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小时侯很喜欢看明珠台的930,逢年过节还有周末,时间一到就拉着爸妈坐在沙发仨人中间,等待着电影音乐的响起。
90年代电视台播放的,大多是诸如小鬼当家和音乐之声一类的合家欢电影,有着很大很大的房子,很大很大的中央公园,最重要的是,里面一定会有喜气洋洋的背景音乐,因为拿圣诞新年当故事背景嘛,叮叮铛铛的声音,仿佛就能看见温暖的壁炉和一旁点着蜡烛放着烤鸡的大餐桌似的。
总之,我想说的是,Julie & Julia 电影一开头,就让我想起了那份温馨的感觉。
紧凑欢喜的背景音乐下,虽然没有中央公园,巴黎女主Julia却和丈夫愉快简单的生活着。
是的,来到异国他乡不想继续沉闷的政府工作却不知道自己还能干些什么,但是,Julia清楚知道自己最爱的是什么。
有着美国性格她从来都是笑哈哈的,连练习切洋葱都带着一股冲劲,带着一份“是的,我肯定行,我要超过你们”的自信。
做人怎么能这么有passion?我都忍不住被这大妈的性格感染,看到她就觉得眼前是一抹明亮的色彩。
(Meryl Streep这老戏骨真是演什么是什么!)那一边厢呢,身在纽约却没有很大很大的房子,女主Julie为了丈夫的工作搬到了铁路旁边的pizza店楼上。
生活是有些沮丧,日复一日的听人抱怨同情伤心却无能为力,朋友聚会个个都充实的为生活忙碌着,只有自己,只有自己为了工作而工作,从来都没办法完成自己真正想要的。
自然而然,Julia的菜谱,不,或许应该说是Julia的那抹明亮变成了她改变自己生活的一根稻草…… 然而然而,既然电影说了这是两个真实的故事,那我们就必须得说说两个故事的相似。
如果不是丈夫的鼓励和送的法语菜谱,巴黎Julia想必不会走到发表作品这一步,要不,谁来听她天天嘻嘻哈哈的说学厨的趣闻和牢骚呢。
如果不是丈夫的主意,纽约Julie这个没啥行动力的小女人,又怎么可能注册了blog还似模似样的搞出了个project呢。
在我看来,全影最温情的一幕,来自时间空间不同却身份相仿的两位丈夫,在洗手间里偷偷的吞下消化药片。
虽然影片丝毫没有表明这一道道菜肴变菜谱,又从菜谱变菜肴的过程,都是朝着个什么方向去的,但绝大多数情况下,一家两口,吃饭的不就是朝夕相处的你我么,不管一方做的好与坏,总是另一方来一起分享一同担当。
就像巴黎Julia在丈夫工作失意说自己什么都没有的时候安慰道,还有菜谱书啊,不是我的,是我们的书。
其实,看完了影片最想的是回家,给爸妈做好吃的,失败了也要给我吃下去.....嘿 Bon Appetite! :)
缺点是有点刻意为之了。
想要表明生活充满阳光,也不用四个人老是那么甜甜腻腻,太假了。
梅姑,太活泼了。。。。。。
活泼得太假了。
包括年轻那位,把龙虾锅盖盖上我就知道它要弹起来。。。。。
导演你不能比我这个观众还没创意。
这部电影太可爱了,无论是茱莉亚说话的腔调,做菜时的欢乐,不在乎的哈哈一笑而过还是她与老公的蜜里调油,都让人由心底的觉得欢乐、愉悦。
365天524道菜,这种数字听着好像没什么,可实践起来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至少对于我这种厨房菜鸟是这样的,那可是要非凡的毅力跟勇气的,尤其是你发到网上,有那么多网友无形的监督你,从茱莉跟她老公的对话里就知道每一次失败打击重重,最后她能完成给自己定下的约定,我觉得特别了不起。
茱莉与茱莉亚的两段美食烹饪穿插得非常好,一点都不突兀或让人跳戏,配乐棒极了,里面每一道美食都让人胃口大开,连茱莉烤糊了的牛肉我都在想那会是什么味道,看起来也还可以啊。
这部戏很好的诠释了什么叫唯有爱与美食不能辜负,非常非常推荐。
在从中国回美国的飞机上看了Julie & Julia,这真是部很不错的励志片,特别对国内流行的“成功教”有解毒作用。
两个女人走向烹饪,虽然在很不同的情境下,1940年代末的法国和21世纪初的纽约,一个是家庭妇女,一个是小职员,但是她们面对的是相同的困境:生活乏味,没有目标,没有意义。
烹饪,成为她们共同的解决方法。
吃,最根本的生理需求,也能带来最高的精神满足,全看你怎么去理解。
然而,上世纪中叶的Julia和本世纪初的Julie还是有着本质的不同。
Julia的本职就是housewife,可以花十几年时间去学习钻研法国料理,试验每一个菜谱。
对于Julia,这是衣食无忧以后的消遣,平淡主妇生活之外的人生意义所在。
而Julie却是全职的小白领,写美食blog是她对自己拖延症的抵抗,是对周围成功者种种势利眼的抵抗,对自己平庸生活的抵抗。
Julia如果晚生50年,以她那样的执着劲头、充沛精力、好胜心,绝对是CEO层次的女强人。
而Julie,则是个被生活消磨着的小女人。
最后Julia传话给Julie说不喜欢她的博客,因为两个人根本就不在同样的心态下做这件事情。
有趣的是,两个女人都嫁得很好,丈夫都温和体贴有情趣,也能够理解并且鼓励妻子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
有个小细节,Julia的丈夫是美国驻外官员,虽然不是大使级的,也肯定是个事业成功人士。
而Julie的丈夫则一直没有交代是干什么的,尤其是一开始就是从Brooklyn到Queens的搬家,显得生活非常潦倒的样子。
一直到他们夫妻吵架,Julie的丈夫去了办公室住,才赫然发现,他在《考古学杂志》做编辑。
难怪啊难怪啊,那么小资的生活,没点文化怎么撑得住呢。
所以,这个小细节露了这个电影的底,描述新世纪日益没落的中产阶级仍未完全被生活磨灭的小资理想啊。
演员所谓“本色出演”,只是黔驴技穷的托词罢了,Meryl,从来只有角色,没有自己的影子。
这一次,Meryl不是徘徊在爱情与家庭中的中年主妇,不是穿着PRADA的时尚女魔头,不是又唱又跳的妈妈咪呀,也不是封闭多疑的老修女,她是个头高大、有些大咧咧傻兮兮的大妞厨娘——茱莉亚•切尔德。
16次奥斯卡提名根本无法反映梅丽尔斯特里普的成就,她16次被提名,只拿过两次,而这一次败给了桑达拉布洛克。
BUT WHO CARE伟大的梅丽尔斯特里普,不世出的演员。
我第一次不太明白豆瓣上为啥得评分较高的电影,为啥我看完没啥感觉。
只得一些碎片而已。
Streep的演技毋庸置疑,但我对原型不了解,还是怎的,我总觉得演的过火,整个戏里摇头晃脑,动作夸张,仿佛酒醉状态,就没醒过。
不过,倒是不会让你看到一半,就想放弃。
总结起来,此片告诉我们如下几点:1、公务员工作很无聊,从古至今,各个国家;2、必须得有爱好,本行业只够糊口,爱好让你名利双收;3、女人面对无聊琐碎的生活,可以想到解决的办法,这个能力男人似乎没得;4、做诸事之前,有个永远爱你的老公,是前提条件;最后,我认为,如果有了第四点,其他啥啥都不太重要。
女人料理美食,梦想料理现实,战胜无聊人生——电影《朱莉和朱莉娅》的中心思想应该可以如此简约解读。
《朱莉和朱莉娅》是一部双线索并进的影片。
一条线索起自1946年,34岁的朱莉娅•柴尔德随丈夫保罗来到巴黎,对厨艺一窍不通的朱莉娅报名进入法国顶级厨师学校——蓝带厨艺学校,虽然班上只有她一个女人,而且是一个美国女人,从涕泪交流地切洋葱入手,朱莉娅通过钻研苦练将男同学们都比了下去。
朱莉娅后来出版了一本《精通法式料理艺术》,成为美国人制作法式料理的“圣经”。
而朱莉娅主持的电视烹饪节目《法国大厨》是美国历史上首个厨艺秀节目,可以说她改变了美国人的厨房。
影片另一条线索来自2002年,三十而立的朱莉•鲍威尔和丈夫搬家到纽约皇后区,她做着一份枯燥的工作——在政府机关里面当接线生,每天接受各色人等的投诉轰炸;住一个租来的公寓——必须放一个减震器才能抵御户外的卡车轰隆声入睡;有几个定期聚会的闺密——有的当了公司的高级副总,有的对着手机报价一两亿美元标地,有的当了记者约她做一个专访,却将她写成一个一事无成的迷惘一代代表人物……还好,她有一个将她当仙女一样爱的老公,像她的偶像朱莉娅•柴尔德一样。
于是,鸡蛋都没吃过的朱莉娅决定开始挑战她的失意人生和注意力缺乏症,她决定将偶像朱莉的“圣经” 《精通法式料理艺术》付诸现实,她要用一年365天料理出524道菜,并将进展发布到个人博客上……《朱莉和朱莉娅》是一部主题比较轻快的女性电影,脚本来自真实故事构筑的两本畅销书——朱莉•鲍威尔的《朱莉和朱莉娅:365天,524道菜谱,1间小厨房》和朱莉娅•柴尔德的自传《我在法国的生活》。
在俗世的现实中探讨女性的人生归属感,探讨女性如何从庸常的人生中自我救赎,尤其是两个不同时代女性生活的相互映射,这样的影片并不是很容易驾驭,搞不好就会弄得很沉闷。
还好,68岁的女导演诺拉•艾芙隆是个中高手,她同时还担任了本片的改编剧本工作,而她之前编剧的《当哈利遇上莎莉》、编导的《西雅图夜未眠》、《电子情书》等都是浪漫爱情轻喜剧的标志性作品,也都有相当程度的双线索叙事特征。
诺拉•艾芙隆对《朱莉和朱莉娅》这样的题材堪称驾轻就熟,让人垂涎的美食料理,逼真的生活细节,明快的节奏和剪辑,略带机锋的台词,当然,还有立体的各色人物,虽然不是什么恢弘经典,收尾也略显潦草,但《朱莉和朱莉娅》确实是一篇精致隽永的优秀小品文。
《朱莉和朱莉娅》中最大的亮点当然是老戏骨梅丽尔•斯特里普,这位以模仿各种口音而名闻遐迩的女演员,传神地模仿了传主朱莉娅魁梧硬朗而大巧若拙的身体语言,还有笃悠悠、高调门、拖长重音的口头语言以及带些磕巴的法语,看过影片的人都会记得她那句掷地有声的口头禅“BON APPETIT!
” (法语“祝你胃口好”)。
斯特里普又一次成功炫耀了她 “方法派”的表演功力(不喜欢她的人或许会)。
凭借《克莱默夫妇》、《苏菲的抉择》、《走出非洲》等经典影片在好莱坞被誉为 “1980年代最佳女演员”的“梅阿姨”,如今已踏进花甲之年,竟然可以保持着如此旺盛的创作势头,不禁让人叹为观止。
经过作品相对乏善可陈的1990年代后,进入新世纪的斯特里普几乎每年都有一两部比较抢眼的作品问世,即使电影本身并非上乘之作,她的表演常都是最大的看点并得到好莱坞各大表演奖项的青睐,例如近几年的《穿普拉达的女魔头》、《妈妈咪呀》、《虐童疑云》等。
姿色平平、绯闻绝缘的斯特里普是史上获得奥斯卡奖提名最多的演员,去年奥斯卡颁奖礼温斯莱特上台领取影后时曾向斯特里普给予示威性的致敬,而今年斯特里普又带来《爱很复杂》《朱莉和朱莉娅》两部影片,并凭借“朱莉娅”一角在金球奖歌舞/喜剧类中成功封后,第七次捧得金球奖。
1977年,斯特里普主演影片《朱莉娅》开启了演艺之路,30多年后,她是否能凭借这一个“大厨朱莉娅”登顶奥斯卡影后,值得期待。
朱莉和朱莉亚都有一个非常疼爱她支持她的好丈夫,一个愿意陪着她吃遍她做的所有美食,失落的时候也不断的鼓励她安慰她,并且相信她可以做到!
朱莉亚对烹饪那绝对是真爱,充满了激情,烹饪的每一件事都让她觉得开心,非常乐观积极!
印象最深的是在学烹饪期间,她为了不让同期男人看不起她,回家切了一大堆的洋葱,最终做的比他们都好!
朱莉亚在厨房忙碌时候,她的丈夫觉得她在厨房忙碌发出声音就像美妙的音乐会!
她丈夫爱她的一切,也是一位浪漫的人!
她们的爱情让人羡慕!
而朱莉她只是个普通的上班族,因为工作压力生活浮躁,她想通过喜欢的烹饪来改变生活,她通过茱莉亚的书来学习烹饪,在这过程中她经历种种困难,失败发脾气!
甚至迁怒于丈夫,冷静下来思考后继续研究菜谱!
由于自己的坚持,最终收获大众的认可,自己也从中得到了成长和改变!
即使茱莉亚并不认可她,她感到伤心但她依然爱朱莉娅,因为朱莉亚也因为自己的坚持,她的人生得到了很大的改变升华……只要坚持努力不懈的做一件事,最终即使最好结果不是你所预料的,但在这过程中你得到了成才,足矣!
自以为已经刀枪不入了,却不期然在影片的结尾泪流满面。
而且是这部不折不扣的美国喜剧。
美食以及女性的成长。
不过就是讲两代女性怎样从一个政府白领变成美食作家,不过就是一个变了味的AMERICAN DREAM。
然而最后的最后,茱莉亚拿着编辑的信与丈夫相拥大笑大叫时,我的眼泪刹那间涌出。
一边哭一边觉得可笑——到底要怎样呢,这部充满了小牛肉小羊排鸭肉黄油蛋糕的电影,有哪一点又值得你哭?
没有伤心欲绝的爱情,没有痛彻心扉的悲剧,你总不能——总不能因为那盆烤焦的勃艮第红酒炖牛肉而哭吧。
我第一次领略到女性电影的可怕之处。
有一种情绪无微不至地伸到你身体的每一个角落。
你喜欢帽子吗?
你喜欢桥牌吗?
既然都不,为什么不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呢?
比如说,烹饪?
为什么不呢?
即使你只是一个政府小职员,即使你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即使你从来没有把一件事从头到尾地完成过,但既然你喜欢,为什么不呢?
好的丈夫。
好的食物。
以你所喜欢的,作为你的职业。
那么简单而艰难的东西。
我想这就是让我没出息地痛哭流涕的原因。
我想苏青当年写下“饮食男,女人之所欲也”的时候,心情一定与说“这间房子,每一个钉子都是我自己挣得,可这有什么意思呢?
”的时候一样。
女人,或者说所有人,要完成生活本身,有多么艰难。
你有多少梦想就有多少障碍,你有多少坚持的理由就有多少放弃的借口。
太阳很美,我们每个人却注定只能是追日的夸父,喝尽多少条江河水,都达不到蜜与流奶之乡。
坚定的信念只是偶尔闪现,但让你放弃的絮语却总萦绕在耳边。
不要这样做了吧。
我真的不知道我这几年来做的一切对我的生活有什么意义。
茱莉亚颓倒在沙发上。
然而我们总能,总能找到出口的。
面对梦想,每个人都那么天真卑微,一千句“放弃吧”都比不上一句“可能吧”。
梦想让我们变成孩子,一心一意,莫名哭泣,莫名微笑,做白日梦,做傻乎乎的事情。
好比面对这部喜剧电影,我居然几近痛哭失声。
不是痛苦,而是一种别的什么,温存地包裹着你的身体,心里某个区域慢慢融化,仿佛积了一冬的冰川终于看见初春的些许阳光。
那一刹那,我真想变成神的孩子,一个连结局都被写好的神的孩子。
没关系的,只要你让我得到梦想。
结局或开头,要怎么安排,悉随尊便。
you are the butter to my bread and the breath to my life.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更无关风月。
我刚来美国的时候,除了上学用的教科书,自己买的第一本英文书是美国烹饪学院出的《每日减肥烹饪》。
书读到一半,对着美丽图片们照猫画虎一通,黄油在平底煎锅里滋滋一响,十磅肥肉就上了身。
虽然书名是“减肥烹饪”,但真喜欢做菜的人谁都知道,想当大厨就不能怕胖,“减肥”跟“烹饪”根本就相互矛盾水火不容嘛。
所以电影《Julie & Julia》看完,我最高兴的一点就是看到身材高大心宽体胖的Julia Child事业爱情双丰收。
Julia Child是美国最受欢迎的电视名厨之一,十余年辛苦后于1961年终获出版的《精通法国烹饪的艺术》至今已重印47版,是美国最畅销的烹饪书。
梅丽尔.斯特里普塑造的Julia Child 很得人物的精髓:宽厚,平和,对生活时刻充满激情,遇到挫折也不轻易退缩。
电影结束后我特意去youtube上看了看Julia当年的烹饪节目《法国厨师》。
梅姑的版本比起电视屏幕上的Julia更夸张些,标识性的脑后腔共鸣发声重鼻息的口音比Julia本人更高亢,而激情四溢的生活态度也更突出,近乎卡通;但在短短两个小时里要表现出Julia与众不同的个性,不抓住这些最突出的特点则又不够直观。
可以说,梅姑的表演已经超越了容貌举止相似的模仿,她要塑造的是美国人心目中的完美Julia Child。
电影比较有趣的除了展现Julia在法国学习烹饪的过程,还跳到五十多年后一位现代粉丝Julie Powell身上,两代人的挫折与成功并行发展,很有点女性主义电影《时时刻刻》的意味。
当然《Julie & Julia》是轻松小品,没有那么多的哲学思考也没有黑暗结局。
但有意思的是与Julia Child相对照的现代一线。
粉丝Julie Powell是个草根博客英雄,可Julia本人并不喜欢她。
电影并未说明原因,但这位现代的名博主的确不那么招人待见,尤其是一对一的和Julia Child的心路历程相比较之后,更显其性格特色的“独生子女”,怨天尤人+急功近利,并不讨喜。
但其实Julie这条线刻画得相当真实,饰演Julie 的Amy Adams在这部戏里表现亦十分突出,把Julie的跋扈与脆弱都刻画得惟妙惟肖。
比起浪漫卡通版的Julia Child,一个普通纽约客的真实生活也就是如此吧,没有烹饪学校,没有异旅的浪漫惊奇,每日里一日三餐再神通广大变化多样也只不过寥寥数人欣赏,再加上毫无惊喜的工作,若论好看,怎么也比不了巴黎。
但Julie这条线最重要的一点其实是展现一个人变化的过程,正如Julia Child尽力要出版《精通法国烹饪的艺术》时所说,她要改变美国人的生活。
影片中的Julie后来感谢Julia,也是说她除了学会烹饪,也学会了怎样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可惜Julie这个至关重要的变化,影片只是掠过,篇幅很小,缺乏细节铺展。
也正是如此,才让纽约这条线难与巴黎一线抗衡。
我猜想如果影片能够再加十分钟的Julie反思,把重心从“成功”移到“改变”上来,强调烹饪是对生命的欢庆,而不仅仅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模仿,也许影片效果能再提升一级。
电影导演Nora Ephron曾经执导过广受欢迎的爱情喜剧电影《当哈利遇到萨莉》,《西雅图夜未眠》和《网络情缘》,温情搞笑的功夫很到家。
在《Julie & Julia》中跟美食联系到一起的笑话更好看,不论是Julia大切洋葱还是Julie惊煮龙虾,都让人忍俊不禁之际暗自共鸣。
做饭是件麻烦事,但若真心热爱生活,做饭又是件无比快乐的事。
看一大块黄油在煎锅里滋滋融化,半圆的蛋饼包了蔬菜肉丁喷香四溢,整鸡涂了蜜汁在烤箱里烘得焦黄油亮,奶油蘑菇浓汤培在温火上嘟嘟冒泡,刚蒸出锅的鲜鱼淋了油汁黑白分明,旺火油爆的小青菜爽口清脆……这些本来你是你我是我的原料们聚到一起一煎一炒一烹一煮就变成一道道令人心旌摇曳的美味佳肴,这过程怎么不神奇不浪漫呢?
更重要的,身边也要有一个耐心等你那道菜的人,不一定要说“你是我面包上的黄油,生命里的呼吸”,但会让你知道,不论是烧干锅底还是火候欠佳,只要你肯为他洗手做羹汤,他总会呼哩呼噜地吃个干净,一生无悔。
缺乏说服力创造性 不过间离效果倒是用得很出色 惟一的好处是- 决定了我对未来先生职业的兴趣
梅姨这次得表现近乎夸张,演过了。
真正美味的關係是在生活中感受到愛,在愛中擁有酸甜苦辣的各種滋味,以真心相伴,餘味自然無窮。
法国再美的风景都被梅丽尔斯特里普做作的表演和高昂仿法国口音给打败了,实在忍受不了。。
原来只是不同时间空间的两段故事只在结尾小交集了下,没有期待中的彪戏。但梅姨的气场依旧强大,艾米.亚当斯的大眼睛还是闪烁可人。
只因Meryl Streep,廊桥遗梦的好印象实在过好,想必老戏骨挑的片子必上眼。
挺好看的。。梅姑的语音。。真强大。。=。=
可能还是自己不太习惯这种戏剧冲突不明显,只是淡淡描写一段平凡历史的片子另外梅阿姨的口音比较闹心。。。
Meryl Streep的角色很欢快 色调加分
梅丽斯特里普吊高音嗓子。。崩溃一次又一次
U R MY FINGER
Streep阿姨的表演无人能及啊!
如果你喜欢烹饪和博客, 就来看看吧。
故事平淡温馨过了头,而且梅姨让人觉得聒噪,没想到她竟然凭此片拿下奥斯卡最佳女主提名!!看得一度要睡着,两颗星打发了事。
虽然并没有很多人说的两条线联系不大,但除了梅阿姨一如既往的非凡表演,从电影中得不到如主人公般的乐趣,倘若看电影没有了乐趣,魅力也就失去了一半
很无趣,中配太恶心
连如此热爱法兰西美食的我都看不下去了,真的难看且做作,怎么现在观影多了,看好莱坞套路觉得特别nc浪费时间,俩位各自的爱情戏份甜腻到吐
讨厌里面梅姑的声音
一部关于美食和家庭煮妇的喜剧励志片。影片很流畅,但惊喜点也不是太多。不过说到吃上,虽然法国人看不起美国,觉得美式餐饮简直粗陋,不过我个人觉得,从口味上来说,爱吃的人没有生在中国,简直就是一大遗憾。
看完之后大吃了一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