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达,卡里达,伊塔洛,科西莫四人是好朋友,卡里达是犹太人,有一天被抓走了。
其余三个人一起踏上寻找卡里达之旅。
三人行,成人需要统一意见可是一件难事,在他们中间当有一人意见不同时,后续总会轻松达成统一。
遇到困难时每个人都在发挥自己的优势,没有退缩,都在想如何才能去达卡里达的地方,朋友在前方,他们都很有动力。
路上充满欢乐,也会有恐惧,还有勇敢,有时也会有放弃,但都在一起克服。
瓦达是一个聪明的小姑娘,从小在修女院长大,修女教导她的知识以及自尊自爱,路程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伊塔洛是三人中的领袖,军事家庭,总是会有些幽默的行为,但他自己可能没有这么认为,他不是个胆小鬼,他作为领袖很称职很勇敢。
科西莫,爸爸被当成叛乱被驱逐,有很多突发的小聪明,很机智。
卡里达犹太人家里很富裕,聪明,善良,对待未来的生活很积极。
当时战争的背景下总会有很多让你感动又会难过的故事,他们只是孩子,对未来很憧憬的孩子,他们并没有机会长大,他们的存在过即美好,他们是硝烟中的那一丝烟花。
电影的结局在还没有反应过来时,结束了推荐同类型电影🎬《穿条纹睡衣的男孩》
当你站在黑暗中时,你只会聚焦在唯一的光明之处,觉得它可能是世界的焦点,唯一的真理;而当你走近光圈区域,环看周遭的世界,才发现原来那一点光中的世界,只不过是冰山一角罢了。
就像我们的思维观念,曾经只是聚焦战争中的对立两方,甚至只是一个恶魔和一群被害群体;而当你站在高处,俯瞰这整座城市,甚至整个世界时,你会看到这场战争的硝烟居然能弥漫到那么远、那么远。
这部影片就是这硝烟弥漫中盟国所遗留的历史遗迹,在物质上,更是在精神上。
后面,还想找一找侵略国家下那些围观镜头下的群像与个像,被这场人祸所笼罩过的阴影。
电影的闪光之处,就是恰如其分地营造了它的不完整,即在常理上明明将近高潮的部分戛然而止。
传统的小说、电影的戏剧处理方式是开头→冲突→解决冲突,但是这部电影却无意“解决冲突”,原因或许不是有意的营造冲击力的手段,而是纯粹的出于历史性、客观性和个人的无力,这样的危机本来就无法解决,而三个没有经历过残酷现实打磨的孩子,从电影的一开始,就注定了踏上不归路。
然而,从客观上来说,这样的留白处理和戛然的切换形成的鲜明对比,却是言有尽而意无穷的。
诚然,电影可以在高潮之处继续往后拍,拍胖子入德后的惨痛遭遇、拍四人踏上的徒劳救援,但是已毫无意义。
毕竟从历史的角度,结局所有人都知道,但每个人都会从电影的角度,心存大团圆的幻想,导演借此达到其目的。
这是相当聪明的做法。
我们最后一次做孩子 (2023)8.12023 / 意大利 法国 / 喜剧 / 克劳迪奥·比西奥 / 阿莱西奥·迪·多梅尼卡尼奥 Vincenzo Sebastiani这部电影背景是 1943 年的意大利罗马。
那时候战火纷飞,但有四个不同家庭背景的小孩,还在玩着战争游戏,并且结成了“史上最伟大的友谊”。
来自富裕犹太家庭的里卡尔多,有一天被德军带去了犹太人隔离区。
🌟剩下的三个好友,通过伊塔洛担任国家法西斯党干部的父亲的关系,知道了他的所在。
他们决心穿越意大利,来一场“英雄救友”!
这部片是改编自同名畅销反战小说的。
它通过儿童冒险喜剧的形式,还有孩子们天真的视角,展现了二战对意大利这个国家和人民的摧残。
在全球冲突肆虐的当下,这部电影更具现实意义,真的发人深思!
二战版的《伴我同行》(1986)。
整部电影都在为高潮的最后一个镜头铺垫,那一刻同时彰显了人类的伟大和卑劣。
1943年的意大利罗马,四个孩子结成了“史上最伟大的友谊”。
里卡尔多,犹太人,父母经商,家境殷实;科西莫,家庭困窘,父亲常常高调地对战争表示不满,不让他在外面乱跑;伊塔洛,父亲是国家法西斯党干部,他最爱带着小队玩战争游戏,盟军的坦克和飞机就是他的假想敌;旺达,被修女抚养大的孤儿,常常从孤儿院跑出来和三个男孩玩耍。
他们通过吐口水盟誓成为“勇士”团,男孩们用弹弓与敌人战斗,女孩作为护士照顾“伤员”。
突然有一天,里卡尔多和家人消失了,伊塔洛通过家庭渠道知道了里卡尔多被装进火车送去了德国,伊塔洛、科西莫和旺达决定沿着火车轨道去德国救回好朋友。
家人们很快发现三个孩子的去向,伊塔洛的哥哥维托里奥和修女阿涅斯决定去追回他们。
三人组和两人组一前一后踏上旅途,电影就此进入公路片模式。
四个身份迥异的孩子能长期玩在一起可能并不现实,电影通过这样的设定更全面地展现了不同阶层在战争阴霾下的生存状态。
电影以三个男孩讨论如何区分“犹太人”和“雅利安人”开始,生动表现出法西斯主义意识形态对生活和文化的入侵,孩子们并不知道他们讨论的话题究竟意味着什么,但成年人的一切都是他们模仿的对象。
伊塔洛的语言最有代表性,他的语言中充满对犹太人和女性的歧视,“他们是犹太人,赚钱是他们唯一关心的。
”“女人就是负责在家做家务的。
”“女人是累赘。
”当被对方质疑时,他又无以反驳,他只是在照猫画虎,人云亦云。
伊塔洛的哥哥维托里奥决定去找伊塔洛时,修女阿涅斯也想跟着一起去,维托里奥条件反射一般地说道“女人是累赘。
”从这处前后呼应的设计我们可以想象到伊塔洛的充满“男子气概”的成长环境。
维托里奥因为勇敢杀敌负伤回国,被称为“战争英雄”,得到父亲的赞赏。
伊塔洛非常羡慕,他也想成为英雄,用自己的勇敢和力量赢得荣耀。
伊塔洛还无法区分语言、制度、文化乃至人性中的善恶,他有样学样地模仿着迎合着成人世界的规则。
反战言论显然是不受欢迎的甚至会被当做颠覆份子,底层民众的真实心声一直被压抑,科西莫的父亲就常常被伊塔洛“批判”,维托里奥和阿涅斯在小酒馆遇到的乡野村夫也在同声谴责法西斯,但看到穿着制服的维托里奥他们即刻沉默下来。
电影里对战争的残酷最突出的一次展示是一处火车隧道口被枪杀的两个年轻人的尸体,三人组看到了,两人组也看到了。
电影整体上是略带戏谑的轻喜剧风格,三人组的旅程虽然是为了救人,但也在“享受”着探险的乐趣,草地上野餐,望远镜找水,扒火车,搭帐篷,夜晚露营地的恐怖故事,伊塔洛偷了哥哥的钱,不知道物价的旺达买东西上当,去讨说法的科西莫偷了一只鸡回来。
他们把鸡当成伙伴,但当他们遇到同样饥肠辘辘的一家五口时,最终成为大家的盘中餐。
维托里奥和阿涅斯越来越像一对欢喜冤家,从开始的互相嫌弃到互相靠近,阿涅斯帮维托里奥处理了身上的伤口,因为发现钱丢了一起在小旅舍逃单。
河边洗浴一场戏,没了制服的维托里奥和没了修女服的阿涅斯“恢复”成两个普通的青年,为了躲避追逐者他们相拥倒地时,荷尔蒙在意志和信仰的遮掩下暗流涌动。
颇为黑色幽默的是,维托里奥和阿涅斯被意大利部队当做潜逃的敌人抓住,而他们因为没有制服和修女服无法证明自己的身份,被收押等待处决。
人创造了符号,符号却超越了人,可以区分人,审判人,决定人的命运。
在即将相遇的前夜,三人组和两人组各自暴露自己最柔软的部分。
维托里奥的英勇故事其实是谎言,是部队惨败后为了鼓舞士气故意打造他为战争英雄。
伊塔洛一直生活在哥哥的阴影下,他希望像哥哥一样得到父亲的肯定,他不希望被父亲当成胆小鬼。
科西莫一直担心着被称为“颠覆份子”的父母,他害怕随时会失去他们。
最懂旺达的就是阿涅斯,她知道旺达一直想和三个男孩在一起是因为她害怕孤独,她期待关心和爱,期待家的温暖。
阿涅斯以此提醒维托里奥,孩子们之所以逃跑,是不是大人们平时做得不好,爱得不够。
三人组遇到了即将被处决的二人组,伊塔洛靠“秘密武器”救下了哥哥和修女——在父亲、哥哥和法西斯军官合影的时候,他偷偷冲了过去,留下了一张鬼马合影。
故事似乎即将结束,维托里奥和阿涅斯的故事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也许他们还将继续,也许他们穿上制服和修女服后又会回到原来的轨道中,不敢越雷池一步。
伊塔洛、科西莫和旺达也即将一起返回。
故事的真正结尾是,当三人组得知面前的火车会装满犹太人驶向德国,伊塔洛心生一计,他假扮成犹太人混在队伍里,登上车厢,带着被自己的聪明机灵所折服的骄傲表情,向两位小伙伴招招手,举着“秘密武器”,随着列车缓缓走向远方。
他相信自己可以救回好朋友,带着英雄的勋章回到家乡,得到所有人的赞赏。
片尾字幕和旁白显示,被从意大利送到德国的两千余名犹太人无一生还,伊塔洛下落不明,他的名字没有出现在相关记录里。
多年后,两位老人带着孙女来到他们分离时的火车站,应该就是老年的旺达和科西莫,他们告诉孙女,这就是他们最后一次做孩子的地方。
成长永远有代价,最常见的代价是变成自己曾经不喜欢的人,最大的代价是有些人再也无法长大。
死去的良善在为活着的邪恶买单。
开始的童真越烂漫,结尾的戛然而止就越窒息。
用孩童的视角审视生活,成人世界的一切都值得怀疑。
长大就意味着穿上大人的衣服,接受秩序的规训,度过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一生。
对抗邪恶最后的防线就是纯真,什么时候我们把纯真当做“幼稚”或“愚蠢”,那就是我们最后一次做孩子。
绝绝子,打字十几分钟写影评,写完不见了……豆瓣不可信,以后得用word记,浪费心力。
担心忘记,还是重复写一下。
更有条理一些。
一、叙事结构 从方形画幅的战争纪录片和新闻播报声开场,内容是罗马被轰炸,接到小男孩在街道上玩耍。
小男孩/片尾老人的简短旁白开场-友谊正在产生。
随后开始呈现战争背景下小孩们的日常,小孩子受到纳粹思想的影响,崇尚英雄主义,在防空警报下躺在街道上,用弹弓打飞机。
小孩子没有意识到战争的残酷性。
小女孩加入。
犹太小男孩与父母,父母开裁缝店。
主线是三个小孩尝试去救犹太小男孩,另一边青年纳粹军官/哥哥和修女一起去找三个小孩。
两条线索平行剪辑:三个小孩之间的团结、争吵——沿着火车轨道走,饥饿、吃饭,喝湖水/逞能/强迫自己勇敢,小胖总是想当领导,也是受家庭环境的影响;爬火车,火车上睡觉,想到犹太小男孩;去跟农民买吃的,小女孩只拿回一点吃的,小胖被轰走,小男孩直接偷鸡(母鸡-公鸡);三人夜宿狂野,小女孩不跟他们睡一个帐篷(修女的教导),晚上三个人抱团度过夜晚;清晨出发,到一户挨饿的农家,吃鸡;草地上小女孩说犹太家庭要收养她;两个小男孩吵架,夜晚小男孩说起父亲是反叛者,可能被枪杀,想起母亲的拥抱,女孩拥抱男孩;小胖说起自己被嘲笑是胆小鬼,没有制服就失去了勇气,天明两小只给小胖做制服(两个人、三个人,目标一致,做一件事);到到法西斯驻地。
一路上的各种小事。
两个青年人相伴而行:寻找线索-出发,沿着轨道走,两人互相不对付、理念不同-反对暴力&士兵;修女给士兵治疗腿伤;夜宿酒馆,被针对,天明又一起逃单(钱被小胖偷走);河边洗漱,蓝色丝带飘过去、没发现;被纳粹抓捕,雨夜仓库的拥抱。
两路人马汇合,在即将被处决之时/巧合,小孩们用弹弓打断处决,小胖用照片拯救大人。
当一切看似都安全了时,小胖踏上了通往集中营的火车。
影片从回忆时空转到几十年后的现实时空,两个老人带着孙女在火车站,回望过去,这是他们最后一次做孩子的地方。
小孩离家出走的故事很感人,像《契克》这样的片子,孩子的纯真、难以言说的心事、单纯的友谊、人物关系。
人物形象:每个人都有自己活生生的性格。
二、主题结尾小胖上火车,给影片升华。
如果没有这个情节,整个影片就成了——看似是为了救犹太朋友,实际是两队人出门旅游。
看了这个片,能很直观地理解为什么意大利一遇到打仗就投降:小胖闯入会议、闯入照片,这要是放在集权国家,是不可能的。
压抑的环境,培养不出天性烂漫的孩子。
比起战争的局势,青年更关心自己的弟弟;比起国家的胜败,个人的存亡更重要。
跟《罗慕路斯大帝》的主题一致,爱具体的人,不要爱抽象的国家的概念,更不要爱被宣扬的、变化的、极端的理念。
三、视听语言1.开场的方形画幅、黑白新闻纪录片,增强纪实感。
2.明亮的色彩,与影片整体温情的风格基调相吻合。
3.结尾从过去时空到现实时空的转场,用火车站的空镜头,应该是先拍摄旧火车站/现在,再翻新、拔草成新火车站。
或者可以用特效?
要认真学后期。
4.两条线的剪辑,用相似的行动-拥抱,相反的台词/处境-和男士共处一室,相似的境遇-互相帮助,重复出现的场景-火车轨道旁的死狗、被枪击的游击队员等等。
流畅、自然、不突兀。
5.结尾的定格镜头,两个老人看着镜头,仿佛在问观众——你是否忘记了沉痛的过去。
6.字幕交代历史真实信息,从罗马驱逐出去的犹太人,无人生还,悲痛的事实。
四、细节1.蓝色发带:十字架上的丝带、河里漂下去的丝带2.弹弓:小男孩想还给犹太小孩,解释他为什么一定要去救援,是为了缓解心中的愧疚;并且在前面引出小男孩的弟弟,弟弟相当于关键的情报人员/线索。
每个人物的出现,都有着明确的、特定的目的。
3.照片:拍照时凸显了小胖的性格,天真烂漫;在高潮处成为关键道具,为他们证明身份,成为秘密武器。
4.公鸡:联系起几个场景——开始是偷鸡,与农民的关系;后来三个人把鸡当宠物;最后成为食物,联系起饥饿中的平民。
勿忘历史。
在2023年如何拍80年前的故事,场景选择,主要是铁轨,取景很重要。
在罗马,就选边角的小地方,在外地,就选择陈旧的住所。
最后的火车站的布景也重要。
精心拍电影,电影不会死亡。
只要有好片持续存在,电影就不会死亡。
拍电影,是慢工出细活,并不是动作慢,而是要像木匠一样一点点的、精细地设计每一个镜头、每一个场景的衔接、每一个人物的性格/台词、每一对人物关系的发展变化,每一个道理、每一段情感。
电影值得。
人生的旅程,从懵懂到知晓,成长,是我们无法避免的事件。
告别无忧的童年,需要经历哪些事情,才会让我们明白现实社会的阴暗面。
是什么事情推着我们向前,在我们还没有准备好的时候,从天而降,打我们一个措手不及。
我们要怎么做,才能面对成长,去接受与我们认知不同的世界。
伊塔罗生活在二战时期的罗马,哥哥是从战场上下来的“英雄”,父亲是罗马的将军,在这样的家庭,他知道的“法西斯”是勇敢的象征。
为摆脱自己的胆小懦弱,得到父亲的认可,他与好朋友在罗马城里扮演着战争的游戏。
虽然卡里多是一个犹太人,但在伊塔罗的认知里,把高个金发的卡里多划分为雅利安人也是可以的,由此他可以心安理得地继续和对方做朋友;得知卡里多无法改变自己身份,他对犹太人的排挤体现在好朋友的父母身上,即便里卡多家有好吃的甜点,他也坚持着自己的理念。
直到有一天,卡里多再也没有出来玩耍,得知对方可能被送到德国,为了救出好朋友,三个小伙伴决定去营救他!
孩子的世界单纯而美好,他们凭着一腔热血,怀着对这个世界的美好前行。
离开大人庇佑之后,他们才懂得世界有多么的可怕,比如:300拉里,只买回来一块面包和一个鸡蛋,明明一个成年人一顿饭只需要20拉里。
他们从村民手里抢到一只鸡,却因为不会杀,而将它养在身边,后来又去打劫农户的时候,对方比他们还要穷,母亲连奶水都没有,农户把鸡杀来吃了,在征得他们同意后,多给了年轻的母亲几块鸡肉。
两个孩子还把自己的鸡肉分给母亲。
孩子的世界是单纯而美好的,他看到的,学习到的,都是他生活的环境教给他们的,只有离开这个世界,才会知道外面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这些事情教会孩子坚强和勇敢,成为他们的护盾,在奔赴自己理想的时候,披荆斩棘。
伊塔罗的世界是“法西斯”的世界,它告诉伊塔罗要有男子汉的气概,却无法告诉伊塔罗,一起生活在罗马城里的玩伴为什么会因为种族不同而成为敌对方;他也不懂,为什么卡里多愿意和他一样,成为一名“光荣”的法西斯战士,却得不到认可。
究竟该以什么来划分事件的不同呢?
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标准去结交朋友呢?
是以肤色,种族来划分吗?
是什么让我们在一夜之间成长!
是独自去异国他乡求学、工作的经历?
还是初为人父人母的责任?
也或者是父母的离开,使我们缺少回程的方向?
它们是现实狠狠砸下来的那一拳,它告诉我们,世界和我们想象的不一样。
瓦达是一名孤儿,由于她的年纪已经大了,领养孩子的夫妻都会刻意地避开她,这使得她渴望父母的愿望无法达成,她在前往德国的途中,守着修道院给予的教诲,却无法抵挡未知的恐惧,夜晚,她不得不跟着男孩子们一起住在帐篷里,却又害怕自己名誉有损,无法找到心仪的丈夫组建家庭,并要求同伴保密。
生活啊,会让我们瞻前顾后,害怕承担自己无法负起的责任。
可是,她愿意踏上路去救回里卡多,不仅仅是因为对方送给她的头绳,还因为里卡多一家的友善,让她有了家的温暖。
我们每一个人对生活的需求都不相同,生活不会事事都如意。
即便是身为将军的儿子,伊塔罗吃穿不愁,却依旧仰望着父辈的“荣光”。
他的勇敢,并不需要一件制服来衡量,可我们却往往需要一件物品来为我们指引方向,它可以武装我们,把我们的懦弱藏起来,给予我们无尽的力量。
指引伊塔罗的正是父亲送给他的那件制服。
决定去德国寻找伙伴的时候,伊塔罗拿上照片做秘密武器,却无法想象,人与人之间的争斗,从来都是残忍的。
在用照片救下哥哥之后,伊塔罗知道了照片的“魔力”,坚信着自己一直相信的事件,可他不明白,他无法以自己稚嫩的肩膀去对抗整个世界。
他再也没有回到罗马,也许低级的德国军官根本不相信他的照片;也许在途中,他的照片丢失了,送到集中营的时候,被送去做毒气实验;也有可能是火车上无辜的犹太人自顾不暇,根本无法帮助他呢。
谁知道呢,错误的事情扭曲着我们的人性,它会隐藏我们的善良,留下冷漠来面对这无情的世界。
想起一个童话故事:一位老人在海滩上把搁浅的海星丢回海里,一名路过的孩子对他说:你不可能拯救所有的海星。
老人回答:我至少能救我手中的这一只。
正如伊塔罗,跟随着自己的愿望前行,他没有救回卡里多,却让身边的人明白战争的残忍,成长的代价。
在群星之中,我们不是最耀眼的那一颗,却依旧散发着自己的光芒。
rating: 8.0豆瓣: 8.1---# M|我们最后一次做孩子## 2023/喜剧/意 法/106m二战的意大利,三位法西斯小孩寻找犹太朋友的快乐冒险。
以小观大,由乐衬哀。
几乎全程轻松的电影,结尾几分钟蛮有趣,无疑是“最后一次做孩子”之处。
第一条线:一位军官的孩子,一位修道院的孤儿,一位被流放者的孩子+一位犹太小孩第二条线:军官孩子他哥,修道院的修女。
不用自己养的孩子最可爱。
“不要告诉任何人我们在任务中换了内裤。
”### 上映时间:- [ ] <1990- [ ] 1990s- [ ] 2000s- [ ] 2010s- [x] 2020s### 主题表达:- [ ] 差- [x] 普通- [ ] 深度欠缺- [ ] 晦涩- [x] 好### 情节逻辑:- [ ] 差- [ ] 一般- [ ] 基本严密但没亮点- [x] 适当牺牲逻辑性(合理降智等)- [ ] 基本严密而有亮点### 人物塑造:- [ ] 差- [ ] 大部分合格- [x] 主要人物丰满- [ ] 难忘### 场景道具:- [ ] 差- [x] 能用,有出戏感- [x] 代入- [ ] 沉浸### 叙事结构:- [ ] 差- [x] 正常- [ ] 有创意但未必有必要- [ ] 有创意且有一定作用### 视觉画面:- [ ] 差- [ ] 能看- [x] 不错- [ ] 有惊艳之处- [ ] 享受### 声音感受:- [ ] 差- [ ] 能听- [x] 恰当- [ ] 有惊艳之处- [ ] 享受### 剪辑后期:- [ ] 差- [x] 无感- [ ] 精彩片段- [ ] 剪出艺术性### 观看体验:- [ ] 差- [ ] 还挺带动情绪- [ ] 平静,不累- [x] 差强人意- [ ] 引人入胜- [ ] 不忍卒读### 个人评分:- [ ] 0~5.5(不用看)- [ ] 6~6.5(剧荒看)- [ ] 7~7.5(有时间可以看)- [x] 8~8.5(抽时间看)- [ ] 9~9.5(必看)>创立时间:2024-11-06 周三>修改时间:
在微光偶然发现的电影 影片的画面犹如一幅幅精美的意大利风情画,从古老小镇的石板路到阳光斑驳的校园角落,每一个场景都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为故事的展开搭建了一个既真实又迷人的舞台。
孩子们的表演自然而纯真,他们的眼神中透露出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对成长的渴望以及面对变化时的迷茫与不安。
主角们在面对学业压力时的焦虑神情,在家庭中与父母产生矛盾时的委屈模样,都刻画得入木三分,让观众仿佛看到了曾经的自己。
《我们最后一次做孩子》宛如一颗情感炸弹,在观影后于心底久久炸开回响,用独特视角为我们展现了二战背景下那段令人心碎又动容的故事。
叙事视角:以童眸观战火的巧妙 影片最出彩之处在于采用儿童视角叙事。
四个孩子原本在意大利的乡村无忧无虑地玩耍,对战争懵懂无知,他们关心的只是彼此间纯真的友谊、小小的冒险与生活里的趣味。
然而,犹太朋友里卡尔多突遭厄运被德军带去隔离区,伙伴们踏上营救之旅,这样的情节展开,让战争的残酷通过孩子们清澈又惊恐的眼睛一点点展现,对比之下更显冲击力,轻易就揪住了观众的心。
他们的行动带着孩童的莽撞与无畏,也正因如此,愈发凸显出这份勇气和情谊的珍贵。
角色塑造:纯真群像的鲜活刻画 片中的孩子们形象个个鲜活饱满。
里卡尔多身为犹太裔,善良且充满朝气,却无奈被战争阴影笼罩;而他的三位好友,性格各异但都怀揣着对朋友的赤诚之心,他们在面对成人世界的残酷战争时,没有退缩,凭借着稚嫩却坚定的信念去抗争。
从他们的嬉笑打闹到焦急害怕,再到勇敢前行,每一个表情、每一个动作都展现出孩童在特殊环境下真实的成长蜕变,让我们仿佛置身其中,成为他们冒险的见证者。
主题呈现:童真与战争的残酷碰撞 主题上,这部电影深刻地将童真的美好和战争的残酷进行碰撞与交融。
孩子们的世界本应是充满阳光、游戏和幻想的,可战争无情地打破了这一切,把恐惧、离别与死亡塞了进来。
但即便如此,他们身上的纯真并未消逝,反而转化成了对抗战争黑暗的力量,哪怕这力量在庞大的战争机器前显得如此渺小,却依旧熠熠生辉,也让我们看到人性中最美好的部分在极端环境下的顽强坚守,更深刻地反思战争带来的灾难。
视听表现:营造氛围的细腻笔触 从视听语言来讲,影片的画面质感十足,意大利乡村的美丽景色在开头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宁静美好的田园画卷,与后面战争场景的混乱、灰暗形成鲜明对照,视觉上的落差增强了故事的表现力。
配乐也恰到好处,欢快的旋律映衬着孩子们的欢乐时光,而紧张的节奏则烘托出危险时刻的揪心氛围,和画面配合默契,让观众更能沉浸在故事之中。
总结 《我们最后一次做孩子》不只是一部电影,它是对战争的有力控诉,更是对童真和人性美好的深情赞歌。
它用细腻的叙事、生动的角色、深刻的主题以及出色的视听语言,让我们在观影后对那段历史有了更深切的感受,也提醒着我们珍视和平,守护每一份纯真。
竟然用了这样一种轻巧的方式写了个反战片!儿童公路喜剧!穆勒先生果然还是品味绝佳!
严格上来讲是一部儿童冒险类的公路片,前后两条线。那相比三个孩子的过家家,更喜欢军官和修女的那条线。一路上的旅程都欢乐又轻松,铺垫的让人几乎忘记了这是处在战争状态下。而最后5分钟的深刻,仿佛是重现了《穿条纹睡衣的男孩》。三星半
在那个没有PS技术的年代,照片是很有力的证据,它能让人起死回生,能让士兵听从一个小孩的指挥,如此重要的物件换作成年人肯定会视若性命般的藏好,但小胖毕竟是个孩子,他就这样随随便便拿在手里直到上火车,镜头也给了很多特写,所以小胖子的照片并非不能救他,而是很可能被他弄丢了。难以想象他在临死前经历了什么,也让人有一种二刷的冲动,想回去看看小胖究竟是个怎样的人,因为他才是主角啊。
所以结尾想说犹太小孩和非犹太小孩,只要上了这趟火车都得死呗
生活在意大利的三个小孩,法西斯军人家庭,在基督教堂长大的孤儿,“背叛者”的儿子,踏上了解救被送往德国集中营的犹太伙伴的旅程。照顾孤儿的修女和军人哥哥也在寻找他们的过程中,被误认成是逃亡的共产主义者,面临枪决,好在三个孩子及时赶到,军人弟弟拿出了可以证明身份的与德国军人的合照,解决了危局。然而伙伴尚未被解救,三个孩子不愿放弃,恰巧一列运送犹太人的火车停在这里,军人弟弟溜进了火车,孩子们以为照片是免罪法宝,然而他从再也没有回来,那个犹太同伴也早在他们出发救他时就去世了。而这就是他们最后一次做孩子的时刻。
很纯,小孩的感情是不分阶级和人种的,两条线都很工整,但这类故事拍太多了,没有新意的话会让人审美疲劳
孩子之间的友谊感觉不够纯粹…不知道是否是演员的问题…修女是真好看…
观影者大概都从一开始就能猜到结尾会是悲伤的吧……
这种儿童片很难看得下去 过于低幼的情节设计。最后一幕总算是有点意思 但又太短促和突兀了。
一开始就做好了心理准备,却没想到中途观感如此轻松欢乐,完全就是个公(铁)路喜剧,拿了照片甚至真能看到救人的希望(也确实成功了一次),结局再转回悲剧就让人难以接受了……这几个小孩太专业了,演得太到位了
并没有太大野心的一部可爱小品,经常看此类题材的话,孩子们的旅程伊始就能猜到终点有什么在等待着他们,明快的色调与轻盈的配乐反衬着犹太人命运的悲惨与绝望,孩童视角所完全看不到的在观众一侧也得到了补全,三位小朋友以及哥哥与修女的选角都不错,确实将可爱进行到底了,但相对于文本的短小和简单,节奏方面则稍显拖沓,同时可爱也确是一把无害的双刃剑,而为不捅破梦幻所付出的代价就是全片始终悬浮在儿童与成人之间
笑的有多开心,哭的就有多突然。画面一转,这是他们最后做孩子的地方。小胖子坐上了不能回头的火车去救他们的朋友,刚出发就知道了里卡多去世的消息
通过儿童冒险喜剧的形式和孩子们的天真视角展现了二战对意大利这个国家及其人民的摧残,在全球冲突肆虐的当下更具现实意义,发人深思
犹太日常洗洗片。
杀我别用小孩(小狗/小猫)刀!因为我真的会被刀死~ T_T
怎么拍都不会拍坏的配置。
...
三星半。最后几分钟告诉你如何从天堂到地狱。“登上那列火车,没想到你一去不复返,战争的残酷还是无法阻止,你我的童年也在这个车站戛然而止了”
最后的再见笑脸中太令人伤感,孩童视角的二战片总是让人破防,一直做个孩子该多好。
一年之内,在巴勒斯坦被杀害的39000+名巴勒斯坦人中,有9000+名是孩子。纳粹和战争都不是导致苦难的原因,只是苦难爆发的方式,类似的片子不知道拍了多少,还是这一套。战争从来不是从它爆发的那一刻开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