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想,我的2020第一部五星电影,竟是2014年上映的瑞典电影《游客》。
最初看名字、海报时,以为是家庭冒险片,偏喜剧风;看着看着,发现是剧情片,围绕着家庭与人性,较为沉重和复杂;影片过半后,总是不住地笑,发现很多桥段非常有喜感;全片看完,意识到,回归本初了,这还是喜剧片,只不过往往悲喜交织在一起时,才是最伟大的。
影片讲述了一个瑞典家庭在阿尔卑斯山滑雪地就餐时遇到雪崩,丈夫只顾自己逃命不救妻子儿女,由此引发了一系列事情。
影片从一家四口在雪山拍照开始——
摄影师热情善谈,连珠炮一样的要求像极了婚纱摄影,而一家人也配合得极好——全程僵硬与尴尬,估计每个人在那一刻,都不想再听到那没完没了的“再来一张”了。
而这种明知尴尬、却装作不知、而且还配合,也便从一开始就注定了……
雪景那么美,可是看到一半,背景突然响起《四季·夏》极尽疯狂的小提琴声。
那种突兀感、紧迫感、无可适从感,确立了整个滑雪假期的基调。
片名出现,深觉“不可抗力”才是本片核心,而“游客”听起来确实很适合市场。
下山后,妻子艾巴看看儿子和女儿的照片时,喜欢得不行,看到与丈夫托马斯的合照,没有什么反应,只是静静地看了一下。
此处不做过多解读。
儿子发脾气,托马斯安慰他、鼓励他,艾巴说是因为饿才会这样。
艾巴醒来在卫生间吹头发,一边吹一边问托马斯是不是在看手机。
托马斯依然镇定自若地看手机,并说没看。
艾巴继续吹着风,侧身到卧室看。
两人相视一笑。
此处细节:一、托马斯能够一边做一边否认自己的行为,说明言行不一已成习惯。
二、艾巴知道托马斯会在自己看不到时偷看手机,能够如此确定,也表明托马斯长期如此。
三、艾巴不愿托马斯如此,但托马斯能骗则骗,骗不过两人就彼此一笑而过,两人都习惯如此。
画面切至雪景,背景第二次响起《四季·夏》。
演员部分至此一直很平静,生活也是简单。
但是再一次突然出现的急促的提琴声,预示着表面平静下的波涛汹涌。
第一天的平静过去了,仿佛是狂风暴雨降临前的宁静。
果然,到了第二天,一家人在餐厅吃饭,雪崩了——
天空一声巨响,艾巴马上问那是什么。
托马斯很兴奋,让儿子快看,并且用自己的手机录像。
艾巴开始表现出自己的担忧。
托马斯表示这在控制范围内。
雪落下的速度飞快,托马斯觉得很刺激。
艾巴直接询问那是否安全,托马斯再次表示无妨。
这时儿子已经开始呼喊爸爸,艾巴觉得那不在控制范围内。
托马斯依然安慰儿子。
艾巴已经本能起身做预防姿势了,儿子撕心裂肺喊爸爸。
托马斯依然感觉没事,跟着站起来并揽着儿子一起看,这时后方已经有人准备开跑。
终于,雪势太大了,托马斯几乎是最后一个感到害怕的人。
他先是把揽着儿子的手顺势往自己身上用力抱了一下;然后放下儿子,拿起手机和手套;这时旁边有一个男人正在奔跑,他像抓扶手一样揽住那个男人,扣押一样地押着那个男人跑出了画面(妻儿的视线)。
与此同时,艾巴先是把坐在里面位子的女儿抱了出来,然后想用另一只手抱儿子却抱不动。
艾巴大声喊着托马斯,孩子大声喊着爸爸,场面一片混乱。
画面中是半分钟的雪白色,和片中人一样,观者也被雪雾笼罩着,什么也看不清。
如此操作实属大胆,也非常奏效。
这么长时间的“白屏”,会让观者有无力感、不可把控感,而这种感受,跟片中人物所体会到的一样。
艾巴声音颤抖着,跟孩子说我们没事了。
女儿问艾巴“爸爸在哪”。
人们悉数回来,托马斯也回来了,原本想说一下关于这次“雪崩”,但没说下去,尴尬地结束了对话。
下山时,四个表情把微妙的气氛传递得淋漓尽致。
先是托马斯试探地回头看着艾巴,而后儿子回头好奇爸爸妈妈发生了什么,再然后女儿担忧地看着他们,而艾巴只是面无表情地看着远方。
艾巴下山后,就一直一个人往前走。
到了房间,让孩子先进去,她想和托马斯谈谈。
托马斯试探艾巴是否生气,艾巴说没有。
片刻,艾巴又反问托马斯自己该生气吗,托马斯认为不应该,她也接受了。
平静的对话,语言极少,但在那数次沉默中,却仿佛有千万句话,只是不知该如何说出口。
能做的,或许只能是先这样吧,什么都别说了。
回到房间,艾巴想和孩子谈谈,结果两个孩子怒目而斥,让他们两个走开。
这里,艾巴说了一句:想要知道孩子们为什么生气。
但孩子们不说,只想让他们走开。
这种反应其实和艾巴是一样的。
发生了那件事,就算不是生气,心理也一定是很复杂的,而这种复杂根本没办法说清,也没有交谈的必要,有的只是厌烦,所以不如分开,暂时不要相处在一起。
晚上,一家人在房间里玩飞行器,托马斯让它飞出去还能让它飞回来,艾巴感叹他操作得太好了,于是又有这样一段对话,又是关于“谎言”。
晚餐跟朋友一起,托马斯讲述今天遭遇的雪崩。
“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大的雪崩”,这句话挺关键的。
托马斯面对朋友的询问,避而不谈自己跑掉一事,妻子却脱口而出,托马斯迅速反驳。
这一刻,极其尴尬。
首先,能感觉到两个人都在尽可能地维持着体面,哪怕反复纠结着到底跑没跑,无论用英语还是瑞典语,都是平静地说着,甚至微笑。
其次,能感觉到艾巴其实非常在意这件事,此前她想要把这件事忽略掉,以为一切都会过去,但当托马斯如此当众撒谎时,她根本没办法忍受。
再有,能感觉到艾巴内心的纠结,她想说清楚,却又不想打破她与托马斯之间的这种状态,其实第一次在房间外交谈时,她就在等着托马斯先说出口。
如果单就这一件事来看,确实应该由托马斯自己说出口。
这件事是实实在在发生的,而且很重要,没有人能真正忘记。
但是,如果由别人说出的话,比如由艾巴说出,会很难看,会变成指责,而且两个人关系会更尴尬、更难以收场。
如果托马斯先说出了,解释清楚了,而对方表示不在意,这件事才能以两个人习惯的“体面”状态收场。
还好此刻,导演安排了餐厅突然有人过生日,唱生日歌,帮两个人处理了尴尬。
至此,导演的意图开始呈现,荒诞喜剧正在上演。
晚餐回来后,两人第二次在房间外交谈。
艾巴一番话是她此刻真实的内心,其实,她是不知所措的。
一切太突然了,她不知道该怎么说,也不知道该怎么处理,她只知道托马斯说得不对。
然而托马斯却认为,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看法,没必要一致。
托马斯建议忘掉那件事,只有雪崩以及大家都没事。
艾巴接受了。
两个人又好像回到了最初的样子,平静地生活。
然而这个时候,背景第三次响了小提琴声。
导演在告诉你,这事根本就没完。
两个人第三次在房间外交谈。
但是酒店清洁员在附近,艾巴想让托马斯叫他离开,然而依然是艾巴先开的口。
之后谈了什么,导演给了黑屏,我们不知道,或许也没那么重要,依旧像他俩之前那种谈话,不深不浅,说了好像也没说。
据此分析,此处关于清洁员的情节,是为了展现人物性格及处事方式的不同,是一种鲜明的对比。
艾巴总是先发现不利因素,然后快速解决,而托马斯总是慢一步,且没那么有效。
第三天,艾巴想要一个人去滑雪。
一方面,是因为心里郁闷,想要一个人冷静。
另一方面,是不想和托马斯在一起,想自己过这一天,甚至以后。
只是托马斯好似随意地说了一句,“如果可以,也想自己去滑雪”。
这里也体现了,婚姻中的不自由感、不适感是双方的,没有人能幸免。
艾巴滑雪中间休息,又跟昨晚一起吃饭的朋友聊天。
昨晚已知晓朋友的生活是非常随性、自在的,今天与艾巴的交谈更证明如此。
她认为,自己首先是自己。
艾巴则认为这样会造成伤害。
朋友表示艾巴现在不适合谈这个话题。
这确实涉及到了不同的价值观,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也不是谁可以说服谁的事。
托马斯这边,儿子又生气了,他又追问,这次儿子说出了原因。
艾巴躲在树林里上厕所,恰巧看到家人从旁边滑下去,眼里充满泪水。
从发生雪崩到现在,好像谁都没说什么,但是两个细节,就把一切交代清楚了。
妈妈突然不跟他们一起滑雪了,连小孩都感觉不太对。
艾巴看着他们眼含泪水,面露不舍与难过,为何会难过,因为在想离别。
只是导演啊,非要让艾巴偷偷上厕所时看到这一幕,这个设计也真是……
托马斯的朋友马特带着女友范尼来滑雪,晚上大家一起吃饭。
艾巴一边喝酒,一边说话变得很奇怪,还希望明天托马斯和朋友马特一起去滑雪,她带孩子。
这是已经开始让孩子适应单独跟爸爸或妈妈相处了吗?
吃完后闲谈,艾巴一直在喝酒,终于忍不住开口说雪崩的事。
场面瞬间又陷入尴尬。
托马斯的内心,估计******但依然安静地听艾巴讲述,一言不发。
当艾巴讲到托马斯抛下他们跑了的时候,马特这个表情的镜头持续了数秒——
从此,开启了爆笑。
马特真是神来之笔,当然,形象特质也的确加分。
艾巴缓缓地讲述,每一次沉寂都有千斤的重量。
每个人,好像连喘气声都要好好控制。
场面极度尴尬。
与马特的呆滞不同,范尼一个个细微的转头和眼神,将内心的尴尬和无所适从暴露无遗,同样很有喜感。
艾巴这次说得很清楚了,无论关于事情经过,还是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
她等着托马斯的回复,只是,或许托马斯自己都无法解释。
马特出现救场,其实他说得很对。
包括托马斯和艾巴昨晚跟朋友一起吃晚餐时,托马斯的那句话:“我从来没见过那么大的雪崩。
”托马斯的确没有任何心理准备,他一直以为没事,但真的瞬间到了自己的眼前时,就只做出了本能反应。
艾巴表示能接受本能,但要求托马斯承认。
马特也说不下去了,转接地非常流畅,同样向托马斯提出质疑。
马特喜感,浑然天成。
托马斯还是没说话,这时,尴尬解局者又来了——
儿子操作飞行器直冲沙发,吓了马特一大跳。
细节处,马特拽着范尼的胳膊,衣服都快扯掉了。
艾巴相对淡定,托马斯更是直接用手把飞行器拿走,告诉儿子不能在屋里玩。
刚刚,马特是怎么解释托马斯逃跑的?
下一秒自己就做了个亲身示范。
戏谑啊,荒诞啊。
这里有一句话值得注意,当托马斯和艾巴暂时离开的时候,马特和范尼也决定离开,托马斯觉得没办法解决这件事,他们两个应该接受专业的心理治疗。
托马斯在卧室陪儿子,艾巴继续回到客厅与二人交谈,托马斯接下来说的一段话,非常好,扩展了他前面的第一次论述——
艾巴打断,说——
这次艾巴才真正表明内心最在意的事,她依然无法接受托马斯逃跑,即便刚刚第一次马特论述人性本能时,她表明可以接受本能但不能接受撒谎。
实际上,她内心还是过不去这个坎,所以每次瞬间触及到,都会绕回最初。
这种观点,跟她上午同那个随性的朋友聊天时如出一辙,她没办法接受“自己第一性”,她是“孩子第一性”,她也希望托马斯是“孩子第一性”。
而关于艾巴的这种想法,托马斯在雪崩当天晚上、与朋友晚餐回来时第二次与艾巴交流中就已经感觉到,所以他当时表达的是,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想法,没必要要求彼此一致。
艾巴坚持自己的观点,马特不再尝试改变艾巴的认知,换了一个角度,让艾巴思考自己究竟想要什么——
此刻艾巴纠结的是托马斯那个瞬间反应,但如果托马斯真的很讨厌也好,艾巴或许会果断离婚,难就难在托马斯平时确实还不错,而且我们不知道托马斯和艾巴此前具体的经历、他们的工作等,所以不能割裂地看这一件事。
而马特的提醒,便是给艾巴一个选择,你是选极端情况下的反应,还是选平日里很好的生活。
只可惜,艾巴也没得选,她总不能在结婚前给每个人安排极端环境,然后考验他的反应,而且其实她已经理解马特关于人在极端情况下的表述了。
托马斯出来,依然不认同艾巴的话,也坚持认为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观点。
只是,艾巴这次也做到极致,拿出当时手机录像,让大家一起看。
尴尬,已经溢出屏幕了……托马斯说,“我看上去是跑了。
”注意,是“看上去。
”在托马斯的潜意识里,或许真的不觉得自己跑了,即便知道也不敢相信。
他无法理解自己为什么这样做,更无法解释。
这也是他希望选择遗忘的原因。
片刻安静过后,马特小可爱又上线了——
马特说的这段话是在缓解尴尬气氛,给托马斯台阶下。
因为马特的观点一直都是:人在极端情况下无法做出理性判断,只能本能逃跑。
在这样的理论下,瞬间救人都来不及想,怎么可能还去思考留下的利与弊、先出去再回来救人之类的呢?
这次马特的观点完全不合理。
合理的解释就是,当他看到这个画面,也震惊了。
他实在无力,作为好朋友,别让托马斯太难看吧。
离开后的范尼开始做自身假设。
范尼之所以有这种想法,一是由于马特对于托马斯逃跑合理性的数次阐述,二是由于飞行器突然出现时托马斯的反应。
背景第四次响起急促的琴声,镜头由远及近,好多的鞋,寓意——这种思考,是所有人的。
马特和范尼睡前一直在辩论,简直爆笑,节奏太好了。
第四天托马斯和马特一起去滑雪,这里导演突然给了一个雪崩镜头,然后接艾巴醒来,原来是一场梦。
导演一方面虚晃一枪,让人差点误以为真的雪崩,另一方面呈现艾巴雪崩梦境,表明此事影响之深。
马特再次提到心理治疗,他说没用,建议托马斯大喊一声。
其实有用,马特每次对托马斯说的话,都比较客观理性,都是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能做到这样,要么是本身就有极强的理解力及同理心,要么是做过心理方面的咨询或研究。
而关于大喊,也是有用的,尤其对于马特这种什么都懂的人。
我们不知道马特此前的经历,只通过范尼知道他离婚了。
马特算是很明事理、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人,但自己的婚姻也是比较复杂的。
所以说,“理性”和“看清”是两回事。
人生就是很多事情没办法看清的,想不清,说不清,所以会苦恼、悲伤、压抑,再理性也没办法解决,只能通过诸如大喊的方式去释放。
马特所说的“生理性”、“在体内”,也是这个道理。
说白了,就是因为你是人,所以有些东西没办法解决。
滑完雪,两人喝酒休息。
一个女孩过来说,她朋友觉得托马斯是最帅的人。
没过多久又过来说,她朋友说的是别人。
这里真是哈哈哈了,生活尽是荒诞啊。
好不容易发泄了,然后被夸长得好,再然后被收回,心情大起大落。
还不如不听到第一句话呢。
导演对于荒诞的把握太好了,清新不腻,含蓄刺骨。
托马斯滑完雪后回酒店,自己的房卡不见了,艾巴也不在房间里。
此时,背景第五次响起提琴声。
紧接着,托马斯身后突然跑来一群人,托马斯再现“本能性”奔跑。
关于这种现象,一方面是本能性,另一方面也是从众性。
国外这方面的测试太多了,虽然你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但就是会受到周边的影响。
这一段是托马斯局促感的强烈展现,他内心的折磨感、尴尬感,就像穿着厚厚的滑雪服在一众赤膊醉酒的人中间一样。
而这些人疯狂的呐喊,和托马斯白天在山上的叫喊又有何分别呢。
再次表明,人的内心感受,是普世性的。
托马斯终于进了房间,又是卫生间构图。
这个构图十分精妙,不仅是技术层面,更是内容呈现。
同样的框架下,人物每次的心理不同,表情不同。
这次的托马斯眉开眼笑,而艾巴依旧一脸死灰。
第四次房间外交谈。
托马斯捂脸哭,艾巴说“别装了”。
果然,托马斯没哭。
尴尬。
也印证了最初对二人的猜想,艾巴对托马斯撒谎实在太了解了。
接下来,托马斯突然真的失控——
我想,正是那一句“别装了”刺激到了他。
正如他自己所说,他才是最大受害者。
前边我也说过,他其实不敢相信自己那么做了,他不知如何解释,也不知该如何挽回自己在艾巴和孩子心中的形象。
当艾巴只看到他撒谎、而没看到他撒谎背后的折磨时,他终于彻底崩溃了。
而这个崩溃依旧极富喜感,在楼道里大哭无法自控,艾巴都要去捂住他的嘴——
更悲惨的是,两人进不去房门——
于是清洁员再次出现,帮他们开门(解局)。
关于清洁员的几次出现,有时是关键的衬托作用,有时像打点一样串联,有时,他的出现本身就是一种喜感。
回到房间里的一家人,看似终于回到了一起。
第五天,一家人再次一起滑雪。
这次艾巴笑容满面,特地问托马斯是否安全,托马斯依旧给了安全的回答,并带着一家人滑下山。
又是十几秒的白雾,和最开始雪崩时一样,什么也看不清。
首尾呼应,刻意且高级。
再看清时,画面上只有托马斯和两个孩子,妈妈不见了。
这镜头太有喜感了。
托马斯听到艾巴呼救的声音,奔跑,消失在白雾里。
镜头回来,两个小孩对视。
又熬过十几秒的白雾,托马斯抱着艾巴出现。
伴随着第六次提琴声。
恢弘着,可笑着。
艾巴冷淡。
装一下就好了,毕竟自己明明能走。
哈,两个小孩一定很蒙。
回家了。
下山路上,大巴车司机几次转弯处开不好,有点吓人——
艾巴马上表现出担忧,她看着司机,又看着车旁的峭壁,再看着身旁的女儿,终于忍不住大声跟司机讲话——
在此期间她有一次回望,那个角度正好是托马斯——
托马斯只是看看周边,什么也没说。
当司机再次卡顿的时候,艾巴忍无可忍,让司机开门下车——
此处艾巴的表现显得异常激动,一方面是因为她真的觉得危险,另一方面是她真的濒临崩溃。
连日来一些列的事情无数次折磨着她的内心,而每次当危险来到的时候,托马斯都没有意识到、也没有发声。
雪崩、清洁员偷听、最后一次滑雪、大巴车……每一次,每一次。
看到艾巴下车,车上的人瞬间混乱起来,而马特让大家保持冷静,有序下车——
此处情节:一、人们在艾巴下车后,争相下车。
一方面,艾巴没下车时,人们只是抱怨甚至调侃,艾巴下车后,人们却瞬间也要下车。
人类的恐惧有时不是来源于实际情况,而是他人的表现,这体现了从众性。
另一方面,人在感到恐惧时,会丧失理智,哪怕此刻车是停的,哪怕车上大多数是习惯于排队的北欧人,也争抢下车,证实了马特的观点,逃生是人之本能。
二、马特和托马斯没有像车上大部分人一样惊慌失措。
一方面,这个情况没有雪崩那次突然,有思考的时间,尤其对于这几天一直在琢磨跑不跑这事的马特和托马斯而言,已有了心理准备。
从自身心理来讲,不算是瞬间表现。
另一方面,虽然车一直在卡来卡去,但确实不是那么危险,至少没有雪崩到眼前那么强烈。
从事件危险程度来讲,不算足够。
下车后的艾巴还未从惊恐的状态中抽离,一直在说着危险。
托马斯,一句未说。
女儿走累了,艾巴让马特抱她。
此处,孩子累了没让爸爸抱,让朋友抱,而这个朋友,正是刚刚在大巴车上勇敢发声的马特。
旁边人问托马斯抽不抽烟,他开始拒绝了,然后又接受了。
儿子问爸爸抽烟吗,爸爸说是的。
如果爸爸常抽烟,儿子为什么这样问呢?
问了之后,得到的回答竟然是肯定的。
这让人不得不想起看手机时说没看手机、玩飞行器时说以前没玩过飞行器、雪崩逃跑时说没逃跑、没哭时装作哭……说谎是一种习惯,习惯到足够从容淡定、波澜不惊,甚至连危险都感知不到了,不管是来自自然的,还是来自家人的。
下山之后,这一家人会怎样,不得而知。
能知道的是,艾巴内心的纠结一定是过不去的、忘不掉的。
以前再多的事糊涂着也就过去了,这次关于生死,实在太难了。
这种纠结对于观者来讲,也是一样。
托马斯到底是不是绝对的“自己第一性”?
如果有足够反应时间。
艾巴到底是不是绝对的“孩子第一性”?
如果没有足够反应时间。
再进一步,艾巴与托马斯之间的问题,到底是把谁放在第一性的问题?
还是托马斯生活中种种行为都是艾巴所不能接受的问题?
比如撒谎、比如与自己不一致、比如对危险的感知力差,如此种种通过此次雪崩事件集中展现,像雪崩一样爆发,从而导致艾巴丧失安全感、再也无法信任对方。
艾巴到底纠结什么,可能她自己也没办法完全理清。
她只知道自己没办法接受,也没办法解决,那是一种莫大的无助感、困惑感。
关于托马斯,我们也无法评判。
雪崩发生前托马斯一直以为安全,他没有反应时间,只在最后的瞬间意识到危险,然后他本能逃走。
可艾巴从一开始就在担忧,她有很长的反应时间,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雪崩发生时她理智的动作。
大巴车上的托马斯也可算是如此,在担忧的过程中有一定的反应时间,所以没有像其他乘客那样急于逃走。
鉴于此事实在复杂,即便要批判托马斯,也只能批判他没有足够的危机意识、不善于发现危险,而不能批判他瞬间的行为。
关于最初提出的问题。
如果是你,面对突发灾难,跑不跑?
当下说什么也无用,只有发生时怎么做才是答案。
而人性是不值得被考验的,这点难以令人接受,也是不得不承认的事实。
我们能做的,只有祈祷不要遇到突发事件,并且尽可能地对危险保持警觉,当灾难真的来临的时候,尽量多的留给自己反应时间,仅此而已。
所以,此题,无解。
回顾整个故事,它给我的感觉和北欧的冰雪一样,冷冷的、淡淡的、静静的。
故事中的人物,也是少有冲突的、静默的,只是每一次的沉寂,都有十足的味道。
复杂的情绪在沉默中,不会少,只会多。
影片中处处是高级的刻意。
电影就是电影,不是纪实。
既然在创作,创作本身就是一种刻意行为,如果刻意得十分“明显”且“高级”,那么这种“刻意”也是刻意表现出来的。
喜剧元素也就在这一次次的刻意中显现。
对称的构图、突兀的配乐、恰切的黑屏、从容的节奏、大量的留白……一切的一切,都是那样美妙。
看似细腻地描绘着婚姻与家庭,实则戏谑地探讨着生活与人性。
人生尽是荒谬,这就是人类作为高级动物所必须承受的。
所以,我们还需要幽默。
人类需要优雅,也需要发泄。
优雅的发泄,这是我能给这部影片最高的评价了。
喜剧啊,悲剧啊,交织吧。
如雪雾般细腻的情绪,就这样深深地弥漫在心中,久久不能散去。
拜北京电影节所赐,看到了这部慕名但遍寻不到的电影。
但结果有些失望。
影片围绕着看上去和谐美好的一家四口,夫妻幸福美满,儿女漂亮可人。
他们在滑雪胜地度假,故事就发生在度假的四天中。
第一天的午餐时,远处山上发生了雪崩。
丈夫原以为是人工控制的,起初毫不在意地录像,但雪崩迅速扑向跟前,他吓得自顾自逃开,撇下妻儿在原地哭喊。
所幸是虚惊一场,雪崩在跟前已经停下,扑过来的只是一片雪末。
然而,这件事过后,一家人心中都有了芥蒂。
夫妻之间对于这件事的沟通却并不顺利。
第一次,丈夫察觉妻子的异样,问她,两个人的对话好像打太极拳,含糊其辞,不切中问题。
第二次,在与朋友聊天时,妻子突然提起此事,丈夫却极力否认自己逃跑。
第三次,又是面对来访的朋友,妻子再次提起,丈夫再次否认,妻子拿出丈夫的手机,里面还有当时丈夫拍下的录像。
丈夫无法否认,于是开始痛哭。
经过这次交锋,夫妻二人之间仍然存在隔膜,相处非常别扭。
晚上,孩子睡后,两个人来到宾馆房间门外,丈夫开始反省,继而崩溃,哭个不停。
房间里,孩子也在哭泣。
妻子怕人看见笑话,将丈夫拉回房间,试图让他镇静下来,孩子们却过来与父亲抱在一起哭作一团。
转天,一家四口在漫天风雪中去滑雪。
滑着滑着,妻子不见了。
丈夫让孩子在原地等待,自己回去寻找。
当孩子快等不及了时,丈夫抱着妻子出现。
回程的路上,大巴在山路上蜿蜒行进,司机手潮,车子进退摇晃。
妻子害怕,要求司机停车后下车。
她的恐惧感染了其他乘客,大家纷纷跟着下车。
车摇晃着开走了,人们沉默地步行下山。
我慕名本片是因为这样的题材令我感兴趣。
丈夫暴露了胆怯和软弱之后,他该如何面对家人,家人又该如何面对他。
片中的夫妻在沟通上显然存在问题。
两个人私下里交流时,只是闪烁其词,无法触及实质。
妻子只能当着外人的面讨论此事,利用外人的压力使丈夫面对问题。
而当丈夫真的脆弱地袒露心迹时,她又觉得丢人,希望立即加以制止。
一些情节表明,妻子是个缺乏安全感的人,比如在下山大巴上的歇斯底里。
事实上,女性普遍比男性缺乏安全感。
偏偏这个丈夫又不能给她足够的安全感,两个人的矛盾可能即根源于此。
雪崩时的逃跑只是一根导火索。
即便身为夫妻这样亲密的关系,两个人仍不能真正理解对方,接纳对方,了解对方的需求。
这就是所谓的“最熟悉的陌生人”了。
这种题材无疑可以拍出很精彩的电影,《革命之路》是一个很好的先例。
可惜本片对此表现得形式大于内容。
一些场景显然是有寓意的,比如丈夫在风雪中抱回妻子,和最后的山路上停车。
我对它们的理解是:对于丈夫在风雪中抱回妻子那一幕,像是两个人联手演给孩子看的戏,让他们相信父亲还是靠得住的,从而维系他们的安全感;至于最后的山路上停车,也许是要表达人们对于危险的感受各有不同,而且容易受到其他人的影响,不论如何,你做出了选择,就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一路走到底。
当然,不同的人会有很多不同的解读。
也许这就是导演希望达到的效果,用隐喻和观众的各种解读撑起这部影片。
而说它形式大于内容也正是因为这一点,那些场景试图传达某种寓意的意图是如此明显,简直要喊出声来:“快来解读我!
我可是有寓意的!
”而不是像我更为欣赏的那样,把寓意糅在细节中。
我的失望就在于此。
毕竟,电影不能光靠隐喻和解读,它需要用属于电影的手法来让观众得到感受。
本片呈现出的更像是一部多幕话剧,各幕之间却缺少情绪上的关联。
缺失的关联造成大量留白,这可以说是为观众的解读留下空间,也可以说是导演的懒惰或者投机取巧。
另一个我眼中的不足是本片对孩子的关注过少。
妻子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和一个有着一定阅历的人,对人性之软弱,对丈夫的胆怯,本应该反应得更为淡然。
而心理上最受打击的应该是一双儿女,因为他们心目中原本强大有力的父亲形象坍塌了。
可是本片更多关注了妻子的反应,而对于孩子的反应,即便有所涉及也是一带而过,并且似乎是作为妻子反应的附属品。
不管怎样,风波终究是过去了,深处暗流涌动也罢,心中万马奔腾也罢,一家人至少表面上重又风平浪静,与万千家庭一样看起来一派和谐。
微信公众号:小盆哟「littlebasinyo」
《Turist》本能导致婚姻崩坏,是矫情还是不再爱?
漫天飘雪,是它本就自由随风,还是人为美化附加?
夫妻本是同林鸟,往往以爱情为出发点的婚姻,是世俗枷锁,还是人性使然?
大难临头却各自飞,面临危险时逃跑是本能,可保护妻儿同样是本能,哪一个才真正刻写在基因里?
雪崩之下的男主第一时间抛妻弃子,事后回到座位上好似无事发生,而妻子在两波朋友面前都忍不住提起此事,不肯放过丈夫也不肯放过自己,大有一种“我曾经爱的那个男人已经死了,现在我要你这个杀人凶手也社死”的架势。
导演绝的地方就在于,让我这样没有任何情感经历的傻逼大学生,同样尴尬致死,陷入无限暂停播放平复心情的困境中,夫妻之间的情感危机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成为了抛向所有观影人的诘问:我们都是本能的受害者吗?
难道婚姻皮套下的爱情真的有保质期?
或许婚戒选购与演技培训才是婚前的必修课,都收一收一碰即碎的玻璃心和追问到底的不放心,不然婚姻就像雪崩,来得快走得快。
自从看完《悲情三角》,就开始补鲁本·奥斯特伦德导演的作品,在依次看过均获得了戛纳电影节奖项的《悲三》、《方形》、《游客》三部片后,看得出导演对于人性刻画的痴迷,在恰到好处的讽刺中尴尬并享受着。
那个最著名的选择题终于有了电影版——你到底是先来救我还是你妈?
故事简单如话:一个中产家庭去雪场度假,突如其来的一场雪崩中,父亲条件反射,丢下妇孺迅速跑开了。
于是,这个家庭真正的雪崩开始了。
人生的关键帧到底是什么,是十几年如一日肩负家庭重担不离不弃,还是危急关头的瞬间挺身而出?
我们能否战胜潜埋在基因里的山洞记忆。
纵使月亮代表我的心,大祸如来时,本能比道德跑得快,又当情何以堪……
电影看后的几点提问和猜测:1、那个度假区太棒啦!
看完之后我竟然鸡血满格想好好学习努力奋斗赚钞票!
一家人不盖被子一起躺床上太好啦有木有2、有网友说丈夫跑是因为对危险的下意识行为。
我们首先假定这个理由非常充分。
但是这也引出一个疑问,如果是下意识的话,那当你理智恢复了是不是会立刻担心自己的孩子(我都不提妻子了)。
但从电影我们也可以看出,爸爸跑走了好久才回来,而且回来后也只是不咸不淡地问了句Are you okay?……不掀桌才怪!
这里不得不说有一个bug,雪往下滚时小儿子一直在旁边喊爸爸,我相信再铁石心肠的父亲也不可能自己跑掉,旁边一直有人叫你,不说还是自己儿子,即使是普通人你也会关注声音的来源。
所以即使跑也至少会带上小儿子。
3、丈夫的最大错误在于不坦然认错。
妻子当晚在餐桌旁说的原话是:He got so scared that he ran away from the table。
几乎可以说是平铺直叙了,因为其实她可以这么说:他吓傻了,直接抛妻弃子地跑了,老半天才回来。
虽然后者也是事实,但明显效果要恶劣得多。
但丈夫听到第一个版本就炸毛了,所以不禁想问,如果他真觉得自己做得没错(用他原话讲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的话),他掩饰个啥,大大方方承认自己的确跑了呗。
4、有网友说结尾处证明每个人紧张的点不一样,妻子在遇到“自己的危急时分”也会丢下孩子跑掉,两方扯平。
我是这样觉得的,在已经发生了这么多事的基础上,谁都会有点神经敏感,都知道现阶段经不起更多折腾了,生命也好感情也好。
所以妻子下车是合情合理的,看当时悬崖峭壁,司机又这么不靠谱,换我的话即使不发生这么多事我也下车,或者吃晕车药强迫自己睡过去。
再者,这跟雪崩不一样,车停住了危险就解除了,自己的孩子也会跟着下车,孩子也解除危险只是时间问题,并非像雪崩那样情况危急——说不定自己离开了就跟其他人从此阴阳两隔了。
而且自己当时情绪那么激动,先下车平复一下也好5、最后说一下我不懂的地方。
最后那个大胡子(看的时候我一直想起指环王里的矮人)在指挥下车时表现得这么好,为什么那个20岁的beauty感觉还有点心猿意马了?
好了,我要去奋斗学习为不知道多少年后才能实现的度假存钱了。
据说,2008年汶川地震,很多人地震以后“该离的离,该结的结”。
可是电视上是一边倒的救援和歌功颂德,怎么就没这么有意思的好片儿呢?
想想在那样的地方早餐也是个醉心的事,虽然他在旁边叨叨的说瑞士那滑雪的圣地的东西又贵又难吃,山上的酒店要提前很久预定,一房难求。
人一家人可是住在了山上的酒店,晚上群山环抱,星星都显得赤眼,早上一人一个墨镜居高临上,对着巨幅幕布似的雪山,用杯钵的叮当碰响洗刷一夜长眠的倦怠之气。
本以为不期邂逅了“计划中的雪崩”,没想到父亲独自仓皇出逃。
雪雾散去了,大多数人们依然坐下来就餐,"出逃"的父亲也回来了,可旅行的明媚心情也逃走了。
一场彼此心灵与关系的探问就此开始。
心照不暄的沉默。
男人在被上帝赋予了阳具的同时,也被赋予了"阳刚"和"保护者"的形象。
大概质问一个男人“你为什么抛下我们逃跑”跟质问一个男人“你为什么阳痿”一样,那既无比挫伤男人,而且可能导致他更长时间的气馁,女人也不会从中得到什么好处。
所以那真是一层薄冰,一脚踩下去,永远是一个洞。
所以女主的反应本也是想翻过这一篇,希望时间能将这层薄冰冻得再硬一些。
所以她也并非全用沉默委婉的表达不满,而是其实女主也在“拖”——期求时间的推进给她一个很好的答案,当然最好男主能在这个时间推进到自己失望之前,给他一个合情合理的回复。
那时候女主需要安抚的情绪其实只是委屈和失望。
然而原本需要安抚的委屈和失望在与晚上与其它两位游客进行闲聊的时候,被丈夫对事实的否认推向了愤怒。
愤怒让妻子转而再度找其它朋友诉说“真相”,最终丈夫以始料不及的大哭,丈夫分裂出一个“逃跑的我”,自己也开始大声斥责那个分裂出来的“我”,那个分裂出的“丈夫”牺牲了,一场危机暂时过去。
但妻子心底的疑虑没有散去。
大概一方面是对一个原本熟知的人“他究竟是谁”的试探,另一方面也是女性对男人能够多大程度上保护自己以及其巢穴的探索。
于是又设计了一个暴雪中失踪的桥段,当你以为故事以丈夫抱着妻子走出雪雾来做结的时候(或许一部份男人怯懦自私的形象被挽救了),另一幕意料之外的情况出现了——下山途中的大巴司机开车技术令人担忧,妻子勒令停车,大家不得不步行下山。
步行下山的途中又会出现什么呢?
也许会有人穿得少,也许有人不堪总走也不到终点,对第一个叫大家下山的人颇有微辞。
妻子会说什么,丈夫又会怎么做呢?
如果说生活是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吃到馊的那一颗。
不是酸,不甜,甚至不苦,是馊。
第26届#法罗岛电影节#第3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无人知晓单元的《游客》,下面请看场刊影评人们的评价了!
大钊不仅是画面,在心理上也成功营造了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这时影片就成为一片疗愈“本我”的净土,重新建立“自我”。
雪崩那段,和雪崩后下电梯那段的视听十分出彩,还有索道的白噪音,这些音效的使用都相当必要,让观众感知到一个独立的内在空间,属于男主内心的空间。
母亲失足的和解确实让人有些无语,但片尾因惜命众人在冷风中步行的点子很妙,先保自己命和先保家人命已经没有区别,大家都只是在惜命罢了Michel_le对中产阶级的讽刺,雪崩带来的婚姻危机,不同观点碰撞下的不信任,人物的设定很象征化,打扫卫生的窥探者,中产家庭,以及兄弟和遇到的游客,视听让整个旅行赋上惊悚感,最后结尾游客们迷茫的行走,也是不信任和本我的惜命折射入网中产阶级婚姻生活被动物本性打破。
既不能让我共情也觉得平淡松野空松很笨拙又很小聪明……没有布努埃尔和伍迪艾伦在解构中产的灵性神盾局仔龙有自尊的男性不愿承认自己基于本能的惜命行为,通过一场大哭审视自我,最后在雪地里救出爱人得到了灵魂的救赎。
#FIFF26#DAY3的场刊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如果说,今年的奥斯卡有什么出人意料的情况,唯一令人遗憾的可能就是评委会落下了这部《游客》。
以任何标准去衡量,这部北欧影片都应该入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但最终,它被悄无声息地忘掉了。
或许,它更适合那些更注重艺术范儿和思辨性的电影节,而不是奥斯卡这样好看而热闹的堂会。
《游客》是那种“拷问型”的电影,如果你没有胆量,最好就别去看了。
谁说《消失的爱人》是2014年最易导致分手的电影?
那只是因为你还没看过《游客》。
北欧电影中的冷峻和内敛,以及自带的锋利都在这部电影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它极其聪明地从生活中一个极小的细节中生发出一连串逼问,让所有人瞠目结舌。
绝大多数电影都是依靠一个个情节、一个个小故事推动事件发展和情绪变化的,但这部《游客》却勇敢地只使用了仅仅一个动机,就足以推动着全部情绪的堆积。
这部电影的故事犹如它的发生地一样安静,一家人难得一起休假,父母带着两个孩子去滑雪。
大家坐在雪山旁的户外餐厅吃饭。
雪山发生了轻微的雪崩,原本人们都认为不会影响到自己,还纷纷掏出相机拍照。
很快,崩塌的雪雾开始卷向餐厅的方向。
这个时候,男主人公本能地逃离了餐厅,留下了惊慌失措的妈妈和两个孩子。
一分钟后,大家发现不过是虚惊一场,纷纷说说笑笑地回到餐桌旁。
而主人公一家陷入了尴尬的沉默。
《游客》的戏剧核心就是丈夫这一个下意识的动作,但它引爆了所有情绪,也引发出所有拷问。
极少有电影能够仅仅依靠一个“动机”引发出的思辨就能与观众发生长久的共鸣,这一点,并不知名的年轻导演鲁本•奥斯特伦德表现得足以称得上惊艳。
在此之前,那部北欧的高分佳作《狩猎》虽与此相仿,但那个故事中毕竟那还有一个事件,而且颇具社会话题性,而这一次的《游客》中,丈夫的这个动作完全只是出于人应激反应的本能,但它却抖落出人心与人性中无比微妙而深邃的细屑。
导演聪明地将拷问递进了三个层次。
首先,这个逃跑的动作引发了家庭内部的冷战和爆发。
这个动作到底意味着什么?
只是偶然的下意识,还是标示着这位两个孩子的父亲根本不值得托付?
这个逃生的行为到底是否应该与道德标准挂钩?
随后,剧情延展至由两位处于热恋中的朋友来访,妻子忍不住向他们讲述了这件事。
朋友在劝解的过程中,发现自己也陷入了被动的拷问之中。
年轻女孩问自己的男友,如果你遇到这样的问题,是不是也会做出一样的选择?
这个男人之前某些懒散的行为以及一次失败的婚姻,似乎都成为了缺乏责任感的佐证,由此,拷问从一个家庭内部渗透到第二个家庭。
好了,电影最有趣的部分来了,第三层拷问从屏幕延伸出来,伸向观众。
每个人都成为了被拷问者,遇到类似情况,我们到底会有怎样的反应?
夫妻二人争吵的过程中,有各种拆解人性的桥段,男人的抵赖辩解,女人的坚持和哭泣,都让人越发绝望。
你会发现看似稳定的关系中,早就布满细密的裂痕。
除去精神上的拷问之外,对于镜头语言的严苛要求,也让这部电影足以睥睨这一整年的艺术片。
那座奢华酒店里交错的拱粱,封闭的结构,对应着永远白雪皑皑的外景,以及夜间如同外星景象的雪地灯光,配合着故意安排出的、带有“做作感”的交响乐配乐,让每一个镜头极其憋闷又极其炸裂。
导演还有意引入了一个酒店清洁工,担任旁观偷窥视角,看着这对夫妇因为这件无法言说的事情争吵、崩溃和解。
这个陌生人视角配合着具有抽离感的雪夜外景,为影片添加了神秘的哲学意味。
更加巧妙的是影片的结尾,它没有设定真正意义上和解的大团圆,也没有让家庭彻底分崩离析,而是使用了一幕巧妙的难辨真伪的戏剧。
最终,一家四口再次一起滑雪,妈妈却在大雪中遇险,爸爸在孩子面前上演了一次犹如童话翻版般的英雄救美段落。
没人知道这是父母排演出的一幕还是真实发生的事情,但它发生的实际凑巧得令人无法相信。
但这才是真正的生活,只能用一支虚假的弥合剂作为我们苟且生活的解药。
(by 杨时旸)
几乎每个人都会在某次度假中遭遇“雪崩”,有时面临恋人的背叛,有时因配偶瞬间本能的选择而失去安全感,有时因友人松弛状态下的失言而失去信任感……这让人不得不相信,当人身为游客时,他才回归了真的他。
难怪赵辛楣会说,“旅行最实验得出一个人的品行,旅行叫人本性毕现……”然而我觉得本片试图挽回一段情感的动机过于商业化,过于勉强,手段也略显绵软,最终给人以强烈的妥协感。
当然,这也谈不上不好,只是在我看来,艺术不该有妥协,那必然是各种决绝的存在。
比如《弗朗西斯·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仅就男人畏缩的那一瞬间,以及此后付出的沉痛代价,与《游客》是相通的。
当然《幸福生活》并非《游客》这般纯粹地探讨人性。
这些作品实际上是在加固男人的城堡,但《幸福生活》是艺术,《游客》却不是。
海明威甚至更决绝,直接让男主死于妻子的枪下。
不管怎样,越来越迷恋北欧电影,总能以简单的细节和直接的方式戳中人心。
【巧妙的软广】https://site.douban.com/215175/ (我的小站)
一个看似非常和谐美满的家庭,其实如果没有那场雷声大雨点小的雪崩,这个和谐美满可能也会持续下去的吧。
一个偶发事件把成员心底自己都不知道的小九九给勾了出来,男主在危机时刻孤身跑路在我看来并不是很严重的过失或人品问题,但他之后一味的掩盖死不承认就有点挫气了。
女主受打击后的反应我很不能认同,两个人私底下她遮遮掩掩,模棱两可,但每每跟外人在一起就联合外人来开审批大会。
我并不是秉持家丑不可外扬的中式理念,但是处在两性关系中极度缺乏安全感的地位让我很怒其不争,作为女人,觉得受伤了,要么吵干净了分手要么就忍,跟个祥林嫂一样见人就述说自己的苦楚这是有多讨厌。
其中穿插了另外几段对话也很有意思,女主和另一位女性友人的对话,此女可以坦然接受非固定配偶的婚姻和两性关系,而且很谈定的反问:为什么不可以两者兼得。
这种现代感十足的两性关系理念本身就存在很大的争议和讨论,单单放在这部电影的场景里,起码揭示了关系中的任何一方都应该对自己的生活和状态有足够的自信才能处理好跟其他人的任何一种意义的关系。
另一对有着不小年龄差距的情人,因为年龄时代的不同同样对家庭责任有着不同的理解。
对家庭的照顾和责任于男人来说是钱是关怀还是陪伴呢?
两位男性好友的相处跟女人间的对话截然不同也挺有意思的。
- 你吼一个,比两年的心理治疗都管用 - 好,我吼男人们的问题就这样解决了。
我突然有种世界理应大同才是和谐真谛的感悟。
最后这个家庭以一种很冷的方式抹去了表面的裂痕,就像这满天白茫茫的雪景搭上维瓦尔第的夏,和谐缺依然冷酷异常,底下那张弓依然紧绷。
节奏感太差了,而且说了2小时也没说出什么来,结局太假,故意把故事给圆回来,比《杀戮》差太远。
这么点事情拍的太磨叽
结尾下车那段是真的不知所云,看了别人的影评才知道,想表达的是遇到危险女主也会先下车。这让人感觉无语,且不论雪崩和开车的危险性,就单论时间也能看出这点暗示的无理性,雪崩来临时是顷刻之间,男主能放下本在手里的孩子拿上手机跑,而结尾开车那段女主要求的是停车,全家人甚至全车人都能下车,根本不存在所谓的生死关头。所以这一部分情节,纯粹是为了满足男人自我臆想减轻自己的负罪感而幻想得来,之所以有负罪感也是因为他本身知道自己做法就是极度自私是不齿的,就像出轨的人得幻想对方有过错或者也出轨了,来安慰自己可怜的内心。
还有什么比电动牙刷更中产阶级的嘛?!
这种注重概念的片子拍成长片,观感多少有点无聊
不约
忘了标 居然有巨人奶
原来家庭片也能探讨人性,主题深度尚可,镜头语言很巧妙。
不愁吃不愁喝动不动就能开心的度假!还尼玛这个那个的不快乐,典型吃饱了撑的没事干!
亲密关系中的信任议题很常见,但这一部的切入点和探讨深度都不错,尤其是大胡子朋友这对恋人因此产生的争执与结尾处大巴车危机这两段戏,非常棒。
至远至近明月,至亲至疏夫妻
节奏太慢了
Michael Haneke症候群
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婚姻最需要安全感,可也最容易缺乏安全感;闹剧过后,裂痕已生,可婚姻的妙处就在于彼此都能真诚由衷地演下去;测试对方是否真心无需再问“我和你妈掉水里你先救谁”了。。。
我沒辦法共情,雖然音樂手法豆相當喜歡
怕死是原罪 羡慕坐车下山的人
安全感,家庭概念,性别,都黑的挺到位。很喜欢古典配乐和音效。尤其我们oral-b电动牙刷那段,你看吧高级的家庭都选欧乐B,飞利浦去死呵呵呵。
哎哟,从b站下了4个月都没看完的片。豆瓣不都是不肯结婚嘛?那对夫妻冷战(还不死人)的故事这么兴致盎然为哪般。。。
欧洲电影,真的是自成一章。
话题性其实是够的,但是拍的太寡淡了,中间啰哩巴嗦说了一堆精华全在开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