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类影片,开放式结局使人更加回味,引人深思.一千人里面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看完想法都不一样,但是都没有错.影片通过几条故事线同时进行,主线色调偏灰蓝影射主角内心失去老公的恍惚绝望心态.副线色调温暖,写的是在没有失去老公前主角充满希望纯真的时期,尽管那个时候老公母亲刁难迫切的叫主角生孩子,周六行房,做事前喝黑豆牛尾汤. 主副交替,一冷一暖,展现出主角失去老公心境的变化. 摄影方面,有些构图很特色,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从影片看到很多平时没有的视角中的美.比如最后女主站在博物馆 是从窗外慢慢推进,窗玻璃的倒影是钢筋水泥铸成的森林,给我的感受是玻璃将喧闹城市与主角分割开.比如一些镜头是镜子的反射种种.从一些平时没看到的角度去感受有不一样的美.灯光的灵活运用直接体现出当时主角的内心.灯红酒绿的床,阳台,表现出女主当时烂漫,纯真.在主人家时灯光都是灰色与主人一家三口其乐融融格格不入.表现出主角内心心如死灰.服装道具这些都是很有重庆的特色,音乐是偏悬疑,有很多地方是戛然而止.又有一些大的场景的是没有音乐铺垫做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地步.剪辑是交叉剪辑,通过回忆这条副线来叙述主线的主角为什么是现在这样子.她一步一步的走下来,从一个喜欢笑充满希望变成魔怔了质疑老公一天活下来只值25元的女人.不显得那么突兀.水到渠成.通过本片,感受最深的几点是,通过颜色的调整可以体现出主角的内心活动.开头前面都没有特写,而是采用很多不同视觉的中景远景来表现主角性格.
1、女主整体形象太文艺妆容太精致了,和阶层不符是我的刻板印象?
我觉得不是…一个从北方漂流到重庆穷苦人家出来的女孩子,因为房子因为想要一个落脚点嫁给了一个当地的男人,虽然后来爱上了那个男人,但不能免除起初的物质影响,而且这也是她通篇念念不忘的计算她男人每天值多少钱的根源。
2、其实这部剧可以看作是一个丧偶的女性,自我疗伤的过程,最后搬着一箱石头到江边,一块一块的往江里扔,就是卸下了心中的负重,表意显然是很浅显了…我喜欢的就是这个疗伤过程,被处理成了一个悬疑的故事。
时间线的交叉处理很顺畅。
3、电影里很重的笔墨是描述阶层差异;比如她男人每天值25,但世界上有部分人一件打折的衣服就3k,且并不care这3k…垃圾袋等种种细节的堆叠,形成巨大的落差,加剧了女主的内心的重压,那30万变的越来越轻,只能扭曲了内心才能维持表面的平静。
但这个阶层差异,个人觉得表现不够;有一部分是因为女主和女主人造型及气质问题,还有一部分是因为女主的行为。
虽然时间、空间都不一样,对比也可能并不适宜,卡隆的罗马里女主人和女佣之间的阶层对比就做的很足,无论是个人形象还是行为。
4、导演还是有点想法的…蛮喜欢婆婆摔下楼梯那段的:抱头坐在沙发—被风吹开的窗户伴随着巨响—回头发现摔在楼梯口的婆婆…电影整体的情绪也不泛滥…最近真的看太多云贵川方言的电影了…总的来说,能在影院看到这个片子,对观众来说是一种幸福,虽然我一个人包场了…………最后不明白,明明她的琥珀是淡黄色的为什么电影名字叫淡蓝琥珀?
每部重庆作品都会有这个城市的味道,而以摄像得奖的本作其实并没有很多重庆江湖的味道,当然主角的设定是北方人,场景冲突中几乎都是单向发生的,没有当场的飙戏。
女主的时间多,思考的也多,自己的25元算法成了自己活下去的一件要研究出来的梗。
可是所有的努力都是烟消云散,最后手持部分拍摄的结局让人觉得无话能说,然而跳回开头的琥珀,却回答不了观众的对这个象征符号的疑惑。
全世界都在欺负荷洁,明明她没做错什么,感觉除了她以外的所有人都有病,都在某些方面有错误思想并以此对她进行精神上的侮辱,她只是一个单纯天真善良怯弱甚至说有点“傻”的异乡姑娘,全世界都对不起她欠她。
可我竟然觉得,这就是现实,这就是这个残忍操蛋可笑荒谬无耻的社会,它的病症都要怪罪到她头上来。
“人善被人欺,你就是个软蛋,屁道理都不懂”。
他妈的好久没有看电影看的这么生气了(没有说电影不好的意思,只是表达我观看时的情绪)。
这个电影怎么处处都在往人心上割刀子。
我这样的人活着太难了,好想抱抱荷洁。
“骗子,都是骗子”,连最后的美梦之后都要再来一枪,琥珀是假的。
置身钢筋水泥人性丛林,要如何坚强地活下去,整部电影只有结尾的幻想/梦境长镜头是美好的,极度美好,那是她幻想的全部也是仅有的美丽世界。
最后的一滴眼泪,我绷不住了。
前面的压抑漫长让最后的段落变得太有力量。
音乐太棒了。
很好看,虽然有几处比较尬。
现实主义真的挺美的,希望中国有更多好电影,希望影人们不再抗拒文艺片。
#淡蓝琥珀#希望中国的文艺片能够大步坚定地走下去。
电影虽然有很多地方值得推敲,但我依旧看到了荷洁对命运捉弄的抵抗。
上课的时候,老师问我,为什么你喜欢看电影。
我说,因为这可以让我经历到我从未知道的人生。
人们常常觉得受到命运不公的对待,但身为剧中人其实会被周围束缚与禁锢,很难感受到自己的幸运之处。
荷洁和她丈夫在楼顶上拿着望远镜看着对面灯火辉煌的歌厅,小人物的悲哀命运在那一刻好像已经注定。
阿峰虚幻的爱和突然的车祸戏剧性的让这个北方来的姑娘从天堂落掉了地狱,她一次次穿梭于下半城的老重庆和看得到江景的中央公园,不变的是鳞次栉比的高楼,新的旧的。
此起彼伏的高楼挡住了阳光,玻璃泛出的蓝光浸透了荷洁的身体,她放下的那块小小的琥珀,又在铜元局奇怪的人行扶梯上奔跑,虽然我没太懂她为什么着急。
我坐着三号线,每天经过没有信号的这个地铁站,看着立交桥和楼房比肩,忽然意识到我也是这个小小房间的囚徒。
我不知道她有没有和命运和解,但我想,总有一天,会的。
《淡蓝琥珀》,标签有现实题材、悬疑、文艺片,照理说很有看头。
2018年12月17日在艺术电影放映联盟专线上映,票房才20万出头。
12月26日下午,在爱奇艺上线。
导演周劼没什么知名度,女主角王真儿也不红,今年主演过网剧《上海女子图鉴》,但热度没有戚薇主演的《北京女子图鉴》高。
配角的知名度倒是更高些,有耿乐、吕聿来、张瑶,但也都不是流量挂的。
本片根据须一瓜中篇小说《二百四十个月的一生》改编。
2015年的《烈日灼心》、2017年的《夜色撩人》也都是改编自须一瓜作品。
影片开头就抛出一个问题:一只小蚂蚁顶多活了10天,就被松脂包裹住了,日后成了琥珀,价值20万,那么那只小虫子活一天值多少钱呢?
影片里也有很多算账的情节。
有人计算买车位还是租车位哪个划算,也有人计算老公的生命一天值多少钱。
故事发生地在重庆,女主人公荷洁,以前是个幼儿园老师,现在当了一名住家保姆。
影片交叉叙事,剧情在她为一户中产之家做住家保姆的和她过往生活场景来回切换。
有一天晚上遛狗,她老公被车撞死在斑马线,通情达理也好,懦弱好骗也罢,反正她收了一笔赔偿金事情就了了,她婆婆伤心过度也在家中摔死了,她自己也被幼儿园开除了。
她回过神来,对赔偿金额心生疑义,找去肇事者居住的小区时,遇到了此前的幼儿园学生,顺势去了他们家当保姆。
有个悬疑一直伴随着,她在雇主家经常用望远镜观察对面楼,而那楼里就住着撞死她老公的肇事夫妻。
外人看她还挺幸运,有30万现金,继承了夫家一套老房子,下半辈子不用愁了。
在她老公哥们眼里,丈夫婆婆都死了,她拿了赔款、出租了旧屋就自己搬走了,也不管老公视为珍宝的宠物狗,也没给老公家留个后,是没良心的人。
没人理解她内心的苦楚,她放弃养狗、离开旧屋是怕睹物思人、触景生情,而去当保姆也是心有痴怨——她想追踪撞死她老公的人过得好不好。
荷洁在路边摊看到一块琥珀,摊主说是几万年前的东西,要价500元,她买了。
琥珀不是淡蓝色的,是淡黄色。
蓝是最冷的色彩,代表忧郁、象征永恒,“淡蓝琥珀”是心理色彩附着在琥珀上,而琥珀是什么?
是时间定格,是走不出来,但也有人视琥珀为吉祥之物,凝固了也就永恒了。
在闪回中,荷洁和老公的往日情逐渐浮现出来。
下城区老房子的重庆,二十九楼高级小区的重庆,像是两个重庆,画风也不一样。
他俩是相亲结合的,相亲时婆婆对她一脸巴结,婚后就变了嘴脸,因为迟迟未孕所以对她很刁难。
她老公挺逗的,爱在天台上用望远镜看对面夜总会小姐换衣服,他对老婆倒也不避讳,会笑嘻嘻跟她聊,他嫌她胸小,但又夸她脸蛋漂亮。
有一天,他们玩一个游戏,给生命里的重要人物排序。
她丈夫的排序是:妈、自己、老婆、小白(他的狗);她的排序是:弟弟、老公、我、老公的妈。
老公对她的答案很不满,觉得不孝顺,但他自己也才把老婆放在宠物狗的前面。
《淡蓝琥珀》在豆瓣只有6.4分,很多人吐槽女主的脸和气质太有都市感,和保姆人设不符。
但其实她讲普通话,她老公讲重庆话,从一些对话细节也可知道,她是从北方去到重庆的,能当幼师,应该也是个文化人,去当保姆并不是因为生活所迫,没有灰头土脸就不符人设?
未免武断了些。
本片主线是如何疗愈创伤后遗症,重要的是心理层面的描摹。
荷洁一直纠结于这个“活一天才值25块钱”,她打电话给肇事者,对方当然不愿搭理了,当初已经走法律程序赔偿了,她也同意了,再反悔就没立足点了。
出事后,她把旧屋出租了,房客答应帮忙养狗她减租了200元,但她回去探访才发现狗没被善待。
这只狗还常跑去主人出事时的街口蹲守,俨然“忠犬八公”式重情重义的好狗。
后来狗也在同一个地方被车撞死了,车主逃逸。
她一直压抑的情绪突然崩溃了。
荷洁去找神婆,希望丈夫附身,解答她的迷惑:丈夫的命获赔30万值不值得。
神婆对于小荷付费200元不满意,说她现在又不差钱,要走了500元。
荷洁一直用望远镜偷偷窥视肇事者的家,看到他们家人吵架她会罕见地展露笑容。
她深夜偷偷去划肇事者停在楼下的奔驰车,人家补好了漆,她又再去刮。
原来她偶然听雇主家男主人说过奔驰车补漆很贵,差不多要4500元,她就按一天25元算,要刮够180天。
后来人家把车停到地库去了,她没法继续划车,受阻塞的报复之心无处疏解,她的行为越来越奇葩,例如寄空的快递,让人家到付,只为对方付出一点金钱,结果人家退件了,她又想用纸箱装一箱石头寄快递,保价、到付,就想对方多出一点钱,其实这能有多少钱啊,她就是图个心理安慰。
而当她再在电梯口遇到肇事者时,其实人家根本不记得她了。
荷洁偶然听到男主人打电话,发现妻管严的男主人有婚外情,而且嘲笑她心理扭曲。
她准备辞职,临走前在望远镜里看到对面楼肇事者家里遭了贼,贼还杀害了肇事者的老母。
她虽然震惊,但心理却仿佛得到宽慰,又去找神婆附身,希望问老公,肇事者得了报应,那30万是不是值了。
神婆又想加钱,她连骂骗子,转身离去。
后来,她把500块买来的琥珀和博物馆里价值20万的琥珀摆在一起,似乎在比价,到底哪只虫子活一天的命更值钱?
此片的摄影在今年上海电影节拿过奖,确实一些镜头语言挺有feel的。
例如窗外窥人。
例如镜中看人。
例如不同空间同框。
例如人与景的共生。
尾声阶段有一个4分多钟的长镜头,展示了一段魔幻情节,宠物狗小白成了荷洁和老公的新生儿,家里在天台摆喜宴,各路人马都来祝贺。
最后也是以一个荷洁直视镜头的画面结束。
仿佛在问观众,如果是你,你会以温柔姿态接受宿命吗?
现在是一个数字时代 ,一切都被明码标价,但面对生活,我们都希望能讨价还价。
《淡蓝琥珀》与《海边的曼彻斯特》是不一样的 不只是男女主角、丧子或丧夫、他人的责任还是自己的失职,更根本的区别在导演对角色的态度《海边的曼彻斯特》的男主因为自己的失责造成孩子们丧生,感官于是奔溃,感知陷入失效状态阿弗莱克不需要“表演”,电影便客观呈现出一个男人真实的痛苦,通过一次次不同的遭遇和情境《淡蓝琥珀》是不同的,女主遭受不幸后的状态都是通过神情、话语和行为这些手段表达出来的她陷入了精神失常的状态,观众从她外在的表现被动地感知到此点。
两部电影本质的区别就在于《海边的曼彻斯特》与观众间隔一段必要的距离客观呈现男主角的痛苦,这反而引发了共情,而《淡蓝琥珀》看似主观呈示女主角的心理状态,对观众来说却成为一种强迫,迫使他们去感受女主极端的悲苦境况,从而导致了强烈的厌恶与反感《淡蓝琥珀》看似从女性主义的立场出来,呈现女人在丧夫后陷入的极端痛苦状态,背后实际是男性导演对女性心理的暴力想象,女主角的悲惨遭遇实际上没能引发任何同情。
与此同时,电影过度使用虚浮美观的镜头表现进一步说明创造者在表达时缺少必要的真诚,只是在剧本创造过程设计一个个情节点,让角色不断遭遇痛苦的境遇同时妄图通过这种悲情的贩卖来引发观众的同情其中没有任何日常生活的质感可言,细节是完构一部电影完整体验的关键所在(侯孝贤意义上的《淡蓝琥珀》是真“PPT电影”,徒有其表的镜头铺陈的叙事节点:相识、死亡、纠纷、帮佣……只不过导演聪明地将其打混在闪回的容器中,让观众难以辨清:影像只提供信息,没能创造体验我们要像拒绝一位擅长撒谎的渣男那样拒绝这部电影,因为它只有对女性心理和情感的无知消费
“人的生命中最承受不起的不是劳苦、不是压力,是轻浮,轻浮得没有生命的重量、没有生命的价值。
这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相较于重而言,是另一种对生命的侮辱。
”——蒋勋
图片来自《淡蓝琥珀》毫不客气的说,这个世界充满了铜臭味了,人们穿着艳丽的衣服、化着精致的妆容、用名牌表现自己的身价,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遮掩那股“铜臭味”。
当然,我必须得承认,这个世界上的每个人都不能免俗,尽管心中有一片世外桃源,但肉身依然在俗世中沉浮。
前几日看了周劼的《淡蓝琥珀》,本以为是一部日系治愈类的电影,看过之后才发现这部电影就像一根软软的鱼刺,让人欲言又止。
整部电影都围绕着两个字一个是“钱”,一个是“穷”。
有了这两个关键字,影片的核心也就呼之欲出了。
穷人和富人之间的矛盾,有钱人和没钱人之间的分化在这部电影中毫不遮掩的表达了出来。
这种尖锐的设定给这部电影增添了很多现实意义和可看性,但是如果从细节出发,这部电影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话题不能作为电影表达的核心。
电影在进行表达内容的过程中不能紧紧围绕着“话题”,大多数人看电影看的其实是故事,每个人在故事中看见的内容都不同。
所以电影需要做的就是讲一个好故事和讲好一个故事。
《淡蓝琥珀》这部电影最大的问题就是刻意强调主题,以至于电影故事的走向有些刻意,缺乏能够引起共鸣的真实性。
在角色的设定上,可以感觉出导演试图通过女主角行为、精神状态的变化来表现现实生活中生命被物化的残酷性。
但是,女主角王真儿的表演差强人意。
有精神上的麻木懈怠,也有性格上的逆来顺受,还有不那么激烈的一次爆发。
环环相扣,看起来非常整齐,就像小时候看过的作文范文。
影片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女主角算的那笔账:丈夫32岁被撞死赔了三十万,由此推出穷人生命的价值。
当生命被贴上价码之后,生命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有些生命,在浑浑噩噩中慢慢消失,有些生命,一瞬间被意外夺去,有些生命,轻而易举的就扔掉别人用生命换来的东西。
有些生命掌握着别人的生命,却无法知道谁能掌握自己的生命。
在电影快要结束的时候,女主角在天台自斟自饮,幻想着这个世界上从此再也没有贫富之分,人和人之间永远亲密无间。
和赤裸裸的残酷现实相比,这样的结尾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嘲讽。
琥珀困住了一个生命,金钱困住了一个灵魂,城市困住了无数个沉重的肉身。
电影想要探寻的是生命和金钱之间的关系,而这也是很多人们非常困惑的一个问题。
可以感觉到导演想要表达的内容很多,试图在电影影像和文本之间找到更好的契合点。
但想讲述的东西过于丰富,以至于故事变成了“话题”,叙事被割裂开来,降低了整个观影体验。
电影好拍,好电影不好拍。
现实主义电影不需要大道理,也不需要尽善尽美,多一些荒诞和戏谑也未尝不可。
两人一开始的文化程度的不对等,这条线贯穿全片,是一个有意思的变化。
在传统印象里,文化水平不在一个层次上的人生活中相处起来困难很多,更不用说是结婚相伴。
可是这不是绝对的,有些情景之下,这种不可说的平衡就会被打破,如出来乍到人生地不熟,寻求依靠,奉命成婚等,建立关系一段时间后情感往往会出现裂痕,因为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分歧。
影片中有这样一条线,剧情发展不是我所预想的,编剧这一点上处理的很巧妙。
在阿峰的心里,按重要性排序,1.妈、2.我、3.你、4.小白。
你,我老婆,小荷,排在小白前面,绝对是重视了。
你要知道,小白到我身边比你早,在和你滚床单之前,我就给小白洗澡了。
但是,小荷,不满意,不满足,自己居然只排第3,只排在一条狗前面。
但是,但是,这个排名,永远不可能改了,阿峰,死了。
阿峰死了之后,小荷纠结于另外一个排序,什么是阿峰在天上的魂最在乎的?
30万赔偿金、小白、我。
一开始,小荷以为是30万。
因为,婆婆说钱赔少了,因为这个还气死了。
因为,她算过,30万车祸赔偿金,相当于她丈夫阿峰活着的每一天,只值25块钱。
她就想找肇事的哪家人讨个说法。
人家不搭理她,她就报复,偷偷划人家的车,把修车的钱,把别人的损失,算成给阿峰的补偿。
在报复的过程中,她给一个从前工作的,幼儿园里教过的,孩子当保姆,她像一只蚂蚁活在别人幸福家庭的琥珀中。
后来,小荷以为是小白。
因为,小白死了,她哭得更伤心。
因为,阿峰的哥们儿告诉她,阿峰把小白当儿子。
她想继续找肇事那家人的麻烦,想快递石头,给他们,讽刺他们心如铁石。
她放弃了。
可麻烦没有放弃那家人,那家人在她的望远镜下,被抢劫了,损失100多万,还失去了一条生命,一位老人被杀了。
冷眼旁观,那一刻,她心如铁石。
结局,小荷念头通达了。
她做了一个美梦,梦里,小白,真的成了阿峰的儿子,给小白一个交代。
她做了一件怪事,把人家给的赔偿金+两次划人家车的修车费,快递给了那家人。
快递,是保价、到付。
不管,阿峰最在乎的是钱、还是失去“妈、我、你、小白”的痛苦,都让他跟那家人自己去算吧。
我,不想再做一只蚂蚁,活在替你纠结的琥珀里。
通情达理的另一面,是人善被人欺。
30万的琥珀里,是一只蚂蚁。
你想救那只蚂蚁吗?
砸碎30万的琥珀,先。
【花絮】“小白”这个名字,上一次让我流泪,是潘粤明的电影《情不自禁》,Desire For Fired,2001。
【备注】 《淡蓝琥珀》,以逝者阿峰的上帝视角,拍了小荷“睹物思人”和“观人悟道”。
电影改编自,须一瓜,的小说《二百四十个月的一生》这篇小说,刊载在2018年第一期的《上海文学》这本杂志,正在征订2019年的读者,每期15元。
须一瓜的近况,可以围观她的新浪微博@须一瓜 龙标:2018年064号
难拍不代表拍不好,不深入太淡了,很难讲深了会不会好。
一部根植于社会现实,充满忧患意识的影片,但青年导演并没有采取赤裸裸的批判和控诉,而是以具有个人特色的美学方式,貌似轻盈地进入,跟随主角的探寻,一路发现,最终揭开这个大时代让人痛心又无奈的残酷“真相”。
实在不能理解这剧情人设,女主智商实在太低让人分分钟想骂人
我自始至终也不相信女主角是一个底层的人。典型的概念先行和资产阶级视角下的对平民的怜悯。镜头都很刻板。唯一值得记住的亮点在于一回头发现自己婆婆跳楼死亡的那个镜头,够震撼
把影像记录当做一个沙盘游戏,自舐伤口的挣扎,都是对重生的渴望。耿乐太抢戏了,完美诠释每个明面上插科打诨、背地里偷鸡摸狗的普通男人。男导演视角的女性总是少点意思……
遭遇家庭变故的精分故事
题材可以深挖,奈何本子深度不够,一个想引人深思的片子就别虚头巴脑的力求每个镜头都有美感了,有点尬,女主的颜非常心水,可惜演技被同片的小男孩都吊打,可惜。影片算用心吧,可惜导演个人能力和视角有限,驾驭不了。
几乎所有镜头的摆放都很刁钻,比如切掉人物上半身或者前景大型遮挡物几乎看不到人,可能是导演的艺术追求吧,但真的毫无美感。王真儿的表演简直像杨子珊《路过未来》中的原样复制,最擅长的就是呆若木鸡双眼无神的静态时刻,一旦动起来就破功,动作的速率幅度都不对劲儿,一种故作生活化的僵硬。
沉闷,抑郁,焦虑,或许要释怀....魔幻现实主义的重庆,阶级的沟壑与无奈
书上说生命是无价的,调解书上赔偿金额却不容置疑。同样是包裹着蚂蚁的琥珀,博物馆里展出的的和天桥上小摊贩卖的,价格相差400倍,死去的丈夫一天只值25块,一份保价快递却要72块,怎么也想不通的数学题,让她无法与自己和解。假大仙没能问出答案,现世报却来得飞快,冰棍是那个夏天最后的记忆,楼顶的庆生会编织出平行宇宙里的美梦。
找出口只能凭自己,这部里是“平行时空”。导演说形式上的一些刻意是因剧情弱而加强氛围感。不同画框里的人在同一画面里并置,大概也是平行时空的另种体现吧,交往上的错位:人与人间背叛也好谩骂也好语中带刺也好,都较交心容易太多。
琐碎小事,一个普通女人的美丽与哀愁,却也没什么好哀愁的,没啥大意义,给她的困境浅显,想深沉却成了苍白无力,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感觉。
还挺意外的。佩服导演去改编这样类型的文本,有难度有挑战,摄影和美术都比较出彩甚至掩盖了片子自身的一些缺点。整体的气质和完成度也在国产电影中显得很别致。缺点还是在于叙事上的不纯熟,过渡的不自然缺少深度的探讨和生活的密度,可能导演的这种视听风格难免的得失结果。美术和摄影让我看过之后比较回味。期待导演下一部能精进糅合。
不太符合邏輯,或者每個人價值觀不同
影片中断点题,混乱的时间线或可看作某种“平行时空”的展现。从这个角度看,片子还是拍得蛮工整的。女主臆想的某一个时空中,所有给过她哪怕片刻温暖的人齐聚一堂共饮欢宴,不知怎的就想起《卖火柴的小女孩》来。怎么说呢,痛苦带来的并不是成长,痛苦是滚烫的松油,将受难者做成琥珀。
小说文本给了很大的基底支撑,让这个电影很具吸引力。导演还算比较好的控制住了叙事以及节奏没有卸掉。创伤修复处理得很淡,人物间的关系中的张力也恰到好处。三星半,但国产电影做到如此不易,鼓励。#第2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
一条命只值30万,想要更多就是敲诈;补漆要花4500,没人可以不在乎;通灵会元气大伤,加钱才能继续……世上所有东西都明码标价,失去了感性和理解,包容和爱,只剩下一串冷冰冰的数字。失去爱犬,人们说狗不是人,不能算肇事逃逸。失去丈夫和婆婆,人们却说她一辈子不用愁了。人性灰暗,金钱冰冷,亲人和宠物更有温度。可是,回忆虽美好,却像琥珀中早已死去的虫子。 现实再残忍,但像苦瓜的刨痕一般真实。
太学生作品了吧,不知道怎么说,但听一个普通观众的评价:故作深沉。。还是和我想说的意思差不多。第一看得不够深,第二表现不出深度 剖析得也不够。还不如在冷暖人生好好讲故事。
看着各种尬
耿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