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的力量不容小觑,爱到等你几十年,还愿意奋不顾身背叛一切跟你走。
燕生,玉娥,老陆三个角色都演得绝了,人到暮年安静慈祥的面庞下有感情涌动的波澜壮阔,也有对过往的释然,没有仇恨,没有怨念,对你后来的夫也好,对你后来的妻也好。
两鬓花白的时候人生已经看得通透,特别是喝了酒后吐真言和唱歌的几幕,一壶浊酒尽余欢,再多的心酸过往都放下了。
爱情只有一年就够爱上一辈子了,为了活着为了小孩在一起的老陆是几十年的恩情,爱情与生活之间不用你选择,爱情和生活就在那。
我从来不小看爱情,爷爷去世后,奶奶一个人太难受开始吸烟,奶奶是一位操劳一辈子的顾家带孩子的传统女人,人老了以后手边的事记不住了,对过去的事却记得特别清楚,忘不了,爷爷去世后奶奶几乎每晚都梦到过去。
电影中每个人物每个细节都特别好,大儿子不愿意接受这个“台湾爹”,“和他没什么感情”,却也让他把钱自己留着,钱留着总是有用的,走的时候去送他。
大儿子的过去一定不容易,从小因为身世忍受过多少欺负,有过多少心酸,可以想到一个小男孩曾经多不理解多伤心多怨恨又多想见到自己的亲生父亲。
搬进新房子里,玉娥在餐桌上多放了一双碗筷,不停地为他夹菜,外孙女随口说外婆“再久也不如外婆你等的晨光久”,是的,爱了一辈子,等了一生。
影片是难得的优秀沪语电影,弄堂里晒在外面的衣服,餐桌上的煎饺、蒸螃蟹,黄浦江、卢浦大桥、上海中心,浓浓的上海风味。
玉娥在问燕生“上海话还晓得讲伐”的时候仿佛在悄悄地质问他“你对我的感情你还记得嘛?
”可是爱得多坚定也抵抗不了一个大时代。
等开花…(*^ワ^*)
人间不值得。
值得的就是值钱。
好听的话自然天花乱坠,五彩缤纷,其中不怎么好听的却又特别牢靠的:这个很值钱。
注意一定是有个大概的范围,如果溢价说【无价之宝】,【无法用金钱估量】,大抵就相当于不肯加工资的老板最喜欢说我看好你。
电影过半,老刘去铜川路买了野生的河鲜海鲜做了据说是人间至味的“佛跳墙”,老陆拿出了珍藏二十年的老酒:这酒不值钱,但是放了二十年,时间值钱。
如果拿出去估价,还是佛跳墙值钱。
譬如一定完胜四个一百元一只的青蟹。
但放在时间里,二十年的时间多少也是值点钱的。
电影并不复杂,山河变色,生离死别。
结果以为已经死掉的感情回来找恩情讨债。
开始的时候,恩情不堪一击。
一连串的好人卡就像天马流星拳那样打出去,老陆什么都不招架,都是好的,好到连这样的话都说出来:今天我们时间很紧,今天我们一定要离婚。
然后,貌似罗曼蒂克的烦恼:没有结婚证。
两个人眼睛往上一翻就开开心心解决连。
终于还是无法离婚的原因,还是因为钞票摆不平:一套房子。
一套位置十六铺,能看到江景,七十平方,当时一百万的房子。
老兵千里迢迢赶回上海,要从别人手里寄存的老婆带回台湾。
豪气地说:我准备把退休金和积蓄的一部分都给陆大哥。
然后改口说要把所有的钱都给他。
口口声声说的我要尽一切能力的补偿最后说出口是十万元。
(甚至在开口的一刹那是五万元)。
十万元是什么概念呢?
当时偏远郊县买一个厕所间。
现在吗,十六铺的房子一平方。
结果当然十万元也省下来了。
然后这笔钱似乎准备留给从未谋面的儿子。
我曾纠结这个是否是同一笔钱。
否则连市恩都要一鱼两吃这未免难道不是退役老兵,而是退休会计。
老刘最后留下了一顿佛跳墙还有一件羊毛衣还有一首歌,或者说一首加两首半阙歌。
老刘很以自己的歌喉自傲,台语国语鲁语交替来,压箱底的当年风靡,当年痴迷轮番上。
结果天上来了毛毛雨,大家熟练躲雨,他东张西望慢慢挨在门外。
他的歌终于没人买账,天也不买。
老陆不会谈情说爱,只知道可怜人家然后自毁用伤疤奖章换来的前程。
自己在十年里面被打被抓,倒是心疼别人是否害怕,哭得是否脱力。
终于冲破自我要烟要酒,就为了壮起胆来:你说不算感情。
我都承认。
那么算啥。
说到激动,旁观的路人只是嫌弃他吵闹。
玉娥理直气壮说一辈子为别人吃苦,最后要为一天的感情过好下半辈子。
她是否想过在她看来无法忍受的人生,已经有人替她煎熬过滤了最为不堪的部分?
她和老情人唱起昔日的小调,可知道一辈子节俭的身边人也会唱歌。
最后老刘走了,老陆坐在了轮椅上号称要吃光一桌子菜,玉娥是否觉得梦幻一场?
【你们从今天开始才是正式合法夫妻】相聚一场,意味着【团圆】的【今天】是否真的可以等到。
-END-
跨世纪的重逢爱情 细节细腻 有一些讽刺行的幽默 深深理解玉娥说几十年了 我努力的活着 是为了一家子人 现在没剩几年了 我要为自己而活 之前看过的一部同性电影也有这样的态度 而在我自己身上 在我的家庭中 父母总是会更多的委屈自己 把更好的留给我这个孩子 我常常感到惭愧 倒是希望他们能把自己过得更好更潇洒 我也便开心满足。
而玉娥的最爱的人在他老婆逝世以后 决定寻回玉娥 带她回台湾 安度晚年 也弥补他欠她的情 但是这要拆散原本玉娥的家庭 我觉得这是十分自私的行为 自己孤单一人时 便想寻回旧爱 可是就不想玉娥的老伴就要孤身一人了吗 虽然说夫妻多年的感情比不上他们可歌可泣的爱情。
自己的心情随着情节的推动波动 也有些伤感。
当在做佛跳墙这天地之佳肴时 老兵谈及了自己逝世的老婆 这也让玉娥彻底死心了吧 自己的奋不顾身也只是想让这么多年来未完成的念想有一个归宿 自己终究是不能走的。
影片最后两个分别的老人拥抱痛哭 上一次坐小船离开 几十年后再相逢 此次大船离别后 不知道多久还能再见面 借弹幕中的一句话 坐上大船的人 后来船沉了 反而小船的人活了下来 可能再也不会见面了吧。
团圆 (2010)7.92010 / 中国大陆 / 剧情 家庭 / 王全安 / 卢燕 凌峰
因为《戏精的诞生》找到这部电影,想看看原版是如何演绎的。
中国人家的戏份都是在饭桌上升华的,老戏骨的演技很到位,失散40年,该经历的都经历了,没有哭哭啼啼,内敛控制地很好。
只不过凌峰和卢燕岁数差了太多,本想到金士杰,可金士杰年龄更小,总觉得找一位和老太太年龄相仿的会更好。
喜欢卢燕讲的上海话,就像是小时候奶奶讲的,自己听不懂,反倒说奶奶是外国人。
团圆的悖论,在这三个老演员的身上刻画得淋漓尽致。
相比之下,可以制造更多戏剧冲突的子女辈的刻画就相对少了很多。
除了家庭会议一场戏,基本上没有着墨,这也是电影的缺陷,使得他们成了模糊的背景。
但是,只要有这个故事本身,就值得一场好电影了。
夏天的遗憾终归被秋风温柔化解🍂我想在秋天储存浪漫 好在冬天馈赠给你•ᴗ•
凭什么你回来了我就得跟你走,不喜欢刘的自私,就像她女儿说得,台湾的老婆死了才找人家,他想回来带人走就得带人走啊,人家也有家有儿有女的,虽然我也认同他们那个年纪是该为自己活了,但我认为刘太自私。
陆说他不懂情不懂爱,我可认为他对玉娥才是真爱,当年他政治一片光明的时候选择了孤儿寡母国民党遗属的她,文革又因为她受了诸多折磨,最后她的初恋要带走她,依然选择放手让她自己选择,这还不是爱是什么?
刘说得好听是因为愧疚,说到底还是想的自己
这部电影是今天想听上海话才搜出来看的,所以在看的时候对于刘燕生镜头的出现总是感觉不自在。
他包裹在上海这个大城市中,包裹在曾经的妻子之中,却像是个从外地来探亲的亲戚。
开场老陆在泡脚,跟他讲我们上海人是一定要泡脚才能睡着的。
他也只是笑笑。
玉娥为他铺好了床,他看着屋里灯灭,却依旧不肯躺下休息。
在这个故事里,老陆,玉娥,刘燕生,这三个人都是主角。
他们三个人有着各自难以言说的台词,有难以琢磨的心思,更有难以承受的压力。
没有谁是对是错,只有在这个历史背景下命运错综复杂的安排。
年迈旧情人的重逢与“私奔”由于在某表演综艺看过片段,所以剧情先入为主给了印象,打7分。
是平淡细腻的生活剧,题材也比较新。
聚焦在祖辈的情感问题上,年轻人看了会有种疏离感。
开头对燕生回来的讨论,紧接着一系列对他热情的款待有一种过分虚假的礼貌了。
到老陆买螃蟹以及笑着接受燕生带玉娥走,我的眼泪一直在打转。
这个老人家太好了,但是又气他好的卑微。
到后面老陆玉娥去办结婚证,酒席上酒后吐真言。
我才笑着想,原来这小老头也是有自己的盘算的,他不甘心委屈,想留住玉娥。
另一个印象深刻的点是,摊牌以后当着子女的面,玉娥说和老陆是恩情,和燕生是感情。
老太太拎得可真清,夫妻相处久了,哪里分的清什么亲情爱情。
依赖,需要,默契,离不开或许更重要。
燕生走的时候玉娥哭的很伤心,一瞬间像是回到他们年轻时小情侣分别的场景。
或许整部片子在说孩子们不要觉得自己年轻时飞蛾扑火的爱你死我活的爱有多么了不起,爷爷奶奶们也年轻过。
人物上,老戏骨的演技真是深刻。
燕生标准的普通话和其他人的上海话一下子就形成了对比。
外来者和其乐融融的一家子的对比。
玉娥的外孙女,在片中属于一个中立旁观者的地位,开头让她念信,后面燕生来以后她也一直在招待。
起着一个在剧中联系辈与辈之间情感交流的作用。
总体来说她对这个外来的外公辈的人物是好奇接纳的。
后面也受其影响决定结婚等男朋友出国回来。
子女从长辈的情感悲剧中得到了启示。
我对这部片子的感受,大概和玉娥外孙女的情感相一致。
别说是外祖父母那一辈了,父母这一辈都让我感觉到夫妻之间是没有什么真切的爱情的。
可能就是因为青春期的好感就在一起了。
而外祖父母那一辈完全就是包办婚姻,他们一样相守一生,很和谐。
要说没有爱而觉得遗憾的话倒也不必,现在年轻人的婚姻中有几对能像以前包办婚姻那样的。
如果不是有缘分的人,要一起过一辈子也是很难的。
玉娥很幸运,到有孙女的年纪还可以回首爱,相信爱。
很动人
对王全安的欣赏。
是源自《图雅的婚事》。
当时他说,任何一个导演都没有让大家在电影院里郁闷的权利。
而今天,他尽情的让我郁闷了一把。
泥垢了。
很早就知道《团圆》。
这个题材非常容易出彩,原本以为是另外一个像《上海夏天》或者《饮食男女》一样温暖细腻又发人深省的片子。
结果整篇充斥着编剧对于上海的臆想,对于老人的臆想,对于情感的臆想。
开篇,2005年,在上海居然还有街道因为有台湾老兵的探亲而准备的鼓号队。
瞬间错位。
这事情发生在1995年还有人信。
1986年就有古北了。
2005年在上海的台湾人已经是非常大的人群了。
而且90年代已经形成小三通,台湾老兵2005年回内地已经是非常常见的事情了,这根本就不合逻辑。
随后,三个老人的表现,根本不像是经历了岁月磨难,历尽时代变革的老人,而是三个披着老人外衣的年轻人。
玉娥轻轻松松的就答应了燕生跟他回台湾的要求。
编剧虽然年轻,总也有长辈吧?
写这段的时候没问过家里的长辈如果遇到这问题会怎么处理吗?
老陆的价值观根本就不成立。
49年结婚到了05年也有50多年了,50多年的婚姻说放弃就放弃?
而且表情一直阳光?
上海男人再温柔体贴也不至于心这么大吧?
更别说在饭店喝酒那一段,居然还动手打人,而且是两个上海人打起来。
王全安不认识上海人吧?
还有还有,两个老人事实婚姻,没有结婚证。
那孩子的户口怎么报上去的?
这片子是拍给老外看的吧?
中国人的户籍制度之复杂王全安还没领教过?
最后一段最吐血。
两岸直航是2008年。
在这之前,台湾往返内地是要通过香港或澳门转机的。
邮轮旅游在中国也是这几年才兴起的。
燕生回台湾的时候怎么就坐邮轮回去了?
浦东机场太贵拍不起吗?
还有,莫小棋到底是谁的女儿?
是大女儿的?
她管马晓晴叫阿姨。
是二女儿的?
二女儿还有一个儿子。
在两个双非家庭居然还超生?
大女儿跟大儿子一样单身?
其实这片子不至于烂到小时代,富春山居图的地步。
但毕竟是王全安。
还是有很大的期待的。
更何况集结了这么多优秀的演员。
可能是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吧。
瞬间累感不爱。
这年头,已经很难有机会在大银幕上看到一部沪语电影了,也难怪,电影作为强势的大众文化产品,自然要考虑跨地域传播的效果。
就大中华地区的情况而言,由于官方语言建立在北方语系的基础之上,吴侬软语在电影对白中的地位也就日趋下降——这跟春晚其实是一个道理。
所以,在大银幕上听到字正腔圆的上海市井方言时,那种感觉很奇妙,而且,由于《团圆》的小成本文艺片性质,已经基本断了在商业院线里公映的念想——就目前内地的电影放映制度而言,不能在商业院线里公映,也就意味着没办法跟广大观众见面了——也就是说,绝大多数上海观众是看不到《团圆》的(当然《团圆》真公映了他们也不一定会去看)。
于是,位于北京一隅的某个文艺电影放映场所便成了能一睹《团圆》真容的稀罕地界。
其实《团圆》的剧情并不复杂,就是讲一个国民党老兵从台湾回沪探亲,想跟失散多年的妻子团聚的故事——不过当你坐在北京的电影院里看着操持沪语对白讲述上海老弄堂故事的胶片时,那种感觉无疑有点穿越。
《团圆》是有意反商业化叙事的,影片被导演王全安处理得很恬淡,不过德国摄影师卢茨很显功力,在一个个节奏平稳的长镜头中,卢茨把王全安对日常生活的体察细致入微的展现了出来。
故事的发生地被安置在上海,这显然是导演的有意安排。
时至今日,经过现代化洗礼的上海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一个醒目符号,但凡与发达、时尚、开放沾边的意象,上海都是当仁不让的形象代言人。
不过上海又是多面的,对一个常住人口超过千万的大都会来说,发展的不平衡不可避免的反映在这个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但不管怎么说,《团圆》把镜头聚焦在了一个有些破败的老弄堂里,对于习惯了在影像中捕捉上海“繁华”一面的我们,这当然有些视觉挑战。
你不能指责王全安遮蔽了上海,事实上,上海的锦绣身段在《团圆》中仍能被我们一览无余,东方明珠、金茂大厦、外滩这些时尚地标在电影中仍是随处可见,一个有趣的镜头是:在绵长的弄堂远端,东方明珠的身影婀娜多姿的矗立在蓝天下……去过上海的人都知道,这是实景拍摄——上海就像一个百变女郎,换一个角度看就会有截然不同的味道。
片中的戏剧冲突完全集中在家庭内部,当台湾老兵提出想接妻子去台湾颐养天年时,这个上海小市民家庭的内部矛盾一发不可收拾:对于台湾老兵带来的“巨额赔偿费”,几个子女为如何分割而大打出手。
应当说,这是家庭伦理剧的常用路数,看电视剧多的观众都有经验,矛盾就是郁积到这一刻才能爆发的。
台湾老兵就像一个闯入者,而上海弄堂里的平静家庭则被这个不速之客搅得天翻地覆——这实在有些吊诡,当两岸度尽数十年劫波,失散的亲人终于相聚时,他们却发现自己处于一个无比尴尬的境地,而这种尴尬又集中通过老兵的旧妻传达了出来:一方面,她跟台湾老兵生离死别,还为他生下了孩子,并度过了数十年的艰难岁月;但另一方面,她又是这个家庭的妻子、母亲,她是这个家庭“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为此,导演王全安精心设置了一场台湾老兵和上海夫妇共饮的戏,在一个意味深长的长镜头里,旧妻坐在中间,台湾老兵和旧妻现在的丈夫(一位解放军老兵)分坐两端,两人共同抒发着大半生的国仇家怨,所说是血浓于水,但多年的隔阂不仅让二人的现在有了分隔,这种分隔甚至波及到了二人的记忆中:台湾老兵说他离开上海那天狂风暴雨,解放军老兵则说上海解放的那天是艳阳高照。
的确是艳阳高照,如今的上海,正处在一个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盛世阶段,全社会都沐浴在正午的阳光里,繁花似锦、发展如涛,但正午的阳光下,也挥不掉那一绺深埋的乡愁。
最后,台湾老兵只好孑然一身返回台湾。
(刊载于《东方早报》2011年10月14日B9版)
上海的蟹子真他妈贵
一个是咱们俩是一条心,一个是患难之交恩爱深。一桌吃不完的饭,一场突如其来的雨。
有些事情,不谈是个结,谈开了是个疤。
一个现实题材的故事,但是可信度不高,导致情感完全无法投入,演员的表演出戏严重,松散的剧本完全无法捏合一个完整的情节,连起码的韵味也没有。也很好奇,这个剧本为什么可以拿到柏林最佳编剧?
导演功力完全得不到体现 混乱拖沓 与故事无关的废镜头无数 矫揉造作 剪辑毫无节奏无逻辑 值得一提的是 这部电影作为毫无组织能力完全搞砸丢尽还有竟然能让《康定情歌》获奖伦敦万象电影节作为开幕影片 已经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那些冲突和挣扎都没有营造 一上来就已经是顺理成章 不够让人信服…所以显得剧本非常有问题…本来是可以拍出很好的如暗涌一般细微的片子 结果是不了了之 就像电影最后那场雨…更不喜欢这部电影背后隐含的政治二元对立的寓言…
为千千万万的无可奈何而哭。
真是不忍吐槽剪片子。看在卢燕奶奶的份上给个星星吧。
少了点大江大海人如浮尘的悲伤,多了很多烟火市井气息,也不错
母亲的一句话是戏核“我和你们爸爸几十年,有恩情。我和他一年,有感情。”
現實的生活 真實的情感
影院出来等电梯,一个老太太在那边抹眼泪。故事总是特别简单,技巧上你尽可苛责,但情感的东西弥足珍贵。
喜欢吃饭的人却总是吃不完一顿饭,最后,竟没有人跟他吃了。真悲哀。
人物关系处理上避重就轻,整体氛围很做作,结尾的最后一顿饭也意味不明。
呃,这电影里的是上海菜吗?看着就没胃口啊
戲完全承載不了情感 做作的鏡頭和場景 話劇式的表演 洋涇浜上海話 電視劇水平的影像風格和編劇 這能拿銀熊真是瞎了狗眼了吧@大光明
用一頓頓飯串起的故事,每一頓飯在片中的作用卻絕無重複,每一次幾個人圍坐在擺滿用心烹飪的菜餚的餐桌旁時,內心的情感就會被挑動,或感動,或無奈,或傷感。結尾上演祖孫二人愛情的宿命重演,距離也許能讓人分離,但是在心裡留一個位置、在桌上留一雙碗筷,就是團圓。
画面是好看的,尤其是吃饭的场景。但整个故事并不通顺,怎么就得了最佳编剧,恰恰觉得编剧最弱啊。开篇的味道是对的但后面就绷不住了,不是几个对眼就和解,不是几顿饭就团圆,日常感是非常细腻的,经不起形式上这样刻意的微缩和设计。并且丝毫不觉得有中国风味,非常西化的一对老情人才是冲突的根源。
刘燕生的问和玉娥的应都太草率,缺乏一个顺理成章的过渡,后来的情感堆砌也都较刻意。国共势力迫在眉睫,和平谈判的筹码是玉娥在“一条心”和“见真情”之间的思量。王全安用了太多心思来借喻:对应“时间值钱”的酒、领结婚证办离婚的荒唐、望远镜的旁观者身份、毛毛雨和散之筵席的尴尬等。
开头特稳 本来还挺期待感觉是个四星电影。结果越写越崩。请问主角三人组咋就最重要的老太太不给人家戏呢?俩男的轮番飙独白,肉眼可见演得开心的飞起。老太太就只能坐中间沉默。我的天。柏林没觉得她的失语完全不合理吗?不是讲理论的那种不合理,是戏内逻辑不自洽的那种。拍的是真不错,但这么一个大窟窿感觉很可惜。另外上海老爷子明显比台湾老爷子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