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是剧透,慎读)一个很常规的等待孩子的开始,印象里有好多这种滞留在一个地方,等待不辞而别的亲人的故事。
但不可能这么常规,那就不是阿莫多瓦了。
一定会有大堆的伦理冲突,看到女主父亲的漂亮女佣时我反而放心了。
阿莫多瓦从头到尾都在搞事情,处处都有容貌过于漂亮的配角出现,暗笔也处处都以朋友之名。
从小相识的朋友,妻子的朋,女儿的朋友。
找人照顾重病妻子可以变成新生活的开端,出席朋友安乐死的葬礼,也可以。
性意象埋了太多。
女主和雕塑家独处时两人的神情,老女佣对男主的态度,女佣离开后又闪现出一个漂亮年轻的女佣,女儿露营结识的中年女人打电话的神色,楼层管理员面对女主时的态度。
过于明确的暗示,但又都没下文。
留白故意模棱两可。
弹幕里有人说,女主应该拍个惊悚片。
我真想说,这部,从头到尾,无数细节上,就是个惊悚片。
没有明示的部分,比显露出的冲突,还要惊悚。
热爱大海的人,终被海吞噬。
努力让作品沉重坚硬的女艺术家,最终身体牢固的硬化到,不听使唤。
片子里也有很多漂亮的细节。
镜头对着鹿,声音在车厢的蒙太奇,效果太棒了。
从车厢里反方向躺着的暧昧布满空气,到开始做爱。
女主清晨想走,女佣进来问她还留下吗,她突然改主意说留下。
女主母亲夜里醒来,认出她来。
就像小时候母亲醒来,睁眼就看见旁边孩子的脸,这种记忆对一个母亲而言太熟悉,即使她已经老年痴呆。
老年痴呆的人,就像时光停滞在了远远的过去。
女主说到自己的孩子,她母亲的惊讶眼神,就像穿越时空,恍若隔世。
女儿童年的时候,女主很像个外人。
女儿和女佣,和父亲,都有强烈的情感纽带。
但和她没有,女主一直充当着管制和报告坏消息的角色。
女儿眼里她就是个自私的阴谋家。
女主在家中,其实很像她的父亲。
控制欲强,加上她的敏感,很容易因为不受控的事情陷入自责。
当年在车上遇到的两个男人,她都有机会一句话救对方的命。
可惜都错过了。
死亡和背叛的意象及焦虑,一直跟着她。
在两个同样有着瘫痪在床的妻子的男人的故事里,女主处在截然不同的位置,也有着相反的态度。
这两组镜像呼应里,荒唐感异常强烈。
阿莫多瓦一直在另一个故事里,揭开镜像故事的真相。
这种处理,很有张力。
又像,女主纠结着如何告诉女儿噩耗,主人却不合时宜尴尬的问她要不要喝点东西。
后来她满怀急迫的去找静修的女儿,招待她的人,也让她先喝点茶。
女主不喜欢父亲女佣作为外来者的介入,自己却在另一个故事里介入了别人的生活。
她不能忍受父亲对母亲的态度,却包容了丈夫之前的经历。
她疯了一样期盼着女儿联系自己,接到父亲电话时,却冷酷拒绝。
好玩的是,她自己,包括生活里的很多人,对这种荒唐双标的亲情模式,却从来看不到其中的相似与吊诡。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但对父母,会惯于像对神一般苛刻。
我们很难平常心的,谅解他们生活里的悲剧和不堪。
每个个体的成长,都必有与之前的告别与割裂,而每一个养育孩子的故事,也都会经历孩子的出逃与抛弃。
女主这种性格,极端处境里很可能陷入情绪自顾不暇 ,顾及不了同样糟糕境遇里的女儿,以及后来自己的情人的感受。
她是突然有一天才发现其实是不了解女儿的,之后却又拒绝让情人了解自己。
给女儿打电话时,她放女儿去玩。
这次逃避,不止会于一个点上改变女儿的人生。
告知噩耗后的两个拥抱,以及两个女孩为她擦头发时的相视而笑,真是意味深长,不敢深思。
迟得到消息的关键的几天里,她不仅把女儿扔进了奇怪的经历,更是扔进了日后成人时的反身自责和对母亲的无法原谅。
有时真是这样,等具备了反省能力时,回溯情绪和经历,无法承担时,人惯于在记忆里找个人去背锅。
常常又是,同一段感情,同一场遭遇,身在其中的不同的人,都经历了沉浸和反思,但仅仅能因为,沉浸和清醒,两人是在不同的时刻进行,没能同步,就构成互相伤害、抱怨和指责,造出不同的感受,和罗生门般的不同叙述。
在对面的故事里,爱会变成纠缠,勇气成了无情,深情能变成无法忍受的羁绊和负担。
解脱,被讲述成负心和背叛。
有时同步,比事件本身,更来的重要。
想起那句:但见新人笑,哪闻旧人哭。
新鲜的故事和生活,永远伴随着不可抗拒的魅力,和不管不顾的正确与勇敢。
但,还困在旧故事里的人呢?
这是一部关于斩断与留恋,追逐和逃离的电影。
我们每个有着想要逃开和抓住、谅解与执着的人,都是一个,胡丽叶塔。
安蒂亚在父亲死后迅速长大,还未来得及消化失去父亲的悲伤便要开始照顾陷入情绪黑洞形容枯槁的母亲,与血亲疏离又失去丈夫的母亲胡丽叶塔和女儿安蒂亚如同安蒂亚与碧亚的关系一样,彼此是唯一的救赎般的存在,这种令人窒息的共生关系最终以厌倦了当安蒂亚的“圣母”的碧亚的逃离走向破败的边缘。
碧亚走后的安蒂亚意外得知了父亲死亡的“真相”,对母亲的怜悯与同情化为了满腔恨意,恨她害死了父亲,害的她的童年草草收场,让那年夏令营的美好时光变成了碧亚噩梦的序章,被愤怒蒙蔽心智的她学着碧亚的样子也策划了一场逃离。
再一次出现的碧亚又成为了这对母女的链接者,往事袭来,互相假装对方不曾出现在自己生命中才得以构建起的完美生活分崩离析,胡丽叶塔回到了旧时的公寓靠回忆过活,远在瑞士的女儿导演虽并未着墨,但想必也和母亲一样经历着内心的炙烤,在漫长岁月中感受过与爱人的甜蜜温存,与孩子的舐犊情深的安蒂亚的想法或许早已改变,可这么多年过去,早已失去了重拾旧好的勇气,孩子的死亡是一个诅咒也是一个神启,是时候回家了,一位失去孩子的母亲要帮助另一个失去孩子的母亲团圆了。
1. 是巧合吗?
最近看的片子主角都是女人,连配角都是,几乎找不到男人的影子了。
欧洲电影现在已经在为女性权益的争取进一步铺路?
2. 女主角,两个演员扮演,年轻时候那个简直美的没有了天理,年长的那个也美,发型太关键了。
3. 西班牙人活的还算自在,生活压力不大,色彩运用自然、随意、鲜活、美。
4. 导演水平非常高,这就是大师的水准,看似不经意,一切又那么随意,浑然天成。
阿莫多瓦的2011年的作品《吾栖之肤 La piel que habito》(请参阅: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2997052/)仍让我心有余悸。
我记得那天晚上从电影院出来,小魔王向我抱怨说怎么拉他来看如此扭曲的故事。
5年以后,Julieta 上映,电影海报贴满了伦敦地下铁,看预告片又是一部带有悬念的家庭伦理片。
我还是抵挡不住封面女主角的眼神,进了电影院。
怕小魔王再次抱怨情节扭曲,我买了大号的爆米花来讨好他。
出乎意料,电影没有我想象得那样黑暗扭曲。
相反结局还是美好的。
Julieta 是一个被抑郁症困扰的母亲,她的生活基本都被内疚感包围着。
从火车上那个自杀的男人,到丈夫Xoan去世前的争执,最后又是女儿Antía突然的不告而别。
Juileta 始终背负的沉重不堪的愧疚,那一切都怪罪在自己身上,她的精神几尽崩溃,直到她遇到艺术家Lorenzo。
Lorenzo 说服了Julieta让她与他一起搬去葡萄牙开始新的生活。
可惜就在搬家的前一天,Julieta在街上遇到了她女儿少时的好友Beatriz, 这又让Julieta 重新燃起了对寻找女儿的希望。
就好像毒瘾就范一样,Julieta 开始记录下过往的一点一滴,再一次直面过往的重负,祈祷着女儿的回归。
影片情节紧凑,一气呵成,从卧轨自杀的中年男人,到女管家的出场,再到丈夫的意外身亡,影片充满了希区柯克式的色彩,加上带有悬念感的配乐,影片阴森的基调与绚丽的色调形成了强烈对比。
而一开始男女主角在火车上做爱的一幕,又我的脑海中闪过的《本能》开场时赤裸的Sharon Stone 。
画片充满了质感,用色大胆, 女主角的金发,天蓝色的丝袜,大红色的睡袍,绚丽的印花墙纸,深红的浆果蛋糕,阿莫多瓦对色彩如火纯青的驾驭让每一个镜头都可以印成一张相片。
最后是演员的表演,中年时期的Julieta 的饰演者Emma Suárez 完美得诠释了一个处在精神奔溃边缘的母亲。
青年时期的Julieta的饰演者Adriana Ugarte 让人感慨在好莱坞之外的欧洲大陆活力迷人的青年演员真是一把把。
而演技最精湛的要属女管家的饰演者Rossy de Palma。
她是阿莫多瓦长期的谬斯,她怪异不对称的长脸让很多人称她为“a Picasso come-to-life” 。
这样一张脸要演绎性格怪癖的女管家自然不在话下,她让我想到《蝴蝶梦》里女管家丹佛斯太太,巫婆一般的气质。
影片的结局如观众如期盼地那样,母亲绝望的灵魂终于得到了救赎,但女儿的归回并非是因为出于对母亲不辞而别的愧疚感,而是自己作为母亲以后对失去亲人的感同身受。
早在一个世纪前,佛洛依德就曾经指出人们过度的自责是导致抑郁症的重要因素之一。
而抑郁与一般的悲伤(sadness)是有本质区别的。
2012年曼彻斯特大学 通过磁共振成像脑扫描的一项研究表明,抑郁症患者比普通人更容易责怪自己。
(请参阅:http://www.forbes.com/sites/alicegwalton/2012/06/06/oh-the-guilt-the-neurobiology-of-blaming-yourself-for-everything-when-youre-depressed/#2acff0d55c06)。
而剧中的母亲正是长期背负着自责与内疚的包袱,不堪重负。
阿莫多瓦想让我自省怎样对过去释怀走出抑郁:- 放下对控制的执着- 放下对预期落空的失望- 放下对不完满自己的拒绝与怨恨
片名Julieta被翻成胡麗葉塔,我按照信達雅原則,鄭重建議翻譯成「狐狸噎她的沉默」。
在影片的前半部,這沉默不免有些平常,狐狸更不見踪影,而只有一頭鹿。
是的,影片前半部分除了詭異的鹿外都非常流暢平常,男女主角相逢在被鹿追、有搭訕大叔自殺的列車之旅上,婚後起初生活平靜美好,但終為男主角的花心而起了紛爭,繼而男主角憤而出海,遭遇暴風雨而亡;女主Julieta內疚而沉默地接受了這一切,不知情的女兒也在這一打擊下成長,甚至擔當起了照顧陷入憂鬱的母親的責任,後者也逐漸恢復正常生活。
至此,一切的情節發展都如此健康地呈現了人性的良好運作,家庭生活也在相互諒解的溫情中顯得感人。
然而,這一切都只是假象,合理的假象。
女兒突然在她成年的那一年出走失踪了,她以極其突兀的方式選擇離開母親,而獨立地走自己的人生道路,一種與宗教修行有關的生活。
Julieta對此結果顯然非常難以接受,她一直覺得她們度過了相依為命的歲月,應該是彼此不能分開的才對。
這時,真相逐漸揭開,原來女兒一直知道,她知道父親之死背後的爭執,知道父親那天出海捕魚的動機與母親的猜忌有關。
然而可怕的不是女兒的知情,而是其沉默,這沉默與母親的沉默相互奠基,使得家庭生活中兩者都可以表現出溫情的相互對待。
最令人震驚的是母親Julieta的一段自白,她在打擊之下說原本希望自己默默吞下這負罪感,盡量讓女兒在一個寬鬆自由的環境下健康成長,不受父親之死的影響,她原本以為自己的教育方式成功了,但想不到她其實根本不懂她女兒。
或許應該進一步說,真正關鍵的不是負罪感背後的因果連接,而是某種無法擺脫的宿命感。
影片開頭出現的詭異的鹿,以及與Julieta搭訕未果而自殺的大叔,都增強了這種宿命感,但如果把這種宿命感還原為因果報應的原罪結構,則又是錯失了重點。
確切的說,男主角在那天出海身亡原本未必就一定是因為與Julieta的爭吵,因為他作為繼承祖業的漁夫本就常常出海,可是Julieta仍然因為這種模糊的關聯性,以及對女兒隱瞞事實的雙重壓抑而深陷抑鬱之中。
而我們在影片中所看到的,女兒那令人欣慰的迅速成長與體貼,卻同樣是不是因為人性的溫暖,而是因為強行置入她心中的沉默,是因為這沉默背後宿命的負罪感,她甚至莫名地因父親出事期間她在外地開心的旅遊而感到無法消除的罪責。
這時我們看到,真正決定人與人之間深層關係的,不是基於因果聯繫的合理判斷,抑或是維持秩序的理性行為,而是某些超出因果關係與表面性秩序維繫之外的東西。
狐狸噎下她的沉默,覺得自己很聰明。
對立於沉默的,是言說。
影片末尾,支持Julieta走向和解之可能的,是她偶遇的一個搭訕大叔,後者一見Julieta就很直接的說妳很美(天哪,突然發現影片應該改名叫搭訕男的逆襲或復仇?
)。
而最終女兒也打破了沉默,寄來一封遲到的信,並留下了她的地址。
影片結束在逆襲成功的搭訕大叔與Julieta一起去見女兒的途中,充滿西班牙情調的片尾曲取代了實際會面後言說。
歌聲中充滿了原本無法打開的傾訴。
(电影中人物名字与小说中不同,文中统一使用电影中的人物名字;文中引号内文字引自原文)《胡丽叶塔》是著名导演阿莫多瓦的新片,影片入围戛纳电影节竞赛单元。
看这部片子,大多数人约莫是冲着阿莫多瓦去的,而我纯粹是为了门罗。
门罗的小说集《逃离》是我的最爱之一。
当然,我仍没有完全看懂,但因为实在太喜欢了,想试着写一写。
《胡丽叶塔》改编自《逃离》中的三篇《机缘》、《匆匆》和《沉寂》。
影片开头,胡丽叶塔在马德里街头偶遇女儿安蒂亚的儿时好友贝亚,暌违多年得知女儿的消息,让她立刻放弃与男友搬去葡萄牙的计划,又一次开始疯狂地找寻女儿。
女儿安蒂亚在十八岁时离开胡丽叶塔,没有留下任何理由。
胡丽叶塔给女儿写信,叙说这么多年的经历,在回忆与现实的穿插中,同时也讲述了自己的命运。
胡丽叶塔在火车上认识了苏安,一个老婆因病昏迷的渔夫。
两人一夜风流后,各走各路,胡丽叶塔去一所学校代课教古典语言学,苏安回到海边。
之后,胡丽叶塔收到苏安的来信,信中胡安说自己对胡丽叶塔念念不忘。
就因为这封信,胡丽叶塔千里迢迢跑去找胡安。
女佣告诉她,前一天苏安的老婆去世了,苏安现在正在另一个女人家里。
女佣明说胡丽叶塔应该走了,可胡丽叶塔却留下了,一直到多年后苏安因海难去世。
胡丽叶塔为什么没有走?
她在授课解读神话人物尤利西斯时,已经给出了答案。
尤利西斯放弃了一切,重投大海,面对种种挫折与磨难。
他渴望的是冒险,是未知。
胡丽叶塔也是如此。
苏安对她来说,代表了大海。
后来,胡丽叶塔发现苏安出轨,与他大吵了一架。
气头上的苏安乘船出海,再也没有回来。
此时,女儿安蒂亚远在马德里的好友家中。
胡丽叶塔来到马德里,向女儿当面传达了苏安的死讯。
苏安的死令胡丽叶塔崩溃。
“她感觉到仿佛有一袋水泥倒进了她的身体,并且很快就凝结了。
她几乎不能够动了。
”
女儿安蒂亚在好友贝亚的帮助下挑起了照顾她的任务。
两人扶起倒在浴缸里的胡丽叶塔,帮她擦干身体和头发。
浴巾拿开,胡丽叶塔瞬间老去了(演员由阿德丽安娜·尤加特换成艾玛·苏雷兹)。
安蒂亚十八岁时,谎称去山里静修,再也没有回来。
连续三年,每年安蒂亚过生日时都会寄一张卡片回家,告知胡丽叶塔她还活着。
“那是你猜不出对方的趣味时你寄送的那种卡片。
”
胡丽叶塔处理问题的方式像极了父亲。
胡丽叶塔曾带着年幼的安蒂亚回去看望父母。
她发现父亲将重病的母亲锁在房间里。
“他意识中的某些房间的门关上了,窗户被遮住了——那里面的东西被他认为是太无用、太不光彩,因此也无需重见天日了。
”苏安去世后,胡丽叶塔再也没有回过在海边的家。
她心中的尤利西斯承受不住现实的沉重。
搬家等诸多事宜都是由安蒂亚出面打理。
在母亲去世后,胡丽叶塔数年没有回家。
因为父亲同本是雇来照顾母亲的女佣在一起了。
上次回家时,胡丽叶塔就曾发现端倪。
她不愿面对,因此选择不面对。
安蒂亚离开后,胡丽叶塔又度过了一段灰暗无边的岁月。
之后,她将与安蒂亚有关的一切打包扔掉(除了一张撕碎的照片外),又搬家了。
“这个房间的门总是关着的,这样,时间一长,经过这扇门时心中就可以不再受到骚扰了。
”而女儿安蒂亚的逃离,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可惜,安蒂亚昔日好友贝亚带来了安蒂亚的消息。
胡丽叶塔再一次“毒瘾发作”。
她搬回了之前与女儿一同生活过的那栋楼,她开始了疯狂的寻找,她打开了那扇门。
影片开始时的胡丽叶塔还是一身入时的打扮;得知女儿消息后重回原来的公寓,鞋子立马换成了运动鞋(之所以注意到这一点是因为第一眼看到她这一身造型我就觉得哪里不对劲儿,后来发现是鞋子,非常非常的不搭);到最后,她憔悴潦倒,更加不修边幅。
波伏娃曾说过,服饰对女人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们可以使女人凭借幻觉,同时重塑外部世界和内在自我。
影片末尾,胡丽叶塔再次碰到了贝亚。
贝亚说出了实情。
原来贝亚和安蒂亚的关系超出了友情,而胡丽叶塔对此一无所知。
帮崩溃的胡丽叶塔擦头发时相视而笑的两人和蒙在鼓里的胡丽叶塔安蒂亚和贝亚后来闹得特别不愉快,贝亚远走纽约,安蒂亚选择到山里静修。
多年后再次见面,仍旧不愉快。
安蒂亚说自己为两个人间曾经的关系感到羞耻,她不想与贝亚有任何瓜葛。
类似的话,胡丽叶塔在写给安蒂亚的信中也曾说过。
“这东西是你的光辉宝藏。
你却不去想它。
一时之间你都不会认识到这是你的损失,如今,它已成为你几乎记不起来的东西了。
事情往往就是这样。
”影片的末尾,胡丽叶塔又收到了女儿的来信,这次留下了地址。
安蒂亚刚刚失去一个孩子,这使得她了解了母亲曾经遭受的痛苦。
而男友洛伦佐一直没有放弃胡丽叶塔,在影片的最后,他开车带着胡丽叶塔去看望女儿。
电影的一处细节暗示了洛伦佐与胡丽叶塔最后会在一起。
在等待出海未归的苏安,在等待一走了之的安蒂亚时,胡丽叶塔喝的都是白葡萄酒。
在胡安出事当晚,胡丽叶塔打电话给两人的共同好友,即胡安的出轨对象,爱娃询问胡安下落时,爱娃喝的是红酒。
而胡丽叶塔在影片中唯一一次喝红酒,就是同男友洛伦佐一起。
洛伦佐是爱娃的朋友。
他出版的一部著作的封面上,印着爱娃的雕塑。
胡丽叶塔曾问爱娃为什么要把雕塑做得如此重,爱娃的回答是——
影片对安蒂亚的刻画并不够充分。
对胡丽叶塔的母亲的刻画同样欠缺。
这使得胡丽叶塔这个人物远不如小说中来得立体丰满。
一个人的整体性格是由许多细微,甚至矛盾的小点组成,并不能很好地概括成几大点。
而在电影中,为了凸显人物性格,也是因为影像的局限,往往只能侧重几大点,选择描绘人物的几个侧切面(胡丽叶塔为了一封信而去找胡安的理由远比电影中交代的复杂)。
这也是我认为电影之所以远不如小说精彩的主要原因。
门罗的语言背后藏着玄机,表面上看似琐细,实则惊心动魄。
对人物心理的刻画,精准、老练,甚至狠毒。
话里有话,话外套话,将人物描写得“鲜血淋漓”。
比如说,年轻的胡丽叶塔在火车上遇到一名男子的那一幕。
男子主动同胡丽叶塔搭话。
她拒绝了他。
胡丽叶塔直接走出包间,走到餐车,遇见了苏安。
这名男子后来撞火车自杀身亡。
影片中似是通过这一幕表现胡丽叶塔对分别的恐惧,但有些牵强。
而这一幕在书中,却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她是永远也无法把自己所犯的这场错误、这荒唐无比的笑话,说给别人听的。
要是她真的说了,别人会认为她也太没教养了,太不照顾别人了。
而在讲述时,被误解的那一头——自杀者压烂的身体——似乎还不会比她自己的经血更加污秽和可怖。
”类似这种微妙的人物性格是影像难以塑造出来的。
这一点,似乎只有文字才能做到。
阿莫多瓦上一部打动我的作品是五年前的《吾栖之肤》,随后他拍了一部嘻嘻哈哈的gay片《空乘情人》。
作为知名的基友导演,他的作品多数是关注gay和女人,他镜头里的直男,基本都不太正常。
《吾栖之肤》中,被囚禁的女主角读着爱丽丝•门罗的小说《逃离》,彼时她尚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五年后,Julieta亮相戛纳,改编自爱丽丝•门罗的《逃离》(所谓粉丝的最高境界)。
由于英语不好,阿莫多瓦没法按原计划拍一部英文片,于是他把故事搬到西班牙,他所熟悉和热爱的马德里。
这部电影关于女人,一个女人生命中的两个不同阶段。
Adriana Ugarte和Emma Suarez分别饰演女主角Julieta的青年和中年,这种两人扮演同一角色的手法并不稀奇但很冒险,很多片子里角色突然换人令人感到突兀,镜头的切换十分考验功力。
而阿莫多瓦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可以成功说服观众这样的人物转换是完全自然的,全片我最喜欢的镜头就是经历了巨大悲痛的Julieta呆坐在椅子上,女儿用毛巾帮她擦头发,她的脸埋在毛巾里,等到她再次出现在镜头中时,就瞬间老去,换成Emma Suarez沧桑的脸。
这张照片也被用作电影的正式海报,我看的时候想到村上春树在《舞!
舞!
舞》里说过的一句话“以前我以为人是一天天慢慢长大、变老的,现在才知道,人是在一瞬间变老的”。
这可能是导演所有作品中最温和的一部,没有那么多猎奇的元素在,看惯了他旧作中的张扬,突然回归平和让很多人有点儿失望。
的确,阿莫多瓦在博人眼球这方面绝对是佼佼者:在公车上生下孩子、警察来抓强奸犯却无法将他从女人身上拉下来、长着胡子的女佣人偷偷爱着自己的女主人。。。
每一部片子里都有让人目瞪口呆的场景,血腥和情色更是他的强项。
因而这部认真讲述的电影让人觉得好像不够刺激,但我觉得,66岁的他正在回归本真。
(当然也许他下一部又搞出Kika那样的东西来我就打脸了) 也有很多非常具有个人特色的东西,比如色彩和构图。
年轻时的Julieta顶着一头十分朋克的金色短发,鲜艳的蓝色毛衣、黑色紧身裤、马丁靴,中年的她则被象征着欲望和死亡的红色包裹,还有那一件颇具克里姆特风格的金色睡衣,华丽又孤独。
祖孙三人穿着一样的红鞋子站成一排,象征着她们相似的命运。
以及各种艺术品的隐喻,都深深盖上阿莫多瓦的私人印章。
而导演这次想要批判的,仍然是他多年来坚持批判的——直男,只不过落脚点放在了女人身上。
他在教育女人,男人是危险的,越帅越危险,明知是个危险又多情的男人,仍要爱他,那么就要接受这样的选择可能带来的一切后果。
Julieta的丈夫Xoan婚后添了一个纹身,A和J分别在帆船的两边,Julieta以为A代表他们的女儿Antia,以为这个纹身象征着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女人老婆和孩子,颇为感动。
而事实上,观众从上帝视角看,都会知道那个A代表的是他多年的老情人Ava,Julieta不在的时候丈夫就去跟老情人幽会、上床,并坦然承认说“我们只是互相解决生理问题而已,我还是坠爱你呀”。
Xoan死后Julieta去认尸体时镜头给了这个纹身特写,意味深长。
就是这样一个男人,却让Julieta的后半生陷入万劫不复。
她当然很爱Xoan,所以才会因为失去他而自责多年,女儿为了报复她消失十二年杳无音信,就为了让她体味“失去”的孤独。
所爱之人没有如期归来,仿佛这成了离别的意义。
而最后,阿莫多瓦还是给了这个故事一个温情的结尾。
Antia失去自己的儿子后,终于能体会母亲多年的惨淡心境而与她恢复联系,Julieta身边也终于有了一个默默注视他专心爱他的男人Lorenzo。
片尾,他们开着车去见女儿,音乐起,字幕出,观众们没有看到久别重逢的场景,这就是最好的结局。
片中最喜欢的两处台词,一处是Julieta对Lorenzo说“谢谢你,没有让我一个人孤独终老”;另一处是Xoan写给Julieta的信中说“我喜欢看雨中的你的背影,你寻找避雨的地方,却恰好走进了我的家”。
平静的温柔最动人。
管家玛丽安给初来乍到因一封信而来的胡丽叶塔开了门见了山: 男人需要女人。
这个男人的妻子刚死,正和别的女人在一起。
片里的所有男人都需要女人,于是构成了情节意义上的冲突,以及象征意义上男人的自我流放。
女人因社会条件的约束需要在男人身上索取更多东西,即忠贞与诚实。
胡丽叶塔无法与海上漂流的人共存,她得告诉佐安,却一直拖延。
村子里的艺术家艾娃所做的雕塑没有头,只有身体,以及巨大的阴茎。
对来自城市和教室的女人而言,胡丽叶塔既新奇又困顿。
"它真重!" 讲着希腊神话的女人拿起这只雕塑时感叹。
无疑,她的双手是写字和翻书的手,她无法用这手举起这个男人的生活并保持她的灵魂。
带安提亚去见祖父母的那场戏既是重复佐安和他的植物人妻子的悲剧,又将是她自己生活的隐喻。
看到父亲为了自己的快乐的不忠,胡丽叶塔无法宽容,但抗议无果,只能离开。
她对别人的生活做不了任何改变,但她自己爱情里的那些倒刺同样改变不了。
自己的孩子父亲辩白,她同样冷漠地逃避了。
"我去散步,"她说,"再去备课。
" 学校和书籍是她的避风港,不是这个在火车上艳遇的男人, 她的内心在颤动,她在期待生活的重启。
于是,这成了渔夫和女教授的永诀。
佐安是个不善言辞的人,这不是他的错,渔民运用身体和本能,而非思维和伦理。
这对情人的悲剧没有可以去讨论亦或明清事实的机会,这是悲剧的核心,即无可改变,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命运里生长。
胡丽叶塔无法诚实地解释自己的情绪,她对事实的逃避,使自己与女儿的距离也越来越远。
因为冷静和迅速恢复的安提亚一直在悄悄寻找杀死父亲的人,母亲的谎言磨破了女儿的爱与快乐。
阿莫多瓦在这部片子里有些残忍,他没有给共同困顿的人们机会。
人如修行的僧侣那样绕绕弯弯,孤独地吞咽着自己的孤独。
生命只有一次,每个人都想为自己而活,但又不可避免地需要别人。
在电影院观看了电影《胡丽叶塔》。
亲爱的女儿,妈妈给你讲一个故事,妈妈和爸爸的故事。
我和你爸爸是在火车上认识的,当时和我坐在同一个车厢的男人非常令人讨厌,他跟我搭讪,我没有理他。
我离开了那个车厢,来到了其它的车厢,在那里,我邂逅了你爸爸。
车窗外,我看到了一只奔跑的鹿,突然间有一种不祥的预感。
那个和我坐在同一个车厢的男人在火车短暂停靠的时候趴到了铁轨上,火车再次开动的时候,那个男人被火车轧死了,我却认为是我对他的抗拒害死了他。
我和你爸爸在火车上干柴烈火起来,后来便有了你。
时间过得飞快,你慢慢地长大,我却怀疑你爸爸和别的女人有染。
有一天,我和你爸爸吵了一架,你爸爸一气之下出海去了,那一天狂风大作,你爸爸回来的时候已经断了气。
我没有告诉你我和你爸爸吵架的事,只是把你爸爸如何遇难的事告诉了你。
亲爱的女儿,你爸爸的死讯,让我对一切都失去了兴趣,我患上了抑郁症。
幸亏我的生命中还有你,你的存在,是我活下去的唯一意义。
那段时间很快乐,有你的陪伴,我的抑郁症也好转了许多,可惜却是短暂的时光。
你突如其来的离我而去犹如晴天霹雳,没有一丝一毫的征兆,你不再见我,你的行踪也成为了一个谜。
我越是想见到你,越是痛苦。
我不明白你为什么要远离我,我可是你妈妈啊,你最亲近的人啊。
每一年,你的生日那一天,我都会买一块生日蛋糕,上面写上你的年龄,插上蜡烛,流着泪默默想你。
蜡烛熄灭,我就把那块生日蛋糕扔到垃圾筒里面。
亲爱的女儿,我终于通过其它的途径了解了你不想再见我的真正原因了。
你是在责怪我,是在变相地惩罚我,让我在失去一个亲人的同时,再次失去另一个亲人。
你恨我,所以不想再见我。
你爸爸如果那一天没有和我吵架就不会赌气地出海,如果那一天没有赌气地出海就不会死,如果没有死你就不会远走高飞。
可是人生不能够“如果”,我间接地害死了你爸爸,我也间接地害死了曾经和我坐在同一个车厢的男人。
这个世界上的事,冥冥之中似乎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时间稀释着一切,已经十二年没有你的任何消息了,我也想开了,试图渐渐想要把你忘记。
亲爱的女儿,很多年之后,我又遇到了另外一个爱我的男人。
人都是自私的,都是不甘寂寞的,孤独的人是可耻的。
我打算和那个男人离开这个伤心之地。
就在我将要离开时,我遇见了你的闺蜜,你的闺蜜向我透露了你的行踪,告诉我你现在已经有了三个孩子,过得很幸福。
你的幸福对于我来说是最重要的事,这个世界上,没有比你的幸福更重要的事了。
知道你幸福,我的心也好受了一些,然而突然再次得知了你的近况,想要见到你的欲望之火又一次熊熊燃烧起来,这让我再一次陷入了痛苦的沼泽之中。
我又收到你的信,你在信中告诉我,你的其中一个孩子溺水身亡了,通过这件事,你说你终于明白了作为妈妈的感受,终于理解了我的痛苦。
你终于在信中留下了你的地址,我明白你的意思,你原谅了我。
谢谢你,我现在就去见你。
贰零壹陆/壹壹/壹柒
‘Julieta',阿莫多瓦导演生涯的第二十部电影,改编自加拿大女作家Alice Munro的短篇小说 ‘Runaway'(逃),三部分别是: 'Chance'(偶遇), 'Soon'(飞逝)和 'Silence'(沉默)。
这部电影先是在坎城参展(但失利),近日公映。
尽管口碑平平,这种波澜不惊的叙事却深得我心。
阿莫多瓦一直都很擅长表现他生活年代的社会问题,我在'Julieta’看到的不仅仅是主角在人生阶段的思考的蜕变,而更多的是阿莫多瓦年少时期的马德里社会折射。
这是一个中年妇女抛弃情人去寻女的故事。
Julieta和她的情人Lorenzo计划了一年要搬去葡萄牙生活, (当时她对Lorenzo说,我希望永远都不要回来了),但却在这时偶然听到失踪多年的女儿的消息,她放弃逃避,下定决心面对。
饰演Lorenzo的演员Darío Grandinetti 曾在阿莫多瓦2006年的作品《对她说》里露面,扮演一个极度相似的完美被忽略角色。
十六年前他演了一位内心女性化的,并且自我为中心的作家,在斗牛士女朋友心中远不如她前男友;十六年后回来演了一个又是说抛弃就被抛弃的第二春,除了头更秃了, 他的脸真的完全没有变。
于是电影从Julieta中年的回顾开头,开始了基本是Julieta第一人称角度的叙事。
年轻的她顶着一头阿莫多瓦的蓬松短发,蓝上衣,蓝丝袜(十分杀马特),一名中年男人意图与她搭讪,她躲到了用餐车厢遇到了渔夫Xoan, 以及窗外那只求雌的雄鹿。
孰料孤独的中年男人早有计划要卧轨自杀,死在中途,却促成了她和有妇之夫Xoan的火车震情缘,诞生了他们的女儿Antia.绿帽子不知道戴了多久,女儿都会打酱油了,Julieta才证实了Xoan一直和他的好友Ava维持亲密性关系。
其实在她第一天来的时候,Xoan家的老阿姨就告诉过她了,她却不肯直面事实,最后成功上位赶走老阿姨。
终于在Xoan坦白承认出轨事实时,和他起了争执。
Xoan在争执当天出海遇到雷暴命丧黄泉,Julieta背负了一生她对Xoan的愧疚感。
女儿得知父亲已死时,和Bea正在水深火热的蕾丝边之恋中。
却在一次说要到山上修道院接受心理治疗后从此失踪。
她去修道院找女儿的时候,修道院的人说“你们家没有信仰,而Antia最需要信仰,信仰使她重新快乐。
” 这里观众已经可以从第三方客观的角度看出了她女儿离家出走的原因:宗教对同性恋的迫害。
Antia和Julieta一样有负罪感。
(Julieta说,这种愧疚感是会传染的。
)洗脑信仰可以让一个被负罪感压迫的人抛弃家庭和自己最爱的人,嫁作他人生子机器。
相信自己有罪的人是没有客观思考能力的,Julieta非常以自我为中心,并且擅长自我催眠:第一个男人:她发现中年男人只带了一个空的行李包上车。
却将他的死归结到自己的头上。
(一个中年男人会为了一个杀马特卧轨自杀吗?
我也不知道)第二个男人:她早就潜意识知道Xoan和Ava有一腿,又坚信Xoan的死由她一手造成。
第三个男人:她发现父亲与仆女的风流韵事,对卧病在床的母亲感到悲哀和内疚,浑然忘记自己搞的也是别的女人的老公。
她的女儿:Julieta相信她自己的过错连环造成了女儿不告而别。
这其实是人(不仅仅是女人)从无条件负罪到觉醒的过程。
不到最后Bea点明她和Antia的真正关系,Julieta都没有办法看清楚女儿离家出走的责任不在她身上。
而Antia不去尝试过抛弃至亲,过不属于自己的生活,就不会走投无路而迷途知返。
【北京电影节展映】西班牙母女版《万箭穿心》。阿莫多瓦依旧关注着女人的精神世界,男性角色依旧都是配角。拍得不错,保持一贯水准。只是相比导演之前的作品,情绪弱化太多。没有那样滚烫炽热、直抵人心的激烈感情。这样的片子对于阿莫多瓦来说太中规中矩。两个胡丽叶塔切换有点多余。三星半
母女嫌隙的老套故事没去拍剧我很不赞同。
3.5阿莫多瓦寻回曾经自己的作品,奈何重复太多且不够聪明,回忆的痛苦如书页般翻开,悬念的营造又带有太多设计的气息,三个瘫痪的女人贯穿影片的重要象征,但少了之前女性面对宿命时的坚韧与感动,场景还是非常阿莫多瓦,浓重的西班牙气息,靠海的别墅也是美不胜收,美还在精髓却少了
以阿莫多瓦的过往水平来看,这部片过于平庸
1.与阿莫多瓦的不少作品相比,叙事更为从容温和,情感也更隐忍含蓄。2.不变的依旧是饱和而不突兀的配色,火热的红与恬静的蓝,构图也透现出几许疏离。3.往事如梦,却而渐渐清晰,一如雪地中追觅火车的公鹿。4.断臂男雕:我的作品都很结实,这样风就无法吹走它们,就像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一样。(8.3/10)
故弄玄虚的,却又并非老套的情节剧,感觉又一股新浪潮即将来临。
影片的故事很规矩,不像导演以往的作品有变性混不吝的情节,这部重点是追寻一个女人完整丰富的情感世界,两性情感是重要但不唯一的一条辅线,在这条辅线里有女主与有妻子的男人交往这种事情发生。
哭了。 阿莫多瓦从《回归》以后的低谷里走出,全盛。Ava根据Xoan形象捏制的雕塑——Antia用毛巾揉捏Julieta至衰老——在Julieta的钳制下Antia的早衰——Julieta的未成形的弟弟(我们甚至不知道他的名字),环环相扣,精彩极了。
阿莫多瓦的三流作品。但从片尾的处理,可以看出导演比门罗这老太太温情善良多了。
人生 女权 D佩德罗阿尔莫多瓦 文学改编 港名被批真系胡里糊涂, 查實有考據後改嘅, 一系食字明指女主生活好糊涂--港名傳統也是改呢位名導電影港名之傳統, 二係女主開頭上課時教尤里烏斯, 話他響往驚濤海浪嘅大風大浪, 暗指女主有同樣追求, 求仁得仁, 愛上漁夫, 同海濤結下難解嘅 糊涂 死亡緣……
整个故事的动机基础太薄弱了,人物的突然转变毫无说服力。哪个女儿会突然残忍决定再也不联系父母了,什么邪教这么厉害?这么多年来女儿对父亲内疚的理由太牵强了吧?女主角的负罪感也来得过于深重了些吧?还有一捕鱼就死,短时间内两次偶遇女儿闺蜜,女儿突然就死了儿子等,剧情推进未免太依赖巧合了。
还不错,色彩很漂亮。
不用很麻烦就可以很抓马的人生,喜欢里面浓烈的色彩。
一般
一直在等最核心的悬疑和反转,毕竟开头女主出现自带红色,加上永远诡异的BGM,以为有啥惊天大秘密,结果这是个乌托邦般的希望。导演说要拍得克制,不让演员流泪,然而这也太克制了。这是一部女主的悲剧史,身边的人都离她而去。故事性太散大概是祸首吧。
他原本最可能取得的成就即成为西班牙的法斯宾德,但他数十年的“艳俗”童话最后早已让他有去无回。
阿莫多瓦仍然是当代最懂女人心的电影大师,在《空乘情人》把我恶心到之后,他回到了自己最熟悉的套路。欲望与情感的罪与罚,“意外地”在胡丽叶塔身上交错、碰撞。其实,没有谁能够躲得过,深浅程度不同而已,而阿莫多瓦在戏剧化中深入浅出地告诉我们这个朴素的真相。
扔蛋糕巨浪费 又活捉一个原地踏步甚至退步的阿莫多瓦…如此慢的节奏+套路的剧情 甚至有点像电视电影了 阿德丽安娜·尤加特和帕兹·维嘉好像啊 火车偶遇打炮怀孕生娃一起生活在中国估计发生不了
应该算是阿莫多瓦女性系列中较平庸的一部。一个中年母亲的受罪史,再回忆初恋与家庭,走向人生巅峰后丈夫的死亡让一切戛然而止,从此母亲一蹶不振,十三年的个人痛苦与折磨,最后留下光明的尾巴。这回阿莫多瓦故事没讲好。
无黑色幽默,不喜剧,也没了变性人,就是一部扎实沉稳的家庭剧,以父亲去世后的母女关系为核心,女儿销声匿迹十多年后才解开误会心结。明丽饱和的色彩和装饰特征极强的布景、构图是最大特色,海边小屋海洋风装潢看起来好舒服。总体而言算阿莫多瓦中等水平发挥吧,无甚惊喜,女主居然还俩人演。戛纳收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