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回归香港旧电影。
好喜欢那种年代弥漫的气息,好喜欢那种早已相识很久的怀念质感,没有生活在那个年代,却好像我早已在那历经了人世的人来人往。
若我是秋月,我定会轻轻抚触张智霖那久别重逢,沧桑却又温柔熟悉的脸,摸的是岁月的沉淀,是当年的遗憾,是自己那一去不复返的青春、稚嫩、初恋。
若我是秋月,我也定会紧紧相拥郭富城,在耳边轻吟拌嘴,毒辣辣却又窝心。
面迎冬日暖阳,会的,会幻想初恋的彼此相隔几年,十几年,几十年后,大家仍回到起点,找到最终同时也是最初的彼此。
就像张智霖说的“都老夫老妻了,大家都好熟悉彼此了。
”阳光刺眼,睁眼回到现实,不会的,若初恋出现,只是这段人生路上的小风波,西湖上的小涟漪,最终如风刮过,也随风远去。
毕竟,人生不是环形跑道。
需要向前走,需要找个别人、过个日常、拌下小嘴。
毕竟,人生也不是电影世界。
几十年,食物会变质,滟滟随波千万里也可能早以断流,当年的物、人也不能藏进雪柜。
最终不会是最初,最初也到达不了最终。
就像不可逆的十年——“十年后是一个新的十年开始,但第二个十年的开始再不可能是那个十年了”。
呵呵有一对冤家互相作对针锋相对!
笑死人!
哈哈哈可是,最后竟然吵出了感情呵呵,一度我有过类似的感觉,可是却没这部电影的好结局
1。
我很喜欢这部2000年的电影。
2。
陈慧琳在里面演一个报纸专栏作家,叫做吴秋月,专栏的名称叫做[月经],报社同事叫她大姨妈。
伊脾气火爆,住在一间杂乱堆满书的老房子里,我觉得有点 satc里carrie房间的样子,不过没有高跟鞋和华服,蟑螂是有的。
其实是有点仿satc的风格吧,电影开场就是陈坐在咖啡馆里对着笔记本电脑打专栏稿。
不过仿的并不令人讨厌。
3。
郭富城演一个臭嘴的电台DJ,很像现在时兴的毒舌情感栏目砖家回信的风格。
可是他主持的节目偏偏是放经典黑胶碟音乐,真是非常奇怪的搭配。
电影里,他的听众多半一边骂他混蛋一边巴巴的守在收音机边上,包括陈慧琳,一面把对方当死对头,一面提着袋子在大马路上狂奔回公寓听收音机,怕是一分钟也不想错过。
4。
故事是从一张黑胶碟开始的,在毛舜筠开的店里。
毛演一个单身的古董店女老板,戴一副复古眼镜,寂寞比她的脸上的暗疮还明显。
陈慧琳在她的店里发现一张绝版黑胶,她一边和毛打哈哈说曾经送过一张给初恋男友,翻过来发现就是手上这一张——上面有她爱的签名。
伊火冒三丈的想要买下来,但已经被人付了定金,电话里对方怎么也不肯割爱,然后当晚还听见这个人在节目里讽刺她。
这个人自然就是郭富城。
5。
于是两个人在自己的专栏里和节目里争锋相对。
两人的读者和听众乐得看热闹,最开心的还是双方的上司。
到底是拍电影,两个人一个失恋不高兴就干脆让报纸开天窗,另一个挨了蠢上司的批就直接甩手走人,可是读者听众爱他们,所以两人又被求着回到原来的工作职位,拍电影拽就是拽在这里。
有个好笑的小亮点,郭的节目停的那天,陈拧开收音机,没有听到郭富城毒舌臭嘴,听到的是一个女鬼一样的声音拖长了在读“寻寻。。
觅觅。。
冷冷。。
清清。。
凄凄。。
惨惨。。
萋萋。。
”。
6。
宣萱在里面演爱慕郭富城的同事。
两人一起出去吃饭,他也以男伴的身份去参加她同学的生日会(就是在那里被陈慧琳泼了一杯红酒),但是他对她有没有感情呢?
电影里没有明示。
有一个镜头是,他的节目复播的当天,陈递来一本自己的新书,他拆开信封后对着书封上她的样子若有所思。
宣萱看着他的表情就明白了,她皱了皱眉头,接着镜头就转给她离去的背影。
她后来在电影里就没有出现过了。
我很喜欢这个处理。
7。
张智霖演陈慧琳的前男友,就是被赠送绝版黑胶碟又让它流落到毛舜筠店里的那个初恋男友。
他的出场是在电影快结尾的时候。
陈和劈腿现男友分手,专栏也不写电话也不接,锁起门来狂哭喝酒,然后有人来按门铃,打开门,就是捧着花从加拿大回来的张智霖。
他的解释是,家里所有的黑胶碟都被他母亲在搬家的时候送给收破烂的了,因为这个时代没人听黑胶了。
接着他就说,兜了一圈觉得最爱的还是陈。
在医院的长凳上他对陈说,这么巧,你想起我的时候我也想起你,又刚好都恢复了单身。
我们都老夫老妻的,也了解对方的脾气,像坐旧的沙发特别舒服,我在加拿大的房子有个很大的地下室,我准备改成你的书房,那边有很多小松鼠,会哒哒的来敲你的窗...8。
然后陈慧琳就跑去电台跟郭富城说,今天你可以尽情的讽刺我,不然没机会了,我要结婚了,并移民加拿大,今晚的飞机。
当然故事的结局是她没有走,在去机场的路上她回想起当初和张智霖分手,并不是因为吵架,而是因为再也不吵架,“很安静的吃饭、逛街、看电影,然后很安静的…你不找我,我不找你……” 于是带着大小行李折回电台。
两个冤家第一次面对面微笑,拥抱并接吻。
陈慧琳在这段里穿了件红色薄衫配蓝风衣,难看的匪夷所思,故事里除了毛舜筠,所有的女生都被拍的很难看,男生却都非常的帅,包括和毛舜筠搭戏的曾志伟和演gay的谢天华。
郭富城和张智霖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的电影里好像都没有土气过,恒定的保持帅度,真是不公平。
9。
陈慧琳并不特别好看。
她演的那个角色本来就没有被设定成特别好看的女生吧。
高,瘦,不懂得迂回,不笑的时候就显得凶凶的,写文章情绪很直接,情感却很细腻。
男友让她去上电视节目,她说我只会写字,不会上电视。
真对着镜头,果然是木着一张脸,硬的要命。
我很喜欢这个人物。
10。
电影的英文名字叫做 And I hate you so,中文莫名其妙的叫做小亲亲。
很像《You've got mail》的套路,连配乐都很像。
故事一段段看似松散,但其实没有废话,也没有港剧惯有的流于表面的表演,虽然电影的基调就是流于表面。
编剧是岸西,她写并导演过林嘉欣演的《亲密》,我也很喜欢。
11。
我看的是国语配音的版本,对,就是TVB的那几个声音,听的好笑死人。
电影放完以后我又拖回头让它重放,到一半我去洗澡也把笔记本带进浴室。
为了盖过水声,我把音量调的很大,估计隔壁的邻居也能听的到,反正也没有人能听的懂。
不过不知道他听到这个声音,会不会也跟着笑一笑。
ps。
电影的结尾感谢了张国荣。
我很愚钝,不知道张国荣(或他的歌?
)出现在哪里。
pss。
只要是不写正经文章,随便写什么我都真是下笔如有神的废话连篇啊。
谁说港式文艺片一定要煽情啊,这种轻喜剧式的文艺小品一样很棒。
多年来关注的人不多,真是令我窃喜,我可以跟很多人安利这部剧。
就想要这种看起来轻松的,某个闲暇午后,找出来,有一搭没一搭的重温。
现在再来看这部剧,真是有些些讽刺,曾几何时,我们又何尝不羡慕这样的港式生活,一条狗,一个文艺杂货店,一个说不清楚是什么关系的伴侣。
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无需交代得这么清楚。
只想要那一刻一段时间的惺惺相惜,连接在一起,就是对两人关系的最好注解。
放到生活中,这是现在任何一个二线城市以上都会有的小店,洋狗,男男女女,当时的我们,为什么就会这么迷恋呢?
对了,黑胶碟,现在的香港年轻人还会听黑胶碟吗?
应该不会了吧。
当时此片的黑胶碟很多都是由张国荣提供。
若非张生这类出身很好的港仔,香港疲于奔命的人们又有多少家里放得下黑胶碟机呢?
移民,黑胶碟,作家,DJ,这是属于中上阶级的都市童话。
很幸运的,大陆人离这些越来越近了。
很幸运的,这些沉淀下来的记忆还没有太多人知道
几个月前,丢了一只跟足我三年的蓝色水杯。
当时在校内上我不依我不依的大哭大闹,沮丧得像失恋。
后来王奕姑娘说陈慧琳在一部电影里丢了一把白色雨伞,也是我这种不甘心的心情。
今天的梗就铺到这里,没错,说的正是题头这部《小亲亲》。
可惜生活不同电影,戏里面,峰回路转,女主角最终还是找回了那把如高挑美女般的纤长白色雨伞,欢欢喜喜,大团圆结局。
而现实中,我则像是很快完全忘记了我那只蓝色水杯,实在要用的时候,才花两块钱在超市随便买了一只朴素敦厚的,无牵无挂,但再也不似从前那样随身带着走。
“惆怅旧欢如梦,觉来无处追寻。
”孙洙的词,凄清的很,并不搭配欢喜冤家模式的爱情小品,其实,《小亲亲》的题目,最应该拟为:一个萝卜一个坑。
唱片骑师和专栏作家,我成年后最憧憬的两大职业 ,仔细想来,越发觉得是人间绝配 。
一个满屋子的CD和黑胶唱片,坐下来的时候一双臭脚永远随便乱翘,工作更爽,接接听众电话,然后只要说:“下边这首歌,送给永远在等不到男人来敲门的张小姐。
”难度大一点,最多需要温言安慰两句:“其实顾太太,你的情形不算太坏,起码他夜夜回家睡,并且家用交足……不然你还要什么?
……他的心?
呵!
那有何用?
血淋淋的多恐怖!
”一张臭嘴,两个钟头,换得大把薪水,简直做梦一样。
自然,专栏作家也不逊于他,满屋子书,拿小仲马垫鼠标,郭沫若枕屁股。
用手抓着大把大把吃薯片,落满地?
不打紧。
眼前一只小强爬过去,看都不看掷过拖鞋,尸体从此定在墙上,一去多年。
若是哪个敢开罪我,第二天就在专栏里大骂特骂:“你这个柠檬头,老鼠眼,鹰勾鼻,八字眉,招风耳,大翻嘴,老羌牙,灯芯脖子,高低膊,长短手,鸡胸,狗肚,饭桶腰,我要是你,我早就自尽了! ”哈哈哈~想想都开怀。
所以,尖锐的章戎和刻薄的吴秋月,实在是天造地设的一对。
同样任性不懂精打细算规划人生,都不肯自己洗衣服,这样的两个人,才能做到连手拉手窝在屋子里头臭死都心满意足。
他们身边原来的人,再以他们为重,事事担心筹谋,哭泣黯然神伤,都是不得要领的。
这部戏的男女主角都是当时香港影坛的大花瓶。
陈慧琳若是不嫁人,搞不好现在还是。
这样一对“妙人”,所有对峙和冲突的戏码,一招一式都作张作致,矫情的很。
好像油,浮着那一层,半点不诚恳。
像雷颂德演的精明前男友就可爱的多,对着这么又臭又硬的女朋友,换作我,也情愿搭上明媚可人的“玉兰油小姐”,单看那姑娘脸上分分钟绽放的娇俏笑容,便足以在女友学测里多修10分。
而宣萱优雅的电台负责人更加没话讲,温柔体贴,又拿高薪。
关键是人也秀美。
实在话:《小亲亲》时期的陈慧琳,大饼脸,三白眼。
不但不好看,而且没福气。
宣萱总演这样明敏的女人,守候过,然而半路总有程咬金,一个眼神,她就明白自己已无机会,于是垂头黯然退场。
当然,这又是另外的故事,虽然无论在何处,总是显得动人。
这部戏的班底其实很拉得出场面,编剧是岸西,摄影是鲍德熹,制片是邹文怀,导演更加让我惊奇,竟是如今四大美指之一的奚仲文。
不单看人眼光独到,像是晓得用卡通的张达明和娘娘腔谢天华,服装品味更不似如今《黄金甲》和《投名状》这般极端奇突。
皮夹克,白衬衫,柔软的无扣开襟长毛衣,要性格有性格,要气质有气质。
红酒,咖啡,黑胶唱片,古董店,许留山,香港时而冷漠时而热闹的转角街头。
都是我这枚正宗伪文艺腔热爱的调调。
还有睁着无辜大眼却胡子拉扎的张智霖,英俊落拓的初恋情人,在你耳边同你说:“这么多年过去,我发现,最喜欢的还是你。
”不消再用地下室改建的,有小松鼠来敲门的书房诱惑我,单是头一句,我就打打包头也不回地随他走。
怎么办呢?
向来就是这样分明的人:衣不如新,人不如故。
促使我耐着性子重新看过一遍的另一重要原因,就是演员表中李斯利张先生的名字。
可是由头至违,我都没有看见他的出现。
后来才在网上看到人说,那些黑胶唱片和戏里毛毛开的那间旧物店,均是张国荣先生的产业。
我至此才明白为什么总感觉那间小店里充满了死忠的驰喜欢的那种味道。
据说,现在那间店也已经拆掉,再也看不见了。
不知道当时整日处在这间店里拍戏的毛毛,再路过这条路时,还会不会想起故人,无端嗟叹。
旧欢似梦,昔日辰光已无法再归去。
所以,不论是否破镜重圆,其实,人世间的爱恨同离合,也都是一言难尽的。
一位笔友推荐看的,还是挺惊喜的,陈慧琳、宣萱,多少人的梦中情人呐。
看完只觉得:“爱情,在两人彼此的欣赏之中。
”电台主持和专栏作家拌嘴,在主持人的了解下,发现作家文笔还算有点点可以,便在自己心中种下了欣赏的种子,那白色的雨伞,那红酒印记的衬衫,那一张联系两人的黑色碟片,那一本散文书籍重重摁在自己胸口。
而专栏作家恋上了收音机那调皮的声音,下班匆匆回家,像要再见曾经喜欢的对象,一时的误会就像不平静的河流,终于,爱情的河水终于汇聚在了一起,从此,生活中的拌嘴便永远回荡在了这命运的情感中。
电影是美好的,如果自己的人生也如电影般美好,那就是最好,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如果自己的人生留下了点遗憾,也不用感到伤感,或许是另外人生的一个契机。
祝福大家。
好像对2000年左右的香港电影有种特别的情结,尽管2000年我还是个小屁孩。
但是千禧年的名头总是能给人增添莫名的憧憬。
吴秋月的那篇《旧欢》让我很有亲切感,大概是形容心绪形容得很贴切,确确实实是某时某刻的心境。
就像电影里的电台、黑胶、专栏作家几乎全部都是我小时候对于都市生活的憧憬。
我从未想过要成为怎样的优秀卓越的人,只想在自己的一方天地里,有音乐,有书的陪伴就很好。
如果这能是自己的工作,简直是万分幸福的事情。
但也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连虚构类的书籍都看得少了,甚至对于都市生活的畅想不知道消磨到了哪里。
也许这一类的电影就是让人放松,让人沉浸在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里。
的确很适合爱幻想爱憧憬的人。
我最锺意嘅电影2019.8.26我又重看了一次這部片,不知第幾次了,雖然情節都很老土,歡喜冤家,但是,無論是電影裏渗透出的文藝生活氣息,主角的服裝,台詞,音樂,都是我的摯愛。
男女主,vintage店老闆娘的服裝都透著文藝的味道,襯衫+毛衣+風衣/皮衣+馬丁靴,老闆娘和女主更是穿著各樣的復古中長裙+各色的毛襪子,放哪個年代都不过时呀。
自我喜歡看書聽歌之後,就很喜歡收藏書,CD和黑膠我曾經幻想過我會用很多很多的黑膠和書塞滿還整個房間整個屋子,像男女主的家一樣,聽著音樂聞著紙書的味道進睡一定是一件很幸福的事。
除了男主唱的《若有所失》,我更欣赏的是男主播的
女主每天聽男主做節目讓我想起那些聽電臺節目的青蔥歲月,我現在所喜歡聽的歌的風格很多都是受到當時電臺推送的音樂所感染到的。
千禧年的日子應該是我印象中最美好的日子了。
前些年的时候,试过好几次不经意地碰上翡翠台在周末的午后播《小亲亲》,拼拼凑凑地把电影看过一两遍,虽然距离现在已经太久远,只零碎地记得一些主要情节,却始终对电影里浓郁的文艺味道念念不忘,哪怕当时并不知道这就是后来所谓的“文艺”,还把一个至今都不知道什么意思的片名深深地记在了脑海里。
有些时候记忆总是会出现偏差,会美化或差化人的记忆。
我一度怀疑过《小亲亲》其实没有我印象中那么好看,而今天,专程把电影下载下来细细重温,却发觉她绝对抵得上我印象中那样好看。
无论是早些年的对电影布景的那些憧憬,希望自己也能拥有像吴秋月那样放满了书,凌乱却有序、窄小却饱满的房间,希望自己也能有一个收到追捧的专栏每天写些淡淡的生活文字,希望自己也有一把白色透明的长柄雨伞。
还是现在对主角之间感情的观点,原本的陈姓男友太过功利化社会化,结交的朋友总是些能在工作上互利互惠的人,而吴秋月却太清心寡欲,一心只想写自己爱写的文字,就价值观来说,南辕北辙;而至于初恋的那位袁姓ex,也许彼此已经非常熟悉,甚至不再需要磨合,然而最初既然能走到分手这一步,就仍然会有最初的理由,“不是因为吵架而分开,而是因为不再吵架而分开”,哪怕两人熟悉彼此,但早已无法磨合出激情,也是在无法维系。
唯独是章戎,于吴秋月同样来自文艺界,同样只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不愿意迎合其他人的喜好。
两人都倔强,却因为赌气的过程中开始慢慢了解对方,并渐渐对对方的才华所吸引。
两人恰恰是同一路子的,哪怕最后吴秋月为了章戎放弃移民,两人在电台里相拥kiss的场面那样突兀。
《小亲亲》都是一部文艺至极,有些超脱,有些素食的浪漫爱情文艺片。
所以,看着那些写写字,说说话,与一个俊男或美女你来我往地斗嘴,最后欢喜冤家终成眷属的电影,你知道它们只是个文艺的故事。
因为写稿没有那么简单,你还得承受电费房费各种费,还得每天想足够好看的话题写成文字。
因为做电台DJ也没有那么简单,你牙尖嘴利说话刻薄还真有让听众反感投诉至你失业的可能。
因为你得罪一个传媒界的人,最后的结果肯定不会是浪漫地擦出爱火花而更有可能是暗地里被潜规则搞死。
但偏偏文艺电影就给你来个超脱,来个不食人间烟火,让市侩的男人搂着没有思想的小妹出轨去,留下两个清心寡欲的人利用大众传媒公然隔空喊起情话,不现实地奢侈,却不需要考虑后果。
所以我喜欢《小亲亲》,我喜欢吴秋月最后选择了留在香港选择了跟章戎在一起,就像我喜欢《志明与春娇》里面余春娇放弃了在一起五年的、住豪宅的男朋友,投奔到一个比自己小好几年的普通广告人张志明身边一样。
这些小故事都琐碎得不值一提,现实得来有些不那么现实,却让你始终相信还有一样叫缘分、一样叫爱情的东西存在。
很偶然的机会,重新翻看这个电影。
真的很有意思,一是小资情节拿捏得很准。
旧货店,黑胶唱片,情感DJ和女性月刊作家。
二是喜剧的点卡得也是巨精准。
这个笑点的尺度很难把握。
过了一点或者少了一点就不好笑了。
这个电影是陈慧琳正火的那几年拍得,其实还有几部,搭配更换不同的男主。
不知道为什么,香港和日本的作品都能给我一种幻觉。
貌似人对旅游的向往情感。
一个陌生的地方,跟自身的生活完全的分离,才是旅游的意义。
谁会去自家楼下的超市旅游呢?香港电影与我的接触,其实总是带着这样的一层光环,离得越远,越有一种迷之向往。
生活在东北,看着电影里的香港小资生活,真的好像罩上了一层云雾。
我都没去过这样的街道,这样的书店,这样的公园,认识这样生活的人。
其实香港电影到了这个时期,光环已经减弱了很多了。
再往前,钟楚红那个时期,还都是垫肩外套烫爆炸头的美国6070年代潮流审美。
那个幻觉更大,也更遥远。
更不可追。
显然,现在的港片已经完全蜕皮,连这一层小资光环也塑造不出来了。
有张国荣?完全不记得了,友情客串的吧~
小學時看過。印象里殘留的是吳秋月那篇寫白色塑膠柄雨傘的文字。當年覺得文筆好棒。現在看來盡然是大白話了。就像是天上掉下來的愛情,無過渡無承接,恍然時兩人竟然已經在接吻。岸西的編劇水平可不可以不要這麼參差這麼跳躍。最好看的,個人覺得竟然是毛舜筠。
喜欢了好多年,尽管你们全不是我喜欢的明星,但都变成我最喜欢的一部戏!
不喜欢为了突出男一女一而让男二女二猥琐发育
那一顆星的差距來自高度。
感谢张国荣先生,那是他还没有死!
蛮不错,两主人公的职业是我当年最喜欢的
勉强两分。尖酸的电台DJ郭富城与高傲的专栏作家陈慧琳的欢喜冤家局。表演不行,陈慧琳的长相很冷,在这里搞些气呼呼的卖萌表演,一整个违和,郭富城强买了她给初恋的黑胶,并不点名的在节目里谈论此事,她就先写专栏骂,又当面泼酒,得寸进尺的样子甚至讨人嫌,而且奚仲文本可以用卡通化的视效来承接夸张的表演。从剧情也看不出郭、陈二人从对立到产生互相羁绊的心理支撑,为了让各自有伴侣的二人走到一起,设计了陈慧琳男友花心的桥段,但宣萱的突兀下线就很莫名其妙了。至于二手店老板毛舜筠和曾志伟的戏码更毫无存在的道理,他们与主角二人没有关联,两条线索之间也没有互相对照之类关系。郭、陈二人的对立也是他们工作的一部分,这剧本让你以为会对都市人生存与情感的关系做一定的铺排,但只是搭建了一个粗略的框架,后续剧情根本没按照这个方向发展
陈慧琳,唱歌也罢,演戏也罢,冷冷的,木木的。 郭富城转型之初。虽说多种尝试是好的,可爱情小品就没必要了吧,这不是偶像系的作业么……
陳慧琳的演技可以說是很糟糕了。一顆星給毛毛,半顆給大仙,半顆給黑膠碟——96分鐘看完才在字幕裏出現的某人原來是提供了道具。。。
又一个冤家变情人的故事
chilam说:我们是老夫老妻了,你话似不似坐旧了的沙发,坐起来格外舒服呢?我间屋在西温哥华,那里好静好舒服,我想把整个阁楼改装成你的书房,到了早上,会有小松鼠“咔咔”,来敲你的窗。chilam描述这幅场景的表情真让我迷恋啊。
看来导演很喜欢陈慧琳和郭富城的搭档嘛 还是更喜欢安娜玛德莲娜 有人说黑胶唱片和旧物店都贡献自张国荣
奚仲文真不愧是美指出身,整部影片的色调、服装、布景都非常有feel!
喜欢里面的独白
岸西和奚仲文搭档,都市男女刻画,情感入木三分。男的DJ, 女的专栏作家,不打不相识:)喜欢那篇《旧欢》的短文……
莫名其妙的去下了这部片子来看,很一般,不喜欢女主的性格,给三星都高了。以前一直不喜欢陈慧琳,但是这部片里某几个角度看过去还是很可爱的,以及那些小文字,小细节不错,写字的女人总是有自己的独特的气质的。
有时爱情就似那样奇怪。
小清新的调调 还不错了。
我喜欢吴秋月和章戎这种吵吵闹闹折腾出来的感情,那个白色塑胶柄的雨伞是想丢又不忍心的眷恋,他们的爱情是想舍又舍不得的淡淡青涩。情愫滋生,如何遗弃?~没有遗憾美,只有大团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