候胆大妄为超越目标,有的时候顺冲,有的时候逆反,有的时候意志坚强欲求控制,有的时候感情脆弱渴求同情,有的时候自我,有的时候他人。
我想这也就是我们的一种补偿,补偿不可能多体会一种生活的困境。
这样一想,我以前跟很多人讲的,设定一个目标,为之努力奋斗似乎又是错的。
其实不然,设定目标并不意味着不能改变,在体会人生的每一步中,我们修正着前进的轨迹。
说了那么多跑题的话,其实就想说我之所以喜欢看电影,就是因为让我在短短几个小时内,可以体会一个虚构人物或者真实人物一个短暂且灿烂的人生片段,仿佛自己亲生经历过一般,所谓的“感同身受”吧。
也许将来的电影,带上Virtual Reality的眼睛,我们便亲临电影现场,以主角的视角体会它,impossible is nothing, right? 当初看美国派的时候,就问过peter,有没有参加过如此“淫乱”的party,对于美式生活,扪心自问,我其实还是叶公好龙的,这也就是大多数第一代移民很难真正融入另一个国家的原因。
你的价值取向,你的思维模式,甚至你的生活习惯,都深深被儿时成长的地方烙下了痕迹,没有让人脱胎换骨的洗脑术,我们将背着这个传统文化的壳生活一生,无论你是否愿意。
从这个角度,我一直很羡慕那些multicutural环境下成长的小孩,可以体验更多。
有关性的电影,尤其是这种轻喜剧在年轻人心目中总是大受欢迎的,其实这都是幻想所建构的,庞兄曾尊尊教导“就是那么回事”,可广大的青少年听众们可是幻想多多,将其喻之谓琼浆玉液,我想肯定是过了。
但是正如以前李笑来老师讲过他之所以喜欢吸烟,是因为家长营造了一个对吸烟禁忌的环境,总所周知,挑战禁忌是可以获得快感的,所以李老师现在觉得烟抽起来真不舒服但当时却甘之如怡。
若是问我的态度?
我只想扯另外一个话题:“意识究竟是什么?
很多的哲学家包括现在的很多心理学家都相信意识或许只是一种epiphenomena, 伴随现象,伴随现象指的是什么?
伴随现象意味着它并不是任何东西的原因。
就象这幅图里面,我们的意识就象火车加速时的鸣笛,火车的加速是因为煤在发动机里燃烧,而燃烧产生的蒸气加速了火车同时又会使火车鸣笛,鸣笛并不是导致火车加速的原因,而是加速的一个伴随现象。
”哲学家Owen这样评价里根,他说里根只是权力集团中的一个非常风趣并且富有口才的一个演讲者,他只是一个伟大的沟通者,但是人们仍然觉得他是总统,都觉得是他在控制与决定着一切,而事实上他仅仅是将一个权力集团的决定传达出来而已。
这也正是很多科学家所认为的意识的位置,意识就象是里根,我们觉得看起来他象是控制着一切,事实上并不是,他的工作仅仅是作为一个伟大的沟通者,仅仅是说出来会发生什么,而不是去决定会发生什么。
我们不会认为里根没有控制力,正象我们认为我们的意识一样,尽管它事实上也许无法真正控制任何事情,但是我们总是执著地认为是它在控制着发生于我们身上的所有的事情。
不愿意做Gene的奴隶,这就是我的态度。
当然充血的时候也许不这么想罢了。
昨天买了《我爱问连岳二》,先翻了一下,爱情和婚姻中的问题总还是那样:经济,感情,性,生育。
千百年不变,林俊杰唱着《一千年以后》“解开缠绵千年的寂寞”,事实上这一千年来人们烦恼的问题几乎没有变化,风花雪月只是小资阶级的无病呻吟。
真正的生活还是柴米油盐。
在自己的头脑里建构一个无比美好的模型,然后再让无情的事实来否定,这才是一千年来的主旋律。
希望在哪,救赎在哪?
我觉得还是连岳说的好“人其实是离不开爱的。
爱一个人像是自己柔软的命门,可偏偏是它,让我们不怕这个有杀伤力的世界。
”让我们歌唱这个时代还剩给我们爱。
Seth是执著的,Evan也是。
Seth不停地寻找booze,为了实现他banging靓女Jules的梦想。
他克服重重困难,最后竟然用清洁剂的瓶子,装满酒,满载而归地来到party。
狂欢之后的他却失望地发现Jules原来不是想像的那样,他觉得自己失败了,并向Jules表示自己搞杂了唯一的机会。
而Evan,却不停地为了维护自己与现实格格不入的价值观,不时地反驳Seth对女性的侮辱,喝酒时候不断地说着“Respecting Women“ ,以至于最后在床上把Becca推开,因为他发现需要遵循自己的价值观。
经过这夜疯狂之后,两人把对对方的怨气都抛到了脑后,Seth和Evan在酒精的作用下吐出了真言,“I love you,I'm not even embarrassed to say that”,终于发现原来彼此之间的友爱才是他们真正需要在高中结束前保留的东西,而不是其它的一切。
本以为影片会在在此结束,但是最后两位女性Jules,Becca的出现,为电影画龙点睛,这两位女性友人让两位主人翁发现,噢,原来人生的路不能想儿时想像的那样走,永远不变。
但是朋友却是终身的,而聚散只是暂时的,你去挑你的make-up,我去买我的comforter,这跟人生的离别也差不多,还是从容面对吧。
“So I guess I'll call you, then.""Yeah, give me a call. Yeah, you have my number.""Yeah, I have your information. So, put her there.""Perfect. Good. All right, man."两人学着成年人那样,第一次握了握手。
Seth最后的回眸,也许是对即将分离的朋友最后一次流连。
和朋友同看《太坏了》,不到二十分钟朋友离座而去,抱怨无趣。
我也觉得开头挺沉闷,但事先知道此片是口碑不俗的青春喜剧片,带着疑虑坚持了下去,果然从超市买酒一场开始渐入佳境,哥仨皆是计划的高人,行动的矮子,事先拙计百出,执行起来啼笑皆非,鬼马的劫匪一番捣乱下彻底乱套,历经与闷骚的警察和暴躁的流氓连番缠斗,终于拎着酒瓶子展开胜利大逃亡,看得我捧腹连连,一直high到最后好基友互诉衷肠的一刻,原本期待的性爱画面反而抛到脑后了。
字幕出来时我的灰色脑细胞又蠢蠢欲动了,按理说,阿帕图黄金班底制作,又是轻车熟路的性喜剧,剧情铺展开后好戏连连属于正常发挥,开头那提不上气的感觉就有点不正常。
我的朋友也阅片不少,所以这感觉应该不止我独有。
想来想去,大概还是文化差异使然。
本片是好莱坞出品,首要目标观众是美国的青少年,片中买酒情节对他们共鸣极大。
美国法律规定不满21周岁的青少年不得购买酒精饮料,早熟又叛逆的孩子们装酷少不了这玩意儿,但获得难度跟我国小孩买大麻有一拼,因此各种旁门左道应运而生。
本片中哥仨伪造身份证、请人代买、偷窃等招数,在美国青少年看来,不亚于我们高中生对考试作弊伎俩的熟稔程度。
因此影片开头刚抛出“买酒换妞”的暗示,美国观众知道一场“屌丝挑战不可能任务”的好戏即将上演,张力与悬念登时铺展开,令他们精神一震,不会觉得闷,反而会满心期待。
而和笔者一样不谙美国文化的观众,就仍沉浸在他们喋喋不休的黄色笑话中,感觉有点乏味,一直要到正式行动才开始兴奋。
换个角度看,我国的武侠大片要冲出亚洲,在欧美国家上映,往往要经历一番“加大打斗渲染,弱化民族文化”的加工,正是上述思维的逆向施展。
只不过人家的性喜剧从来没有考虑大洋彼岸的观众群,所以几乎省略了对买酒文化背景的解释,我只是庆幸自己有耐性,没有错过一部佳作。
文/方聿南
薯片+可乐+标准美国青春电影。
唯一缺乏的是未成年的心境。
游离在电影之外的大脑,蒙太奇不断闪回。
我信仰权威,并且只信仰权威。
《看电影》上,给了这部电影4星,少见的高评价。
可惜我是个无聊感性又忧国忧民的假文艺青年,粗口,sex,厮混的友谊。
你以为我是没看过美国派的小P孩么?i'm sorry 美国人,对于sex已经非常meaningful并且神圣的说法,偶们东方人不大同意。
在sex之后,不是还应该有更深层次的东西么?
《天边的一朵云》会告诉你。
进步了许久的文明,却被牵着鼻子退回到兽性=人性的原本社会。
不过,度过一个无聊的下午,至少是一部不会让你快进的电影。
电影本身不错啊,语言非常口语化,不知道为什么那些词没有用“毕”的一声代替?
字幕是我近年来见过的翻译得最为口语话的,完全体现了翻译的最高境界,信雅达。
蛮无聊的
乱七八糟的的一群人
个人口味问题,frat-geeks type.
不喜欢这个调子,太慢了...话太多笑料不够
太逗了
美国的中学生真的都是这样的么 太疯狂了点
本年度迄今为止看过最好笑的电影
super bad super fun
基情四射的青春啊!
不算很好笑,屎尿屁成分太多了,不过有Emma Stone! 男人的友谊莫。。
最后一幕让我多给了一颗星。
millions of "F**k"
不知所谓~~~
反正我是不理解这么片子是怎么进imdbtop的
幽默感牵强的又一部“美国派”
~~
好笑
又一部美国派式的电影。
发小~~%>_<%
至少挺搞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