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这座城

This Town

主演:米歇尔·道克瑞,Stefan Asante-Boateng,乔治·索纳,Ravi Multani,安迪·M·米利根,马诺伊·阿南德,Séainín Brennan,Eraina McKenzie,吉恩-帕斯卡尔·海涅曼德,Paul Ginns,Andy Jam

类型:电视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24

《这座城》剧照

这座城 剧照 NO.1这座城 剧照 NO.2这座城 剧照 NO.3这座城 剧照 NO.4这座城 剧照 NO.5这座城 剧照 NO.6这座城 剧照 NO.13这座城 剧照 NO.14这座城 剧照 NO.15这座城 剧照 NO.16这座城 剧照 NO.17这座城 剧照 NO.18这座城 剧照 NO.19这座城 剧照 NO.20

《这座城》剧情介绍

这座城电视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The series tells the story of an extended family and four young people who are drawn into the world of ska and two-tone music, which exploded from the grassroots of Coventry and Birmingham in the late 70s and early 80s, uniting black, white, and Asian youths. It is expected to open in 1981 at a moment of huge social tensions and unrest. Against this backdrop, it tells the story...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万鳄巨兽阮玲玉激情炎岭世界上最爱我的人暴力苏醒我的百事通男友洪班长狙击手:斯莫希军官爪哇特里尼尔错位青春第四季我的野蛮女友一个好人我的天才女友第一季Y医生:外科医生加地秀树第3季麻辣冤家2狗镇南侨机工英雄传拿叉子的女孩在一起赖田朝日的方程式。-最恶的授课-星际旅行:重返地球第七季反击第八季惊梦奇缘之心爱遇见幸福今天吃什么萌犬好声音2潜伏4:锁命亡灵赌博默示录真相至上赵云传之莫问少年狂或者乌托邦

《这座城》长篇影评

 1 ) 谢谢导演没有让大结局HE

谢谢导演没有让大结局HE看之前我好担心最后的结局是一家人大家一起包饺子,还好没有!

—————以下剧透————故事讲述一起生活三十多年的蕾丝情侣,伴侣pat突然去世,留在世上的女主不但要承担伴侣过世的痛苦,而且因为并没有遗嘱,生活了多年的房子也被pat家人抢走。

从没有遵从pat遗愿海葬开始,angie就意识到,之前和和气气的一家人其实都有各自的算盘,所谓的家一夜之间都变了。

最后结局,angie没有争取到房子,但是她看到pat遗嘱的草稿,pat一直都有在为她的利益考虑。

所幸还有回忆,所幸还有身边的蕾丝社群给她坚定的支持。

把这部电影当作故事片看,可能过于平淡,但是这是描绘lgbt人群的纪录片,无比现实。

香港局促的生活空间是全世界所有性少数人群的现状写照,映后访谈里一位德国观众说,这也是德国同性情侣需要面对的问题。

期待未来法律可以给他们更多保障!

🌟🌟🌟🌟(其中一星给题材,蕾丝主题、老年蕾丝主题,希望以后可以看到更多)

 2 ) 拉拉们的隐痛,无法被法律认可的关系

拍的很克制,呈现的都是结果之后的日子该怎么过?

无法被法律认可的关系,连在祭拜仪式上都只能以亲友的名义靠边站,即使是看起来相处融洽的一家人,也没有人为她说一句话,在遗产上也很被动,因为没有遗嘱,一起买的房子也没有了,到成就了那一家人,在那个空荡的房间里安然的装饰起自己的东西。

电影里哥哥的房间,跟侄女的房间很真实,毫无隐私,因为人多,东西也多,加上有孩子,乱七八糟。

穷是原罪吗?

侄子跟女朋友去看房,老房子,没电梯,在七拐八拐的巷子里,屋子情况更糟糕,可就是这样的房子,也是负担不起的压力,她们有点良心,但是不多,面对这些困难,人只要自私一点,生活就会好过一点,自欺欺人的说一句,妹妹还活着也会希望把房子给他疼爱的侄子结婚用。

里面有一段是跟父母争执,她们不只是老朋友的关系,她已经说过很多次了!

结尾的亲吻也是再一次明确的表达。

同性伴侣的关系是什么见不得人的关系吗?

她们法律上受不到保障,社会上常常被模糊掉,亲人之间也是期盼你过正常人的生活,什么是正常的生活?

里面每一句话都像刀子一样割得人生疼。

 3 ) 往事并不如烟

开头是一对老年拉拉背着双肩包沉默的并肩行走,前方是丘陵。

镜头一转到中秋节的早上,烧水泡茶吃早餐,早餐很丰富,期间各玩各的手机,偶尔抬头交谈。

之后坐在镜子前梳妆,Angie自然的给阿Pat涂了点面霜,收拾完两人站在阳台那里低声讨论中秋的家庭布置,携手贴窗花。

背上鹅黄色的小猫布袋出门买菜,熟稔的挽着手臂走进熟识的花店,Angie看上了有点贵但好看的花,阿Pat会给她买6朵。

转身去海鲜市场买中秋食材,阿Pat会不经意搂过Angie的肩。

只是几十年一起默契生活的日常碎片。

阿Pat甚至还在想着要做Senior beauty为老年生活多点保障,从她眼里似乎还能看到永不停息的未来。

中秋家宴温暖迷人,似乎早就融为一体的一家人在一起就是团团圆圆。

也最终崩毁在温馨的假象里。

法律是最低的道德标准,人类是最不可信的复杂动物。

他们才是她的家人,而你不是。

你连表达悲伤都要排在他们后面,你连最后的安身之所都不配拥有。

朝夕相伴的同性伴侣,以为顽固不可磨灭的陪伴,什么也不剩下,连爱过的证据都被自己质疑。

最后坐在老家门前,往事并不如烟。

 4 ) “同搭过尾班车追盛世,到站二人,又如何切割。”

悉尼电影节加场,很幸运在final几乎完全重叠导致参与感为零的情况下踩着尾巴没错过这部。

虽然加映场没有主创映后交流那part但没关系,这个题材都大荧幕了还要什么自行车啊。

如同高赞影评说的,电影“平淡地叙述冲突”,整个故事从头至尾萦绕着一种漫长的温情和悲伤并存的潮湿,但不是暴风骤雨,而是在平铺直叙、一镜到底地朴素记叙一滴泪掉下来的过程。

其实我总觉得逝去的Pat某种程度上就是香港地的缩影,半破碎(至少不那么完满)的原生家庭和明显的Insecure attachment style,兼具东方的传统含蓄和西方的包容开放。

她可以将身份认同点在大家庭里一部分,也可以极具果敢魄力办工厂做品牌不止不歇。

这种矛盾感导致的最直接结果就是她猝然离世后,爱、或者说爱情不得不被实体化和具像化,从利益视角权衡考量,最后落脚到早已拟好而迟迟未签的遗嘱、身后事里“朋友”的身份、执着得令人动容却又更彰显无力无奈的第一支香和处在风暴中心的楼房。

老年女同性恋人这个看似新颖,几乎没有多少影音材料呈现的隐秘视角下,没有大团圆,有的只有法律权益的空白、矛盾中的锱铢必较和步履维艰。

我们当你是一家人也仅仅是“当”而已,当维系关系的唯一纽带断裂,电影开头的那顿中秋团圆饭就成了绝好的讽刺注脚。

我亦很喜欢结尾的处理。

人生没那么多原谅、煽情和和解。

爱巢没有守住,Pat最终也未被海葬,代替骨灰的花瓣漂浮在水上,和影片的基调一样,就像是阴鸷的云翳裂隙处,洒进来的那点儿浅淡飘摇、让人怅然的晨光。

不知道为什么就想起了《先哭为敬》的歌词。

不搭调,但用在这好像又很合适:“曾跟你盖起过天国,半世幸福寄托,就算被清拆难重获,还能悼念亦快乐。

携手看晚灯那感觉,教以后都振作,就算是一个人沦落。

往事发亮,润泽了干涸。

”我真的非常喜欢这个故事,尽管它并不令人开心——甚至带着延迟性的、平淡缓慢的忧伤。

All Shall Be Well,生活还得过。

从今往后,大概一切总会好起来的,大概吧。

2024.6.19 悉尼电影节SFF Dendy cinema

 5 ) Tout ira bien |从今以后 法国首映观影体验

首先想说观影氛围特别好,我是奔着这部电影来的,看到开场前lgbtq+的短片才意识到这是 Festival du Film Chéries-Chéris的单元电影之一。

最后在谢幕纯音乐的映衬下,大家的抽泣声此起彼伏,随后鼓起了掌。

真的很希望国内观影也可以加上鼓掌的习惯。

我也发现法国人的笑点跟我真的不太一样,前面对话放着法语字幕大家在笑时我还以为是我没看懂呢。

不过法语字幕配上粤语对话,让我至少遗失了30%的信息点,尤其一开始我的耳朵在听着一种有点熟悉但几乎不会的粤语,我的眼睛在看着有些陌生的法语单词,我的大脑却完全不能把两者合二为一,后面我只能完全摒弃掉听粤语,转而看法语字幕,才能跟上电影。

回到电影本身,先说一些缺点。

可能因为前面有这个小插曲,我没能跟上电影的节奏,导致我不太明白为什么前一秒大家还在合睦融融家庭聚会,后一秒女主之一Pat就死掉了,转折太快,还没怎么交代这个人,就开始讨论她死后她的另一半Angie权益无法得到保护的社会困境。

我不太喜欢导演的镜头语言,尤其是镜头转场,总是黑幕或者完全没有衔接就跳到下一个镜头。

其次有很多在我看来是无效表达的空镜占据过多时间,譬如有很多有关树的镜头,在第一次看骨灰龛位时,在Angie坐车回父母家时,电影并没有关于树的意象的铺垫(或者我遗漏了什么台词信息?

),因而这些镜头也显得模糊。

同种空镜在我看来表达很好的是《夏日细雨》这部电影,电影也有很多从车窗往外拍快速移动的树影的镜头,但这些镜头语言很好地反映了小女主的心理变化。

以下是对剧情的探讨。

中秋节明明来的都是Pat的家人,但是下厨却是Angie,Pat在客厅和大家一起玩游戏,最后散场时也是Angie在厨房打扫卫生,她对Pat说话但一直没收到回应,再次转场就是Pat去世了。

在花店的对话也可以看出来Pat赚的钱应该比Angie多,所以感觉这还是传统意义上的异性恋相处模式…?

赚钱少的那一方承担了更多的家务责任。

并且Pat和Angie一起出钱买下了公寓,房产证上却只有一个人的名字。

电影没有交代Angie有没有写过财产委托书,但Pat确实写了,却没有签字,我自己的解读是某种意义上Pat其实会知道自己死后自己的哥哥一家人会对这个房子下手,但她希望这不会发生,期待all shall be well,这部片子的英译名,不过我还是更喜欢中文名从今以后啦。

(不过最后一段我不是很确定,害怕是自己没看懂法语字幕而导致的误解,很希望有人能和我讨论一下qwq)再然后是对香港的展现让我觉得还蛮有意思的,脏乱的街道,狭小的楼梯,破旧的房门,生锈的通风扇以及拥挤的房子。

好像电影唯一让我觉得有现代化气息的就是她们的公寓和Victor的车了。

由于本人只在香港待过不到完整的一天,所以对香港不是很了解,至少我看到过的香港不完全只有这些。

但确实香港的住房问题已经是个大社会问题了。

再然后就是我也不太喜欢结尾,我感觉结尾有些苍白无力,仿佛导演除了展现“遇到你以后我才有家的概念”,也不知道该如何继续了,而物理意义上的“家”在伴侣死后只能被剥夺。

不过很喜欢她们一起相拥亲亲的画面,还有一起逛菜市场的场景,为数不多的落脚在两个女主本身的温情画面。

所以我其实不知道该怎么给这部电影评分,我很喜欢这个议题表达,导演在叙述上是成功的,收缩有力的,四平八稳的,但同时也是隐去自己观点的,我没有看到更有力的更鲜明的东西,一切都是暧昧模糊的,就像没有签字的那份财产委托书。

 6 ) All shall be well.But actually it wasn't.

整部電影如同最後汪小姐及二人先前的朋友們從花籃裏灑到海裏的花瓣一般細細流淌。

細水長流的愛情隨著pat的去世戛然而止,和睦粉飾下的矛盾如是遁形。

(ps:實則我對影片撒花瓣這一幕有一種浪漫主義的想象,在花瓣出現都前一刻我都還在懷疑,Angie姨妥協讓出房子,那麽是不是胡家也當妥協海葬……不過,這撒出去的一把把花瓣我寧願相信符號學上是象徵了Pat姨:)

Angie海邊灑花瓣pat的家人說到底是為了利益:大哥為代表的一家未尊重逝者意願放棄海葬無非是為了好兆頭旺家人後代;對於房子一直美其名曰『再說吧』實則從頭到尾都在算計怎麼合理地把pat和汪小姐合買的房子據為己有;侄女假裝好意幫忙去銀行處理遺產,實則不過是為了贏得好感之後拋出那句“不如咱把房子賣了,錢款分成四份”(我說這誰不氣啊,,,學民法都說了,,你要分也是pat那二分之一份分四份。。。

)不曉得多少家庭是這樣,家族核心人物存在,一家和和睦睦笑口常開,,其一旦去世,粉飾下的和平露出獠牙,遺產問題把“家”鬧得支離破碎。

影片最后一吻,无疑是在强调二人的伴侣关系說回看完此片的第一直觀感受:新穎的視角闡述著絕望的上層建築;LGBTQ的未來何去何從(?

)是默然忍受暴虐的毒箭,通過斗爭將它們掃清?

還是暗潮洶湧地沉默反抗?

我們不得而知,好像虛無縹緲的……得到的直觀啓發即是:步入中年各位LGBTQ couple,抓緊去辦理意定監護以及遺產公證(,,•́ . •̀,,)

 7 ) 女同的困境 女性的联结

怀抱着学粤语的心态打开了这部去年便有所耳闻的香港老年拉拉片色调是直观的电影语言,一开始,影片用暖调呈现了一副温馨的日常。

Pat和Angie,一对携手相伴四十余年的“好朋友”,起床后一起买菜买花布置家里,计划和家人们一起度过愉快的中秋。

在对同性并不友好的大环境里,她俩似乎已经是幸运的。

从邻里到商贩,没有人用异样的眼光看着两个携手共行的女性伴侣;从朋友到亲人,大家都将两人视为一家并送上真挚的关心和祝福。

团圆饭一片祥和。

幸福戛然而止,画面转变阴沉。

明明送别时还不断招呼小辈下次再来,但Pat轻轻睡去却再也没能醒来。

Angie泪流不止,愁容满面。

第一个争执就是关于安葬,Pat曾说过想要海葬,而大嫂迷信的“余大师”却直言灵魂飘散不得安息对后辈不利,为了家族兴旺,最终Pat的骨灰坛被放在了阴暗逼仄不见湖海的骨灰房。

为了Pat确实疼爱有佳的后辈,为了不落把柄,第一次Angie选择了忍让。

但更为现实的难题摆在眼前:遗产怎么分?

尤其是房子怎么分?

影片一开始,我便惊讶于两人的房子之大。

虽然放在内地看来稀疏平常,但在寸土寸金的香港可谓是豪宅。

影片中出现的其他住所都十分阴暗狭小,呈对比之姿。

Angie一开始想当然的觉得大家会把房子留给自己,因为这是两人三十年前共同出资的。

但正如影片中的律师所言:亲母子在财产面前尚有撕破脸的。

更何况这些家人是Pat的家人,与Angie并无血缘关系。

难点在于: 1. 两人虽然是伴侣,但因为同性婚不合法,因此Pat去世后仍处于未婚状态,遗产管理人按现行法律指定给了Pat的亲哥哥:成哥,Angie没有资格参与遗产分配 2. Pat去世后,两人共同开户的保险箱被冻结,在遗产分配程序未完成的情况下,Angie想要拿取保险柜中的东西需要遗产管理人陪同办理,自己一个人并无权限 3. 虽然这套房子由两人共同出资,但出于种种原因房契上一开始只登记了Pat的名字,并且后来因感情较好没有在意,拖着没有加名。

因此这套房在法律上属于Pat的个人资产,Angie无权居住。

……无奈的现实。

律师朋友说,在这种情况下,目前能做的就是Angie首先提起诉讼,证明自己与Pat同居多年一直以来被Pat照顾,Pat死亡后自己无力生活需要从遗产中分得赡养费。

Angie诧异:这样岂不是证明自己是一个寄生虫?

一直以来两人彼此携手,不存在单方面的索取。

更何况,房子关乎两人共同的回忆,与金钱无关。

在朋友的劝说下,Angie选择与家人们好好谈谈。

在一对二的谈话中,对面的人物依次是侄子、侄女、大嫂和哥哥,而这一家人的态度也在逐渐硬化。

侄子首先向Angie保证如果成哥不给Angie房子自己绝对会和他翻脸,大家没有赶她走的意思,但紧接着哭诉起自己因贫穷无房再次失败的恋爱,疑似有博取同情之嫌;侄女自己的小家已接近破碎,她借丈夫的提议说出看似中立的方案:将房子卖了分成四份,四家平分,这样似乎是最公平的。

但Angie直接挑明,这还是将自己赶走,把自己当外人;等到和大嫂攀谈,她已双目无神眼神呆滞,影片两次刻画她偷摸抽烟的情节:一次被儿子训斥,显示养子压力之大;一次打扫客房抽客人的剩烟,可见经济状况之窘。

大嫂涣散地说出了她的艳羡与无奈,或许她也觉得良心有亏,但为了儿子能够有房子成家立业,她必须站在赶走Angie的立场。

最后,直面成哥,他终于“装也不装了”,代替逃避的儿子上来正式下达逐客令。

Jacket的女朋友未婚先孕,两人急于拿到房子结婚,这间“胡家”的房子也让Angie住了这么久,“胡家”不欠Angie什么了。

成哥搬出Pat:Pat那么疼爱侄子,如果Pat在世应该也会同意让出房子(就欺负死人不会说话吧)Angie被这句话击中了,她开始怀疑:或许,Pat真的不想让自己再住下去了……看不下去的律师朋友违背自己的职业道德,打开了电脑里经Pat授意但并未正式签字的遗嘱草稿。

这套房子的所有权益,在Pat心里都是属于Angie 的!

泪水缓缓落下,Angie终于决定拿起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权益。

镜头再转,拉拉朋友们陪着Angie坐船来到海上,花瓣撒入水中,这里才是怀念开朗Pat的绝佳场所。

Angie被判得了生活费,房子给了已为人父的侄子。

旧的图画照片压入箱底,新的合照上已无二人。

Angie回到了母父的乡下院所,滂沱雨声中,她回忆起了甜蜜的过往,真挚的诺言,一个欢喜的亲吻,一个深情的拥抱。

斯人已逝,从今以后只剩自己,但未来还长。

全片中最恶心的人物莫过于侄子,废物一个但不断吸血,Pat和Angie出钱给他买车给了他成为Uber司机的机会,但最后还是以要结婚生子为名躲在母父身后抢走了房子,是东亚万千废物男宝的缩影,男权社会就是这样不遗余力地托举男人,褫夺女人的资源和财产。

全片最感人的就是那一群拉拉朋友们,她们在精神物质和行动上都给予了Angie莫大的支持。

所以,谁才是家人呢?

血缘关系是一种强制性的捆绑,但血缘纽带下不一定是真心。

世界上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但处于同一社会困境下的女性,绝对更能共情彼此。

我又一次看到了女性联结的光辉。

欣喜的是,搜索发现去年香港最高院裁决公屋政策及遗产条例排除同志违宪,感谢一步步勇于维权的人推动着法律的进步。

ALL shall be WELL.

 8 ) 所有人的从今以后

四月初看到预告片的时候就决定要看,点映和正式上映之间还跑空了一次,今天终于心平气和地看完了《从今以后》。

自己会不由自主地设想老年生活和离开世界的方式,自然会被相关的影视讨论吸引。

愿望能健康、自理、独立的生活,又能体面、有尊严、有计划地离开。

电影比我预想做得更好的是 Pat 的家人不是脸谱化的“坏人”,他们困乏、努力、隐忍,是活生生的普通人。

他们不是贪婪的,他们的选择是可以理解的,甚至真实世界的 Angie 如果遇到这样的家庭都是值得谢天谢地的。

还是想高亮两条建议,一是生前遗嘱和各种文书格外重要,并且要行动起来;二是 Angie 的朋友们非常重要,这种相互的社会支持可以稳定价值观和调节身心状态。

没有多少困境是性少数群体特有的,把 Pat 换成我爸,Angie 所经历的,就是十几年前我妈和我经历的事情。

支持性少数就是支持性多数,保护多元化就是保护每个人。

 9 ) 生死之间的情感交织

电影以其细腻的情感刻画和舒缓的节奏深深打动了我。

影片开场便是震撼人心的海啸场景,这一幕不仅奠定了影片的基调,也将观众迅速拉入到角色们的命运之中。

法国女记者玛丽在海啸中经历了生死一线,从此她的生活被那段濒死体验深深影响,她开始执着于探寻死亡之后的奥秘。

玛丽的追寻不仅是对未知世界的好奇,更是对生命意义的重新审视。

她的故事线展现了生者对于逝者的无尽怀念与探索。

通灵师乔治的故事则更加贴近我们对于死亡和超自然现象的普遍认知。

他拥有与逝者沟通的能力,却因此在生活中倍感孤独,甚至被家人利用来牟利。

乔治的孤独源于他的特殊能力无人理解,也源于他无法像常人一样生活。

然而,在影片最后,他通过帮助他人与逝者告别,找到了自己存在的意义。

乔治的故事让我意识到,面对死亡和失去,沟通与理解是多么重要。

最让我感动的是伦敦男孩马克斯与双胞胎哥哥杰森的故事。

马克斯在杰森去世后,一直无法走出失去亲人的痛苦,他坚信自己能够看到哥哥的幽灵,并与之对话。

这种超越科学解释的情感联系,展现了生者对逝者的深深眷恋。

马克斯清澈的眼睛中充满了对哥哥的思念与不舍,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影片中,马克斯在路灯下苦苦等候的场景,仿佛是对逝去亲人的无声呼唤,触动了观众内心最柔软的部分。

《从今以后》通过这三个故事线,将生死之间的复杂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

影片没有刻意煽情,而是通过细腻的情感刻画和角色内心的挣扎,让观众在平静中感受到深刻的感动。

导演伊斯特伍德以其沉稳的叙事风格,将三个看似独立的故事巧妙地交织在一起,最终汇聚于一点,传达出对生命、死亡和爱的深刻思考。

影片带给我的启示在于,面对死亡和失去,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接受和遗忘,更需要理解与沟通。

逝者已矣,生者如斯。

与其沉溺于痛苦与恐惧,不如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生活,珍惜当下。

影片中的角色们在经历死亡和失去后,都找到了继续前行的勇气,这也让我意识到,生命中的一切痛苦与挫折,都是成长的一部分,只有勇敢面对,才能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从今以后》不仅是一部探讨生死的电影,更是一部关于爱与怀念的作品。

影片通过细腻的情感刻画和深刻的主题思考,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获得了一次心灵的洗礼。

影片结束后,那份关于生死、爱与忧伤的情感久久萦绕在心头,让人回味无穷。

或许,正如影片所传达的那样,从今以后,我们应以更加宽容和理解的心态去面对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珍惜当下,拥抱未来。

 10 ) 多给的一分属于这些努力“记录”的人

女同电影终于来了~期待了很久的片子,错过了去香港看公映的机会,终于等到了资源,在一个周日的夜晚,很有仪式感地准备好了香薰和茶,很郑重地开始欣赏。

如果没有提前看过相关的研究,其实有好些人物设定并不容易理解,但没关系,看懂了就当彩蛋,没懂的话,也不妨碍在电影中,跟着角色感受情绪的变化,走过一段心痛的日子。

其实对于又是老生常谈看厌了的争家产题材,有些无奈╮(╯▽╰)╭,但所幸导演用了很美的处理方式, 没有强烈drama的争吵, 只有大量无声和留白的处理,带出失去伴侣后,心痛无措,心空空的感觉。

导演的一些映后谈也提到了这中间的艺术化处理——没有让Pat的其他家人看起来“太坏”,感谢这个处理❤️让这部电影如海报一样,有秋天的感觉。

有机会让女同被看见,已经很难得了。

看电影前,看了《同声同气》这本书,听了邓芝珊的采访,过去这一代香港女同的故事能以这样的方式被记录下来,是一件很值得高兴的事情,这背后有太多的不易,因此,多给的一分属于这些努力“记录”的人。

电影中,借侄子之口讲述的差点远嫁加拿大、借爸妈之口讲述的制衣女工变经营者的过往,还有借钱给朋友在中环开花店、聚会在酒吧喝威士忌、带着小蛋糕和花到朋友家聚会……每一个细节都很符合我们对香港中产女同的想象,在经济腾飞的80、90年代,由工厂妹一步步努力成为精英,在挣脱父权制枷锁的过程中寻找自我、爱情与欲望,甚至人到晚年还能持续学习、规划开服装店。

即便是因为伴侣离世,失去了共同的房子,被迫搬回爸妈的村屋,Angie身上也依旧有“希望”的感觉,这样的故事,大概不会再下一代身上再出现了。

看完电影写影评的时候,脑海里一直浮现出Sa姨、Pansy、阿苏等人的样子,换个角度想想,虽然香港有这么多真实的样本,她们都跟戏中角色年纪相仿,却没有选择接演这部电影,这算不算一种电影以外的讽刺呢?

一方面是,我们已经“先进”到可以在荧幕前呈现女同的晚年生活,另一方面,让真正的女同站出来承认或饰演这个角色却依旧有压力。

《这座城》短评

看了让人生气和难过,没有相关法律保障的地方,边缘人群的权益就这么光明正大地被剥夺了。导演没有把剥夺的那方脸谱化,那一家人也生活艰难,最后把人撵走看起来也迫不得己,但这更突出了对被剥夺那一方的不公:自己的家要靠外人的怜悯才能住,说收回就收回,可以想见其中的屈辱。

4分钟前
  • 邓安庆
  • 推荐

#48HKIFF# 在香港看这种本土电影还是挺新奇的,观众氛围拉满,其实这几年香港挺多亲情出发的《过时过节》《窄路微尘》,但这部从老年人les和社会法律的角度探寻了更多可能,虽然温吞的过头,或者说形式很出挑,内核还是保守,反倒限制了不少深层表达

8分钟前
  • 03Sanders
  • 推荐

剧情有点难看

12分钟前
  • ଘ 尛銤 YuM!ଓ
  • 很差

导演刻意省略最有戏剧冲突性的事件,从头到尾努力维持着一种平淡,群像塑造方面也避免出现任何“坏人”,足以见得影片的重点并非在“继承之战”,而是在于去共情具体的人的困境与无奈。而这样的处理反而更令人感受到残酷,女主角在同志群体中其实已经算幸运的那少部分人,能够和伴侣的家人和睦相处数十载,然而就算如此,伴侣一朝去世,隔阂便赤裸暴露将家庭撕裂。彼此间亲情并非虚假,但阶级、法律层面的矛盾亦无法轻轻带过,其中张力才是影片最精彩之处,也让演员们贡献了高水准的群戏,尤其是这些年不算活跃的许素莹,这次戏份不少,令人印象深刻。虽然是男导演,但可以看出功课做足了,对女同社群有细腻的观察和真实的再现。

16分钟前
  • 麻友安
  • 推荐

表演、台词,镜头转换之下的余韵,全都我之蜜糖,其乐融融的暖光对应爱人离去后的黯然,那些绵里藏针的算计和女性之间美好的情谊形成鲜明对比,换作异性恋也一样成立。可以和《但愿人长久》并列为今年最喜爱的华语电影。

20分钟前
  • 王绛绿
  • 推荐

立遗嘱的普法宣传影片

21分钟前
  • 写真
  • 较差

结局太过现实深深刺痛了本东亚女同,属于pat和Angie的房子还是给了“传宗接代”的victor,片子讲的是失爱又失权的老年le couple的故事,最喜欢的片段是上香时做为往生者“朋友”的身份冲上前和家属并排,还有影片结尾那个缠绵的吻,以及映后主演说的“真情流露”

26分钟前
  • 自由
  • 力荐

#HKIFF48 有现实意义的主题,令人失望的呈现手法,平铺直叙,从故事到表演都缺乏惊喜,甚至不动人,如果要真的去探讨这个议题,还不如直接拍纪录片。映后有人提到未结婚的异性伴侣如果没立遗嘱都会遇到这个问题,但导演回答是认为同性伴侣更不被认为是家人,更容易被赶出去…Um…没做过调查不敢下定论,只是这样说似乎理所当然把同性伴侣看成弱势…要控诉法律、控诉人的私利,不一定要拍LGBTQ+题材,这种题材很容易拿奖,容易煽情,容易引发很多话题,但不容易拍好。

27分钟前
  • kinder23
  • 较差

在性少数群体中,有很多的人在一刻不停地为自己的权利做着不懈的斗争,我们当然应该对此表示肯定与支持,但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很多很多的只是淹没在尘世之中的普通人,他们依旧受困于尚未发展完善的体制与规定之中,并不能和其他所有人一样收获自己应当收获的东西。而杨曜恺恰如其分地捕捉到了这种无奈的悲怆,将它不动声色地掩藏在了平淡到不能再平淡的生活流式的叙述中,而非并我们想象中那种传统的“分家产”故事所带来的鸡飞狗跳和无限闹腾。是啊,更多的时候生活却就是在这样的不动声色中慢慢给人以毁灭性的打击,在我们可能都没意识到的某个时刻,一切都变得翻天覆地,从今以后,再无希望。

30分钟前
  • 🌈raymexic
  • 推荐

3.5,這不算是個新鮮話題,但在華語地區還是太缺乏討論了,能拍出來就值得鼓勵。雖然「最重要的是愛」有點過於浪漫化了,但想想又要如何對抗這種東亞家庭裡的綁架呢,一步步退讓也許才是某種真實,也只能靠愛,靠深情一吻達成某種自洽和安慰。//看的時候還是會想這個困境是否在沒有結婚立遺囑的多年異性戀伴侶身上也奏效,要如何突出les群體的「無權困境」還是有值得考量的地方。另外拍攝和戲的處理上也還有很多可以進步的空間,但比那一大堆首部劇情片還是要出色很多的。以及導演描寫了les朋友們互相幫助互相出主意彼此陪伴的社群感,這點很加分。//btw,看到大家爭來爭去爭的是某老友的前住處,覺得有點好笑。瞬間理解了他看到區嘉雯說出「呢度係我屋企」時想要吶喊的心情:)

34分钟前
  • 偏时差
  • 推荐

题材和故事都很不错 对于社会现象的批判揭露也是有一定力道的 就是拍摄手法有点普通 比较平铺直叙

37分钟前
  • 樂啊樂
  • 还行

Chosen family才是家人和同性伴侣在无遗嘱离世状态下面临“亲情”破裂和遗产争夺的刻画很现实,但是整体太单元剧了,空镜和人物走向都很有很强的设计感。

42分钟前
  • Lower_Classy
  • 较差

挺狠挺残酷的剧本,同性合法化问题只是表皮,内里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资源匮乏和贫富不均如何让人变得凶恶的问题。真挚的情感是一个社会里唯一的寄托。

44分钟前
  • 圆首的秘书
  • 推荐

7/10. 举重若轻。

49分钟前
  • 藏着不等于遗忘
  • 还行

这样老年拉拉题材的电影之于华语影坛甚至东亚的电影题材里都算是意义大于电影本身的弥足珍贵。极为还原生活化的叙事揭开的是一个群体无奈的困境,法律和权力在人情与爱的面前是滞后和生硬的,现实和金钱在人性面前是赤裸和无情的。血缘和相伴而生的爱到底哪个更重要?女主看到相伴四十年的同性伴侣生前遗嘱后满眼是泪很让人心酸,最后在船头向水中撒花弥补伴侣海葬之愿的镜头看的也让人唏嘘。拿了柏林影展泰迪熊最佳影片,导演终于继同性男版《叔·叔》提名后,如愿拿奖了。

54分钟前
  • Jonathan
  • 推荐

终于有一部「看见」中老年拉拉的华语片已经能让人感慨了,更不要说通过遗产纠纷引出的对婚姻制度的反思。正如杨导所言,「我们会发现最终我们在谈的不只是平权、房产或财富,而是人际关系,当社会上存在着不平等与不公义,影响到的其实是每一个人。」如果只有一种关系是被允许获得保障的,对于其他各式各样的事实家庭而言,就是一种不公。真正多元、自由的社会应该做到让人实实在在 be well,希望本片能成为走向那个 shall 的一小步。

59分钟前
  • 羣青
  • 推荐

抛光题材不谈,是真的无聊

1小时前
  • 小李
  • 很差

所以房子最后是Angie主动让给家人们吗?

1小时前
  • 𝗟𝗼𝘂🩴
  • 还行

因为买楼而让表面其乐融融的大家庭分崩离析的典型华人故事,剧本执行略僵硬但讨论的都是真议题。本意不在描绘同性感情以证明其在大众认知中的合法性,而是在社会主流默许同性伴侣存在的前提下,为了权益保障而向法律制度和传统文化的社会学追问。

1小时前
  • sdebut
  • 推荐

【7】放在世界维度的女同电影议题里,本片只是一小步。但放在华语女同片里,是一大步。杨曜恺延续《叔·叔》的议题关怀,聚焦在老年女同身上,有视角,有温度,有抗争,有人情,但最后只能就如同片名一样“All shall be well”。一家子虚情假意了25分钟后,就开始长达60分钟的现实鞭挞。戏剧性是狗血的,但人性是现实投射的。人人无奈,用力,堵死。制作上还很糙,黑幕的过度,剪辑的没想法,镜头的直白等等,但它真真切切拍出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也喜欢结尾,女同姐妹在船头撒花,食人血肉者搬新家,回忆定格在最美最甜时刻,那便是“从今以后”。ps:本片再一次践行了立好遗嘱很重要。@高先+映后。

1小时前
  • 酱桑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