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古宁静的英伦感,开始了就不想停下来,非常喜欢大背景下的叙事;在封闭隔离的家中看,提醒了自己乱世中,唯有向内安顿好自己;二战前夕的英伦,街上穿着新军装的年轻面孔,坠入自家河中的飞行员,无时无刻的提醒着,个体的渺小 生命的脆弱,但拥有坚定目标的人,在乱世中创造着奇迹,如同建造古船的先人,也如同发掘遗迹的考古学者们;唯有向内安顿好自己,在自己的心灵土地上耕耘和发掘,或者会有熠熠发光的奇迹~
英国历史传记影片,影片改编自John Preston的同名小说,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爆发时,天文学、考古学专家Basil Brown受到Edith Pretty邀请到庄园挖掘这块地,与生前的丈夫买下来的这块地,巴兹尔发现了盎格鲁撒克逊人的船棺葬,也就萨顿胡七世纪皇家墓地,影片背后的历史资料惊人,让英国考古学者们得到了惊人的结论,而影片故事重心则放在幕后角色上。
凯瑞•穆里根与拉尔夫•费因斯激动人心的表演,看到了历经沧桑的眼神,另外几位配角特别是莉莉•詹姆斯与强尼•弗林,两人在有限时间内演出来的感觉不是很好,编剧改编的电影剧本与导演西蒙•斯通在场景剪辑方面做的还是很不错,虽然后面一些部分有点垮掉,有些片段看似是现在的时间线,实际上是回忆不久之前发生的事,比如最后一周时的剪辑。
令人深思熟虑,精心挖掘细致的影片,前半段围绕着Basil Brown与Edith Pretty和她的儿子Robert之间的关系,探讨人物过去的经历、历史,战争来临前的时间,后半段则是群像戏,主要角色还是Edith,多了Peggy与Rory的恋情,但并不太重要,更希望叙事着重Basil,主要还是看时间上更多探讨死亡与未来。
全片都主要在萨顿胡土地上,挖掘这些零碎历史物品,令人振奋的考古过程,时间的意义就在于能通过挖掘与过去联系,通过现在发生的事与未来交织,无论是战争即将来临还是Basil的考古即将被迫停止,而未来很明显就是Robert,维京人与宇航员的胡子,天文望远镜的观测,对母亲胃炽热会死亡的担忧。
Basil生前并没有得到那些专家的认可,就像当时说的“时间失去了意义”,大英博物馆那些人也没有提起他的名字,就算他说的是对的,查尔斯•菲利普斯也会把功劳拉到自己身上,及时是这样明显的工人阶级划分,Edith表现地更加友好,而Peggy复杂的感情戏,糟糕的婚姻描绘突兀,反而前半段描述Edith因父亲导致人生被改变更重要。
无论战争有多么残酷,此时此刻这群人正在挖掘伟大的历史,珍贵的宝藏,我们在探索过去的同时,也在成为过去,现在发生的事,在那看不到的未来,人们会来挖掘他们这些考古的历史,Rory拍下的照片记录下这一切,Basil Brown得到了应有的认可。
From the first human handprint on a cave wall…we're part of something continuous. Space is a funny thing. Time operates quite differently up there, and 500 years can pass in a flash.
如果需要的话,关于这部电影完全可以写一篇非常详细的影评。
但这样太麻烦了,我尽量简单说。
事实上,这个故事的层次是非常丰富的,意象也特别悠长,足以让观影本身就变成一场细心的发掘活动。
但如果没有足够的历史和考古常识,尤其是没有一种切身的历史感的话,它也是无法被充分解读和体悟的。
萨顿胡船葬 (The Sutton Hoo Treasure)罗马帝国在英国的统治崩溃后的几个世纪,一直被人认为是一个“黑暗时代”。
野蛮,衰落,分崩离析。
但萨顿胡船葬的发现改变了这个传统认知,因为其中出土的文物有维京式的头盔、来自法国的金币、来自拜占庭的银餐具、来自印度或斯里兰卡的宝石。
这些考古发现证明,当时的英国并不是大家曾经以为的那个一度被文明遗弃的荒蛮之地,而依然是整个欧洲世界、乃至地中海之外更广阔世界的一个紧密的组成部分。
史诗《贝奥武夫》中的故事和人物也挣脱了文学想象的定位,令一个早已被遗忘了的传奇世界变得越来越清晰可辨。
所以片中的考古学教授才会激动地大喊:"This changes everything." 因为这已经不止是历史和考古那么简单了,更是事关民族自豪感和身份认同,尤其是在那个大战将至的紧要时刻。
而且,萨顿胡船葬也被称为“英国的图坦卡蒙”。
片中Edith阅读和谈及图坦卡蒙发掘的两处情节,正是对这一细节的回应。
全片的主旨,是人类面对时间的永恒失败。
而Basil对小男孩说的这句 "We all fail everyday. There are some things we just can't succeed at." 堪称是全片最核心的一句台词。
关于这个,大致又能从历史、英国和凡人三个维度来说:历史的失败这个维度和萨顿胡船葬被发现的1939年这个历史时刻,大有干系。
一战是人类历史上一场史无前例的浩劫。
而在1938年,为了避免另一场世界大战的爆发,英国和德国签订了《慕尼黑协定》。
当时的英国首相张伯伦挥舞着这份协定说,他相信这就是一个时代的和平。
然而,战争还是在第二年爆发了。
接踵而至的是一场更浩大、更血腥的战争。
它代表了一整代人追求和平的努力最终归于失败。
历史重现,人类的理性和智慧却对此无能为力。
说到重现,其实萨顿胡船葬本身,就是作为日耳曼语族的盎格鲁-萨克逊人成功入侵英国留下的痕迹。
而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始终都是英国最危险的敌人。
这也构成了一种更大的视角下的历史重现。
历史的洪流不可预测,也看似不可阻挡。
它带给人类的,是一种深深的挫败感。
英国的失败二战打响,英国很快就会发现自己身陷绝境,而且是前所未有的绝境。
历史上,英国内阁在闭门会议中,真的一度激烈讨论过与德国议和(或者说是变相的屈服)的严肃可能。
这时Basil对小男孩所说的这席话,也正是丘吉尔的"我们将在海滩作战,我们将在敌人的登陆点作战,我们将在田野和街头作战,我们将在山区作战。
我们绝不投降。
"这句一年后才会诞生的名言在普通英国人身上的预演。
它成了英国这个民族在面对失败时依然坚韧不屈的绝佳预言。
在历史的失败中,充满了巨大的挫折感。
但涉及这一未来维度上的失败时,背后潜藏着的无疑就是一种不动声色的沉着与自傲了。
凡人的失败但如果一个故事只是囿于时代背景,不具备穿透时光、直抵人心的力量,它就不是一个足够好的故事。
凡人的失败,就具备这种力量。
面对时间,人类除了失败,别无出路。
无论是片中Edith对于亡夫的思念、对于自己即将走向生命终点的恐惧、对于生命意义的思考,还是小男孩对于失去亲人的愤怒和无助、Basil对于名望的渴求、Peggy对于爱情的举棋不定、男二号对于摄影的痴迷,它们本质上是同一件事情。
它们都是凡人的失败的不同折射。
它们以各不相同的形式,表达了我们对于不断流逝的生命的无力感、对于短暂人生的轻声哀叹。
身为凡人的我们,无法抗拒自己终将归于尘土、终将被世人遗忘的冷酷命运。
或许,想象自己能够成为延绵不绝的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个哪怕微不足道的组成部分,能够通过任何渺小的成就或一张哪怕毫不起眼的照片在这个世界里留下些许印记,便是我们仅剩的慰藉。
而活在当下和不留遗憾,则是唯一可行的微弱尝试。
全片结尾处,小男孩依偎着Edith,躺在萨顿胡船葬的遗迹里,仰望星空,想象着搭乘这艘1000多年的船踏上前往另一个世界的旅途时,它也在呼应另一个历史事实:在维京人的信仰里,船是将亡者摆渡到后世彼岸的载具。
这恰恰是船葬的由来。
历史在重现。
这大概就是我们身处于人类历史中的又一个证明。
或者说,另一重慰藉。
可能是期待值太高了?
总觉得有隐隐的匠气,不过导演84年的应该还有很大空间。
小说没看过,编剧还是改得比较套路的。
wiki了一下历史上的真实人物,觉得更有意思啊。
首先,穆里根演的Pretty夫人实际上比费恩斯演的Brown岁数还要大几岁,学术权威老白男Philips其实比他们都要小十岁左右,他带领的队伍里有Lily演的Margaret,但并不是因为她体重轻,而是她那时已经是非常成熟的现场发掘工作者了(她和丈夫1956年才离婚,嫁给一个在西西里现场认识的意大利人,但后来很快又离婚了,最终她和“阿拉伯的劳伦斯”的弟弟同居,一直到劳伦斯弟弟去世。
她的文章和报告都很多,非常厉害)现场拍照的不是Pretty夫人的表弟,而是另外两位女性。
这个表弟好像是虚构出来的,大概是为了表现皇家空军那条代表迫在眉睫的战争的氛围线再加上女性的觉醒吧……其实还挺工具人的。
Pretty夫人是超级富豪,家族生意很大,全家环游世界的时候去埃及看过考古发掘。
她和她姐姐继承的遗产有50万镑,那会儿应该是很大一笔钱了,她丈夫家还没她家有钱,怪不得能买一大片地。
她给Brown的工资好像比片中的2镑还要多一些。
在她丈夫去世以后,她很热衷通灵之类的事情,一方面她确实有考古发掘的兴趣,另外一方面好像也和她这个趋向有些关系。
Brown虽然家贫没有受到特别好的教育,但是也上过类似函授的大学,跟着广播学拉丁语和法语,非常励志,他的这条线还算挺忠实?
现在拍出来有种爱国主义教育的感觉?
导演也是英联邦的好像也能理解……考虑到sutton hoo对英国的意义似乎就更国族了?
导演自己12岁失去了父亲,片中的Robert则是12岁失去了母亲—Pretty夫人其实结婚生子都在四十岁以后,上校和她的交往不止13年,可能孩子那条线尤其丰富也和导演自己的经历有关?
我还挺希望看到一个沉迷通灵(那会儿非常流行)、但是年轻时候在军队里做医疗助手的神经兮兮女富豪和考古队里那些女科学家的故事的……感觉会更有劲。。。
现在有点美则美矣……不过也还是挺不错的了,看发掘过程尤其有趣
它的空镜头构图美到窒息!
画面到细节对视觉美感的极致追求
🌟 女主的独特兴趣爱好和洞察力更是让我惊叹。
**她对考古和文物的热爱,不仅仅是对过去的探索,更是一种对历史的敬畏。
也许喜欢考古、喜欢文物的人,是因为他们相信过去会说话,通过那些被掩埋的碎片,能够听见历史的声音。
👀 **电影中考古即使不是名牌大学的研究员,但研究出地下埋藏的宝藏。
即使当时不被认可,但时间会给出真正的答案。
⏳即使不是什么名牌大学的研究员,但能研究出底下埋着的是什么。
及时当时不被认可,时间自然会有给真正的答案📜 *有生之年,一定要去大英博物馆看看。
去现场感受那些文物的魅力,是梦想。
🏛️
依据Edith pretty女士后代写得回忆录改编,挖掘萨顿胡Sutton Hoo船葬相当于英国的图坦卡蒙,改写了世界之前对罗马历史的误解,不再是被文明抛弃的荒蛮之地,遗址上的维京头盔(Sutton Hoo头盔)、拜占庭的银饰、斯里兰卡和印度精美的珠宝、法国的金币,黑暗时代不再黑暗。
小男孩罗伯特依偎着病重的妈妈Edith,躺在萨顿胡船葬的遗迹里,仰望星空,想象着搭乘这艘1000多年的船踏上前往另一个世界的旅途。
在维京人的信仰里,船会将亡者摆渡到后世彼岸。
这恰恰是船葬的由来。
天空滑行的战斗机到空袭警报,再到战斗机飞行员的坠落。
草木灰线下是1939年二战背景,关于个体穿插了非科班但经验丰富的“县城文化馆边缘化小职员”巴郎,意料之中被分到这个没什么值得研究的富有寡妇买下的“后花园”任务,发掘成功后本地博物馆抢功排挤巴郎,意欲放弃的巴郎先生回家后被Edith儿子的坚持所触动重返战场,考古gay男和妻子的疏远,巴郎先生和Edith的特殊气氛,融合的毫无痕迹,难得的考古片,感谢Edith pretty捐献给大英博物馆,送给世界的礼物,貌似现在还能在大英博物馆网页看到Edith pretty的事迹。
影片最后用树叶原址回填是因为没有更好的保存手段,况且当时处于战争前夕没有充足的时间做别的手段。
现代国内考古遗址发掘完毕要么就地建遗址公园、博物馆进行保护,要么就地回填。
在网上找到关于维京头盔的考古意义:1、绝大多数维京人头盔上都没有牛角,那些用牛角或鹿角装饰的头盔其实是萨满祭司的头饰,不是普通维京战士的武装。
2、1950年英国北约克郡亚尔Yarm镇疏通下水道时从污水中捞出一顶亚尔yarm头盔—10世纪在英格兰北部制造的盎格鲁—斯堪的纳维亚头盔,“尽管有6顶来自英国的早期中世纪头盔,其中最著名的是萨顿胡Sutton Hoo头盔&科波盖特Coppergate头盔,但这是第一款英国本土制造的北欧式Viking头盔”,罕见的维京战盔,它不仅是世界上唯二的几乎完整的维京头盔,也是英国唯一一个。
另外一个是1943年挪威Haugsbygd发现的亚勒蒙布Gjermundbu头盔(图1),是此前世界上第一顶和唯一一顶维京头盔。
从公元793年林迪斯法恩岛Lindisfarne到1103年赤脚者玛格努斯Magnus Barefoot最后一次突袭,维京人在英格兰海岸徘徊了300多年,人们可能会认为英国到处都是维京头盔,然而事实相反,英国并没有出土过维京人的战盔。
考古发现的早期中世纪头盔,要么早于维京时代要么就是坟墓中高度装饰性的礼仪祭品(1中鹿角的萨满头饰)。
到了10世纪大多数盎格鲁—撒克逊人和盎格鲁—斯堪的纳维亚人都成了基督徒,因此不再使用重盔甲,因此维京时代的战盔极为罕见。
挪威的威亚勒蒙布Gjermundbu头盔是精心制作的陪葬品,但亚尔盔被扔在提斯河的水下不是一件陪葬品。
亚尔盔在亚尔镇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它在提斯河River Tees东岸被发现这可能是该镇成立之前的一个码头,亚尔盔由简单的薄铁板和铁带铆接而成,在侧边带的顶部是装饰性结节,附在额头上的是一个铁半圆,被铁鼻带分成两半,形成了一个眼罩式面罩,亚尔盔很多边角参差不齐是一个普通的类似大规模生产的作品,旨在用于日常使用而不是用于展示或仪式。
“撒克逊人的头盔通常装饰精美,并且由战士领袖佩戴,象征他的权威性,但到了10世纪,大多数职业战士都拥有亚尔盔之类的战盔”,“它们的制造简单设计精良,可以保护穿戴者(铆钉与头盔表面齐平,因此不会卡住刀刃)。
头盔是战士必备的个人防护装备,可以在11世纪贝叶挂毯Bayeux Tapestry(图2)中看到,几乎所有的战斗人员都戴着头盔。
3、1939年考古学家对位于伍德布里奇Woodbridge的萨顿胡Sutton Hoo船墓发掘中出土了一顶头盔的碎片,经过修复还原后今日被收藏在大英博物馆中,著名的“萨顿胡头盔”,英格兰学界认为这是一顶属于东盎格利亚East Anglia国王的头盔,头盔埋葬年代约为625年,其特别之处便是在头盔的正面有着可翻折活动的面具设计,该头盔也体现出当时英格兰地区文化的多元性,因为萨顿胡头盔还设计有保护面部两颊和后颈的护甲,这很可能是从罗马人的头盔中吸取的设计理念并成功运用在盎格鲁—萨克逊文化之中(下图)。
头盔的眉部设计与文德尔文化中头盔眉部的设计如出一辙,而盎格鲁-萨克逊与斯堪的纳维亚之间的紧密关系在文字史料中也有所描述,在比德的《英吉利教会史》中曾提到“主历449年......在这一时期,英吉利人即撒克逊人应上述的不列颠王的邀请,乘坐三条巨船到达这里......从居住在称为安格尔恩地区的盎格鲁人中繁衍了东盎格鲁人、高地盎格鲁人、麦西亚人和居住在亨伯河北岸的所有诺森伯里亚人的后裔以及其他盎格鲁人。
这些外来人最早的首领据说是亨吉斯特和霍沙两兄弟......这两兄弟是威克特吉尔斯的儿子,威塔的孙子。
威塔的父亲是韦克塔,祖父是沃登。
从沃登世系中繁衍出许多地区的王室人员。
”上述文字中提到的“沃登”(古英语:Wōden),从词源学研究的角度而言,与斯堪的纳维亚人崇拜的“奥丁”(古北欧语:Óðinn)是同一词根。
众多的考古证据和语言学研究成果表明,日耳曼部落的发源之地便是斯堪的纳维亚。
因此,盎格鲁人的头盔设计很可能是对斯堪的纳维亚家乡文化传统的继承与改造,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入了其他文化的元素,“眼罩”变为了“面具”,并吸收了罗马头盔的设计。
英国的主旋律说来奇怪,英国的片子莫名都有些冷淡的感觉本片并不注重故事情节的精彩,更多的是想向观众传递感受通过时代背景的逐步推进以及影片角色在此种情景下的情绪共性与行为呼应,来将作者想传达的伏于内里也正如片名以及主线所言所为,作者的表达需要略加挖掘才能得到角色的象征意味较为浓厚,主角可能更代表了一种英国人想要追寻的的精神气质 女主某种程度上也表现出英国人当前面临变化与困顿的那种无所适从以及无所可依,那种迷茫与探寻 人们想通过挖掘来获得精神的力量,只不过所被挖掘的事物本身不是他们之寻求,而是那份在“挖掘”下所获得的共同指引影片的副线更多的是对于主线男女主之间戏份的补充,可以说是对电影内容的填补也可以说是对男女主之间关系的对应展现有几处镜头衔接感觉乱乱的,事情没交代明白。
其他没什么了对了,这么小一艘船就值得他们这么激动以及兴奋,而且还是这么小的挖掘量,以及最早才公元六世纪的古物。
只能说,身为东方文明古国的后代传人,西欧文明之孱弱是我们所难以想象的。
希望在我有生之年,能看到我们的大多数人都可以意识到,这个东方文明几千年的底蕴、伟大、独特与璀璨,以及由此所带给人们的应然,引领着每一个人,实现所思所想所求与彼愈近,益觉此之浩瀚深远
1922年,当考古学家霍华德·卡特踏进图坦卡蒙陵墓,他看着洞壁上来自三千年前的手印,感叹道:“时间失去了意义。
”十几年后的英国萨克福郡,黯淡草地上隆起的土丘前,一对来自不同阶级的男女用卡特的话作为暗号,心照不宣地确立了他们对考古的共同热情。
他们脚下的土壤里,正躺着一艘盎格鲁-撒克逊时期的船棺——被称为“英国有史以来最重要考古发现之一”的萨顿胡船墓。
Netflix近期上线的考古题材电影《发掘》改编自英国作家约翰·普雷斯顿的同名小说,以含蓄诗意的笔触和人物先行的视角,重述了萨顿胡船墓的发掘过程。
二战爆发前夕,农夫出身的挖掘专家巴索尔·布朗受到军官遗孀伊迪丝·普莱蒂雇佣,负责开掘她庄园土地上几座神秘的土丘。
随着掩埋历史的浮土被一层层拂去,越来越多的人来到了巴索尔身边,包括伊迪丝心爱的幼子罗伯特、她即将加入空军的表弟罗伊,以及一队以大英博物馆名义接管项目的考古专家。
在大战欲来的风雨中,不同立场的众人发掘历史也争抢历史,以一艘腐朽又不朽的古船为镜,体察时间和生死的终极意义,最终在历史的河岸边,留下超越肉身、无法磨灭的印记。
虽然《发掘》详尽地还原了考古学家的工作过程,也花费了不小篇幅讨论考古项目背后的权力角逐和政治因素,这场意义重大的发掘过程本身却不是影片关注的重点。
在土坑和木板构成的天然舞台上,演员角色们来来去去,唯有时间是不曾下场的永恒主角。
从电影整体的叙事结构角度来看,《发掘》中的时间是缓慢向前、线性流淌的。
影片着迷于时间带来的渐进性,随着挖掘过程的进行,战争沉重的脚步声在电台和街头渐次响起步步紧逼,天地悠远的开阔镜头缓缓拉近,近到人物脸上最隐忍细微的表情变化都无比清晰。
或许当导演西蒙·斯通和编剧莫拉·巴芙妮选择一部多叙述视角的虚构小说作为电影的原始素材时,《发掘》就注定会是一部注重挖掘人物而非还原史实的群像作品。
《发掘》是属于伊迪丝和巴索尔的故事,她被家庭责任蚕食了人生和梦想,他因学历背景而得不到学界承认,但在战乱来临前最后的安宁一隅里,两个考古界的边缘人彼此尊重彼此信任,一同坚守住了千年前亡者的绚烂遗赠;《发掘》是罗伯特的故事,面对母亲的病痛和表舅的入伍,一个醉心于未来和宇宙的孩子不得不困于当下,在古老遗迹上领受一场深刻的死亡教育,接受历史中总有失败者的事实;
《发掘》也是考古学者夫妇佩吉和斯图尔特的故事,在转瞬即逝的人生里,一对错误结合的夫妻终于勇敢挣脱压抑无爱的婚姻,重新寻求爱与自由的可能。
伴随电影舒缓克制的节奏,时间之风渐渐吹散细沙,个体的情感挣扎和留下的存在痕迹就这样如沙中掩埋的碎金,慢慢显露,慢慢闪光。
然而,从影片部分片段的剪辑手法角度来看,《发掘》中展现的时间又同时是断裂模糊、非线性的。
导演反复使用音画不同步和交叉剪辑制造出一种梦幻的游离感,相邻场景的先后顺序被打乱调换,画面上的角色们沉默着畅言。
在影片的前半段,伊迪丝和巴索尔两位主角是声画不同步“愚弄”的主要对象。
当巴索尔在草丛前一言不发地抽着烟斗,背景里女仆正和伊迪丝在梳妆镜前热切谈论这位自学成才的业余专家,伊迪丝换上天鹅绒蕾丝裙,在巴索尔经过窗前时抬眼瞥他。
到了巴索尔妻子前来探望之时,画面的主导者和背景音里被谈论的对象却对调了位置。
在同样的梳妆镜和同样的窗前,看见巴索尔夫妇挽手前行的伊迪丝沉思良久,而声轨里,巴索尔妻子正对这位慷慨雇主送上夸赞,更衬出几分微妙的落寞。
通过这样含蓄的对称,影片只用寥寥几笔就暗示了伊迪丝与巴索尔之间无法同步、早早终结的幽微情愫。
而在电影后半段,当更多的角色走入故事,被操纵的时间更是联通了过去、现在和未来,把激情和死亡并置,往童真幻想里掺一抹失去的悲凉,最终营造出一种宏大而无力的宿命感。
在罗伊从附近河中捞起坠机飞行员尸体的那个晚上,他坐在篝火边,摸着不可得的爱人胸前颇有历史的金币,问:“一千年之后,我们会剩下什么?
”与此同时,挂着星球模型的小房间里,罗伯特躺在床上,刚刚见证了死亡的他不免为即将成为飞行员的表舅担心,只能反复地问同样忧心的母亲:“罗伊不会死的,对吧?
”那位不幸飞行员的过去,在此刻和罗伊的未来重叠在一起。
而在故事即将结束的又一个晚上,罗伯特带着病重的母亲下到坑底,把船形的古老棺椁当做太空飞船,向着不灭的星空远航。
也在此时,厨房收音机传来英国向德国宣战的公告,孩子口中25世纪的遥远未来,终究被那个已近在咫尺的可怕未来埋葬。
对时间线性和非线性的处理赋予了《发掘》一层朦胧的哲思,也让影片中的角色们具备了双重性,每个人物既是时间洪流里的天地蜉蝣,也是他们个人故事中的绝对主角。
洞壁上的手印,恋人脖颈间的金币,喜悦满溢的照片,刻名字的手提箱,父辈传授的土壤知识,关于爱的记忆……当时间的潮汐涨来,各种形式的生命痕迹都被掩埋,直到未来的某一天被再度发掘。
那时,时间将再次失去意义,而脆弱易逝的渺小人类,将会迎来超越时间的不朽。
(本文首发于《环球银幕》公众号)
天空中战机轰鸣来往,可他们抬头却看见了星星与月亮。
远超期待,没想到会这么喜欢。
很难得,本片在战争的宏大背景之下,却自始至终并未展现出一丝一毫的迷茫感。
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独特的清晰与坚定,因此在人与人相遇并产生连结后,才会呈现出如此温和平静但不失锋利的环境氛围与情感基调。
片中不止一次出现声画对位,这种多次强调的错位关系似乎让每个人物形象和每段关系发展都显得更加隽永绵长。
话语不受画面影响地不同步响起,如同主人公们不受战争影响地专注于考古发掘,如同这份坚定执着的精神也将一直不受时间影响地传递下去。
“记录”是贯穿全片的一条明线。
照相机直接记录下那些会被淡忘的画面,而胶片通过冲洗唤醒人们的记忆;时间是刻刀,通过无数化学反应将更久远的历史记录在难以腐烂的物质之上,而考古工作者们在千百年后将它们挖掘,“拨开晨雾和泥土,我会让她复活”,仿佛站在终点线旁给时间按下暂停键。
片尾随着挖土填埋的动作出现字幕,通过短短几行字将真实人物的真实过往说尽,仿佛画面中Basil埋藏的不只是那艘大船,一铲一锹土壤落下,随之消失不见的还有他自己。
他的才华与成就才是真正的珍宝与文物,在去世多年后被后人再一次发掘,终于被放进博物馆珍藏。
Carey的很多角色都极具主体性,温和沉着的外在气质背后,永远不乏坚定意志与不挠韧性。
而与《妇女参政论者》《她说》等稍有不同的是,这种气质在本片中的表达方式更为含蓄委婉,不仅更贴合全片风格基调,也给Edith一角增添了几分独特的魅力与色彩。
时间的隐喻,也是人之注定的失败。
在浩瀚宇宙中,我们短短的生命转瞬即逝,甚至微小到足以忽略,我们的肉身行将消失,我们留给世界的是什么呢,或许一片破碎的玻璃碎片.......若干年后,被另一个同样短暂存在的人发现,并吸引他由此阅读时间的隐喻和启示。
这可能就是为什么,聪明的犹太人,视考古学家为最尊贵的人才。
对于活在每个片刻的人类来说,过去比将来更有意义。
对20世纪还存留的、单纯的英伦贵族精神抱有敬意,挖掘古船的故事中大量段落的声画分离,会产生疑问这是否与小说的意识有关(没看过)还是刻意营造的“挖掘这种贵族精神”内心活动的轨迹?
前半段无趣的差点弃了,后半段人与人之间微妙的感情关系还有点意思。
就。。特别英国吧,各种先抑后扬或者先抑永不扬,拍得挺有格调,演员也选得合适。想念我大萨福克郡。。
考古和历史系就是那么神奇 不止是挖东西 而是背后的故事
风景片(又来),但细碎的声画错接和跳剪为平实的故事增添了更多进入的可能,于是挖掘的不再是一抔土,而是众人心。Hundreds of years in a flash, so we shall set sailing into the stars. Carey Mulligan上一次和Ralph Fiennes对戏还要追溯到...哇这是第一次。
原本以为会很平淡的电影,最后很出乎我想象的精彩。通过剧情的推动,剥丝抽茧般把故事人物都交代的很全面。情绪一点点酝酿,到最后的真的是一个感情十足的结局。有遗憾,不舍,欣慰,感动..还令人回味。一直喜欢英国人拍的电影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们的配乐都很出色。这部的配乐我也很喜欢。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6.5分。好闷的片子,农村荒地上挖文物。。。这挖法也没啥特别的,主题其实也没放在这上面。刻画的群像人物里印象最深的反倒是偷情的 Lily James ???
考古学家大概与天文学家一样,跟普通人有着截然不同的宏大历史观和时空观。在盎格鲁-撒克逊时代遗留下的萨顿胡船葬面前,他们对一瞬和永恒、历史和未来、生命与死亡、战争与疾病、财富与价值、消逝与存在皆有着充满哲思的洞见。当被封存千年的遗迹在不断的发掘中逐渐显影,它彰显出的历史客观性和存在的永恒性,为个体生命的消逝铺垫了最宏阔的背景。儿子带母亲登船,一同躺在星空下的甲板残骸上,像个年轻的船长一样用想象构建起一段宇宙时空之旅,仿佛在为母亲的生命退场引路,显得如此诗意隽永。另外电影里的几个女性角色让人印象深刻,尤其是梅这个不起眼的配角更令人惊喜。一个主妇竟然有如此稳定的精神内核和远见去鼓励甚至鞭策丈夫完成他的考古志业,她的灵性和直觉甚至超越很多知识精英。p.s.极具古典英伦气质的摄影和配乐简直太对胃口了。
明显电影是半成品,应该是疫情的关系,很多台词是后期重配的,所以完整度不高,但可以看出一定的历史表达的野心,但不知道什么原因没做好,有点可惜。
我承认没有很认真的看这部电影,这种看完又想没看的感觉也是一种独特的体验,电影给我的感觉就很忧郁,配乐一起,思绪万千,故事和场景几乎就是集中在一处,但涉及的情感却很动人,战争摧毁人们的希望,但也给人希望,那种压抑的氛围,着实令人窒息,另外,得是先有家才有国,先尊重个人财产,再说其他!
导演太拉了。明明摄影很好,可以慢下来用心感受,电影节奏却快得飞起,很多手持运镜,镜头切来切去,看得我上气不接下气。想表达的东西也太多,就两个小时哪能讲那么多事啊,不如把主线拍好了。
现实故事总有点平淡,挖掘过程没啥高潮,挖掘结果展示不够
内容太散乱了
好无聊的片子 通篇配乐侵占
希望我死的时候,能够像维京勇士一样,登上船,不再纠结于时间,把死亡当作另一段旅程的开始。
前面部分其实还好,无论是对于发掘本身,还是其背后隐含的意义都有较为真诚的表达。但当Lily James出现的那一刻,一切都开始乱了起来……
心疼Lily James呃。
很英国。很讨厌又讲到两性,要死了,得来一发再说是吧,这就是西式浪漫是吧
内核是失去的怅惘。一股子英伦风,有看《查令十字街84号》的感觉了,我能理解女主这种看到文物后慨叹个体生命离别的感受,但这样子拍,实在是太矫情。另外,财产是这寡妇自家的,最后上交国家究竟是赞美还是讽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