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负今日》这部片子,相当于是把北师大的人文精神的起点给讲透了。
大家都知道中国新文学的开端在于五四新文化运动,而新文化运动最为重要的成果便是白话文推广。
在此之前,中国文学一直处于“言文不一”的状态,即人们所说的话和所写的字采用的不是一个体系,当说话用白话,写字用书面文言文的时候,认字识报变成了读书人的特权,百姓接受教育的机会少之又少。
而在推广白话文的过程中,不少人认为白话文是有文无法,没有文法规律可言。
此时黎锦熙在北师大前身、北京高等师范国文系以及女高师开设《国语文学》课程,用大量例证证明白话文有“法”可言,并撰写了《新著国语文法》用以白话文教学,让白话文真正能够通过教育被普及开来。
《无负今日》便从黎锦熙在女高师的课堂上讲解《新著国语文法》,并与钱玄同一起建立数人会开始说起。
到了1925年秋,也就是影片中的这个时间,留法归来的刘半农于北大任教,并邀请钱玄同、林语堂、汪怡、赵元任以及黎锦熙等人共同组建数人会,推广白话文运动。
影片拍摄的正是这个事件。
在北师大的操场上,一边是百姓纷纷涌入大学校园聆听任公演讲,渴求新知识,一边是钱玄同将刘半农所撰写的邀请函递交给黎锦熙。
1958年周恩来总理在《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中国评价:“钱玄同、黎锦熙、赵元任等人制定‘国语罗马字’的功劳是不能不承认的。
”正是有了前辈之功,越来越多的百姓识字读文,接受新知识、接受新教育才成为可能。
在北师大的校园里,一边是老百姓求知若渴,希望接受新思想。
一边是大师为了民众革新,合力推行白话文教育。
这讲的不只是一所大学的故事,更是整个中国的教育图景。
有这样的大师,有这样的民众,谁敢说中华民族救亡图存没有希望?
《无负今日》以这样四两拨千斤的方式将一所大学的文脉起点勾勒出来,在这里有鲁迅、有黎锦熙、有梁启超、有求知的学生,更有无数渴求新知识新思想的普通百姓。
而在未来的百年里,这种求知求学的精神将一脉传承。
大师们学为人师的风骨更是激励着后来之人。
一看影片的总监制后面是这俩名字——莫言、余华,你还能说啥,先敬上七分,三星保底。
这就是一种说不清的崇拜,和追星有些相似,但又不一样,我们也会买这些“偶像”的周边,只要看到是他们所著的作品,就心潮澎湃想买来看一看。
不一样的地方是,如果莫言、余华换了一个肉体,行不行,行,只要他就是莫言、余华就行了。
只不过是要文学背后那条往下扎了深根而又飘荡于浩瀚宇宙的灵魂。
这个世界,文学艺术本是无用的,就像人们说的,不当吃,不当穿。
尤其当下,文字的批量生产更是多到令人厌恶,文学也越来越廉价和不知所以了。
公众号每天能收到海量的资讯,少看任何一篇都无关紧要;朋友圈里的所谓诗人,每天更新好几次,分享他写的诗或散文,没有这些,对世界不产生任何影响;即便是成名大家,让他作品中的一本消失,也就这样。
这个世界依旧如此,天呐,显得文学多么无用啊。
可是,也只有这部分人知道,活着,精神世界有多重要,精神世界甚至是高于一切的追求,当然,于他们而已。
莫忘,当年救国的不只有枪杆子,还有这些看起来文文弱弱的笔杆子,一样能震慑人心。
莫言、余华都可以说是当代作家中的天花板了,他们神一般的成就,导致很多年轻人似乎不相信他们还活着,就像人们不太相信爱因斯坦其实和自己的父亲差不多年纪。
这两位文学大家其实交集不少,同学、舍友、同事,均就职于北师大。
这部影片融合了故事体、纪录片体、报告体几种形式,带出了北师大几代闻名遐迩的老师(包括鲁迅),以此传递这座有名师也出名师的名校建校育人之本心,并选择教师节上映,追溯教师节的起源。
看下来感觉是极好的北师大招生宣传片,尤其看到莫言、余华两位,更是无比向往,有种北大、清华、北师大,我选北师大的爽感。
至于影片初衷想表达的尊师重教的精神,只感动于先人,未能如沐春风于当下,尖锐一些来看,是带讽刺的。
正如教师节那段,弹幕里很多人在骂现在的老师,“我刚送出去三千”、“给自己定了个能光明正大收礼的节日”、“现在的老师都把自己当上帝”、“孩子读个书,我比老师累”……确实,时代变了,人味变了,很多东西,不怪电影,电影讲得很好,也讲明白了,但大环境变了,这是谁也辩解不了的,也不完全是人的问题,而是大自然的规律。
细细想来,这种现象并非只出现在教师行业,每个行业每个职业都变了,现在的军和以前的军比,不一样了,现在的官和以前的官比,不一样,现在的艺人和以前的艺人比,更不一样了,都不一样了。
存在即合理,即便我们有太多厌恶。
透过现象看本质,是跟自己和解的最有效方法。
最后,只希望自己未来有一天能向这些文学大家们靠近,哪怕小小的一步。
无负今日,无负自己想要的明日。
————2022.10.26看完
电影《无负今日》的片尾,梁启超、黎锦熙、鲁迅、王梓坤、启功、莫言、余华等近现代教师的代表,用手语表达了「无负今日」四字。
他们脸上属于教师的平凡微笑,与片中120年来,「师道」的几代传承,让我久久不能平静……但由人物和故事汇聚的强烈情绪,只是《无负今日》的冰山一角。
这部由莫言、余华担任总监制,梁振华担任总编剧、总制片人、艺术总监,赵小溪、赵小鸥执导,胡雅婷编剧,王劲松、乔振宇、刘芸、高伟光、曹磊、尹昉、孙茜等人主演的作品,以百年来师范教育发展历程中的关键节点为主线,既是对教育史的回顾、对所有教师的献礼,更是一部「师道」传承的史诗。
影片即将在9月10日教师节上线,烹小鲜(pengxx01)昨晚看完首映后,第一时间就想从1984年教师节的起源聊起,并以此展开一幅百年教育的华美篇章。
《无负今日》海报教师节为尊师,更为重教1984年,北京师范大学校长王梓坤(王劲松饰),给即将毕业的学生们讲完了最后一节课。
但课程内容结束后,他没有下台,而是讲起了自己的一段往事。
四十多年前,他因为家庭条件有限,即将失学。
但就在命运即将「摧毁」他时,恩师黄少诚(高伟光饰)突然出现,并伸出援手,这才让他有了学习的可能,并因此走上了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
说到这儿,他拿出一摞信件感慨道,多年以来,他和黄少诚一直有书信往来。
可就在今天,黄先生与世长辞……王校长眼含热泪,情绪也越来越激动,他动情地对台下即将成为教师的学生们说:“老师,是用生命点亮另一个生命的人。
”说罢,他深鞠一躬,用言传身教,完成了一次「师道」的传承。
《无负今日》海报演讲结束,王梓坤一边平复情绪,一边找来钟敬文、启功、陶大镛、朱智贤、黄济、赵擎寰等大师,商议为教师这个职业定一个节日。
王梓坤提出建议后,大师们反倒沉默了。
倒不是他们不想为教师发声,而是中华文化中,谦逊是恒久的美德,尤其是这批真正为中华民族,为教育事业付出终生、不计回报的老人,其实并不想用节日,彪炳自己的贡献。
但王梓坤并非好名之人,他之所以有此提议,是希望教师节不仅为「尊师」,更为「重教」。
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家庭,只有重视教育,才有更大的发展可能。
这是他去世的恩师,以及几十年从事教育的经验,告诉他的道理。
说到这儿,一直沉默的钟敬文老先生开了口,他对「重教」二字感同身受,希望教师节,能成为中华民族传承教师精神、重视全民教育的「图腾」。
在场众人了解了二人的目的后,也有类似的共鸣,于是当即决定共同联名,提议设立单独的教师节。
次年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这一议案,确定每年的9月10日为教师节。
至此,中国的师道,有了持续传承下去的根基和土壤。
《无负今日》海报通过这段直戳人心的剧情,《无负今日》将教师节从无到有的过程和原因娓娓道来。
而《师说》篇最精妙之处,就在于找到了剧情片的张力,与纪录片还原史实的平衡。
总编剧梁振华以王梓坤幼年险些休学起笔,强调恩师黄少诚对他人生的改变。
映照到王梓坤成为校长后,对尊师重教的深刻理解和传承。
有这样的故事做铺垫,他建议成立教师节,过渡合理,情感也更真挚。
同时,王劲松个人的表演也为这段历史添了彩,尤其是较长的演讲戏中,将人物从一开始的沉寂,到提到恩师的感慨,再到阐述师道的激动,最后向学生们鞠躬的坦然和希望,整个情绪递进精准又到位。
所以,演绎+纪实的创作方法,让《师说》有情感、有温度,更有权威性。
这一内容的创新,也体现在了整部作品中。
是传承,更是发扬其实,《师说》不仅可以独立成篇,还在《无负今日》中起到了故事和形式上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
承上,是发生在1925年的《大学》篇。
在那个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节点,梁启超、黎锦熙、鲁迅等人,不仅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还承担起了传递中华文明火种的重任。
北师大女校的课堂上,有人向黎锦熙(乔振宇饰)发问:什么才是鲁迅先生(曹磊饰)所说的希望?
黎锦熙和后来走进教室的鲁迅,大可以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给这位学生答案。
但他们不仅阐述了自己对希望的理解,还让她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自己的生活感悟中出发,参悟出个人对希望独特的含义。
《无负今日》海报同时,在那个时代,希望不只是专属于青年学生的特权,更是所有民众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渴望。
而知识作为打开民智的关键,也是他们毕生努力敲开的「窗户」。
为了让越来越多人了解历史、了解当下,拥有改变未来的底气与独立思考的能力,二人致力于推广白话的流行。
黎锦熙建议编纂《国语辞典》,填补了群众阅读白话文学作品遇到难解之词无书可查的空白,鲁迅更是弃医从文,终身投入到国人文化和思想的启蒙事业中。
两位近代师道的奠基者,不仅是几代学生的老师,更是全体中国人的老师,他们为所有同胞灌输的希望,也为1984年《师说》中的传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无负今日》海报启下,是发生在2022年的《青春》篇。
当下,随着祖国富强、教育普及,教师们一边播撒希望,一边感受时代,继续传承和发扬「师道」精神。
而莫言、余华两位作家,就像近120年「师道」传承在当下的真实写照,接受恩师教诲,获得文化「自觉」后,又扩散出更平凡、普世,却更蓬勃的能量。
他们一同为中华人民的不屈意志摇旗呐喊。
也让中华文明,又闪耀出几颗照亮国人的繁星。
《无负今日》海报所以通过三个篇章,《无负今日》表达地不只是单纯的「传承」,更是以此为桥梁,串联起教育在希望、传承、回溯中循环往复,又不断向前的过程。
配合创作者前半段偏剧情,后半段偏纪录的创新创作方法,刚好组成了一幅贯穿古今的「师道」传承史诗。
同时,以「师道」为线索,何尝不是永不熄灭的民族之魂,最生动的侧写。
爱惜年华,无负今日最后,让我们回到1925年那个风云激荡的下午。
梁启超先生站在讲台上振臂高呼,台下不止有学生,还有不同职业,但都渴求知识和进步的普通民众。
看着芸芸众生们热切的眼睛,他喊出了“知之行之,无负今日”的最强音,不仅在当时获得了百姓们的认同,还为后续的思想萌发,埋下了一颗种子。
因此,以这句为题的《无负今日》,除了介绍百余年波澜壮阔的教育史、献礼人民教师外,还有振奋当下,继续传承先贤精神和智慧的作用。
这份情怀和表达,对得起梁老当年的呐喊。
而这句呐喊,也将继续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
在希望、传承、回溯中,迈向更大的辉煌。
“先生,您说的希望是什么?
”“是青春,也是恐惧”吾辈自当惜爱年华,无负今日。
短短一小时介绍了北师大的一些历史,鲁迅那几句话,简短中饱含力量!
虽然只是个网络电影,虽然只有短短一小时,但是选角上毫不马虎,都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艺术家!
余华老师的亲身讲课一点都没有演技痕迹,应该就是课堂实录,感觉太舒服了,轻轻松松的语境就把《活着》的背后故事讲述了出来,几十万字背后怎么会那么简单!
最后还Q到了莫言在《活着》上签余华跟自己的名字,这一刻太感动了,什么是活着?
是生死疲劳。
什么是生死疲劳?
是活着!
这是北京师范大学的宣传片,但是在片中没有看到真正的北京师范大学的精神所在,我们看到的无非是一些名人站台的洋洋自得,看到的是一些象牙塔内的小范围狂欢,具体的人寥寥,接地气的故事很少。
从头到尾文人自嗨。
莫言,余华贪功利性自我陶醉。
这部电影上座率低,在网上免费都没几个人看。
今日观影《无负今日》,一部关于北京师范大学的近百年发展史,一个个伟人、学者的故事推动历史前进的故事。
每一个人都处在时代的洪流之下,于个人成长的历程中肩负着时代的、社会的责任与使命,普通的我们被历史裹挟前进。
当今天的我们想着生活的艰辛时,是否想到众生皆苦呢。
不放大个人的挫折,而应把自己放在时代大背景下,看到个人的渺小与生命的精彩。
潮流之上的人一小步,带动历史的一大步。
人,活着应有一些压力与一些挫折,或许对待自然、生命会有点敬畏心,每个人也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这样生命才会丰富精彩,世界也会丰富多彩吧。
凡是这种讲述先贤、大师故事的影片,总不免面临一个难题,那就是如何让教科书中的人走到现实中来,使观众感觉到亲切。
《无负今日》讲述了梁启超、黎锦熙、鲁迅、王梓坤、启功、莫言、余华等一代代师者的故事,当这些大名鼎鼎的师者走到荧幕前,要怎样做,才能使观众与之产生情感联结?
我认为影片用独具匠心的细节处理,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影片一开始,就是鲁迅路过一间教室,正好碰到黎锦熙在讲《故乡》的文法。
黎锦熙以为他是迟到的学生,让他进来,才发现是鲁迅先生。
这是每所大学里都会出现的画面:教师在台上讲课,门外有同学迟到,犹豫着不敢进来。
而在影片中,这种日常桥段被安置在了鲁迅和黎锦熙身上,便让人产生一种既熟悉又惊喜的感觉。
黎锦熙问鲁迅要不要去看梁任公在师大的演讲,鲁迅先是断然回绝“不去”,后又笑着说“两年前他就答应给我做一碗陈皮绿豆粥,两年了,我连绿豆都没见着”。
短短几句话,便将鲁迅的风趣幽默展现出来。
王梓坤到启功家,启功侄子要给他沏茶,他摆摆手说“我自己带着水呢”。
这又是一个非常微小的细节。
我们都知道,教师是一个经常要说话的职业,王梓坤随身带水杯,显然是他工作中养成的习惯。
影片中类似的生活细节数不胜数。
王梓坤请六君子商讨教师节提案时,从布袋里掏出的一把瓜子;启功先生摆满娃娃的书柜上,贴着“只许看,不许动”的纸条;启功先生在签字时,让身为前辈的钟敬文先来……
正是这些微小又不可或缺的生活细节,组成了这部影片,带来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影片让观众意识到,大师不仅仅只是天际璀璨的繁星,他们也与我们脚踩同一片土地,甚至就在我们身边,以其高尚的人格时刻警醒着我们:知之行之,无负今日。
《无负今日》,这部电影是北师大的宣传片,也讲述了教师节的来历。
当时选择是因为看到总监制竟然是余华和莫言(他们都是北师大校友)。
莫言出现在电影的最后,北师大的一位女学生在校园里偶遇正在看着花园里的猫发呆的莫言,交谈见,莫言向学生解释了手中那枚铜骆驼的来历——是启功老师的镇纸,传到他这里来,象征了学者的治学精神是一脉相承。
最后女学生想让莫言签名,结果女学生只有余华《活着》这本书,她小心翼翼拿给莫言,莫言大大方方在书上,先签“余华”再签“莫言”…据说这是真实发生(女学生是粉丝),也有说是剧情设计的。
采访他们的一些短视频也有提高这个给余华粉丝签名的故事的,他们的反应都非常机智幽默。
记录下签字的时候莫言说:“活着”等于“生死疲劳”。
说到余华,余华鼓励北师大学生说:你们在今后的写作中也会在不同时候遇到不同的困难,当你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就意味着什么呢?
就意味着你们要进步了。
记住这一点,当你们在自己在写作的过程中,你们觉得一帆风顺,没有遇到困难的时候,其实你们可能是在原地踏步。
所以不要害怕困难,遇到困难就意味着命运在向你招手了,让你们走向一个更好的地方,更高的境界。
所以要迎难而上,要感谢困难,然后才能无负今日。
马上开始进入工作模式,以“知之行之,无负今日”勉励自己,24年要将知与行的距离拉近一小步,值得做的事情多去做20%。
借编剧梁振华老师说的,也许这也是知与行的方法,梦与想的坦途吧…一切都刚刚好,往前走,边走边修,知行合一,心脑合一…为今日的自己鼓掌,又是成长的一天呀
有幸参加电影《无负今日》的首映礼,第一次看到了大荧幕上的莫言和余华。
他们是作为北师大文学院教授的身份出现,谈写作,谈人生,以老师的角色与大家见面。
映后交流时余华调侃莫言泪点低,看到曾经的北师大校长王梓坤的故事就掉眼泪。
突然间有一种传承感扑面而来,大师从来不是石头里蹦出来的孙猴子,不是凭空降临的,《无负今日》呈现出的就是如此代代相传的一百二十年。
一百二十年的北师大,听起来就是无比恢宏雄伟的历史,然而开启电影的却是一只1925年的小小橘猫,懒洋洋地趴在深蓝斑驳的老北京的窗棂上,不经意间闯入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的教室,听黎锦熙讲鲁迅的《故乡》—— “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
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 如今我们熟读的名著经典,对于当时刚刚从八股文中解脱出来的中国人来说还是新鲜事物,黎锦熙要给学生讲解其中文法,为的是普及白话文,也是为了让千千万万老百姓接触到知识的润泽。
到了王梓坤校长这里,则展现了他和老师黄少诚深刻的师生情谊。
黄老师在王校长年少时便资助他学习,最终他从小山村走到了北京师范大学的讲堂上,而教师节就是由王校长倡议设立的,每年的9月10日都是在提醒我们不要忘记前人的心血,我们从不是独立存在于这世上。
到如今莫言独坐北师大校园里,凝望的仿佛还是百年前躺在女子师范大学窗台上的那只猫,手中把玩的是已故北师大教授、书画大师启功的小铜骆驼镇纸,然后等镜头一转,又见莫言诙谐一笑,说这不过是后人的复制品。
逗乐全场观众。
大师们一个个落在地上,落在我们身边,我瞬间明白了《无负今日》片名的含义,它本是取自百年前时任北师大校董的梁启超给毕业生的手书寄语,貌似波澜不惊的四个字,却蕴含着一代代人奋发图强的振奋精神—— 无负今日。
整部电影正像一篇散文,如鲁迅《故乡》般清新隽永。
像是黎锦熙与鲁迅在教室遇见的那场戏,几句对谈看似简简单单,但紧接着教室里一群长辫子白衣的女学生站起来,无尽鲜妍美好的模样,这画面本身就蕴含无限深义。
要知道那是中国最早接受高等教育的一批知识女性,是前无古人的青春之光!
片中借鲁迅之口提到青春,青春自有无限希望,有时也是令人恐惧的,“因为身外的青春倘一消灭,我身中的迟暮也即凋零了。
”也因着这恐惧,促使大师们撒下无数文明的种子。
一百多年后余华分享《活着》的创作幕后故事,同时告诉讲台下的学生们:我们能抓住的只有现在。
而下一个画面切到曦园,从余华教室里走出来的女生碰到莫言,想要个签名,不好意思地拿出了《活着》:“我只有这本了。
” 但见莫言不紧不慢地翻开扉页,把余华和自己的名字都签了上去。
大师难得展露不拘一格的顽皮一面,不禁怀念起自己与余华的青春岁月。
两位大师的“隔空对话”不仅于此,在电影结束后,莫言上台笑称余华可以做专业演员,仿佛是直接从大银幕上走下来了。
《无负今日》无意铸造丰碑,它更像是一条河,故事还在延续,只要我们着眼于今日,着眼于这一分,这一秒,抓住这最微小的一瞬间,抓住无数的过去和渺远的未来所交织的现在,那么我们也就加入到了这条河里,这条由黎锦熙鲁迅莫言余华们编织的河里,哪怕只是一片小小浪花。
《无负今日》里,乡村老师黄少诚提着油煤灯去少年梓坤家里的场景,一下子触动了我回忆的闸门,令我想起了我生命里那位梦想启蒙老师,那位为我点灯的人。
我算是零零后里少数的在山区乡村长大的孩子,体验过农村生活的不易、上学路的艰辛和乡下教室的简陋,才更懂得知识的可贵,珍惜受教育的机会。
六岁那年,爸妈进城务工,留我一人在爷爷奶奶家。
那时候没有沥青马路,家里也没有钱坐车上学,在多雨的山城,我每天早上要走一个半小时泥路才能到学校。
在那里,学前班和小学合并为“白家乡小学”,没有幼儿园,没有大班小班之分,一个年级就一个班。
也是在那里,我认识了我的语文老师刘凤萍老师,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方向。
刘老师是从县里师范学校来的支教老师,那个二十岁出头素面朝天的扎着马尾的姑娘在六岁的我眼里简直是上天的天使。
有一天放学雨很大,别的同学都有家人来接,而我家没有电话,爷爷奶奶也联系不上,我就一个人在教室里写作业,任由肚子咕噜咕噜叫着。
那天,是刘老师路过教室看到了我,她帮我联系了村子里的支书,把我带到她的教师宿舍,给我泡了一桶泡面。
那是我人生第一次吃到泡面,觉得那是世界上最美味的东西。
她笑脸盈盈地对我说,“xxx,你今天的那篇作文写得很好,继续加油你以后可能会是作家哦!
”我当时开心极了,虽然不知道什么是作家,但是被老师肯定的感觉太幸福了,后来就一直坚持着写作的习惯,在心底埋下了语文教育的种子。
后来,爸妈打工安定下来后把我接到了城里,我也再没有见到过那位刘老师,但她的话一直在我心里。
我慢慢的努力,高考考上了汉语言文学的师范院校,本科毕业后又保送到了全国最好的师范院校攻读文学,这一切都是因为曾经乡村教师刘老师的鼓励。
感谢天底下像黄老师、刘老师一样的乡村教师,给无数个孩子带来了梦想的种子。
这是我的故事,也是我们的故事,故事还在继续,灯还会继续亮着。
师大宣传片,嗯…,
静一静,知识、教育、传承,平和而有力量
以此开启我新的一年,不再负自己,不再负时光。
主题曲的前半部分谱出了李叔同的感觉,很契合开篇的那个时代。
北师大台面还是挺大的,挺精致的宣传片
宣传片?公益广告?开学第一课?为什么要这么说,因为完全没有必要拍成一部电影。。。那为什么还要给两星?因为爱国。。。
说实话 这就是拿到了好的资源但是根本不知道要拍什么也不知道该怎么拍的典型 一团乱麻
实在无法理解最后一段到底想拍什么,也不能理解和前两段放在一起想表达什么
无负今日,活在当下
何惧流年匆匆,但求无负今日。北师大宣传片,得知余华莫言皆为北师大研究所同学,教师节亦为北师大提倡制定。
拍摄很美,但内容不足,像师大宣传片
这猫给了多少出场费?
人物个个油头粉面,又端又装,说起话来又酸又腐又臭,这电影拍的什么玩意儿。伟大的是这些人,而不是这个职业,老师里面垃圾多了去了,人渣多了去了。
这是给北师大的献礼片吧。
感觉是一个单位恰逢某种纪念日而制作的,或者向参观考察的来宾播放的宣传片,制作单位是北师大。
改木偶戏吧,要演员没用,反正演的不是人
拍的不行
非常应景地在今天看了。前两个部分有挺多细节,尤其《师说》还是很感人的。然而《青春》篇真就是师大宣传片了,不如讲个未教赛的故事,让学生做主角才是前辈当年“无负今日”的收获啊。莫言余华当然名气大,宣传效果好,但说实话和师大的日常没有太多联系哦。
2022.8.10 希望不但无负今日,也无负期望————————————————————2022.9.10[B]已看,希望破灭
教书不忘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