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对这部电影记忆犹新于是又再看了一遍很爱这种电影《花样年华》有点过于成熟了,张曼玉的一颦一笑风情万种都需要一个成熟的男人去解读去疼惜,而《美人依旧》显然更年轻一些,并且更轻松,她们的美,让人有种希望感。
花样年华,有种绝望的美感。
美人依旧,则在剧情的辗转曲折中看到了希望。
她们和好如初,她们都是这么的美丽,年轻的身体,如一片诱人的风景线。
我更喜欢姐姐,她的美式骨子里的。
丰满,而低调,有着某种香气萦绕的感觉。
其实我一直觉得,张曼玉演的太骨感了,而且她的眼睛的忧伤没有诱人之处。
当然,那时候的香港,就是这样的绝望,有种彷徨的沧桑。
而美人依旧,更简单,更清醇,更香气袅袅。
话说江山美人盲山樱桃蜂蜜与四叶草如此等等皆在候选之列,挑选标准无他,1个半小时长度非大片,仅此而已。
我亲爱的周迅小姐自然拔得头筹。
话说怎么看周小姐怎么觉得变化大,看时间是05年的片子,化妆和衣服应该不只吧,在片子里她是我们最开始见到的文艺片诸如那时花开里的模样,单薄的身体,又尖又瘦的下巴,少女的表情和眼神。
想想现在每次她出场的艳惊四座,不得不说这到底是专业的力量还是爱情的力量。
对了,不得不提的是导演们无疑都有处女情怀的,总是安排美女们扮演少女引诱的角色,那个什么色戒也如出一辙,周迅演的这个少女叫晓菲,一句话总结,她以处女之身引诱了自己的未来姐夫。
地点在海边的破旧木屋,她为了这引诱穿上紧身旗袍和会让脚疼的高跟鞋,留声机放着老上海舞曲,发电机的黄色光线让她觉得温暖,然后面前这个男人也让她觉得温暖,她就这么把自己给了他。
姑且不论王志文在这一段略显生涩的表演,其实观众都是明眼人,周迅那样单薄的就是个孩子的身体,脸上抹着不恰当的烟熏,瞪大着双眼(本来眼睛也很大),拥抱着或者被拥抱,我们会想要人道主义的关切一下她到底懂不懂爱为何物,王志文所演的黄先生还在那一个劲的感叹真年轻真年轻,说白了还不是老牛吃嫩草,男人是永远控制不了自己的欲望滴。
很显然这个不算爱情的开头也就不会有个爱情的结尾,晓菲一开始从羡慕姐姐到占有她的男人,黄先生一开始从客套到欲望,姐姐则一心沉醉在自己编织的结婚梦。
新鲜的花草被占有以后,才开始体会爱感受爱被爱折磨,晓菲开始变得像所有情妇一样,等待他等待情欲等待交代,丢了自己的学业梦想骨气以及当初视作生命的尊严。
如此看来,爱情真的是可以毁掉女人的,就像黄先生在厌倦了姐姐之后对她说的,“一个腐朽、愚昧、俗气的女人”,男人们自己的杰作到最后自己下了最精准的鉴定。
女人只能委屈的一哭二闹三上吊,姐姐说的和所有女人想说的一样,“几年前你怎么不这么说我,你就让我等着你,等着你娶我,你让我一点尊严都没有!"其实这里姐姐还算是个新女性,是个名门闺秀,所以她还在意自己的尊严。
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则是,女人不能被控制,否则她势必会被男人占有拥有之后被丢弃,并且没有人会可怜你,悲剧从来都是这么写的,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也是这么写的,排除那极少数的女先锋们凌驾男权之上所做的开拓,因为我们看到的是最普通的女人,在两性社会里势必居弱势的女人。
关于爱情的故事从来都说不完,爱欲纠缠分分合合,我们只看结尾,我说过这不是个爱情的结尾。
黄先生在拳赛失败共党进城后一个人不回头的坐船离开,当初最想走的姐姐却没走。
姐姐和晓菲留了下来,并且在这里很建设性的感受了下新社会。
其实姐姐最后说的那句话才值得玩味,“好像真是不同了,不知道以后会变成什么样子”,历史告诉我们,像这类资产阶级顽固分子遗留后代是绝不可姑息的,谁也保佑不了姐姐和晓菲,我们也别太较真,假装这是一个好的结局。
毕竟,你看,大合照里姐姐和晓菲的烟熏妆没了,素净的美丽也还是很好。
其实这里有个细节,李家一个漂亮的丫头妞妞跑来要跟黄先生一起走,从一开始她在晓菲面前的趾高气扬和她漂亮的脸,我们就大概猜到她必然要有一出不小的戏。
如果按普世价值来看,我们说也许妞妞在这里也是有爱情的,当然不敢枉论她的爱情是出于功利还是真心,当她一个人偷偷在楼梯上旋转而下扯掉花瓣放在耳边时,我们无法否认她是美的。
然而黄先生拒绝了她,并且在她耳边说了句悄悄话,这是导演和编剧玩的一个噱头,我们不去猜黄先生说了什么,我们只以此应证了另一个真理。
这也是一开始黄先生自己讲出来的,男人可以拥有很多女人,并且他可以正大光明厚颜无耻的说每一个他都爱,他把每个女人的照片摆在一起,多像战利品,我想这也是男人自大的一方面,女人也许会在某个阶段得到他的爱,但是这是他施舍的爱,多的没有要也要不来,你越要他越不给,你俯首称臣唯命是从他也许一时高兴给你欢喜,玩腻了还是一脚就蹬,并且美其名曰,爱情是不可以勉强的。
我们可以理解这世界变化快,却还是想不通为什么男人变的这么快。
黄先生说,其实每次开始都觉得她们是行的,都以为是最后一个。
翻译作,The one.男人会在开始的时候对女人说,you are the one,等到翻脸比翻书快时,又会说,我们不合适,你一定可以找到比我更好的人。
哈哈,这算不算一个悖论。
爱情太纠缠,我们不讨论。
此中有真义,欲辩已忘言。
用什么做结尾呢,其实特邀演员的台词最经典,没去了解这个扮演老赌徒的老太是何方神圣,但绝对是一身戏骨。
脸上夸张的妆容,臃肿的身体里却透着股雍容。
虽然结局这里用她的一番话来点醒晓菲促使其升华转变,不免有一些生硬和理想化,但最后还是女人们互相理解互相包容的活下来,还算是合理的。
你看这人世间,可以真正永恒相伴而在的,又有多少。
而显然,爱情的名义不在范围内。
“唉。
剪不断,理还乱,闷无端……美人啊,你是一路的错啊,那英雄们,是错了一路,何必伤感情……”
电影其实并不那么好看,尤其是故事的旁白,甚至让人莫名其妙。
只是电影开始的镜头让我眼前一亮,接下来的一组镜头,更无论是构图还是机位,似乎都不是中国大陆导演的风格,后来才知道,原来导演是胡安,曾经的作品是《西洋镜》,一个肚子里有洋墨水的女人。
遗憾的是电影中夹杂着矫情、含混、错乱以及词不达意的慌张,似乎并不难以起到在大的时代背景下展现一个家族兴衰的故事,更难让仓促的三角关系以及带着几分鬼气的化妆吸引观众。
但终究还是想写些什么,或许只是因为实在想梳理一下电影中那烦乱的故事,或许只是因为被一张剧照吸引,周迅手拿着黑伞站在褐色的画面中,眼望着雕花的铁栅门,那身姿让人心碎。
又或许只是因为电影里的那一句轻唱:美人啊,你一路错;英雄啊,你错了一路。
爱是不能随便的,明白了的永远是过来人,从来都是这样。
画面的构图力求唯美,人物造型冷艳到诡异,可是都掩盖不了剧本的单薄和一部艺术作品欠缺的生命。
——美可否也惧畏空洞
最后合影时五角红星出现,大家一身朴素,姐姐说“好像还真是不同了”。
直接笑出来,搁这升华呢。
片子虽然简单,但也有许多值得细细回味的地方。
妹妹从潦倒但有生机,到逐渐奢靡颓唐,挣扎着渴望嬗变,再到最后的回归;姐姐从生来闺秀,柳眉轻挑,华服加身,却菟丝花般缠紧男人,到最后幡然醒悟,铅华洗净。
年华流转,千帆过尽。
才发现美人依旧,美人在骨不在皮。
还想特别提一下,可以看到很多画面是隔着屏风、门窗、帘子等等拍的。
一开始是妹妹对姐姐的若即若离,想要亲近却又不敢,想要远离却又不舍,明知利用还存幻想。
后面则是妹妹堕落的隐喻——画面笼在虚虚的薄纱中,像一场不真实的梦,像烟枪吞吐的雾,说明一切都是虚妄,都需要被堪破。
姐妹俩一直是对照组。
前面是妹妹对姐姐的羡慕和嫉妒,但她又有很强的自尊,希望去抓住什么,希望去证明自己。
这也是她的可悲之处,觉得生来不同,却又在现实面前溃不成军、悲哀地知晓自己的平庸与无能,只能故作倔强,强撑着嘴硬。
但转念一想,我又何尝不是,世人又何尝未有《山月记》中迷思?
看不上眼,只是移情罢了。
而到了后半段,反而姐姐对妹妹羡慕。
因为她比自己年轻,她比自己更得父亲器重——妹妹学业好,自己只被期许当闺秀。
看着妹妹潇洒地搬出去,她说:她的母亲当年也是这么走的吧。
她也一直想要通过出国,和老黄过二人世界,去实现现实的逃离,追寻理想中影桃花源。
却不得不承认,这只是一厢情愿。
而老黄的一句pua,让她说出了那句“如果能够选择,谁还会做个女人”,道出了本片另一重内涵。
在男凝社会之下女人的身不由己:没有明媒正娶的后代不得回来,而想要妹妹回来又是父亲的遗愿。
社会风俗的规矩,父权的规矩,都是男人的规矩。
与老黄的相处也是如此。
即便老黄又老又丑又虚,还没有她有钱,但依然可以有过那么多女人,还引得姐妹俩争风吃醋(太典了!
)。
通过指责来剥削姐姐的配得感;在性爱时,也多由他掌控姿势;和妹妹,镜头扫过她的胸部,下一秒水杯打翻,男人就要来擦,溢出的男性恶臭,性爱时说的也是“按我的方式来办”。
美人从精神到肉体,都被凝练成一个符号,一种男权下的华美的纹身。
这是除去姐妹之间的羁绊,破碎的原生家庭带来的拧巴、缺乏安全感之外,影片影射的另一重更大的悲哀。
只能像影片里一样,希望迎来解放,带来一股新鲜的海风。
还有几个印象深刻的地方:妞妞对姐姐说,她越来越像你了——杀人诛心。
妞妞要跟老黄走,她们都不离开,我跟你离开——太爆笑了,男人能不能少点普信,怎么这么多女人瞎眼。
公馆里老妪的打扮与妹妹别无二致,冠鲜花,抹朱颜,幽幽地唱词——奇异的宿命感,如同照镜,却又与姐姐巧妙地连结。
题记:旧派的礼数是床上夫妻,地下君子,邬君梅显然习惯了西方的思维让未出阁的大小姐嚎得像小巷里的卖春女。
邬小姐在好莱坞闯荡多年是不怕脱的,可惜,脱的不是地方!
动荡的时代,民众的离乱,广播里关于国军告急的讯息点出了山风欲雨的慌乱。
然而,当年的电台是这样的调子吗,编剧啊!
请你看看老电影,翻翻历史书吧!
父亲死去的消息并没有让因为隐情而寄宿在外的二女儿小菲有任何感觉,在旧时代,子女从父,所以逻辑上小菲理应奔丧,守灵,哭丧,然为了胡编故事导演制造了生硬的理由。
造型甚至超出了叙事,姐妹的相见像一个诚实,黑色的姐和浅蓝的妹一看就知道他们的距离,豪宅的灵堂和摆设都是导演的审美情趣而和老式家族的礼数毫不搭边。
导演简直自说自话,父亲之甍,还在七七,怎可能红花上头?
这种纰漏在大户人家绝对没有可能,这种不懂规矩在上层社会是不会发生的。
为了营造心念里的奢靡,导演用了她现象里的所有视觉因素,可是味道不对,他们应当好好看看民国时期的电影,不然,会贻笑大方的。
这部戏的编剧显然没有认真研究中国的传统!
编剧一直是中国电影的欠缺,而演员也往往和他演绎的时代脱节,犹如一堂旧时代的布景里加进一些莫名的时尚元素。
技术的进步让摄影成为玩虚人们的法宝,臆想里旧中国的糜烂又时常让他们构筑起想当然的纸醉金迷。
念遗嘱场景里的那些蜡烛真的叫不伦不类!
华人导演应当好好学习民俗,看看韩片里的古代!
导演自认为找到了表现美和人物心情的方式,头花代表的意念,然而,为了意念却忽略了叙事的人文状态这是得不偿失的。
搞笑的是导演还说:李家小姐的露面要挂着谱。
自己都没有谱,要演员怎么靠谱!?
,其实任何阶层都有自己的格调和做派,那些灵堂上的对白充满小家子气一点大户礼仪和风范!
这样的不合身份的对白在电影里随处可见。
当代的华裔女演员我相信人人演得好下三烂和泼妇,可要演出大家闺秀可能还缺火候,女演员里周迅是不错的,那种单纯、可爱的模样超越了她已经并不年轻的年纪,值得一提!
剧情编的也漏洞百出,旧派的礼数是床上夫妻,地下君子,邬君梅显然习惯了西方的思维让未出阁的大小姐嚎得像小巷里的卖春女,况且,那个念头倘若如此放浪必然会被底下人和自己的阶层诟语,邬小姐在好莱坞闯荡多年是不怕脱的,可惜,脱的不是地方!
导演用了很多旁白注解剧情,可惜当你仔细想想人物性格和事情发展的逻辑会发觉这种刻意的诗意是多么滑稽。
姐姐第二次拉妹妹回去和目睹姐姐缨子和黄先生做爱后设计的剧情(和黄牵手的旁白)是多么的牵强和造作。
同样,为了这种情调导演加了姐妹共舞的戏,在兵荒马乱的年代一个妇道人家不考虑未来却依旧浑浑噩噩有些奇怪。
这样的剧情不过是为了导演的诗意,可惜选错了年份!
三角恋爱往往是编剧制造争风吃醋戏剧冲突的最好方法,这部电影也是如此。
于是。
剧情注定有着轰轰隆隆的爱情。
常识告诉我们即便是拆白党也不会在自己的猎物前拿出一大堆照片来炫耀自己的劣迹。
我实在看不出黄先生有什么必要自己湿手沾面粉,姐姐缨子和小菲和黄先生的这种不三不四的关系我看是导演迷糊时的演义,从《西洋镜》到《美人依旧》导演明显地退步了!
恶心的对白和生硬的剧情支撑着影片的后半部。
编剧王斌和Michael Eldridge(美)连中国简单的旧式伦理都搞不清,老爷和佣人有染并非西方情妇一说,收归偏房的大有人在,不明白为何要送走自己的亲生骨肉?
这绝对不符合中国人的人之常情。
在旧中国的大家庭这种事情是再正常不过的。
这是一部一个对中国历史和人文背景一无所知的人编造的电影,它和中国无关!
这是我近年来看到的最烂的电影之一。
虽然《美人依旧》中有我喜欢的两位演员,不过这部电影是糟蹋了王志文和周迅的演技,所以,演员没有好本子有再大的能耐也是白搭。
同样,虽然影片一直以爵士乐营造颓废和奢靡的风味,不过总是生硬的加入始终游离于剧情之外。
中国文化正在被这些人糟蹋、强奸。
这是文化的不幸!
也是中国本土电影的不幸!
【附录:影片资料】《美人依旧》2005中国导演:胡安编剧:王斌、Michael Eldridge(美)摄影:Scott Kevan(美)作曲:Sasha Gorden(美)主要演员:周迅、王志文、邬君梅、卢燕制作投资:中影公司、上海电影集团公司、 美国Media Asia, Inc.推荐指数:垃圾电影(艺术性0,可看性1)2005年2月23日 星期三 6时48分 中国元宵节早晨此文首发于网易 独立影评人:卡夫卡·陆KavkaLu版权所有,请勿私自转载联络方式:MSN:[email protected]邮箱: [email protected]
因為世間的愛情太多輕薄,太多變數。
新人舊人的交替,像走馬觀花一樣。
女子的愛情也如花一樣開了又敗。
在舊公館的大廳里,那樣空曠,姐妹兩個一起跳舞,一起歡笑的樣子,讓我覺得心酸,讓我覺得感動。
心裡疼疼的。
唯有親情才是永恒的。
兩個渴望愛的孩子,只有在姐姐妹妹身上才能找得到。
那是永恒的,讓我來溫暖你,讓你感覺安全。
槽点太多,不知从而吐起。
大量的旁白支撑起的电影,故作姿态的对白,出戏的剪辑,还有演员。
大小姐的声音像含着一口痰,听得不舒服。
王志文还没有晋升为演技派迅哥,纯粹欣赏颜了文案比内容精彩的典型。
配乐感觉很出色可能是前期造成的阴影强了点,吃了个饭回来看竟然觉得还不错了结局有点没懂。
感觉大小姐自杀了……邬君梅其实挺有味道的,但是里面那个眉毛真是。。。
结尾处就挺好的这部片让我发现迅哥的身材也挺好的,以后再有人说迅哥身材不好就推荐看这部片
其实无关乎嫡庶争家产,也无关乎两个女人争一个男人,真正讲的是大时代动荡中姐妹俩暗暗地需要对方的微妙心理。
王志文是渣男没错,但他只是个工具和配角,被用来展现姐妹俩之间的拉扯,最后他一个人上船就是隐喻。
邬君梅一如既往地成熟诱人,但又演出了这个角色不经意间的天真、孩子气和赤子子心,原以为故事会向她千方百计让妹妹签字的方向发展,结果她其实也从来没有care过身外之物,她不听管家的劝,亲眼证实到自己所想的真相时,她只是惊恐、悲伤和呆滞,并没有愤怒到大哭大喊或者当场喝斥妹妹。
她知道父亲对小菲有很多期待,对自己却说做个闺秀就好。
她有时候看小菲的眼神不像高高在上的大小姐,而是有点怵,怵她比自己有出息有本事,甚至有点羡慕她。
周迅的灵气和瘦削美在里面展露无遗,镜头更添了几分鬼魅。
从孤独,到“我不要孤独,我也要温情,让她也尝尝失去的滋味”,再到主动回归孤独,尤其是果断向自己浇下去的那一盆凉水,让所有人明白这是个外柔内狠的角色。
她“小时候就喜欢姐姐”,她看着姐姐的眼睛,知道自己比以往更需要她。
她听到佣人说“大小姐只是利用她”,她心酸气愤,于是抢姐姐的男人,其实是为了让姐姐真正紧张她在乎她。
王志文从《过把瘾》开始真的就一直是优柔寡断型男人专业户,演这种角色一演一个准。
他在这里面有句台词倒是让人有好感:“其实我也是腐朽、愚昧、俗气的男人啊,所以我们俩倒是可以白头到老的一对怪物呢。
”满世界都是踩女人同时对自身盲目自信的油腻男人,偶尔听到这么一句坦诚的颓废话,还觉得挺清新的…教堂里的老妪说得好:“你真年轻啊,但我快活多了。
”可不是吗?
大部分台词写的有点别扭,结尾的红五星太煞风景。
不到一个半小时的长度导演想表达的东西有点杂。
居然已经是18年前的电影了,画质比较模糊。
写在前面:以前写的随笔中是提到过这部电影的,可是如此沉闷而叙述拖拽中略显散漫的作品,可能只是在喧哗的视觉上再次显示下它也平非一般。
如何厌倦,不知不觉间,开始厌倦了这样的天气和这样无止尽的歌.还有一些语言和一些矫情的故事.今天偶然看了一篇别人写的文章,矫情的很.虽然这不是一个好的词语,但是我仍然要说.我不喜欢一个女人为了一个男人的爱情的故事,也不喜欢2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纠缠不清的戏码,还有那些不知所云的心情和厌恶的动作. 那天很晚的时候看周迅主演的<<美人依旧>>时间是定格在凌晨时分的.画面背景相当灰暗,而人物则一贯是是艳丽异常的,大量的对比色系恍惚在眼中,觉得绝世妖娆的.胡安的作品就是这样子,很强烈的运用大色彩来制造一些战乱年代的爱情或者是纠缠.很显眼的是周迅那头发上带的一朵橘红色的花.很亮也很刺眼,还有她整张脸的神情.以及那些是似而非的独白.颓靡的气氛和豁亮的色彩都呈现在眼中,还有那个年代的表现手法怎么会以地下拳击比赛来映衬呢?难以理解的方法.开始厌倦的,是俗情的人物冲突和不能理解的心理,开始厌倦的是网络里莫名出现又莫名消失的人,想到一只猫,这些天出没在我家楼到附近,每次他用那双眼看我的时候,我会发现心事会被看穿的尴尬,而后它消失我进屋.还在听一些很老的歌,但是在奶奶家从我妹手里要来的歌今天只是听第2遍就开始厌倦了.不之为何,开始厌倦的东西很多很多,不想说的话也越来越多,只是一味的沉默沉没再沉没.随手翻开那本看了好几遍的小说,如今恹恹的垂弃在书架上蒙灰了.如何令自己厌倦的,开始还是现在都不知道呢.
周迅在这电影里美出新高度啊,导演真会拍,服化道也精致。剧情其实蛮好的,黄先生对姐妹俩来说只是人生中的过客和获得成长的阶梯,没有恋爱脑也没有缱绻缠绵,真好
我真的看过这部片子啊==
推荐看一下,体验一下不同的风格,但看完情绪很复杂,整个片子的气场不是很好,全部是暗能量,就像弹幕说的,是一个黑洞,结尾有点莫名其妙。
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的狗血剧情
不忘记 也不原谅
做作未遂,商业又商业不起来,真尴尬
拍得很美,但不太好看
这是我见过最美的周迅。
又一部王志文同志骗财骗色之作
英雄错了一路,美人依旧……青岛
多角恋...
有深层含义吗?
还记得看它的电影院,似乎还能感受到当时那小小感动的余温。。关于姐妹与爱情。还是仅仅关于姐妹。。
不爱看这类的文艺片 除了看喜欢的角儿没有任何意义 更何况没我喜欢的角儿
青岛 那些古老街巷被故意作旧 化妆粗糙
胶片.
挺有故事的一个故事 演员都很灵的
自古渣男如此,痴女也如此。太真实了。
2005.11 复仇的痛
最后陪在身边的是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