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毕业在北京的那段时间,正巧张同学北派驻京办觅得闲职,吕同学意气风发投身3G占到肥缺,都是有闲且有一点点钱,凑成无聊三剑客,度过了一段最美好的时光。
某日张同学搞到某五星级酒店夜总会入场赠券三枚,欣喜万分,呼朋唤友,揣着还没捂热的驾照,置哥几个的生死于度外,特有范儿的开着标配普桑拉就直奔那里去了。
虽说人家只是个草台班子,可愣是连说带唱,又蹦又跳地演满了3个多小时,具体内容早就记不得了,用现在的标准来说基本上就是看了场草根版的刘老根大舞台,当然了,PG18限制级的。
庸俗的往往是群众喜闻乐见的,在那个拥挤而又烟雾缭绕的狭小场子里,台上的使出浑身解数,台下的看得全情投入,用某社评标志性语言就是“在表演过程中,台下观众数次发出会心的笑声,当节目结束后,全场观众纷纷起立报以经久不息的掌声,对辛苦工作的表演艺术家致以最崇高的问候”。
唯一不爽的是,眼瞅着个个脑满肠肥人模狗样的家伙,搂着身材曼妙的美女离去,开始后半夜的xin(g)生活,只能恨得牙痒痒,一种百无一用是读书的暴躁感油然而生,最终化为牺牲在夜宵战场上一根根的羊肉串亡魂。
上海就比较文明也比较含蓄,至今我还未领略过类似的演出,倒是去年冒出了个海派清口,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火爆起来。
开始吸引我注意的是媒体上突然多了个昵称“波波”,搞得我很郁闷,心想我都这么低调了,何必老是开口闭口的这么喊我,大家又不熟假装什么亲热。
后来才知道是我自作多情,原来那个称谓是给据说很有腔调的周立波同志的。
同样是有个“波”字,这生活差距怎么这么大涅?
我勤学好问,不耻下看,通过民间非官方渠道观摩了该位同志的演出,凭心而论,这家伙还是蛮灵光的,一个人独角戏唱3个小时首先要肯定其充沛的体力,此外通过贩卖弄堂文化并现身说法,在追忆过往中达到催眠观众实现集体性高潮的本事也的确令人钦佩。
环顾上海滩,当姚明出国了,刘翔伤病了,韩寒和谐了,剩下的就是这个模子还头势很清爽地勃起着,实在是不火都难啊。
与另外3位上海老乡相比,立波同志的清口重点在于说,口若悬河,舌灿莲花,自如地穿梭在普通话、洋泾浜、上海话、Shanglish等多种语言之间,无所不讲,无不敢讲,吾敢乱讲。
想起曾经有个经典相声叫《五官争功》,非要排个座次出来,看完立波秀我感觉其他器官觉悟太低了,这“口”要排第二还有谁敢争第一啊!
为什么呢?
起码你每天吃饭喝水维持生命得从口入,再高级的人还能靠口赚钱养家发家致富,如立波同志,另外口还附带更高级的功能,创造性地帮人完成些生理上的追求享乐,就凭这三点,谁与争锋啊?!
只不过这东西在古代叫“口技”,现在翻译成白话文通称为“口活”,一个意思。
要说这种干说不练的表演形式,国外早就有,基本叫法是Talk Show,即脱口秀。
别以为像奥普拉那种访谈才是,更多Joker都是一个人站在剧场中央,面对好几百号人然后开始讲各类笑话和趣闻,没有任何提示稿,纯属发散性质的乱枪打鸟,以挠准观众咯吱窝为目标。
前段时间看了部片子Funny People就是描写这类人,剧中的Simons是个绝对成功的谐星,不光演喜剧片,众多场合如Myspace官方聚会都邀请他表演,台上的他随便喷些带有性暗示和粗口的笑话就能high翻全场(对照字幕看了半天也没觉得好笑,着实杯具)。
接下来的情节估计是韩裔编剧写的:Simons在其事业巅峰期突患绝症,时日无多,便开始靠回忆那些最美好的时光度日,寻找曾最爱的人忏悔当年种种的不是,审视自己貌似充实却泡沫般的生活,反省为何富甲一方却茕茕孑立,就在其将要顿悟之时,医生传来捷报:您老病愈了,康复了,奇迹了-真是人生处处有惊喜,我们生活亚克西。
不过,影片似乎没有要给出一个主旋律结尾的意思,只是展示了绝望和重生之间貌似大起大落的平淡生活,抑或美好的总是短暂,短暂后终归于平凡。
回到那个昵称和我相似的同志身上,最近风波确是不少,习惯鲜花和掌声后,必然要用尽气力延长这段美好时光,反而少了点原有的举重若轻和淡定从容。
享受聚光灯照射的人,不仅被无数双眼睛扒光衣裳,视力所见也就是那团墨漆漆的黑暗,纵使你有世上最牛的尖牙利嘴,也未必能嚼得动众口铄金的蜚短流长。
此人虽非我偏爱,倒也希望在curtain off后,还能听到零星encore的呼喊,不至于黯然神伤,只能回到角落去历数那回不来的最美好的时光。
后记:某君最近看完本博,投诉说为啥你老搞些伤感的小情小调,搅得心情十分不爽,并报以同情的慰问:千万别再抑郁了啊。
现郑重声明:本尊四肢完好,身体健康,思维活跃,体态安良,性取向正常,为打消亲朋好友一切之不必要的担扰,特作此文以调和本博文字之PH值,因本标题过于煽情而臆想出来并导致个人行为不能自理情绪不能自控发生自恋早恋性变态的,本尊概不负责!
时间:2009年8月1日12:00地点:AMC Forum 22影院事件:Funny People上画第二天跟Judd Apatow前两部导演的作品相比,本片的搞笑程度大为收敛,而笑点也变得稀疏得多。
他在人面临死亡之前的思考这个命题上面,用正剧和喜剧交替的处理手法,让人印象深刻。
所以,本片实际上可看作是Adam Sandler继Spanglish和Click之后试图转型的另一作品。
当然,这样一来,搞笑的任务就落在了Seth Rogen和Leslie Mann等人身上了,前者总算没像他在Observe & Report中的郁闷表演了,而真正让人眼前一亮的还要算Eric Bana,他用回字正腔圆的澳洲口音让人笑到肚痛!
说真的,这片子不好笑。
如果你非把他归成喜剧,好吧,看在几个主演的面子上,勉强算是吧。
但是相信我,it's not funny ,but more than just funny.我很难理解这么低的评分,难道是之前的贱人形象代入感太强?
是的,谁说不搞笑的喜剧就是烂片?
首先,对亚当桑德勒,这部片子有太多惊喜,比如演技,比如角色的突破。
但是最重要的是,这是一部属于他的电影。
不要跟我说他演技多大不同,第一,我从来不认为搞笑需要多少演技,第二,他只是在演他自己罢了。
如果自己都演不好自己,那你可以回家种地去了。
不管演技是否抢眼,这样一部个人化,生活化的电影作为他之前演艺生涯的总结完全够格了。
最难能可贵的是,他对自己毫不避讳的调侃,很难让一个演员从自己嘴里说出之前我的那些烂片之类的话,他却轻描淡写的好像再说别人。
生活很难让人事事顺意,或许他想做除了搞笑之外更多的东西,或者,他压根就不想搞笑。
可偏偏生下来就是块搞笑的料,甚至不用多说话,就往那一站,都能把人逗乐,好吧,何必和上帝过不去。
既然只是想往人间扔个开心果,我有何必非得做裘德洛呢。
其次,关于这样的一部片子,注定是不讨巧的。
因为不论从哪类受众的角度,都很难从中找到激动人心的片段。
没有英雄,没有生离死别,没有血肉横飞,没有大团圆结局,甚至连让人爆笑的桥段都没有。
其实与电影中相反,不是每个人都能清楚的知道自己下一步该往那走,我们该做的就是go with it。
它就像德州牛仔用他蹩脚粗糙嗓子,歌颂他热爱的农场。
没有华丽的高音,精巧的编曲,只有真诚的感情,真实甚至有些幼稚,但是别忘了,生活不就是如此么?
最后,这样的片子,如果用粗犷来概括,似乎又太不公平了。
片中有很多小细节显得精巧的有些突兀。
比如桑德勒的stand-up comedy,与其说是搞笑,不如说是他的自白,以至于让人怀疑,这真的只是台词?
把一个小时的屎,尿,蛋去掉,我一定会给5星。
两个半小时,对于一部喜剧太长了,对于生活,却又太短了。
不要总是在问,为什么我的生活一团糟,因为ces't la vie。
by the way,那个医生猥琐形象,总让我觉得传说中的绝症是在玩他。。。
从小就看亚当桑德勒的电影,不知为何又重温了一遍这部电影,不管人们说这部电影如何烂,我却从这部电影中看得到生活,看得到人生,笑着感动着,这就是亚当桑德勒的魔力,无论他演什么角色,无论好坏,他都能把观众真正带入进去(当然吉尔那部是把我带进去恶心我哈哈哈)。
亚当真的演出了每个角色的灵魂,看着他表面滑稽的脸,却总是能在最后透过面庞看到一些让我有所触动的东西。
看电影的时候是真的想让乔治幸福,和他爱的女人在一起,虽然知道代价是拆散一个家庭,但还是忍不住想看到这个孤独的老男人幸福,当然最后并不是完美结局,我觉得这种故事讲的刚刚好,既现实又温暖,似乎是随时可能发生在身边的事,不完美的真是结局,却夹带着温馨的片段,尽管看过了亚当桑德勒的所有电影,但还是忍不住想让这老头再演几部啊
不像是电影而像是多集情景剧(sitcom)联播:松散拖沓,看起来似乎没完没了的平铺直叙几个人的生活。
其实有很多这样单纯按时间顺序描述一段日期的人生的优秀电影。
本片跟那些优秀,或者还行的电影相比,缺乏一个起凝聚作用的核心当然可以牵强的说核心是两条主线,分别是大明星和小新人摸索人生方向和追求对单口相声(standup comedy)的热爱。
可是表现的非常薄弱。
这就涉及到本片的另一大缺点:人物塑造非常失败片中的各个人物都很单薄。
甚至不但是单薄,而是不存在形象的塑造。
单薄的人物的意思是,可以用一两个关键字概括某个角色。
这部片里的角色,连一两个关键字都想不出来。
就是莫名其妙,缺乏必要的细节正面或侧面的支持和解释。
硬要说的话,唯一的角色关键字就是小新人“弱”(性格懦弱经不起事,能力也弱)。
这不是演员演技的问题,而是编剧和导演的表达问题——除了大明星的老情人,那个角色演技也很有问题人物的莫名其妙,导致并关联情节的莫名其妙。
例如大明星为什么找上小新人,是一时兴起随便挑的,还是恶俗的“我在你身上看到我年轻时的影子”,还是别的?
完全看不出来,也没有解释在这样的莫名其妙感觉下观影,注意力极度分散给试图理清情节(又不是悬疑片那种理所应当的对情节的分析)。
连大体的故事都看不平顺,自然不会被打动。
加上主要人事都离普通民众和生活有相当的距离,又没有体现出跨阶级跨文化和超越一切外在的人性本质共通的地方(有尝试,但是很失败),越发不能引起共鸣找了一群大牌来客串,也救不了场。
主角和配角都是逗笑为生,可是片子也不好笑。
这样的商业片一般期待1个半小时到100分钟。
结果过了2个小时居然还没完。
以2倍速然后以10倍速拖完了最后的20分钟。
我一般看片不喜欢拖,可见这一部有多难熬,唉========================================02/09/2010 11:52 AM EST 更新昨天晚上把最后那一段重新看了一遍,感觉好了一些。
第一次看的时候估计是太不耐烦的所以觉得分外差。
但是总体来说还是不怎么样的电影,大概2星半的水平。
鉴于之前给了公众之敌(Public enemies)3星,为体现这部比那部要差劲,改给2星(初评给了1星)
FUNNY PEOPLE就像《喜剧之王》,无论是宣传还是观众的期望都是“喜”字当先。
FUNNY PEOPLE由好莱坞新一代“喜剧教父”掌舵,率领的是Adam Sandler以及那一帮“阿帕图贱人”,不用宣传光就片名和卡司,观众已心领神会;《喜剧之王》有周星星有吴孟达外加张柏芝和莫文蔚,不用宣传光就片名和卡司,观众同样心领神会。
只是观众“会”到的意都与电影真实的基调甚至主题风格都大相径庭。
《喜剧之王》名虽如此,但已经可以说是周星驰电影中不那么好笑的一部了;同样,FUNNY PEOPLE名也如此,可是讲述的却是死亡和人生,笑料更是成了调节气氛和叙事节奏的点缀。
落差如此之大,一定程度的失望在所难免,阿帕图的FANS看得快睡着,普通观众更是觉得被欺骗。
看来阿帕图一直是想要专心讲一个好故事。
116分钟的《40岁老处男》险些让人吃不消,幸好大量精彩有趣的笑料和堪称完美的喜剧阵容撑足全场。
125分钟的《一夜大肚》又再次冒险,幸好“婚姻与责任”论题是在那么多笑料之后才逐渐浮出水面,观众满足于开怀大笑之后发现屎尿屁喜剧片也能有内涵,因此才会有好评无数。
大概这给了阿帕图一针强心剂,于是他斗胆让FUNNY PEOPLE的长度达到了惊人的146分钟!
对于一部喜剧片来说这个长度是致命的,不过阿帕图本就没打算再让观众笑,而是将《一夜大肚》那点严肃扩展到整部电影中。
电影非常明显的被分成两段。
第一部分是Adam Sandler发现自己快死了,聘请Seth Rogen当助手的故事。
这部分个人非常喜欢,不时冒出的“阿帕图式”笑料让人开心不已的同时,哀伤的情绪四处蔓延,一个给人们带来欢笑的喜剧演员最后落得孤独空虚独守豪宅,几乎逼出我的眼泪。
要称赞的是Adam Sandler在这部分的表演,真实动人,没有用力过度的恰到好处。
后半部分Adam Sandler神奇的被治愈了,重生的他想要从一个家庭中抢回自己的一生挚爱。
这第二部分显然逊色于第一部分,笑料不够,而主题和基调与第一部分完全背道而驰。
其实阿帕图需要做的,就是要么将第一部分大量删减,突出第二部分的主题;或者删减第二部分,那将是两个主题一个故事。
可是146分钟后,我们看到的是两个主题两种基调两个故事,未免会让观众在疲乏困倦的同时摸不着头脑。
尽管如此仍然推荐FUNNY PEOPLE给喜欢阿帕图的影迷。
虽然阿帕图如此严肃让人有些水土不服,但是我们还有Seth Rogen,Leslie Mann和Jonah Hill这一群阿帕图班底,尤其是Seth Rogen,我想我是彻底喜欢上这个卷毛胖子了,单是他的笑声都能触到我的笑点。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Eric Bana的表演让人眼前一亮,殊不知这帅哥还有喜剧表演天赋。
还有Jason Schwartzman,既是黄金配角,又是OST的总策划,他的音乐才华在WES ANDERSON的《穿越大吉岭》就已有领教,这次FUNNY PEOPLE的OST也是值得一听。
另外,阿帕图喜欢的明星客串照样上演,其中EMINEM的出现并拿自己开刷着实让人不相信自己的眼睛...PS:听说片中Adam Sandler年轻时的片段都是真实的,而片中的脱口秀都没有剧本,是由演员即兴发挥的。
故事简单一句话就是,一个自我、孤独的大明星患上绝症,绝望之际,在小助理的帮助下开始坦然面对,发现收获到期望已久的东西,这时身体却康复了,两人开始出现分歧。
艾拉是西蒙斯的镜子,两人对待性、爱情的态度是最迥异的地方,也是推动故事前进最核心的矛盾。
这一点也是烂仔帮喜剧常常表达的核,再加上蛋蛋、流行文化、屌丝们、姑娘这些外在元素,就是阿帕图了...故事前期花了大量的篇幅描述他们的现状以及让他们之间产生火花,在西蒙斯最崩溃的时候,才听取了艾拉的意见,并且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两人过了一段蜜月期。
当西蒙斯追他人之妻时,两人根上的分歧显现出来,无法调和。
当然最后是愉快的结局,西蒙斯又找回了艾拉,改变了自己。
不过片子有些散,能看出阿帕图试图让每场戏都看上去有趣,所以对于明星的揶揄、流行文化的调侃过多,让叙事节奏变得很慢。
不过这也是阿帕图的风格,他从来不会让故事早早结束。
自己在写作中能学到的经验是,故事要紧紧围绕核心矛盾不动摇,尝试做出一些不一样的人物关系,尽可能加一些新鲜的元素。
没有那么多恶搞的喜剧,贾德·阿帕图还是有比较正经的一面的,演员们也都表现卖力,很多贾德·阿帕图的朋友来客串,虽然大都叫不出名字,但有些也算能看着脸熟,比较有问题的有两点:第一是影片中的单人笑话表演有些实在是理解不过来,不太能笑得出来,多少会影响对影片的理解,第二就是贾德·阿帕图总喜欢拖家带口的演出,这一次两个孩子和老婆都来了,小孩也就算了,他那个老婆莱斯莉·曼恩长相不算很出众,演技也确实是挺一般的,在贾德·阿帕图的诸多作品中总显得有些跟不上节奏。。。
依然无法喜欢塞斯·罗根,尤其在他瘦了以后,倒是越来越喜欢乔纳·希尔,在本片中,他继续饰演了一个可爱的胖子。。。
1.Adam演技进步了。
充满弹性、隐忍和时间历练感。
2.Adam怪腔怪调的声音让我想死……一个演员的声音居然可以如此之难听。
3.Seth Rogen仍然是个纯真大宝宝,善良可爱,笨手笨脚。
4.癌症痊愈之后的部分很重要,是重点。
可以证明,即便是在鬼门关走过一遭再回到人世间,仍然会做出荒唐的事情:你以为你懂得珍惜生命了,结果就重新回头和儿女绕膝的旧情人再续前缘,床上大事一干,你爱我我爱你立马变成现实中的扯淡玩笑。
贾德阿帕图的这种判断是正确的,因为人都如此,几遍重活一万次,他还是注定该犯贱的时候犯贱,该糊涂的时候糊涂,大错终将酿成,你死活都这么一堆儿。
印象中沒有看過一部喜劇長達兩個半小時的。
40 YEAR OLD VIRGIN和KNOCKED UP的導演的第三部喜劇,集合了“R級喜劇泰斗”Adam Sandler和新晉諧星Seth Rogen,講的是一個喜劇巨星的“臨死經歷”。
前半段有點探討喜劇演員人生的意味,所以相對嚴肅,雖然有些棟篤笑來中和,但略顯沉悶。
個人覺得亮點在於一大堆喜劇演員的客串(還包括了Eminem),以及后段Eric Bana的出場及他與Adam Sandler的沖突。
Seth Rogen在這里的表現和Knocked Up相比,沒什么新意,不過不失而已。
作为评书、单口相声、海派清口、日本落语的忠实观众,还是很难理解美式单口笑话的笑点何在,文化差异啊~
这压根儿就不是一部喜剧 前半段很让人压抑 后半段有些失控
james taylor fire and raincat memory
单口相声是真不错。电影就不行了。
太用力气讲故事的结果就是,故事变得不好听了。
剧情没怎么注意,整部电影就听见一大串的美国相声段子,头都晕了。
里面居然还有EMINEM客串,片子前面很不错,整体看着挺舒服的,不过后面的情感戏有些多余了,总体来说还不错!
我真是不懂美式笑话啊
闷死了,一点都看不下去
里面的笑话段子很怪 一点也不好笑 美国人的笑点这么低么 而且这么奇怪么
。。。我就这样耗了一下午
为什么我觉得他们讲的笑话一点都不好笑呢
Click's vulgar version. corollary: gal dumped Sandler run away with Aussie. the Aussie douche is the naked timetraveller
幽默,有意义,结局很好,不是一般的好坏结局
电影两个半小时的长度讲了两个内容,前半段内省,后半段承出虚无。不管再活多少遍,人都会在该犯贱的时候犯贱,该糊涂的时候糊涂。全片虽充斥着阿帕图式的粗口台词,顺承着屎尿屁的风格,然而感情色彩却一直笼罩在一种严肃的伦理纠缠中,少了放肆调侃尖酸荒谬的基调,多了一份对人生的思考。
no.11
美国的单口笑话还真重口味,整部片到处都是粗话
其实并不那么好笑,(真心怀疑美国人花钱在屋子里听一晚吊和蛋的故事会不会累?)而且时间过于冗长了,却是亚当桑德勒最为写实的一部电影。
阿帕图你想干什么?连你也要转型去做正剧了吗?
前半段绝对是神作级的,看得我激动不已。可是病好了之后,整个剧情有些懈,这个发展会很难处理,阿帕图也没做好。好在高潮部分阿帕图为我们奉献了一个精彩绝伦的结尾,很棒。我很欣赏阿帕图,他之前的2部作品都有很强的现实主义元素,这部作品严肃了很多,但我仍然很喜欢,4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