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时候的金南佶青涩又有灵气,前面塑造的诡异变态的人设,顶着一张人畜无害的脸还真有点害怕!
故事里面,薛景求独角戏分很多,演员的自我信念感很强,女儿面前温柔的眼神,陌生人面前冷漠的眼神,杀人时邪恶的眼神,瞬间失忆后的茫然眼神,都表现的很好!
故事叙事时真真假假,虚实结合,不到最后一刻都无法知道真相!
老年痴呆这个病症会丢失很多记忆点,剩下的记忆点拼凑起来就是全新的故事!
看完导剪版,我理解的是首先,男主是有老人痴呆的,因为我觉得无论如何,警察不可能忽略一个客观存在的袒露式证据。
男主小时候被父亲殴打,被母亲背叛的经历是他杀人的情绪动机,至于后面为什么不杀了,我理解的是因为一方面是车祸造成的大脑物理性损伤,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找到了"纯白的鞋子",即他的女儿。
因此他不在需要通过杀人去"擦拭"鞋子。
但后面为什么会继续杀人,我理解是导演跟观众开了一个“剪辑玩笑”。
实际上,女儿找到男朋友这个情节应该发生在他开始杀人前,因为女儿找了一个男朋友,所以在情感基础上,男主感受到了和小时候一样的“背叛”(换句通俗一点的话来说就是:我从小擦到大,擦得这么干净的鞋子,凭什么给你穿),但出于“父爱”,男主只能杀死“别人”来模拟对鞋子的擦拭过程。
这也解释得通,为什么是闵而不是其他人。。
他为什么不杀死闵的理由,我猜测是因为,除了是因为他的仇恨根源是女性外(当然也有一种可能是他本能觉得打不过他),还有就是他将闵和女儿捆绑在一起了(就像穿着白鞋的人),所以他需要一个过程去慢慢解开这个捆绑,而不是直接一刀切。
后续的解读和其他评论差不多。
导演的高明在于,他不仅通过视角的来回穿插构架一个“记忆缺失”故事,而且还打乱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将所有情节动机线索隐藏在“白色的鞋子”中。
而主角的矛盾,从来不是如何逃脱警察,而是他在努力描绘的对于女儿的“父爱”到底是什么(对纯白鞋子的依恋)。
老人痴呆所引发的情节不过是他心里挣扎过程的现实映射。
影片最后,到底是“父爱”赢了?
(他始终没有杀死他的女儿),还是“偏执”赢了?
(他杀死了闵,重新让这双白鞋依旧纯白)我不知道,因此,患上失语的不只是女儿,还有看完电影的我们。
掐脖杀手vs绳子杀手,不是双重人格乱斗,不是高智商罪犯装病,也不是连环杀手皇城PK,而是男主选择性记忆。
全片两层回忆叙事,男主前期设定像《嗜血法医》以正义的名义连环杀人。
影片一直在勾起观影者的好奇心,想要一探究竟,看看最终的真相到底是什么,节奏感控制的非常好,镜头语言及配乐与剧情相得益彰,叙事手法很高级,在老年痴呆所幻想的世界与真实世界里反复交叉叙事,让真相更加扑朔迷离,层层反转引人入胜,把父爱、痴呆、悬疑三种元素融合的非常好。
他从小在家庭暴力的环境中长大,青年时期弑父、弑母,经历唯一的亲人姐姐自杀,结婚后遭到背叛弑妻,这之后他开始了漫长的无差别连环杀人。
有次被追尾后暴露了身份,被小警察一步步调查,最后他为了掩盖真相把警察朋友和小警察全杀了,女儿从此患上了失语症。
这是一黑到底的悬疑片,让人细思极恐,前面大段的铺垫和烟雾弹都是扰人视线的,最后的反转是全片精华。
不过最后不管他现在是不是老年痴呆,他曾经杀了很多人这是事实啊,然而这样也能放他走?
还有警察朋友的尸体没有后续解读,诗歌班女人被杀死后尸检也没有,小警察沉尸于水底男主是怎么做到的?
综上所述这些证词全凭男主一人之言,警察们就无脑信?
“如果杀人是诗歌,那么照顾小孩就是散文,养育一个人比杀死十个人更有成就感”
个人觉得剪辑版所谓的完整是为了强行铺出另一种结局,让一部片子两种解读都可行,但有些画蛇添足。
上映版的结局更合理,逻辑也更合适,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已经不杀人的杀手如何一边应对老年痴呆的阻碍,一边为了保护女儿解决新冒出来的杀手的故事。
而剪辑版的逻辑是,一个完美的杀手依靠杀手本性,即使老年痴呆了,仍能故意创造一个接盘侠,完美掩盖自己的犯罪。
问题是,他杀的人都过了17年了,他没必要又去新杀人,然后又来嫁祸…有人可能解释是17年后他因老年痴呆症而重新想起17年前的习惯开始杀人,但两个核心矛盾点是无法自圆其说的,一是抓赌方连杀两人,那一定是警察所为,二是如果因为痴呆症,17年前的杀人习惯复发了,那一定杀人的方法是一致的,不会出现其他方法,还拍照拍视频放血。
所以综合来看,更喜欢上映版,导演剪辑版,就当成是导演老年痴呆了后的一种幻想吧~
电影有两个版本,上映版叫做Memoir of Murderer,导演版叫做Another Memory,一开始就告诉你,这不是时长的问题,压根就是两个电影。
和一般有双结局的电影不同,本片的不同结局直接改变了对之前所有情节的解释。
在结局之前,两个版本有如下主要差距。
1 导演版里检察官的审问贯穿全片,上映版在结尾处才出现。
2 上映版中有一些金炳秀与女儿恩熙互动的场景,比如吃面、剪发,导演版中没有。
3 导演版中有闵警官暴力执法打死一个女人的情节,他念叨:“犯了罪,总要付出代价的。
”上映版中没有。
4 导演版中安警官带着几个新警察去采访金炳秀,上映版没有。
如果不看结局,这几个差异存在与否对情节没有太大影响。
可两个版本的结局截然不同,反过来看能发现安排这些细微差距的端倪。
上映版是一个温馨感人的R15故事。
父亲(金炳秀)曾经杀过很多人,一次事故让他得上阿兹海默症,他通过录音笔和日记来记事。
他撞上一个连环杀人犯(闵泰洙),直觉告诉他那就是近期连环命案的元凶,杀人犯盯上了他的女儿,他报警,杀人犯就是警察,连与自己交好的安警官也不相信他的话。
杀人犯潜入他家里删他的日记,把杀人案嫁祸给他。
他随时都可能失忆,最后还是营救了女儿(虽然想起来不是亲生的),亲手杀死凶徒,最终完全精神失常,住进精神病院,女儿去探望他,他望着她就露出了笑容。
影片到这里从情节上到立意上都是完整的,可结尾处金炳秀突然又开始内心独白起来,针管贴着脖子,一下子又回到了隧道口,转头却看到金炳秀。
我认为这里解释成多重人格是不合适的,会导致之前剧情的过度崩塌。
其实,金炳秀为什么会出现在隧道口,全片其他地方都没有提到,不妨看作另一个版本的预告吧。
导演版是R18。
一开始检察官来到金炳秀的病房,拿出他的日记开始问问题,从撞上杀人犯到杀死他营救女儿,金炳秀坚持自己的说法。
令检察官不明的是,闵泰洙的尸体最后消失了,连环命案的死者都被挖出,嫌疑人一个找不到,一个痴呆,而金炳秀的女儿也不愿多说,检察官只得作罢,把金炳秀放了。
金炳秀提着包走出病院,走到隧道口(这里总算接上了开场),寒风吹过,他低头望着自己反穿的鞋,脱下来,正着穿好。
这是他第一次正着穿鞋,刚才在病院,检察官看他的拖鞋都是反着摆的。
这意味着,他全想起来了。
不是他撞了杀人犯,而是他杀完人被撞了;不是他去救被绑架的女儿,而是他杀人杀红了眼,杀掉了保护女儿的警官,还把人沉到湖底;和自己交好的安警官,不是被别人所杀,而是他自己干的。
之前所有的剧情,不过是他用自己残存的记忆脑补出来的,所以最后他才说:“不要相信自己的记忆。
”现在再回过头看看刚才提到的四个不同点的含义。
1 导演版检察官的穿插表示全片都是金炳秀的讲述,而不是零视角的叙述,这是最后反转的一个重要前提。
2 上映版与女儿的日常戏份刻画女儿对父亲的感情,使得女儿给父亲的录音和最后的营救都有充分动机。
导演版没有这些,女儿和父亲的关系在本质上并不融洽。
3 讲闵警官正面杀人,闵警官念叨的却是应该属于金炳秀的台词,正说明这段完全是基于自己幼时体验的想象。
4 与安警官关系亲密,安警官才会在最后想去劝金炳秀自首,创造自己跟闵警官商量的动机。
在情节相同的地方,由于结局的不同产生了不同的含义。
① 金炳秀的父亲是个爱打人的酒鬼,他杀了父亲,家里更安宁了,他便继续行使法外正义,杀掉各种坏人。
② 闵泰洙曾在父亲的手下救了母亲,却被母亲打了一熨斗,削平了小半个脑袋,从此他觉得女人都这样,成长为一个冷血杀手。
上映版中,两点都是真实存在。
金炳秀在出事故前行侠仗义,在杀死出轨的妻子后翻了车,从此间歇失忆,无法再杀人,直到见到威胁自己女儿安全的闵泰洙出现,他才打算重操旧业,最终也只杀了他一人。
导演版中,两点都是金炳秀的讲述,①的前半部分真实,而②是完全的虚构,闵泰洙是一个无辜的警官,想要保护他的女儿 ,金炳秀是唯一的杀手。
最后的X光片揭示出金炳秀才是少一块脑袋的人,也就是说当年他杀了爸爸之后,家里并没有安宁,他被妈妈打了,他于是失去了人类的感情,以杀人作为乐趣,靠失忆获得救赎,把邪恶都投射到别人身上,给自己虚构出父爱,支撑自己光明正大地活下去,一直到什么都想不起来的那一天为止。
在上映版中,①和②的存在揭示两个杀手诞生的起因,形成对比; 在导演版中,①和②的存在揭示杀手如何分离自己的记忆去构建另一个个体,两点都是真实与想象混杂。
荧幕上同样的情节,两种解释都很顺畅,都很巧妙,这也是这部电影一个很有趣的地方。
为什么要拍两个版本呢,导演想告诉你,你愿意记住哪个故事就记住哪个故事,反正记忆是不可信的。
一部被低估的韩国顶级悬疑大作,值得反复品味。
男主人格分裂和后期失忆症的双重病态设定,让故事有着极大的可控空间,在失忆的层面上可以找到诺兰《记忆碎片》的影子,导演用各种剪辑手法和镜头语言不停挑战着人们的思维能力,影片自始至终保持着极强的悬念感,手段高明,在叙事的欺骗和诱导方面可以和罗宏镇的《哭声》相媲美,而最后谜底的揭晓也犹如一盆冷水浇头,让人醍醐灌顶,当然,在导演剪辑版中,最终的答案选择用几分钟类似宣传片的剪辑方式交代给观众,还是显得有些仓促了,值得商榷。
薛景求在此片中的演技已经超神,完美刻画了这个精神和内心都极为复杂分裂的人物,难度满星,另外此片的公映版和导演剪辑版可以视为两部影片,导演的用意可能也正是如此,记忆的拼接和重塑完全可以有选择性地进行,在某种意义上,你选择相信的就是最后的真相。
金叔的人格:1,杀凶狠坏人2,杀女人3,专杀女人的凶狠坏人4,无害的健忘的爱女儿的闵巡警是真实存在的,他的存在只是给金叔提供了一张脸,为【3】塑造了一个真实体。
在金叔【2】杀完人发生车祸时,记住了这张脸,并作为载体持续出现,为后面的一切做了铺垫;当【3】自述过往其实都是金叔的过去,作为一种意识的投射也作为【3】和【4】人格之间斗争的具象描述。
仅做记录
从一开始就觉得主角和闵警官的人设和对立太明显了,后边会不会有反转,随着剧情推进好像失忆者版的飓风营救,直到最后主角出隧道把穿反的鞋换正,这画面和非常嫌疑犯里主角结尾从瘸子到正常人如出一辙,原来前面的一切都是主角编的,他根本没失忆,阿尔滋海默症也是他给自己的人设,他编造的日记里唯一证明闵警官是连环杀人犯的证据就是录音机,而他恰恰用失忆把整个证据无效化,彻底洗白自己,再配合薛景求的演技,真厉害了。
《杀人者的记忆法》。
9分。
元新渊编剧、导演,薛景求、金南佶、吴达洙主演作品。
听这部片的大名很久,但竟然一直没看。
大为震撼,绝对神作,尤其是男主薛景求,真的不像是演的,建议查查。
一定先看118分钟的公映版,再看128分钟的导演剪辑版,你会发现,这几乎是两部电影。
当然导演剪辑版更好,更符合逻辑。
薛景求饰演的男主老金少年时饱受家庭暴力,一怒之下杀掉了自己的父亲,而随后又在母亲与姐姐的事情上饱受折磨,从此陷入除恶陷阱,开始不断杀人。
直到一场车祸后才收手。
多年后,老金开始出现老年痴呆症迹象,而小镇竟然又开始出现连环杀人案,作案手法和老金当年一样,这个时候,一个叫闵泰柱的警察走进了老金的生活。
剧情不赘述,因为128分钟版本已经基本解释了一切。
不得不说,薛景求的表演是癫狂的,无论是面对女儿的爱,面对被害者的狠,面对多年兄弟安警官的朴实,还是在臆想闵警官时的疯,都非常深刻,引人入胜!
这种演技,实在太可怕了。
简单的说吧,很多人看了导演剪辑版也没评论到点上。
大多数人只看到了“老年痴呆”、“即使失忆也改不掉习惯”这些表象符号,而导演真正讲的是:一个杀人惯犯,即使患有间歇性失忆症,也会在清醒的时候找出办法继续杀人,掩盖真相并嫁祸于人,不仅有娴熟的杀人手法更有缜密的逻辑思维,利用自己间歇性失忆的缺点,伪造出以假乱真的证据(录音笔和日记),通过所谓的细节博得检察官的信任或者说造成检察官的误判,最后成功脱罪。
首先男主失忆是事实,已经有医生证实,但是他不是常态性的失忆,而是间歇性的,这很关键!
聪明的男主想到了用录音笔的办法帮助自己纠错,录音笔是真实存在的,虽然结尾已经找不到,但更说明了它的重要性,如果找到了,男主的罪行就自然穿帮了,有可能是男主自己毁了,这都无所谓,主要是说明录音笔是男主的真正犯罪工具,他利用录音笔来回忆,并且编造了一份日记,这份日记虚实结合,就是为了欺骗检察官或者说是导演为了迷惑观众的,这也很关键!
日记中大量叙述了男主年少的遭遇,造成自己杀人的原因,和杀害19个人的细节,这些足以迷惑检察官并博得信任,因为即使这些都是真的,由于年代较长,已经超过了追诉期,男主也不会因为这些罪行而获罪,这是男主聪明的地方!
那么重点在于最近的几起杀人案,也是男主所为,影片迷惑观众说男主虽然杀人但是记不起来了,其实相反,男主不仅利用录音笔记得一切,而且在被闵泰柱追尾后,很快设计出了一个嫁祸于他的方案。
在影片结尾有男主真实记忆的介绍,当他被追尾时没有下车,而闵泰柱站在车后看到了血迹,此时的男主通过后视镜观察闵泰柱,并露出了邪恶的微笑,这是一个惯犯瞬间起了杀心而且盘算如何让他成为替罪羊的开始,这是第一次微笑。
而当男主被释放沿着铁轨走出涵洞的时候,男主对着观众又一次露出了邪恶的微笑,这是第二次,两次微笑互相呼应,表达了男主完美的完成了之前设计的嫁祸和脱罪的计划!
而男主的女儿没有对检察官开口,并不是因为父女情深,因为她知道了这不是自己的亲生父亲,而且亲生父母都死于男主之手,怎么还能有父女情。
影片结尾有片段是男主把女儿绑在浴缸里,手中拿着注射器,因为男主以前干过兽医所以熟知各种药物和注射用法,很有可能他给女儿注射了药物,造成生理和心理的创伤,既不会致死,也不能开口,也成为了让检察官判断失误的伪证之一。
影片中男主的记忆分为三个阶段:真实记忆、间歇失忆、臆造回忆,而主要篇幅都是在讲臆造,既是为了迷惑检察官也是为了迷惑观众,各种臆造不停的反转,让观众都产生了对自己记忆的怀疑,做出错误的判断,这正是导演的高明之处。
所以不要被表象所迷惑,罪犯始终是罪犯,不能因为其生老病死而值得同情,而掩藏自己罪行的那颗心才最可怕,最让人不寒而栗。
跟港片《无双》一样,罪犯用自己的“讲述”完成了对警方和观众的欺骗。这种叙事方式其实很简单,把以往罪犯的对立面即警方的作用力无限削弱就好了,观众自然会急着跟罪犯产生共情,从而无限听从他的讲述。而本片的阿尔兹海默症也是一个关键的因素,可以混淆证词和真相,跟《无双》中的“易容”有异曲同工之妙。薛耿求在这部片子里的演技可以封神了。
呃,雪炫演技还可以的呀(真心)。金南佶太帅啦!
除了结尾的深情告白,其余的就是社会类型化表演,鲜明直观的外形与气质。决斗的服装黑白典型象征化区分人物特质。|最后的反转决定了电影能否上映,以及整部影片全面构成情景反讽。
如果在电影保持在1个半小时就好了,片中很多误导性镜头,根本就没啥高明之处。悬疑也算不咋地
三星半,编剧造作
爆米花電影的感覺,所有不合理都用主角選擇性記憶(幻覺)來強行解釋的手法十分偷懶,錄音機和日記都沒有起到現實錨點的效果,因為這些也被歸為主角的幻想,演員演技不錯
这才是电影,有以往种种的借鉴痕迹,又自成一格,扣人心弦。
导演剪辑版,这片看到一半才发现演员是薛景求,暴瘦造型都快赶上贾贵了。故事就那样,秉承了韩国同类电影不拘小节的情节编排,但视角比较独特,从一个连环杀手的视角,拓展新的故事、新的未知案件,倒是有点后来咱们《神探大战》的感觉。所以电影的叙事方式和噱头我还很喜欢,导演功力差点意思,结尾也是意料之中,薛景求的表演是最大亮点。对于这种悲催的父亲可谓信手拈来。看片之前,不要看短评,总有自以为是的傻X喜欢剧透
只扣半颗星,薛耿求的演技着的是韩星里绝对top3,对于边缘性人格的把控非常完美。男二号非常好出乎意料的是实力派。BGM渲染十分到位使全片充斥压抑、悬疑紧张的气氛。白雪皑皑竹、林风啸。
热评第六条那个id叫“良莠”的爸爸妈妈的结局被剧透了
得看导演剪辑版
当薛景求的女儿总是这么惨的吗
我可以说不好看吗?反转了又反转,刻意的误导观众,各种漏洞,反派男主演技更是一言难尽,都说男主表演牛逼,只有我觉得用力过猛吗?浮夸的要死,疯疯癫癫,我看不出一点好!
故事设定真的太绝了,可惜没有拍好啊。真的太可惜了。利用阿兹海默症这一点其实能设计出很棒的故事来着。可惜啊可惜。最后的两个镜头完全没有必要。完全是多此一举。总的来说,故事设定超棒,演员演技也很好,只可惜故事没有拍好。
用失忆玩千层饼。。。
八分的本子被拍得一文不值,除了演员卖力其余都是扯淡
128min版。导演太想表现自己的好点子以至故弄玄虚。剪辑优柔寡断,很明显决意不坚,一会儿想做开放结局,一会儿又想反转,导致节奏很糟糕;又心疼镜头舍不得下手。其实要想做成反转,完全可以最后交代阿尔兹海默症,把缺损的头、熨斗和姐姐放在最后做成幡然醒悟。而如果要做成开放结局,闽泰柱的邪笑就是纯纯胡剪,挥刀自宫——你都这样邪笑了,让我怎么相信你没问题?导演你可别跟我说你要做成第三种结局,全是坏人?你要这样,那你缺的镜头可就又太多了。像现在这样剪,结果是节奏混乱,乏味冗长。如果导演拿个主意,别横跳,评分和困在时光里的父亲打个五五开。
如果没有最后那个反转,我可能会分数给高一点。。。
故事设定太像记忆碎片,开局很好,后面三分之一不好玩了,没看头。及格吧。6/10
烂 真他妈的烂 没有记忆 只有碎片 整个片子的故事稀巴烂 主角给自己加的抽眼角的小细节不但没有让自己的角色更有层次感 反而更像一个白痴了 看了五次终于看完了 韩国最近几年的犯罪电影愈发流水线 新鲜感越来越少了