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带雨

热带雨,Wet Season

主演:杨雁雁,许家乐,李铭顺,杨世彬,朱秀凤,陆豪仪,黄嫊芳

类型:电影地区:新加坡,中国台湾,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英语,闽南语年份:2019

《热带雨》剧照

热带雨 剧照 NO.1热带雨 剧照 NO.2热带雨 剧照 NO.3热带雨 剧照 NO.4热带雨 剧照 NO.5热带雨 剧照 NO.6热带雨 剧照 NO.13热带雨 剧照 NO.14热带雨 剧照 NO.15热带雨 剧照 NO.16热带雨 剧照 NO.17热带雨 剧照 NO.18热带雨 剧照 NO.19热带雨 剧照 NO.20

《热带雨》剧情介绍

热带雨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林淑玲(杨雁雁 饰)跟随着丈夫(李铭顺 饰)从马来西亚搬到了新加坡。林淑玲是一名中文老师,然而,在新加坡,教育体制对于中文教育十分的轻视,这使得教中文的林淑玲在学校里非常的不受重视。 与此同时,林淑玲和丈夫之间的婚姻也并不顺利,两人结婚多年,却一直没有小孩,这成为了夫妻恋人之间频繁争吵的导火索。而公公突患中风,作为儿媳,林淑玲承担了大部分照料的责任,这令她感到不堪重负。郭伟伦(许家乐 饰)是林淑玲的学生,两人通过林淑玲的中文课相识,在进行课外辅导的过程中,林淑玲和郭伟伦之间慢慢的产生了逾越了师生关系的情愫。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上尉战役此情此刻816媚狐传看他们如何逃之夭夭命运之夜前传第二季候补男友69跳槽的魔王大人图书馆战争奈何公主不好惹钟点工们Hi,高考君矢在弦上第一季性感女特工2挖心猛鬼巴瑞第二季余生三十天夏终年与顾平生当世界分离流氓世家十亿韩元金色面具英雄博斯第七季穆桂英挂帅破天门现代弥赛亚爱情限时恋未尽天怒我的名字叫可汗

《热带雨》长篇影评

 1 ) 陈哲艺的无脚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巢

——一根超过4厘米的针扎进腹部,是什么样的感觉?

——亲手将一根超过4厘米的针扎进自己腹部,又是什么样的感觉?

——连续8到10天,每天亲手将一根超过4厘米的针扎进自己腹部,又会是什么样的感觉?

——每个月都有8到10天,需要亲手重复以上这一步骤,又会是什么样的感觉?

我想,即便是没有「尖锐恐惧症」的人,细想之下,可能都难以支撑着忍受到第四句描绘的情境。

但《热带雨》中的女主角,中文教师阿玲,却在日复一日地忍受着这样的自我折磨。

为什么非得受这样的罪?

滂沱大雨中缓缓升起的新加坡国旗,给了我们一个暧昧的回答。

新加坡,东南亚最现代化、国际化的国家,华人、马来人、印度人在这座花园城市里共同相处。

尽管时至今日,华人依旧保持着77%以上的人口比例,可出于历史原因,在英语被作为官方行政语言的新加坡,中文乃至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正因时代的发展而日渐式微。

但凡当老师,都难免会因为遇上不求上进的学生而产生职业价值上的挫败感。

在中文使用率本就不高的新加坡,学生乏善可陈的积极度则使这种挫败感更加突出:「为什么不写中文名字?

」「忘了嘛」Peter Chan流利却吊儿郎当的答复,实在很难让人判断,他究竟是真的忘了自己的中文名字,还是明知中文名,却根本不愿填在试卷上。

虽然自此之后,陈哲艺没有再费更多的笔墨和镜头去呈现Peter Chan这一角色,但年轻一代华人对中文怀揣的态度,却已经不言而喻。

这种古怪的疏离感不仅来自于学生,甚至在日常和年纪相仿同事的寒暄中,也有着掩饰不住的吊诡。

同样的黄皮肤、同样的黑瞳孔、同样的黑头发,却操着完全不同的语言,看似可以互相理解,但从来没有相互体会,表面上越是亲热,背地里越是陌生。

只是单纯地因为在新加坡国际化的发展中,中文无法满足人们对更高阶级和更大收益的追求,便遭到了华人乃至教育部门的冷落与抛弃。

而作为中文老师,原本担负的使命——延续华语族群的传统意识,在新加坡愈发现代化的浪潮与资本主义汹涌的逐利惯性中,似乎被异化成了某种不合时宜的原罪,并被温吞而果决地孤立——不信你看,胡金铨的武侠片,似乎只剩下阿玲瘫痪的公公一个观众;就连硕果仅存的武术比赛,在海报和记分牌上,也满满都是英文——明明置身于满是华人面孔的象牙塔,阿玲却仿佛一个格格不入的局外人。

并且,纵观整座学校,似乎没有哪个人能同她一道分担这份落寞。

死气沉沉的工作所带来的巨大失落感,往往需要一个生机勃勃的家庭才能填补。

然而回到家,只有瘫痪在床的公公等着她照顾。

不对,还有按部就班的阿姨在等着她付钱。

偶尔,还需要从自己并不宽裕的积蓄中拿出杯水车薪,接济身在马来西亚、并不成器的弟弟。

原本应当承担,或者至少一同分担的另一半在这个时候仿佛人间蒸发,甚至一丝存在的痕迹都难以寻觅:不论是衣架上的一件外套,还是书桌前的一张合照。

如果是一个人独身也好,哪怕失落,至少能安然享受属于自己的生活;真正可怕的是,一边机械地重复着毫无认同感的工作,另一边还要负荷自己生活之外大量的日常琐碎,长此以往,只会将一个人彻底掏空。

而更让人细思恐极的在于,B超检查的医生轻描淡写的两句话:「我那个也一样,整天找不到人的」「我家小孩也是整天讲English,华语也是很差的」不得不让人怀疑,这种疲惫而疏离的生活,并不是只有阿玲一个人在过。

看到这里,突然就不难理解阿玲,为什么能够一次次地忍受催卵针扎进自己身体的痛楚了。

当一个人的A面和B面分别被失落与疲惫填满时,似乎只有一个婴儿的诞生,才能盘活这死水一潭般的生活。

或者,至少短暂地激活一下迟钝的肌体与麻木的感官。

只是,这样的日子要到哪一天才是个头?

稍微有一些生理常识的人都知道,女性一生能生产的卵子数量是有限的。

催卵针的作用,与其说是促进女性卵子成熟,不如说是为了当下受孕的小概率可能,而提前透支一个女性成为母亲的未来。

或许是为了拯救失败的婚姻,也或许是为了堵上亲戚的闲言碎语,抑或是母性本能的驱使,一针针地扎下去,付出的代价是巨大而不可逆的。

但当晚归的丈夫冷淡地甩开阿玲的手臂,一个人走进浴室后,一切转机的可能其实已经趋近于零。

当感情和血脉走到只能依靠冰冷的试管和药剂才能勉强维系的时候,就像华语文化在新加坡的尴尬处境一样,其实已经没有继续延续和挽回的必要了。

当年迈的公公终于在睡梦中溘然长逝,三兄妹立即因为财产的分配而争执不休——这一幕在影视作品中或许太过常见,但恰好将两个问题集中在一起暴露了出来——传统的伦理与传承早已藕断丝连,所有的鸿沟早已深深筑下,人与人之间只剩下利益的合谋与算计。

阿玲的丈夫及姐妹是如此;她那打着培养学生的旗号,实则只在意自己仕途的校长亦是如此。

之前的一切委屈、煎熬与无可奈何,不过是礼崩乐坏之前的序章。

区别只是,道貌岸然的遮掩与否,以及扯没扯下那一块最后的遮羞布。

郭伟伦的介入,在我看来不过是一段精彩却无关痛痒的插曲。

他更像是阿玲的一个影子:同样孤独、同样寂寞,同样地对没落的中华文化及人情冷暖怀抱有一丝微不足道的希望。

甚至他们即便发生了关系,也难以用恋情和爱人去界定彼此。

只是两个同样孤独的灵魂在对方的身上嗅到了一丝同类的气息,从而不自觉地想要在对方身上取得一丝抚慰和依靠罢了。

但一方面,作为对传统伦理的恪守者,阿玲无法因外界的道德坍塌,便随波逐流地踏入礼崩乐坏的漩涡;另一方面,作为新生代的继承者,郭伟伦的力量也不足以改变社会大众对现行规则的臣服。

他像一剂猛烈的催化剂,加速了漩涡中阿玲的觉醒;同时,亦扮演了礼崩乐坏的当代社会里,一丝不太和谐的杂音。

103分钟的时间里,陈哲艺赤裸而从容地将社会层面的政局动荡、性别刻板观念;文化层面的语言冲突、文化传承;还有个人层面的婚姻危机、空巢家庭乃至师生恋问题,圆润地整合到了一起。

野心极大,也的确顺畅地实现了不同话语的叙述和讨论,但过于丰富的指涉,难免容易让人分不清他想要传递的核心态度——直到阿玲乘坐大巴回到阔别已久的马来西亚时,镜头给到路边层峦叠嶂般密密麻麻的棕榈树林,我的记忆突然如触电一般被唤醒,与《阿飞正传》开场中同样的那片墨绿森林发生了重叠。

「无脚鸟」三个字,就像纪念张国荣和愚人节早已被雷打不动地捆绑在一起一样,在我的脑海里,被牢牢地和这部电影、和陈哲艺锁在一起,成为整整弥漫了103分钟的抑郁情绪的最佳注解。

香港、台湾以及新加坡,相比辽阔的中国本土,地缘上都是孤悬于海外的一畦弹丸之地。

而三者也因为近代以来错综复杂的历史,以及同处不同庞大势力博弈之下,拥有着「身不由己」的共同经验。

那是徘徊在风雨之中飘摇无依的惶恐,也是对远方故国难舍难分又近乡情怯的乡愁。

只不过,这份相似的乡愁,在80年代的罗大佑口中,是「亚细亚的孤儿」;在90年代的王家卫笔下,是飞翔终身的「无脚鸟」;而在21世纪的陈哲艺的镜头前,化作了漫天连绵又瓢泼不止的热带雨。

不同的是,云开雾散后,陈哲艺的无脚鸟,最终在落后却相对完整保留了华人文化的马来西亚,找到了自己的归属。

 2 ) 一颗无辜精子成功着床,但那不意味着什么

三星半,不吹不黑。

优劣势非常明显。

鉴于已经有那么多人吹爆了,我就只说说如鲠在喉的缺点吧。

作为今年金马大热门以及平遥影展最受关注的影片,陈哲艺这次的作品其实有点令人小失望,主要是故事有点狗血。

一个遭遇丈夫长期冷落和出轨并且职业发展濒临瓶颈的女教师,跟一个长期享受不到父母关怀的青春期男生,发生了一段不可描述的“你情我愿”的故事。

最终女教师找到了所谓的“自我”,“解决”了所有困境。

作为第一部作品就拿到戛纳金摄影机奖陈哲艺,多年之后第二部长片讲述了一个这样的故事,不能说令人满意,当然也不用提任何惊喜了。

金马的7项提名,也只能说在意料之中,一是因为今年的特殊情况,二是这在我看来是一部只能在大华语地区才能得到如此之多关注和理解的电影。

这里的女性困境如此之深、之绝望、之特色鲜明,最核心的一点是建立在于东南亚女性面临的生育压力上,一切意义和价值皆源于此,电影结尾也呼应了这一点。

然而,令人失望的地方在于,影片塑造的女主光彩黯然,魅力缺失,尤其在女性独立意识逐渐觉醒的大时代背景下,很难令人产生共鸣。

或者我们不要求“共鸣”,我们只谈角色在电影世界里存在的自洽和价值——在某个时刻,我甚至想到“软弱,你的名字是女人”,但这并非褒义或者悲悯,就是字面意思。

因为女教师在影片95%的故事里只有痛苦、压抑和迷失,我们看不到她的自我在哪里。

这个比例就是问题,最后的5%则突然给了一个完全在意料之中、通常可以在言情小说里看到的情节作为解决方案:一颗无辜精子的成功着床。

但是,前边95%的问题和成因就从此不存在了吗?

不,导演规避了女教师真正的困境。

诚然一个男性缺失但男权无处不在的社会是她所有压力的来源,但她本身一味的忍让和纵容也是令人失望的。

即便最后也是放弃、逃离这个充满压力而先进的新加坡,回到了混乱且落后的马来西亚,看似返璞归真,看似回归自我,看似真正找到了归属感,然而实际上只是无路可走。

可惜导演只安排到这个程度,可能就是导演自己说的他的电影就是展现生活。

以及,女教师对青春期少年的感情到底是什么?

我肯定那不是爱,至少影片是没有给出这种暗示的。

只是成年人绝望的暧昧,是迷失自我之际的一点慰藉。

而少年对于女教师的感情又是什么呢?

青春期性冲动居多,还夹杂着一点恋母情结。

比较之下,还是荷尔蒙的冲动更单纯可爱些,但是那个强行扑倒又是什么意思?

加上女教师的默许,未学会尊重和尚无法负责的少年行为被洗白。

看似爱,实际上并不是。

如果不是爱,这些情节就顿时面目可憎了起来。

人们可以原谅不伦,但那需要真心真爱在侧,帮助说服并超越所有世俗道德标准。

哪怕缺那么一点,这段感情也会显得油腻。

在丈夫、儿子和父亲角色缺失的世界,女性把自己的情感依赖对象投射到错位的男性身上,有的地方是温暖亲切,有的地方是误解扭曲。

生活本身或许可以是这样,但结尾的突兀安排最终暴露出一种廉价的女性困境解决方案——事实上这个困境是无法被这样解决的,或者说是一个琼瑶式自我感动的结局,一个只存在于想象中的万能方案。

不知道为什么男导演一写现代女性遭遇困境并最终解脱的故事,就显得牵强。

当然不必要强行完全理解另外一种性别,但是这个折射出来的女性世界总是光怪陆离的。

假如说这就是他想呈现的效果,well,his character deserves more.当然令人折服的一点是,陈哲艺始终是少年心性未改,从《爸妈不在家》到《热带雨》,从男孩到少年,一切青春的冲动都是那么真挚。

另外,他细腻刻画人与人之间微妙情感关系的技法还是相当迷人,比《爸妈不在家》时更从容。

很多妙处难以言传。

这是他导演技巧日臻成熟表现。

然而,我还是更喜欢《爸妈不在家》,那里的人物是有灵魂的。

而《热带雨》里的人物好似被抽空的躯壳,只有半身不遂的公公有一个丰富的内心世界。

 3 ) 寒冷的热带。

热带可以是寒冷的吗?

答案是肯定的。

雨水打湿了你单薄的衬衣,你终于坐进车里。

空调的凉气打在你的身上。

你的内心此刻比身体更加感到发寒。

城市是这样一种诡异的设计,你和几百万人生活在同一个行政划区,然而你竟然和任何人没有深入的交集。

友情、爱情、亲情,都仿佛是上一个纪元的事情,远到你不知道它们和你有什么关系,它们能帮你缓解你日常的焦灼吗?

好像不能。

那么,心灵上的冲突与寒冷,是否可以依靠一点悸动的情愫与肌肤之亲来缓解呢?

似乎有一点效果,它将你短暂地带离了你的生活、你的困境、你的枯燥。

然而,片刻慰藉的代价往往是另一种混乱。

终于,你还是与你真正的难题面对面了。

只不过,当它们真的发生——当那些你在头脑中已经反复预想过、让你在心里感到发慌的场景真实上演时——你发现,它们不过如此。

你仍然是孤独的,不过天开始放晴了。

这是热带呀,你在心里忽然意识到。

 4 ) 《热带雨》:新加坡的隐喻

在我看来,《热带雨》是赤裸裸的对代表传统、温情的马来中华文化和代表现代、冷酷的新加坡文化的隐喻,我觉得导演也并不讳言这一点。

《热带雨》的故事很简单:中年华语女教师从马来嫁到新加坡,多年未育,辛苦做IVF,任劳任怨照顾瘫痪的公公,谁知丈夫在外面早已有人,只等公公去世一脚把她踢出门;这边学校里也不重视中文,学生觉得老师好欺负,事业步履维艰;结果阴差阳错和一个男生越走越近,在新加坡冬季的瓢泼大雨中展开了一段不伦之恋……导演这部电影拍得完全女性视角,其实就是马来视角。

新加坡是强大的、现代的,同时也是冷酷无情的,就像剧里的丈夫一样;妻子则有全部中华女性的传统美德,贤良温柔,任劳任怨,对没有血缘关系的公公仁至义尽……拍的是一个家庭,写的是两个国家。

剧里到处都是隐喻。

新加坡的阴霾密布和马来西亚的阳光明媚,比喻活出自己生活的畅快;梦里新生的婴儿和梦醒后的瓢泼大雨,代表生命的轮回;而最让我喜欢的是公公对来自己家里补习的男生手臂上写的那一个“帮”字,令人惊异老一辈新加坡人也是有中文功底的,这还体现在电视上播放着的胡金铨的《侠女》上,和老人对中国传统武术的爱好上。

但讽刺的是,会中文的人已经丧失了语言能力,而年轻人说着怪异的Singlish,连最亲密的话语也要夹杂着中英文:“我想hug你”。

在夹缝中成长的新加坡,对西方生活水平的向往颠覆了温情脉脉的中国家庭生活方式;这种向往体现在对英文的重视和中文的轻视上,哪怕他们说的并不是与英美完全相同的英文——这不光是语言问题,更是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的问题。

校长、丈夫都是西式教育的代表,而学生代表的是对中国文化的向往;新加坡华人到底应该何去何从,导演在影片末尾应该已经给了答案了。

整部电影里,老人演得最好。

不明一言,演出了瘫痪老人的无奈;不着一字,演出了对生活的向往、对中国文化的追溯。

儿子进老人房间的那一场戏,通篇只有一个字:“爸。

”而后父子相对无言,在昏暗的房间中,无言相对,但明了、无奈,都在其中了。

 5 ) 跨國心戀曲

作為一部東南亞華語片 五星滿星包含我的私心一段禁忌的關係被導演處理得讓觀眾不覺得齷鹺 而故事成功的鋪墊讓觀眾不會怪為人師表的老師 也不會苛責那情竇初開的男孩 出生於馬來西亞落戶於新加坡 這國與國的關係比cn和tw要更微妙 縱使這是部新加坡中文電影 然而馬來西亞元素隨處可見 馬來西亞新聞 馬來童謠 還有馬來西亞籍女主角雁雁 前馬來西亞籍男配角銘順 側面表現了新加坡離不開馬來西亞雁雁的金馬女主 實至名歸把老師 老婆 媳婦 面對的丈夫出軌 學生的純愛 丈人的照看 演得行雲流水 自然流暢最後 關於這段不倫之戀 从發生 到經過 到結束 把“師生”替換成“同性” 我的觀影代入感超強烈突然就發生了關係 在電梯在巴士的牽手場景 像極了那些年的少男時代 如果說李安心裡有座斷背山那麼陳哲藝的山藏得不顯山露水

 6 ) CineCina专访陈哲艺&杨雁雁:人性还是要秉持着一种希望

CineCina:我是昨天看的《热带雨》,之前也看过您和杨雁雁合作的《爸妈不在家》(Ilo Ilo)。

其实我感觉二位合作过的这两部电影间是有一个连贯性的,但就是从母子关系变成了一个师生关系。

我想先问一个有关剧本的问题,那(剧本)最早这个雏形,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已经有了吗,还是有其他的设想?

因为也在说一个母亲。

陈哲艺:对,我觉得电影最重要的,其实讲的是这个女人的心路历程,多过于她跟学生的这一段。

其实我在发起剧本的时候,就一直想要写一个关于快要步入或已经步入40岁的一个女人,她怎么去面对,不管是婚姻啊,家庭啊,然后事业上的一种挫折或瓶颈。

特别是,在华人社会或亚洲社会,女人到了一定年龄你都需要说你结婚了,结婚之后那一定要有小孩;或者说你一定要满足社会上对你的一种“expectation(期待)”。

所以其实主要的是这个东西,后面才会把学生、老师跟学生的这一块写进来。

但我觉得其实我不会完全把它看成一种所谓的师生恋,我觉得,人性嘛,人本身…其实你心灵上需要安慰的时候,谁伸出援手,然后给你那样的温暖,我们都会跟他有一种情感上的交错。

《爸妈不在家》CineCina:两部电影我们如果放在一起看的话,家庭都是故事的核心。

那这样一个(家庭)环境应该是您所熟悉的,或者说整个大环境中您了解到的一些生活经历?

陈哲艺:也不会说完全熟悉,但是我觉得我对家庭这个东西,或者说我对我们华人社会还有家庭里的一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跟关系其实是蛮敏感的。

因为我本身长大的时候,我两边的爷爷都已经过世了,所以我其实没有家里有老人一起居住的那样的一个环境。

但是我不需要有这样的一种生活经历,我不管是去朋友的家,或者在公车上面,都会有这样的观察。

CineCina:那我有个问题问雁雁,二位也合作好多次了。

因为之前您在演《爸妈不在家》的时候是真的怀孕了,那这次您是怎么准备这个角色的?

杨雁雁:这是我第三次跟他合作,第一次是一个短片,第二次就是《爸妈不在家》。

这次准备的时间很短,大概就一个月的时间。

第一个最大的准备就是怎么样把我从一个这辈子都留着短发的女人变成长头发的。

(笑)陈哲艺:你看她头发就很短,所以其实在电影里面她一直是戴假发的。

CineCina:那长发这个设定是您一定要求的?

陈哲艺:对。

CineCina:因为《爸妈不在家》里,让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她走的时候他(男主角,亦由许家乐饰演)剪了一段头发下来…杨雁雁:但是剪的是Angeli Bayani的(陈哲艺:那个菲佣的)。

CineCina:那头发这个是…陈哲艺:其实我对人的一种触觉嘛,我觉得是蛮深的,所以我电影里面,不管是《爸妈不在家》,还是这一部电影,不管是对他们的谈吐或者说外形,都有一种感觉,这个感觉是我一直在电影里要捕捉的。

不管是里面的老人啊,里面的校长啊,那个样子或姿态,或者社会阶层的那个背景啊身份什么的,这个东西我是一直有很深的一种印象的,所以其实我想做的就是这个(去捕捉这个感觉)。

杨雁雁:这个头发啊,还有妆,这个方面其实真的是下了一番功夫的。

在我们开拍之前,我们特地去网罗我们的化妆师、发型师。

陈哲艺:你看我们的化妆师在后面,她花了很多时间去做很多不同的test,因为其实她的问题就在于,电影里面我要的——杨雁雁:我的问题…(笑)陈哲艺:没有,我说电影里面我要求的东西又很赤裸,所以我要的感觉是没有画过浓妆,很素颜,但又要有一种气质出来,所以其实我们在这个方面做足了功夫。

杨雁雁:我想在这里我也证明了,作为一个演员,真的是可以把气质完全给改掉的。

我们真的就是一只变色龙。

平常我是什么样子,跟我在拍摄的时候不同的样子,它需要经历过一些“transformation(改变)”。

“transformation”之后呢,我相信演员都能去做到这一部分,就是让那个角色真正的“embodied(具体、具象)”。

也就是在银幕面前更加需要变成是,每一件事情就像每一天我都在做的,我的每一瞥每一笑都是平常就是这个样子的。

但是我作为一个演员我非常清楚,我平时不是这个样子的。

(笑)

《爸妈不在家》CineCina:许家乐(《热带雨》主演)拍《爸妈不在家》的时候还是小孩,那现在已经长大了…陈哲艺:对长大了,我们拍的时候他17岁,他现在已经18了。

CineCina:对于观众来说,他们看到(《热带雨》中的)许家乐之后会感觉是熟悉的人突然变了一种关系。

陈哲艺:但其实很多人如果不知道的话,可能也不知道他是家乐。

CineCina:对,其实像杨雁雁您这两个形象也很不一样,之前怀孕的形象和这个老师,其实也没有那么容易看出来是同一个人,需要很仔细才能看出来。

(杨雁雁:是。

)那么家乐在这两部电影之间,还有参与过其他表演吗?

陈哲艺:他好像之前有拍一个电视剧,我自己也没看,然后他跟我说,“很差,请你不要去看。

”(笑)杨雁雁:其实那段时间他是专门在念书,因为他在跟我们拍摄《爸妈不在家》的时候他才9岁。

陈哲艺:没有,他11岁。

杨雁雁:11岁第二年他就得要准备很大的一个考试,然后进入中学。

所以他其实很长一段时间就是在念书。

在拍《爸妈不在家》的时候,我觉得这个小孩演员本身就有一个很好的直觉,他有一种很纯、很直接的直觉。

一直到了现在拍《热带雨》,他竟然还保持着这种纯真的直觉。

陈哲艺:其实我们还蛮意外的。

CineCina:我感觉性格上是连贯的,就是感觉的确是同一个人长大,我不知道这样说对不对?

就是在某些方面,比如说话…陈哲艺:我觉得说话他口条方面其实是没有改的…CineCina:或许是有一些莽撞的那种感觉?

陈哲艺:可能有一点点。

但是我感觉,我们自己看到的是,家乐是一个不用看剧本的演员。

就是大家可能还在这边死背台词,而他可能从第一天到最后一天从来不带剧本来,非常懒惰,然后只要是有片刻他就会在旁边睡觉,非常懒惰的一个人。

但是当你把他叫出来,你也不用跟他复习,所有的台词都已经在他的脑海里了。

杨雁雁:所有的感受都在那边。

陈哲艺:对,他有一种…我也不知道,他真的是有一种天分。

我们从《爸妈不在家》到现在,也从来没有演过戏,六年多了,这个东西,通常很多年轻人都会被抹掉,但是他还保持着这个东西。

我们看他的时候,看到的是一种很单纯的东西,这个纯他还是有保留到的。

而且这个在新加坡是很罕见的,因为新加坡小孩很多是很早就成熟了,很早就被迫说,“我问你一个问题,那你必须要答怎样的答案才是标准的答案。

”但是反而他永远就有这样的一种童真在。

我觉得这个东西,他如果一直保留的话,可能他还可以继续演戏。

CineCina:这两部电影的发展都是从一个单纯的关系慢慢地,也不一定是变质,也可以说是升华,变成了更复杂的东西,但都还是很善良的感觉…陈哲艺:应该说,我觉得我的电影都很儒家。

像台湾的一些朋友,他可能看了我的剧本或者看了我的片子,都会说,“很奇怪,你在新加坡长大,但是你的东西感觉比我们还更华人。

”CineCina:很传统?

陈哲艺:对,我也不知道为什么。

我们在新加坡从小就受的是很西方的一种教育,然后我们也是前英国殖民地。

从小都是讲英语,在家里也是看英文报,也没有看华文报,但是也不知道为什么,可能我自己潜在的一些价值观还是非常的传统,非常的华人,非常的儒家。

就好像我拍的电影,最后虽然是碰及了一些道德的禁忌什么的,但还是会非常的中庸。

《热带雨》CineCina:那是不是也是因为这个“传统”,您选择让主人公做一个中文老师,您的电影也在做一种评论,就是学中文和学英文?

陈哲艺:我觉得这个是我对新加坡现下的年轻人或者这一代的华人,对现在的环境的一种表态。

其实我觉得蛮可悲的,就是现在很多,像电影里面你看的很多学生,不管是中小学生,哪怕是近几年从中国移民到新加坡的新移民的一些小孩子,他完全在新加坡就只讲英语,有点排斥讲中文,或者对中文书、中文的一些文化就是感兴趣(而已)。

我真的觉得人没有根是没有存在感的。

我对这个东西是蛮担忧的,在新加坡是一个很大的一个问题。

CineCina:那在《热带雨》中老师最后回到了马来西亚,而在《爸妈不在家》里菲佣也是回家了。

我的理解是,也有种异乡人的感觉,就是他们在新加坡工作也好,居住也好,但是最后好像都需要回到自己的家里。

陈哲艺:你这样举例其实也成立,但我觉得对新马的观众来说,它讲述的是一个新加坡跟马来西亚那么多年来特别微妙(杨雁雁:纠结的)的一种关系。

其实很多马来西亚人都会来新加坡工作,但是你会发现很多马来西亚人也不会把国籍换成新加坡的。

虽然你在这边生活,虽然你在这边赚钱,虽然你在这边成家,但是家乡或者家的感觉,你可能是在新加坡找不到的。

杨雁雁:应该是有“根”的感觉,不是“家”的感觉…就是一种家“乡”的感觉。

陈哲艺:对,是家“乡”的感觉。

但是那么多年来我的观察是,很多马来西亚人,包括我另外一个制片,他也是在新加坡工作了大概将近25年,但是他们还是对“马来西亚人”的这个身份,它还是很个人的一个东西。

它是很微妙的一个关系。

我觉得这一块,可能新马的观众看了会更有情怀。

CineCina:《热带雨》里面有一个让人印象很深的段落,那个梦境,就是她(女主角)醒来之后,走到她公公的房间,发现那边有一个小孩。

您能不能说一下这一段的设计?

因为我是看到它一开始就换成了手持,所以整个摄影的感觉可能也不一样。

陈哲艺:对,因为它就是梦境嘛。

而且我觉得它代表着这个女人一直想要的一个东西,她想要抓住的一种希望。

但最后她经历那么多,最后还是得到了嘛。

那个梦境对我来讲,就电影语言方面,我觉得它必须有一个变化。

这个东西是我从一开始设计的时候就有跟摄影师有讨论过的。

CineCina:这是电影里面一个比较超现实的部分。

它也像一个循环,因为后面老人就去世了。

陈哲艺:对的。

CineCina:那我想问一下雁雁,有没有哪几场戏让您印象深刻的?

对我们来说,可能是在学生家里那一场。

还有一个是烧纸钱那场,有一个情绪上的很明显的外露。

杨雁雁:对,出口,像是突然有一个爆发点。

所以这个戏拍得蛮辛苦的,因为从来就没有办法发泄那个情绪。

陈哲艺:因为很压抑。

杨雁雁:对!

(笑)陈哲艺:搞不好这可能是这一生当中拍过最压抑的角色。

杨雁雁:拍完这个戏之后,就想要拍那种很外放、把情感都宣泄出来的角色。

在拍的时候…在我的公公过世的那场戏,我自己感觉是很深的。

陈哲艺:是在梦境之后。

CineCina:您只是通过叫他…陈哲艺:对,完全是拉背拍的。

而且那场戏一开始设计就是这个样子,就是说一镜到底,然后——杨雁雁:其实我不知道最后他剪掉多少,我还没看过电影呢。

陈哲艺:她今天第一次看这个电影。

杨雁雁:对,可以说拍摄的时候基本上是每一天就好像站在悬崖边。

我已经不知道我这20年来自己的一些信念、一些底线到底去了哪里了,到底我自己在干什么,以前自己很肯定、很有把握的事情,到底都到哪儿去了?

这是我拍摄《热带雨》的那一段期间最痛苦的一件事情。

陈哲艺:而且这部片子其实对女主角来说其实真的很吃力。

我们拍了40天,每天每场戏都有她。

很多时候排通告就是说,来半天再回家休息,或者说放几天假不用拍,其他的演员,像公公、老公、小孩,可能是这个样子。

但是对她来说,就是每天12个小时每场戏,而且每场戏都非常内敛,每场戏情绪上都需要…虽然压抑,但里面有很多东西在打滚,所以我觉得应该会拍到蛮吃力的。

CineCina:也有很多独处的戏,她在车里打针也好,在家里照顾完老人,她也是一个人,因为丈夫没有回来。

其实是非常考验女主角的表演的。

杨雁雁:谢谢。

(笑)CineCina:我觉得这个人物是成立的,可以理解她为什么后面会有这样那样的决定。

还有一个问题,是有关电影里面的武侠元素。

有一种的呼应,小孩是练武术的,公公在家里看胡金铨(的影片)——陈哲艺:这个决定来自两个地方,第一就是我选择用家乐的时候,家乐从小学大概八岁就开始练武术了,后来这几年他没有练得那么频繁。

我们剧组也会叫他去训练,因为在片子里面有一场比赛,他又拿了金牌,所以必须要让他继续练到可以得奖(的水平)。

CineCina:那这是在剧本里原来就有的,还是按照他个人改的呢?

陈哲艺:对,剧本本身就没有把武术这个东西写进去。

但后来写进去之后,我自己又想要在片子里面对华语电影做一种象征性的致敬吧。

所以为什么会选胡金铨导演的《大醉侠》和《侠女》,因为我觉得他就是华人电影、武侠电影之最嘛,是巅峰。

所以我其实就是用这个东西来呼应武术这一块。

然后当然你看到的就是一个老爷爷,老爷爷他完全就是不能动的,但是他看的东西就一直可以动。

他跟这个小孩又有连接,也发生了一种情感,犹如爷爷跟孙子的一种情感。

那么一个不能动的老年人,其实一直想要动,他看的东西是武打片,而这个小孩又很好动很爱打,他的介入给这个老人带来了一种新的动力。

《热带雨》CineCina:还有一场戏是靠近结尾的地方,当这个老师她去用最后一个验孕棒的时候,她笑了一声,但是以留白的方式,就是你看不到她人,只看到一个门,我不知道您有没有一个答案,或者表演的时候有没有怎么要求,要呈现出怎么一个效果。

陈哲艺:我记得我们在剧本里面写的是“哭笑不得”——“哭笑不得,老天爷给她开了那么一个大的玩笑”——剧本上面就是这样写,所以她真的是很难演,因为演的就是这样的一个东西。

那我希望最后的感觉是…杨雁雁:你要不要说这场戏拍了几天。

(笑)陈哲艺:拍了很久!

然后对,因为她又要有笑的感觉,又有喜悦,又有一种惊讶,就是在这种压抑里面,又有一种同情自己的悲哀,又喜又悲真的很难。

真的,所以我一直觉得很多我喜欢的电影,好的电影,其实它的情感没有那么的单一,它一定是很多层的,或者它是模棱两可的一种感觉。

我希望电影,不管是所谓的结尾,或者说里面每一步的桥段,它都有这样的东西出来,而不是说很直白的那种,“这就是电影的的情感,我要你感觉的、我要你feel的就是这个东西。

”我最近偶尔会去电影学校教课,最近我常教的一场课其实就是两个字,“留白”。

而且我觉得这也是我们中国人或者华人其实那么多年来、千年来就有的一种氛围或者一种气质——留白,就好像你看水墨画,或者说你看书法,它永远都有一个空间,就是给观众、给看的人、给读者留下东西给它填空…我对当下的很多华人电影最大的意见就是,电影本身的艺术是用影像讲故事的,它是给很多空间给观众去发想或者思考,或者是去互动的。

但是现在的,特别是在亚洲或者在华人电影,它不是“留白”,它是“直白”,什么东西都是很直接的,就是用对白啊交代啊把它讲出来。

所以我还是希望说,我还是在电影里面,不管是在画面或者表演,还是有留白这个东西。

留白对我来说真的是千年来我们文化里面的一种精髓。

CineCina:那表演上其实也有,应该不是“留白”,而是“隐藏”。

陈哲艺:嗯应该说是一种克制,一种委婉,而且这个东西,我觉得这个片子对表演的要求真的很细致。

CineCina:那您有什么例子可以分享一下吗?

陈哲艺:就像雁雁刚刚举的例子那场戏嘛,她整场戏其实完全只有一个身影,一个背影就带过的。

但是这个背影,通过她哽咽里面的情绪,她的哭声,就是她淡淡的那种,她叫“公公”的感觉,就很感人。

我不用一个大特写,我也不用一定要看到她泪流满面什么的…对我来讲,这个片子里面很多想要做到的就是这样的东西。

杨雁雁:反而在那场戏,我觉得…我还没看嘛,但是拍的时候我觉得有一种小津的电影的感觉。

“哭”就是一种不需要正面(描述)的东西,它就是一种影射,而不是直接地跟你说。

所以当他叫我完全转身的时候,其实我是挺失望的。

(笑)陈哲艺:我们这部片子其实每个镜头都是拍了好多条的。

杨雁雁:最高纪录是多少条?

陈哲艺:33条。

杨雁雁:本来是32就拿到了,第33颗是拿来玩的。

陈哲艺:我们最后用的是第30条。

CineCina:是哪一段戏?

陈哲艺:最后一场戏,最后一个镜头,她的笑容。

就是那么简单也没有对白的一个笑容我们拍了33条。

CineCina:最后一个问题和片名有关,就是这个《热带雨》。

整个电影的色调是很冷的,不知道可不可以这样说…陈哲艺:但最后还是有阳光。

CineCina:对,最后就是阳光,那就是说,这个结尾其实也是一个“留白”,她到底有没有小孩是留给观众去想,阳光其实也是一种希望。

陈哲艺:对,我希望我的电影最后还是会有希望的。

我还是一个乐观者,不是一个悲观者。

所以我不管是在生活上经历了多少,我觉得人性还是要秉着一种希望。

它虽然不是很澎湃的、很“happy ending”的那种东西,但是我还是希望我的片子最后还是有阳光跟希望的。

那如果你讲到“下雨”这个东西,我觉得可以用两个方式去看它,它可以代表是这个女人的一种心境。

当然,从更宏观的一个角度来看,我觉得它代表着我对现在新加坡的一种感觉。

CineCina:他们拥抱的那场戏之后是镜头拉远,观众能看到后面的天际线。

陈哲艺:对,我觉得新加坡现在给我的感觉有一点紧张,冷冷冰冰。

因为我现在都不住在新加坡,都住在国外,在英国。

我觉得这几年特别是这十年来,新加坡给我的感觉是它越来越不温暖。

那我希望,我也期待新加坡越来越温暖。

反而我觉得马来西亚是更加温暖的。

(笑)CineCina:很高兴能和两位交流,也预祝今晚的首映一切顺利。

谢谢两位!

2019年9月 于多伦多

 7 ) 爱上这股潮湿

好久没看过这么好看的华语电影了,确切的说,是没想到华语电影还能拍出这样的感觉。

女主毫无疑问是孤独的。

家、车、学校、医院,几乎构成了她最初出现的所有场景。

日子是这样的平常且重复:在学校上课、补课、偶尔开会,校长、其他老师、学生都恨不得时时刻刻表现出对华文和对华文老师的不重视,模考时唯一留下来的学生,竟然也是因为学好华文才能去中国做生意这样的原因;回家匆匆接替阿姨给公公喂饭、洗漱,但因为8年了也没生出孩子,丈夫极其家人的冷淡和嫌弃也冲淡了如此尽心照顾公公的功劳和苦劳;一次次坐在马桶上和妇科椅上的检查,也是一个人的,我看的时候忍不住在想,是不是这样的期盼是她日复一日生活中唯一还能算是希望的东西?

但整个影片不时插进来的,却是一次次连这点希望也剥削的残酷结果,而且每次都是简短的、冰冷的、甚至是无声的,只有一次(受精卵未成功那次),给了她流泪的时间,剩下的都只是试纸、B超的一个特写,连她的一个表情导演都克制成了奢侈。

于是她时常望向窗外:在家做饭的时候、晾衣服的时候、在公公房间擦地的时候;在学校监考的时候、坐在办公桌前的时候……而当她望向窗外的时候,我甚至不觉得看到的是憧憬,而只是时间的凝滞。

丈夫的冷淡是日益加深的:越来越少去医院,哪怕需要新鲜的精子比冷冻的更好也找不到他;做完取卵手术回到家以前都会陪着她躺一会儿而现在不再会;算着排卵日的工程也被丈夫喝酒而轻易放弃只留下她一晚的等待……生孩子的希望早已被丈夫单方面抛弃,瘫痪的公公似乎才是维系他们之间连接的东西。

直到公公去世,他们之间终于断了连接,离婚是自然而然的结果。

可是那个学生就给她带来生的活力了吗?

与其说是爱,我更觉得这对她而言更像是出闹剧。

他们两个都太孤独了,以至于一点陪伴温暖,都能在磅礴的雨中燃出火来。

这个看起来已经成熟的男孩,还只是个男孩。

而他所谓的爱,也只是这个年龄的萌动。

他还在享受在学校、电梯里、公交车上等一切公共场合牵手的快乐,却丝毫没有能力去想这些对她可能意味着什么危险或压力;他还在一不满意就要跳车,出了剐蹭之后就马上吓的灰溜溜离开留下她一个人善后;他还在女人刚说分手就冲到雨里说自己心好痛,却全然不知如果要维持这段关系自己需要做什么实际行动……总之这个幼稚的孩子的目光短浅的索取,让她在失去婚姻失去房子的时候,也几乎失去了工作……于是她回去马来,当她拎着袋子占在阳光明媚的乡村道路上时,我差点以为下个瞬间就是她回到最终能给她慰藉的“家”了(太多台剧、日剧都是这样的暖人了)……可在院子里洗衣服的妈妈甚至连头都没怎么回,而这个家,大概率也只是短暂的出现,虽然影片就这样结束了……杨雁雁,在这部戏里神似俞飞鸿。

决定继续看一些东南亚华裔世界里的女性的戏。

这部电影的英文名是wet season,而我已爱上这股潮湿。

 8 ) 《热带雨》是怎样用构图和空间讲故事的。

是不是电影,在于它是不是用电影独有的语言讲故事。

空间关系的变化预示着人物关系的变化。

电影中人物关系的表达有很多种方法,因为电影很大一部分是用眼睛来看的,所以视觉语言是电影叙事的重要手段之一。

能用画面讲清楚的事就不用对白来赘述,更不应该用对白代替画面的叙述功能,即使声音也是电影叙述手段的一种,但这部分理论上讲不包含对白。

好电影的评判大致来源于此。

我们今天来看电影《热带雨》,《热带雨》之所以优秀,就是在视听语言方面有着很精准的运用。

电影讲述了一个身处各种困境的中文女教师和自己的男学生发生了一段不合时宜的感情。

他们从一开始的正常师生关系发展到后面的情人关系,电影用镜头或者说用视听语言一直在作为主要叙事功能。

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作者是怎么用画面来向我们介绍两位主人公关系变化过程。

电影中男女主人公第一次同时出现在一个镜头里,是女教师来给男学生所在班级上语文课。

女教师进入教室,同学们起身敬礼,唯有我们的男主人公因为睡觉而没有起身。

这个画面内容不但可以展现男女主公现在的关系,还可以强调观众对男女主人公的记忆。

(因为这是第一个和女主人公发生“冲突”的人,那么后面和女主公发生什么关系也就在观众心里顺理成章了)女教师是成站立状态,男主人公成坐姿状态,所以女主人公比男主人公在构图上要高一些,距离上也远一些,所以在两人的关系上女教师属于强势,因为这时候他们只是单纯的师生关系。

这样的镜头后面接连的还出现了几次。

如女教师在医院碰见男学生。

再次在班级里两人同镜。

给学生补课直到一次因为学生们的成绩原因,女教师给学生们安排补课。

在这个镜头里两个人看上去是和之前一样的关系同时出现在镜头里,但是两人的关系依然开始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女教师站在镜头后景处背对着男学生,男学生靠近镜头在前景处,男学生偷偷用手机拍摄女教师背影,女教师的背影出现在了男学生的手机里,这个时候女教师的形象在构图里突然变得很小了,距离男学生的距离也近了。

当然远处的真人是可以忽略的,因为那不在焦点范围内。

这时候两个人的关系在观众心里也就潜移默化的发生了变化,只是女教师还不知道,因为她是背对着男学生。

或者可以说这个时候两人的关系只是在男学生和观众心里发生了变化,从男学生的角度来说这时候两人已经不再单纯的是师生关系。

视觉上女教师形象变小了心理上也就变小了。

这个构图里,女教师仿佛是男学生的掌中之物,如果男学生是猎人,那么女教师就是猎物,男学生是老虎,女教师这时候就是一只待猎杀的兔子。

后面,因为女教师弟弟机缘巧合在女教师给学生们补课时送了榴莲,并且因为其他原因教室里只剩下男女主人公两个人,于是只有两人分食榴莲。

女教师坐到了男学生的身边,至此两个人在画面里的位置处于同样高度,距离也拉的更近了,身份就显得也平等了。

虽然是女教师自主走近男学生,但终归是男学生把女教师拿下了,因为假如男学生不做相应的改变,女教师都没有这个接近的机会。

所以这里也对应着前面男学生偷拍女教师的那个镜头,女教师终于落入了男学生的“魔掌”不论是自愿还是被动,结局是一样的。

自此两人的关系彻底改变了。

女老师车内镜头第一次出现两个人同框所以两人再次同时出现在一个镜头内的时候,两个人在画面内的高度就不再有那么大的差别了。

在这里追加一个话题,就是关于女主人公的车子,影片第一个镜头就是在女主人公的车子里,这个镜头能放在电影第一个镜头可见其重要性。

车子空间代表这主人公的私有空间,像家一样,甚至比家还要私密,因为家里还有偏瘫的公公和貌合神离的老公分享。

那么这个私有空间也就可以作为一个叙事元素。

电影第一个镜头,注定了女主人公内心世界是孤独的。

在这个空间里,这个机位的构图之前总是只有女教师自己一个人,只有在和男学生的关系改变后两个人才同时出现在这个构图里。

也代表着女教师自己的心境,代表她接受了男学生,代表着这个车内的其他人和女教师的关系亲密度。

因为即使女教师的老公在这个车里的时候,两人也没有同时出现在这个构图的镜头里。

男女主人公的关系还没有明确的时候,即使同时在车里也没有同时出现在同一个镜头。

 9 ) 热带雨:雨幕里,无处可避的灼热内心

与陈哲艺导演之前的《爸妈不在家》所具有的清新而淡然的影像风格相比,其新作《热带雨》却有着淡漠而寡然的气质。

灰暗的教学楼、阴冷的单人房间、漠然的夫妻关系,还有从头到尾无时无刻突然落下的瓢泼大雨。

一切,都令人感到森然和窒息。

当影片开场的第一个画面:阿玲在大雨中开车,前方的车窗玻璃在雨水中积起厚厚的帘幕开始,作为观者的我们,已经与导演陈哲艺达成了一个心照不宣的默契——这个“雨”的意象将会在后续的片段中多次出现,以贴合本片的题旨:热带雨。

这一场又一场的大雨,除却为城市徒增阴霾之外,仿佛也如尖锐的“利器”一般,扎入女主人公内心欲望的交错地带。

由杨雁雁饰演的高中学校的中文老师阿玲,表面疏离,内心的火焰却从未停息。

与丈夫结婚多年却一直未能怀孕,要靠每隔几天向自己的腹部注入催卵针来促进排卵,但总是失败;每日,她还要侍候瘫痪在床失去语言功能的公公,为他擦身、喂饭、换衣服,晚上服侍自己的公公睡下以后,让公公房间的电视整夜开着,她轻轻地关上门,然后离开。

家里的两个男人——阿玲的公公和阿玲的丈夫,无法带给她心灵的安全和慰藉。

一个是行将就木的老人,还需要依靠她来存活。

在公公去世前一天,已经不会表达的公公第一次将手伸向了阿玲。

他是想要寻求帮助么?

抑或想要对阿玲表示感激?

在阿玲看来,这是她嫁为人妇的本分,她有责任承担起照顾病弱的职责,但是在这个阴冷的家中,又有谁理解阿玲的孤寂呢?

她的丈夫,她的枕边人,对她不闻不问。

当阿玲算准了排卵期,试图与丈夫再次进行尝试时,她的丈夫以粗暴的方式拒绝了她。

在影片中,甚至都没有一个夫妻同床共枕的画面。

日复一日的生活磨砺下,阿玲究竟该如何自处?

阿玲所教授的班级里的男孩子们,每一个男孩,中文基础清一水儿的捉襟见肘。

他们吐出口的语言中英混杂,写出来的文章也被阿玲批改的体无完肤。

孩子们在听到阿玲手机铃声响起、需要暂时离开课堂一会儿的时候,短暂的狂欢过后是男孩们默契的一哄而散。

而坐在中间座位的伟伦同学,总是慢腾腾收拾桌子,慢半拍离开。

郭伟伦的长拳打的不错。

这似乎是他们这一代孩子,在文化的脐带断裂中,唯一与传统文化接壤的时刻。

他的一招一式,干净、利落,没有半点拖泥带水。

那张邀请便签上的中文字迹也是干净而纤秀的,上面还附带了有心的小表情。

阿玲老师欣然应允。

于是,阿玲于教室窗前的驻望被伟伦用手机拍摄下来;人去班空的教室里,伟伦与老师相对而坐,热带的风灌进来,吹醒了窗棂,他们两人被暖风包围着,共同分享一只榴莲;一次次地,阿玲老师开车送伟伦回家的途中遭逢大雨;为了庆贺伟伦比赛拿了第一,阿玲老师专门把自己瘫痪的公公接到现场,为伟伦鼓劲加油。

一切的一切,有如水到渠成般的顺其自然,但是似乎,有什么始终横亘在两人之间。

有一些细密的情愫,是不被允许发生的。

这种躲闪和遮蔽,可能归因于当事人身份的悬殊,或者年龄的落差,抑或有悖家族的伦理,甚至有违社会的风化。

电影,从来不试图告诉观者答案,或者说,这个答案从来就是敞开式的,它并不具有唯一性。

真正遵循的,是导演通过自我的视听语言的美学方式,想要传达的一种价值观。

观者看到的,仅仅属于声画结合的虚浮表面,太多情绪的堆叠和内心的交战隐含在无声的背景音之中。

他,郭伟伦,一个正值青春叛逆期的男孩;而,她,学生眼里温柔无比的阿玲老师、悉心照顾瘫痪公公的恭顺儿媳、丈夫眼里视同空气的妻子,阿玲身上肩负了太多压力,而这些压力,是身为一个女人,一个社会学意义上的,行为端庄、行事恭谨的、遵循着一定社会准则的女人应该始终尊奉的人生信条。

这些信条与其说是束缚,不如说是让她的情感得到宣泄的出口。

她太需要一个挑战性的时刻,来打破这种窒闷的生活。

她一次次地,开车送伟伦回家。

每一次,都大雨滂沱。

但是每一次,他们都在瓢泼的雨声中泥足深陷,义无反顾地穿越层层的雨幕,仿佛只要加足马力,他们就会等来大雨的骤然停歇。

在这里,我们所观察到的,或许只是一个社会的极小切片。

毕竟,在当下,师生之间发生恋情,已不再是太过讳莫如深的话题。

那么作为一部电影里的重要情感联结的发生方式与过程,它又具有怎样的社会效应?

导演陈哲艺用几场大雨,将那种禁忌之恋的焦灼情绪缓缓平息,同时,又注入了一种潮湿的、如梦境一般的氤氲气息。

如同被大雨覆盖的车窗玻璃,既然看不到前路,那么只好不管不顾地闯入其中,反正总会抵达远方的目的地。

可是,伟伦毕竟正处于最敏感的年龄阶段,他是不会懂得他的做法将要带给自己心中恋慕的对象何种后果。

他单纯地以为,只要自己将手交给对方,对方一定也会将其握紧。

社会身份的鸿沟、家庭观念的冲突与个人欲望的差异相交织,必然导致一种“错位”。

两种迥异的人生,或者说,两个不同世界、不同层级的人,遭逢中学“会考”这一错误的时刻,加剧了影片氛围的尴尬,遗留下诸种无声的空白时刻。

然而,影片始终未交待的,是伟伦语焉不详的父母。

当他因为偷拍阿玲老师的照片被同学哄抢而与其大打出手时,是阿玲老师将他带回了家,并亲手用冰块敷在他受伤的额头。

在这一亲密的时刻,阿玲老师绝不仅仅是一位自己的老师,她更代表了一种在想象中建构的完美女性形象。

在母爱缺失的环境里长大的伟伦,将自己的欲望投射到了阿玲老师身上。

似乎“道德”这一词汇指向的,总具有一种预设的充满尊严感和秩序感的视角,而“欲望”这一词汇,总是与“不洁的”、“不轨的”等行为相伴。

人们仿佛在原始状态停留太久,那对在伊甸园中偷食禁果的男女让人类得以终生铭记自己的羞愧。

可这有什么用?

人类忽视的,正是无视自己内心深处的渴望,好像只要有人越出社会规范的一步,就必将导致整个人类社会体系的崩溃。

到最后,阿玲老师发现自己居然怀孕了。

一场不合时宜的恋情嫁接出“人神共诛”的果实。

阿玲蹲坐在卫生间,镜头退出去,试图以一个家庭的全景式的呈现来终结这一刻。

瞬间,卫生间里爆发出阿玲诡异而嘲讽的笑声(或者是一种哭笑不得的声音)。

在这句浓缩而精炼的笑声里,洞穿了阿玲矛盾重重又处处压抑的前半生。

从此刻起,她不再是社会意义上承认的为人师表的女性教师,她也不再是遵守女性规约的完美人妻。

她只要遵从自己内心的声音。

Go home。

她无“爱”一身轻地回到了家乡,迎接她的,是从指缝间漏下的点点阳光。

 10 ) 雨 来去匆匆

看完之后依然意犹未尽,从去年平遥电影节之后一直盼望着这部电影。

从马来西亚回来不久,新加坡的地理位置大抵与马来西亚相近,地处热带的国家,明媚的阳光,晒得令人无处躲藏的阳光本应该是热带的主旋律,但是在陈哲艺的镜头里,阴暗、压抑、沉闷,阳光无处可觅,阵雨随时飘洒。

热带雨来去匆匆,就像阿玲和自己学生稍纵即逝的感情。

陈哲艺的镜头如同一把手术刀撕开华语语境里的家庭现实:中年的妇女危机,照顾着病卧在床的老人,相处着早已形同陌路的丈夫,供养着四处要钱的弟弟,进行着两点一线的枯燥无味的工作与生活,而那个孜孜不倦的学生的出现,则是给她崩溃的生活撕开了一道裂缝。

他在她的身上寻求母爱一般的包容,而她也在他的身上重拾母性一般的爱恋,那场激情戏看得出来令人生怜,不过是两个生活里有着巨大遗憾的人的互相拥抱罢了。

很喜欢影片所构造出来的一点点的细节,阿玲在和学生相处的过程里,看着他的作业发呆,红笔的笔墨浸透了作业纸;放学回家的路上,他倚靠在她的座位上,鼻血滴红了白色衬衣,两个人都用“红”这一种具体而又直接的方式完成了对对方的情感意象的图像传达;再比如阿玲的公公逝世那晚,梦里的那一个新生的婴儿与雨夜离去的生命遥相呼应,冥冥之中有了一种奇特的生命转换。

公公死后兄弟姐妹即在灵堂瓜分家产,夫妻离婚之后为精子而划清界限,人走茶凉也不过如此了吧。

《热带雨》短评

不好意思,对我来说,这电影给两星已经是极限!怎么看,这都只能是男导演拍出来的作品。怎么解读,故事里都有一份无法翻越的繁殖崇拜!女人的身体不仅是用来用的,还要给不同年龄段的男人来践踏!如果,影片的主题是在表现女性在生活中的夹缝处境,那么为什么非要赋予她一份生育执着呢?这究竟是女主的期待,还是被男性视野规训出的期待?这,或许不在男性导演的思考范畴之内。因为,他毕竟不是女人!此外,一个毛头小子也能把一位人到中年的老师逼得就范,这怕不过是把无数青春期个少年的意淫转变为现实而已!女主的一个人的演技,值得两星。其余的,都是shit!

7分钟前
  • 月亮,跟我回家
  • 较差

【5.7】老套的剧情,不知道为什么打这么高分

10分钟前
  • 小皇帝爱影视
  • 较差

三星半,除了致敬牯岭街的彩蛋外,没有太多惊喜

14分钟前
  • ackakamilan
  • 还行

想吃很多很多的榴莲,淋一场大雨,突然的做爱。要忘掉排卵针,肚皮上的淤血,黑色的子宫阴影,和奥迪车上不属于你的小狗摆饰。

18分钟前
  • 疲劳者的沐浴
  • 力荐

从杨雁雁饰演的中文老师心理出发,表层外露的是“失神”的中年女性困境,以及微妙的跨文化语境讨论,但掰开来其实全是社会问题。完全可以当作《爸妈不在家》的续集,主线和内核则高度相仿于《男人四十》,而陈哲艺比起许鞍华倒是更像法哈蒂,一切都圆润得没有破绽:淋漓复杂、有痛感又出奇干净的情感,几次只闻其声的哭,供以喘息的车内限制空间,两种都以“表演”呈现的武术,写在手臂的“帮”字,红墨水晕掉的“学生与老师”,用红塑料袋装的马来西亚榴莲,以及每句台词、每个字节的语言选择,全部都牢牢组装在一起。

22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13th BJIFF@三里屯美嘉 Long live the feminism! 这个片子师生恋都是噱头,实际上就说了一个质朴的道理,四个大字:男的不行。林老师又是打促排卵针又是取卵,屡试无果,还要忍受老公对她怀不上的指责(虽然没有明说但是可想而知),除了自己要上班还要伺候老公公给瘫痪老丈人擦屎,还要接济弟弟,老公还出轨,郭伟伦只会冲动不计任何后果不能承担任何责任让林老师撞了车只会说sorry,老公公在儿媳妇哭的时候也只会让儿媳妇“笑”。总结下来,就是四个大字:男的不行。最后脱离了这些有毒的男的天都晴了。

24分钟前
  • 当时的月亮。
  • 推荐

远不如《爸妈不在家》好看。感觉像是无病呻吟。人们只是爱撒娇的孩子,有点痛就开始哭啊,喊啊的。这所有的这一切不是人间常态吗?人什么时候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了呢?这就是所谓的文艺,透着一种自恋和自以为是,关注这人的那点小九九!

28分钟前
  • 幻影舞者
  • 较差

熱帶雨除了主要處理這段師生關係之外,其實再拉遠一點看,陳哲藝對於整個華語地區都有其致敬與懷緬的意味存在。(胡金銓、楊德昌、賈樟柯、成龍、許冠文等)同是亦是一部非常具有主張性的電影。那首女高音的態度;儀仗隊的阻隔;與最後強烈的外部戲象徵意味(在倫理上也非常具爭議)有些看似並不重要的細微的處理(校長的出場、高爾夫球賽、巴士上那個「禮義廉恥」的文件夾、百家被)都可以看出其觀察。特別喜歡陳哲藝在處理父親(首作)或者丈夫(現作)這個角色,那種從表演透露出來的冷漠感或距離感,其印象非常相似。★★★☆

30分钟前
  • 一朵潛水云
  • 还行

为什么描写家庭的电影都这么高分啊,为什么女性的觉醒必须通过出轨来体现?八年婚姻求子不得还要照顾瘫痪的公公,说远不远却隔着国境线的马来西亚娘家,事业上新加坡的中文课从学生到领导都不重视,只有伟伦因为家里做出口生意而认真学中文。她不仅亲手为公公擦去粪便,还懂得尊重公公兴趣带他去看武术,发现丈夫出轨的当天公公也突然去世,好像老天都在帮着她和这个家庭割裂。同时,补课学生伟伦却一直爱慕她,终于跨越雷池,却因为这段不伦导致车祸赔偿工作停滞。唯一希望的是一个不期而来的孩子。

31分钟前
  • 赫安
  • 很差

挺没劲的...武侠功夫经典片中出现了好几次 胡金铨的《大醉侠》《侠女》,成龙、李小龙

32分钟前
  • oranges
  • 还行

除了一些情感尺度收放上个人存疑(比如结尾的阳光与微笑,礼义廉耻的文件夹)。整体上完成度非常高,声音的出彩多过画面,导演厉害的地方在于对文本情绪精准精确的还原,像一篇挑不出毛病的国文范文。期待导演下一部处理一些更广阔的题材,能将成熟的导演技巧做更意外的呈现。

35分钟前
  • 顿河
  • 推荐

PYIFF09,陈导演的能力还是比很多新导演强,在电影整体上的节奏和控制上做的还不错,故事的完成度也很好。但陈导演的这种拍法还是不对路,基本上还是凭动物本能在拍电影的初级阶段,缺少视听思维,把看电影差不多变成了读电影,视听分镜处理这块做的毫无信息量。这种水平倒是可以把导演当成一个工种,去拍商业片行活赚钱了,这种思维做艺术电影的话,还没入门呢,类型框架和类型技巧用的再好,故事做的再好看,作为艺术电影还是不够高级,差得远呢。和前作完全度和优点都差不多,稳扎稳打,没什么新的突破和尝试,看完就知道,这种拍法确实不是三大系,连二阶梯都达不到,但拿到平遥绝对是今年的最强爆款了,类似于去年的《过春天》。

38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各种过渡不自然

41分钟前
  • 较差

老公和小三真不是东西学生的感情炽热生硬又像一场阵雨为家庭为做试管付出那么多明明不是自己的错到头来却失去所有庆幸女老师还有母亲这个避风港 阳光正好

45分钟前
  • 漫漫云端
  • 较差

开头就让人不太想看下去,得承认导演能够规避掉很多正面的、裸露的外部冲突(比如丈夫的存在感极低)仅靠影调和日常的铺排直达角色的生活状态,这种纯熟是从《爸妈不在家》里保持下来的,但那套“女性焦虑”叙事实在是腻了,师生恋倒有一股新鲜的活力,是好看的。

47分钟前
  • 🌵🌵
  • 还行

一般吧

50分钟前
  • 输入昵称
  • 较差

#34/LFF,时隔六年后,诚意依旧,更加克制和成熟的华语(可以去掉华语)佳片。不玩花哨的技术,刻意的反转,也不考虑意识形态(西方观众可能会对片中人物行为有所排斥)一切忠于真实,包括人物,环境,最终是情感,处处留白让观众解读,细腻同时又很有力量。这种拍片态度需要大多数(一味炫技,或直白强压,或计算观众评委口味的)导演学习啊,望金马有好结果。片中老公角色一句“爸”和之后短短几幕带来的震撼和余味近李沧东的《诗》和哈内克《爱》达到的强度,跟导演聊到这一幕,他惊讶地说“你很会看电影啊” ,真的假的...?忽然间,好(更)想回老家帮妈晒床单,据说东北都下雪,来暖气了。

55分钟前
  • 阿哲系
  • 力荐

我要一个hug,中英混说到底哪里发迹的呢

56分钟前
  • 勵帝或
  • 较差

粘稠的南国,暧昧的潮气,咸湿情缘热带雨,心痛已雨化成海

1小时前
  • 峰峰峰峰
  • 还行

三星半。连绵的雨水倒灌在细密的雨林间,溺死的滋味比枯槁更干涸。当文化的遗忘成为习以为常,身体的躁动不也是转瞬既逝吗?陈哲艺细腻地撩拨着天上的、心里的、肉体的阴云,欢愉远多过某时天晴。

1小时前
  • HarperDie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