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养老院里的男孩儿,经历了太多死亡,即使还没有搞清一切都是怎么回事,糟糕生活中的一幕一幕还是不停的上演。
直到一个刻薄怪异老头的出现,两个孤单的心找到了一点依靠。
一段忘年交就在吵闹与碰撞中不知不觉滋生,相互改变,相互慰藉,相互温暖,相互帮助去完成生活中的不完满……像其他出现在男孩儿生命中的老人一样,老头也去了,意料之中,却又还是突然。
也许男孩儿仍就不能明白这一切是怎么回事,生命本来就像个魔术,不是吗?!
然而,他已经学会面对,生活,也正在变的不那么糟糕。
有人在吗?
在,所有人都在。
瘦弱倔强的男孩儿,古怪孤独的老流浪汉,昏黄怀旧的画面,浓重地道的英伦口音,平静却沉重的死亡……一切一切自然而然的融合在一起,得到的却是不期而遇的温暖,温暖人心。
這是一部大英帝國80-90年代社會的縮影, 講着上一代和下一代經驗傳承和情感交流的電影.早婚的中年夫妻, 沒機會上大學, 為了還貸款, 開了老人療養院, 把兒子的房間也挪出來給來來往往的老人. 整天忙得打陀螺, 一晃到中年了 眼看萬事將休矣~上有老,下有小,中有房貸,夫妻話越來越少.院里住了走過二戰的老兵, 習慣偷東西的皇室退休女僕, 掐塑料氣泡布的老太, 想跳舞少了一條腿的優雅女士, 滿懷愧疚怒氣的老魔術師, 從1917年起手就抖個不停的老頭, 女兒遠嫁 ‘腦子平得像盤子’ 的加拿大人的老太等人物, 都意有所指. 男主角小朋友在學校很吃鱉, a misfit. 在家裡每天接觸老朽和死亡, 充滿對死後世界的好奇. 與壞脾氣愛哭的老魔術師幾經周折交上了朋友, 劇情推進, 開始對話: 隔代/親子/夫妻/現世與過去/愧疚與原諒....老魔術師 Michael Cain, 說了不少佳句給不是自己孫子的little lad (小傢伙) 聽 (你們這些小輩觀眾?
). 逝者如斯, 不舍晝夜啊 ~全片不矯情, 值得一看.
“我想转世之后成为一只小动物,兔子,獾,或者其他什么。
獾,我喜欢獾,他们脾气暴躁且样貌美观。
还可以拿来做毛茸茸的口袋。
”我实在很买老少配的帐。
中央车站,蝴蝶,天堂电影院,我们俩,玛丽与马克思……《有人在吗?
》讲十岁男孩与老魔术师的故事。
老人是个魔术师。
魔术不是魔法,在舞台上的猜中扑克变出鸽子玄幻美妙,却在午夜里对着镜子呼唤她,只有转身的空镜子而已。
他在派对上表演失败,割断了观众的手指,他的魔术就要结束了。
老魔术师的最后一刻,不是呼吸声,而是一个小小的片段。
轻盈又尊严,魔术的一生,虽然有遗憾,却并非完全错误。
Michael Caine真的演得很好。
有花絮写上映时他带着相濡以沫几十年的妻子去看,妻子泣不成声,因为演的太逼真,仿佛见到他的终老。
小孩的父母经营个老人院,他是里面唯一年轻的小生命。
有古怪的嗜好是对鬼魂很热衷。
要录下每个老人去世时候的声音,想要从最后的呼吸里找到鬼魂。
后来遇到了魔术师老人——退休的流浪者。
过了一段有个奇怪朋友的时间,他又老又暴躁,在车里自杀,有个魔术道具大仓库,和一段很遗憾的爱情。
过了一个奇怪的生日,什么庆祝都会变成灾难,这个鬼魂和魔术跟随的小孩。
很难说这是一部温情治愈片。
两人都有很容易被理解却很难被原谅的困惑,在那些温暖的小幽默和小细节里,仍然透着沉重和忧伤。
就像人将死最后的一点气息一样,一次一次被重复播放。
死之路踉跄,而生的前路,也充满蹒跚。
或许在做鬼魂游戏的时候,问,有人在么?
回答,有。
而那“有”,是善跟爱的自我。
我突然觉得,现在所做的一切正走向电影里那个老人的轨迹。
最后孤苦无依,靠政府每周发放的救济金生活,然后在一个自己很不情愿甚至不屑的老人院里离开人世。
这部电影把死亡描述的很平静,甚至有些寂寞,没有悲伤的哀悼仪式。
可能是时不时就有人死掉,所以大家就像送别一个朋友一样。
电影里有一首插曲其中有一句说”再见了,朋友!
我们还会再见吗?
“挺让人纠结的,虽然电影的最后似乎向观众说明,要珍惜现在的生活。
可是无论如何,人们在死的时候都是很孤单的。
无法避免的孤单。
前一秒还在跟小男孩诉苦,下一秒突然倒地死掉的老太太,最后在她的简单的追悼会上,克劳伦斯问起她此生的成就时,她的女婿居然说她蛮横、固执、不可理喻。
她的一生就这样被总结了。
实在是有些悲哀,但谁又不是呢?
无论多么优雅,多么绚丽的一生,死了就是死了,不会占用大家太多的时间来吊念。
很快就变成被人遗忘的石碑和尘土。
一老一小,年龄相差悬殊,对人生与死亡的看法也是天壤之别。
影片并没有采用《本杰明巴顿奇事》那样的离奇故事阐述对生命的理解,而是将生活中的小事与普通人用质朴的方式展现出来,讲述老之无奈。
从小生活在老人院里的Edward在同龄孩子中不太合群,却又不可能和那些垂垂老矣的住客们打成一片,有意思的是,天真的童心和对死亡的熟悉在他身上同时显现,碰撞出对“鬼魂现象”的无比热衷。
在他那里,死人只是“科学实验”用的玩具。
直到有一天,Clarence出现在老人院里,从相互排斥到增进交流,再到互相依赖,Clarence有些特殊的魔术师职业吸引得Edward主动去了解和接近他,最终意识到老人也是人,有着自己的辉煌与衰落,美好与悔恨,在这个世界上,曾经有人爱过他们,他们也曾经爱过别人,不能因为你无从知晓,就否认他们生命意义的存在。
当人们老了,一切都抓不住了,留给自己的唯有记忆。
正因如此,年轻时的那些选择才显得尤为重要。
人们常说表演是遗憾的艺术,因为永远存在着缺陷,过去的再不可重来,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
所以,哪怕你曾经没能珍惜,也要从当下开始,拥抱生活中一切可以拥抱的,只有这样,当你什么都抓不住时,才能用美好的回忆填充自己。
很累么?
是的,这就是人生,除非你下辈子做一只獾,徜徉在绿树成荫的林地。
老之无奈,我们都要经历。
记住,人生不是魔术,你终究骗不了自己。
一个10岁的小男孩执着于鬼魂,醉心于探讨人死之后的世界。
这是怎样的一个小孩啊?
是的,他在学校就是被看成怪物。
在圣诞节过后的一次作文课上,每个孩子被要求讲述圣诞节是如何度过的。
10岁的爱德华是在一位90岁老人的死亡中度过的,当然这个不合情理的描述引来了孩子们的哄堂大笑。
爱德华的父母以家庭事业的模式运行的“老年人之家”,里面住着各式各样的老人。
父母忙于经营养老院,忽略了爱德华。
整日和濒临死亡的老人们在一起,他想弄明白人死后会怎样。
他在每个老人住的房间里安装了“窃听器”,去捕捉到鬼魂存在的蛛丝马迹,他坚信人死后会变成鬼魂继续漂浮在这个世界上。
爱德华唯一的乐趣就是带着耳机,听着老人们临死前发出的动静。
这样的日子长了,渐渐就与生活脱轨了。
爸爸被这种单调、重复的日子折磨得激情殆尽,只会把眼光放在假期来打工的女大学生身上,妈妈的生活则被日复一日的劳累和忙碌取代。
爱德华陷在自己的世界里,努力寻找人死后的鬼魂。
搬来的魔术师克拉伦斯或许是跟爱德华志同道合的人。
他在经历了丧妻之痛后,对生活彻底失去了激情。
克拉伦斯竟然相信爱德华的论调,承认这个世界上确实是有鬼魂存在的,而那只是因为他太想见到自己的妻子了。
在这个世上,谁不曾有自己的伤痛呢?
谁不曾有让自己后悔的事呢?
克拉伦斯想再见一次安妮,想对她说一声对不起。
这个愿望,只是在他慢慢老去,慢慢开始痴呆后,才以另一种方式得以实现。
这个被誉为“不可思议的克拉伦斯”的魔术师,为了爱德华能重新赢回同学们的喜爱,在他生日时为他策划了一场魔术表演。
可时间夺去的不仅仅是他的安妮,还有他作为魔术师的记性。
原本万无一失的小魔术,最后却在众目睽睽之下失手。
原来,时间才是我们最大的敌人。
爱德华也终于明白,克拉伦斯为他营造的一次与鬼魂的对话不过是他玩的小把戏而已。
时间最终还是带走了克拉伦斯,父母的关系也比以前更加融洽。
生活终归是给了爱德华某些阳光。
只是在听克拉伦斯临死前留下的录音时,这个对死亡并不畏惧的孩子还是泪流满面。
这是影片里最打动我的镜头之一。
当我们离死亡很遥远的时候,我们不会去思考关于死亡的事情。
子曰:未知生,焉知死。
爱德华是连生都没弄清楚的人,却在特定的环境下被迫思考死。
克拉伦斯知道自己离死亡越来越近,因此他不愿意进“老人之家”,他对那些终日无所事事等死的老人不屑一顾。
人死之后还有没有灵魂?
这是一个宗教问题,也是一个哲学问题。
10岁的爱德华相信有鬼魂的存在,因此他掉进未知的世界而与现实世界脱离。
克拉伦斯通过他的魔术把爱德华拉回现实里来。
现实世界的残酷一下子暴露在爱德华面前,克拉伦斯的老年痴呆,父亲对母亲的心猿意马。
捅破现实世界的虚伪,爱德华感到了绝望和孤独。
而克拉伦斯一步步迈向死亡,也让他心灰意冷。
可恰恰正是他原本为了探听人死之后的灵魂而放在克拉伦斯房间里的话筒拯救了他,他在一遍一遍听声音的过程中回想两人共度的片段,原来生活是有乐趣可言的,而死亡并不能阻挡人前进的步伐。
每个老人都曾经是一个孩子,曾经是一个风华正茂的年轻人,曾经是一个中年人,每个人只要活得足够长都会变老。
变老是一件很无奈的事。
片中的老年演员和中年演员都很有实力,小演员也很可爱,演得很好。
有几个地方我还是很被打动的。
老人和孩子在一起,总有特别的火花。
很多别人写的影评有时间还想看看,可是带孩子真的没什么空上网,有时间还是想多休息一下,不然身体吃不消。
因为,我也在变老了。
以前我从不随便说自己老了,很多同龄人这么说时我都不说,因为我真的不觉得自己老了。
但是最近两年,身体状况果然慢慢走下坡路,加上带孩子很劳累,我真的感觉到了衰老的无奈和艰难。
但是我们都要面对不是。
努力过好每一天吧。
一部需要静下心看的片子。
伸出你的手,观察它们.温暖,鲜活,柔软的是你皮肤,整齐光泽的是指甲,透过光,金黄的汗毛隐约可见,手指的边缘与相连的部分透出的那般鲜红是正在流淌的血液.而这一切熟悉亲密的身体,在历经一天天的老去,变得陌生之后离你而去,终将死去.这就是生命.我会想象死亡,从8岁开始,现在20年过去了.天堂,轮回,复活这种事儿从来无法让我相信. 最近的夜晚,枕边人已经熟睡,那么的安静感觉孤独的时候,当又想起死亡,痛苦到窒息.即便是这样也是要死的啊,我也不会例外,生命如此的残酷.永远见不到植物的翠绿,嗅不到花的馨香,感受不到冬天的严寒,夏季的火热,爱人的抚摸,母亲的目光.昨日里美味的食物,碰到床角痛到心里的脚趾,所有的感觉,在死后皆为零,会是什么样子?也许女人对生命的感受尤为深刻于男人,生来为物种占据的身体发肤的生理疼痛如此频繁.而情感的敏锐又使多少女人在爱情中痛苦翻腾.生产时被撕裂的身体就是对生命深刻的感受,同时也是对死亡的提醒.不知道从何时开始我觉得自己老去了.有一天,镜子里的自己好像不同与往日,但又不确定是具体变化还是神态.频繁的对过去的怀念,每束午后的阳光,每段古老的节奏,越来越多的照片都会见到过去的样子.每当开心的时候总希望时间停留的更久,久到足够停止它在无情流逝时使我恐惧与无助的哀鸣.生命亦如此的,我能怎样呢?我不想碌碌无为.当我老去时有人让我不恐惧,也许这样会好点吧?不知,真不知.
(芷宁写于2010年5月28日)有智慧有阅历的老人在孩子的成长中往往起到至关重要潜移默化的作用,曾在看《亚特兰蒂斯之心》时,感慨鲍比小小年纪就遇到启迪开慧的人,“在泰德(安东尼·霍普金斯饰演)那里,鲍比体会到了书籍的美妙、知识的乐趣、思考的意义、勇气的价值和纯爱的珍贵,让5岁时就失去父亲的他终于获得了部分属于父亲才能给予的东西……更重要的是,泰德在鲍比成长至关重要的时段,促使他摆脱了他那个心智平庸母亲的负面影响……(摘自本人影评《亚特兰蒂斯之心》:开阔的眼不沉沦的心)。
英国影片《有人在吗(Is Anybody There)》也是一部讲述孤独聪慧的男孩在经历和感情双丰富的老人那里获得成长启迪和乐趣的影片,其间也将风烛残年的身不由己以及寂寞孤独适时传递出来,且整部影片蕴含了很多“欲辨已忘言”的隐含,关乎灵魂,关乎归属,还关乎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在孩童心智成长方面又有着奉献智慧的价值,于剧情行进间还散发出悲伤与快乐携手而行的气息,只是在节奏方面倘若再紧凑流畅一点就更佳。
上世纪80年代的英国,10岁男孩爱德华(比尔·米尔纳饰演)有着那个年纪孩子的小想法和小脾气,父母忙于经营一家老年公寓,整天忙得焦头烂额,还要设法应对捉襟见肘的家庭经济危机,对爱德华的感受无暇顾及。
整天闻着老人味,隔三差五看到老人离世的爱德华,对鬼魂和超自然现象有着超乎寻常的着迷,他想知道灵魂究竟去了哪里,便在老人床下安放了录音设备,以求从声讯上得到答案。
老人克拉伦斯(迈克尔·凯恩饰演)的出现起初并不讨男孩喜欢,因为老人的入住,让男孩想要回自己房间的愿望再度落空。
经过几番磕磕绊绊的接触,特别是在男孩及时发现了有生命危险的老人后,这两个明显不合于群的老少成了朋友。
爱德华将自己所收集的有关鬼魂的“证据”拿给克拉伦斯或看或听,沟通观点,前魔术师克拉伦斯则教爱德华变魔术,接他放学,帮他搞生日聚会……然而,有过花心历史、失败婚姻和丧妻阴影的克拉伦斯,心情并不总是很好,往事和内疚不时侵袭着他,他常沉浸于坏情绪中不能自拔,每当此时,爱德华都愤然离去。
“生活总是在变,而且并不是越变越好,你一生中的后悔总是不断累积,而后悔又不断打击着你的旧伤……”克拉伦斯的人生经验总是多多,在讲给小孩听的时候,也仿佛在清点自己的旧伤。
在将老爸的秘密揭发给老妈之后,在看到被迫老爸离家之时,爱德华对这些话似乎有了切身感受。
影片还原了上世纪80年代的风貌,不论衣着家居,还是涉及内容的视影,不论影片配乐,还片中人所唱,在视听上营造出一种明丽的回溯感,仿佛戏剧舞台的流动化。
而在戏剧舞台上颇有建树的导演约翰·克劳利在讲故事方面显然有着系统而全面的功力,此次,他联手多位英国最资深的老演员带来了一部真诚有滋味的电影。
不可否认,这部影片阵容惊人,除了始终奋斗在影坛第一线的迈克尔·凯恩,多位英国戏剧老戏骨登场配戏出演老人院里的鳏寡,退伍老兵鲍伯(彼得·沃恩饰演)、可爱的埃尔希(罗斯玛丽·哈里斯饰演)、糊涂的艾娜(希尔玛·巴洛饰演)、专横的莉莲(西尔维亚·萨姆丝饰演)、自命风流的雷吉(莱斯利·菲利普斯饰演)……即便镜头不算多,但他们四两拨千斤的表演,已然成就了这部影片的特定氛围,如影片伊始,圣诞节的“老年之家”,围桌而坐的一屋子老人和一个孩子,老人的老态龙钟、自说自话,和孩子的稚嫩童颜、无聊落寞相映成趣,于不着痕迹间铺就了整个故事的走向。
该片是现年75岁的迈克尔·凯恩的第103部电影,在片中,他的表演极富感染力,举行神情在威严庄重与心碎混乱之间游走自如,将人物的性格层次挖掘得深刻,赋予了克拉伦斯这个角色丰满的形象,既经历丰富又情感脆弱,可以关心贴心又时常脾气暴躁。
饰演爱德华的比尔·米尔纳,年纪不大,表演出色,和凯恩的互动令人感叹又感动,令一种美好的情愫渐渐弥漫萦绕。
在《无处的男孩》中饰演列侬生母的安-玛莉·杜芙,出演了爱德华的母亲,戏份不算多,却表演细腻到位,令人印象深刻。
片名取自这对老少做“鬼魂”游戏时,克拉伦斯说的一句话“Is Anybody There”。
在片中,爱德华的录音以他意料之外的方式录下了一段他最珍贵的录音,录音里克拉伦斯说再见的声音让倾听的小孩泪眼朦胧。
人生总要彻底走完才发现不过如此,即便曾经轰轰烈烈,最终也都将重归自然,克拉伦斯曾对爱德华说,如果有转世的话,来世的他不愿做人,而选择做一只獾。
片尾,爱德华去捡球时,在树林里见到了一只獾,微笑溢自爱德华的唇边……http://nicolew.blog.hexun.com/50838998_d.html
这里躺着一个人,他的名字写在水上。
——济慈,《墓志铭》人们总是把老人和孩子联系在一起,归为相近的一类人,原因自然很明了,刚来到新世界和从新世界离去的人都一样,不会有世俗的牵绊,不用戴着面具,而是随着自己的心意。
不管是小孩子还是老人,脾气都不会太好,因为不用装。
十岁的爱德华是一个疏于他人的孩子,对死亡的好奇心驱使他一直想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直到遇到了老魔术师克莱伦茨,这个老人的到来改变了小男孩的心灵世界,使他变得开朗和乐观。
对于中国人来说,看这部片子或许还很吃力,因为首先没有那样一个特定的场合感受。
爱德华的妈妈是一个善良的女人,她和自己的丈夫运营着白叟疗养院,也就是私人养老院。
爱德华和一些行将就木的垂死老人生活在一起,这就是他既定的家庭环境。
但他并不害怕,只是好奇,并在自己对死亡的认识圈子里来回搅拌,他总认为人死后会重生,又死又重生……所以,他应该认为人生是不断的循环的无终的过程。
事实上,人死不会重生,人一旦死去,一切都会成为灰烬和云烟,甚至什么都不是。
对于老魔术师克莱轮次来说,他是一个快要死的人,在和小男孩爱德华不断深入的了解和相处后,两个人的情谊增进不少。
但这一切都不能改变克莱轮次快死的时候一种悲伤的情绪,对于他曾爱恋的女人安妮的遗憾,关于离婚。
人死了,之所以痛苦,是因为有遗憾,而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
然而,这部影片有一个情节我一直耿耿于怀,我也认为是本部电影最亮点。
那就是在爱德华十一岁的生日派对上,老魔术师克莱伦茨在台上表演魔术时,或许是因为意外,在一个小型断头台上(魔术道具)切断了一个老人(此时,老人的角色是观众里面的志愿者)的手指,老人被送进了医院。
伺候,爱德华和克莱伦茨暂时离开了家,而乘车去了别处,应该是安妮的墓地。
这部影片还插入了一个小插曲,就是爱德华的父亲,作为一个中年人的形象,他碌碌无为,却萌发着对年轻女孩子谭亚(本来是在爱德华家里作助手的一个高中女孩,准备考大学)结合的欲望。
爱德华将父亲和谭亚的对话通过录音机录了下来,并且当着妈妈的面播放,父母的感情在一刻间看起来土崩瓦解。
《中年之殇》这部电影应该是阐释中年人生活现状的最好影片之一吧,或许可以看看。
但是,电影总是给人以希望。
在电影末尾,克莱伦茨神志不清,把爱德华的妈妈当做安妮并躺在她的怀里奄奄一息。
爱德华也和同龄孩子做朋友,一起踢足球。
而且,爱德华的爸爸妈妈又重归于好,应该算是一个开始吧。
是的,有人死去,就有人新生。
或许没有来世,也没有转世投胎的可能,只有自然法则,人死是必然的,人生也是必然的,我们都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
如果老了,也可以像电影《人生七部曲》开头那样,几个老人反抗资本家,也可以像《返老还童》那般,对于死亡充满着不切实的心理幻想。
但不要像《梦之安魂曲》里面的母亲欲望过于强烈,否则人是否太累了?
有我在吗
人生就是一场寂寞而孤独的等待,也许,还好有你在...
怎么说呢。老人与小孩,看得有点压抑,可能是想到离去的人。
太阴沉。小孩过于成熟,反复听跟老头过往的录音更像是大人的视角,不够真切。
冷画面下的小温暖
虽然是凯恩大神演的。。。但故事有点闷啊
好治愈~里面那首黑童谣大爱:)
7.1
MC万岁
看好Bill Milner
看不下去……
很温暖
老人什么的最受不了了……总让我想起我的爷爷。成长和衰老,在这间小屋里不断上演。
不知道主题是什么。
你的生活發生了改變,但願是往好的方向。
英国片看了都好悲伤
前言不搭后语,碎到没讲明白事儿
Michael Caine演技超好,故事是感人的。有人在吗?有。有人肯呼应已经足够了。
其实觉得这部片子一般,也许是看多了感人故事不过不得不提的是这个小孩子,感觉有点神经质的聪明小孩,还算是个亮点
除了那个自动上下楼的装置- - 没什么吸引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