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德普的粉,我只能看下去了,其实有几段蛮搞笑的啊,比如depp去海边别墅找哈尔用望远镜看见他们在船边ox。
比如夜晚开车迷路到路边要牛排没有,本来想搞事结果被人用奇怪的眼神盯着想起开头爆j致死那段,比如回来时开车两人叠叠乐那段,比如去找巫医给鸡赋予力量那段。
1.那辆蓝色校车fiat500很可爱啊 竟然还有天窗。
2.女主本来就表现婊且任性啊,剧中朋友都提醒depp不要爱上她离她远一点,竟然还不听劝,感觉就是诅咒啊。
3.本以为男主多么愤世嫉俗要干出一番大作为成为此片高潮结果奋斗在字幕里了,而高潮是斗鸡,嗯4.感觉这片本来就是为了汤普森拍的,但是先遇到了amber于是决定送给她了,其实她戏份少点也没阻碍,就是在赤裸裸捧她。
就是为了爱你 含笑饮鸩酒,depp为了amber,我为了你。
加勒比海盗才是不到6分的德普败笔 那里他仅是古怪罢了剪刀手里又哥特了 同时也稚嫩 他还不知道自己 我们也不知道他呢菲比的弟弟 这里是神经质 神经质的演员很多 美国病人神经质 没有谁再疯过了 咱不比荒诞全球也就只有这一人了 这部片子别人也接不了没快进 一气看完 还是好电影 你们给6分多太低了 大概是当现实主义题材看了启承转运合 对荒诞主义是不适用的即使结尾 快速 突兀 好像还有续集的样子我也没有觉得过瘾不过大约就是这种活在当下 酒醉过程的感觉吧先兴奋 后抑制 本来就是酒精作用的神经病生机制酒醒了 也没有那么high的激情了吐过了 也不再继续了没有什么射精的高潮 酒精本来就是显著降低性活动神经传导快感的也不是什么粘稠的美国梦又不是励志电影 要什么永乐结尾?!
扣一星的理由:1 金句不少 但有照搬偷懒嫌疑 姑且算致敬2 没感到新闻工作者的热情 怎么看揭露丑闻也是为了女人打击报复3 批判现实火力不足 60年代是离现在远了点 商业上 康菲之流无良商家不是全世界都在进行嘛 这个不是理由 政治上 尼克松中国人民还是有好感的 再说人家不是结束了越战嘛 当然原作者讨厌 我们不争论 但是对着电视机发牢骚 也显示不出批判力度吧4 荒诞感不足够 盖酒店阴谋太院线感 讲的过多过清 难怪那么多给低分的当商战片看了 结果魔高一丈 更是让习惯邪不胜正的人不适应5 爱情关系单薄 美人鱼惊艳 一见钟情拍得好 不过怎么刚看了人家海震 半点吃醋也没有就打得火热起了 英雄救美 好歹被打破鼻子再放弃啊 美人走得也不清不楚 至少也是前男友施压逼走 爱情最合适串联 性 酒精 毒品 商业 政治 现实 梦境这个最能显示荒诞的主线没抓好 想想仲夏夜之梦里的驴子结尾的说明更显得电影火候不够 又拉回现实主义题材了 还没拽对方向 大败笔没揭露成功 结果成了成功记者?!
没留住女人 结果回纽约结婚了?!
这个不显荒诞啊 显荒唐好故事 好演员 没有拍出经典 可惜了不过期间笑料十足 对白智慧 演技精湛 仍旧4星推荐
Rum Diary讲的本就不是个喜剧或者是故事片,严肃的主题美国梦,没有经历过那段历史的人很难感受它的韵味。
我都快被两个小时的酒和烟和迷幻药和绝望失意沮丧,以及大片大片的平庸湮没了,直到电影倒数第二秒的字幕说,主人公伺候发愤图强,去了纽约娶了心爱的姑娘成为了成功的记者。
好吧,赦免它,从20岁到60岁,无聊的人生怎么能没有励志和how to和tomorrow!
德普的主人公总是爱烈酒。
《第九道门》里,书商喝杰克·丹尼;《秘窗》里,作家还是喝杰克·丹尼;《加勒比海盗》里,船长喝朗姆;《朗姆酒日记》里,记者一瓶接一瓶地喝迷你装朗姆,就差用它漱口。
可还真没见谁喝烈酒比带着黑框眼镜、穿卡其色休闲裤的他更好看。
电影其实没什么好看,两小时的故事更没德普出于朋友情义斥资250万美元完成小说原型汤普森的意愿,将其骨灰用大炮发射向天空好看。
但有来由的,看完想起了你,或许因为今晚一厢情愿地愿意把电影概括为,只有自己能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一篇接着一篇看完了很久没有点开的你的日志,看你开心妥帖又稳定地过日子。
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莱姆酒日记,亮点是毒药一般的男女主,男的不说了,女的在男主踩着水上踏板车的时候出现了,在着如此文艺与装逼的时刻,女主出现了,貌似裸泳很是吸引人,看到这里原以为是“杰克船长”的浪漫爱情故事,可是并非如此,不断出现的波多黎各小村,报社,斗鸡诸多场景,让人分神,在后半部分,女主放纵舞蹈是让人稍亮,完全是我个人喜欢美女,可是她居然...真是让人不由得失落;心碎,没有羡慕没有嫉妒只有恨啊,是的,钙片诸多元素却看上去与主体貌合神离,始终贯穿的也只有莱姆和啤酒,太多的元素与场景让我不太弄得清该片到底要表达什么?
可能是我太过愚钝,我没有弄的明白,是关于那富商骗人骗钱与众人报仇始末,是嗜酒记者的自己升华?
是浪漫寻爱?
还是?
本片给我的感觉有些嘲杂,看似平淡却又在每时每刻都有不同事情发生的生活,是的生后就是这样的,电影不就应该演绎或者说再现一种生活?
还是说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似乎要提炼出一些什么,可能是我太浅显我没有看出来,套用一句话:“艺术。
是人们为了满足社会的审美需求,一一顶的物质形式和情感为中介,表现社会生活或艺术家思想情感的审美形态”这么该片需要表现的又是什么呢?
最后我没有看了,男主角驾驶帆船走了,我不知道理由
我觉得看电影就像喜欢一个,没有什么好与不好。
我觉得这部电影拍得的确是很有感觉,酒啊,不能老像中国这样喝,要想喝的时候喝
里面很多梗。
很多调侃,,玩世不恭的坏笑贯穿始终,,。
印象比较深刻的是警察回到警局拿出了常规警匪片里面那一套完整和动作台词来逮捕一个丝毫没有逃跑想法的黑人,只因为丫是个黑人。
里面的每一个人,每一件道具之完美,破菲亚特小车,旧屋,老相机,朗姆酒蒸馏器以及配角的眼神完美到近年来看过的好多巨制商业片也无法匹敌。
好玩的是,主角的假正经装B文艺让他成为了整个片里面最大的背景,反衬出各配角的精彩。
其中最后那句“闻到墨水的气味”,我觉得是片子里面最大的笑话。。
这个笑话撑起了整个小片儿的美丽景色。
也许是理想主义和现实的纠缠,但是谁知道哪一边的景色更美呢,要是主角很清楚这一点,这个故事也就不会发生了。
也许deep在这个片儿里面有很多大家根本看不懂的梗藏在某些平淡的细节中,毕竟是为朋友拍的片,那就让那些梗留在朋友曾经的笑谈记忆中好了。
depp依然演什么像什么,演技没得说。
虽然片子闷了些,谁叫这次打的友情牌。
改编的小说作者是depp的好友,自杀后,追念意识像个party,最后把骨灰放进礼炮,打出礼花,就这个,也能知道这人生前什么样子。
如果单纯为看电影看这部片子的话,可能有些失望会。
IMDB评分 6.7/10 from 7,410 users一句话评论比梦境更梦幻、比怀旧更有感,故事已经不再是这部电影的重点了。
德普完全表现出了汤普森小说中的那种生活的质感。
而且,影片中的的异国情调很有特点。
——《综艺》影片的氛围和质感一流,让人倍感愉悦和轻松。
只不过还缺少了点让人眼前一亮的特质。
——《好莱坞报道者》一个欠佳的冒险故事,不过期内敛的视野以及1960年代亨特·S·汤普森对世界的洞察和描绘还是令人钦佩。
——indieWIRE幕后制作 拿起酒瓶来创作 作为电影导演,布鲁斯·罗宾逊的作品很少,此前的履历表上只有三部电影,分别是《我与长指甲》、《广告之王》以及唯一的一部好莱坞电影《盲女凶杀案》。
《盲女凶杀案》拍摄于1992年,算下来,他已经有整整二十年没有在好莱坞拍摄影片了。
可是德普的一个电话,却将他招了回来。
罗宾逊说:“当时是德普给我打了个电话,那个时候我正在西班牙,真实天知道他是怎么联系上我的。
在电话里,德普劈头就问我是不是知道《莱姆酒日记》这本小说。
我说我不知道。
如何他问我是不是介意邮寄一本来给我看看。
后来我收到了小说,看完了它。
德普随后又给了我电话,这次他说话就直截了当得多了。
他问我是不是想改编他,我回答是的。
他又问我是不是愿意执导这部电影,我也给了一个肯定的回答。
在这点上不需要这争论什么,和德普合作是一件非常棒的事情,整个过程都令人非常愉悦。
” 《莱姆酒日记》改编自亨特·S·汤普森创作于1961年的小说,这本小说直到1998年才发表。
小说的故事发生在波多黎各,讲述了一个放浪不羁的自由记者在那里的生活。
这个记者在波多黎各爱上了莱姆酒,几乎变成了一个酒鬼。
为了撰写剧本,并更好地体会主角那种“醉醺醺”的状态,布鲁斯·罗宾逊每天也喝一点点酒。
罗宾逊曾经是一个酒鬼,不过在八年前,他果断地戒了酒。
他说:“我曾经喝了太多的酒,而这个坏习惯已经开始威胁到我的家庭了。
当时,我每天十点前就能搞定一瓶酒,到每天结束的时候,能喝空4到5个瓶子。
不过,这样的生活状态让我受尽了折磨。
整晚整晚地无所事事,浪费了大量的时间。
后来,我去了嗜酒者互助联合会,在那里戒了酒。
后来,为了拍这部电影,我重新开始喝一点点酒,当然,量非常少。
” 对于一个要自编自导影片的导演来说,在编写剧本时,灵感就遭遇了枯竭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罗宾逊说:“我坐在自己的打字机前,拼命地想抓住些故事中的元素,寻找那种我在编写《我与长指甲》时的感觉,可是就是难以找到那种创作的状态。
后来我发现,给我巨大困扰的是这部电影的标题--《莱姆酒日记》。
我身体里的创作的那一半告诉我说,到波多黎各去,喝一点酒;而戒酒的那一半则说,千万别重蹈覆辙。
我和我的妻子说了这种创作上的窘境,我说如果不喝点什么的话,我会一个字都写不出来的。
她很理解我,她说那你就去喝一点。
有了酒精的刺激,《莱姆酒日记》的剧本我很快就搞定了。
在那个阶段里,我喝酒是很有限制的,大约一天一瓶的量。
在写完剧本后,我又滴酒不沾了。
” 麻烦的拍摄 影片很早就开始了前期制作,但是因为资金、导演、改编等等问题,一直没有进入实质性的拍摄阶段。
这让小说的原作者亨特·S·汤普森非常恼火。
他很不满意制片公司的效率。
于是他给制片公司里的一位负责的女士写了一封措辞激烈的传真。
在这个传真里,汤普森说这位女士是“一个懒惰的婊子”,随后写了一系列不堪入目的批评的话语,说制片公司不思进取、拖延影片的拍摄,对自己的作品不重视之类。
那是在2001年,约翰尼·德普和罗宾逊还没有来到剧组之中。
后来,成为了影片导演的罗宾逊和汤普森在洛杉矶著名的夏蒙特酒店里见了面,不过汤普森除了在见面时说了一句“Hi”之外,在整整两个小时的会面时间里,一言未发。
在2005年,影片开拍前,汤普森选择了自杀。
影片在好莱坞、墨西哥以及波多黎各的首都圣胡安拍摄,整个前期的拍摄周期长达一年。
在这一年的时间里,罗宾逊还在不断地和自己的酒瘾做斗争。
他说:“影片开拍后,我时常会觉得自己需要喝一点酒来刺激一下自己。
于是我问德普,是不是介意我喝上那么一点。
德普倒是不介意,但是他说,如果他是我,就不会那么做,你为什么不去试着不喝酒呢?
所以我在片场几乎没有喝酒。
不过,我们后来到了一个叫做Fajardo的地方,那里半夜两点就有足足有华氏100度(约合摄氏40度),而且还非常潮湿。
在那么热的工作环境下,所有人整天都湿漉漉的。
所有人几乎都要扛不住了。
结果有一天有一个当地人推着满满一车冰镇的干红走过来,我们再也忍不住了,我对德普说,喝这么一点酒说明不了任何问题。
” 在片场,德普总是重中之重,因为他是这部电影的绝对意义上的主角,他一个人的表演几乎可以左右影片的质量。
与德普配戏的艾伦·艾克哈特说:“德普是这部电影里最耀眼的演员,他也是汤普森的大粉丝。
在影片中,他扮演的是一个亦正亦邪的角色。
这其实在生活中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生存状态。
德普很敬业,他的每次表演都令在现场的人有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而且他的气质和剧中的人物非常贴合。
”罗宾逊说:“整部电影的拍摄过程就好像是做梦一般,我们远离摄影棚,大多数都在外景地拍摄,避免了审查机构的找茬(这是《盲女凶杀案》后,罗宾逊没有拍摄电影的原因),像是世外桃源一般。
德普的工作可圈可点,因为他完全入戏,演活了那个醉醺醺的记者。
而且,是他把我重新带回了好莱坞,让我重新拿起了导筒。
”花絮·影片改编自亨特·S·汤普森的同名小说。
·这是约翰尼·德普第二次在亨特·S·汤普森的作品改编的电影中扮演主角了,前一次是《赌城风情画》。
·在《我与长指甲》的DVD中,布鲁斯·罗宾逊透露说,在特瑞·吉列姆之前,德普曾经找到他,希望他能改编并指导《赌城风情画》这部电影。
可是罗宾逊却拒绝了德普的邀请,因为他说自己不知道该如何把那样一个东西展示在银幕上。
·影片原计划在2004开拍。
·本尼西奥·德尔·托罗、布拉德·皮特、乔什·哈奈特和尼克·诺特都曾经准备在这部电影中出演一个角色。
除此之外,本尼西奥·德尔·托罗还曾经一度是影片的导演侯选人。
·瑞士演员菲利普·冯兰登(Philippe Vonlanthen)是1999年在伦敦为自己的新书做签售的是认识布鲁斯·罗宾逊的。
那个时候,罗宾逊就觉得他可以在影片中扮演一个角色。
·凯拉·奈特莉和斯嘉丽·约翰逊都曾经是扮演Chenaul的人选,不过这个角色最后落入了艾梅柏·希尔德的手中。
最近我迷上了一个人,他叫Hunter S. Thompson,他在很多年前就已经死了,化作烟花,照亮了好来坞的夜空。
《朗姆酒日记》看了两遍,其他的?
对不起,宝贝,好象都买不到。
幸而有同名电影潦以慰藉,主演还是Thompson的好盆友约翰尼•德普。。。。。。
可是,额。。。。。。
我要说,但愿我从没听说过这部电影。
把曝红的小说改成电影,的确是件难事,编剧也许总想不忠于原著也能拍出叫好又叫座的好东西,可是这部电影,我很遗憾,如果Thompson看到结束处那段可笑的文字“this is the end of one story and the beginging of another……”一定会暴怒地从坟地里跳出来,哈,老天,但愿他有坟地。
“当我们喝醉的时候,我们都是冠军”,“我是变老又变得更聪明了,还是仅仅只是变老而已”,“酒精只不是让时间过得稍快些,别无他用”。
电影没有了“怕与恨”,把kemp设计成一个充满正义的斗士,没有颓废与迷茫。
最可恨的是生生把我爱的角色“也门”弄没了,24岁的高大金发男人,好斗而野性,小说里几次高潮,都由他挑起。
把也门的女朋友切诺特给了满身铜臭的桑德森,制造了又一个俗套,金丝雀最后回到美国嫁给受敬重的记者坎普,而他只是个不折不扣的穷鬼。
自然,醉熏熏的坎普骂切诺特是条四处寻找寄主的喉盘鱼的一幕也不会出现。
电影还欠我一个离别,在也门闯出弥天大祸的那个大雨之夜,坎普驾车只想把他妈的麻烦送走,两人坐在湿透的车里看着往美国的最后航班从头顶飞过,在清晨无声地将他放在空无一人的港口,独自面对漆黑的大洋,面对未知的将来。
多好的故事,多绝望啊,全没了。
没有了也门的红色破摩托,没有了坎普的黄色大众,取而代之的是辆很60年代的边三轮,在电影的后半部,天天载个三个傻叉乱跑。
还好,那个注定埋骨圣胡安的老鲍博还在,还开着那辆被波多黎哥小孩称之为蟑螂的菲亚特,老天,象极我曾经想买的500,今天他的复刻版居然要买到20几万,这明明就是款脸上写着落魄二字的车车嘛。
那个猥琐而讲义气的瑞典酒鬼莫贝里也在,他就是那个样子,我仿佛都能闻到这个人形脓包酒精脑身上的臭味。
最不能忍受的居然加进了斗鸡与灵媒,还有结尾,坎普开着那条傻叉船向着朝阳驶去,萨拉说,“find your artade wind”,呕心的字幕出现。。。。。。
考,但愿我从没听说过这部电影。
不写了,睡觉。
“再这样下去,以后的生活一定一无是处,我们所有人都如演员一般,在毫无意义的漂泊中欺骗自己。
一方面怀抱着无尽的理想,另一方面又为未来感到彷徨。
”
真是大跌眼镜!没想到德普在里面表演其实很一般,还不如Giovanni Ribisi这个一贯疯癫的演员发挥正常。剧情就是胡扯,本来也可以当风光片看,可惜剧设在60年代,风光也尘土飞扬,除了几个基情桥段以及辛辣笑话之外,真是失望透顶!如果说疯子是waste of human sperm, 这电影就是waste of time!
亨特先生告诉我们,墨水与真相原来诞生于虚无荒诞之上
莱姆酒,加勒比,香艳美女,搞笑桥段,唯独少了疯癫的船长。原来Johnny Depp演着越正常,我们的观影心态就越不正常。
Disappointing to say the least... Robinson had tempered way too much wiz Thompson's Book, resulted a morbid and less funny movie...
Amber Heard真是美丽极了
如此无聊的电影,搞来搞去不知道想讲什么,为迷人的风景和那个烈焰红唇加一星。。。
故事不错
They knew the price of everything but valued nothing
depp叔叔你最近肿么了...
为了德普才看到。。
Human beings are the only creatures on earth that claim a god and the only living thing that behaves like it hasn't got one.
我只是来看德普的,光是他就值5颗星了
johnny depp个人风格太强..有那么几分钟以为在看加勒比海盗...
不好看,不值得看。
前排右手的妞几乎笑点全中,我却差一点睡着..(上一次还是在齐天大圣吧好像)~完全是冲着德普大叔去看的。
电影和故事本身都醉生梦死,段子很多缺太缭乱。安伯希尔德是尤物啊,可惜不在柜内了~
屌丝又逆袭
一幅富有尖刻诗意的风情万种的波多黎各风情画卷,以摇曳生姿的手法和镜头语言叙述了一个并不复杂却从1961年到现在都具有现实意义的故事。与其说加勒比海盗之后德普演什么都像杰克船长倒不如说大家看德普演什么都像杰克船长,更不用说站在海边金发灿烂美丽的Heard,我喜欢并享受这部电影。
有点无聊
学新闻的要是不知道亨特汤普森就可以直接拉出去枪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