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不仅陈述吸毒的危害,更倾力挖掘展示毒贩内心的困境。
患糖尿病的昆哥并不仅仅是扁平刻板、跋扈凶狠的形象,在怀有身孕的妻子面前他是体贴的丈夫,而对于沦为不良少女的女儿,他是严厉的父亲。
从而毒贩也显出人性的一面。
毒品生意的巨大利益,令其人格分裂,冷血与温情并存于一体。
当吴彦祖质问其毒品之害时他突变为歇斯底里状,足显其被空虚苦苦煎熬的内心之脆弱。
这令影片不止是一部集说教和娱乐功能于一体的主旋律影片,而是以现代观点表述的全球化语境下的香港现实生态。
《门徒》是笔者现目前见到的最好的一部讲述毒品问题的片子。
本来《门徒》这部电影是一直静静地躺在笔者想看的片单里面的,但是笔者观看星爷的《国产凌凌漆》发现到袁咏仪竟然是那么的美,英姿飒爽,眼神迷人。
当然了,《国产凌凌漆》是星爷继《逃学威龙系列》后又一部星爷式无厘头喜剧,延续了电影使用美人的风格,那一张凌凌漆和李香琴在一张桌子上吃饭的场景,定格了一个美好的时代,也祝福张智霖和袁咏仪继续他们的甜蜜爱情。
在看过《国产凌凌漆》这部电影,笔者对袁咏仪产生了兴趣,也正是对袁咏仪生平的浏览,得以发现了尔冬升凭借《新不了情》捧红了袁咏仪,这才回到尔冬升导演。
当看到尔冬升导演作品里面《门徒》的时候,笔者心动了,也算作是一种再次相遇吧,能够看到这样优秀的作品,可算作大饱眼福了,鉴定一部作品是否优秀的一个办法就是看这部电影能不能引人深思,以至于让笔者现在能够产生思考。
周星驰和袁咏仪在《国产凌凌漆》中的剧照《扫毒系列》里面更多是是刻画兄弟之间的感情,强调了忠诚和背叛;《湄公河行动》立意的起点较高,有一定的大局观和较为开阔的视野,强调了社会地区问题;《追龙》聚焦毒枭跛豪的奇幻人生,甄子丹刻画人物形象丰满逼真,同时融入民族矛盾元素,强调了个人主义色彩;而《跛豪》这一部老片子同样是在刻画跛豪,比起精致的《追龙》,更为现实和残酷。
对比下来,大家可以发现《门徒》里面对警察、毒贩、吸毒者有着更为细致和真实的刻画,这个三角关系之中再加入平常人,开头结尾落在为什么会吸毒这个问题的时候,就是对电影主旨的深化,而片尾小女孩和阿力的拥抱就是对问题的解答,这就是与其他毒品题材的电影有着本质区别。
现在笔者来讲述一下警察、毒贩、吸毒者这个在片中呈现的三角关系。
警察:这个群体角色就是维护公平正义、守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代名词。
在片中,扫毒组用七年的时间跟进林昆的案子,可见香港警方的耐心和细心,这是正面形象刻画。
当海关和阿力在做毒品的工厂外面进行打斗的时候,就是扫毒组和海关之间的利益冲突,这就是争功,这就是现实,这就是在凸显人性幽暗的一面,为追名逐利可以变相扭曲人性,披着羊皮干着狼事。
片中海关头目把手伸进工厂的大门里面找门卡,那只到处摸门卡的手,摸的不是门卡,摸的是心里面极具膨胀的欲望,当手被斧子砍下的时候,多么具有视觉张力,那就是反噬。
阿力,勇敢、坚韧、聪明、善良。
这个人物角色被吴彦祖演得还算不错,能够看出来他和其他毒贩有着面相上的差别,这不是帅不帅的问题,而是脸上的气色问题,阿力的气色反映了他心中不灭的力量和追求,以及对警察的忠诚和信任。
这种气色在昆哥看来可能就是一种绝对的危险,吴彦祖如果能够把阿力向好的一面压一压,向坏的一面升一升,会让阿力这个角色更加出生入化一点。
阿力片头阿力出于怎样的原因才会救助阿芬呢?
笔者其实不相信阿力帮助阿芬是完全出于好心,倘若阿芬要是没有几分姿色,这种与吸毒人发生联系的麻烦谁都不想惹,阿力既然在做毒贩,就应该深知这一点,怜悯之心和恻隐之心对毒贩来说就是致命一击。
阿力给面包、去阿芬家中做客、请母女吃饭、拿钱让小孩读书、帮阿芬戒赌、最后临去泰国前把阿芬和小孩一起接到家中,这一切一切的动机如果都是出于好心的话,是解释不通的,陌生人之间的好心不足以解释以上一系列事情的动机,缘浅不会拉近两个人的距离。
所以,回到阿芬的姿色,如果阿芬长得不够那么清秀,不够那么妖娆,阿力可能理都不会理这一家,至于阿芬和阿力有没有滚床单的事情,不好说,片中没有交代,如果放在现实的话,几乎不可避免擦枪走火。
而小女孩,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阿力内心柔软的地方,毕竟小孩子是无辜的,小女孩在阿力心中的地位可在片末收养小女孩这个行为中体现出来,阿力的收养行为是出于道义而非义务
阿芬和孩子第一次见到阿力阿力有一个地方做得非常的狠,这是毒贩可能才有的残忍,那就是借着贩毒的事情在新加坡逮捕了阿芬的老公,“地狱见”算是给阿芬报仇了吧,看起来真的非常解恨。
片末,阿力问自己,吸毒是源自空虚,那到底空虚恐怖,还是毒品恐怖呢?
他举起针管正要准备吸毒的时候,就是在告诉我们,空虚比毒品更为恐怖。
在昆哥和阿芬死掉之后,很难说阿力不空虚,至少他的两个爱人都因为他的工作而离开了他,前者因为毒品,而后者也是因为毒品,要说阿力没有对昆哥小姨产生情感的话,是错误的,泰国那一晚的邂逅就是最好的印证,至于他和昆哥之间所谓的假戏,假戏真做不是没有可能,而昆哥和阿芬最后死在了阿力面前,其中到底有没有情感成分,在阿力举起针管的时候,就是最完美的回答。
阿力到底会不会黑化,不过一念之间罢了。
阿力和小姨毒贩:昆哥,《门徒》这部电影里面的大毒枭角色形象一改一贯的浮夸奢靡的风格,雪茄、跑车、美女、美金、赛马、保镖等等都没有,内地导演对这些元素的运用并不好,能够把这些奢靡的元素放在一起深化主角形象的电影,还得是《恶人传》里面马叔的形象。
就大毒枭林昆来说,充满了烟火气息,身边没有成堆的美女,反而是一个完整的家庭,一位并不美丽的老婆,和普通人一样挤在公立医院里面,让人感觉这样一个大毒枭看起来表面竟然和普通人并无二致,当你看到林昆一家和阿力住进泰国酒店喝香槟的时候,在听到鱼露一人一碗的时候,再听到800万美金做押金的时候,你就知道,原来低调这个词语突然间就充满了内容,这就是电影里面一种对比的艺术手法,极具视觉张力。
林昆这样一位久经生死场的大哥,在电影里面可以这样深入浅出,这才是表演的技法呀,颇有几分大隐于世的感觉,这可能是对现实最好的刻画,不露痕迹,恰如其分,刘德华就是天王。
昆哥片中,完整交代了毒品的整个利益链条,在金三角制毒,分销到世界各地,在香港把仓库、工厂、运输三者用中间人联系起来,彼此互不联系,全靠中间人,这样的毒品交易模式在昆哥哪里已经趋于成熟。
最后把仓库、工厂、运输集中起来的人,是阿力,这集中的方法是便于警方取证,对毒贩来说分散的方式虽然慢,但是规避了被抓的风险,所以,事实证明昆哥还是输在了阿力的手上。
关于怎么拍意外,片中给了很好的解答。
当镜头切换到工厂被海关查获,阿力和老头翻窗逃走的时候,老头的侄儿被海关吓到惊慌失措,跳窗不小心就变成了跳楼,一下子把意外真真实实的刻画出来,人在惊慌失措的时候,才最容易出意外,这一场景已经超越了许多电影里面所谓的意外。
跳窗工厂被查获,阿力和老头还有侄儿,一起把毒品原材料倒进下水道祈求判轻的心理,就是一种自保的心理,这种自保的心理状态很容易让毒贩直接的信任纽带彻底断裂,如果背叛可以自保的话,毒贩是会义无反顾的求全自己,所以,在这个层面上,毒贩之间的信任纽带是脆弱的、敏感的、松散的,稍有不慎,就是大难临头各自飞。
至于《破冰行动》中东叔的塔寨模式还算是建立了比较牢固的信任纽带。
说到底,毒贩是游走悬崖之上的亡命之徒,于他们而言有钱赚没命花才是最大的悲哀。
吸毒者:吸毒者是片中三角关系的直接受害者,是因为有了吸毒者再有贩毒者,还是因为有了贩毒者再有吸毒者呢?
笔者猜测,是需求导致供给。
对于吸毒者这个群体,笔者套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吸毒者至少已经丧失了生而为人的意义,在他们的眼中,世界的价值体系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一切的一切哪里比得上一时的飘飘欲仙?
几十当量的多巴胺被开闸成几百当量的多巴胺,一时兴起,过后又是巨大的悲痛和沉重的愧疚。
阿芬到底是悲哀的,本来遇上阿力算得上是一种福分,奈何福薄命浅,自己的老公又把自己拉向了无尽的深渊。
小孩穿上校服的那一刻以为是走向正途的开始,却是掩人耳目来贩卖毒品的外衣,让生活变得艰难的不是别人,是自己,我们不该对吸毒者抱有一丝的幻想,那一丝丝的幻想只能换来更入骨的伤痛。
片中对吸毒者的刻画,采用的惊悚电影的拍摄技法,比如刻画阿芬吸毒时的场景,就用到对脸的长镜头,而且面相是打光后的惨白,比如阿力来阿芬家中做客时阿芬吸毒的场景,第二天醒来照在阿芬脸上温暖的一束阳光让观众不寒而栗、心惊胆战,还有阿芬最后一刻的恐怖。
现实世界里面吸毒者的恐怖可没有许多电影那样来得轻描淡写,事实反而是让人毛骨悚然,这就是最真实的人吓人。
阿力来家中做客后阿芬吸毒至于阿芬和她老公的爱情,纯粹是互相伤害,害人害己,没想到二人还有结晶,孩子是那么的可爱,可惜生错了地方,好在起死回生,被阿力收养,否则又是一个苦难的人。
笔者已经基本阐述了片中警察、贩毒和吸毒这个三角关系。
现在回到片头讨论的问题,为什么会吸毒?
片中解释是因为空虚。
何谓空虚,空虚的反义词是充实,那么我们对空虚就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了,就是不充实,就是心里面没有东西,没有什么重要的东西是可以摆在心中的,没有快乐,没有念想和希望。
人在空虚的状态之下,容易丧失生而为人的理智,也更容易精神崩溃、价值崩塌、道德沦陷,在这种密密交织的巨大悲痛之下,吸毒貌似就有了产生的原因,所以,片头给了吸毒的原因,源自空虚。
片中还问道,是空虚恐惧还是毒品恐惧?
这个问题在片中已经作了回答,那就是阿力最后没有回到警队,最后坐在沙发上用针管准备吸毒,这个时候可以认为阿力的内心也是空虚的,他的昆哥,他的两个女人都因为毒品相继离开了他,他内心坚守的意义到底意义几何在他内心之中已经开始发生动摇。
如果说阿力会黑化的话,那么笔者相信,一定是在泰国的时候,昆哥已经把金钱和女人都给了阿力,在这个关键点上,谁是谁的卧底说不准。
阿力遭到怀疑阿力的价值坚守,会不会崩塌才是巨大的考验,当然了,片中在这里是按照公序良俗推进的,所以结果是清楚的。
拥抱所以,解决吸毒的问题,就变成解决空虚的问题,阿力和小孩的拥抱告诉了我们答案,是爱。
半夜醒来,一看闹钟才4点,却翻来覆去再也睡不着。
脑子里清晰的回放着的,是晚上刚看的片子,《门徒》。
说来惭愧,张静初mm早已窜红,我却第一次看她的作品。
表演很有张力,亦张狂亦温柔, impressed。
吴彦祖还是印象普普,依然是那张无可挑剔的完美脸孔弥补了演技上的不足。
等飞机的时候,在免税店里闲逛,被货架上的一条条香烟吸引。
长久以来,一直很想尝尝吸烟的感觉,于是,挑挑拣拣,挑了一条MILDSEVEN ultra light 和一条银色的Marlboro ultra light。
回家之后,对着两条烟运功许久,思想斗争许久,还是没有打开。
吴彦祖说他终于想明白人为什么要吸毒,是空虚。
那到底是空虚恐怖,还是毒品恐怖?
因为找不到吸烟的理由,我转手在苹果上把两条烟卖掉了。
买我烟的也是个女孩,在电话里连声说谢谢,感谢我把烟转给她。
她说自己最爱这种light的烟,劲儿小,即过了烟瘾,对皮肤伤害又小。
中国女孩啊,终究还是心疼自己皮肤的。
那为什么还要吸?
第一次看见别人卷烟丝,是一个不足20岁的low class白人女孩。
她专注的把一条一条的烟丝捻到纸上,小心翼翼的卷起来,点燃。
片刻,我闻到一股不同寻常的味道,大麻。
我可以想象这个高中毕业后就在McDonald打工的女孩的薪水有多微薄,更能想象出她可能要把半数以上的薪水交给大麻贩子。
抽大麻,在英国的年轻人中,并不是一件稀奇事。
街上成群哥特打扮的teenagers中,各种名目用来狂欢买醉的party上,大学公告栏里随处可见的sexual club里我是门外汉,我不知道从吸大麻,到吸真正的毒品要多久的过程。
但我知道大麻不便宜的,多多少少也是有瘾的。
买点什么不好。
有人该笑我了,好多英国女孩自愿成为未婚妈妈,就是为了得到政府给未婚妈妈的高额抚恤金。
福利这么好,轮不到你去瞎操心。
可能是真的因为空虚。
在英国上本科的时候,班上只有我一个中国女孩。
课间休息的时候,大家总是抓紧时间跑出去吞云吐雾一会儿(室内禁止吸烟)。
短暂的课间休息时间,总是不够抽完一整根烟。
所以瑟瑟的寒风中,一群光鲜靓丽的女孩,一边发抖一边狠狠地吸手中的烟,很陶醉。
陶醉之余,她们偶尔也会问我,要不要来上一根?
我默默不语得看着烟雾缭绕上升,飘过她们鲜红小巧的嘴唇,脸颊星星的斑点,刷的浓密的像窗帘一样的睫毛,金棕柔软的头发。
No, thanks.根深蒂固的文化不是洪水猛兽,却比洪水猛兽来的更可怕。
其实,我在英国呆得越久,越喜欢这里的环境。
可是,无法让我下决心留在这里的最大原因,是文化上的不认同。
远离烟草剩下三条是给自己说的戒酒精戒粗口戒空虚
之前压根儿没想过要去影院看这部电影的,而看后的酣畅淋漓再次证实了什么叫Low Expectation, High Performance 第一个看到的是张静初,这些科班出生的女演员果然还是和普通偶像级女星不可同日而语,逮着个机会便可大放异彩。
吴彦祖的片子不怎么多的感觉;他的鼻子太高嘴唇太薄,无怪乎刚出道就是一些奸诈的角色;之后便是旷日持久的花瓶,从《赤裸特工》到《新扎师妹》,他唯一能让人记住得只有完美傲人的身材;说起这些个男花瓶,Keanu Reeves 挣扎了一辈子,最后的定格还是骇客帝国里的绝顶花瓶;而Leonardo为了摆脱现代罗蜜欧的花瓶形象,简直可以称得上是自毁形象;而在香港,什么小谢,陈冠希,余文乐,这些新兴小生稍微俊俏点的大半脱不了这个花瓶命运;跟整个电影大市有直接的关系吧,在香港,除了花瓶角色,还有什么角色可演呢;古仔这次猥琐牙黄的出演一个吸毒兼卖毒的混混,恐怕也是腻烦了永远的帅哥形象,从最初的小白脸到古黑炭到混混仔,你不能说他是不努力的;回到吴彦祖,他在形象上有优势亦正亦邪,加上英语,应该是比同期男艺人有更多的潜力和发展空间;事儿到了这里,一是看勤力,再看就是际遇了。
华仔是当之无愧勤力天王,他在力图表现毒枭常人的一面,狡辩的时候还颇有孩子气的耍赖喜感。
有些电影看完了很快忘记情节,而有些,比如这部,散场之后我想的是,怎么找来碟子再看一遍才好。
1.阿力的上司也就是尔冬升那个角色。
阿力和他几次对话都有关于他升职的,最后昆哥要见老婆也是用口供可以升职来诱惑上司。
2.阿芬和她老公都说是对方拉自己吸毒,自己只是为了证明可以戒掉。
事实也许并不重要,是基本为人的问题,已经没有任何信任可言。
3.阿芬再写了字条后,躺在沙发上让她老公把毒品注射到脖子的静脉里,应该是知道之后的结果了,自己求死而已。
而她写的字条就是孩子的监护权,后来阿力找她老公签字的。
4.阿力最后在酒店和上司的上司见面,谈话以后,上司的上司看表,上司马上拍马屁问到要开会了吧,最后握手时候上司的上司表现出态度非常潦草。
5.最后阿力在旧屋穿上警服,幻想看到阿芬,看到昆哥,不论是否真的吸毒,状态也是差不多一样生活在幻想中,最可怕的是心灵的虚无。
想到什么再补充吧。
1、吴彦祖的上司这个人,在从吴彦祖手中拿到刘德华厂里的毒品时,没有履行任何交接手续;2、拿完去打球;3、后来刘德华追查这批货的下落,鬼使神差真被卖到了南美,而且价格还很高,吴彦祖自己也很吃惊;4、吴彦祖之所以在被逼供时谎称货被卖到南美,也是上司授意。
综上所述,事实上警方的内部人自身依靠信息的完善性,完全可能打通黑白两道,成为毒品贸易最大的保护伞,甚至参与到毒品产业链的具体环节当中。
电影中两次提到“到底是毒品可怕,还是空虚更可怕”。
吴彦祖深入扫毒第一线,原因是简单的相信了“毒品害人,消灭制毒贩毒就是维护正义”这一教条,而事实上当他费劲九牛二虎之力端掉一个窝点,却反倒为那些衣冠禽兽做了嫁衣裳。
另外,即便没有毒品,张静初古天乐这些社会底层的命运会有根本性的变化么?吴彦祖在想清楚这些问题以后,发现单纯的正义根本不存在,也没有意义。
毒品原料种植者:赤贫的金三角民众,却养肥了跋扈的军阀;毒品的直接贩运者:社会底层的小喽啰,随时可以被告发陷害暗杀抓捕;毒品使用者:多数出身微贱,教育程度低下。
于是吴彦祖感受到吸毒者最初的困境和空虚。
结局是不言而喻的。
讲真,当吴彦祖把针放在胳膊的时候肝颤啊!
他是空虚的。
其一,他对于正义的空虚,其二,他对于人生是空虚的,其三,他对于信念是空虚的。
他不知道的如何面对以后,尤其是穿上警服后看见的两个人更能体会到,如果不是最后小女孩坚定的拿走了针头,合上了盖子,我就崩溃了!太喜欢这个片子的剪辑流畅性了,其中的一个声话不对位简直出彩。
画面的构图,色彩的搭配,一种湿冷的华贵,美轮美奂
看完《门徒》,上字幕,脑海还在回放昆哥血流满身绝望的眼神,徒劳地说服阿力念旧情不要供出他老婆,阿力使命在身爱莫能助。
一个卧底的人生注定是部悲剧,不能动情,人格分裂。
昆哥曾在危难时救过阿力,阿力也曾为昆哥挡过刀卖过命,最后昆哥隐退前留了一笔钱给他,在茶餐厅,昆哥说哪天不想做了就来找我,一起钓钓鱼。
无论这一切是否只是个局,他们一路走来情同手足,而作为同僚的警方对阿力做了什么?
顶头上司靠他这个卧底手下升职发达,另一组不知情警司摸到毒品线索邀功心切的毒打逼供。
情感的天平上,我想阿力在最后对昆哥是满怀歉意的。
谁背叛了谁?
谁比谁更讲义气?
令人沉默。
道义上阿力是象征正义的卧底警察,必须做他该做的,爱恨交织,心情复杂。
有关卧底的警匪片太多,我很想知道那些卧底最后的人生是怎样?
他们背后的故事。
比如他跟家人怎么联系,怎么恋爱,最后娶的是正邪哪个圈子的人,还是他们一辈子都没法过常人生活,待到功成名就,他已看破红尘从此隐退?
任何游戏都有规则,有些游戏玩的是潜规则,一旦踩线也就玩不下去,这时候硬要争个是非曲直,其实没有意义,找另个玩家把游戏继续下去才是正解。
游戏向来没有对错,只有胜负,玩不起的人最好离远点。
人生亦是局,出局乃常事,赌对是赚半世开心,押错宝只好怪手气差看走眼,徒流一场伤心泪。
大年初三,四个人一起去看了《门徒》。
现在一年到头,顶多也就三四部电影是到电影院去看的,其他都是买碟。
不过,尔东升一直是我很喜欢的导演,自然要进影院支持一下票房。
现在更不同了,因为John的关系,爱屋及乌嘛!
看完电影出来,几个人都说心情太沉重。
这样的片子,太压抑了。
刘德华还是刘德华。
他演所有的角色,在我看来,好像都是一样的。
没有大的突破。
当然,并不是说刘德华演技不好。
他年轻时有容貌,现在有勤力,在娱乐圈浮沉了这么多年,虽然天分差了少少,但是成功也是必然的。
大毒枭林昆,其实可以演得更狠辣、更让人爱恨交织。
还有很大很大的空间给演员发挥。
一出场,昆哥就是在医院里,为糖尿病所苦,腰都直不起来。
和阿力家长里短地抱怨着,老婆要生了,胆固醇高,小女儿先天心脏病,大女儿叛逆。
很清楚毒品事业自己也支撑不了太久了,眼前这个阿力,跟了自己七年,忠诚、醒目、能干,已经决定培养成自己的接班人了,逐渐让他接触到更多的制毒贩毒环节。
孰不知,阿力恰恰正是警方的卧底。
七年,阿力不可能不被昆哥的价值观所影响:毒品不过是商品,市场供求嘛,吸毒的人是自己该死!
隔壁阿芬的际遇与吸毒时人不人鬼不鬼的样子,时时在提醒阿力,毒品是魔鬼。
张静初演技真是了得,阿芬,平时清丽温婉,吸毒时污浊龌龊,沉浸于毒品时表现得淫荡不堪。
据说拍戏时为体会吸毒者的状况,张静初曾想过试吸毒品,被导演坚决制止了。
正如片中阿芬所说:当年为证明给老公看戒毒戒得掉她才吸的毒,没想到真的戒不掉啊!
最让人心疼的,是阿芬那个玉雪可爱、小脸肥嘟嘟的小女儿,跟着妈妈整天挨饿,连地上的糖果都捡来吃。
爸爸是个垃圾一样的人物,居然利用女儿带毒。
懂事得早,会从妈妈臂弯里拔下注射的针管丢进垃圾筒,知道阿力真心对她们好,会象小猴子一样抱着阿力不松手,阿力只好抱着她睡觉,这一幕看得影院里一片笑声。
好多观众和我一样,担心饥饿的孩子不小心吃了那包老鼠药-怀疑导演本有此意图。
阿芬死于注射毒品过量。
活着对她,实在是一种折磨。
她既无力脱离毒品的控制,也摆脱不了老公的纠缠,死,成了解脱。
不过,死后一身老鼠的惨状,着实刺激了阿力。
这也是阿力最终毅然捣毁毒巢的最大推动力。
昆哥劝阿力不要同情吸毒的人,因为他们什么话都说得出,什么事都做得出。
这话只是不适用于阿芬,因为她始终没有出卖自己。
阿芬的老公,片中没有名字,就叫芬夫,我真没认出是古天乐帅哥演的,周身污浊邋遢,眼圈乌黑,神情猥琐,对于老婆穷到没饭吃仍然拒绝嫖客,他的反应是“你是不是傻啊,有钱不赚”,发现阿力对母女俩的照顾,他的第一反应是勒索阿力这个“奸夫”。
女儿的价值在于可以带毒不会引人注目。
他自己都让阿力带走女儿,因为自己不定哪天杀了她都不知道。
总之,这个人,只能用人渣来形容,他脑中除了毒品再没有一丝一毫的人性与感情。
结尾处阿力承诺带他贩毒,换来其女儿的监护权,然后在新加坡机场让警方抓获了满身毒品的他。
真是,如果不这样处置,这样乖巧可爱的一个女儿,就要被老爸给拖入地狱了。
怀孕的袁咏仪演昆哥大肚子的老婆,浮肿的脸,家常的装束,戏份不算多。
精彩之处有两场,一场是一家人结伴去泰国旅游,她让自己太过纯情的妹妹主动出击,搞定阿力。
语气神情十分生动,很是搞笑。
再就是结局处,昆哥被抓,在警局有机会说几句话,好女人,根本不哭哭啼啼,等着老公交代后事,而是主动对老公说,决不能向警方坦白交代,为了一家人,老公“必须一个人走”!
这是何等的绝决与果敢!
离开警局时,她那泫然涕下的神情,让我体会到了“生离死别”四个字。
袁咏仪是个出色的演员。
昆哥割脉后见到阿力的逼问,让人觉得这个毒枭,其实也挺可怜的。
一生谨慎,只信赖了一次,就信错了,这真是莫大的讽刺。
阿力回答他的只有一句:假的,全都是假的!
可是,我不信,这么七年的感情,可以用这么一句话一笔勾销。
从看《旺角黑夜》开始,就觉得吴彦祖是个有无限潜力的演员,难得天分又好,外形又好,真是祖师爷赏饭吃。
他是男主角,演得如何,大家自己看,我不多说了。
不过,对结尾他选择继续做卧底,我真是非常非常的不能理解。
在我看来,无间道这部戏给我的经验就是:千万不要做卧底。
一个好卧底,首先必须从心底强制自己的身份转换。
我们是常人,这样的转换,不是那么自如的,心理上的变态,多少都有一点。
所以,开头和结尾,阿力躺在那张沙发上,都在自语:终于想通人为什么吸毒了,都是因为空虚。
那一刻,我好怕好怕阿力也拿出针筒扎向手臂。
小胖丫头半夜醒来,颠颠的跑回旧屋,象以前跑来看妈妈一样。
还好,阿力面前是点燃的蜡烛,和打开的白粉。
小胖丫头合上盖子,抱进垃圾筒-她真是天使。
如果,让小胖丫头拔去阿力臂弯上的针筒,结尾是否更有冲击力?
不行,我等观众受不了。
饶是这样,走出影院,走到阳光下,我们都觉得压抑得不行。
这部片子应该让政府买单,在全国各地免费放映:多好的禁毒宣传片!
远离毒品,珍爱生命!
美丽的罂粟花,象玉米一样被种出来,象糖果一样被包起来,象其他工业产品一样被分装出去,只是,它带来的,是毁灭一切的力量。
很多镜头,是难得一见的。
整部片子,精彩连连,好多个段落,都觉得象重锤一样敲击观众的视觉和心灵。
导演似乎不管观众受不受得了,把残酷一层层剥析出来。
尔东升导演,非常有悲天悯人的情怀。
向他致敬!
另:据说因为大哥秦沛和二哥John都没有档期,导演尔东升才亲身上阵演阿力的上司苗警司,还可以顺便省点钱给监制。
他真是也老了。
当年和巩俐合演《画魂》时潘赞化的眉目如画儒雅倜傥,现在只依稀剩得几分。
遥想一下如果是John哥哥出场……
门徒是一部探究依赖性和成瘾的电影,其中几个细节的铺设很有意思,比如张静初,古天乐饰演的吸毒者在往自己的身上注射毒品的同时,镜头切换到刘德华饰演的大毒枭却因为“糖成瘾”往自己身上注射胰岛素。
两者同样都是drug addiction,本质上有什么不同?!
大毒枭从不触碰毒品,甚至对吸毒者内心有抵触,觉得他们全死了这个世界才会干净,但他同时却面临着因为suger addiction而导致的肾衰竭,这是一个很具有讽刺意味的细节。
为什么糖成瘾,酒精烟草成瘾的社会问题并不比毒品小,却依旧没有让社会引起重视,甚至媒体都刻意去避免这方面的报道?!
suger addiction是一个近几年红透欧美的新概念,人们逐渐认识到自从工业糖代替自然糖以来,人们的身体遭受了多么大的健康危机,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病,以及由此所引发的一系列的并发症,如中风,肾衰竭,心脏病。。。
每一个现代人都是一名糖成瘾患者,沉浸在冰激凌,薯片,汉堡,糖果,巧克力等工业食品带给他们的满足感中无法自拔。
如果有人觉得自己并没有糖成瘾这方面的问题,不妨参考一下糖尿病患者的饮食食谱,看看自己能够坚持几天。
除此之外,还有酒精和香烟的成瘾问题。
据科学研究,香烟的成瘾性和危害性均高于大麻,但是大麻被列为毒品,而香烟却能大模大样的登堂入室,吸烟者旁若无人的吞云吐雾,和清朝时期抽大烟的瘾君子有什么本质区别?
而让一个终身吸烟者戒烟的困难性无异于戒毒。
虽然体会不到吸烟的快感,但是我却很喜欢酒精,虽然不沾烈性酒,但无论是啤酒,葡萄酒,cidar,cocktail,还是掺杂着雪碧的radler,或者经过酒精发酵的葡萄汁,我都很享受它们所带来的微醺的快乐。
酒精当然对人体有害,即便最少量的,葡萄酒也并不能软化血管治疗心血管疾病,这些我都知道,但是我还是忍不住想喝。
怀孕后不能喝酒,虽然我没有感受到任何生理成瘾的不适感,但是心理却很痒痒,我相信这种经历几乎每个人都曾体会过。
说回到电影,既然其细节扯到了成瘾性,那么随即抛出一个问题:毒品泛滥仅仅是因为几个吸毒者所造成的市场需求吗?!
海洛因的合成史很有意思,医生发现了鸦片良好的镇痛作用,为了降低其成瘾性于是合成出了更纯依赖性更强的吗啡,并用于临床。
而后吗啡的成瘾性又被发现,于是拜耳制药又研发出了药力更强,依赖性更高的海洛因。
如果不是这些治病救人的医生和制药公司一系列的骚操作,也就不会有那么多人遭受海洛因之苦。
所以问题是,毒品如何会成为药品?
在合成药物用于临床之前,为什么其副作用的发现总是会慢一拍?
而作为一个缺乏医学知识的消费者,如何才能了解药物副作用所带来的危害?
比起成瘾问题,我其实更担心整个社会的药物滥用。
我的童年就是一个抗生素滥用的时代,那时候无论感冒发烧医生只有一句话,打肌肉针还是吊针?
而现在医生只会给我开些鼻腔喷雾或者止咳药。
但是怀孕后,我还是对医生的骚操作感到隐隐担忧。
我的家庭医生在得知我怀孕后还是给我注射了流感疫苗,而我的妇科医生却说一般不建议在孕期注射。
医生在孕期给我开了很多药品,比如防孕吐的维生素,止痛药,镁片,铁剂和叶酸,让我觉得我是一个健康的药罐子,每天都在服药,说实话我很担忧自己到底需不需要这些药品,而这些被目前认为安全的药品到底对我和胎儿是不是绝对安全有益的。
制药行业的利润不亚于毒品行业,因为海洛因臭名昭著的拜耳公司如今仍是德国数一数二的制药商,我也没少服用该公司的药物。
贩毒的集团遭受法律制裁,但是研发出毒品的公司还在赚钱,现实往往就是这么讽刺。
最后在说回到电影。
毒品交易的利润那么大,到底谁把钱赚到了?
吸毒者和金三角地区的种植者显然是其中最贫困的一环,毒枭成昆团伙赚到了钱,但是却如履薄冰。
影片中金三角地区的军阀表面上看无疑是最大的受益者,但是实际上片中那些一心想着升职的警察呢,他们究竟扮演了什么角色?!
谁可以解答,为何卧底吴彦祖交给上司的毒品最后真的流通进入市场?
为什么海关人员在明知吴彦祖是卧底的情况下还要装聋作哑截缉毒组的糊?
到底成昆等人的落网有没有让吴彦祖的上司得到梦寐以求的升职机会?
至少从片中看来,吴彦祖还是回到了那个破败的小屋,隐喻着他在此次行动中没有得到任何晋升。
如果说普通人drug addiction是病态的,那么当权者的power addiction也好不到哪去。
权力者制定游戏规则,操控着这个世界,他们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谁又能知晓其中究竟是不是正义。
我想吴彦祖在片尾的空虚就是由此而来,他为了正义出生入死,但是到头来换回的是不是他心中的正义,值得玩味。
他缉毒,却没能挽救普通吸毒者;他抓了成昆,但是市场中仍有海洛因流通;他所做出了努力,最后的受益者却仿佛只有他的上司,所以他最后鬼使神差的竟举起了针管。。。
当然电影在此刻就结束了,吴彦祖最后到底还会不会给自己注射毒品也不再重要,重要的是,电影之外我们这个现实世界,还有毒品,还有药物滥用,还有成瘾性问题的存在,当然也还有权利欲望的黑洞。
我想,这就是我为什么给予这部电影五分的原因。
一般
认清自身了吗
空虚还是~~~
看过,但印象不深了
袁咏仪老了。
张静初演技亮眼啊,好多大咖飙演技
刘德华的演技十分出彩,比《无间道》那会更加老道干练,演大哥型人物还需岁月的积淀。毒品是深渊,不断裹噬着黑暗中堕落的灵魂,尔冬升善于捕捉人物心理和细节,故事线索后半部分逐渐崩塌,开头和落脚形成呼应,勉强弥补了叙事的欠缺,完成由毒品到深渊的自我阐述。
看过
开头与结尾对“空虚”的归结,让它丧失了厚重感。
就是一吸毒科教片
制毒贩毒吸毒,从源头到售卖,从技术层面到人事管理,堪称一部毒贩百科全书。甚至给你连毒瘾的心理成因都分析了一遍。看到后面都怀疑导演真干过……这也太专业了。建议给青少年在接触社会之前全强制看一遍,教育意义娱乐价值都有了。张静初太强了!刘德华好帅,可惜我是一直get不到吴彦祖……
2007.4.4/5
毒品和空虚。哪一个更恐怖。他太迷人。
爾冬升,慣用“砍掉手臂”這麼慘烈的情節。
套用无间道没用好的结果
国产的东西好狗屎啊
真的在减少吗?自己骗自己而已.香港人聪明,知道共产党喜欢看这种片吧
很尔冬升。
一般般
就记得张静初对吴彦祖说你再帮我一次,然后吴彦祖最后好像也吸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