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忽至
...Y de Pronto el Amanecer,And suddenly the dawn
导演:西尔维奥·盖约齐
主演:胡利奥·晶,塞尔吉奥·埃尔南德斯,马格达莱娜·穆勒
类型:电影地区:智利语言:西班牙语年份:2017
简介:年迈的作家潘乔·维罗索回到家乡追忆往昔、寻找写作灵感,在儿时好友重聚和回忆的双线叙事中,一群人的命运、一个时代的画卷徐徐展开。影片采用第一人称,过去和现在双线交织的叙事手法,用如诗如画的影像和语言展现了智利的乡村,以及一代人是如何在传统和现代的冲击中成长的。详细 >
3个小时也是一口气看完,除了关于爱情的那一段,我可能是用一个现代方式去看待它,使我觉得“用孩子抗争”这观点使人不适,要说天真还是愚昧?整部影片我最不喜欢这个关于爱情的部分。影片配乐舒适,自然风光美丽,和森林精灵很搭,美好的大自然同残酷的人文社会,已经这个小镇的“封闭感”都令人不轻松,还好有自然的净化,相辅相成,作为一种平衡,为影片的叙事带来了聚力。
花三个小时看这些破事我真是疯了。人生建议:如果你不是特别有名的,请不要写自传,更不要拍出来。
哎,看一半没看下去…
这年头还有人这么拍电影,很老派的气质,像是1970年代的老片。这样的电影其实很不讨巧,一方面有着鲜明的作者色彩,一方面故事情节又有着很强的类型片技巧,讲一个老头终于有勇气回到故乡,直面内心的恐惧和遗憾,故事从头到尾使用插叙的方式,对白诗意,细节处理耐人回味,是一次很享受的观影体验。
文学性很强,还有点时光的质感,但最后1/3感觉类型都跟前面不一样了,有点像悬疑片,节奏也变快……
年迈的作家回到自己出生地——巴塔哥尼亚的奇洛岛,藉为写新书寻找灵感的借口面对自己的恐惧和遗憾,以三个小时的时长,展现70年的苍海桑田和生活不可阻挡的多样性,充满激情地掀开一段国家记忆,一个男人和他故乡的广阔的、文学的、层叠的虚构传记。非常老派的电影,依然相信人们只有解决了过去的问题,才能得到救赎和重生。片尾举杯敬庸人的情节成为全片重音,干杯,懦夫和庸人们!致死不回去青春和活了下来的我们!
现代诗般的影像,呈现了一幅智利乡村如画的回忆录。篇幅比较冗长,大段的旁白,细致的内外刻画,偏文学电影,观感也更像是在阅读小说。几个印象深刻的场景:伽里欧先生的葬礼上,潘秋和罗西塔眼神相对,放下帽子和伞抬头沐浴雨水;潘秋在卢西安诺的身边,望向天边的雪,仿佛看见当年的父亲抓住了太阳;潘秋在罗西塔的窗边说:我没办法不爱你,然后举起一把新鲜美丽的野花
追忆似水年华,我看着我自己直到垂垂老矣,双线闪回,和记忆对望,记录记忆本身。故事悠长,诗意和浪漫的气质极具文学感,琴声幽幽中似水流年,观感极度舒适而感动。
本来想给满分的,但节奏控制的不行,后面节奏太紧张,而且男主自己太蠢,为了所谓的爱情不顾爱人和朋友的死活,虽然紧张刺激,但我不喜欢这种设定。中段是最好的,有安哲罗普洛斯的风骨
风景太美了
生活对你苛刻,你不必一直当英雄,也可以像其他普通人一样,在普通的地方,过平淡普通的生活
南美文学性的气质;充斥着诗意般现实主义。从三个不同时期的自己出发叙述。前后部分风格切分,前半部分儿童时期的幻梦,后半部分的现实沉重,三小时过长讲的过于杂碎,使得充满美感的分线人物有点迷乱,被海卷走的捡螺女,藏在树洞下的“精灵”,带着面纱的女巫,死在追光中的父亲…等等,但是作为回忆录真的的美的太朦胧了。
197分的电影,镜头很美很美,如诗如画,但我始终无法共情,可能还没有那么深的乡愁吧。唯一感动的地方是父亲握住太阳的瞬间,最喜欢的是尤利西斯的故事——如果注定会死亡,那么不要捂起耳朵,要大声唱歌,与其被死亡的恐惧支配余生,不如与死亡共舞。2019.6.14电影资料馆。
女性角色的設置和處理稍有些男性中心想象,拍攝的手法和電影思想很老派。188分鐘版本,2019年6月14日19:00於中國電影資料館小西天藝術影院1號廳,並導演、製片人映後。
7.8低了,值个8.5吧。喜欢智力乡村的色彩。还有那段属于卢西安诺的音乐。
智利 老年回忆录。
一部漂亮的插叙智利诗歌,当诗与影像融合,重回故里忆往昔。所爱,所见,所得。“我在窥视镜中人,镜中人却融入迷雾中。”“如果你歌唱,塞壬便会来。”唯一觉得不足的是时长完全可以缩短,可以再剪一剪,但是三个多小时看完过去又不觉得很长,想来又细腻,墓志铭是点睛之笔。
好看,确实好看,中间节奏慢有点闷,后面莫名精彩。
情感是可以被看到的!
死亡诗人继承了错误的名字,重返故里填补过去的空白;扔掉堵耳朵的蜡,要与塞壬一同高歌;没有面孔的女人,树下的精灵,拾贝小姑娘消失在海浪里,爱情同盟永不出现,谁也逃脱不了白色恐怖的滴答秒针……南美魔幻现实的诗意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