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喜欢的电影类型…说真相,做出正确的选择(女主)…男主是多么典型的“老大”,这是老子的家庭,老子养活,老子负责…总之在老子的可控范围内老子就是老大…作为一个男人的欲望,多么典型…最终被自己的欲望(魔鬼)打败,相当于自己给自己挖坑,终其一生我们不过在自欺欺人被人欺罢了…伤害了包括自己在内的所有人,被欲望这个魔鬼操控,而女主在经历过种种痛苦之后,超越了欲望,对人生怀着慈悲感恩,散发出心灵的光辉…女主没有主动离婚(在得知丈夫与外面的情人有了孩子之后),她坚持去教堂,在得知小三难产死亡的消息后,同为女人的她为她痛惜,丈夫抱着刚出生的女儿请求她抚养,她把小三的孩子当作自己亲生的一样对待…她不是自我标榜或者被拧巴的教化成高尚伟大,只是生活让她赶上了这一切,她也挣扎也痛苦,最终她超越了欲望和自私…她能想开,能接受,能做到…我想这大概就是灵魂的自我救赎吧--超越了一己私欲之后的高贵圣洁…本片难能可贵在女主不是gone girl…谁的人生是完美的?
上辈子又没有拯救过银河系,天天弄得自己跟女王似的,公主病这种愚人教育式的洗脑还是算了吧…在痛彻人生真相之后的超越才是正解…
这个丈夫 背叛妻子 因为他坦白了 所以我试着客观一点看 她和妻子讲的道理我理解 可是我更多妻子的话感同身受 丈夫为什么不能像妻子一样忍住寂寞 而且 我没法理解丈夫坦白后继续劈腿 后来 他把儿子赶走 为了什么 我忍不住想是为了 给女儿腾地儿 这个父亲 严厉 专制 但对自己有所认识 遗传了自己父亲的混账个性 可是他也有自己的有点 坚守家庭责任 他总归是希望儿子好的 这个妻子 就算丈夫坦白劈腿她的态度仍保持客观 崩溃时候都不抱怨丈夫 我很佩服 被现实打击到以后她会思考 理解不了丈夫坚持出轨的行为 可是她接受了现实 从她向丈夫传达医院打来的电话时的平静和一丝丝有自尊的人所表现出的同情里能看出 当丈夫抱回那个不属于她的孩子时 听到丈夫在门廊上唱起的歌 而非丈夫那只说了一半 硬邦邦的恳求 又想到无辜的孩子 处于发自心底的善良 她表态:孩子有妈了 但你没媳妇儿了 电影将他们分居不分家的日子留白 儿子被赶走后 母亲是怎样的 可以想象 又不可想象 几年后她依旧平静坚强 一定是又想通了 妥协了 的确 她理解了丈夫 甚至她想要像丈夫一样严厉的对待女儿 她说 她要像他一样把自己最好的给女儿
这又是一部对观众很不友好的电影。
缓慢的节奏、冗长繁琐的对话和单一的场景全都表明他完全没有顾及大众的观影体验。
如果你看了几分钟就直接关掉了,那是非常正常的反应。
电影前半段最大程度的保留了话剧化的表现形式和内容,几乎完全以对话来塑造人物性格、展现人物关系、介绍人物经历、推进剧情和埋设伏笔,节奏可以说是非常缓慢了。
中间以一连串伴随着插曲的空镜头作为转场,从后半段开始采用了更为电影化的节奏和手法。
在时间与场景有更多的跳跃。
其实这样看电影的前后两半部分在节奏上有些脱节。
表达语言的差异导致上下部分几乎像在看两部电影。
一般的电影多让大量的快慢节奏段落交错出现,而非只有这样两段。
即使有,也多是快节奏的部分在前,慢节奏在后。
这样更容易抓住观众,是迎合观影要求的做法。
《藩篱》却偏偏反其道而行之。
所以也就不奇怪我将这部电影推荐给身边的其他人时,他们很少有能看下去的。
但当我看完了整部电影,在片尾令人内心平静又思绪万千的钢琴曲中,我想,这是一部值得我反复观看的电影。
故事的主角毫无疑问是那个”烂父亲“、”渣丈夫“特洛伊。
他会把握一切细小的机会对子女说教,不管他们愿不愿意听。
他喝酒后会口无遮拦,夸夸其谈,举止粗鲁。
他将他工作上和过去人生中产生的负面情绪发泄到家人身上。
他对亲人有很强的责任感,但也对他们有很强的控制欲,在心理上对他们有着很强的依赖性,一旦他们脱离了自己的控制或者自己不是他们必不可少的存在就会无所适从。
他狂妄自大又极度自卑。
他愤世嫉俗但又是现有社会规则的坚定拥护者。
对于最亲近的人,他疏于维系关系,甚至将他们当成负面情绪的垃圾桶。
但事实上极端缺乏安全感的他内心对于他最亲近的人又有极强的依赖感。
这些行为本质上仍然是自我中心的体现。
他严格地履行着一切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责任,但他却不能从中获得丝毫的满足感,也拒绝发掘其中的利益和乐趣,仿佛一头被人用鞭子赶着犁完地的耕牛,完成工作令他厌烦,迫于生计他又不得不做。
他喋喋不休地展示着过去的教训带给他的烙印,像某种脱敏疗法麻痹自己,内心却不肯承认他被过去牢牢束缚越陷越深,最终成为自己曾经最痛恨也是影响自己最深的那种人。
不幸的是太少的人能足够幸运到碰到帮他们越过难关的人,又或是自己心灵足够强大能翻篇。
他们深陷过去的创伤无法自拔,自怜自哀又自怨自艾,但面对周围人的付出与苦难却当起了鸵鸟,不满外界的一切又厌恶自己。
然后他们又总忍不住伤害别人,伤害周围的人,伤害亲人,伤害后代。
自己的人生被毁,就不自禁地想去毁掉别人,但他们内心知道这样不对,仅存的良知会拷问着他们。
悲剧的人为传递可悲又无可奈何。
原生家庭对人性格的影响巨大而且几乎不可逆转。
世界上大多数的家庭还是有明显的强势方和弱势方之分。
因为长期地位不对等而造成的压迫感令我们抗拒强势方,但强势方的性格特质、待人接物的习惯乃至思维方式会悄然融入你的灵魂。
但生活仍然要继续。
走出阴影不是容易的事,逃避解决不了问题。
电影最后母子间和兄妹间的对话既是侧面表现了特洛伊未直接展示在观众眼前的另一面,也是对这长久遗留的问题的部分解答。
这并不是一部有强烈批判性质的电影。
除了唯一的一场剧烈冲突外,整部电影都拍得克制而平静。
特洛伊是一个难以被类型化、标签化的人,复杂、矛盾、难以评判 ,每个人都能从他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好似三个困局困住了三个人。
男主困在了少年艰苦经历,运动生涯的失意以及十八年为家庭琐碎的劳动中。
为了逃离这困局,找轻松的环境而出了轨。
女主困在了对男主的爱里,十八年坚守,陪伴男主朝着美好走去,而出现了意外。
(人与人之间的羁绊是美好的,也是最令人痛苦的。
)男主儿子困在了父亲的严肃,刻板,无知中。
遗憾的没有朝着梦想走去。
电影本身运用了大量的对白进行叙事,除去很多男主不知所云的牢骚或没看懂的暗喻,其实情节结构挺清晰的,一条叙事主线和两个时间段。
讲述一个底层家庭之间曾经发生的种种冲突和矛盾,最后在男主离世之后得到和解的故事。
可能以现代的观点来看男主是彻头彻尾的渣男,对妻子不忠,甚至还和外面的女人有了一个私生子;总是摆出家长权威的面孔,命令儿子干这干那,拒绝签字,使自己的儿子失去了可能改变人生的机会;把弟弟的抚恤金拿来给自己盖了房子,送弟弟去精神病院强制治疗。
不过,如果以男主的眼光来看的话,站在男主角度上,或许他觉得自己并没有做错什么。
在他生活的那个年代,他经历了多少不公平的待遇,吃了无数的苦,才有了小小的栖身之所,他必须且有责任保护它。
他希望自己的儿子有一份正式的工作,这样才能保证起码养活自己,因为他年轻时就因为没有工作,而只能去偷东西,导致入狱15年;为了让自己家能有钱吃饭,他只能把弟弟送到精神病院,否则他只能去警局交罚款保释自己的弟弟。
生活中种种的压力向男主袭来,压抑让他无处释放,只能寄托在酒精上,进而由于在酒吧消磨时间,认识了酒吧女,背叛了妻子,甚至还有了私生女。
我觉得我无法过于苛责男主,男主经历了太多的苦难,依然担负起养育妻儿,撑起一个家庭的责任。
他接受了命运的不公,然而,并没有消沉,他入狱15年,在监狱里学会了打棒球,并在出狱后有不错的表现;但由于当时社会对黑人的偏见,使得他在棒球界无法立足,只能去当清洁工...即使去当了清洁工,他也在一次次地寻求改变,他向老板争取去开清洁车就是例子。
片中,有很明显的他向厄运挑战的对白,他把不公的命运形容成恶魔/死神,他曾经多次直面恶魔,即直面厄运,当他濒死时,当他的父亲惩罚他时,当他的情人难产而死时,他向恶魔大声呼叫,积聚勇气,用尽全身的力量去挑战恶魔,男主的生命力不可谓不旺盛。
他建立藩篱的目的也在这,他向苦难宣战,他想保护自己身边的人。
当最后他与儿子交战时,他压倒了儿子,赶走了自己的小儿子,一如曾经的自己,离开了家,成长为了一个独立,有责任感的人,他希望自己的小儿子像自己一样,从之后母亲,大儿子和小儿子的对话来看,男主都向他们表达了自己小儿子像自己的想法,所以,男主应该是想用当年父亲对自己的方式,来对待自己的小儿子,来帮助小儿子成长(我无法评论男主的做法对错,他只是想用自己的经验来帮助儿子)。
当小儿子离开时,男主在人间已没有使命需要去完成,他的责任已经结束了,他成了当年自己的父亲,他成了恶魔,他已经无法再对抗恶魔了。
我相信导演设置最后一段,母亲和儿子之间的对话,还有男主的弟弟吹号的情节,已经表达了对男主的肯定。
他并不是什么伟大的人物,他只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他曾经带给他的妻子欢乐,他的妻子以他为荣;他照顾了精神异常的弟弟很长时间;他养育了自己的儿子,没有让儿子们走上歧途;他并不是一无是处,起码他的歌给家人带来了美好的回忆,他的曾经的事迹被家人和朋友津津乐道,他给周围的人带来的除了恐惧也有欢乐。
他来过,努力过,也许就足够了吧。
没看懂这是省么价值观啊?
他爹打棒球失败当清洁工运垃圾,然后整天和朋友及媳妇儿无脑快乐犯贫,在外面找别的女的有了孩子女的生孩子时死了然后把小孩让自己原装媳妇儿养着,他对自己俩亲儿子野蛮粗暴,把自己小儿子赶出家。
全片除了给他媳妇儿抚养费就是盖了个不到五米的篱笆。
反而他媳妇儿是典型的中国式贤妻良母在家洗衣服带孩子做饭任劳任怨三观端正,Viola Davis大姐自the help 之后又一次精彩演出,赞。
身为一个男同志这次挺孩子妈妈,太不容易了。
就这整天还得忍让着他。
完了最后一幕一家人在这感慨父爱?
就这他爹还整天自己显示的和命运抗争?
这不自己作的都是?
他媳妇儿付出那么多最后还教育不愿去他葬礼的小儿子他爹多么不容易,这是什么伟大女性啊?
一贯提倡女权的好莱坞怎么到了这个层次?
就这还百老汇舞台剧?
有人看过吗去?
来讨论讨论,是不Denzel改编时候有偏差啊。
这种无脑男权父爱不是在读者杂志上天天登啊,怎么奥斯卡也到了《读者》这个层次?
省么价值观啊?
藩篱,这名字无论怎么感觉,都是戏剧的样子,舞台剧的样子。
它不适合电影。
场景单一、台词比昆汀还“墨迹”,大段大段的词,虽然特棒,但仍旧太多!
这藩篱阻隔了两种意义,原意是阻隔外来的人,而这部戏里,是阻隔想出去的人。
丹泽尔·华盛顿饰演的父亲也好、丈夫也罢都是极度失败的社会角色,而个人内心只因为无法得到充盈,一生都认为自己是失败的。
它阻隔了全世界进入它的内心,包含最亲的人。
甚至是映射着黑人在美国的生活状态,当然这是隐喻,懂就行!
奥维拉,女配角毋庸置疑。
她在这部戏的演技碾压一切,是无敌的!
同样,丹泽尔作为优秀的演员,给奥维拉搭戏,那就是步入神坛的阶梯。
必然!!
而对于电影来讲,说心里话,我很努力的看,真的看不进去。
丹泽尔·华盛顿的台词,说的我头疼。
说句不艺术的话,那是不停的叨逼叨、叨逼叨,整部电影全部用台词推进剧情,你说会怎样呢??
《藩篱》是我看的最后一部今年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的电影。
从整体演技的角度来说,它是9部获得最佳影片提名作品中最好的。
维奥拉·戴维斯因此获得奥斯卡最佳女配角奖实至名归。
如果没有《海边的曼彻斯特》中卡西·阿弗莱克的精彩演出,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应该归《藩篱》中的丹泽尔·华盛顿。
他们两位演绎的这个黑人家庭里发生的故事感人至深,引人深思。
环卫工人特洛伊年轻时是一名棒球希望之星,因为抢劫杀人,出狱后只能整天跟垃圾打交道。
他用微薄的收入养活了一家子人。
妻子萝丝和他相守18年。
弟弟加布从战场上回来却得了精神病。
大儿子里昂30多岁了没有正经工作,和一帮喜欢音乐的朋友在一起混。
小儿子科里一心想打棒球却遭到父亲的强烈反对。
生活的压力也使特洛伊苦恼,于是他和亚伯塔发生了婚外情,并有了一个女儿。
分娩之夜,亚伯塔不幸去世,把女儿留给了特洛伊。
虽然在环卫公司里特洛伊得到了升职,成了较为轻松的垃圾车司机,但在家里却和妻子、儿子们冲突不断。
在这些冲突里,我们看到了人性的美好和人生的艰难。
《藩篱》是根据百老汇舞台剧改编的。
因为改编得不够彻底,抑或原作的台词太精彩,作为导演的丹泽尔·华盛顿舍不得放弃,影片依旧具有强烈的舞台特点。
全片的场景只有一个,就是特洛伊家的里里外外。
影片的对话也非常繁密,几乎可以说很啰嗦,尤其是上半部。
但恰恰就是这个特点,给影片人物的表演提供了充分施展的机会。
丹泽尔·华盛顿和维奥拉·戴维斯在影片中畅快地互飚演技,给我们活灵活现地展示了一对相濡以沫、饱经沧桑的黑人夫妻形象。
前者的自负、倔强、啰嗦和后者的包容、忍让、慈悲,都令人动容。
里昂说的一句话很精确地概括了父亲特罗伊的性格:“他以前被三振出局时,经常说要勇往直前。
有一次,我看他被连续三振出局了3次。
等又一次上场时,他打出了一个全垒打。
他不满足于把球击向观众席,他想让球飞出天际。
比赛结束后,200名观众都站着等他,想跟他握手。
”这样酣畅淋漓的表演正是《藩篱》吸引人之处。
《藩篱》所展示的上一代人和下一代人的矛盾也是影片的亮点。
儿子科里期待走出父亲的阴影,正如当年特洛伊离开父亲一样,宿命就是这样在一代一代延续。
从小到大,父亲就像阴影一样,随处跟着科里。
他团团将你围住,不断压迫着你,直到你迷失自己。
不管在哪里,科里都会感觉到父亲在背后盯着他。
看到这里,我不禁会心一笑:是不是这世界上的父子都这样像一对冤家?
美国是电影产业化和娱乐化最彻底的地方,但照样不缺具有强烈艺术性的“独立电影”。
即便像丹泽尔·华盛顿这样获得过奥斯卡最佳男主角、男配角奖的巨星,也照样全心投入《藩篱》这样独具个性的艺术电影。
反观中国,不能不说有些悲哀。
以第五代导演的标志人物张艺谋、陈凯歌为例,从《三枪拍案惊奇》到《长城》,从《道士下山》到《妖猫传》,从片名就可以看出他们的癖好在哪里,无需再做艺术分析了。
这种远离生活、追求无聊娱乐的风气越来越盛,对中国电影而言,实在不是什么好事。
为什么我们的电影人就不能像丹泽尔·华盛顿那样潜心拍摄一部深刻反映生活又有艺术品味的好电影呢?
作为话剧改编的影片,硬伤和槽点很多,完全靠对白推动剧情发展,导演的功力不足显而易见。
作为演员,男女主角表现不俗,故事也有那个年代的厚重感,可惜故事的叙述及表现方式让影片整体质量无法提升。
影片主题立意颇值得每一个人深思,家庭的藩篱究竟是保护了你?
还是禁锢了你?
直面内心,给出最真实的答案,家庭关系绝非保护伞,也不是人生的桎梏,而是需要用心经营,诚心面对,胸怀坦荡才能体会其中温情的心灵港湾。
建了六个月又六个月的藩篱,把危险隔离在外面,也把心爱的人禁锢在里面。
Troy以自己认为对的方式,徒劳地守护着自己所爱,可怜又可悲。
Rose说的好:“Sometimes when he touched, he bruised.”(有时候,他的触碰会让人受伤)Troy庞大的身躯填满了Rose的心灵、填满了她的生活、填满了她所有可望不可及的梦想,他为Rose带来了何等的生命力与活力,但在填满一切的同时,他也占据了Rose的空间,占据了她的自由。
Troy牢牢地掌握着不容置疑的父权,他自私传统、思想僵化、以为自己只要奉献得足够多就可以无限制地索取,他代表的传统父权不容任何反抗。
然而,绝对权威的诞生昭示着恶魔的降生,Troy的精神病弟弟以疯癫的姿态说着哥哥名列圣彼得的审判书中,揭示了Troy必然毁灭的命运。
Troy一生与命运斗争,又一次次失败,棒球梦在种族歧视的天堑前破灭,安逸的小家也在自己对自由的渴望、对本我的追寻中破碎。
他曾在雨夜向着死神怒吼,最终却先于所有人死去。
没人能否认他对这个家奉献了所有,但也没人能否认他拿走的太多;我们感叹他的悲哀无助命运悲惨,也感叹他不能珍惜眼前面美好,选择了最差的方式去与命运抗争。
结局就像他常唱的那只老狗Blue,英勇赴死,长眠在应许之地。
在弟弟的小号声中,太阳投下金光,撕开层层云雾,圣彼得为他打开了大门。
Troy是复杂的,他曾经在拿到弟弟的抚恤金后将其赶出家门,却又一次又一次保释他,真诚地希望他能自由;他深爱着Rose,却为体验一种不同的生活而出轨;他多么希望儿子能成才,却用烈火般的父权燃尽了他刚刚长成的、就要结出成功果实的树。
我们永远不能给一个人贴上善人或恶人的标签,因为在矛盾中挣扎、成长、追求幸福亦或是毁灭,才是人的常态。
场景单一,层次孱弱,人物枯燥,由始至终絮叨,啰嗦,话痨的华盛顿大段的台词对话极其令人讨厌,毫无电影语言可言,如果要对当时的种族隔离进行批判又如此旁敲侧击,连隔靴搔痒都谈不上,把小众电影拍成话剧戏剧幕白注定了很失败
这废话一样密集blah的台词,完全是为了秀演技吧。一个又直男癌又渣又没本事的loser,全程在blahblah强词夺理,有什么意思呢?
没看过话剧,但视听化的改编应该做得不怎么样……仅靠大景深小景别正常说台词之类的是没有办法把戏剧味涮掉的。主题上人物上的细腻塑造应该还是得益于原有的故事。原生家庭是块伤疤也是icon,但愿真的能够像剧中人说的那样延续下去吧……
丹泽尔华盛顿的演技真好,既演的了将军,也演的了底层民众,一点都不尴尬。
Drink. Talk. Lock.
7.9分,与《月光男孩》一同争夺奥斯卡最佳影片的电影,关于种族矛盾题材的电影确实在奥斯卡很有优势。主角演技好,台词充满了人生格理,但一部电影全靠台词来推动剧情怎么行呢,剧情还是太散了点,有点像舞台剧。
“Some people build fences to keep people out and other people build fences to keep people in”。两位奥斯卡级别的演员奉献了极为精彩的对手戏,无奈短评里的大家碍于本片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而大呼难看。惊喜与失望,无奈与悲伤,或是愤怒与孤独,这才是生活本来的面目。有机会一定要看舞台剧。
人应该平静的接受自己的命运,用温和,友爱的态度对待与自己相伴终生的伴侣与子女。如果做不到,早死也不错。
感觉用这种形式拍出来还不如直接看舞台剧录像。男主太直男癌了而且一直为自己开脱的态度令人作呕,而且跟我之前演的那个渣男太像了直接出戏。。
平凡家庭里真实的挣扎,极具张力的演技。可能是黑人演员里水平最高的两位,奉献出了极具舞台感的作品。戴维斯顶替女配稳拿奥斯卡,非常喜欢她的角色,尤其是twist后的发挥。
前面话太多。
这种嘚嘚嘚纯唠嗑型真的一点看不下去,完全没有代入感,一小时弃。
臭长典范。
前半部分基本就是丹泽尔一个人在bb个没完没了,真是让人分分钟想放弃的感觉
居然自导自演
刷片过程反复闪过Jimmy怼老希的话—— 干嘛不把观众请进剧埸?的确攷验耐心,看镜框式舞台剧是另一种体验。
一场炸裂式的口述历史,所有前尘往事都在人物的鼻涕眼泪唾沫星子中,一张嘴就能把你吞了。
影片三观无法苟同,女人就活该被出轨,还得圣母一样包容所有恶心的行为?所谓的责任、义务都喂了狗了。
藩篱是抵御命运,保护生活的一道工具,他就是藩篱,他想守护他的一切,从梦想到亲人,一生与命运为敌的他,用混蛋的生活面对无奈的命运,也使他的身影变成了阴影。女主表演炸裂,舞台到镜头的语汇转化基本为零,舞台上的感染力在镜头里沦为无聊。
真难看,前半段叨逼叨一大堆都是废话,男主这样的男人在最后莫名被洗白,被众人歌颂,我实在是不理解。总之是一部全靠演技撑起来的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